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这些年可不仅是咱们的新洲合众国突飞猛进,西人的新西班牙、新英格兰都在迅猛发展......新西班牙信奉基督的国人,已经有几百万之多了!新英格兰的人口,也达到了几十万。新法兰西虽然国人稀少,但是他们善于笼络印第安人为己用,同样不可小觑。
本王为何急于东进大山?还不是为了锁住法兰西人和英格兰人的西进之路?只要石头大山在咱们手里掌握着,新洲合众国就不会垮下去。只要新洲合众国在,咱们就能在这场大争之世中立于不败,至少可以维持住大争的局面!”
:。:





抢救大明朝 第1399章 大明内战的阴云!(求订阅)
现在的时间,已经是大明洪兴二十二年的十一月了。按照西历来说,已经是1670年的12月。真是时光飞逝,日月如梭啊!
这些日子,还是发生了不少大事儿。
首先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南大陆探险队发现了南大陆的西海岸,并且建立了一个名叫鹅城的殖民据点(英文名是swan castle,也就是天鹅堡),还找到了一条走印度洋往来南大陆西海岸的航线——从爪哇岛出发,通过巽他海峡,走南赤道暖流西行,在马达加斯加岛附近转弯向南,再找到西风漂流带后向东航行,最后在南方大陆的西海岸附近西澳大利亚寒流拐弯向北,这样就能到达鹅城殖民地了。
而从鹅城殖民地返回爪哇岛就容易多了,出门就是西澳大利亚寒流,一路顺风向北,不到10天就能到爪哇岛。
那个英国海军少将沃斯特是在二十二年六月时乘坐“奥利弗.克伦威尔”号离开鹅城的,六月下旬抵达淡马锡。随后就利用还没有转向的东南季风北上,七月中旬就抵达了广东,然后又花了两个月时间才到了上海......不仅为上海这座东方的世界之都带来了发现南大陆西海岸的好消息,还带来了南大陆的珍禽异兽——慈母兽和黑天鹅。
慈母兽就是原来被称为零嘴怪的袋鼠了,在杨彦迪指挥的鹅水探险活动中,他们对袋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知道袋鼠肉怎么煮都不好吃,而且他们还知道袋鼠的口袋不是用来装零食的,而是用来装幼崽的,所以零嘴兽这个名字就被改成了慈母兽......这也算是重大科学发现吧?
第二件大事则是罗直臣从天竺国带回了《大明——帖木儿条约》的草案,根据这份条约,大明帝国和天竺帖木儿帝国将会结成同盟,双方还会互相开放市场,互设使馆,建立协定关税体制。
当然了,以上这些都是小事儿。《大明——帖木儿条约》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大明帝国将会特许帖木儿帝国在自己的藩国准格尔国、和硕特国和代国境内采购奴隶童子军。
可别小看这个奴隶童子军贸易,根据天方教国家“外来的奴隶好当官”的传统,这些中亚的奴隶兵将来必然是天竺帖木儿帝国的栋梁,他们就是帖木儿帝国的核心竞争力啊!
而大明则通过准格尔国、和硕特国和代国掌握了帖木儿帝国军事奴隶的供应链......等于捏住了帖木儿帝国的七寸!
第三件大事儿,是大明驻法国大使李少游发回了宋献策带领的流寇洋务使团访问欧洲的消息!
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儿!
流寇要办洋务了!而且李少游还在奏章中报告了神欧银行襄理黄植生通匪的事儿——这个皇商家出身的奸商不顾天子的恩义,投靠了流寇,而且还把洋务的真谛告知了流寇。
现在流寇已经知道了“造不如买,买不如抢”的真谛......而且还向荷兰人订购了一大批先进军火,作为抢劫的作案工具,等这批作案工具到了缅甸,流寇对天竺的又一波大规模入侵,应该就会开始了。
而第四件事儿就让人大大的头疼了......原本看上去已经是太平盛世的大明朝,忽然又被一片巨大的内战阴云给笼罩起来了!
一场真正的内战啊!来得还真是时候!
眼看着一场世界之争就要拉开序幕了,大明内部却又怼起来了,真是太让人头疼了!
即将开锣的内战的一方是投靠大明的李定国、艾能奇、刘文秀,他们三人的军队现在已经基本控制了乌斯藏、俄力思和一部分朵甘地区。
而另一方则是安西节度使吴应熊、河西节度使吴国贵、前任乌斯藏节度使达延鄂齐尔的儿子朋素克、准格尔王国的楚河节度使噶尔丹。
就是吴三桂子的那群弟兵和大喇嘛的信徒勾结在了一起,和流寇那边过来的乌斯藏、俄力思、朵甘三藩怼起来了。双方可算是旧恨加上新仇,都把对方当成了死敌!
