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这个天朝联盟,差不多是朱慈烺这辈子要办的最后一件大事儿了!
在他看来,自己也太祖高皇帝坑过来的这五十六七年,其实就办了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儿就是中兴大明,把一个让崇祯皇帝折腾得奄奄一息的大明朝给救活了;第二件大事儿就是建立一个天朝文明圈了。
其中第一件大事儿是为坑人的祖宗办事儿——朱慈烺是天下第一孝子嘛,当然得为祖宗复兴大明了!
而第二件大事儿,则是为国为民了!百善孝为先嘛!朱慈烺是名垂青史的第二十五孝子,当然拥有高尚的灵魂。所以不能只为一家一姓打天下、治天下,还得为亿万炎黄子孙和屹立神洲大陆之东方的华夏之国留下一笔可以造福万代的遗产。
这遗产就是一个属于华夏民族的文明圈!
在朱慈烺看来,大明王朝即便不能续命,华夏之民即便历经满清、民国的苦难,将来也是有复兴的一日......但是,将来能够复兴的只有中华,却没有天朝文明了。
在朱慈烺的记忆中,后世的中国虽然得以复兴,但是却不再拥有自己的文明圈......没落的国家可以再兴,可是逝去的文明圈却很可能已经永远湮灭在历史的长河当中了。
而在朱慈烺给崇祯当接盘侠的时候,大明的江山虽然残破不堪,但是这个国家依旧处在一个文明圈的中心。
虽然这个文明圈因为种种原因而不断萎缩,但比起后世的情况,不知道好了多少。因为华夏再努力,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事儿都干了......
大概是因为失去才知道珍贵,所以位于天朝文明圈中央的这个男人,早在大明中兴战争尚未胜利的时候,就着手开始复兴自己的文明圈了——这次可不能再让华夏失去文明圈了!
而朱慈烺复兴华夏文明圈的第一步,当然就是借着“摸金皇阿玛”多尔衮的名义,隆重倒(倒斗)出了孔子遗篇——《子论格物篇》,开启了华夏自然哲学的大门!
华夏文明并不是真是没有探寻自然哲学的欲望,实际上华夏文明在这方面的求索并不算少。但是因为始终未得其门,所以不得要领,也就不大容易拿出鼓舞人心的成果了。
做学问也是要将投入产出的,如果某个研究方向总也拿不出成果,愿意研究的人自然就少了......就像后世没有人去研究修仙一样——修来修去,也不见到有人成仙啊!
所以华夏的“格物致知”总是会遇上格来格去,毛也格不出来的窘境——有研究自然的想法,但是却没有方法和工具,使得研究的困难太大!久而久之,当然是知难而退,退着退着,自然哲学(科学)也就成了被忽视的方面。
实际上,当明朝中衰之前,西方自然哲学开始传入的时候,一大批吃饱了没事儿干的明朝士大夫就很快被吸引过去,开始学习和研究了。
但是因为没有办法给西方自然哲学披上孔孟之道的皮,当然也就没办法使之成为显学了。
而《子论格物篇》的出世,就给源自西方的自然哲学披上了孔孟之道的外衣,就能将自然哲学变成人人愿意追寻的显学了——相比道德文章,有了《子论格物篇》的自然哲学就比较容易出成果了。因为道德文章的基础,就是孔子、孟子的那些大道理,前人都研究了那么多年了,早就嚼烂了,还能研究出个花来?而华夏的自然哲学却大有可为,拿着《子论格物篇》好好钻研一下,不行就弄点西洋的自然哲学书籍参考一下,没准就成了大儒!
可别以为华夏有官本位的思想,一准就会让聪明人都去做官了,其实华夏历史上专心学问的人也不少。而且做官、发财、做学问也不是不能兼容的。牛顿那么大的学问家,不也当了皇家铸币厂的厂长?
而先当大儒后求官的路子也不错啊!还能名、利、官三收呢!
而要当大儒,当然得拿出说得过去的学术成就。可道德文章那方面已经没有突破的空间了,所以洪兴年涌现出来的众多大儒,都是走自然哲学的路子。
到了洪兴五十年后,华夏文明圈在自然哲学方面,基本已经追平了西方!
