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结果就形成了许多条和大运河连在一起的小运河。而大运河的河床比较高(也有泥沙淤积),所以水都流到小运河中去了,大运河就完全不能通行了。而那些小运河的通航能力也有限,只有在丰水期间可以行船,用来支撑那些堡垒的供应是足够的,可是要支持大军北伐就很困难了。

    与此同时,多尔衮在河南、山东等地分封九旗昂邦章京的政策,又让这些地区出现了许多依附昂邦章京衙门的地方小豪强。

    因为没有科举制度,工商业也不发达,想要上升就只能抬入各旗汉军,再封个堡主、寨主什么的,也就成了个小封建主了。而在正绿旗的地盘上,封建化的趋势就更加明显了!济北、东昌、归德三个府被耿仲明、孔廷训、尚可喜三个王爷各自占了,然后又一层层的分封了下去。

    所以河南、山东的大清控制区现在就变得零零碎碎,到处都是封建主义的堡垒,看着就让人头疼。学府小说

    虽然这些堡垒挡不住朱慈烺的大军,还有可能会出一大堆“三臣”、“四臣”什么的,但是这里面麻烦也很多——大明那边也有不少人想要得到河南、山东等地的土地呢!

    所以顺治现在并不怎么担心朱皇帝的大举北伐,他现在就是稳坐钓鱼台,就等着除多铎、擒阿济格了。

    ......

    北伐剑拔弩张,一场内讧将要开始的时候,南方的朱大皇帝的确没有趁火打劫的打算。

    不是他笨,而是能在台面上混到现在的人,都不会太蠢笨的。如果他做好了趁火打劫的准备,那么阿济格和多铎没准就不斗了。

    而他们两兄弟只要内讧,大清的国力就多少会受损——打仗总要死人的!老满洲那么少,死一个就少一个......

    所以朱皇帝现在就忙两件事儿,一是补课;二是考试。

    补得是军事课!

    他自己也参加了孔代亲王的军事补习班,和李岩、吴襄、吴三桂、吴三辅、史可法、左懋第等等一大堆人一块儿,听孔代亲王讲解战例——孔代亲王的补习班可不止一个,而是有两个班,一个班办在南京紫禁城的西洋楼里面,还有一个班办在南京讲武堂里面。参加西洋楼补习的都是高级将领和皇帝本人,参加讲武堂补习班的则是中低级军官中的精英。

    这两批人都到了南京,所以明军真的是打不了仗了,只能看着顺治、阿济格、多铎他们玩了。

    除了两个补习班,孔代亲王还参与了明军版的龙骑兵的组织和训练——明军的龙骑兵称“火枪骑兵”,还有个绰号叫“骡子兵”。因为他们都是一马一骡的配置,马是吴三桂、朱慈炯倒给朱皇帝的河曲马或伊犁马。骡子则是马骡,也就是公驴和母马的爱情结晶,堪粗饲,耐劳苦,抗病力及适应性强,力大而能持久,而且寿命还长久,就是个干杂活累活的劳碌命......有了这些苦命的骡子,“骡子兵”们甚至可以带上一支七八尺长的马枪行动,偶尔也能发起集团冲锋,战斗力可就大大增强了!

    第一批骡子兵的人数是4000,基本的装备是从荷兰买回来的燧发枪一支(总共买回5000支,其中200支发给下面的火枪作坊当样品,800支备用),马刀一把,八尺马枪一支,轻型的胸甲(板甲)一副,铁皮头盔一顶。

    除了忙活补课,朱慈烺还在主持大明历史上的第一场高考!

    很高的高考!

    不仅招太学生,而且还要招大学士和太学博士(老师)——很有意思吧未来的老师和学生坐在一个考场里面,做着同样的卷子。考得不好的当然是落榜了!考得比较好的当学生,考得特别好的......那就参加下一阶段的考试,考《高等算学》或者参加《子论格物篇》的论文答辩!

