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而为了方便察院的御史们“发财”,朱皇帝而“发明”了一些抓脏官的办法。其中最遭人恨的就是离职审查——这是针对各级衙门主官的,为官一任期满,离职之前,就会有察院的御史来查!
不过大明的脏官们也不必太害怕,因为在离职审查中抓人也是有指标的,而且细分到几个不同的品级(当然了,到了一定的级别,就不讲指标了,但还是会有人中招),所以不会把他们都逮了。也不会只拍苍蝇,不打老虎。
但是每年都会有一定数量的官员,被查得倾家荡产,有时候还会被流放台湾岛......所以大明的官员们在伸手的时候,必须得想想清楚后果!
捞当然是可以捞的,但是手段一定要隐秘,再不能肆无忌惮了。
虽然这种“定指标”和“有提成”的反贪方法也不可能杜绝明朝官场的腐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比没指标、没提成、没专业御史(不得他任)的时候,现在明朝的贪官那是收敛太多了。
而这种反贪是可持续的反贪——反贪工作有利可图,也不会把贪官尽灭了,可以细水长流慢慢抓,而且也不会乱杀人......最严重的,也就是流放台湾,什么满门抄斩,什么诛灭九族的,朱皇帝是不来的。因为在他看来,乱杀人不仅不公道(贪官也不见得会把钱分给九族啊),而且也不可持续。
朱慈烺追求的是可持续的反贪......也就是将贪污控制在大明王朝可以承受的程度。
和都察院的反贪一样,吏部系统(吏部和省、府、县等各级吏司存在一定的垂直管理关系)和兵部系统、海军部系统的考成,同样是可以持续的。当然了,也是很让下面的人头疼的。因为伴随考成的有一个末位裁汰(降级)制!
也就是说,大明各个级别的官员,都会因为考成不够好,面临被裁汰或被降职的处分——而且裁汰、降级也是有指标的。
这个末位裁汰的指标当然遭人恨了,但如果没有指标,那么吏部、兵部、海军部的考成一定会流于形式。
另外,每年裁汰掉一部分官员,也能空出比较多的岗位给新人或是较低级别的官员(晋升)。新官上任的干劲,一般总是比较足的。
所以在裁汰降级成为制度后,朱慈烺又重建了官员退休制度。不论文官还是武官,都会根据品级大小,在规定的年龄(品级高的官员退休比较迟)退出官场,并且领取退休俸。
这样一来,大明官场每年可以补充进大量的新鲜血液,而下层的官员,也就比较容易往上升了......
因为有了都察院、吏部、兵部和海军部去整顿官场,所以锦衣卫和东厂这两个特务机关,就不必狗拿耗子了去捉拿官员下诏狱问罪了。
所以锦衣卫和东厂的特务大出动的场面,也就非常罕见了。但是这样罕见的场面,今天还是出现在了浦口西港码头!
西港码头是浦口重要的水路客运和货运码头,每天在这里进进出出的货物和旅客不计其数。而罕见的厂卫大出动的场面,当然也吸引了往来客商们的注意。
在码头外面的大街两边,已经聚集起了不少看热闹的客商和浦口市民。其中还有一些胆肥的浦口人,居然向厂卫打听起来了。
“今儿是什么日子啊?你们怎么跑西江港口码头来了?不会抓到哪位大奸大逆了吧?”
还真有锦衣卫的缇骑回答了问题——因为这不是防扩散的话题,而是需要往外扩散的消息。
“是顺治被逮到了!”
听见这个名号,大家还有点发懵,但很快还是有人想起些什么了。
“顺治?听着耳熟啊......是什么大贼头吧?”
“流寇的国号不是顺吗?这顺治莫非是流寇的贼头?”
“不是流寇,是东虏的伪皇帝,”明白人还是有的!很快就有人想起来了,“就是年号顺治的那一位!那可是咱们大明的死对头啊!”
“啊,东虏的伪皇帝顺治......好像,好像说是葬身火海了?”
有人想起顺治皇帝被烧死的故事了,这事儿可上过报纸,宣传了好多日子。
一个锦衣卫摇摇头道:“那是诈死,在外面东躲西藏了好多年,这回终于给捉住了!”