当然了,一个文明圈,光会做学问是不行的。要不然现在的西方文明就应该以希腊为中心了。
所以复兴华夏文明的第二步,当然就是强主干和散枝叶了......大明是主干,当然要做强!但是也不能只有大明,因为大明朝廷的治理能力是有限的,所以统治的国土也不能太大。可是因为朝廷的治理能力不足就不图进去混日子,任凭自家的文明圈渐渐瓦解萎缩,最终完全失去,则会遗祸子孙。
因此朱慈烺在大明本土的战局稍安后,就开始着手巩固和拓展文明圈了......所以这四五十年来,朱慈烺才会坚持执行一个以拓展文明圈和东亚种族生存空间为目标的殖民路线。
因为不大肆扩张本土,所以大明朝廷可以将殖民扩张的成本和管理的压力一并转嫁出去。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大明国内扩张殖民的积极性......甚至还让许多日本人、安南人、朝鲜人、蒙古人也搭上了天朝文明圈扩张的便车——文明圈的扩张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如同欧洲那边明明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格兰轮流称霸海洋,最多再加个法兰西。但是许多德意志人、意大利人、斯拉夫人、北欧人,也都跟着一起溜达到了新大陆、大洋洲和非洲。
在原本的历史上,大航海时代时都还不存在的比利时甚至也在非洲搞到了一大块的殖民......
不管有多少人搭了便车,朱慈烺打造的这个华夏文明圈子的主体肯定是天朝汉人,绝大部分的藩国也是以汉人和汉文化为主流。实际上,在《子论格物篇》加持下的儒学战斗力大增,已经压倒了释、道(神道),成为了天朝文明圈的显学!
但是四五十年来的粗旷型开拓,也造成了天朝文明圈内部变得越来越混乱。
当然了,一个文明圈内部是不可能如一个国家内部那么井井有条的,混乱难免,国与国之间的斗争更加不可避免。
但是在混乱和斗争的同时,也必须建立一定的秩序!
有秩序,才不会走向崩解。
有争斗,才能保持活力。
朱慈烺目光灼灼的看着一群诸夏王公,沉默了许久,又开口道:“朕今日欲与诸卿订立《天盟大宪章》,以约束加盟诸国,以护卫华夏道统,以保我等子孙后代,不至于被发左衽,也不至于为夷狄所困!
因此《大宪章》的第一条,朕建议可以这样来订:凡诸夏之邦,都必须奉华夏道统,习孔孟之道,遵守天朝之礼......”
抢救大明朝 第1603章 文明要以理服人
凡是叫做“某某宪章”的文件,通常都是讲大道理,定大原则的。而在大明洪兴五十二年末出现的《天盟大宪章》也不例外。
根据后世的历史书记载,这份“大宪章”是由参加崇祯葬礼的所有诸夏邦国的王公或重臣一起畅所欲言,群策群力,用集体的智慧共同制定出来的......
但实际上,这份《天盟大宪章》的主要内容,就是朱慈烺的金口玉言说出来的。
朱慈烺就是大明天朝的“绝对君主”,也是天朝联盟说一不二的领袖!
哪怕是合众国、西楚国、准格尔、加庆国、联合王国这样的“非礼强国”,也不敢忤逆朱慈烺的圣意——如果朱慈烺不在了,朱和幸也许当不了绝对君主和说一不二的天盟首领。
但现在朱慈烺还在,既然还在......那就必须负责的行使权力,轻率放权,既不可行,也不负责。
即便朱慈烺正式退了位,也会再扶朱和幸一把......得好好扶着好运太子走上一大段路,实在扶不了了,才可以放手啊!
所以《天盟大宪章》说是大家一起商量,实际上还是朱慈烺提出原则,大家一起商量一下细枝末节。
而朱皇帝现在提出的原则,主要就这么几条。
一是坚持走华夏化的路线......当然了,这个华夏化也不是说一成不变,非得搞崇古主义。
有了《子论格物篇》后,华夏文明已经有了比“崇古”强大百倍的思想武器,不需要搬老祖宗了。
当然了,如今的天盟共同市场是不排外的。天朝联盟奉行的,还是开放和自由的贸易原则......
所以朱慈烺的华夏化就是要在语言、文化、信仰、习俗上有所坚持。其中语言、文化是硬指标,但是并不追求古言和文言。信仰则规定的比较宽泛,习俗则可以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第二条大原则则是以大明为兄!
