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所以入川抚军之后,朱和幸并没有急于调集兵马,大举进攻。而是奏请父皇朱慈烺合并两川藩镇为四川节度使司,并且自请兼任四川节度使——他这么干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四川从两镇变回一省,然后再将四川一省的人力、物力都集中起来,应付这一场必须胜利的平滇之战。
早年间就在四川当过知县的朱和幸深知蜀道艰难,滇道更难!
真要打起来,困难不在战场,而在后勤!
由于朱慈烺拿出了“最后的金手指”,所以战场上的困难不大——有个两万条洪兴20年式长步枪和100万发木塞线膛枪弹,正面交锋是不可能打不赢的。
可是要保障大军深入崎岖山林,还要维持几个月乃至一年的供应,不把四川这个大后方整合好了可不行。
而且他还知道云贵川一片的地形很“碎”,比较容易控制的大片平原就是四川盆地这块。
而在其他地方,则分布着不计其数的山谷和能够开垦的坡地。再加上云贵川的气候比较湿润,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也就能养活比较多的人口。所以这片地盘上很容易出现自给自足的割据政权......对于大明朝廷而言,击败李继成留在云南的少量府兵并不困难。
但是要消灭云南、川边、川南地面上不计其数的地头蛇,那可就太困难了,稍有不慎,可就是一场遥遥无期的战争!
可朱和幸也不能原封不动的把这群地头蛇都招安过来,变成大明朝的千户、百户......这些可都是反贼!
即便有些个原本是大明朝一边的土司,现在也都背叛朝廷那么多年了。
不付出一点代价,把闯字大旗换成日月旗,就能继续当土皇帝,大明天朝威严何在?以后西南土司还会把大明朝放在眼里?
再说了,大明这边还有一大群云贵川的老土司和老军户(高级军户),都等着瓜分云南的地盘呢!
朱和幸这个太子爷也不能一点都不满足他们的要求啊!
要不然这帮地头蛇都给你撂挑子,平滇之役还怎么打?
可是要完全满足他们的条件,云南那边的地头蛇还不要拼老命?这群人一部分是投靠大顺的老牌土司,一部分是扎根云南二十多年的大顺府兵军户。早就已经根深蒂固了,不是轻易就可以把他们连根拔掉的。
所以平滇之役的第二个难点,就是这么调和新旧两伙地头蛇的利益?
为了这事儿,朱和幸入川之后的第二件要紧事儿,就是和丁玉英一块儿来了场三请李定国,请出了当官不理政的川东节度使李定国,当了“安滇大军师”,再加上太子洗马马万春(秦良玉的孙子)和黔国公沐天波,算是把方方面面的大佬都请到位了。
然后朱和幸又和丁玉英、李定国、马万春、沐天波等人,一块儿商量出了一套“转封、迁镇、入朝、赐婚和剿灭”的平滇方略。
所谓的转封,是指将土司转出世领之地,改封别处——这个政策暂时只在云贵川三省之内实行。凡是投降朝廷的原流寇土司,一率要改封别处,原本的领地都得让跟随朱和幸入滇的老土司接手。
所谓迁镇,就是指将多余的,无地可封的土司封建主往南洋、南大陆、新大陆迁移——这开销可就大了!路费加上安置费,人均至少二三百两!
所谓的入朝,则是入朝为官,一家老小都去武汉府或是应天府安置,给个闲职虚官,让他们将就着过日子就行了。
所谓赐婚......则是对转封的军卫、千户级土司而言的——老朱家的闺女一家一个,以后就都是皇亲国戚了!
另外,自家的闺女也得贡献几个出来,都嫁给老朱家的龙子龙孙......
至于剿灭之策,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剿匪平乱可不是请客吃饭,总要剿杀几个冥顽不灵的贼寇的。如果没有杀鸡的手段,猴子们是不会害怕的。
不知道害怕,什么转封、迁镇、入朝、赐婚的怀柔手段,都是虚的,是空的!
所以在完成了一连串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准备以及动员后,在洪兴二十八年冬天,10万平滇大军就在成都誓师南征!
南征平滇之战刚开始的时候倒是非常顺利,原属于四川行都司的几个大顺州县早就知道天兵不可敌了,所以在朱和幸准备南征的时候,就通过各种渠道来联络归顺了!