“想起来了,前一阵子好像还有厂卫的人去了恭王府和延恩侯府查抄。”
又有锦衣卫解释说:“那是因为恭王和延恩侯有暗通顺治伪皇帝的嫌疑......所以万岁爷下旨,允许锦衣卫去搜查罪证。”
就在这时,大队大队的锦衣卫缇骑,已经护着三辆囚车,从码头上开出来了。为首的一辆囚车后面,还有一个穿着郡王常服的青年,策马而行。由大明的郡王亲自押送,能享受这待遇的,一定就是说顺治伪皇帝了。
所有看热闹的人都不再交谈议论,而是伸长了脖子,聚精会神的去瞧——东虏的皇帝啊!真是了不得的大贼头,一定得好好瞧瞧。
一瞧之下,大家伙果然没有失望。
囚车里面是一个满脸啦查胡子外加横肉,面相凶悍,看长相似乎还有一些胡人血统的彪形大汉,一对招子还露着凶光。
这模样看着就凶残啊!一定干过不少伤天害理的坏事儿!
这“顺治”看见那么多人来看热闹,也来了劲头,吼了起来:“哇呀呀......额乃大清国第一好汉顺治爷爷是也!尔等谁来与额交战!”
毫无疑问,这就是真顺治啊!
看热闹的人都信了!
这个顺治的形象和戏台上的差不多啊,就是个五大三粗的壮士,他们满洲人叫什么巴图鲁的,顺治能当满洲的皇帝,一准是满洲第一巴图鲁......
跟在囚车后面,看着这个“满洲第一巴图鲁”在哇呀呀的发飙,罗山郡王朱慈煾却有一种相当不祥的预兆了。
差事办成这样,应该算是砸锅了吧?
这模样的顺治交到皇兄手里,会不会给退货啊?这要真的退了货,自己又上哪儿去找个真顺治来交差?





抢救大明朝 第1418章 玄烨,把你爹带回去!
老山宫,皇极殿。
今儿大殿之内,可是难得的热闹和喜庆。
不仅内阁府、大元帅府、议政府、都察院、大理寺等衙门的堂官次官全都济济一堂。就连早就颐养天年的太上皇帝崇祯,也在皇帝朱慈烺左手边摆着的一张椅子上就坐了。
甚至还有一个极少会在文武百官前露面的稀客——今年已经三十二岁的宁妃阿吉格。
宁妃是贤、淑、庄、敬、惠、顺、康、宁等八个皇妃中排末位的一个。地位似乎不低,但是在朱慈烺的后妃当中,其实是排名倒数的。
因为朱慈烺的后宫并不庞大,拢共就是十几个后妃。其中地位最高的当然是皇后吴三妹。往下是皇贵妃郑茶姑。
皇贵妃往下则是四个贵妃,依次是尚未入宫的贵妃吴阿珂,贵妃妮莎,贵妃宁香玉,贵妃费珍娥。
贵妃之下照理是贤、淑、庄、敬、惠、顺、康、宁等八个有名号的皇妃。不过朱慈烺没那么多女人去填满八皇妃的额度,只封了东莪为贤妃,徐尔霖为淑妃,徐高子为庄妃、阿吉格为宁妃。
而宁妃阿吉格之下就是德嫔娜塔莉、贤嫔高田美穗和选侍孔四贞了。
也就是说,不计算那个皇家情妇玛丽.曼奇尼,阿吉格在朱慈烺的后宫中的排名也就是倒数第四而已,实在算不上宠妃。
但是要翻翻《内起居注》,就会发现阿吉格入宫十几年来,在侍寝次数上,绝对可以排上前四名的……而且排名一直非常稳定,和第三名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绝对够得上得宠了。
不过这么一位宠妃,这会儿却是未施粉黛,一脸忧愁的坐在朱慈烺的右手边的一张绣墩上。看着好像很快又要大难临头了。
除了阿吉格之外,大殿内的其他人,倒都是一脸的喜色,一看就知道大明朝又遇上喜事儿了!
这喜事儿,当然就是逃亡了十几年之久的清国顺治伪皇帝已经被捉拿归案,并且还被押解入京了。很快就要送到皇极殿外的广场上,供朱慈烺和满朝文武参观了。
而顺治的亲妹妹阿吉格则要负责进行辨认……
随着一阵嘈杂喧闹,罗山郡王朱慈煾就和一个随行的锦衣卫官员,大步走进皇极殿了。
向朱慈烺和崇祯上皇行了揖拜礼后,朱慈煾就硬着头皮大声上奏道:“禀告皇兄,东虏伪皇帝福临已经押解到皇极殿外,听候发落!”
朱慈烺点了点头,笑着说:“一来一去两万里,九弟真是辛苦了。”
他又扭头对右手边的女人说:“阿吉格,陪朕去看一看,如何?”
“妾身领旨。”阿吉格说着就站了起来,又轻轻叹了口气,一副伤心难过的模样。
朱慈烺又扭头问崇祯道:“父皇咱们一起去看吧!”