大明不再当君父了,君父的责任太重,而且也容易管死下面的儿子国。朱慈烺在世,当然是可以当老子的——他本来就是老子!非礼强国中的合众国、联合王国的军主本来就是他儿子!准格尔王国掌权的太后是他的干女儿,西楚国的“霸主”则是他的侄子。而且朱慈烺也有足够的手段去整治这几个国的君王和太后,完全当老子。
但是朱和幸没有这样的权威,朱和幸之后的大明君王,将会更加缺乏制约强藩的权威。
而那些强藩随着人口繁衍和经济发展,早晚会不甘心被大明支配。如果大明一味以父国自居,早晚会和它们发生严重的冲突......搞不好以后的世界大战,就会在诸夏国家之间展开。
但是大明不当老子国也不等于要搞“诸夏平等”,这也是不行的。因为诸夏邦国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乱的情况下,就得有个带头大哥出来领导大家,建立秩序,并且维护秩序。
所以诸夏必须要有一个大哥,这个大哥也只能是大明!
第三条大原则,则是大小盟主共管制......也就是五大流氓各管一摊——大明帝国这个总盟主,也有自己的一摊,除了担任总盟之外,大明还是东神洲和东北神洲的盟主。包括日本、朝鲜、济州、安南、暹罗、老挝、真腊、土默特、察哈尔等九国,都是大明的“直属小弟”。
而剩下的地盘,则被分为南洋(小西洋)、南大陆、新大陆、西域等四个“大区”,一个大区设一个小盟主,掌控一方。
第四条大原则,则是天盟共同市场和共同货币......只讲文化不谈钱那是不行的!天盟要长久存在,成员国之间一定要建立起紧密的经济联系。
而且,以大明为核心,组织共同市场,也符合天盟所有成员国的利益。
当然了,如今的天盟共同市场是不排外的。天朝联盟奉行的,还是开放和自由的贸易原则......
而天朝联盟的第五条大原则,则注定会存在极大的争议。
所以朱慈烺说完了前面四条大原则,说到第五条的时候,口气已经放沉:“方今天下还是一个大争之世!所以万万不能只有天盟,而无天兵......咱们天朝上邦,礼仪之国,当然是最讲理不过了!但是没有兵,就不能好好讲理!”
这倒是真话!
朱慈烺真的是个非常讲理的中华天子......好好讲理也行,用枪炮讲理他也非常拿手!那个“木托开花礼”和“木塞线膛枪礼”都是他“发明”的。因为他发发明,现在世界上讲理的效率可是大大提升了!所以大家都越来越讲道理了。
可是在皇极殿外广场上的邦国王公们,听说要组建天兵,都有点发愣了——这条兵到底用来和谁讲理?是敌人,还是自己?
皇极门外的气氛,也随着大家脑袋里面的问号,一下子变得有点压抑了,也没人主动出来接朱慈烺的话。
这是要冷场啊!
朱皇帝想道这里,就给班次靠前的朱阿奴递了个眼色,这个准格尔国母立马出班向前,走到了汉白玉的平台上,先冲朱慈烺行了个福礼,然后问:“请问父皇帝,这天盟联军归属于谁人?建军及维持费用从何处来?天盟的天兵又要招募多少战士,又从何处招募?”
她这话一出,实际上就表明了对天盟联军的支持!同时也把大家都注意力转移到建军本身了,免得大家伙去纠缠要不要建立天朝盟军的问题。
问得不错!果然是贴心体己之人啊!
朱慈烺点点头,笑道:“这天盟联军当然是列国共有,归属天盟大会共管。”
“何为天盟大会?”朱阿奴又问。
“天盟也得有个议政会,就叫天盟大会,”朱慈烺解释道,“天盟大会的总会就设在应天府,入盟各国都应该派遣使者常驻天盟大会。”
这个天盟大会看着还挺像联合国,实际上就是华夏诸国的联合国!
天盟五盟主,则有点像安理会五大国……所不同之处,则是天盟不搞什么主权国平等。所以有名正言顺的盟主。
另外,天盟还有四个“总代理小盟主”,可以分管一方,也算可以在自家地盘上称王称霸!
朱慈烺接着又说道:“此外,天盟大会还会在西域、南洋、南大陆和新大陆各选一座大城,作为天盟分会的驻地……”
抢救大明朝 第1604章 天盟、天兵、天罚
“朕再和你们说说天兵的事儿......孙子曾经曰过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对我们天盟而言,天兵就是盟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也是不可不察的!”
