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归来仍少年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盛世唱响
这会正是晚饭后散步的时间,生活区里的人零零散散从张琰身边经过,他的思绪回到了触手可及的过去,沿着时间的丝线,他跟胡宛如之间的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此刻,她是不是也在厂里报到了是不是也正在散步和他一样也思念着他呢
张琰路过大门附近的灯光球场时,这里身着运动短袖短裤的人们,正在篮板下殷红的球场上挥汗如雨……看台上不时传来叫好声和加油声。
这时,一个似曾见过的女孩迎面走来,她穿着小碎花白底衬衫,头发一绺儿朝后梳拢着,把额头光秃秃露在外头,她的头发又黑又硬,在脑后束扎成了一把马尾。灯光下她的面容略显憔悴,额头和眉宇间散落着小痘痘。
是她!张琰突然想起上午在人劳科办入职手续时见过她,当时她还背着铺盖卷。她离他越来越近了,她若有所思地继续走着,并没有注意到他,他从她平静的表情里看不出她有任何参加工作的喜悦。
“你好!”张琰主动向她打招呼。
她被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身子微微颤抖了一下,停下脚步。
张琰有些惭愧,自己已经参加工作了,怎么还跟个学生一样冒冒失失其实,他打招呼时声音并不大。
女孩怔了怔,一双忧郁的眼睛落在他身上,目光里有疑惑、有探询、有提防。她把他从上到下打量了一下,一双眉毛紧紧地蹙在一起。
“你是……”她问。
女孩的声音很温柔,但温柔当中隐藏着几分警惕。
“我是张琰……”
“张……”女孩快速地在脑海里搜索着他的名字,努力地回忆着突然出现在眼前的这个小伙子。
“对不起,你认错人了。我,我不认识你。”女孩说。
“我们上午见过面,你忘了在人劳科。”张琰赶紧说,“你肩上的铺盖卷还是我帮你卸下的呢。”
女孩再次打量着他,不过,这回目光在他的脸上只停留了几秒种,突然,她像一个失意的人找回了记忆,平静的脸上马上流露出一丝笑容。
她一笑,脸上和眉宇间淡淡的忧愁就消散了,她笑起来挺好看。
“噢!你是新来的学生”她如梦初醒。
“是啊。你还是我在浩达见到的第一个毕业生呢。”张琰说,“你进到人劳科时我刚刚填完《入职表》,魏科长正给男单楼打电话……”
“不好意思,不好意思。你看看我这记性”女孩抱歉地说,“当时我找了大半天路,头都是晕的。”
张琰笑了笑,他看见她还穿着那条稍显宽大的浅灰色裤子,浓密的马尾辫中规中矩。
“你刚出去逛街了外面热闹不”张琰问。
“一个人在宿舍里挺无聊,就出去走了走。”她说。
“你们宿舍就住你一个”张琰问。
“怎么可能光这次入职的女学生就有20个,女单楼里的地方可紧张着哩。”她说。
“我们宿舍住了两个人。另外一个也是去年毕业的学生。”张琰说。
“棉纺织厂最不缺的就是女工。后勤科给我们宿舍安排了4个人,都是咱们98届的毕业生。她们下午去逛街了,我有点困,就没跟她们一起去。”女孩说。
“棉纺织厂最不缺的就是女工哈哈……你这话有点意思。”张琰笑着说。