“好啊!”崇祯笑道,“朕早就想见识一下东虏的酋首是什么模样的了。”
朱慈烺恭敬的一抬手,“父皇请。”
崇祯笑着点点头,然后就迈开大步向打殿外走去。朱慈烺和阿吉格随后也向大殿外走去,接着是文武官员,也依着品级班次,跟在朱慈烺身后,鱼贯而出,大家一起去看笼子里关着的“顺治”。
……
“哇呀呀,额乃满洲第一巴图鲁顺治是也……”
才一出皇极殿,朱慈烺就听见一个陕西腔的大嗓门在自称是什么“满洲第一巴图鲁顺治”……这是怎么回事?顺治为什么是陕西味儿的?为什么会自称满洲第一巴图鲁?那不是鳌拜吗?
想到这里他连忙加快脚步下了台阶,到了一字排开摆了三个囚车的皇极殿外的广场上。
三个囚车里面都关着个人……怎么是三个顺治?
朱慈烺就是一愣,他给朱三太子和朱慈煾的旨意中就写了一句“将福临等押赴来京”。并没有说清“等人”是谁,更没说要把金博果和金玄烨也关进囚车……他都没革两人的爵呢!
就算要押他们来应天府,也不能装在笼子里啊。
所以朱慈烺并没有想到朱三太子自作主张,把金博果和金玄烨也逮了,还以为抓了三个疑似的顺治,让自己从中挑选一个像一点呢。
想到这里,朱皇帝就走到三个囚车前开始选。
正在瞎嚷嚷的那人被关在中间那个囚车里面,是个面目狰狞的彪形大汉,就那口陕西腔也不可能是顺治啊——你自己承认也没用!长得不像,口音也不对,明君朱慈烺是不会相信的!
右边的囚车里面装了一个黑脸麻子(晒黑了),乍一看有点像康熙,年纪很轻,也不可能是顺治……
再看左边那个囚车,里面关着一个胡子拉碴,脸色灰暗,皮肤松弛,看着非常落魄的中年人——没错,这个就是顺治了!
“阿吉格,”朱慈烺唤了一声,然后手指着“减肥成功”的金博果,“他像不像顺治啊?”
阿吉格也没认出是金博果,金博果离开应天府的时候是个大胖子啊!
不过她看着那个“瘦博果”,还是觉得非常眼熟,和记忆当中的顺治真有点像——亲兄弟啊,能一点不像吗?
阿吉格指着金博果大声道:“就是他!他就是福临!”
一路上又哭又闹还吃不什么东西的金博果本来有点晕晕乎乎,所以看见朱慈烺也没喊爸爸,现在被阿吉格指着鼻子说他是福临,一下也糊涂了。
“我怎么是福临?我怎么可能是福临?我是博尔果啊!”这时候他已经完全清醒了,也发现朱慈烺正一脸好奇的在看自己,连忙哭喊道,“父皇,儿臣是金博果,儿臣冤枉,儿臣真的没有勾结逆贼福临......”
朱慈烺终于认出金博果了,一脸惊诧地问:“博果,你怎么叫人逮住关起来了?”他回头看着已经被惊得不知所措的朱慈煾,“老九,怎么回事?怎么就把恭王给打入囚车了?”
“恭,恭王?”朱慈煾也觉得不对了,自己的大哥好像还没把金博果的王爵给撸了!
人家还是一个亲王,朱慈煾不过是个郡王......一个郡王自作主张把一个亲王给当成囚犯押解赴京了!本朝开国以来还没这事儿吧?
“那都是三哥的主意,不关我的事儿,是三哥说要把金博果和金玄烨都打入囚车的!”朱慈煾赶紧甩锅。
“什么?还有金玄烨?”朱慈烺又是一愣,“延恩侯在哪儿?”
“陛下,臣是延恩侯!”玄烨赶紧呼喊起来,声音中都带着哭腔了......实在是委屈坏了!
朱慈烺定睛一看,果然是玄烨,就是黑了一点,瘦了一点,落魄了一点。
“那谁是顺治啊?”朱慈烺问。
那个假顺治一听到提问,又嚷嚷起来了:“额是顺治!额乃大清国第一好汉顺治爷爷是也......尔等谁来与额交战!”
朱慈烺看了看那个流寇版的顺治,又回头看了看朱慈煾,心里那个生气啊!35万两啊!你就这样办差的?稀泥没有和好不说,让弄个假顺治,你给弄了个假李自成来......
