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所以老头子就想出了一个君主互赠礼物的贸易方式。




第735章 好朋友条约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抢救大明朝 ”查找最新章节!

    纪坤想了想,也觉得“好朋友贸易”的办法也能接受,虽然是个“丝马朋友”(不是酒肉朋友,苏丹是不喝酒的),但终究多一个朋友了,而且还能得到马。

    看到纪坤点了头,穆罕默德.科普鲁律接着又开口了:“运输马匹和丝绸、瓷器的船只和水手,应该由大明方面提供。”

    那是必须的,奥斯曼的船如果装上1000匹阿拉伯马,怎么可能过得了马六甲

    大明的船就不一样了,葡萄牙、荷兰怎么都不至于为了1000匹马和大明翻脸。

    纪坤和李少游互相商量了一下,觉得这事儿总有点不妥——倒不是船只的花销,只要多捎点货,费用是可以赚出来的。

    但是由大明的船拉着丝绸、瓷器到奥斯曼帝国送给苏丹,怎么看都有点像“朝贡”啊!

    而苏丹再送马给大明皇帝,则看着像回赠!

    科普鲁律看见两个中国人在商量,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中国人好像不缺船啊,而且他们跑到巴士拉来的时候还有荷兰人带路,应该没问题啊!

    老头子心里想不明白,脸色慢慢的沉了下来,看上去挺怕人的——这家伙是耶尼切里的童子军出身,长相又特别威严,早年还因为长得威严而当上了耶尼切里军团的厨师,这也是科普鲁律发迹的开始。

    所以他这张脸一沉下来就是杀气腾腾的,和奥斯曼帝国世界最强的地位倒也相当。

    纪坤和李少游都被他吓一跳,他们在欧洲的使命还没开始呢,可别栽在奥斯曼帝国这里。

    “行!我们提供帆船!”纪坤点了头,“不过为了负担帆船的开销,需要额外携带一些货物到奥斯曼帝国境内贩卖,希望贵国可以免税。”

    老头子伸出一根手指,“每五条船中,只有一条船的货物可以免税!”

    老头子可精着呢!

    “一条就一条!”纪坤的生意经还是差了一些,很轻易的就答应了。

    科普鲁律又说:“朋友之间的馈赠,在价值上应该是相当的。”

    “那是当然的。”纪坤点了点头。

    “那么我们就商量一下如何确定阿拉伯马和中国丝绸、瓷器的价值吧!”这个时候的科普鲁律表现得一点不像帕夏,倒是颇有点奸商的风范了。

    还谈起生意了......

    纪坤心说:早知道就把范.迪门带来了!

    “帕夏,您想怎么折算”纪坤问。

    科普鲁律说,“我们可以先确定双方送出礼物的总值,以白银计价,以送出方的首都的物价为标准,而双方送出礼物的总值应该是相当的。为了更好的确定礼物的价值,奥斯曼帝国和大明帝国应该互派使者,长期驻扎在对方的首都。

    另外,海上运输总是存在风险的。如果发生沉船、船只失踪这样的事件,损失也应该由双方共同承担。但是只限于礼物本身的损失,不包括船只和船员的损失。”

    他缓缓的说着,每说一句,就会让在场的通事翻译一句。

    等到这段话说完,他又沉默了一会儿,接着又道:“如果两位使臣没有异议,我们可以马上签署一份条约,将搭成的一致意见变成书面上的条款。”

    还要签条约啊咚咚小说

    纪坤和李少游都有点哭笑不得了,原来这年头要交朋友还得先签个条约......

    条约该签还得签!

    不管是《好朋友条约》还是《明奥友好互助条约》,总之都是一个相当巨大的外交成果。

    签完了约,大明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暂时就算朋友了!

    在奥斯曼帝国的帮助下,大明使团就能继续上路了,不过这回不能再坐船了,而是走陆路继续向西。

    先是去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纪坤、李少游和范.迪门会在哪里觐见奥斯曼帝国的苏丹。

    会见完苏丹之后,奥斯曼帝国的外交大臣居尔居就会和荷兰大使范.迪门一起护送大明使团走陆路前往神圣罗马帝国和法兰西。

    之所以要走陆路去法国,是因为奥斯曼帝国这个时候正在和威尼斯打第五次威土战争,双方在爱琴海和克里特岛上激战,爱琴海上的航道时不时就被威尼斯舰队封锁,而且还有不少双方私掠船出没。

    相比之下,走陆路虽然要穿过天主教阵营中的另一个“脑残”神圣罗马帝国,但是神罗的皇帝和诸侯们比地中海上的强盗要讲理一些。

    当皇帝的都要讲体面,怎么都不会去扣押大明使团。而神罗的诸侯们无非就是要俩小钱,也不会杀人掠货——人家不仅是中国使者,还是耶稣会、法兰西国王、神罗皇帝和荷兰执政的客人,犯不上得罪那么多人啊!