“怎么不对吗女工是棉纺织厂最廉价的劳动力。”她说,“女不进纺织厂,男不进钢铁厂,你上学时不知道这话”
“我不是学纺织的。”张琰说,“我上的是兵工系统的学校,学的是制造重型运输汽车的专业。”
“兵器工业”女孩有点惊讶。
“对啊。”张琰说,“你呢”
“我上的是西北纺织学院,学纺织的。”女孩说完转身看了看不远处的大门问张琰,“你是要去外面吗”
“好玩不”他问。
“无所谓好玩不好玩,就是马路、路灯、小商贩、还有车来车往……”女孩说,“反正,马路上的人我一个也不认识,我们就像从天上掉下来的一样,这里有我们不多,没我们也不少。”
“西北纺院在哪里”张琰问。
“紫华。”
“那你还说人生地疏你对紫华应该很熟悉。”张琰说。
“我只是大学里的过客,在紫华待过几年而已。对这座城市我当初多么陌生现在也就多么陌生。”谢洁说,“我们一直是游离于这座城市之外的人。”
“什么意思”张琰不解。
“我家里农村的,我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变成城镇户口。在没有参加工作之前,你说我是不是处于游离状态,既不是农村人又不是城市人。”谢洁笑了笑说,“国家不包分配以后,我连我将来会在哪里工作都不知道,就跟蒲公英一样在空里飘摇着,所以,我从来没有把紫华当成自己的家。”
“原来是这个意思啊。”张琰说。
“我先走了,你要去逛街的话,顺着这条路出去就到了。我觉得没啥意思,我就先回去了。”谢洁说完就要离去。
“算了,算了,那我也就不去了,反正,马路上的人我一个也不认识。”张琰说。
然后,他们沿着爱织大道朝宿舍走去,边走边聊。
“聊了这么久,我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张琰问。
“谢洁。”
“我叫张琰……”
“知道了,你已经说第二次了。”谢洁笑了笑说,“你怎么会把工作找到这里我们学的是纺织,也是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可你是学造汽车的。”
“国家不包分配了,工作不好找。从我们这一届起都得双向选择,我没有选择兵工厂,当然,我也担心兵工厂不选我。我们好不容易才托人找到了浩达棉纺织厂。”张琰说。
“兵工厂也好不到哪里去,纺织企业改革完后就轮到兵工厂了。”谢洁说。
“我学历太低了,是,是中专学历。”张琰不好意思地说。
“中专”谢洁说,“当年我中专没考上才上了高中。不过,现在看来中专学历的确有点低。”
“是啊。我还去过人才市场,人家招聘的对象大都是专科和本科生毕业生。”张琰说。
“唉!”谢洁叹了一口气说,“都一样。上学上得好不如工作找得好。”
他们沿着爱织大道边走边聊,直到谢洁进了女单楼的院子,张琰才继续朝前走回到了男单楼。
宿舍里依旧空空荡荡,那个神秘的舍友还是没有回来。张琰洗漱完毕后,躺在床上翻出《毕业留言册》,看了看同学们写下的回忆和祝福,不久便入睡了。
第三百三十九章 减员压锭已经开始
第二天一上班,32名毕业生全部到综合楼下集合。跟在学校时一样,大家都自觉地排成了整齐的队形,胡光明点完名后向站在一旁的魏科长汇报“魏科长,新人全部到齐了!”