而大顺朝似乎也不打算将防线摆在川南和川边,所以在川南、川边一带,顺军的防线几乎形同虚设。
朱和幸的大军在二十八年十一月十八日出成都,十二月初八,不过区区二十天就拿下了川南、川边的“顺控区”。先锋部队一举翻越乌蒙山,占领了属于云南的武定府,逼近了大顺北都昆明府!
而从洪兴二十九年的春季开始,已经扫清了川南、川边的明军又发起了第二波攻势,目标直指昆明。
而这一波攻势又一次落了空!
8万明军几乎兵不血刃就攻入了空空如也的昆明城,“胜利进入”昆明城的朱和幸,却是一点都不感到喜悦。
因为他非常清楚,自己的敌人并没有垮台——虽然流寇在大明境内的地盘已经丢得差不多了,可是流寇却开拓了缅甸的地盘,而且还在天竺打下了地盘。
所以李继成是有力量支撑云南方面的战争的,而且他也必须要支撑云南的战局。
因为没有人向他保证过明军止于云南,而不是乘胜追击,杀入缅甸......如果没有了缅甸,李继成西征印度的基地可就没了!
到时候他可就是大顺国的末代闯王了!
所以李继成放弃川边、川南和昆明的行动,其实就是在诱敌深入......不过朱和幸也不傻,对方要诱敌深入,他偏偏就在昆明五华山一呆六个月,就是不深入。
而他带来云南的八万大军,也是小心翼翼的在昆明府周遭展开,仔仔细细的扫清了武定、曲靖、寻甸、楚雄、溦江等五个府。
看这样子,是铁了心要打持久战,一点都不急于一统天下啊!
抢救大明朝 第1556章 印度大顺帝国
大明洪兴二十九年,七月流火,云南,昆明。
昆明的街道,终于有了几分熙熙攘攘。跟随沐天波、马万春从四川和贵州迁来的军户家眷们以及入滇谋生的四川百姓,已经安顿了下来,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
在李继成的大顺军撤离时过了火的房屋,经过两三个月的维修,大多已经可以将就着使用了。沿街的商铺大多都放租出去了,各种各样的买卖,也都开了出来。
因为跟着朱和幸、沐天波、马万春等人入滇的并不都是“997”的新军,还有不少拖家带口要过日子封建军户。这些人带着家眷开进四川,一部分已经在昆明、武定、曲靖、寻甸、楚雄、溦江等六府分配了土地,开始一批批的离开昆明,去各地安家落户了;不过大部分人还没轮到分地,都聚集在昆明城内和昆明城附近的几个大庄子里面。
而无论分了土地的军户,还是待分配的军户,都有不弱的消费能力——前者已经领了安家费,得在昆明城内大采购,然后才能去安家落户;后者则是按月拿着足额的军饷军粮,足够让随军的家眷过得相当滋润。
在这两股购买力的推动下,从重庆、成都跟着南下的四川商人们,全都大发利市。昆明最繁华的长街之上,穿着体面,腰带上挎着刀剑的军户家眷,在街头摩肩接踵。其中还有不少挎着刀剑的行人是女子,一手扶着刀柄剑柄,英姿飒爽......这场面,真是似曾相识啊!
不得不说,大顺朝在四川、云南二十多年的统治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却极大改变了四川、云南的民风,培养出了一代尚武好勇的川人滇人。
在大明恢复四川的七八年后,当年揭竿而起反流寇、迎王师的那一届川人义军,现在已经变成了他们当年最恨的那一类人——府兵军户!
只不过他们不是大顺的府兵,而是大明的军户!
但只要是封建军户,不管是大顺的还是大明的,就一准想要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而骑在劳动人民脖子上作威作福的这群封建兵,又一准会因为生孩子太多,被“丁余问题”所困扰。
而“丁余问题”,既可以摧毁军户的经济基础,又是军户制的扩张动力——要是没有“丁余”,老爷当得好好的,谁愿意背井离乡去打天下?
当然了,对外扩张如果失败了,或者扩张的收益不能覆盖军户出兵的成本,那可就另当别论了......