    前者就是做题目,都是朱皇帝亲自出的难题。后者则是在《子论格物篇》里面选出几条作为研究的课题,展开后进行深入的分析,然后学出论文,由朱皇帝亲自主持答辩——这个《子论格物篇》其实就是“方法论”的门,不是一扇门,而是许多扇门,门里面有什么,得去探索和发现。朱慈烺不会把门里面的东西都拿出来,那样太容易穿帮,而且也不利于发现天才。

    两个考试能通过一个的,那就是太学博士了!

    如果都能通过,或者其中一项考得特别好,那就是大学士了!




第776章 土地和格格,朕都要!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抢救大明朝 ”查找最新章节!

    西历的1652年,大明这边是洪兴五年,而在大清国那边则是顺治九年。当夏季到来的时候,大清国的两位摄政王几乎同时下达了点集大兵的旨意!

    这个阿济格和多铎到底是亲兄弟,不仅同时点集军队,而且还用上了相同的借口——就是攻打罗刹国!

    因为双方都没有实现完全的“兵农分离”,而且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所以也就不存在什么战争突然性了。

    光是一个点兵加集训,没有一个月就完不成啊!

    别说阿济格和多铎都知道对方的打算,就连在南京忙着补课和考试的朱大皇帝,也在洪兴五年六月的时候,收到了以顺治皇帝名义颁布的《讨罗刹国檄》的抄件。

    这份抄件是黄大宝带回南京城的,同时带来的还有一幅十四格格的画像——画像上面的确是一个相当标志的小美人儿。

    啪的一声轻响,朱慈烺将十四格格的画像丢在了桌子上面,脸上的神色似笑非笑,有些玩味,也有些得意,最后他终于笑了起来:“这么漂亮的妹子就白送给朕了,这个顺治皇帝所谋者大,看来也想当渔翁了!朕倒是真心希望他能当好渔翁,把北清的大权夺到手的......无论是多铎还是阿济格,都比他要难缠得多!”

    朱慈烺说完这话,就左右看了看。他现在人在西洋楼,刚刚补完军事课,正在和同学们联络感情,坐在他身旁的有朱慈炯、吴襄、吴三桂、吴三辅、吴国贵、吴国勇、李岩、凤三、郝摇旗、郝健(郝摇旗的堂弟)、李若琏、李少游、喻大仁、田卿意、郑森、周全斌、甘辉等人。

    除了朱慈炯之外,这群人就代表了朱大皇帝麾下的四大军事集团了。一个是老吴家为首的关宁集团;二是李岩、郝摇旗为首的流民集团;三是李若琏、朱纯臣为首的北直集团;四是郑家的东宁集团。

    四大军事集团就像四根台柱子,支撑起了南明的江山社稷!

    朱慈烺把这四大集团的核心将领都弄到南京来补课,目的可不仅是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也是为了联络感情——以后大家就是一起上过补习班的同学了......

    朱皇帝还有礼物送给他的补习班同学们——位于南京老山离宫附近的中西合璧式别墅,一个一幢。这些别墅占地面积很大,还附带一个小型养马场。朱皇帝稍后还会送他们印度折耳马和阿拉伯马,有种马,有母马,也有可以骑着上战场的阉马。

    虽然孔代亲王认为朱皇帝的骑兵路线走得有点歪,但是朱慈烺也不打算放弃优质战马的繁育。

    而且他还打算让大明的高官和武将们一起参与到养殖优质战马的活动当中来——这事儿不能光靠国家马政,更多的得靠炒作!

    如果不能把养殖优质战马的风潮引领起来,国家马政能养多少优质的阿拉伯马和折耳马

    如果能让有钱有势的主儿都来玩赛马玩马球,那好马就会铺天盖地的养出来了......

    朱慈烺沉默了一下,转头开始问吴三桂:“长伯,对北清内讧的事情,你怎么看会打多久北清会不会就此一分为二咱们有没有可能拉拢河南、山东一带的正绿旗兵将反正”

    吴三桂最近可是心情大好,他涨本事啦!那个法兰西国的矮挫瘦是有真本事的!吴三桂也是个好学生,参加了补习班后,打仗的本事是突飞猛进!现在已经能玩转西班牙方阵、莫里斯方阵和古斯塔夫方阵了,而且对骑兵的运用水平也上了不止一个台阶。

    如果三藩之乱的时候他有现在的本事,康熙皇帝可就惨了......