“同学们好!你们在大中专学校里苦读四年,从今天起,你们将不再是学生而是厂里的技术干部,非常欢迎大家能到浩达棉纺织厂工作……”魏杰说,“我叫魏杰,在这里工作二十多年了,算是老浩达人,很高兴以后能和大家一起工作,一起为浩达效力。”
同学们互不相识,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他,认真地听着他的讲话。谢洁站在队伍第二排最边上,今天,她穿了件灰白t恤短袖,仍扎着马尾辫,没有梳刘海也没有任何头饰,初升的阳光照着她光亮的额头。
“对于我们厂的历史,招聘时跟大家签完《就业意向书》后,我们也都给过你们资料,想必大家也看过,多知道了一些浩达曾经的辉煌。但是,你们知道浩达为什么会在这里建厂吗”魏杰说。
张琰上的并非纺织学校,他没想到学了四年的汽车制造,此刻居然会和纺织院校的毕业生们站在一起。他打心底里感谢副校长方昌平,要不是他帮忙改派,自己根本不可能跨入轻纺系统,弄不好可能还会失业。
“1934年建厂时之所以将厂址选在这里,主要是因为这里离火车站近,交通便利。现在看来,这个厂址的选择也为咱们厂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魏杰说,“作为生产型企业,交通发达与否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了。刚建厂时,紫华市的建筑材料非常短缺,我们的厂房全采用了钢结构,屋顶的石棉瓦带保温层和主要的建筑材料全是日本货,仅砖木水泥采用了国产材料。”
对生活和工作在浩达的人而言,他们对工厂有着特殊的感情。
“咱们当时所用的纺织设备全是世界一流设备,而且,建厂时间在行业里最久远,我们因此也成为西北第一家近代化的纺织企业。后来,厂里又增加了锭纱机和自动织机,每年在全省就要收购10万担棉花,充足的原料让我们的纱机、布机全速开工……”魏杰说,“在咱们厂的带动下,一家接一家的纺织企业也才陆续在紫华兴建。1953年,国家批准在紫华筹建中国的棉纺基地,毫无疑问,是浩达带动和加速了紫华及西北地区近代工业的发展。”
同学们听得很认真,知道了这些光荣的历史,每个人的血管都在扩张,对未来的憧憬和报效企业的决心,写在他们洋溢着青春气息的脸上。
毕业于纺织院校的学生对浩达并不陌生,他们当然知道,国家批准筹建的这个棉纺基地,就是现在围绕着浩达逐步建起的纺织城,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纺织城一度异常辉煌,紫华人把纺织城称作“小上海”。听魏科长这么一说,他们更加心潮澎湃。
“解放后,咱们厂通过公私合营转变为国营企业,那时,紫华市及周边各地市也都兴建棉纺织企业,而他们的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很多都来自咱们厂。紫华今天之所以能成为全国纺织工业重镇,成为中国的轻纺城市,我们功不可没!”魏杰越说越激动,在迎面而来的清晨光中,眼睛里闪着亮晶晶的东西。
此刻,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站在一旁的胡光明也被这样的场景所感染,他憋着一口气,脸涨得通红,这口气就是年轻一代浩达人的心劲。作为一个纺织人,他们比谁都清楚浩达棉纺织厂是一个有着辉煌历史的企业,曾紫华市纺织行业里的龙头企业,这个厂创造和实现了太多太多的光荣与梦想。
“但是,现在我们厂和全国其他纺织企业一样已经连续亏损多年,你们这一届毕业生很可能就是咱厂招聘的最后一批大中专毕业生了……”魏杰停了停,一转话锋说,“我们本来计划今年招50名毕业生,险些被陆风纺织工业总公司全给砍了,厂里一再申请争取之后上面才批准了32个名额。要是在前些年,在我们厂最辉煌的时候,每年都要招聘50名以上的毕业生,可现在……”
魏杰叹了口气,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红色小笔记本,翻开。
他稍微停了停,又看着本子讲道“政府将通过行政化手段展开国企改革和去产能,并且要以纺织企业为突破口。国家将通过直接下达任务的方式,来完成纺织行业去产能、减员分流……”
魏杰抬头看了看大家,大家聚精会神,听得很认真。
“这几天,我们还要带大家参观我们的生产线,到了车间你们就会看见,我们的‘减员压锭’工作已经开始了,紧接着就是‘下岗分流’……”魏杰说。
对于纺织系统的毕业生来讲,减员压锭不是什么新消息,在几个月前的求职中,他们已经感受到了纺织企业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严峻形势。
