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诡三国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马月猴年
穿过龟兹,走过疏勒,经过大宛,进入贵霜……
甚至李儒想要抵达当年甘英到过的西海,还想要走得更远……
但是很可惜,李儒的身体是在是支撑不住了。
其实到了路途的后半程,李儒就已经无法凭借着自己的力量下车了,上下车都需要人手帮忙,人也越发的瘦弱,就跟一层皮覆盖在骨头上一样,连那些大宛贵霜的哨卡兵卒见了,得知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儒依旧是要往西而行,都是敬佩不已。
摇曳的烛火,终有燃尽的时候。
在一日寒潮来袭之后,气温骤降,李儒忽然就倒下了。
在昏沉之际,李儒知道自己不成了,弥留之际,勉强交代了两句,就再也没有等到第二天的晨光。
李儒手下,按照李儒的遗愿,找了一个面向东方的山坡,将他葬在了那里。
每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便会落在李儒的墓碑上,可以让李儒看得见遥远的东方,看见他的故土家乡……
在安葬李儒之后,李儒的手下便是分成了两部分,其中大部会继续向西,一直走下去,直至找到传说之中的大秦之地,而另外一小部分,则是由蒙逖统领,回长安报信。
『「葬于向东之坡,死后不必立嗣,墓碑不具题名,其学不需秘传」……这便是李长史的遗言?』吕布问道。
蒙逖点了点头。
吕布听了蒙逖述说之后,沉默了很久,最后挥挥手,让蒙逖下去休息,毕竟蒙逖到了这里还不算是完成了使命,他们还需要继续向东,直至长安三辅。
蒙逖下去之后,厅堂之内便是一片寂静。
吕布皱着眉,打破了沉寂,『李长史……这四句话,什么意思?』
只是交代后事?
好像罢。
『嗨!大都护,不就是交代些身后事么,有什么大不了的?』魏续眼珠子转了转,然后拍了拍手,笑了出来,『而起这下好了!这下不是更好了么?』
吕布斜眼看了过去,『什么好了?』
『大都护,』魏续嘿嘿的笑着,『之前李长史不是这样压着我们,就是那样管着我们,现在……嘿嘿,现在不是好了么?管不着了!如今西域便是大都护一人权掌,说一不二,号令一出,西域各国谁敢不从?岂不是好事?』
魏续之前就没少被李儒剋过,又是对于李儒没有多少情感,现在听闻李儒死了,心中只剩下了欢喜,若不是李儒下葬的地方太远,说不得魏续还想着去坟头上蹦个迪什么的。
吕布沉下了脸来,『滚!』
魏续一愣,『啊?』
『某叫你滚出去!』吕布瞪着魏续。
魏续一缩脖子,吞了一口唾沫,灰溜溜出了厅堂,等到拐出了院门之后,才斜眼回瞄了一下,喉咙里面咯咯两声,呸出一口浓痰,撇着嘴走了。
吕布坐在厅堂之中,仰头望着上方,就像是木雕一般,久久都未动一下,脸上毫无表情,也不知道在想着什么……
许久,才听到一声轻轻的叹息,若有若无的在空中飘荡。
……(o′?□?`o)……
斐潜接到李儒过世的消息的时候,已经是过了新年。
李儒除了让蒙逖带回来他之前手写的一些关于沿途的情报之外,还特别强调让斐潜不要追封他……
因为李儒知道,他的身份是个麻烦,就这样默默无闻的消失在世间,无疑是最好的结果。
斐潜沉默了很久,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想起了几句话。
『曾经阔气的要复古。
『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
