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但谁也没想到,皇太孙朱伯濂才到西域前线,亨利大公的儿子匈牙利王太子卡尔就千里迢迢到了西域军前,还带来了让西楚和准格尔都挺满意的和平条件——和俄罗斯的彼得大帝讲和!
因为罗马的路易大帝去世后,掌权的是年幼的路易二世(历史上的路易十五),权力遭到塞尔维亚国王腓力和王后玛丽亚.特蕾莎的挑战——腓力并不是想篡位,而是想成为摄政王。可是根据路易大帝的遗嘱(被质疑),摄政王的人选应该是奥尔良公爵。
而腓力国王和玛丽亚.特蕾莎女王又得到了奥地利大公(亨利)、匈牙利女王(玛丽.安妮)、波西米亚国王(玛丽.安妮的弟弟路易.德.波旁)、克罗地亚国王(玛丽.安妮的另一位弟弟路易.奥古斯特)的支持。
一时间,罗马帝国就处在内战边缘了。
而失去了罗马这棵大树,彼得一世当然不敢再打下去了。于是就同意了奥地利大公亨利斡旋调停,还亲自到里海上的一座岛屿上和天盟联军的总督见面会盟。这位总督,就是朱伯濂。
当时的彼得一世年纪已经不小了,而且身体也不太好,于是就带上了自己年仅15岁的女儿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方便照顾。
结果有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朱伯濂和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居然一见钟情了!而且朱伯濂还擅自做主,提出将迎娶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作为和平条约的一部分。另外,他还要求彼得一世将西伯利亚共和国封给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这实际上是迫使俄罗斯割地!
年迈体弱,而且又后继无人的彼得一世(彼得大帝唯一成年的儿子被他自己打死了,只剩下一个年幼的孙子,以及几个和第二任妻子所生的女儿)只好答应了朱伯濂的所请,封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当了西伯利亚女大公,领有贝加尔湖以南的西伯利亚共和国(改称公国),同时将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嫁给了朱伯濂......
“什么一见钟情!”朱耀飞看到这里,就重重拍了下桌子,忍不住低声嘀咕起来,“这个朱伯濂就是馋人家的身子......哦,还有血统!哎,这小子野心太大了!”
一个15岁的毛妹,而且还是相貌堂堂的彼得大帝和他自己挑来的小老婆叶卡捷琳娜一世的种,长相肯定是让人眼馋的!
但是朱耀飞知道,朱伯濂这个层次的人,是不会因为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这个毛妹漂亮,就娶她当老婆的......这小子一定是看上了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的血统!
因为彼得一世和自己的儿子阿列克谢还有原配洛普辛娜存在极大的政见分歧。
彼得一世主张同时吸收东西方的先进经验,发展俄罗斯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组件新式军队,发展海军。在罗马帝国的支持下东征西讨,从瑞典人手里夺取了涅瓦河口,又从奥斯曼人哪里夺取了克里木半岛,还不惜巨资在涅瓦河畔建立了面向大海的彼得堡。
而他所取得的成功,却是建立在俄国农奴的尸骨之上,同时他也剥夺了大贵族和东正教会的大量财富,而且还引入了大量的德意志人抢饭碗。自然严重损害了贵族和东正教的利益,而保守的阿列克谢和洛普辛娜则因为宗教信仰以及严重的排外思想,将彼得看成了“反基督”,策划政变,企图推翻彼得。
结果政变失败,阿列克谢被杀,洛普辛娜则被囚禁!而彼得大帝的男性继承人就只剩下了孙子彼得二世.阿列克谢耶维奇......这个继承人的处境如何,用脚后跟也能想得出来啊。
而彼得二世一旦遇害......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女大公或是她的孩子,就有了继承沙皇宝座的可能。
不用说,这个朱伯濂一定是看到了亨利大公的成功,也想搞个大明版的下半身堡了!
朱耀飞的猜想,很快在《大明通史》下卷的内容中得到了证实。
在将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带回应天府后,大明朝廷乱成了一团——虽然大明皇帝、太子、亲王、藩王的后宫当中不乏胡姬的身影,但那些胡姬都是小老婆,没有成为正妻的,更别说成为皇位继承人的正妻!