说完了天盟组织大原则,朱大皇帝又把话头转到组织天兵的事情上面了。其实在没有天兵的年代中,天朝宗藩间的联合作战行动就没停过,几乎年年月月都来自大明的远征军和藩属国的军队共同作战。
而且一些人少地广的藩属国还会在取得大明朝廷许可后,去大明、日本、朝鲜、安南等人口众多的国家中募兵。
也正是因为如今天朝宗藩之间存在紧密的军事联系,才使得天朝的文明圈可以在过去四五十年间急速扩张——每一个位于文明圈边缘的小小的诸夏藩国,背后都是整个文明实实在在的支持!
不过随着合众国、庆国、西楚国、准格尔国、马六甲国、巨港国这一系列的前线藩国一步步的发展壮大,它们已经可以在没有位于文明圈中心的宗主国和藩国提供军力支持的情况下继续成长了。
朱慈烺非常清楚,这样的事情对天朝文明圈其实是非常不利的!一方面位于“外圈”的藩国会越打越强,逐渐脱离大明这个宗主国的控制,甚至有朝一日还会调转枪口来和大明争夺诸夏宗主的位置。
另一方面,大明、日本、朝鲜、安南等位于“内圈”的诸夏国家的武备,也会因为长久的太平安逸,而变得越来越松懈。到那时就会出现强藩弱宗的危险局面,天朝圈子的内讧也就不可避免了!
而朱慈烺的解决方法,也非常简单,就是抄后世美利坚帝国的办法......也就是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搞个军事同盟,吃饱没事儿就带着一帮小弟满世界找软柿子揍。
那个美利坚帝国周围就没什么强国啊,美洲这边美帝国一国独大,北面的加拿大拢共没多少人,南面的墨西哥打几个毒枭都费劲儿,至于加勒比海上的岛国,也没谁能威胁美帝国分毫。
如果不是满世界找碴,美帝国的武备早废成渣了!
而大明天朝现在的安全环境,差不多就是后世美帝国的翻版,完全可以躺下不动,好好享受太平安逸的盛世。
但是两三代人之后呢?
所以不能让大明天兵的大炮和线膛枪都生锈了......得让他们上阵历练,而且还得参与高水平的战争。如果成天和一帮废柴较量,自己也会被带废掉的。
而高水平的对手,就得去中亚、印度洋、美洲大陆上找了!
可是这些地方距离大明本土太远,明军怎么去?怎么获得补给?怎么在那里长期立足?都是挺难解决的难题!
而天盟和天兵,就是解决这些难题的办法。
“朕的意思,”朱慈烺的目光从自己的长子朱和壕,五弟朱慈焕身上缓缓滑过,“咱们的天盟必须得有一支随时听命于天盟大会和四大分会的天兵......咱们不能让合众国、庆国、西楚国、准格尔国、马六甲国、普吉国这样的前线藩国独自承担对抗强敌的军务和军费。军务、军费必须要有天盟所属各国,根据人口多寡和财入多少,进行分摊。
当然了,各国,特别是天盟的总盟主国和小盟主国,以及位于前沿的各国,还必须保持属于本国的强兵。生死存亡,不能全都依赖天盟和天兵。
而天兵的用处有两个,一是在藩国和外敌发生战争时,于藩国军民共同作战;第二则是执行天盟大会的天罚令,制裁违反《天朝联盟宪章》的藩国,或是镇压藩国内部的不臣之贼!”
这话一出,在场的大明藩属国的大王和重臣,全都暗自吸了口凉气儿......天罚啊!听上去就很可怕!
“皇兄,”庆国王朱慈焕有点心虚地问,“怎么才算违反《天朝联盟宪章》?又由谁来定性?”
朱慈烺瞄了他一眼,心说:想要“入主墨京、为帝图皇”,就是违反了《天朝联盟宪章》!
原来这个朱慈焕也是个积极要求进步的藩国王......他一开始是郡王级的加庆王,苦熬了许多年后,终于把“加”字熬没了,变成了亲王级的庆王。可是他和他的老婆孩子依旧不知足,又定下了“入主墨京、为帝图皇”的大目标,想要把“庆王”变成“庆帝”。
因为这事儿,合众国的朱和壕、朱和坤、朱和圳三兄弟可没少给朱慈烺打小报告。朱慈烺还密令同加庆国内的武士团体联系紧密的九州王徐正容和日本国王徐赖常派人调查,最后也证实了朱和壕、朱和坤、朱和圳三兄弟的小报告的真实性。
不过朱慈烺却没有制裁庆国的意思,更没有发兵讨伐的想法,而是把这事儿搁置了......反正入主墨京也不大容易,估计朱慈烺这辈子都听不到这个好消息了。
但是由天盟制裁不臣的规矩,必须在朱慈烺还在位子上的时候定下来!