    而使团的副使汤若望(他和李少游都是副使,这一路都在翻译《子论格物篇》,没怎么参与外交活动),则会带上刚刚翻译好的《子论格物篇》直接由陆路前往罗马,觐见教宗英诺森十世。

    身为耶稣会传教士和罗马神学院的高材生,汤若望对罗马这座城市非常熟悉,在他21岁——25岁期间,曾经在罗马神学院学习了4年,然后在1618年离开罗马,踏上了去往中国的慢慢旅途。

    而在西元1650年的秋季,在他阔别罗马32年之后,再一次回到了他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时代的罗马城。

    罗马城和32年前几乎没有任何不同,只是多了几栋由乌尔班八世和英诺森十世命人建造的宫殿、教堂。但是大部分的建筑和街道,依旧没有什么变化,全都是古老而遥远的时代遗留下来的东西,只是慢慢变旧。

    耶稣会的总会就设在罗马,就在罗马神学院内,这座神学院是耶稣会的创始人罗耀拉神父所创立的,专门为耶稣会培养传教士,但是重新回到这里的汤若望也感觉到了一种日渐没落的气息。

    负责接待汤若望的是一名来自比利时的耶稣会士,名叫费迪南德.维贝斯特,大约二十七八岁,现在是学院的文学和修辞学教师。

    “亚当.夏尔兄弟,您似乎有些不安。”

    在一间光线阴暗的教堂内,两个穿着黑色长袍的神父坐在长椅上,低声交谈着。他们正在等到病中的耶稣会总会长露面,后者在得知汤若望归来后就梵蒂冈宫面见教宗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

    “维贝斯特兄弟,”汤若望说着有点生疏的拉丁语,“实际上我相当的不安。”

    “为什么”维贝斯特问,“您在中国的传教看上去相当成功啊,您不是已经成为了中国皇帝最信任的顾问”

    “最信任的顾问”汤若望苦苦一笑,“我可以没有这样说过......实际上,我们耶稣会在中国的传教事业正遭遇到一个巨大的挑战!”

    “巨大的挑战”维贝斯特愣了愣,“您是指什么”

    “天理!”汤若望说了句中文,然后又用拉丁文说,“这是中国人的造物之主,是他们的儒教所信奉的主。”

    “我知道,”维贝斯特说,“从东方回来的兄弟说过这个......好像还因为翻译问题发生了争执。”

    “不,不,问题比这个严重的多!”汤若望说,“真的......严重的多!我想,我需要立即面见教宗,向他通报此事。”



第736章 信仰的危机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抢救大明朝 ”查找最新章节!

    汤若望如愿以偿,很快就见到了教宗英诺森十世,才一见面,他就被教宗的长相吓了一跳。

    教宗拥有一副汤若望所见过的最凶狠和最狡诈的相貌,那张面孔长得左右不太对称,额头秃秃的,看上去多少有点畸形,更显得凶狠暴躁。

    教宗穿着白色的长袍,戴着红色的披肩,头上顶着一顶红帽子,正襟危坐在梵蒂冈宫的觐见厅当中。身边站着一位相貌儒雅,表情温和的红衣主教。

    平复了一下心情的汤若望走到教宗座前,下跪并且亲吻了教宗的靴子,然后又吻了教宗伸出的手掌的背面,然后用拉丁文称他为:“圣父。”

    “若望兄弟,欢迎你回到罗马,”教宗的声音有点嘶哑,“耶稣会总会长已经和我说过了......传播福音的事业在东方遇到了一些困难”

    “圣父,我们遇到了巨大的困难!”汤若望显得非常痛苦,他到现在还相信朱慈烺曾经见过天使,也相信大明在过去几年所发生的事情就是神迹。

    但是天主教在大明,不,不仅是大明,而是在整个东方世界都遇上了大麻烦。

    教宗想了想,反问道:“可是教堂和信徒的人数都呈现增长啊!”

    朱慈烺的开放政策对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当然是有利的,所以由耶稣会、多明我会送到教宗手中的数据是非常好看的。

    教堂和教徒的数量连年增长,传教形势看上去一片大好。

    但是这种增长是没有质量的——增长的大部分是“免费客户”,而且很难转变为“付费客户”。所以天主教在东方世界的确面临巨大的困难!

    这天主教会是靠什一税和信徒的捐赠维持运转的,如果入会的都是底层的穷人,那么教会的日子也过不下去啊!

    汤若望摇摇头:“圣父,我们很快就将面临一场严重的信仰危机!”

    教宗有些讶异,问:“什么信仰危机有那么严重”

    “是的!”汤若望回答,“对于中国的传教事业,危机将是根本性的!”

