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这才是财源滚滚的大买卖!
朱慈烺点点头:“将来一二十年内,北迁之论是不会熄灭的,毕竟南下之人的思乡之情,不是那么容易化解的。得等到他们的子女在东南长大,才会真正融入东南,到时候就走不了啦!”
实际上,在朱棣北迁之后的许多年里,南迁一直是大明朝廷的热门话题,直到明仁宗朱高炽去世前的一个月,他还想把首都迁回南京。
朱慈烺顿了顿,又道:“户部对北方的没官之产有什么想法吗?是不是要设立一个衙门,派遣个精明一些的官员专管此事?”
郑芝龙想了想,道:“陛下,北方的没官之产数量众多,的确得仔细处置,处置好了,几个亿都能收回!不过普通的官员恐怕干不了这样的差事......臣倒是有个人选。”
“谁?”朱慈烺很感兴趣的看着郑芝龙——他想知道郑芝龙想把这个黑锅甩给谁?
郑芝龙道:“北洋大臣,崇明侯沈廷扬!”
这位是“大明二富”(不算朱慈烺),郑芝龙之后就是他了!
郑芝龙发在海贸和金融上面,这位则是受益于制造业。因为三年北伐战争所创造的需求,上海沈钢、上海沈车、上海沈船、上海沈药(火药)这些大型手工工场都赚了个盆满钵溢!
而且沈廷扬为了在上海开办手工业工场,还购置了大片位于上海商埠内或在商埠附近的土地,这几年上海商埠的地价不断上涨,商埠本身又一再扩张,将商埠附近的许多土地也囊括进去,所以沈廷扬又在土地升值的过程中发了一票。
“沈廷扬......”朱慈烺其实也想到了此公,因为他是大明的超级资本家中唯一一个在北方拥有大量投资,而且取得成功的人。
“他肯接这个差事?”朱慈烺问,“他好像连北洋大臣都不想干了吧?”
沈廷扬现在是大功臣,封了克难崇明侯,已经位列一等勋贵,有没有北洋大臣的实职,对沈家的商业活动都不会构成不利影响了。
所以他在不就之前就递了辞呈,想要告老还乡专心做买卖,而且还建议撤销已经过时的南北洋衙门。





抢救大明朝 第928章 大明二富(求订阅)
“陛下,”郑芝龙笑着,“据臣所知,这沈侯其实是想做官的!他和臣不一样,臣粗鄙商人,实在不愿意做官受拘束。而沈侯是国子监生出身,怎么会不想做官?只是到了他这个地位,一般的官早就看不上了。”
沈廷扬当然是想做官的,但是朱皇帝治下的官场一直都有南人吃亏的潜规则!要不然以沈廷扬的资历和才能,早就是阁臣了,即便不入阁,也该有个督抚,哪儿能一个北洋大臣当得没完?这北洋大臣听着蛮大的,实际上就是个公私合营(公股很少)的武装运输公司的总办罢了。
在早先明朝没有海军,民间的航运业没发展起来的时候,北洋、南洋两“公司”的确有必要存在。可是现在民间海运和朝廷的海军都起来了,北洋、南洋两“公司”也该恢复民营本色了。
“说的也是啊!”朱慈烺轻轻点头,“泉国公,你觉得朕该给他当什么官?”
“陛下不是要专设一个衙门处置北伐没官产业吗?”郑芝龙道,“另外,现在朝中还都的声音不是还很响吗?陛下不如设立留都内阁,以史豫公为首,再加留都户部尚书授予沈侯,命留都户部主管北伐没官产业。
这留都的阁老,也是阁老,而且陛下还可以许诺在将来让沈侯出任南京的阁老。这样他一定会乐意出掌留都户部的!”
朱慈烺笑了起来:“好!好!这个办法好!沈廷扬一定是愿意当阁老的,我大明的文官就没有人不想阁老的位子。而且留都也的确该有个内阁,也能安抚一下想北迁的北人。”
他顿了顿,“老泰山,今日之议,到了外面不要说。另外,户部的账面还是要做得穷一点......再拟个借债的计划!四月初三的内阁御前会议前就要准备好早案,还要和魏阁老他们商量一下,把户部的困难都说清楚了。”
郑芝龙连声道:“知道,知道,臣一定好好哭穷!”
朱皇帝笑道:“好,朕到时候和你一起哭!公事就说到这里......朕已经让皇贵妃准备了家宴,一起吃点吧!”
