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而造成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主要还是技术的进步。
木托开花弹和木塞线膛枪弹的出现,彻底将存在了不知多少年的方阵时代彻底淘汰出局了——不是不能再摆方块状的阵型,而是方阵的时代结束了。横阵、散兵阵的时代来临了。
其实这个过程在那场让利奥波德一世成圣杰尔堡战役时就开始了,而滨湖——多瑙河战役则是旧时代的终结和新时代的开始!
除了步兵的阵型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之外,在这场战役中,参战的奥地利军队已经彻底淘汰了长枪。
这意味着,步兵的火枪已经足以对纵马奔驰的骑兵构成致命的威胁!
此外,滨湖——多瑙河战役的战场,也变得非常宽大。不仅有了较大的正面,而且还有了较大的纵深。
滨湖——多瑙河的正面宽度达到了25公里,而奥地利军队的防御纵深则超过了5公里。奥斯曼人的侦查只发现了战场的正面宽度,并没有发现奥地利人防御的纵深。
也就是说,总数不过10万的奥地利军队被分成了几条长达25公里的战线布署在了战场之上。
当然了,10万大军也不是真的在战场上组成了几条线,那样可禁不住奥斯曼骑兵的决死冲击。
这10万奥地利军队被分成了多个集群,或托防线或依托据点,形成了难以突破的纵深防御。
而一系列的野战工事,则大大的加强了步兵在防御作战中的战斗能力。正是依托这些工事,奥地利人分散的步兵才能顶住奥斯曼军队的集中攻势。
1700年10月11日,奥斯曼人的大军主力已经抵达了滨湖——多瑙河之间的奥地利军战线之前。
鞑靼人的骑兵在之前的一天时间里,都在和掩护奥地利军阵地的散兵和骑兵交战。交战并不激烈,但是却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11日中午,奥斯曼人的大队赶到,奥地利散兵(猎兵)和轻骑兵才缩回了己方阵地。
同一日,穆斯塔法.科普鲁律和穆斯塔法.卡拉两人,开始在大批耶尼切里战士的护卫下,查看奥地利军队的阵地。
也不敢靠太近,害怕被对方的猎兵用线膛枪给打了!
他们俩暂时还不想和至大之主见面呢。
虽然靠得不近,但是经验丰富的穆斯塔法.科普鲁律和穆斯塔法.卡拉还是看出了一些端倪。他们发现奥地利人的防线并不是笔直一道壕沟加上一堵矮墙——这只是奥地利人的第一道防线罢了。
在这道防线背后,至少还有六个重要的支撑点,每个支撑点都是以一座奥地利人的村庄或市镇为核心改建而成的。
至于这些支撑点的具体情况和支撑点后方有什么,他们就不得而知了。
另外,奥地利军队的滨湖——多瑙河防线的两翼,都被滨湖和多瑙河保护的很好,奥斯曼军队要想迂回很不方便。从正面突破过去,看来是唯一的办法了。
好在奥地利人的防线正面太过宽大,兵力布署一定会非常分散,集中兵力达成突破的难度不会很大,问题只是伤亡多少罢了。
不过有维也纳的银行当香饵,穆斯塔法.科普鲁律和穆斯塔法.卡拉两人也不是很担心伤亡,他们担心的是时间!
时间不在奥斯曼帝国一边!
如果他们不能在路易大帝的军队开进奥地利之前洗劫维也纳,那么他们也许就永远去不成维也纳了……再也抢不了维也纳城中的银行了!
回到设在战线后方的军帐后,穆斯塔法.卡拉就对大维奇尔说:“我们应该集中兵力从一个或两个点进行突破……只要冲开他们的防线,我们就能大获全胜了。”
穆斯塔法.科普鲁律点点头,说:“我们人多炮多……只要集中使用一定会胜利的。不过我们也不能只打一个点,而是应该打三个点。”
“大维奇尔,您想怎么打?”穆斯塔法.卡拉问。
“这是滨湖,这是多瑙河,奥地利人的防线就在两者之间,笔直的一条。现在可以确定的是他们挖掘了一条长壕,还用沙袋堆出了防线,多半还准备了大量的‘西班牙骑士’(一种拒马枪)。”
穆斯塔法.科普鲁律在一张不知道从哪儿抢来的桌子上比划了起来,他说:“我们应该先攻打滨湖、多瑙河边的奥地利军阵地……这是为了牵扯他们的两翼,将他们的预备队吸引到左右,造成中路空虚。
然后我们再以集中最精锐的耶尼切里战士,以最大的决心,一举将奥地利人的壕沟和胸墙防线击穿。最后再投入鞑靼骑兵,冲击敌人的后方,切断敌人左右两翼的退路。”
穆斯塔法.科普鲁律的布署,在后来同样被写上了军事教科书,成为了突破地方阵地防御的标准战术。
“大维奇尔,那我们什么时候发起攻击?”穆斯塔法.卡拉又问。
“明天凌晨,”穆斯塔法.科普鲁律想了想,“凌晨3点开始,先将180门大炮分别置于两翼,猛轰滨湖、多瑙河边的奥地利军阵地,轰击一个小时,然后再发起冲击。”
......