张琰知道能来到这个厂的98届毕业生是幸运的,国家取消分配政策后,尽管实行了双向选择,但能被这家企业选中是很不容易的,这恐怕已经是毕业生进入这家企业的最后一班车了。浩达棉纺织厂毕竟不是一家普通的小企业,而是在岗职员工5000多人,年生产能力为纱9000吨、织布6500万米的纺织大户。
讲话的时间超出了魏杰的计划,本来他只想简单说两句,就带领这些毕业生上楼开始培训,不想,一激动竟没控制好时间。
魏杰沉思了片刻,看了看大家又翻开了这个红色小笔记本,一边念一边说“今年中央部门改革已经开始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煤炭工业部、机械工业部、冶金工业部、国内贸易部、轻工总会和纺织总会等10个原部级经济部门分别改组为国家局,交由国家经贸委管理。国家还提出了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具体目标,要进一步加大国企改革力度。”
“前两天,我参加了上级的一个会议,会上传达了国家的政策。”魏杰又低头看着笔记本说,“这次声势浩大的改革由点到面推进,国家要求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以纺织行业为突破口,逐步扩大到制糖、煤炭、冶金、建材、石化等行业,要淘汰一大批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部分过剩生产能力,取得经验后迅速推向其他行业。”
同学们看着他,认真地听着当前的严峻的形势。
“你们才刚刚进厂,对这些话可能不会有什么特别的理解,但是,对于我们这些老干部老职工而言,这可是多少人的饭碗啊!减了员怎么减我们是一个老牌纺织企业,厂里的干部职工有的家里几代人都在这里工作,要是压缩过剩的生产能力,这就意味着要砸掉一批人的饭碗。”魏杰说,“我们下岗分流工作的难度将会有多大啊……”
魏杰原本是人劳科的魏师,前几天才被任命为副科长。除了对毕业生接收、培训、分配车间以外,他还主要负责厂里的减员工作,这是一项再也棘手不过的工作。而厂部负责的是另一个同样棘手的工作——压锭。
进厂后连车间都没去过的毕业生们在入厂培训前,就听到“减员”、“压锭”“下岗”、“分流”这些语汇,大家刚刚还有点兴奋的心里这会难免有点失落。
“今天不说这些了,你们都是新人,都是受过中高等教育的毕业业,希望你们到厂以后,能够把在学校里学到东西转化到工作当中,我们浩达有什么样的未来,这和你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希望你们能以厂为家,刻苦钻研纺织业务,为浩达的发展贡献出你们的力量。”魏杰说。
第三百四十章 紫华户口可是黄金万两啊
夏天的太阳照射着古朴宏伟的综合楼,也照射着综合楼前这支整齐的队伍。不一会儿大家已觉得身上火热,西北地区的光线很强,照在胳膊上火辣辣的。
魏杰的讲话还在继续“我们是一家国有中型棉纺织厂,是紫华国企改革的重点,也是其他国企改革学习的一面旗帜,各级领导都在盯着我们呢。可是,我们有5000名干部职工,还有非常沉重的退休人员包袱,要是改不好可怎么办我们能对得起这些为浩达做出过贡献的老干部、老职工吗”
听到魏杰的话,大家的心情渐渐有些沉重,表情一点点变得凝重。
“俗话说得好,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既然我们走进了浩达的大门,那我们就应该和老职工一样,要有‘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情怀,这是爱厂的表现,是一种责任。”魏杰说,“明天,人劳科就把你们的资料交给保卫科,由他们到公安部门给大家办理紫华市的居民身份证,身份证上你们都是一个户口,都是我们浩达的集体户口。”
张琰瞥了一眼谢洁,她略微发暗的脸上表情平静,眉宇之间仍然隐藏着淡淡的忧郁。越来越强烈的光线洒在她身上,有些刺眼,她的眼睛睁不大,但一对弯弯的跟柳叶一般粗细的眉毛很好看,她的目光始终落在魏杰身上。
“同学们!现在要在紫华市落户口,这可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紫华的城镇户口可是黄金万两啊!这里是省会城市,对户口管理非常严格,不是谁想落就能落,没有上过学没有派遣证,就根本就不可能变成紫华人。据说,在外地投资买房就能落户,但在紫华绝对不行!紫华不是沿海沿边城市,我们的观念还很传统,户口是一个人的身份,是不可能花钱就能买到的。如果拿钱都能买到紫华的户口,这钱不就成了万能的了吗如果拿钱都能买到紫华的户口,那不是什么素质的人都能进紫华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