郑芝龙连忙起身行礼:“臣谢陛下赐宴。”
......
大明二富沈廷扬在过往三年的北伐之战中,也承担了极大的责任。他的北洋总督衙门就是北伐军后勤物资海运的总承包商,特别是史可法拿下天津卫,打通卫河航道以后,沈廷扬的事儿就更多了,不仅要承担上海——天津的海运,而且还要负责卫河和运河的疏通及水运。后来打北京的时候,他还得将二十五万大军所需的粮草、辎重和攻城重炮,一路运到北京城下。
北京之战,他的功劳可是不小啊!
所以在朱皇帝的功劳簿上,沈廷扬的名字是很靠前的,就排在史可法、孔代亲王、阎应元、高杰、黄得功之后,已经定了加封克难申国公的赏格。
因为要回朝受封,所以沈廷扬也返回了南方,不过还没到南京,而是回了家乡上海,这会儿正在拜访自己的老乡罗大公、夏允彝、侯玄演。
罗大公是上海知府兼外交通商使,他这个官干得很好,所以也就干起来没完了......
夏允彝现在已经年过六旬,告老在家,办了一所格致书院,教授的是南京小学、南京中学的标准课程,最近还和几个上海籍的士绅官员一起在筹办上海大学堂。
而侯玄演是属于苏州的嘉定县人士,不过苏松一体,所以也和罗大公、夏允彝算是同乡了。他也是崇祯十八年的进士,但是官运平平,现在官拜上海知县,是罗大公的副手。
而落籍苏州府崇明所的沈廷扬,因为投靠朱慈烺的时间够早,官位爵位也够高,所以一直以来都是苏松官场上的领袖。
现在又是个政坛风云将变的关键时刻,所以沈廷扬才一返乡,罗大公、夏允彝、侯玄演三人就联袂到访了。
一番东拉西扯的寒暄之后,在上海沈园的后花园中,罗大公就把话题转向了迁都和财政。
“侯爷,下官听说陛下以财政亏空为由,彻底否了北迁之议?”
沈廷扬哼的一笑:“亏空?当今圣上和泉国公凑一块儿了,还能亏了?大公,你在上海任官十余年,亏不亏的,你不知道?”
罗大公呵呵一笑:“朝廷在南京镇着自己不会亏了。可是不少人担心北方出什么状况啊!特别是安北、北平、大宁、朔方这几个节镇......”
夏允彝点点头道:“金陵王气终究不足,太祖皇帝在世的时候就想要迁西安,迁开封,可惜未能成行。”
“要去开封、西安,还不如去北京呢!”沈廷扬摇摇头,“北京还能靠海运维持,要是迁都中原或西北,几十万的京城,吃喝都得出问题。”
侯玄演是江南才子,从没去过北方,当下就讶异道:“中原怎会如此残破?几十万人的京城都养不了?”
沈廷扬道:“即便养得活,也没有什么前途了......天下财富,早就汇集东南!而且东南财富还在日益增多!”
“东南不是用武之地啊!”夏允彝说,“自古以南定北者,只有太祖高皇帝和今上,再无他人了。”
沈廷扬摇摇头:“过去的北地的武力靠战马纵横,东南的武力靠舟船往来。而舟船只要不出海,能去的地方终究没有战马多。北人武力之强,也就应此而来了。可如今的武力靠得是燧发枪和滑膛炮!然此二者,皆出自南方啊。而且现在南方的人口数倍乃至十倍于北方,人多枪多,武力还能弱了?就连北方之马,现在也比不过从海上而来的南马了......所以还都北京之议是不会成功的,咱们要心中有数。”
他正说话的时候,他的一个儿子急匆匆的走了进来,手上还拿着个黄纸折出来的信封。
看见这信封,在座的几位都脸色微变,向沈廷扬投去了羡慕的眼神。
沈廷扬道:“是谕旨?”
“是中旨,”沈廷扬的儿子说,“来的是御前侍卫。”
现在明朝的谕旨分为圣旨和中旨两大类,圣旨是由内阁或大元帅府的渠道发出,需要首辅或军师联署才算有效,中旨则是直接从宫中发出。
不过中旨并不是“不合法”的圣旨,朱慈烺不会发出“不合法”的圣旨,中旨和圣旨的区别只是用途不一样。中旨的主要用途是召见外臣和其他什么人入宫觐见,给锦衣卫下达命令,或用内帑发放赏赐。
沈廷扬不是锦衣卫,而且是大明二富,不需要朱皇帝的钱,那么突然送来的中旨就是召他入宫觐见了。
现在两府会议还没有恢复举行,皇帝名义上还在休养,那么着急的就下中旨召唤“沈二富”,是不是要让他入阁啊?