这可真是扎手到了极点!
......
“父皇,这是代王殿下的奏章......是参乌斯藏、俄力思、朵甘三藩的......”
丁玉英捧着一份奏章,坐在皇极殿内一角,蹙着秀眉,一脸的为难。
她是上个月才和太子朱和幸一块儿双双把家还的——把家还的原因是他们两人在天河府的差事“办砸”了!
其实也不算太砸,不过就是花了三四百万用于安置流寇军户、扶植产业,顺便发展天河府的经济,最后搞得一地鸡毛。
分了土地去耕种的军户从春天忙活到秋天,基本上都种亏了!其中不少人还把朝廷分配给他们的土地给抵押变卖了。
而拿了补贴去开办手工作坊的军户,也都运营艰难,根本接不到兵部的订单,连太子爷出面都不管用!等到朱和幸、丁玉英两夫妻灰溜溜离开天河府的时候,大部分的作坊已经倒闭,只有一小部分靠着生产农具、马具,勉强支撑了下来。
也就说,三四百万的投资,最后只剩下三四万家运营不善的家庭农场和几百家勉强维持的手工作坊......
不过朱慈烺却没有任何责备丁玉英的意思,反而更加欣赏这个太子妃了——因为他很清楚朱和幸和丁玉英在天河府的差事根本办不好......那些军户中的大部分人,根本就不适合经营,无论是农场还是手工作坊,他们都干不好。
所以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会创业失败,然后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余生......如果他们在合众国的亲戚可以挖到黄金,寄点钱回来,他们倒还能过得舒服一点,否则就得靠大明朝廷发救济了。
这也是朱慈烺把他们安排在天河府的原因,因为天河府是辽粮输出的港口,粮食价格比较便宜,救济的成本比较低......而且这些年在辽河流域出现了不少规模挺大的私人农场(军户们的小农场就是被它们挤垮的),在农忙季节需要雇一些短工,对技能的要求也比较低,也算是那些大顺军户们的活路。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则是辽阳省是大明震慑女真人的安东都护府和黑龙江都护府的重镇,长期驻扎大军。
如果天河府的大顺军户敢反,那么辽阳的大军随时可以过来镇压!
而在丁玉英的努力操持下,那些大顺军户们虽然没过上什么好日子,但是一个个都挺感激太子爷和太子妃的。他们俩离开的时候,码头上可有十好几万人相送呢!
由此可见,那三四百万两都花在刀刃上了......而且也买到了人心,这个丁玉英的确干得不错!
所以再次怀上身孕的丁玉英,从十一月中旬开始,又恢复了上午听政、参政,下午上课、补课,晚上还要应付一个精力充沛的军人太子(太子也回讲武堂念书了,朱慈烺对他不抱什么希望了)的忙碌生活了。
今天丁玉英在皇极殿听政的时候,朱皇帝就让人拿了代王朱慈炯上的奏章给她看,还向她征求意见——不是考她,而是真的想听听她这个朱家儿媳妇的意见了。
“父皇,”丁玉英合上奏章,思索着道,“无论三王叔是什么居心,他的奏章分量都很足,看来乌斯藏、俄力思和朵甘之地要有大乱子了!”




抢救大明朝 第1400章 朱三太子,没安好心!(求订阅)
“朱三太子”朱慈炯肯定不是好人了......他小时候也许挺好的,但是后来在吕梁山上跟一群军阀、奸商、贪官、贰臣混在一起,早就近墨者黑了!后来又跟蒙古鞑子打得火热,良心就更坏了,差不多都坏到根了。
要不是坏到了根,朱慈烺也不会让他去西边当代王。西边都是什么人啊?准格尔、和硕特、哈萨克、希瓦,还有一个最凶残的罗刹国!一个比一个凶残,朱慈炯要是没学坏,去了那里还不让人给生吞活剥了?
现在他在那个天山上的代国和和硕特部留下的北庭军已经站稳了脚跟,不仅在伊塞克湖边上开出了大量的农庄和牧场,还在天山脚下的伊犁河畔修建了一座“买卖城”,作为晋商西进的据点。
没错,代王朱慈炯一直和部分晋商打得火热!他的王国和藩镇,其实就是向部分晋商借债借出来的......那些晋商可都是代王的债主兼岳父!不仅借钱给代王打仗,还要送女儿给代王暖床,代王朱慈炯现在能不替他们开辟市场吗?