所以朝中的大臣几乎一致反对,皇太子朱怡铀也极为不满,只有宠爱孙子的皇帝朱和幸不置可否。
接着朱伯濂拉着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女大公一起出现在了皇极门外,向参加大朝会的三府(内阁、大元帅、议政三府)重臣们解释自己的行为,而夫妻两人则趁机发表演说。
他们两人宣称是因为共同的理想走在了一起——而他们的理想,居然是建立一个“混同夷夏”的世界帝国!
他们想通过王朝联姻和军事征服等多种手段,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变成天朝联盟的一部分......都变成大明帝国的藩属!
大明帝国,要做世界的主人!
在将来,朱伯濂和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还要当全世界的皇帝以及女皇......这两个疯子的理想,可把满朝的文武君臣给惊呆了。
但是更让朝臣们和朱和幸、朱怡铀他们想不到的是,朱伯濂和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两人的疯话很快在陆军当中引起了激烈的反响!
几乎所有的少壮派军官都对混同夷夏和建立世界大帝国的理想表示了强烈的支持!
因为他们太需要打仗了!他们太需要建功立业了!现在天朝联盟的四面八方都比较安稳,即便还有仗打,也是小打小闹,根本不过瘾啊!
所以朱慈烺留下来的以童军近卫军和陆军讲武堂毕业生为核心的陆军,现在没有立功的机会,也没有了奋斗的目标,更没有了向朝廷大把要钱的借口......





抢救大明朝 第1615章 帝国的理想
把世界统一起来好吗?
在朱仲树的《大明通史》下中,用了整整一个大章,来分析世界统一的想法在大明帝国产生,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主流思潮的原因。
首先,他就问了这么一个问题—把世界统一起来,置于天朝联盟之下,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当然了,出现在兴福末年,成长于咸嘉年间(朱怡铀的年号),最后在乾圣年间(朱伯濂的年号)成为国策的“混同夷夏”,并不是说要把全世界所有的大王、大公都喀嚓了,换上大明朝的巡抚、知府。这个时代的明朝君臣还没糊涂到这种地步,他们知道自己的朝廷管不了那么多事。
他们想要的“世界统一”和“混同夷夏”,仅仅是将天朝联盟扩张到全世界——建立一个以大明帝国为宗主的世界新秩序!
这个问题的确很难回答......朱耀飞当然是持反对意见的,因为他不认为大明帝国和天朝联盟有征服世界的能力和必要。
因为要征服世界,拿下印度、中东和非洲东海岸这些地方是不行的,必须得拿下实力强大,而且距离大明本土实在太过遥远的欧洲和美洲的西海岸。
既然做不到,那就没什么好与坏了。
但是朱伯濂在他的《大明通史》中却说,在兴福末年直到最后确立“混同夷夏”国策的乾圣年间,大部分人(明朝人)都认为世界应该在大明帝国的领导之下。
这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整个世界真的需要一个领袖,那毫无疑问应该是大明帝国。
因为大明帝国领导的天朝联盟实际上拥有了半个世界!
既然已经有了半个,为什么不拿下一整个呢?