奥地利军战线后方,波茨诺堡垒。
这是一座由普通的农庄改建而来的堡垒,因为正对着大一片“禁止砍伐”的树林(因为木塞线膛枪弹的出现,散兵和猎兵战术大行其道,使得树林的防御价值大增!),所以就成了滨湖——多瑙河防线上的一处重要据点。
在1700年10月11日夜,也就是滨湖——多瑙河会战开始的前夜,亨利.德.曼奇尼的司令部,就进入了这座有一大片树林遮挡的波茨诺堡垒。
当晚8点,亨利.德.曼奇尼将下属的3个军长和7个师长,全部召集到了自己的司令部,向他们宣布了武装保卫奥地利大公国的命令!同时还将刚刚收到的几个好消息,转告给了他们。
“罗马皇帝路易一世已经命令驻扎上奥地利的第9军团,驻扎巴伐利亚的第10军团,驻扎威尼斯的第11军团,一起向奥地利进军了!另外,捷克的胡司派信徒和上匈牙利的基督教徒正在发动起义,只要我们能在滨湖——多瑙河防线上坚持一个星期......奥地利就将被拯救!上帝将和我们同在!”
抢救大明朝 第1586章 ???你们为谁而战?
/
月12日,凌晨两点。
诱人的香气,开始在奥斯曼帝国的吃货军团阵地上弥漫——搞不好就是见真主之前的最后一餐了,当然得吃点好的。凌晨一点刚过,奥斯曼军的阵地后方,就冒出了星星点点的火光。没过多久,好闻的香气就被微风吹到了对垒的两支军队战线当中的空旷地带了。
借着夜色掩护在中间地带上巡逻警戒的奥地利猎兵一闻这味儿,就知道耶尼切里军团马上要发起进攻了。
至于耶尼切里军团的主攻方向,也不难判断——什么地方做饭的火光最多,香味最浓,一准是吃货扎堆,主攻方向也就在那里了。
凌晨两点半,耶尼切里军团阵地上做饭的火光渐渐熄灭,食物的香气也完全消散,死亡的气息开始在战场的上空弥漫了。
耶尼切里军团的战士们吃完丰盛的早饭,开始面向麦加进行祈祷的时候,对面的天主教徒也开始吃早饭了。当然没有耶尼切里军团那么丰盛,但还是配了猪肉香肠,每人都给了三份面包、黄油和酸黄瓜——这可是他们一整天的食物!
在领到食物的同时,一部分奥地利军队开始从他们的宿营地出发,进入前沿的防御阵地。
他们需要守卫的阵地就是由壕沟、胸墙、西班牙骑士(拒马枪)、炮兵防御工事等组成的非常简单的防御体系。从防线的正面去看,奥军的阵地似乎是笔直一条的防线,只要突破一点,就会全线崩溃。
但实际上,在看上去仿佛是笔直一条的胸墙背后,还有八个大致上是环形的防御体系,也是由壕沟、胸墙、西班牙骑士(拒马枪)、炮兵防御工事等组成的。驻扎在第一线的八个步兵团和六个炮兵连的主力,就摆在这八个环形工事内。在正式交战开始前,摆在第一线的胸墙后的,只是少量的警戒部队。
而在这八个环形工事后方,还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土路,将八个环形工事连接在一起。
第一线前沿阵地、环形工事和土路合在一起,才是一道完整的防御体系。
而这样的防御体系在滨湖——多瑙河防线上并不只有一道,而是存在前后两道。
另外,奥军还利用滨湖——多瑙河之间的几个农庄和一片树林,巧妙的构筑了八个支撑点,用来支援两条主要的防线。
凌晨三点,大批奥军开始离开他们驻扎的环形工事,进入了前沿防御阵地。现在已经是深秋季节,奥地利这里昼短夜长。在凌晨三点左右,天色依旧是一片漆黑,只有垂在天边的月亮洒下一点光亮。
奥地利的步兵以连为单位开进,只有每个连的连长和第一排的排长各举着一个火把,走在队伍的前后。虽然参加今天这场会战的绝大部分奥军官兵都是战场新丁,但是大家伙的士气都很高——他们都知道自己在保卫祖国、保卫家园、保卫上帝!