    “根本性的危机”教宗问,“到底出了什么事”

    汤若望拿出了一本用拉丁文写的《子论格物篇》,双手递给了教宗,“圣父,这是一本刚刚被发现的中国古代哲学著作,是中国的孔子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所写下的......价值非常高,但是由于不知的原因,没有能流传下来,直到不久前孔子的坟墓被鞑靼人的摄政王多尔衮盗掘,才发现了被埋藏的记载了《子论格物篇》内容的竹简。”

    多尔衮又进了一步,成了国际倒斗界的领军人物了!

    “一部哲学著作怎么会......”

    教宗接过拉丁文版的《子论格物篇》看了几页,“看着有点像亚里士多德的东西......”他想了想,“欧洲也有这样的东西,也许会对信仰构成一点威胁,但不至于成为危机。”

    如果对比文艺复兴前后天主教、东正教在欧洲的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他就不会说这话了!

    “圣父,”汤若望摇摇头,“作为一名对中国的儒学有着深刻了解的主的仆人,我非常清楚《子论格物篇》对儒学的重大意义,儒学将会拥有探寻天主的工具!”

    “探寻天主!”教宗那张本来就很凶狠的面目一下变得非常狰狞,“这是对主的亵渎!”

    安装天主教的规定,基督徒是不能绕开神的仆人自己去和天主交流的。

    “圣父,”汤若望点点头,说,“但是中国的儒学并不怎么认为他们认为天主和人是存在某种我们未知的神秘联系的,他们称之为:天人合一。

    而探究天主的行为,被他们称为:穷理致知。看书窝

    他们认为万物皆有理,也就是万物都和人一样,和主之家存在某种联系。只要对万物进行研究,就能找到天主。他们称为:格物致知。”

    范.迪门一荷兰奸商都知道朱慈烺搞得那套扎手,何况汤若望汤若望只是不当着朱慈烺的面说,但他无论如何不能向教宗隐瞒此事。

    他用凝重的语气说:“虽然儒学一直向探寻天理,在过去的一千多年中,因为《子论格物篇》的失传,使得中国的儒家学者没有可以通过探究万物以触及天主的工具。这使得儒学陷入了停滞,而其中的一部分人对‘格物致知以穷理’的路线发生了怀疑,这才让天主的福音得以传播。

    而自然哲学方面的知识也和天主的福音一起传播,就是因为中国的儒者还没有完全抛弃‘格物致知以穷理’的狂妄想法。而现在,他们有了更好的工具!这意味着普世教会将在整个东亚遭遇巨大的危机!”

    探寻天理,或者叫探寻大道,或者叫寻找上帝、真主之类的,从来都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

    而儒学寻道穷理的热情绝不比天启三教差,认为儒学不重视自然哲学,所以造成中国科技落后云云的,基本是没读过什么儒家经典......

    实际上,儒家也有“终极问题”,也想要探寻宇宙万物的真理,而且儒家也知道万物皆有理,要格万物以致知。

    但问题是儒家有需求而无工具,因此需求并不能转化为动力。

    “为什么是整个东亚”站在教宗身边那位红衣主教突然插了话。

    “若望兄弟,”教宗指着这红衣主教对汤若望说,“他是负责教廷外交事务的枢机主教法比奥.基吉兄弟。”

    “是锡耶纳的基吉”汤若望追问了一句。

    锡耶纳的基吉家族可是罗马有数的豪门,金融世家,超级有钱。后世意大利共和国的总理官邸就叫基吉宫,就是他们家原来的老房子。

    “正是。”红衣大主教点了点头,“若望兄弟,能回答我的问题吗”

    “枢机主教,”汤若望回答,“因为中国就是东方的罗马,是天朝上国,在马六甲以东拥有非同凡响的影响力!”

    “可是这个国家不是已经衰落了吗”红衣主教问。

    “只是暂时衰弱,”汤若望道,“一旦大明振作起来,它过去的藩臣很快就会回归到它的身边。

    而且大明已经开始振作,为了替过剩的人口寻找出路和食物,他们已经开始重回海洋。现在,安南和暹罗已经回归,成为了天朝的藩臣!”

    “过多的人口有多少”红衣主教问。

    “有一亿三千万......仅仅在四江两湖闽粤等八个省,大约和法国、西班牙本土面积相加差不多大的土地上,就有一亿两千万人口!”

    “那么多人啊!”

    “天主啊!才那么点地方,怎么吃得饱”

    教宗和红衣主教都大吃一惊,在胸前划十字了。

    法兰西才1600多万人口,黎塞留和马萨林这两个“红衣宰相”就没少为法国人民的吃面包问题烦恼,这一亿两千万,几乎是法西两国本土人口总数的六倍啊,才那么点地方,不去抢怎么办而抢,是不能光靠刀剑的,还得配合信仰和文化!

    大明的扩张,必然会造成儒学的扩张!

    “人口过多,又手握真理,自然是要向外寻求出路了!”汤若望说,“所以普世教会在东方的事业将会面临极大的危机!”
1...218219220221222...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