可是跟朱慈炯混在一起的晋商能有好晋商吗?肯脚踏实地做事业的,当年也不会上吕梁投代王......那些人都是抱着奇货可居的心思聚集到朱慈炯身边的,所以这些人跟着朱慈炯到了西域后,也没想好好做买卖,都在憋着股劲儿想发横财。
而西域的横财,当然得从战争中去发了!要不然还能上哪儿去发?
而且朱慈烺分给朱慈炯的地盘也有点狭窄贫瘠......他怎么能甘心?
所以李定国、艾能奇、刘文秀西上雪域和雪域和硕特部出走安西,就让代王朱慈炯和他手下的晋商集团看到了乱中取利的机会。
而代王朱慈炯参奏乌斯藏、俄力思、朵甘三藩勾结流寇,图谋不轨的奏章,就是为了给本来已经燃起星星之火的西部列藩之乱,再添一勺火油啊!
“玉英,”朱慈烺看着丁玉英,问,“你怎么看代王的奏本?”
丁玉英想了想,道:“父皇,儿媳妇觉得三王叔所奏之事,不见得没有!儿媳妇和太子在天河府时,打听过流寇那边的情况,得知李定国等人的家眷都住在昆明附近。如今流寇的伪皇帝李继成也有两下子。应该会利用这些家眷栓住李定国、艾能奇、刘文秀。所以李、艾、刘三位节度使很可能会一脚踏两船!”
“那你觉得代王的奏章占理?”朱慈烺又问。
丁玉英笑道:“天底下哪儿那么多讲理的事儿?儿媳妇觉得,三王叔挺能折腾的,西边的事情难以善了。”
朱慈烺点点头:“看不清事情的时候就看人......不错啊!太子要有你这份机灵就好了。”
丁玉英知道朱慈烺有点看不上太子,不过她替太子说话——一个让父皇看不上的太子加上一个让父皇非常看重的太子妃,难道不是最佳的组合吗?
“父皇,”丁玉英转移了一下话题,“儿媳妇觉得朝廷应该拿住了两个关键,一是以和为贵;二是信任三王叔。”
“是吗?”朱慈烺看着丁玉英,“玉英,你就不怕朕什么时候不在了,老三也学成庙来个靖难之役?”
“儿媳妇不怕,”丁玉英笑道,“父皇一定福寿绵长,三王叔可活不过您!”
“别东拉西扯的,”朱慈烺道,“回答朕的提问!”
丁玉英摇摇头,道:“父皇,如今的天下早就不是成庙老爷爷起兵靖难时候的天下了......东南强盛而西北贫弱,东南之强,不仅在工商农业,也在陆军海军!陆军有讲武堂和少年军,海军有三洋舰队,根本就不是西北代国可比的。况且朝廷的陆海军也是久战精锐,对付的那些敌人比西北的那些人厉害的多,所以代王想要起于西北而卷天下是不可能的!”
朱慈烺皱了下眉:“玉英,这些都是说和你说的?”
“是太子殿下。”丁玉英道,“太子殿下拙于政治,但长于军略......对天下各处的武力强弱是非常清楚的。”
“他还算不上长于军略,”朱慈烺摇摇头,“他只是知道一点军略的常识......不过比建文强多了。”他又瞅了眼丁玉英,笑了起来,“玉英,如果建文有你这样的皇后,也不会被奸臣蒙蔽,坏了太祖皇帝传下的家法。”
朱慈烺可不是朱由崧,他不会给建文帝弄个什么惠宗的庙号和让皇帝的谥号。没有给建文弄个“建废人”的称号就已经很客气了。
因为朱慈烺的大明朝下藩国林立,而且根本没法削藩......在朱慈烺留下的天朝帝国削藩,那得打太平洋战争啊!
所以削藩的建文就的政治错误的典型,得狠狠的批斗!
丁玉英知道朱慈烺这话的含义,连忙表态道:“太子殿下也深知宗藩体系是天朝的根本,不可动摇!”
“他知道就好!”朱慈烺点了点头,又道,“不过藩国多了,治理起来也麻烦......玉英,你说说,这稀泥该怎么和?”
“父皇,”丁玉英说,“代王那边可以派六叔走一趟......总要弄清楚他想干什么?至于雪域三藩,朝廷也该派人去安抚监督,不能任由他们胡作非为。”
朱慈烺笑着点点头,一抬手:“今天就到这里了......早些回去吧!”