而且,在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领导下的另外半个世界并不安宁,在那几十年中非常动荡。
先是罗马帝国爆发了“摄政王之战”!以塞尔维亚国王腓力一世为首的联盟同以奥尔良公爵为首的联盟之间展开了内战。
这场内战进行了差不多十年,最后仍然难分胜负,双方在维也纳签订了一份《共治条约》,规定将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奥尔良公爵辅佐路易二世统治西帝国。而腓力一世则担任东帝国的摄政王。
另外,在这份《共治条约》中,奥尔良公爵和腓力一世还达成了一个共同进攻奥斯曼帝国的协议。
规定由腓力一世率领东帝国军队进攻伊斯坦布尔,将奥斯曼帝国一举逐出欧洲。
而奥尔良公爵则率领西帝国军队则在突尼斯登陆,夺取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北非。
在《共治条约》签订后的第三年,喘够了气的“罗马双雄”就开始向奥斯曼帝国发动进攻了。
而这场战争整整打了八年,奥斯曼帝国损失惨重,在北非失去了突尼斯、阿尔及尔、昔兰尼加。在欧洲方面则丢了伊斯坦布尔周围(包括亚德里亚堡)以外的全部地盘,整个国家陷入了巨大的危机。
在奥斯曼帝国陷入危机的同时,印度这边也乱成了一团。帖木儿帝国陷入内乱,而且遭到印度大顺帝国的猛烈攻击,同样危在旦夕。
俄罗斯帝国则在彼得大帝死后陷入了政局动荡,先是出身卑微的叶卡捷琳娜皇后在权臣缅希科夫的支持下加冕称帝!没几年,叶卡捷琳娜女皇病逝,换成了彼得二世。
而彼得二世没干多久就在1730年去世,俄罗斯的皇位一下子摆在了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和彼得一世的侄女安娜.伊凡诺芙娜面前。
其中彼得一世的侄女安娜.伊凡诺芙娜是库尔兰女公爵,而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则已经如愿以偿的当上了大明的太子妃(此时的大明皇帝已经是朱怡铀)。
而俄罗斯帝国的实际上的最高统治机构枢密院为了避免皇位落入大明太子妃之手,就拥立了继承权并不那么牢靠的安娜.伊凡诺芙娜为女皇,并且剥夺了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和她的子女的继承权。
于是,一场俄罗斯皇位继承战争,就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而这场战争,也被看成是“混同夷夏”的前奏......如果大明皇太子的儿子(朱伯濂和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生了不少子女)可以成为沙皇,那么大明帝国为什么不能成为世界的主宰?
为了让自己的妻子成为俄罗斯女皇,同时也实现自己“混同夷夏”的理想,朱伯濂和妻子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一起离开了应天府开始了为期12年远征。同时朱伯濂还请自己的父亲朱怡铀册封自己的长子朱仲桐为皇太孙......而这一次的长期远征,却产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
开启了一个大明女权时代!
由于朱伯濂的长期远征和朱怡铀对孙子朱仲桐的溺爱,使得朱仲桐养成了软弱优柔的性格。因为担心软弱孙子会被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那个“女疯子”欺负,朱怡铀又一次打破了“太子妃考试制”(之前朱伯濂娶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的时候已经打破过一次了),直接为孙子挑选了泉国公府的一位大小姐为正妃(是郑森的后人),希望借助郑氏家族的力量保护孙子朱仲桐。
这个安排看似是挺周到的,但是却无意间拉开了大明女权时代的序幕!
而与此同时,陷入长期战争的朱伯濂又干了另一件蠢事......他打破了朱慈烺所定下的“童军出身的军官不得在近卫军任职”的铁律!让童军出身的军官,在近卫军长期任职——所谓童军,就是近卫军的学兵,十来岁入伍,学习和训练六年后通过考核可以成为正式的近卫军士兵。
在进入近卫军后,他们依靠军功向上攀爬,其中的佼佼者可以进入讲武堂,然后成为大明陆军的军官。不过这些由童军、近卫军提拔上来的军官,是不能再回近卫军任职的,他们只能去统领普通明军。而统领近卫军的,必须是贵族出身的军官。
这样的安排,当然是为了防止近卫军中出现紧密的团体和派系,以避免近卫军干政。
但是率领着数万近卫军长期远征在外的朱伯濂发现贵族出身的近卫军军官比较容易产生厌战情绪,不愿意跟着他和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用“三分政治、七分军事”的办法慢慢折腾......他们大多是应天府的公子哥,当然不愿意打这种旷日持久的战争了。
所以朱伯濂干脆就奏明自己的父皇,调来了一批愿意打持久战的童军出身的军官。而这个先例一开,近卫军就将变得越来越有主见了!
而且这批跟随朱伯濂远征俄罗斯多年的近卫军和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以及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为朱伯濂所生的儿子朱仲桢走得比较近,也更加赞成“混同夷夏”的理念——这帮一穷二白的近卫军,当然比应天贵族出身的军官更加好战了。
在埋了一大堆的雷,又给天朝帝国立起了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理想之后。刚刚即位的朱伯濂就因为积劳成疾,在50岁生日前的几天,病逝在了应天府的南京紫禁城内——这个时候,他已经替妻子把俄罗斯的皇位抢到手了,所以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并不在他身边,但是跟随他在俄罗斯战场上征战了多年的次子朱仲桢(母亲是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却和他一起返回了大明,就陪伴在他身边......




抢救大明朝 第1616章 共兴盛世,工业革命
朱耀飞看到这里,已经能猜到自己一手重建的大明王朝是怎么走向崩溃的!