大明南迁以来,朱皇帝一直奉行以北制南,用流亡北人压制南方的士绅。现在阁臣中的南人只有钱谦益和郑芝龙两人,钱谦益一直没什么用处,就是个花瓶。而郑芝龙不是南方士绅,又是国丈......别人当然比不了啦!
而现在北方以复,南人的官运是不是该上一层楼了?北方各省的巡抚和各州府的一把手,是不是该拿出一些让南方人去当了?
阁臣中的南北比例,是不是应该调整为三比三呢?




抢救大明朝 第929章 啊!北方的故乡!(求订阅)
大明二富沈廷扬抵达南京的日子,正好是举行祝捷大阅兵的大明洪兴九年四月初一。
当他乘坐的私人画舫抵达龙江码头的时候,附近的仪凤门大街上面,已经满满的全是等着观看凯旋之军的百姓,人人脸上都是掩饰不住的兴奋表情。这些人大多都是流落南京的北人,有些是军眷,有些是义民,有些曾经是高高在上的士大夫,还有一些啥都不是,只是为了躲避战祸逃到江南来寻找一片容身之所的普通百姓。
这些流落他乡的人们中间,有一些得到了飞黄腾达的机会,有一些则生活小康,在南京这个富庶之乡安定下来了,但是大部分人都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
流落他乡的日子,又怎么会容易呢?
无论这些北方来的人们在江南生活的怎么样,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
许多人只要一闭上眼睛,家乡的山山水水、城镇村庄,还有多年未见的父老乡亲,就会出现在他们的梦中。
随着时间的流逝,流浪远方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只会更深,更浓!
现在,北伐胜利的消息传来了!
河南收复了!河北收复了!山西也收复了!
最后,连北京也收复了!战无不胜的北伐大军,甚至杀到了漠南草原上,连号称大元正统的蒙古察哈尔部和号称北元小汗的蒙古土默特部,也向大明天朝俯首称臣了!
北伐已经胜利!
北国已经收复!
流浪东南的北国儿女,终于看到了他们魂牵梦绕的故乡,正在向他们招手!
回家的时候,已经到了!
而在他们收拾好行装,准备返回故乡,去看看自己梦中的亲人、山水、村庄、城镇之前,还要以最大的热情去欢迎凯旋而归的军队和大明的中兴之主......
“大兵凯旋!大兵凯旋啦......”
随着四十名骑在大洋马上的铁甲兵一边驱动战马整齐前进,一边大声发出“凯旋”的呐喊,洪兴九年的祝捷大阅兵开始了!
参加祝捷大阅兵的军队并不多,因为北伐之战虽然已经大获全胜,但是纷乱了二三十年的北方大地还没有完全平静。大明朝廷的威权还需要北伐铁军去捍卫,在塞北和关外,还有不甘心失败的敌人需要大明的雄兵去震慑。
所以能够暂时结束远征,返回南京参加这场祝捷阅兵的军队,只有区区五个团将近一万人,包括一个禁军骑兵团,两个燧发枪团和两个普通的步兵团。
为首的是一个禁军枪骑兵团,清一色是洋马板甲,早就在码头上整齐列队,当呐喊声远远传来的时候,战鼓声也响了起来。
整整一团的铁甲骑兵,就以四十骑为一方阵,排出整齐的队列,一队接着一队,浩浩荡荡的沿着仪凤门大街向着南京城内开进。
仪凤门大街两边,顿时就发出了一阵阵欢呼的声音!
“大明万胜!大明万胜......”
这些跑到仪凤门外头的大街两旁占了最好的位置迎接凯旋之师的,多半都是北人军眷,有些还是从克难新军中退伍的老兵。
看到这两千铁甲骑兵,激动的都难以自抑了!
他们都是懂点军事的,当然知道这两千骑着高头大马的铁甲枪骑兵意味着什么?