“怎么才算违反《天朝联盟宪章》,等给咱爹发送后,慢慢的商量!”朱慈烺道,“总要有一个可以服众的办法......现在要定的还是大方针。因为大明往后只是诸夏之兄,不再是诸夏之父。所以天罚之事,必须由天盟大会的五盟主一起商量,不能由大明一家说了算!”
五大流氓嘛,当然得一起商量了!
朱慈焕瞄了一眼自己的好侄子朱和壕,也不再言语了——反正庆国天高皇帝远,国力军力都不弱,可不是随便别人拿捏得软柿子......只要不公然打出皇帝的旗号,应该不会有什么天罚。
朱皇帝接着又道:“过去没有天盟,也没有宪章,更没有天兵......所以发生了不少藩国之间的冲突,时常有藩国或藩国的城主上奏哭诉。朕处置了一些,不过大部分都和了稀泥。但是往后咱们可有宪章、有天盟、有天兵了。谁要再以大欺小,恃强凌弱,善开私战,滥杀无辜......呵呵,可就别怪天罚无情了!”
朱慈烺的狠话甩下来了,下面各怀心思的藩国君臣们都互相看看,一个个都拿出了忠臣孝子的模样儿。
朱皇帝满意的点点头: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当然了,内斗是人类的本性!所以《天盟大宪章》也不会规定得太死。只要下面的藩国城邦能找到一个堂堂正正的理由,就可以互相攻伐!
不过诸夏攻伐必须得守规矩,不能伤及百姓,不能中断贸易,不能杀害俘虏,不能将败亡的一方赶尽杀绝,更不能不经过天盟大会许可就进行兼并——天盟大会在原则上当然不会支持兼并,所以诸夏攻伐的结果,只能是更换战败国的君主(由战胜国的子嗣接管),而不是将战败国并入战胜国......而藩国、城邦的转让,以后也要接受天盟的监管,可不能随随便便就给发卖了。
想到这里,朱慈烺看了看天色,日头都快到头顶心了,今天的大朝会开得也差不多了,天盟、天罚、天兵的这些事儿也都说了。
至于具体的条约,得等发送了崇祯以后由好运儿去和下面的人慢慢谈了!
抢救大明朝 第1605章 崇祯走好
大明洪兴五十二年,十二月八日。
连日的降雪之后,应天府的江北地方,终于迎来了晴好的天气。而这一天,也是当了五十余年太上皇的大明福宗皇帝的梓宫,离开老山宫,前往老山西北的卧龙山皇陵的好日子。
在老山宫外的御道长街之上,这个时候已经满满的全是穿着白衣的天子脚下的贵族和庶民,他们大多是五十多年前跟随崇祯上皇和如今的大明皇帝朱慈烺自北方南迁数十万军民的后裔。也有一小部分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这段波澜壮阔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当年仓惶离京的时候,他们还青春年少,但是现在,他们都已经是古来稀有的老者了。为了送别当年和他们一起南逃的昏君,同时也为了见证这个在历史长河当中留下了最壮丽篇章的大时代的落幕,这些垂垂老矣的克难一代,都在儿孙搀扶之下,也不顾浦口、老山冬日的严寒,一大早就到了御道长街两侧,等待着舒舒服服躺在梓宫之内,等着被马车拉去卧龙山皇陵埋葬的崇祯上皇......
崇祯上皇的梓宫,就是一个超大号的棺材,现在摆在一辆超大号的四轮马车上,马车由24匹佩什尔马挽曳,正等着被拖出承天门。
大明洪兴皇帝朱慈烺,这个时候则在一群皇弟皇子皇孙以及一位胡姬公主的簇拥下,站在巨大的梓宫边上,只是呆呆看着。旁边一大堆人也都看着他,等着这位大帝下令出发。
时间慢慢的过去,朱慈烺却站在那里动也不动,也不知道是不是舍不得他的昏君爸爸?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才听见朱皇帝轻轻一叹:“衍圣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