他沉默了一会儿,还是选择了继续浏览。但是下一个章节的题目,却有点出乎他的预料。
下一个章节名居然是:共治盛世!
在近卫军变得越来越危险,在后妃女权的规则渐渐被破坏的时候,辉煌的大明王朝并没有马上崩溃,而是迎来了一个让后世的华夏人民都心驰神往的共治盛世。
共治是软弱的朱仲桐的年号,同时也是这个辉煌盛世的政治基础。
这个共治,首先当然是帝后共治,这是朱和幸时代开启的最高权力运行模式。在朱仲桐和他的皇后郑丽的时代,依旧得到了保持。
朱仲桐虽然优柔软弱,但他并不是个昏君,同样受过良好的教育,是太学毕业的高材生,即位的时候已经有28周岁了。之前也当过知县、知府、巡抚和应天府尹,还当过一任吏部侍郎。对于大明帝国的政治非常熟悉,并不是个长在深宫没见过世面的小孩子。
而比较强势的皇后郑丽,虽然不是考试选拔出来的,但也非常优秀,受过良好的教育,同样是金陵女大的毕业生。在成为皇后之前,她在朱怡铀和朱怡铀的陆皇后教导下,学会了治理国家,也学会了控制皇家财团的运营。而且她还极有商业天赋,敏锐的发现了工业革命的巨大风口,进行了大胆而又富有成效的投资,让皇家财团的实力又上了个台阶......
其次,共治年间的“共治”还是朱仲桐夫妇同皇太后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和西伯利亚王朱仲桢母子的共治。
这是一个在朱慈烺看来非常奇怪的政治格局——强势的女大帝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和领导近卫军东征西讨,战无不胜的西伯利亚王母子二人,居然没有任何夺取皇权的企图,反而在尽心尽力的辅佐软弱优柔的朱仲桐。
原来伊丽莎白的俄国女皇并没有当太久,在西历的1746年,在她和朱伯濂所生的大儿子康斯坦丁,同来自德意志小邦国安哈尔特-采尔勃斯特公国的索菲亚.奥古斯特(后改名叶卡捷琳娜)结婚后,就将皇位让给了儿子康斯坦丁一世,自己返回大明去当皇太后了。
她的另一个儿子朱仲桢,则在父亲去世后受封西伯利亚王,但是并没有去西伯利亚就国,而是一直大明陆军任职,替哥哥朱仲桐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而优柔软弱的朱仲桐也没有任何打击继母伊丽莎白和异母弟西伯利亚王朱仲桢......所以在大明王朝的核心,就出现了皇太后伊丽莎白、皇帝朱仲桐、皇后郑丽、亲王朱仲桢四人团结共治的局面。所以大明王朝在共治年间,表现的相当稳定。
朱耀飞看到这里,也苦笑了起来,自言自语地说:“看来我还是低估他们了!想想也是啊......伊丽莎白是个白人,朱仲桢这小子又是混血,而且近卫军打了十几年的烂仗,该拿的好处都拿到了,暂时也该满意了。
而血统不对路的朱仲桢根本不可能当上皇帝,朱仲桐当然也不会无端猜忌他了......这小子虽然弱,但是并不蠢啊!”
大明王朝到底是一个讲究血统的封建王朝!
而且在中央之外,还有一大堆的亲藩,朝堂之上也有许多担任重臣的宗室王爷,军中也有许多朱家的亲王、郡王。
所以血统不纯的朱仲桢根本不可能去谋朝篡权......相比冒天下之大不韪去篡权,还是当个忠心耿耿的大将军更符合他的利益。
而朱仲桐虽然优柔软弱,但是为人并不苛刻,对继母和兄弟非常慷慨。也不干涉伊丽莎白的私生活,还用皇家财团的钱资助了在俄国当沙皇的康斯坦丁,让他能够收买贵族和教会,因此让伊丽莎白母子非常满意。
另外,他对替伊丽莎白母子夺取俄国皇位的近卫军也极为慷慨......虽然不少近卫军官兵更喜欢朱仲桢,但是他们对自己的待遇非常满意,对朱仲桐也比较爱戴。
所以看似危险的局面,并没有造成大明王朝从内部瓦解......当然了,造成国家崩坏的风险正在积聚,但是朱慈烺留下的帝国拥有相当扎实的基础,而且还在上升通道当中。
不过仅仅是伊丽莎白、朱仲桐、郑丽、朱仲桢四人的合作,也不可能创造出一个盛世。
真正为大明帝国带来盛世的是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不是在一夜之间爆发的,而是一个渐进的,慢慢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早在“兴福之治”的时代,大明东南的工场手工业已经相当发达,从英国引进的蒸汽机也开始在采矿业当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由于蒸汽机在铁矿、煤矿开采中的运用,以及焦炭炼铁技术的逐渐成熟,使得同时拥有大型煤矿和中型铁矿的徐州,开始成长为一个重工业中心!