而这一场大明平滇之役,与其说是为了一统大明天下,还不如说是为了给两川军镇的军户和丁余找点出路——两川军镇本身就是一个权宜之计,一旦收复云南,两川军镇就会合并为四川省。所以大明不能像大顺那样,任凭军户野蛮扩张,侵蚀民田民户。
而且大明帝国的根底也和大顺帝国不一样,大明走得是资本主义道路,而大顺是个利出一孔的封建军国。所以大明也不可能和大顺一样,在两川军镇大搞抑商,并且严控人员流动——现在的大明是鼓励人口流动的!都不流动,谁去抢殖民地?谁去当廉价劳动力?没有殖民地的资源和市场,也没有廉价劳动力,大明将来怎么当帝国主义啊?
当帝国主义当然不好的,可不当帝国主义,难道还当半封建半殖民地么?
所以大明治下的四川军户,终究是难以维持的,甚至还不如大顺治下的府兵.......唯一可以让他们持久一些的办法,就是发动战争!也就是......去抢!
只要有足够多的地方可以抢,这种和土地挂钩的兵制还得蛮好用的!
而这一次的平滇之役打到现在,虽然没有打过什么硬仗,但是土地和民户还是抢到了一些。所以昆明的街头,这个时候弥漫着乐观的气氛。
发现大顺没那么难打了,不少军户和军户家眷都有点跃跃欲试,就等着五华山上的太子爷下达南进的命令——这一波,只打下云南可不过瘾,怎么都得打进缅甸,狠狠的抢上一把!
街头偶尔有马队经过,马队上面的骑士都是短衣轻甲,肩背火枪,一副在炎热地带打仗的装束。马蹄銮铃响过,那些正在逛街的军户家眷全都扭头张望,投去了期待的眼神。谁都知道,这些黑枪骑兵不仅承担着战场侦查的任务,而且还兼任塘马,在云南前线往来传递消息。
看他们那么紧急,是不是前线有了机会,可以大举进兵了?
......
“太子殿下,陆军第十七师的军报!”一位云贵川总督衙门的参军,立在五华山一处凉亭之外。恭恭敬敬的将传递军报的匣子递上。
听到这个报告的声音,在五华宫内对弈的两人都不约而同扭过了头,今年已经五十多岁的李定国将手里一个棋子丢进棋罐子,然后就一伸手接过了那个匣子。
坐在他对面的正是朱和幸,这位太子爷的军事才能在这一场平滇之战中,算是显露无遗了。
他用兵的特点一个是稳,稳扎稳打,不求速胜,但求必胜。虽然不符合兵法上面“贵胜不贵久”的原则,但是考虑到他这一战的对手李继成也是用兵大家,不求速但求胜的战法还是很对路的。
除了一个稳字,朱和幸用兵还讲究一个周密准备。军事、政治、经济,甚至还有外交......各方面都准备充分,把各种困难都考虑进去。然后再稳扎稳打的碾压对手!
当然了,这种打法必须以充足的国力和良好的管理为基础的——光有国力,但管理的一团糟也是不行的。就如当年努尔哈赤刚起来的时候,万历皇帝统治下的大明还是很有一点家底的,如果能好好管理,将力量都发挥出来,再稳扎稳打,不给对手出奇制胜的机会,赢面还是很大的......如果让现在的朱和幸去帮着万历老爷爷打努尔哈赤,估计努尔哈赤蹦达了两三年也就凉了!
而在朱和幸的这一套既稳健,又周密的打法面前,善于出奇制胜的李继成是一点办法没有,只能眼睁睁看着朱和幸慢慢的消化昆明、武定、曲靖、寻甸、楚雄、溦江等六府之地......李继成把昆明都让出去,就是想诱敌深入,可是朱和幸根本不吃他这一套,一点都不着急!实际上他也没什么好急的,他爷爷奶奶都还健在,而且还活蹦乱跳的,一点毛病没有,哪儿轮得到他爹朱慈烺驾崩?云南之战,打他个三年五年的也挺好!
也不知道是不是被逼急了,驻跸大理的李继成居然向朱和幸这边派来了和谈的军使。
军使派到了驻扎楚雄的大明陆军第17师军中,第17师的师帅曹得胜(曹友义之子)见了李继成的军使,看了军使带来的国书。立即就写了军报,让人连夜给朱太子送来了。
“咦?”正在看军报的李定国脸上突然露出了古怪的表情,坐在他对面的朱和幸看见他的表情,就问道:“节度,军报上说什么了?”
“李继成求和了!”李定国说。
“这个有什么古怪的?”朱和幸问,“仗打到现在这个份上,他们根本赢不了,求和也正常啊!”