更知道他们是在为奥地利祖国的解放和自由而战斗!
知道那么多,当然是十几二十年来的认真办好义务教育的功劳......其实办义务教育并不需要太强的经济实力,当然也不是从亨利一世统治的奥地利开始的。早在1524年,那个折腾宗教改革的马丁.路德就提出市政当局应为青年建立学校,教授年幼儿童,并且强迫父母将孩子送进学校。受到他的影响,在1619年时,魏玛公国率先颁布《魏玛学校章程》,规定让儿童学习教义阅读和写作,因为它明显带有“义务性”和“强制性”,所以被视为义务教育的开端。
紧随其后的是哥达的埃纳斯特公爵,1642年,在他发布的《学校指南》中,同样开始推行义务教育,而且措施相当严厉,小孩子逃课还要罚家长的款!在他的严厉督促下,歌达公国教育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而亨利一世统治的奥地利则是欧洲第三,世界上第六个推行义务教育的国家——在奥地利之前,新大陆的合众国、庆国,中亚的西楚国先后颁布了义务教育的法令。
看看这些执行了义务教育法令的国家,除了合众国是土豪,其它国家都不算特别有钱。亨利一世颁布《奥地利教育法》的时候,维也纳的银行业才刚刚开始发展。而庆国实行义务教育的时代,还是个苦哈哈的武士国。至于西楚共和国,直到现在也不富裕,而那个特别有钱的合众国,则是这群国家中最后一个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制度的。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就说明义务教育和有没有钱关系不大,但是和国的治理和执行能力关系很大。
所以目前开始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都是些人口比较少的国家。而且在合众国、庆国、西楚国,义务教育只针对国族。
而人口多达两个多亿的大明,虽然年入达到了一亿六七千万两(并不都是银子,也包括粮食),但是因为人口众多,土地太广,天南海北的差别太大,要一刀切办义务教育根本不可能。所以只能一府一州的逐步推行,现在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州府开始搞义务教育了,不过推行的效果远远比不上那些一天就能转个来回的德意志小公国——哥达公爵办了20所小学就把义务教育搞起来,公爵自己就能去督促了,大明至少得有几十万所小学......
此时此刻,在耶尼切里军团的出击阵地上,另外一群同样受过教育的战士也已经整装待发了。这群人可不仅仅是吃货,他们都是有文化的吃货!开创耶尼切里军团的奥尔汗显然很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不仅让他的耶尼切里学徒兵学习杀人之技,而且还让他们学习文化知识(不识字怎么当阁老?),所以才养成了让欧洲基督徒恐惧了三百多年的精锐军团。
不过这支高素质的精兵,随着招募标准的不断放松(人人都想当)和军籍世袭的兴起,战斗力已经大不如前——原本从基督徒家庭中招募童军进行严格训练的制度,从穆拉德三世开始就变成了“人人皆可参军”,到1700年,耶尼切里军团已经变成了伊斯坦布尔的市民军团了。大部分成员都来自伊斯坦布尔的市民家庭,而这些市民......多半又是早年从耶尼切里军团退役的官兵的后代。
实际上,耶尼切里军团的战士家眷,已经占了伊斯坦布尔人口的多数了!
而耶尼切里军团也早就有了废立苏丹的大权,是伊斯坦布尔和奥斯曼帝国真正的主人。
所以他们也都知道今日为谁而战!
在滨湖以南的一片小树林当中,穆斯塔法.科普鲁律的前敌指挥部已经布置好了。整个下半夜,他都和几个心腹军官守在这里,静静的等待着开战时间的到来。
今日的这一战,关系到奥斯曼帝国的兴废,同样也关系到科普鲁律家族存亡!
急促的脚步声传了过来,然后就是穆斯塔法.卡拉的声音:“大维奇尔,时间到了!进攻开始的时间已经到了!”
“那就开始!”穆斯塔法.科普鲁律重重点头,“让炮兵开火吧,一定要让奥地利人知道我们耶尼切里军团的厉害!”