什么?徐州可以成为重工业中心?
朱耀飞看到《大明通史》上的记载,也有点吃惊。
虽然他也知道徐州是个煤城,但是在他的记忆中,如果不考虑进口铁矿石的因素,中国的重工业中心应该在煤铁资源集中的东北、华北一带,怎么可能在徐州?
他接着往下浏览,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代中,各国的钢铁产量不过是十几万吨到几十万吨。而一国钢铁产量首次突破100万吨,那已经是19世纪的事情了,距离工业革命开始都有几十年了(在原本的历史上是19世纪40年代,而在这个位面则是19世纪初,提前了几十年),而徐州的煤矿是千万吨级的,铁矿则是几十万到上百万吨级的。应付18世纪的工业化那是绰绰有余。即便发展到19世纪,徐州铁矿的产量虽然不足,但是马鞍山铁矿的开发,还是能为徐州的冶金工业提供足够的原材料——从马鞍山到徐州的距离并不遥远,而且还有长江水路、大运河和徐淮铁路构成的运输线加以支撑。
另外,在靠近应天府的凤阳府境内,还发现了储量巨大的煤矿。在武汉府境内,还有开采了千年的大冶铁矿。
这些煤矿、铁矿,被长江和新出现的铁路连接在了一起,可以源源不断的为大明东南的工商业中心提供质优价廉的钢铁制品。
有了质优价廉的钢铁和煤铁,机器工业和铁路才得以不断发展,大明东南的工业化,才得以走上了快车道。
所以在长达30年的共治年间,以及后来的兴道年(朱仲桐之子朱简炎)间,大明帝国一直处于长期的繁荣兴盛。因此共治、兴道两个时代又被合称为“共兴盛世”。这段盛世的持续的时间长达60多年,从18世纪中叶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初。
在这60多年的盛世当中,大明帝国的一切隐患,一切矛盾,都被经济的高速增长所掩盖。上上下下的自信心,也飙升到了顶点。
而由朱伯濂和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开创的“混同夷夏”的理想,也因为这场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进步,也变得更加深入人心。
而且在技术上,也有了实现的可能!




抢救大明朝 第1617章 罗马在干什么?
“这应该是一个有一亿人甚至一亿几千万人参与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吧?”
看完了《大明通史》对发生在大明境内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情况的描述和一大堆的数据,朱耀飞也忍不住发出了赞叹。
在另一个版本的历史上,发生在欧洲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所波及到区域,仅仅是西欧,也许还有东欧和新大陆的部分区域。有幸参与其中的人类,往多了计算,也不可能超过五千万。
而发生在大明东南的工业革命,起码有一亿人参与其中!因此这场工业革命所提供的力量,一定也被放大了几倍!
当大明帝国的统治者们第一次拥有了这种看起来可以无所不能的力量的时候,内心的膨胀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另外,大明帝国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嘛,怎么可能没有经济危机?
虽然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出来的生产力在21世纪的人们看起来是那样的微不足道——世界上头号工业强国的钢铁总产量,也就相当于21世纪的一家奄奄一息的小型钢厂的产能......
但是对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人类而言,工业化的生产力实在太惊人了!以至于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要面对东西太多了该怎么办的难题?
所以经济过剩的痛苦是大明东南的人们必然要经历的!
当然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的过剩危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过剩,而是需求不足条件下的过剩。而造成需求不足的原因,当然是劳动人民的低收入了......
劳动人民那么多,工人运动又没兴起,还能指望大明的黑心资本家给下面的劳工开高薪?那是不符合科学主义的......
1...537538539540541...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