他征求丁玉英的意见,并不等于要照着去办......西北的事情虽然扎手,但是这个稀泥却不一定能和的好。
丁玉英站起身,行了个福礼,转身出了皇极殿。
“下一个是谁?”朱慈烺看着丁玉英离开,就问殿中的翰林学士左继忠(左懋第之子)。
“陛下,”左继忠回答道,“接下去要见的是恭王金博果和延恩侯金玄烨。”
“是他们俩啊......”朱慈烺微微皱了下眉,“宣吧!”
恭王金博果和延恩后金玄烨都是建州余孽,归顺大明后,就一直被圈在应天府过小日子。
其中金博果就是吃吃喝喝,今年已经36岁,比历史多活了14年,真的赚大发了!
而金玄烨今年已经17岁了,在应天府接受了正规的新式教育,今年就要参加高考了。
而且他的书念得不错,估计能考上应天太学堂!
不过朱慈烺却想耽误一下金玄烨的学业,给他找点事儿做。
“儿臣金博果,恭请父皇圣安!”
“臣玄烨恭请皇帝陛下圣安。”
金博果和金玄烨这两位叔侄进了皇极殿,双双给朱慈烺下跪叩头。
朱慈烺淡淡地说:“起身说话!”
这意思就是让他们俩站着回话......
金博果和金玄烨双双起身,朱皇帝打量了他们一番。金博果已经胖得不行了,走路都喘,看来翻不了天了。
而金玄烨......麻子脸,小眼睛,扫把眉,大耳朵,看上去有点阴沉。
“玄烨,”朱慈烺道,“听说你精通汉、满、蒙、藏、法、罗刹等六国语言?”
这是学霸啊!
金玄烨恭恭敬敬答道:“臣只是闲来无聊,搞点鹦鹉学舌,不敢说精通。”
“你还懂佛法?”朱慈烺又问。
“臣倒是信佛,”金玄烨说,“臣还想要出家,只是陛下不准......”
朱慈烺道:“金贵妃和朕说,你想信的是喇嘛教,想要去会会大喇嘛,现在就有个机会,可以让你去西边走走,还能见到大喇嘛,你想不想去?”




抢救大明朝 第1401章 康熙出京,葛尔丹结婚
出去走走?离开南京……还能见到大喇嘛?那得走很远啊!
康熙,哦,是金玄烨本来平静如水的心一下就剧烈跳动起来。他和金博果可不一样,他没有经历过残酷的明清战争。
而且也没正式和系统的学习过军事——他就读的小学和中学并没有开设军事课,布木布泰也不许他拥有军事类的书籍,除了一本祖传的顺治皇帝批注的《三国演义》,这本“宝书”都快给他翻烂了!
所以金玄烨并不了解如今明朝的真实军力,当然也就不知道所谓的强藩,根本不是明朝陆军的对手。
而且在他想来,东北的黑龙江都护府和安东都护府下,还有许多怀念大清的满洲勇士。
而且西北和北方的蒙古藩国,也一定不会心甘情愿被大明朝统治……他们蒙古人从来都是明朝的敌人,都和明朝斗争三百余年了!
另外,他还听说过一些关于他父亲顺治让人在世的传闻。
被朱慈烺圈在应天府的满清降人当中,有那么一些想象力比较丰富的,居然脑补出了顺治诈死脱身的故事!
还说的有鼻子有眼……顺治当年先赶走皇后孟古青,同时索额图、明珠那帮心腹又没了踪影,最后还和索尼、苏克萨哈一般忠良一起葬身火海。
这事儿怎么看都蹊跷啊!
玄烨当然也听说过这些事儿,而且他觉得父亲顺治是诈死脱身的。
他甚至还幻想诈死脱身后的顺治一定在奔走联络各地的满洲遗忠,就等着举兵起事的机会了……
“陛下,臣不想离开应天府。”玄烨心里当然是很想出去找爸爸的,但是嘴上却不敢答应离开应天府。
他也知道自己是什么身份,所以就装出书呆子的模样,说:“臣还想留在应天府考大学呢。”
朱慈烺才不会相信康熙是书呆子呢,读书好不等于书呆!况且你还是康熙!
他笑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玄烨,你的书读得很好,路却行得不够。出去走走吧,见识一下大明的大好山河!再去西域见见大喇嘛,你不是信黄教吗?不想见见黄教的首领?”
