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一股说不出来的悲壮气氛,在这支南行的大军上空萦绕不去。
这是一支败军......一支强大的败军!
这支军队的装备相当精良!超过三分之二的步兵装备了火枪,其中燧发枪的占比(占火枪兵的比重)又接近三分之一,余下的火枪手也扛着威力巨大的重火枪。长枪兵使用的长枪看上去也威力十足,都是清一色的丈八长枪。还有少量的盾牌兵,则人人都配有标枪。
而无论是燧发枪、火绳枪、长矛、刀盾还是标枪,一律保养得非常良好。
另外,所有的兵将,都有蓝色的布面铁甲护身,白色的毡帽下面,也有一顶可以保护头颅的铁盔。
还有一些骑兵牵着的高大战马(马背上驮着粮食),也非常吸引眼球。这可不是什么滇马川马,而是来自天竺的折耳马!每一匹都非常神骏,一看就知道是精心繁殖出来的良马。
就这一套军备,要搁在原本的历史上,足够充当满清王朝的终结者了!
除了军备强大,军中的士卒也大多高大强壮,一看就知道是从小就经过严格训练,而且营养充沛,才得以养成的。
好兵好马好器械......而且数量不少,足足有15000人之多!
本来应该可以横行天下的精兵劲旅,现在却成了仓皇而逃的失国流亡之军......
想想都让人伤心啊!
可是他们中的所有人,的确都已经尽力了!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以李继成之名督军的罗虎指挥着这支军队,和朱和幸指挥的明军多次交锋,或是伏击,或是奇袭,或是固守险要......用尽了一切办法,但都无一例外的遭遇了失败。
败了那么多次,还能不溃不散,保持堂堂之师的姿态退出云南,本身已经说明问题了。
现在的大顺军并不弱,不仅不弱,而且相当强悍!
可是他们遇到的敌人却更加强大......不是他们不努力,是明军的实力太变态啊!
大顺军的火枪兵主要还在用火绳枪,他们的敌人却已经开始装备线膛枪并且使用木塞弹(米涅弹)了。
这样的差距,已经不是训练、士气和军略可以扭转的了。
所以他们只能选择离开......去印度当个“刹帝利老爷”了。
大军就这样沉默着前行,没有人回头,除了吃饭和休息之外,也没有人停下脚步。又一直走了大约两天,终于出了高黎贡山,到达了陇川宣府使司辖区内的汉龙关前。
雄关当前,向南是缅甸,往北则是中华!
罗虎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站在了高处,望着大队兵马从自己的脚下通过,走向汉龙关,眼眸当中,已经满是泪花。
就在这时,有人从汉龙关内飞马而出,到了山脚下,寻到了罗虎的将旗,步行上坡,到了罗虎跟前,才行了一礼:“父帅,总算等着您了。”
罗虎看了眼那人,是自己的儿子罗可,早就不是少年郎了,而是个人到中年的壮汉了。
罗虎点点头:“总算到了......”
罗可又问:“父帅,明军离咱还有多远?”
“十几里吧......”罗虎道,“一路跟着,礼送额们出国啊!”
说着话,他又看了一眼汉龙关,叹了口气:“出了这关......额们就不再是中华之人了!”
“父帅......”罗可去过天竺许多次,深知天竺之富,而且他也知道许多世界上的事情,于是就笑着安慰父亲道,“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朱家皇帝的好多儿子兄弟,也都出了国。有些人比额们走得还远,都去了新大陆,去了南大陆......那才是蛮荒之地呢!额们要去的天竺是好地方,可富裕了!额们去了天竺,那就世世代代都不受穷苦了。”
“也罢......”罗虎叹了口气,低声问,“两位老万岁的梓宫都请出来了?”
“已经请出来了......就在汉龙关内!”
所以罗虎在布置总退却的时候,就吩咐自己的儿子操办这事儿,负责把李自成、李过的棺材从龙谷陵寝中倒出来,运到汉龙关。然后罗虎就会亲自护送两口棺材去印度的西天府安葬!
西天府可是埋人的好地方......包上西天啊!
......
罗虎、罗可护送着李自成和李过的梓宫,几乎是最后一批离开汉龙关,踏上缅甸木邦府的土地。
而就在他们走后的第二天,一面日月旗就在汉龙关上猎猎飘扬了!