『未曾阔气的要革新……
『大抵如此,大抵!』
一个旧的时代,不管怎样都会过去,而新的时代会紧跟着到来,在新旧时代的交叠过程当中,每一个的个体是渺小的,但也是伟大的。
就在斐潜还没有完全从这个消息影响当中摆脱出来的时候,崔均来了。
崔均拜倒在堂前,表情惶恐。
至于崔均为什么急急的从太原赶来的原因,想必傻子都能清楚。
斐潜沉默了许久,上前将其扶起。
『随某来。』斐潜说着,便是出了骠骑将军府。
出了长安之后,沿着渭水往西走一段路,便能在渭水河畔,看见一座庄子,而在那个庄子的对面,还有一座正在平整地基的土地,显然是要在开春土地化冻之后再开始建设。
『此地……飞熊轩……』虽然没有进到庄子里,但是站在山坡上的崔均,依旧能看见在庄子门口的大牌匾上的字。
山坡之上还有些残雪。
斐潜骑在马背上,呼出的气息在空气当中形成淡淡的白烟。
据说零下二十度,或是更低的时候,呼出的气息连白烟都来不及形成就会被冻成了渣。斐潜不知道这个说法是真的还是假的,因为他根本不想要去就这个问题去尝试实践一下。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大汉的冬天,越来越冷了。
之前斐潜还在雒阳城中的时候,冬天有时候只需要多穿一件大氅就行了,而现在除了大氅之外,不仅是要穿皮甲御寒,还要在皮甲内部垫上新出产的棉花,然后才能在野外比较自如的活动。
比较那几年大汉温暖的冬季,现在或许相差了有近十度。一年降一点,回头一看,便是感觉相差了许多。
就像是眼前的飞熊轩。
飞熊轩当中原本有两个人,后来走了一个,现在只剩下了一个袁尚。
不过很快这里就会迎来新的住户了……
刘璋。
如果半路上不出什么意外的话,大概六个月之后,刘璋就会成为这里的住户。
住在飞熊轩里面,免租金,有单独的房间,也免餐费,一日两餐的定食,还有免费的服装,每年发一套冬装一套夏装。可以看书,可以发呆,想躺平就躺平,想发疯就发疯。唯独就是不能出庄子,而且时不时要成为旁人的『观赏物』。
就像是现在这样。
『四世三公啊……』斐潜微微抬头,眺望着飞熊轩。他懒得进去,也不想和袁尚打什么招呼,亦或是在袁尚面前去展示优越,斐潜只是有一些感慨而已。
当年斐潜在雒阳的时候,他别说去见袁绍袁尚了,就算是想要去见袁家府邸里面的管事,都没有门路。到颍川参加荀氏别院的宣讲,周边的人一口一个『天下楷模』的呼喝着,将斐潜挤到一边。在酸枣,人都不必到场,那些勾心斗角的两千石,也不得不将盟主的位置高高的举起,奉到袁绍的面前去……
当年志得意满的袁绍袁本初,可有想过他自己最喜欢的孩子,会有朝一日成为其他人的『观赏性』的景色,摆在院子里面专门给人看?
崔均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或者说因为在野外天气寒冷,脸色有些发白。
斐潜微微抬头,『袁本初……算是一名战士……而在此间的,不过是一蝇蛆罢了……』
崔均袖手垂首落后斐潜半个马身,眨巴两下眼,侧耳静听。
『夫战士者,与吾等同,乃人之躯。非神仙,非鬼怪,非异兽也。战于黄沙,亡于黄泉,生不畏死,死不旋踵,壮哉,伟哉!』
『然战士既死,蝇必先至,舐其血,发其痕,啖其肉,孑孑孑遗,营营营舞,以为得意,自比战士之雄也。战士已亡,不复驱之,故蝇愈发徒攻其伤,叫嚣沸腾,唯言其腐,唯见其败,自诩为不朽,高贵于战士之上。』
『诚然,见战士之身有痕者众,见蝇蛆之身有缺者乏矣。』
『战士默默然重其死,蝇蛆嘈嘈然轻其生……』