被圈在应天府的满清降人大多信黄教,玄烨的母亲生前也信黄教。在玄烨的生母病死后将他拉扯长大的布木布泰也信黄教,在他们的影响下,玄烨也是佛缘深厚。
“那臣……就恭领陛下的谕旨了。”玄烨没有再推,因为他也是孝子,很想爸爸啊!
一旁的胖子金博果面露忧色,却又不敢说什么。
朱慈烺也注意到了金博果的脸色,也对他说:“博果儿,你是朕的义子,也别总闷在应天府……看看,都胖成这样了,得出去走走。
朕给也你个名义,你和玄烨一起走一趟西域,去见见葛尔丹吧……你和葛尔丹挺熟的,是吧?”
金博果也信喇嘛教,当年在应天府求学的葛尔丹就是个喇嘛,所以金博果和他很熟悉。
当然了,葛尔丹在应天府求学时最好的朋友,还是土豪王朱和壕。
只是朱和壕现在不在大明,所以朱慈烺就想让金博果走一趟,还有一件要事想让他去办。
“儿臣和葛尔丹只是认识,说不上熟……”金博果说的警惕性还是很高的,他知道自己只要好好呆在应天府吃喝玩乐,是没有什么危险的。
可是要溜达出去,呵呵,就不好说了!
“博果,”朱慈烺笑道,“你是怕人说闲话吧?你放心,人言虽然可畏,但朕还是能明辨是非的。朕知道你对大明是忠心的!”
“父皇英明,儿臣对大明忠心不二!”听朱慈烺这么一说,金博果也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问,“父皇想让儿臣带话给葛尔丹吗?”
“朕听说葛尔丹还俗了,”朱慈烺笑道,“所以就想给他说门亲事。”
葛尔丹虽然没在黄庙里面好好念过经,但他一直都是出家人。哪怕到了西域,当了准格尔王国的万户节度使,也还是个喇嘛。直到大喇嘛离开乌斯藏到了喀什,葛尔丹才从楚河驻地跑去相见,然后在大喇嘛的劝说下还俗,从出家人变成了“护法王”。
葛尔丹既然还了俗,当然就得考虑结婚的问题。可是他五哥僧格到现在还活得好好的,没让人害了,所以他嫂嫂阿努可敦也没法改嫁给他……所以朱慈烺就想给他说合一门好亲。
“不知陛下想把谁许给葛尔丹?”金博果问。
朱慈烺喊了一声:“阿奴!”
“奴婢来了。”
朱慈焕的话音刚落,就听见皇极殿觐见厅外面传来了一个清脆悦耳的女子声音,紧接着一扇小门被人推开,一阵幽香飘来,伴着裙裾摇曳,环佩叮当,走进来个聘聘婷婷的小女子。这女子一领玉色罗衫,一件水红的纱裙,外面还罩着一件青色的对襟褙子,手执娥扇,身姿纤细,恍若仕女图上下来的美人儿。
金玄烨循着声音看过去,皮肤很白,长着一张鹅蛋脸,琼鼻小小,杏眼圆圆,樱唇点点的小美人莲步轻移,到了朱皇帝身边,盈盈一个福礼,娇滴滴地说:“奴婢恭请陛下圣安。”
真是天仙一样的美女啊!金玄烨都看痴了,他并不是没见过比眼前这女子漂亮的女人,但不知怎么回事,他就是觉得这女人长得好看,有一种特别亲切感......
朱慈烺指着那女子对金博果说:“就是她,范阿奴,朕的奴婢。身份虽然卑贱,但是品性和容貌还过得去,也知文达理,能伺候人,也会些弓马武艺。”
这女子原来就是朱慈烺的奴婢范阿奴,范文程看了一眼就让孔四贞怀上的女儿。因为被便宜老爹拖累,跟着老娘一起当了朱慈烺的奴婢。也上了小学,还跟着宫里面军户出身的大妈宫女学了会了骑马射箭。小学毕业后就到了朱慈烺身边伺候,干些端茶送水,研墨陪读的活儿,还负责替朱慈烺的饭菜试读——不是用自己的命去试,而是用银针和小狗去试。实际上就是朱慈烺的贴身婢女,身份虽然低贱,但却是皇帝的贴身人儿,所以也没谁敢欺负她。
而且她也算聪明伶俐,会察言观色,又忠心耿耿,很讨朱慈烺的欢喜,所以在宫里面的生活也算愉快。
但是再怎么愉快,她也一天天的长大,现在都18岁了,大概也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所以最近老撩拨试探朱皇帝......而且作风越来越大胆,被朱慈烺训斥了也不知道收敛,还一副任打任骂的贱模样,真让人为难。
1...464465466467468...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