抢救大明朝 第1587章 ??战争之神
天色昏暗,晨风吹动。滨湖水畔平原上的湿气在天地之间弥漫,形成了一层薄薄的雾气,使得原本就很低的能见度,进一步降低了。
一片雾蒙蒙黑漆漆之中,只能看见几十团跳动着向前的火光。这是有人举着火把在夜色当中行走。如果走进一些,还能发现一把把凝结清晨露水的兵刃,就在火把和火把之间闪动!
奥斯曼人的八九十门大炮,已经被推上了前沿。奥斯曼人喜欢用重炮,3磅、6磅的可不过瘾,磅的长炮也会被他们拉上野战的战场。现在被集中在滨湖战场上的八九十门火炮,大部分都磅的长炮,余下的则是发射开花弹的臼炮或12磅短管炮。
因为磅的长炮或短炮,以及24磅臼炮都很难移动,所以奥斯曼人的炮兵很少会在战场上进行运动。而且为了防止“不会动”的炮兵阵地被对手一锅端,奥斯曼人习惯将炮兵分散布署在距离敌人的阵地较远的地方,依靠射程在远距离上轰击对手。
不过在这一次的战役当中,奥斯曼人却少有的采取了集中火炮的布署方式。被运用在左翼滨湖战场上的66门长炮,都被集中在了一个不到一法里(4公里)宽的炮兵阵地上。
凌晨3点15分左右,奥斯曼人的长炮纷纷亮出了炮口,训练有素的炮手门将火药和炮弹一样样推入了炮膛。又借着奥军阵前闪烁的火光进行了瞄准,然后才是点燃引信,最后随着一阵阵的轰鸣,每个炮口都喷吐出了火舌!
奥斯曼人的炮兵布置在滨湖西南两法里的平原上,距离奥军的阵地很近,直射距离也就四分之一个法里多一点(1000米出头)。对方的线膛枪根本打不了那么远,而长炮在这个距离上则是闭着眼睛都能打中敌方的阵地——阵地那么大一个,又不会移动,随便打打就行了。
不过打得着不等于打得垮!
用沙袋堆起来的工事,就是后世的榴弹炮也不一定能毁伤,何况前膛炮的实心弹?
所以奥斯曼人炮击的目的,只是为了摧毁奥地利人摆在胸墙前面的“西班牙骑士”,同时吓唬一下“软弱”的奥地利人。
一发发圆滚滚的炮弹填进炮膛,然后喷吐而出。虽然现在能见度很差,但是轰出去的炮弹还是落在了奥军的阵地上面!这些炮弹中的一些砸中了“西班牙骑士”,将之砸成了碎片!
有些轰在了沙袋垒成的胸墙上,炮弹一下就钻进了沙袋,好像被没收了一样,什么反应都没有了。
还有一些炮弹则先砸在地面上,然后猛地弹起,从胸墙的上方扫过——当然是什么都扫不着的,因为奥地利的步兵大多缩在胸墙后面。
虽然炮击的效果不怎么样,但是磅一起开火的声势还是非常吓人的,那可真是地动山摇啊!
而大炮轰的地动山摇的地方还不止一个滨湖岸边,在奥地利军战线的右翼,靠近多瑙河一段的战线,也正在被几十门磅青铜大炮猛烈轰击。
战线两翼遭到猛烈炮击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亨利大公所在的波茨诺堡垒。
“弗朗索瓦、约翰,你们怎么看?”一个晚上没睡觉的亨利大公刚才还有点昏昏欲睡,这会儿已经把瞌睡虫都撵走了,精神抖擞的抱着胳膊站在地图台前。右边站着个又矮又挫的弗朗索瓦.欧根,左边站着个小白脸约翰.丘吉尔。
弗朗索瓦.欧根笑了笑:“应该是佯攻......我估计奥斯曼人想攻击我们的左右两翼,吸引我们的预备队,然后再集中力量突破中路。”
约翰.丘吉尔笑道:“我想我们可以放开中路,把奥斯曼人的主力吸引到波茨诺堡垒前,然后把他们一举击溃!”
亨利大公问:“约翰,应该怎么击溃他们?”
约翰.丘吉尔道:“可以兵分三路,中路负责诱敌和迟滞敌人,且战且退,将奥斯曼人的主力吸引到波茨诺堡垒前,以堡垒前方的那片树林为最后防御阵地。
而右路和左路则猛烈出击,争取一举打垮奥斯曼人的佯攻部队。在打垮奥斯曼人的佯攻部队后,左右两路大军再往中间挤压,迫使奥斯曼人后退。”
“可是中路能守住吗?”亨利大公眉头紧紧锁着,“我们总共只有七个师......如果要在两翼投入重兵,那么中路还能留下几个师?两个?还是一个?另外,中路一旦后撤,会不会动摇军心?”