斐潜将双手张开,『此番大汉天下,此等人世之间,所需所重者,乃流血之战士,非无咎之蝇蛆!』
『元平可是明白了?』





诡三国 第2381章四句遗言
斐潜坐在将军府后院的厅堂之中,穿着一身的便服。
庞统和枣祗也是如此。
三个人围坐,中间摆着一个火锅。
正月里面,天寒地冻的,吃个火锅自然最为惬意不过了。
『李长史那边……』庞统摸了摸自己的下巴,说道,『真的不需要给他安排个嗣子?』
枣祗放下了筷子,也看着斐潜。
绝嗣。
在大汉当下的观念当中,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普通百姓也都有这样的想法,跟不用说是有些权柄的官吏了。普通百姓是因为一旦绝后,就会被『吃绝户』,而大家族,亦或是官吏更看重的就是家学传承了。
李儒没有子嗣。
这两天知晓李儒的事情之后,斐潜心情就比较的低落。一方面是因为个人的情感,另外一方面又是被当下的时局所触动。
李儒不算是一个什么巨人,但是他也不能算是一个小人,他顶多就算是一个普通的人,有七情六欲,有他的追求和理想,他也是一个普通的战士,抗争着他所不愿意,不想看到的世间。他有好的方面,也有恶的方面,甚至他虽然名字叫做『儒』,实际上并不是『儒』,也不被儒家所承认。
然后这样的一个人倒下了,甚至连子嗣都没有。李儒原本也有孩子的,可是在那一场混乱不堪的局势动荡之中,被那个四海称颂的将军,一股脑的全数屠戮了,陪着董卓一同暴尸于荒野,头颅在长安城外成为京观的一部分。
后来么,李儒给韩遂找了一个儿子,让韩过去继承韩遂的名号,可是李儒没有给自己找一个这样的人,并不是挑三拣四,而是根本就没有那个动作。
斐潜叹息了一声,微微摇头,『不必了……』
这就是李儒给他自己的一个答案。
『「葬于向东之坡,死后不必立嗣」……』斐潜微微转头,看向了西方一眼,『这便是文优遗言……庸庸碌碌,纵然千百子孙,何如一路人?若得浩气,纵然无嗣相传,何尝不华夏?』
子嗣固然重要,但是并非最重要的。
如果过分的重视子嗣,那么就会忽略了其他方面的问题。
斐潜微微皱眉,忽然回想起了在雒阳之时,李儒对于自己的评价,说蔡邕『因材施教』,说左传之中,『述行师,论备火,言胜捷,记奔败,申盟誓,称谲诈,谈恩惠,纪严切,叙兴邦,陈亡国,斯为大备……』
庞统不说倒是罢了,这一提,倒是让斐潜忽然有了一些想法。
李儒不立嗣子这个事情,其实很早的时候就和斐潜说过了,他也再三给斐潜强调,说他是一个不祥之人,不值得立碑立嗣什么的……
那么为何在遗言当中,还要特别再强调一遍?
毕竟在弥留之际,所关心所牵挂的,必然是最重要的事情。战士会牵挂战斗的胜负,文吏可能会惋惜自己文章还没写完,贪财的人想的是还有几个藏点要交代子孙,多情的人感慨着来生不负如来不负卿……
这样才正常对不对?
可是李儒的遗言,似乎有些『不正常』……
『等等……』斐潜捏着下巴上的胡须,『文优会不会……这是留了些题目给某啊……「葬于向东之坡」,便是要看着我们究竟要怎么做……而「死后不必立嗣」,则是给我们的第一道题目……』
李儒给斐潜留下来的题目?
第一道的题目。?
庞统一愣,旋即也皱起眉头来,『长史还有何遗言?』
斐潜缓缓的说道,『「葬于向东之坡,死后不必立嗣,墓碑不具题名,其学不需秘传」……就这四句话……』
『「葬于向东之坡,死后不必立嗣,墓碑不具题名,其学不需秘传」……』庞统喃喃的重复道,『如此说来,倒是也有些意思……』
葬于向东之坡,一般人可能会理解为是心怀故土,看向大汉,但是实际上呢?
李儒对于『大汉国』有那么深沉的情感么?