这意味着万历末年以来的大明乱世,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
大明终于统一了!所有的失地全都已经收复,大明帝国终于完整了!
收复汉龙关的明军部队,一边布防,一边就派出快马向昆明府而去,将这个全大明人民期盼已久的好消息送上了五华山,报告给了太子朱和幸和太子妃丁玉英。
“太子爷,妾身给您道喜了......大明终于在您手里统一了!”陪着丈夫一起南征,和丈夫一起料理军务政务的太子妃也有点喜极而泣了,眼眶都湿漉漉的了。
平滇之战,可是万万输不起的!
而且不仅不能输,还得漂漂亮亮的赢下来!
现在的结果,还算是让人满意的,虽然前前后后打了一年出头,之前还准备了好长时间,而且也没打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决战。但是善战者无赫赫战功啊!
只要真懂军事,就知道朱和幸用兵的厉害之处......从头到尾,没有给对方一点可乘之机。无论罗虎用了什么奇谋,都跟拿脑袋撞石头一样,除了头破血流,就没别的下场了。
而且平滇不仅是军事仗,更是经济账、政治仗!
最困难的不是打下来,而是守得住,守得稳,还不能亏得太多......还得把方方面面都摆平了,把云南的封建势力都扶植起来,控制起来,这才能长治久安。
要把这一切工作都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中安排妥当,已经说明朱和幸、丁玉英这对夫妇没有让朱慈烺失望。
朱和幸的眼睛里也噙着泪水,太子的位子算是稳了!
他笑着对妻子说:“玉英,给父皇写奏章吧......向父皇报捷,咱们不负所望,把云南平下来了!”





抢救大明朝 第1562章 盛世不太平
随着“啪啪啪”的净鞭声响起,南京紫禁城的皇极门前,终于时隔多年,又一次迎来了一场大朝会!
由于老山宫和浦口市的兴建,大明帝国的首都,其实已经从南京城转移到了江北的老山——浦口去了。所以南京城内的皇城就一直空置着,成了一处闲置的宫廷。不过因为朱慈烺领导下的大明皇家特别有钱,而且花钱的效率也挺高的,所以对皇城的维护和修缮也没停下。
在皇家商会的主持下,耗时十数年的南京皇城大修工程,在洪兴二十六年的时候就已经竣工了。说是大修,其实和重修也差不多了。
首先,皇城外围的建筑,就是承天门外的那一大堆原本属于六部九卿五军都督府等各个衙门的房子,都被拆除,腾出了一大片的地皮——这可是南京市中心的黄金地段啊!和最繁华的秦淮河地区,就隔了一条内护城河......根据朱皇帝的安排,这块地皮会用来兴建住宅和商铺,最终变成一个新兴的商业区!而这块地皮的主人,当然是大明皇家商会了!
其次,皇城之内,紫禁城外的所有建筑,也都被拆除重建。除了太庙和太社稷庙在老地方进行重建之外。原本属于内宫诸监、内府诸军、羽林右卫、羽林左卫、南京守备太监府、南京东厂的地皮全都划给了内阁府和大元帅府——这是用来置换皇城外面原本属于两府的地皮的。不过两府并没有在皇城之内修建太多的建筑,只是各自修了几排平房备用。
再次,紫禁城内的所有建筑,也进行了大修或重建。其中属于前朝部分的三大殿都进行了大修,而后宫的建筑则全部拆除,然后又重新进行了规划的建设。修了花园,挖了池塘,堆了假山,将之变成了一所皇家园林。
修缮一新的南京皇城,在一年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空置的,只是在每年的年关前后会启用一段时间,等到祭拜天地和祭扫孝陵这些事情搞完了,南京皇城就会封闭。
不过在洪兴30年的二月初二,分明过了正月,朱皇帝也已经带着宫廷回了老山。可是文武百官却在当天得到了消息,二月四日要在南京皇城举行大朝会,而且还有重要消息宣布!
这些年以来,大明朝廷时不时的就有重大消息宣布,大部分都是好消息,可从来也没跟这次一样,不能在老山宫宣布,还要跑到南京皇城宣布。
看来这次要宣布的消息,那是非同寻常啊!