李定国摇摇头,“可是李继成自称是印度大顺帝国的皇帝!”
抢救大明朝 第1557章 移民印度当皇帝
“什么?李继成怎么成印度皇帝了?”朱和幸也有点糊涂了,“他这是抢印度抢上瘾了,干脆去当印度人了?”
“许是如此吧?”李定国没去过印度,但是也知道印度的油水有多足,“殿下,臣在伪朝的时候,就没少听说印度如何富庶的,如果容易掳掠的事情......当时伪朝上下动心的人就不少,都想跟着李继成去印度捞一票,若不是这样,伪朝也不会垮的那么快。”
朱和幸笑了笑:“若不是李继成刮了印度人的油水,伪朝早就被我大明荡平了......伪朝实行的是府兵军户之法,其实就是封地养兵。地足则兵强,地尽则兵疲。然地有数而军户繁衍无算,所以总有地尽兵疲的一日。要长久保持府兵军户的力量,就得向外拓展,掳掠以补不足。被李继成找到印度这块富庶温柔之乡,实在也是天不亡其国啊!”
李定国叹了口气,这个朱太子是把府兵军户的一套法门都看透了......这个路数啊,压根就不能在人多地少的地方搞!要不然人地矛盾、军民矛盾一定很快积累起来,到时候要么让军户贫困废弛,要么就得任由军户虐民占田了!
可别以为军户都是哀欺负的老实人......这群人和隔壁日本国的武士,其实是一个路数!只是武士掌握了国家,建立了武家政权,拥有了压迫农民的特权。而大明的军户没有那么多特权,不能去砍老百姓,所以高级军户就只有欺负自己人了。
而李定国之前效忠的大顺政权,则是一个维护府兵军户利益的政权......实际上就是一个武家政权!
如果不是被大明击败,那么四川的农民早晚被他们变成农奴!
而现在,四川的农民看来是躲过一劫,只是苦了天竺国的黎民百姓!
李定国正在悲天悯人的时候,一旁的朱和幸已经有了决断,“节度,既然李继成派了军使来求和,那咱们就见一见吧......也看看他这个印度大顺帝国皇帝派出的军使像不像印度人?”
朱和幸是以抚军的名义总督云贵川军务,还兼任四川、云南节度使。可以说是军政大权一把抓,而且也有权和李继成进行谈判!
所以他的令旨一下,印度大顺帝国的使臣,很快就被护送到了昆明五华宫的大殿之上。
“大明朝太子爷,额是印度大顺帝国皇爷的使臣,额叫辛归义......”
这使臣一口的陕西话,也穿着大顺朝的蓝布官服,但是却长了一张胡人面孔,深目隆鼻,胡须浓密,皮肤黝黑。
“你是陕西那里的?怎么长这样啊?”坐在宝座上的朱和幸看着辛归义的尊容,感到非常奇怪——他可不是没见识的“深宫太子”,他去过的地方,见过的人可多了,却没见过这个模样的陕西人。
“额不是陕西的......”辛归义当然不是陕西人,他原名叫辛格,就是那个在李继成第一次入印度是在奥里萨省投降的贾吉尔老爷辛格,他闺女还是李继成的妃子呢!
在归顺大顺后,辛格就被赐名归义——什么归义、归命的,一般都是给投降派用的。除了改名,他还当了大顺的官,还学会了一口标准的大顺汉语。
“那你祖籍在哪儿?”朱和幸又接着打听。
辛归义回答:“额祖籍是印度帖木儿帝国的拉杰普特省。”
“啥?”朱和幸一愣,“还真是印度人啊!”
“殿下,”李定国认得辛归义,于是就笑着对朱和幸道,“他的确是印度人,李继成因为几次三番入印度劫掠,还占了一点地盘,所以手下也有不少印度臣子,还有一些波斯人。”
原来是个印奸啊!
朱和幸点点头,然后又问:“这个印度大顺帝国是怎么回事?李继成好好的天朝人不当,怎么改当印度人了?”
是啊,好好的,怎么就移民了?印度到底有什么好的?
“太子殿下,”辛归义笑道,“额家皇爷觉得在天朝这边当不上皇爷了,所以就想去印度那边当皇爷......以后殿下就是大明的皇爷,额家皇爷就是印度的皇爷,大家井水不犯河水,这总好了吧?”