如果大明早二三十年有这样的骑兵(那是不可能的,花多少钱啊!),满洲人根本进不了长城。他们的弓箭穿不透板甲,他们的矮马也跑不过这些高大的洋马,面对洋马兵的冲击,他们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
紧接着出现的是一排又一排红衣黑甲肩扛着上了刺刀的燧发枪的步兵,这是整整两个团的燧发枪兵!清一色的装备燧发枪,没有长枪,也没有刀牌。这样的军队在冲击骑兵强大的欧洲战场上也许不大好用,但是放在没有强大冲击骑兵的东方,几乎就是无敌的存在了。
真的走上过17世纪陆战战场的人都知道,用冷兵器肉搏或是骑射去打垮数量相当,而且列队严整的燧发枪兵是非常非常困难的!用步弓远射去和燧发枪兵打对射就更是可笑的幻想了——用一整队的巴图鲁去和放下锄头才几个月的列兵拼消耗?而且这种消耗战的赢家也不一定是巴图鲁们......只要给列兵们配上板甲,就足够抵挡巴图鲁们的“百步穿杨”了!
现在上海、南京、泉州、广州的大型铁坊几乎都装备了水力锤(水力锤不能直接加工板甲,但是可以砸出中厚板),所以生产板甲的成本已经低于札甲,完全可以大量装备部队。
仪凤门外突然爆发出了最大的欢呼声,原来是一身金色板甲的大明皇帝朱慈烺骑着一匹雄壮的阿拉伯马,出现在了仪凤门大街上。大街两边的人们冲他跪拜行礼,同时山呼万岁,整个街道一下就陷入了癫狂。
朱慈烺身边还簇拥着一大群穿着板甲骑着战马的功勋军官——他们都是在北伐之战中立下大功的军官,现在得到了护卫皇帝参加祝捷阅兵的殊荣。
其中紧跟在朱慈烺身边的,则是一身黑色板甲的孔代亲王!
这位法兰西王爷现在也是一脸志得意满,说起来他才是这次北伐中原之战真正的“总策划”,北伐的计划和关键的得胜淀之战,其实都是他的手笔。
而他在东方的这几年,也涨了不少本事!首先是获得了指挥大兵团的实践机会,在欧洲指挥几万人规模的军团和在中国指挥一场有几十万人参加的战争,根本是两回事儿!
其次,他还在北京围攻之战中学到了真本事!大明皇帝本人“发明”的平行壕沟攻城法让他大开眼界,也让他意识到只要数学好,棱堡随便打的真理!
而更让他感到惊喜的则是朱皇帝“发明”的开花弹木托尾翼和木管引信——有了这两种东西,开花弹的可靠性就猛上了几个档次。
有了可靠的开花弹和平行攻城法,棱堡的时代即将过去了......对于棱堡遍地的欧洲来说,一个新的时代,也呼之欲出了!
朱慈烺这个时候也有点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了,倒不是因为眼前的骑兵和燧发枪兵看上去多厉害,而是他从长江对岸一路过来,已经亲眼目睹了南京这座大明首善之都的“战争景气”——浦口一带出现了一个非常忙碌的以造船工场为主的手工业中心,靠近长江岸边的地方,铺开了几十个船台,全都忙着开工造船。而长江对岸的秦淮河和金川河两岸,全都是货船码头,密密麻麻的停着等待装卸的江船......
已经在南京生活了十余年的朱慈烺可以感觉得到,现在的南京,比过去十年的任何一个时段都要繁荣!
既然打仗可以促进经济发展,那以后还是应该多打几场!
下一个打谁呢?
朱皇帝琢磨着下一场战争要打谁的时候,他胯下的战马已经到了仪凤门瓮城外面,这一带地形特别开阔,所以聚集了特别多的百姓,都是来自顺天府的难民,有不少还是跟随朱皇帝出逃的义民。现在看到他们的皇帝威风凛凛,策马而来,真是激动到了极点,也不知道是谁带了个头,忽然大喊了起来:“万岁爷,带咱们回家吧!”
紧接着更多的人也跟着呼喊了起来!
“万岁爷,带咱们回家吧!”
“万岁爷,咱们回家吧......”




抢救大明朝 第930章 二富,大富,最富(求订阅)
“回家!回家!回家!回家啦......”
整个仪凤门大街,被回家的口号给淹没了!
所有来迎接凯旋大军的百姓,都哭着喊着要回家!不是回他们在南京的家,而是要回去北方,回那个让他们魂牵梦绕了十余年的老家......