    现在听朱慈烺这么一问,他微笑道:“陛下,臣以为北清的内讧不会持续太久,一分为二更不可能......也许一场交战就能分出个高下了。因为墙头草太多了,哪边风大一点就全都倒过去了。

    至于北清正绿旗的那些人,如果价钱合适,有些个当然会倒戈过来,不过陛下也不要对那些人抱有太高的期许,也不需要开出太高的价码。这些人,能消灭就消灭,能驱逐就驱逐,拉过来真没多大意思。这种人拉拢太多,这仗就打亏了!”趣

    吴三桂现在最恨亏损了!

    在他看来,中原这块地盘上最有价值的,不就是那点土地吗如果把土地都分给墙头草了,大明朝廷的北伐不就亏了而且他和他的手下并不想在西北终老,倒是想在将来回答辽东老家。这事儿可就涉及到“旗地”怎么收回了!可不能让倒戈的绿旗兵继续占有土地,这事儿要做成了规矩,将来辽东的土地也有可能收不回来。

    朱慈烺又扭头看了看李岩,他是河南人,收复河南之战当然应该听他的。

    李岩道:“臣以为晋国公言之有理!陛下不是准备十年北伐成功吗那就不需要急于求成......如果陛下想速胜,也不必走中州了,直接在塘沽登陆,然后直赴燕京,将胜负寄予一战即可。不过北清既然有了迁回关外的打算,估计也不怕北直隶决战了,所以臣不建议速取北京。

    如果不求速胜,臣也建议经营中州!而要经营中州,就应该驱逐或消灭正绿旗。因为现在中州的土地要么计口授田,分给了中州百姓,要么就被正绿旗圈占。分给百姓的土地咱们不能收回吧如果再不收回分给正绿旗的土地,中州要如何经营有功的将士,还有追随陛下的功臣,又该上哪儿去分得土地”

    朱慈烺又看了看李若琏,李若琏道:“陛下,臣也觉得中州、北直、山西之地应该善加经营,不能任由正绿旗、镶绿旗的奸佞占有大片土地。要不然跟随陛下南来的功臣怎么办那么多的立功将士又怎么办”

    三大军事集团意见一致了......

    朱慈烺吐了口气,他明白这三家为什么都不想要两绿旗的人投靠——他们都看上了两绿旗占有的土地了!

    要不为什么北伐

    还是为了土地!

    朱慈烺所依靠的这三大军事集团,归根结底还是一群北方的地主军贵!

    他们当然希望占有更多的土地!

    而朱慈烺不愿意分配太多的南方土地给他们,因为那样会大幅减少朝廷的岁入,那他们就只能瞄准北方老家的地了。

    朱慈烺又瞧着郑森,大师兄是不要北方土地的,对他来说,把银子放在土地上的效率太低了。

    “陛下,臣也觉得应该要收回中州的旗地。”郑森道,“绿旗将士来归,不问其罪已经很宽厚了,怎么还能允许他们继续占有土地现在南方还要许多北人流民,衣食都很困难,正好用那些土地去安置他们。”

    朱皇帝默然不语,又将目光投向了和两个儿子一起上补习班的吴襄。

    “陛下,”吴襄这时开口道,“不占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若是陛下想要稳扎稳打,不如再向北清朝廷索取中州之地。”

    “怎么索取”朱慈烺问。

    “他们不是要把十四格格嫁给陛下那就以嫁妆的名义索地。”吴襄道,“地虽然索不到,但是却会吓跑不少正绿旗的旗丁......他们跑了,咱们的仗就容易打了。”

    “有道理!”朱慈烺点点头,笑道,“得让他们知道,朕可不会在十四格格和中州之地中做选择,朕两样都要!”



第777章 不要三臣啦!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抢救大明朝 ”查找最新章节!

    朱慈烺以十四格格嫁妆为名再索中州之地的消息,是祖可法和黄大宝送到碣石山脚下的大清西军大营中的。

    碣石山位于山海关以约100里开外,距离渤海湾的海滩有二十多里,登上碣石山的东南山坡,就可以俯瞰茫茫大海,所谓的碣石观海,就在此处。

    祖可法和黄大宝抵达碣石山的时候,这里又多了一处风景名胜,就是清成宗陵,也就是多尔衮的坟头,称为“俭陵”。用“俭”字为皇陵命名,是为了表示这个皇陵修得非常节俭,绝对没有什么值钱的随葬品,所以后世那些倒斗的就不要打多尔衮坟墓的注意了......