原来是印度的工作比较好找......大明这边皇爷阶级有固化的苗头,皇爷朱慈烺还没有要退下来的意思,太子朱和幸已经开始崛起了!李继成压根不是朱家父子的对手啊!
李继成觉得自己没什么希望当上全中国的皇爷之后,干脆就移民去印度算了......现在现在印度还是乱世!什么样的可能都有啊!而且印度也有欢迎外来征服者的传统,这对大顺很有好处啊!
当然了,李继成也不指望全有印度,能吃掉孟加拉这一块,那就心满意足了。
“那么......李继成是不是要退出云南?”朱和幸又道,“云南是大明的两京十三省腹心地盘之一,一日不复,就一日不敢说极盛!所以李继成不交出云南,那可就没什么好谈的了。”
他的意思是李继成退出云南后再“谈”,可没说能“谈成”什么?
因为他知道,大明和李闯根本没什么好谈的!双方根本不可能签署和平条约。
而且大明也不会承认什么印度大顺帝国......因为大明在印度的朋友就是奥朗则布!
不过大明帝国短期内也不会继续进攻缅甸了,西南这边吃下云南之后,没有10年时间消化,大明对云南的统治是不可能强化的。
至于小西洋方向上,大明暂时也没什么西进的想法,只要能维持贸易航线的畅通就行了。
所以朱慈烺不久之前给朱和幸下了手诏,让他想方设法对流寇施加压力,迫使其在《保护中立和自由条约》上签字。
只要贸易不受影响,朱慈烺干涉帖木儿——大顺战争的意愿并不强烈。帖木儿和大顺在印度互相攻伐,对大明其实也有好处,一来可以卖军火发财;二来,帖木儿和大顺打得越热闹,印度抵御西洋人的力量也就越强大。
朱和幸接着说:“如果李继成不愿意交出云南,那也没什么......我大明10万天兵已至,稳扎稳打,再有一年也就能拿下云南了。取下云南之后,我大明天兵就要移师缅甸了。到时候,他想印度皇帝,也没西进的根本之地了。”
说着话,他就挥挥手,让人打发辛归义走了。他开出的条件,也不是辛归义这样的角色可以给出的答复,这事儿得让李继成去考虑了。
看着李继成的使臣被人带离了大殿,朱太子就对自己的军师李定国道:“这个辛归义漏了点馅儿,看来李继成不会在云南久留了!只要他一走......云南的流寇全都得肝胆俱碎!云南之战,恐怕要不了太久就可奏凯了。”
李定国道:“殿下,行百里者半九十......只要李继成一日不离云南,咱们就一日不可掉以轻心。”
朱和幸点点头,“那是自然,我为抚军太子,当然只能胜,不能败。”
朱和幸的稳重、周密,其实也和他的太子身份有关。输不起啊!一旦打了败仗,太子也许就会换人了,所以他只能赢,不能输。
哪怕两年三年才能奏凯,只要能赢,一切就都不是问题了。
抢救大明朝 第1558章 ??西天李继成
数十支长桨一起划动,推动着一条大型桨帆船逶迤向北而行,在孟加拉湾到萨德冈港(在加尔各答上游)的胡格利河水道上激起一道道白浪,一面巨大的红底闯字大旗,就在秋风里猎猎飘动。
胡格利河两岸,正是丰收的季节,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到处都是一片翻滚的金黄色的稻海,似乎在向外来的征服者显示着孟加拉平原的肥沃和富饶。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迎闯王》的歌谣声从胡格利河两岸的河堤上传来,传到了正端坐在甲板上,欣赏着两岸丰饶景色的印度大顺帝国皇帝李继成的耳朵里面。
什么?李继成已经到了印度?他不是在大理督军吗?怎么胡格利河上又出现了一个李继成?
这个世界上到底有几个李继成啊?
真正的李继成当然只有一个......就是正在向胡格利河上的重要商港萨德冈港进军的这个李继成。
他是一个月前统率10万大顺朝远征军,乘坐数百条浆帆海船,泛海而来,抵达胡格利河入海口的。大军在胡格利河的入海口一带休整了十几日,顺便夺下了几座帖木儿朝的海防要塞。然后才水路并进,杀奔胡格利河中游的商业城市萨德冈港而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