“你办得好差!”朱慈烺瞪了弟弟一眼,然后又对阿吉格说,“阿吉格,那你再给认一认,你看看这个什么第一好汉的,是不是福临?”
阿吉格走了几步,到了假顺治的囚车前,仔细辨认了一番,然后认真地点点头说:“万岁爷,他就是福临......他就是妾身的六哥福临啊!”说着话,阿吉格装模作样的就抹起了眼泪,“六哥,这些日子,你在外流浪,一定吃了不少苦吧?”
朱慈烺吐了口气,马马虎虎有个顺治就算了,也别细究了,反正就是个制造冤假错案的借口。
想到这里,朱慈烺一指笼子里假顺治,对金玄烨道:“玄烨,你姑姑已经辨认好了,这个就是你爹福临了......你也别在囚车里呆着了。你这趟差事办得不错,赏银5000两,还当延恩侯!
另外,把你爹带回侯府,好生照看,可不能让他跑了,也不能让他出了意外!可知道了?”




抢救大明朝 第1419章 ???削藩、移藩、承包藩
“臣弟愚笨,只会闭门读书,实在不会办差啊!臣弟到了伊宁,就知道听三哥的话,一切任凭三哥摆布......呜呜,臣弟是被三哥给坑了!”
安静的皇极殿东暖阁内,就听见罗山郡王朱慈煾哭得抽抽嗒嗒的,别提多委屈了。一边哭一边还在甩锅,把责任都推在自己的三哥朱慈炯身上。朱慈烺气呼呼的坐在龙椅上,看着不争气的兄弟。正要假装发怒训斥,一边的崇祯上皇却不阴不阳的开口了。
“老大,你和老三都是一母所出,长得一模一样,脾气秉性也差不多,所以你就别怪罪老三了。”
这什么话?我们哥俩怎么不好啦?朱慈烺哼哼了一声,心想:大明江山就靠我们俩兄弟在拼命!要不然早就没了,你个崇祯还能当太上皇那么开心?早给挂在歪脖子树上了,连明徽宗都没得当!
朱慈煾还是有点小机灵的,看见老哥面孔阴沉,一副要吃人的模样,赶紧转移话题,把朱三太子给他的那份关于“削藩、移藩”的奏章拿出来了。
“皇兄,这是三哥给您上的关于削藩和移藩奏章,小弟也在上面署了名。”
朱慈烺接过奏章,一边翻看一边发问道:“你还署了名......那你知道老三写了什么吗?你就署名了?”
“知道,当然知道,”朱慈煾说,“不知道我能往上瞎署名吗?皇兄,三哥的削藩、移藩之法实在高明,小弟看了以后非常佩服,所以才署名附议的。”
“哦,是吗?”朱慈烺随口问着,“那你倒是说说看,老三的削藩、移藩之法高在哪里?”
朱慈煾笑着:“大哥是考我呢?小弟虽然糊涂,但还是能看出三哥的法子好在哪里的......三哥的办法其实是化削藩为移藩,而且不是将一整个藩镇都移走,只移动藩镇的上层,从而将藩镇的上层和中下层分割开来。藩镇的中下层如无特殊情况,是不会在列藩之间移动的。
而各个藩镇的首脑及其家臣家丁,则组成治藩理政的团体,从朝廷手中承揽一藩军政,并且设定期限,在期限之内治理一藩军政。而朝廷则会定期对一藩军政进行考察。如考察合格,则期满移藩。如考察不合格,则期满撤藩......
如果朝廷能实行三哥的办法,则内属诸藩的节度使就难以在一藩久任,也难养成割据势力。同时,朝廷又能继续借助他们的力量在边疆之地管军临民,镇压不臣。
而诸藩首领也有了进退之道,还有了取利之途。而且他们移封之后,和诸藩的中下层也不会和现在这么紧密,反而要依赖朝廷的威权治理所属,将来也不可能再有唐季五代的藩镇之祸。
而且节帅定期转任,也可以取得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效果......以后边疆诸藩,也不大会像过去的都指挥使司、行都指挥使司、军民指挥使司和卫指挥使司那般朽坏不堪。”
他还真的看过朱三太子的奏章了——从伊宁到应天,上万里路呢!一路上多无聊啊,就看点书吧......可是传统名著《金瓶梅》看多了也没意思啊,哈尼又不在身边......所以就拿朱三太子的奏章来看看当消遣了。
看进去以后,朱慈煾突然发现自己的三哥真有两把刷子!