    清俭陵修得的确非常俭朴,也没多少气势恢弘的高大殿宇,围墙之内,都是一些低矮寒酸的房舍。不过俭陵的占地却不小,选址也够险——就卡在碣石山的东南山坡下面,和山海关遥遥相望。

    另外,清俭陵的围墙也是用了心的。外墙面不是和地面呈直角,而是有一定的坡度,虽然利于攀爬,但是却可以有效防御炮击,也有利于墙头的守军开火射击。

    在清俭陵的围墙外,还有一道三丈宽,一丈深的壕沟,沟底插满了削尖的木桩。

    这埋多尔衮的大坟与其说个皇陵,还不如说一座城堡呢!

    从北京开过来的阿济格大军,现在小半就驻扎在清俭陵当中,剩下的就在俭陵周围立寨,也不知道会不会打扰了埋在地下生闷气的多尔衮

    阿济格带过来的大军人数可不少,足足有八万之众!

    关内九旗中除了多铎担任旗主的正蓝旗没有出兵。其余的八个旗都出了兵,其中的满洲七旗总共出动了约四万人(包括汉军和包衣),余下的四万人中的三万六千人是正绿旗三王的兵,其他都是蒙古人。

    阿济格自己是中军,则摆在俭陵的祭殿当中,所以正式的接见也在祭殿当中进行。

    因为之前阿济格已经知道朱慈烺提出的要求是什么了,所以他就命令在军前的甲喇以上(包括甲喇)的九旗将领,都到祭殿来参加接见了——在阿济格看来,朱慈烺提出的条件对他是比较有利的。

    而在祖可法、黄大宝到来之前,多铎和大明谈判完全破裂的消息已经传到了碣石山军前。所以朱慈烺愿意迎娶十四格格的消息,就意味着南明和阿济格统治的北清是可以和睦相处的。

    “摄政王,咱大明皇爷办事,都是在路子上的。如今你们清国都分了东西,眼见着就是一场血战,咱皇爷要不在中原有所进展也说不过去不是不过咱大明的洪兴皇爷本不好斗,也不愿意生灵涂炭,而摄政王您又愿意将十四格格嫁过去以成秦晋之好。所以咱皇爷要求也不高,你们再给十四格格贴点嫁妆,就给河南府、汝州、开封府的河南之地、归德府、兖州府的运河以西之地、东昌府、济南府的大清河北之地,还有你们占据的南阳府和汝宁府的几个县......这条件您只要是答应了,咱家皇爷就愿意和您老和睦相处,而且还可以掏出价值188万两银子的聘礼,这样王爷您也不会下不来台了。”

    正在说话的是祖可法,他现在又当上了议亲使,再次北上来替朱皇帝骗小格格了。

    阿济格哼哼了两声:“188万两就想要中州的七个州府,还要咱大清搭上一个如花似玉的小格格,你们洪兴皇帝的算盘打得也太精了吧”

    祖可法笑着:“那谁让你们大清一分为二了呢王爷,银子的事情还是可以商量的,您要嫌188万两太少,那就开个价,本使回去再和咱家皇爷商量......您要一口回了,咱家皇爷一生气,没准可就大兵开过来自取了!到时候就不是中州的七个州府,至少得拿下关内所有的地盘!”

    “呵呵,好大的口气啊!”

    “怎么王爷想试试”

    阿济格笑道:“你家皇帝和一群大将不还在向法兰西的什么王爷学打仗吗已经学成了”

    祖可法哈哈一笑,“不瞒王爷,补习班还没结束......不过也快了,到时候王爷您就知道厉害了!我家皇爷是真不愿意中州的百姓再遭涂炭,所以就给正绿旗还有驻扎中州的其他各旗兵丁一条生路。让他们自己走吧,这188万两银子就当路费,要不够,还可以再加一点。”
1...238239240241242...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