而且大明朝的文武百官中有一部分已经知道是什么事儿了!而那些不大机要的官员,隐约也能猜到一些......今天要宣布的消息,一定是非同寻常的好消息!
多半是大明朝的太平盛世又回来啦!
太平啊......对于饱受离乱之苦的人们,绝对是最让他们向往的词语。
他们这些人,是真正能够理解什么是宁为太平犬,莫为乱世人......
二月初四,天色未明,承天门外的车马就是一串一串的,白色的灯笼星星点点,穿戴整齐的文武百官,三府要员(内阁府、大元帅府、议政府)已经全部齐集,等着上值朝会了。
在顶盔贯甲的侍卫军团的仪仗官引领下进入皇极殿外广场的官儿们,全都喜气洋洋,一个个都格外的精神,虽然天没亮就都起来了,但是全都没有一点倦意。
这可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啊!
“皇帝陛下驾到!太上皇帝陛下驾到!”随着宣诏官的大嗓门儿响起,站在皇极门外广场上的官员们都赶紧行揖拜大礼,山呼万岁。
接着就听见大明皇帝朱慈烺洪亮的声音:“平身,平身!”
大家直起身子,抬眼朝上看。就看见朱慈烺一身朝服,皇极门外那个汉白玉平台上的御座上面,在他边上还另外摆了一张椅子,上面坐着已经66岁的太上皇帝朱由检。朱慈烺和朱由检两父子,今儿都是一脸笑模样,脸上几乎都要放出光来了。看见群臣揖拜礼毕,朱慈烺就笑道:“今儿请大家到紫禁城来上朝,就是要宣布一件普天同庆的大事儿......前天晚上,云南军前的600里加急军报送来了咱们盼了许久的好消息!汉龙关在正月十二日就已经被咱们给收复了!
至此咱们大明的两京十三省祖宗之地,已经全部在我大明朝廷的掌控之下!我大明天下,已经重归一统了!”
“臣等为大明贺,为皇帝陛下、太上皇陛下贺!”
群臣又是一阵欢呼!
朱慈烺抬起手,下面的欢呼声很快就停止了。
朱慈烺的声音又起来了,“多亏了祖宗庇佑,也亏了诸位臣工和前线将士的奋发努力,咱们大明朝这些年可谓是清平富足于内,开疆拓土于外,早就是煌煌盛世了。什么贞观、开元的,都不能和咱们相比啊!诸位都是大明盛世的功臣,将士们也都有功劳苦劳......朕自当不吝赏赐。至于没于王事的将士,不仅要优恤厚抚,还得入祭忠烈圣贤之祠,世世代代,不忘其功。”
他前面的语调轻快,几乎都要笑起来模样儿,到了后来,口气已经有点放沉:“孟子有云: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虽然如今我大明虽然已经是盛世,但绝对不是太平盛世了,而且也不会有太平盛世!
因为当今世界,列强并起,天朝之外,皆是敌国外患!苟求太平,只能得到一时之安逸,绝不可能长保盛世。想要让日月之旗不落,想要让大明盛世不止,唯有枕戈待旦,不求苟安!《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不过在朕看来,好战总要强过忘战!好战未必亡,忘战必然危!
以如今大明之盛,好战必战于远地!忘战则会让远方之敌步步逼近,将来必会危于内地。
所以,今日我大明虽有一统,虽有盛世,但绝无太平!今后,我大明的子孙后代,也不可言太平,忘征战!这就是朕要传给子孙后代的祖宗之法!”
太平盛世没有了......只有盛世,没有太平!
不过在场的文武官员们是不会失望的——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没见过太平,都是在乱世纷争中成长起来的。
真要太平了,他们一定会不习惯的。
而且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的古语,他们都是听说过的!
现在天下虽然一统,大明虽然极盛,但是敌国未破啊!
西南还是印度大顺帝国,西北还有罗刹国、西伯利亚共和国、哈萨克汗国等等,西方则有强大无比的罗马国......
大家还要好好努力,大明也还需要大家伙啊!
坐在朱慈烺身边“学习”的崇祯上皇则在轻轻点头——今天又学到诀窍了!
太平原来不是好事儿!
太平了,就会安逸,就会迟钝,就会软弱。
所以国家需要敌人,大明王朝也需要敌人,如果实在没有......就制造一个敌人吧!