这其中就可圈可点了。
很显然的,李儒对整个腐朽的大汉朝堂来说,是没有多少的归属感的,『葬于东坡』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蕴含了落叶归根的思想,但是实际上李儒对于自己成长起来的家乡,也并不是那么的喜欢。
因为在李儒的家乡,在他幼年,是充满了各种纷争,腐败,以及欺上瞒下的手段,还有痛苦不堪的回忆。
所以很自然的,李儒所谓的『葬于向东之坡』,期望看到的,或者说是更加盼望的,并不是看向腐朽的大汉朝堂,一度痛苦不堪的陇西陇右故乡,而是想看见斐潜治下的全新的未来,想看见在斐潜带领之下的那些新的变化,新的大汉。
而且这也非常符合李儒的风格……
枣祗思索着,『这么说来,这「葬于向东之坡」,便有期待之意,「死后不必立嗣」,则显决然之心,亦或是……哦,明白了……』
『唉……我也明白了……』庞统也是叹了一口气,『文优名「儒」……临到了头来,却是欲不名「儒」……』
枣祗微微动容,旋即也有些感慨。
斐潜摸着胡子,沉吟不语。他只是一时之间念头一动,想到了这个可能性,但是随后庞统和枣祗就开始顺着斐潜的思路往下『破解』李儒的谜题,而斐潜则反倒是有些糊涂了起来,不知道自己应该说没能明白,亦或是说自己『明白』了,想了半天,干脆沉默是金,只是听着庞统和枣祗两个人讨论了起来。
『此「不具题名」,便是指的「儒」之一字了……』枣祗说道,『「儒」之好名,由来已久,「不具」,或有「不居」之意,亦或是言察举之「不举」?』
庞统捏着下巴上的肉,『有道理……多半就是如此……』
『……』斐潜缓缓点点头。
李儒的名字,显然不是他父辈的人给他取的,虽然说汉代人当中也有一些人会在某些时候改名,但是大多数人的名字还是父辈起了什么,就是什么名字的。
李儒不算是儒家人,甚至若是追寻到李儒的祖先,李儒所传承的学问,都不是儒家的,或者说不是大汉当下在朝堂当中的这些『正统』的儒家的。李儒学问更多偏向于法家,或是纵横家之类的传承,所以一个法家,或是纵横家的传承人,偏偏名字是一个『儒』字……
儒家的事情总是很玄妙,比如说很多时候说不清楚,也不知道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儒家。当有人发现了一个坏的儒家子弟的时候,马上就有自称儒家的人跳出来说那家伙不是儒家,最多就是混进儒家的叛徒。然后有人发现了一个不是儒家的好人,马上也会有自称儒家的人跳出来说,那就是儒家,他早就学习了儒家的经文,再不济也领悟了儒家的精神,怎么就不是儒家的人?
『不具题名』,便是指的这个?
『许书有曰,「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故而长史这「不具题名」之意,怕是需从此入手……』庞统微微眯着眼说道,『许洨长又得马南郡之推崇,而马南郡又是「不拘儒者之节」……噫……』
枣祗拍了拍手,『定然如此!』
『……』斐潜发现自己依旧是只能微笑,然后沉默。
却没有想到庞统转过头来,对着斐潜说道:『如此说来,主公之前让刘恭嗣前往青龙寺辩「坑儒」之说,便是绝妙之策啊!』
『嗯……』斐潜保持微笑。
不过庞统这么一说,斐潜忽然也将这两个事情联系了起来。
斐潜原本让刘廙继续去青龙寺,原本的意思也是要『钓鱼』的,因此让刘廙一改所谓批驳的立场,翻过来去维护所谓『焚书坑儒』的正确性,是要让刘廙尽可能的去勾连更多的鱼出来,但是现在看起来,现在这两个事情竟然……
好像,似乎,真的可以勾连在一起!
斐潜眨了眨眼,微微而笑,『侠者,两肋插刀,儒者,盖棺定论,倒也相映成趣……』
『盖棺定论?!』庞统一愣,旋即大笑起来,『妙极!妙极!哈哈哈……』
枣祗也是笑着摇头,说道,『若是此语一出,怕是天下无人敢自称「儒」也!』
上古造字,果真不是谁便写的……
这『侠』,可不就是两肋插刀么?
至于『儒』一字么……
斐潜捏着胡须,而且从『儒』这个字上,他又联想到了另外一个字,『郎』。
郎的本意是走廊的廊,本意是长檐,后来引申为房前长檐下的走廊。再后来进一步引申,成为待在前廊等待主人召唤的门客。
作为郎,这些门客的地位很特别。他们不是奴隶,没有人身依附关系。但是他们愿意出卖自己的忠诚,来换取主人的青睐,使自己的物质生活变得更好一些。
在大汉,郎官数量极多,就像是斐潜自己,也是郎官出身。
而这个『郎官』,则多少有春秋战国之时的门客的影子在内。
大汉郎官的数目很多,想要在郎官之中脱颖而出,由于竞争激烈,实际上能向上爬的,往往都是同时具备三个特点:有钱,有人,有才。
没有怎嘛办?