约翰.丘吉尔说:“两个师就足够了......我来指挥中路军,一定可以抵挡住的!”
你真的能行?亨利看着小白脸儿约翰.丘吉尔,心里可一点没底,于是就扭头看着弗朗索瓦.欧根。
“大公殿下,”弗朗索瓦.欧根对亨利说,“我认为约翰的办法是可行的,而且我也相信他的能力。”
亨利想了想,又问:“剩下的五个师怎么分配?”
“大公您亲自率领三个师沿多瑙河出击,击退奥斯曼人的右翼......可以让道恩伯爵协助您指挥,他虽然年轻,但却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军人。”弗朗索瓦.欧根说,“我指挥剩下的两个师去滨湖战场击破奥斯曼人的左翼。”
弗朗索瓦.欧根说的道恩伯爵全名叫维利希.菲利普.道恩,家里世世代代替哈布斯堡家族打仗,受封了伯爵。在维也纳陷落后,跟随其父投靠了路易皇帝。但是作为德意志人,道恩在路易这边始终看不到什么出头的机会。所以就在六年前在弗朗索瓦.欧根的拉拢下投靠了没有军事家可用的亨利大公。
相比弗朗索瓦.欧根和约翰.丘吉尔这两个“望之不似名将”的家伙,道恩伯爵看着倒是比较靠谱,长相威武,治军严厉,思维敏捷,所以亨利对他还是比较放心的。
“有道恩伯爵协助,我这一路应该没有问题,”亨利大公顿了顿,“弗朗索瓦,你只有两个师,你击溃奥斯曼人的左翼吗?”
“请放心吧!”弗朗索瓦.欧根点点头,“胜利必将属于上帝庇佑下的奥地利!”
......
“轰轰轰......”
滨湖前线的炮击已经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这种长时间,且大规模的炮击在17世纪的野战当中是极少发生的,因为那时候大家都不怎么挖掘防炮工事,轰上两三个小时,双方的步兵也受不了啊!
排队挨枪毙已经够命苦的了,如果换成排队挨炮毙,还一挨几个小时,还让不让步兵活命了?
而且由朱慈烺的“发明”和推广,木托开花弹已经普及......谁能排着队让开花弹轰击几个小时?
所以野战防御工事就开始出现在战场上了,步兵们上了战场以后,往往都挖个壕沟或是用沙袋堆一点什么,然后依托工事以抵御炮击。
因为步兵们有了防炮的工事,炮兵的工作也就变得非常繁重了,炮击的时间越来越长,打掉的火药和弹药也越来越多。
而在月12日凌晨开始的滨湖——多瑙河战役中,奥地利步兵修建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野战防御工事,而奥斯曼帝国也集中了大量的火炮,进行了长时间的轰击。
特别是天色放亮以后,穆斯塔法.科普鲁律还命令之前没有参加炮击的12磅短炮和24磅臼炮全部开火,将磅开花弹砸向奥地利人的防炮工事。
随着大弹重的开花弹不断炸开,滨湖岸边,奥地利人的阵地,顿时就被笼罩在了蓝黑色的烟雾当中,火药的味道充斥在战场上,缓缓流动,呛得人们喘不过气儿来。
:。:
抢救大明朝 第1588章 通向天堂
开花弹轰炸的效果当然是很好的,要不然怎么那么贵?
通过手里的望远镜,穆斯塔法.科普鲁律终于发现苏丹陛下的钱没有白花......“西班牙骑士”的碎片,搭建工事的木料碎片,隐约还能看到人体给掀上了天空!
12磅短炮和24磅臼炮轰击了不到四十分钟,就已经打出去一千多发炮弹。穆斯塔法.科普鲁律带到奥地利前线的开花弹可没多少,总共才两万余发,可得省着点用。
清晨五点五十分左右,滨湖前线的炮声就嘎然而止了。几十位带队冲击的耶尼切里军团的军官,都走到了队伍前列,拔出了弯刀,向前一指,然后就高呼起来:“真主至大!”
“真主至大!”
欢呼声随即响彻战场!
早就等得有点不耐烦的耶尼切里军团的步兵,以营为单位,组成了三十余个方阵,排列在距离奥地利军阵地半法里外的空地上。其中的十个营方阵,又排成了一列,开始轰隆隆的向前涌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