朱慈烺这个时候又开口道:“三日后,朕和太上皇,将率百官拜谒孝陵,向太祖高皇帝报告大明天下重归一统的好消息!拜谒之后,还会诏告天下,普天同庆!”




抢救大明朝 第1563章 就想再干四十年!
洪兴三十年,二月初七日,在南京内城城东的朝阳门外,挤挤挨挨的都是人头攒动。
此时此刻,在南京内城的朝阳门外,原属孝陵卫的地盘上,也早就是民舍万家,附廓而居。南京在甲申南迁之前,举城军民就接近百万,妥妥是世界第一大城。后来又有二三十万北人陆续迁来,再加上南京四周乡野的破产农户不断涌入,这个数字早就超过了二百万。所以原本荒凉的南京外城东城,现在也变得繁华热闹起来了。
特别从洪兴初年开始,南京外城东城一带的缫丝业因为“心狠手辣”不在乎杀生(杀死无辜的蚕宝宝)的“北军丝户”的大量出现而快速兴起后,原属孝陵卫的地盘上,已经出现了无数的民居市场作坊宫观栈房亭台,也没有什么严格的坊巷规矩,也不像江北浦口那边的建筑都有严格的规划,就是乱糟糟的错杂在一起,更是显得热闹之极。而且南京的繁华,还远远没有到达尽头,每年仍然有不计其数的人口从江南、江北的农村甚至小城市迁到天子脚下的南京城。
别看这南京城发展得如此繁华,汇聚了如此之多的人口,可是两百万人的衣食供应,却没有半点的困难。这座城市和附近的苏州、扬州、上海,真的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天选之地”。依托长江水运,就能以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四川盆地这几处鱼米之乡为腹地,可以源源不断得到低成本的粮食和原材料供应。
注意,是低成本,而且源源不断!
和北宋的开封,以及甲申之难前的北京相比,汇聚了二百万人口的南京,根本不需要庞大的发运衙门(六路发运使司)和运河军(人数多达12万)努力维持供应,甚至要为了保证运河的畅通而牺牲淮河......南京可以用很低的运输成本,大量的,充足的得到可以供二百万人吃用的粮食,而且还有足够的余力供应庞大的手工业的消耗。
这种充足而且低成本的供应,就是工场手工业大发展的基础!
同时,这几个繁华之城又靠近海口,可以从浩瀚无垠的大海上得到外来的技术、资金、商品、原料、市场,还能很方便的向海外输出过剩的人口......可以很容易的输出过剩人口,其实也是大量聚集人口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
因为资本主义嘛......怎么可能没有经济危机?
如果没有一个输出压力的口子,危机一来,那麻烦可就大了......
所以将统治中心从北京迁到南京的朱慈烺,可以很容易的引领这个国家走向资本主义之路。
但是以江南富裕温柔之乡为天朝帝国的中心也有不妥的地方,就是一国的精英太容易沉溺于富庶的生活,忘记了这个世界其实是靠枪炮说话的!
不过在洪兴三十年的时候,用枪炮开创出这个盛世的战士们还都健在,南京城内还弥漫着尚武好战之风。
当大明重归一统的消息和大明上皇、皇帝要去孝陵卫报告祖宗的消息在南京城传开后,居住在南京外城东部的北方移民、退役的北军,还有他们的子弟,全都欢呼沸腾起来。
当二月初七这天到来的时候,长长的朝阳门外大街上已经是人山人海,都是前来见证历史的天子脚下的百姓,人人都穿着他们最体面的衣衫。居住在南京城和对岸浦口市的外国使臣还有洋商们,对着这人山人海的场面,也都是满脸的感慨表情。
怪不得大明会自居天朝......光是这个天子脚下的南京城的人口,就能比这个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是总人口还要多了!
应天府和侍卫军,今天都调动了大批的人手出来当值。兵士们面街而立,将百姓们的人潮当在身后。这些军士看上去也都非常昂扬——大明朝对朱由检、朱慈烺父子而言是中兴,可是对这些明军将士而言,根本就是一场开国,不,不是一场开国,而是很多场开国啊!
他们都是开国一代的武士,当然是雄赳赳,气昂昂的!