回家的呼喊声很快感染了那些跟随朱皇帝一起回到南京的兵将——他们大部分都是从军十年以上的老兵,都是生在,长在北国的老兵......他们虽然没有跟着百姓们一起呼喊,但是每个人脸上,全都热泪盈眶,似乎已经听到了家乡的呼唤!
朱慈烺脸上的笑容则在慢慢僵硬!
他本来已经将朝堂上还都北京的呼声压下去了,可是现在来自民间的还都呼声却突然起来,而且比朝堂上的还都呼声更加响亮......哦,民间的呼声并完全是还都,而是回家!
但是对依靠北人统治东南的朱慈烺而言,如果东南的北人都回家了,他还能依靠谁?
而且这些一心想要回家的北人也没什么错,又是朱皇帝自己的统治基础,所以他也不好强行压制他们的归乡之心。
这事儿好像有点麻烦了!
祝捷阅兵大典在一片欢呼和回家的声浪中结束了,朱皇帝则回到了久别的南京紫禁城。
根据之前拟定的计划,明天,也就是四月初二上午,他还要在南京紫禁城的奉天门,当着各国使臣和内阁、大元帅府、议政会议、都察院、大理寺、国子监等衙署的大小官员们的面,接受清国康熙皇帝递交的降书,并且亲自宣布清国完全灭亡——这可不是给大明的官员、百姓们看的,而是给驻南京的各国使臣们看的。
现在的大明已经是国际社会中的重要一员了!
在朱慈烺的天朝帝国体系中,是有“外国”这个概念的!
只要没有和大明签署《宗藩条约》的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是外国。
而外国又分成和大明平等的世界帝国,低大明一等的独立大国,低大明二等的独立小国,低大明三等的外国藩臣。
这种将国家按照大小强弱分成几等的外交政策,显然是有悖于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外交路线的......但是在17世纪,一个芝麻大的小国怎么能和天朝帝国平起平坐?没有的事儿!小国自己也不敢啊!
在当下的世界上,能和大明平起平坐的也就是西班牙、奥斯曼、法兰西、荷兰、英吉利、神圣罗马帝国等六个国。
现在这六个国家都在南京设立了使馆(原本的使馆都设在上海,在洪兴六年的时候都迁到南京了),而大明也向这六国派出了使团。
而在大明给这六国的正式国书上,只要这六国提出要求,他们的君主(元首)都可以被称为大皇帝陛下!也就是和朱慈烺平起平坐了!
在这六国之外,还有葡萄牙、瑞典、丹麦、日本、印度蒙古、罗刹国等六个独立大国,也在南京派了使臣,而大明也同样向他们派出了使臣。
不过双方所派出使团的规模都不大,基本上就是设个办事处而已。
而在大明递交这六国的国书上,六国的君主(元首)最高只能是国王陛下,不能称为大皇帝。
所以大明递交给日本国的国书不是给天皇的,而是给征夷大将军的——天皇是不能承认的,朱慈烺也只是皇帝,日本天皇比他还大,这怎么能行?天朝帝国的面子往哪儿搁?所以大明和日本国扯了半天皮,干脆就来了皇帝对将军吧!
反正在大明和西洋国家建交后,也见识过非君主国了,现在大明就称英吉利国的一把手叫“护国主”,称荷兰国的一把手叫“领议政”。再多一个将军阁下也没什么,至于天皇什么的,不存在的......
以上十二国之外,则是安南、暹罗、老挝、真腊、朝鲜、察哈尔、土默特等六外藩派驻大明的贡使——藩国派驻天朝的使臣一律称贡使,他们是来上贡的!
而天朝派驻藩国的使臣则称监国使,名义上是去监督藩国的!
除了这十八国使臣,还有三个候补藩国也派来了使臣,分别是琉球国、孛泥国、苏禄国。
这三国已经提交了缔结《宗藩条约》,成为大明藩国的申请,但是因为存在一些争议问题,所以朱皇帝并没有批准。
而大清(大蒙古)正式灭国这事儿,现在也是一个重大的国际事件——大清蒙古国也走向世界了嘛!
所以朱皇帝必须要给国际上一个交代,然后还得替大清国擦屁股......
不过回到紫禁城后,朱皇帝却没有什么心情去准备明天的受降,而是命人将刚刚郑芝龙,还有抵达南京的沈廷扬都召到了紫禁城的西洋楼。
大明朝的大富郑芝龙、二富沈廷扬,还有最富的朱慈烺,就这样关起门来,商量起了怎么装穷和怎么筹钱开发北方的事情了。
1...304305306307308...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