朱三太子那可是长期在边疆藩镇当家作主的,当然知道怎么管好一个藩镇。而且对明朝原本的军户体系的致命弱点所在,也是非常清楚的——明朝军户体系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农奴兵”,而在于都司卫所的官员大多来自世袭,而且很少流动。
世袭官,又不怎么流动,时间一久就难免腐朽。腐朽之后,管理水平也就越来越差,明朝的都司卫所的战备水平也越来越低......底层固然成了苦哈哈的农奴,而由底层供养的中上层,也失去了战斗了。
否则以明朝三四百个军卫的数量,平均5600户的卫,能有二十分之一的军户(他们总该是中上层了吧)保持强大的战斗力,也有十来万精兵......什么鞑子,什么流寇的,早就砍成肉泥了。
对于藩镇(都司卫所)腐朽的问题,朱慈烺其实已经给出了自己的方案,就是基本上推倒重来,把原本的都司卫所基本撤了个干净,随后将容易控制,而且油水较多的地盘直辖。再用从这些地盘上刮来的油水建立了新军(雇佣军),同时建立了一个以克难勋贵子弟为核心,以九边少年军中的精英为辅助的军官养成体系。
而在朝廷暂时管不过来,油水也没多丰厚,同时不适合设立藩国的地盘上,朱慈烺又设立了一些集权程度较高的新藩镇。
不过他并没有仔细考虑过怎么长久维持这些新藩镇......他这个皇帝很多时候也是走一步看一步的。
“太子、玉英,你们俩也看看代王的奏章。”朱慈烺已经看完了朱三太子的奏章,没有马上表态,而是把奏章给了在场的太子朱和幸和太子妃丁玉英。
朱和幸到年底就能从讲武堂毕业了,而丁玉英在不久之前又给朱慈烺添了孙女,现在是儿女双全,地位也愈发稳固了。
朱和幸和丁玉英先后看完了奏章,朱和幸先看,所以就由他先发言了。
“父皇,”朱和幸回答道,“三叔的办法可行......现在咱们一共有黑龙江、安东、安北、大宁、朔方、河西、安西、北庭、川西、川东、贵州、施州、西宁(广西西部)、东宁、金瓯、西洋、乌斯藏、朵甘、俄力思,总共19个藩镇,藩镇的数量比直省都多,所管辖的户口也多达数千万(主要是四川人多),管理的土地也异常辽阔。如果让那么多的节帅长久任职,甚至世袭罔替......将来要么出乱子,要么就会重蹈都司卫所腐朽的覆辙。
但是那么多的藩如果都一股脑撤了,哪怕不激起变乱,也会造成边疆失控。在这19个藩镇所在之地,有条件设立直省或划归直省管理的,也就是贵州、施州、西宁、东宁这些。其他各镇,只怕要长期维持才行。三叔的移藩之法,的确可用!”
朱慈烺连连点头,这小子别的事情有点糊涂,但是对军务一事,还是非常精通的!
这是很重要的能力!
政务懒得管就扔给丁玉英吧,这个太子妃是很能干的。但是军务一定要自己管好......而且还要镇得住那群军中n代,这样大明朝就不会毁在好运太子手里了。
“玉英,你说。”朱慈烺又把问题出给儿媳妇了。
“父皇,”丁玉英笑道,“儿媳妇觉得朝廷既然要用藩镇,要治藩镇,就不要怕藩镇作乱!三叔父的办法固然好用,但是难免还会有藩镇作乱。雪域三藩和黑龙江、安东二藩,恐怕就不会乖乖答应移藩的。”
朱慈烺点点头,“玉英,你觉得朕应该怎么处置他们?”
丁玉英道:“陛下可以借着这一次顺治归案,对黑龙江、安东、朵颜、乌斯藏、俄力斯等五藩发难......命令黑龙江、安东两藩和俄力斯、乌斯藏两藩对换。同时命令朵颜的李定国到川东担任节度使。”
朱慈烺看着丁玉英,“玉英,你想让太子在平定藩镇之乱中立功立威吗?”




抢救大明朝 第1420章 这个太子妃真是坏透了!
“父皇英明,儿媳妇就是想让太子殿下捏一下黑龙江、安东这两个软柿子!”丁玉英倒是大大方方的承认了要让太子立功立威,她笑着道,“不过儿媳妇想的不仅是太子殿下的功和威,还想趁着眼下的机会,为大明天下绝了东北塞外的后患!”
丁大太子妃咬咬牙:“昔日灭亡北宋的金国,崇祯年间差一点颠覆我大明江山的清国,都起于东北塞外.....以史为鉴,我朝应该趁着现在兵威鼎盛的时候,将那里彻底扫荡平定,永绝后患!”
1...470471472473474...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