一队一队从侍卫军中挑选出的骑兵,也耀武扬威的在朝阳门大街上来回巡视。个个都骑着阿拉伯种或印度折耳种的高头大马,背着长枪或是燧发枪,穿着半身板甲,顶着头盔。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支骑兵是足以横行天下的精锐。
皇城正东的东安门已经大开,大队侍卫军团的官兵,也都穿上了亮丽的盔甲,或是骑马,或是步行,一队队鱼贯而出。
在他们身后,则是十辆金色的四轮马车,车窗紧闭,还下了窗帘,从外面往里看,只能看见隐约的人影。每辆马车的车厢里面都坐着人,至于皇帝朱慈烺在哪辆车上......又或者在不在这些马车上,就只有天知道了!
现在可是线膛枪走上战场的时代了,隔着几百米没准都能一枪了账......
所以朱慈烺现在是越来越小心了!
“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看到金色的四轮马车在侍卫军骑兵的引领下驶出了朝阳门,大街上的百姓全都向着马车作揖,同时山呼万岁。
欢呼之声虽然不大整齐,但是极为响亮,而且此起彼伏,不曾停歇,可以想见朝阳门外大街上的军民人等,都是发自内心拥护大明朝的中兴之主朱慈烺的。
跟在这十辆马车后面的,则是皇亲贵戚和满朝的文武,统统都是骑马随行......男男女女的总有好几千之数!
至于不能骑马的皇亲、贵戚和官员,就不必参加今天的拜祭活动了。他们要么年老不能操劳,要么就是年幼不知事......就在家好好呆着吧!
朱慈烺和朱由检这两父子,这会儿其实已经到了孝陵了——朱慈烺才不会冒着被暗杀的风险公开从大街上路过呢!
他一大早就和老爹朱由检,还有太子朱和幸的同母兄弟朱和墺(土豪王和好运太子都不在,就由他当贤孙,负责搀扶太上皇),已经提前抵达了下马坊行宫。
祖孙三人都换上了通天冠服——这套衣服有点像宋朝的帝王服饰,是祭祀时候穿的。
主持今天这场祭祖的是孔胤正,孔老二的这个子孙从昨天晚上就是忙活到现在,这会儿正在孝陵各处进行最后一次检查。等他查完,朱慈烺、朱由检、朱和墺祖孙三人就该去明太祖的宝顶前面报告这些年来的工作了。
朱由检和朱和墺都没太当回事儿......只有朱慈烺一脸的虔诚,拿着一份自己一个人写的工作报告,在那里看了又看。
心里很有一点忐忑啊!
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打哪儿来的,现在大明已经完全复兴了,孝陵也花了巨款重修过了......那么自己的皇帝工作还能继续干下去吗?现在才洪兴30年啊,怎么都该干到洪兴七十年吧?
所以他就在报告上写了......准备再干上40年,为大明朝的万世基业好好的打一下基础!
正在忐忑的时候,门外传来了密集的脚步声,然后就是孔胤正的大嗓门。
“万岁爷,上皇陛下,澳王殿下,吉时已经到了,请移步殿外,请随微臣入孝陵大金门......”




抢救大明朝 第1564章 这都十八世纪了
在洪兴五十一年将近十二月的时候,新洲合众国东部的商贸军屯黄金城里,正是最繁盛热闹的时候儿。
和新洲合众国西部沿海的另外一座以黄金之名命名的大城市金门市不同,位于黄金河(密西西比河)畔的黄金城周围是没有黄金的......这里只是地名里面有一堆黄金而已。
什么黄金城、黄金河、黄金草原、黄金森林、黄金山丘......哦,还有金州——这一带最先叫怀州,是怀王朱和坤拥有的万户屯田游牧之处,因而得名。但是后来怀王朱和坤为了吸引西部的淘金客来这里定居,所以就把州名改成了金州。
金州虽然没有黄金,但也的确是一片富饶之地,周遭水土肥美,亦耕亦牧。所以那些被一大堆带金字的地名忽悠过来的淘金客,在淘金失败后,慢慢的也就认了命,在黄金城周围开辟了许多的农场、牧场,建立起了数以百计的定居堡垒。
没错,就是堡垒!
一个个土木堆成的棱堡,外面还有又宽又深的壕沟,突出的棱形实心堡上还架设着可以发射钉头开花弹的12斤短管轰击炮!
1...519520521522523...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