借势……
换成后世的话来说,就是『蹭』。
低下头,舍弃脸,硬去蹭。
什么热,就蹭什么。
看看后世那些各种『小编』,就能知道之前大汉的这些郎官,以及成为郎官的这些儒生是在做一些什么事情了。
蹭出名气了,从儒生到郎官,蹭对主子了,便从郎官成为了执政官。
这就是大汉一般的儒生必经之路。
至于高等衙内,本身就在体制之内,自然就不用多走这一步。大多数的普通儒生,想要从一般的郎官搞倒一个实缺,基本上来说都要走这样的一个过程。
之前大汉风气就是如此,所以也不能怪这些儒生怎样,人总体是要吃饭的,为了吃饭,有时候低头也在所难免,但是总不能就这么一直低下去,然后最后不仅是自己习惯了,还以低头摇尾为荣!
甚至还要逼着其他的人,也学着他们一样去低下头摇尾巴!
传言孔子门下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并有十哲之名。好事者经常将他们分门别类。总的来说,孔子的学问,大体上可以算是围绕协助当权者治理家国准备的,所以用现在的话讲,其实孔子的儒学,就是参谋、顾问、智囊的学问。
和法家,名家,纵横家等等几乎都是一样的,并没有说儒家就高贵,其他的就下贱,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都是为了政治上层机构服务。
在先秦时期,特别是战国时期,儒学的实际定义应该就是比较宽泛的。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当时很多人争夺儒学正宗的称号。比如说荀子就说自己才是真正的儒家,将包括孟子在内的『小儒』全都踩成了垃圾。
有意思的是,荀子自己培养的又大多是法家骨干。荀子讲的是法家教的也是法家,同时又非说他自己就是儒家……
这应该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在春秋战国时期,『儒』这个的概念还是比较宽泛的。
但是到了汉代,『儒』的范围就缩小了很多。
汉朝的儒,是结合了阴阳家的学说,以孔孟为正宗,以董仲舒为代表,形成了汉儒,
这个相对范围较小的『儒』,则是成为了流传后世的『儒』。
这就是,儒之『秘传』。
墨家、杨朱之学、兵家、名家等等却是独立于所谓『儒』的学派。
虽说墨子也讲政治治理,但是出发点并非是服务于当权者,而是更倾向于普通民众。
杨朱更是以个人利益为先,进一步脱离了当权者,乃至脱离了与之关联的政治管理。
兵家虽然与当权者紧密联系,但是他更接近于传统王权的权柄的分化。
名家则是相对独立的,有自己一套话语体系的哲学,偏向于『语言的艺术』。
还有被汉代儒吃掉的阴阳家,在借助了上古的巫术体系之后,又构建出了朴素的自然认知架构,以及部分的科学基础,有很浓厚的跨学科色彩……
原本,在华夏大地上,能盛开出五颜六色的花朵,能成长出各种各样的森林。
但是后来都被灭了,只剩下了桉树。
桉树本质也并非是坏的,因为人类本身的需求,所以有了『速生桉』。为了得到更多的纸浆,维护自身林业的利益,林业和纸业便是联合起来鼓吹桉树的好处,并且宣传什么桉树林在成长到一定时期之后会将抽出的水和土壤肥力反哺回去……
有反哺么,确实也会有。
但是实际上,为了获得更多的木材,纸浆,为了更多的利益,这些桉树永远没有『反哺』的那一天,只有林业和纸业的资本家鼓起的腰包,剩下的便是因为要『速生』下了重化肥,重农药的,被抽了大量地下水大量肥力的贫瘠土地。
这些为了利益,盯着钱财,速生出来的『儒』,也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反哺』的时候,大多数时间他们甚至会采取各种手段来遮蔽欺瞒。
这些儒士,他们为了利益,切割了自身,然后又进一步切割了原本的,应有的那种遵循社会实际去思考并且治理的能力,转而完全以当权者所提倡的『道德标准』来办事……
不仅是如此,还将其中的一些制度,律法,局限在带有强烈愚民性的秘密法制度上!
所谓春秋决狱,本质上就是突破、毁灭、消除成文法。
或者叫做『随心所欲法』。
也就是说,公开的那些儒家经文,那些摆出来的堂堂正正的话语,是没有错的,也不会是错的,从这一个方面来说,『儒』和其他的树种都是一样的,但是因为利益的引诱,那些隐藏在下面的,被遮羞布遮蔽所谓『秘学』,就是李儒想要告诉斐潜的……
『其学不需秘传』!
1...11691170117111721173...145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