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从法理上说,暹罗是大明的外藩,而缅甸王国所辖的土地,则基本属于大明的内藩,也就是和秦良玉他们家的石柱宣慰司,还有现在的平西、朔方、川西、川东、东宁、静海、金瓯等七方镇属于一个性质,都是大明内部的地方自治政权!
这外藩、内藩虽然只是一字之差,看着好像差不多,都是个“藩”,但是在法理上的区别可就太大了。
哦,如果大明王朝半死不活的混日子,那么莽达喇王大可不必去理睬什么外藩、内藩——大缅甸东吁王朝可不吃明朝那一套宗藩朝贡体制!
可问题是现在明朝虽然丢了半个北方和大部分的四川、云南,看着好像块不行了,但是却在海上和南方爆发了。
先是传来了明军进入安南,扶植黎王,册封四侯,将安南彻底拉回了明朝的宗藩体系。
然后又传来了明朝——安南联军灭亡占城和明军蚕食真腊东部的金瓯、九龙江平原,并且在真腊和占城的土地上设立金瓯、静海两个方镇的消息!
就在阿瓦城内的东吁王朝君臣还没从东方发生的剧变中反应过来的时候,更加可怕的消息就从邻国暹罗传来了。
暹罗国王刚刚明朝海军舰队的压力下,签署了一个什么《明暹宗藩条约》,全盘接受了大明帝国提出的“外藩义务”,而且还同意明朝占据距离阿瑜陀耶城不过一日路程的地内岛及其周围20万莱(大约48万亩)的土地用来屯兵1000——屯兵1000用得着20万莱的地东吁的君臣们都认为派去暹罗的密探不会数数,要么是地数得多了,要么就是兵算得少了。
也许屯驻暹罗的天朝大兵不是1000人,而是10万人......
大明天朝是不是想拉上暹罗、安南一起来讨伐东吁啊
现在的东吁王朝可不是莽应龙统治下的极盛时代了!在莽应龙死后,因为莽应龙的好战国策元气大伤的东吁王朝又遇上了爆发的暹罗纳黎萱大帝,结果被揍得分崩离析,最后还是因为纳黎萱大帝死于天花才捡了条命。不过国家也因此四分五裂,直到二十多年前才被莽应龙的孙子阿那毕隆再次统一。
不过统一后的缅甸已经伤了元气,再没东进北伐的实力了,所以莽达喇王的父亲他隆王在位的二十余年,东吁王朝一直奉行和平政策,努力休养生息,恢复国力。
现在国力虽然有所恢复,但是要对抗大明、暹罗、安南的联军还是有点吃力的,而且现在大明又把航海的本事捡起来了,不单单是从陆地上打过来了,还有可能走海路。
而缅甸因为阿那毕隆王攻破葡萄牙人控制的沙廉(在仰光附近)殖民地的原因,和西洋人的关系也不大好了,也不再大量引入洋枪洋炮洋将,所以也很难依靠西洋人的力量去抵抗明朝......
因此现在摆在莽达喇大王面前的选项就只有一个了,那就是大顺共治二年!
“莽白!”在阿瓦的朝堂上高坐的莽达喇王指了下自己的兄弟莽白。
“王兄!”
一点都不白的莽白赶忙起身,弯腰走到王兄御座前,然后再次跪下。笔下文学88
和阿瑜陀耶王朝的臣子们打赤膊上朝的风格不同,缅甸的君臣们都是穿衣服的,而且也不流行土豪金,不过莽达喇的脖子上还是挂着根大金链子。
莽达喇王问:“北方那个大顺国派来的使臣叫什么名字”
“叫黄澍,”莽白回答道,“您是不是要将这个无理的家伙处以象毙之刑”
象毙就是用大象踩死!
黄澍现在可倒霉了,已经被缅甸人扣押了几个月,没好吃,没好喝,每一天都有可能被拖出去让大象踩着玩。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被大顺朝的皇爷李过派到缅甸出使,而且还提出了在缅甸人看来非常无理的要求——大顺要求缅甸称臣、纳贡、停止支援丽江的沐天波并且让大顺军借道孟密和孟养,去进攻沐家军控制的陇川、干崖、南甸和腾冲卫等地。
原来云南的沐家还没有完蛋,而是在杨畏之、王运开等人的支持下,退守云南省的西北部。
现在沐家的主城已经迁移到了丽江府的剌和庄司,而杨畏之、王运开则屯兵永昌府,依托高黎贡山的险要地形抵抗李定国的大军。
而沐家的残部之所以能够坚持至今,当然离不开缅甸境内许多亲明土司的支持——这事儿其实和东吁王朝没有多少关系,东吁王朝的所谓统一其实就是各处封建领主的效忠和纳贡,并不是在缅甸境内建立了全面有效的官僚统治。
而明朝和黔国公沐家在缅甸北方的影响力也没有完全消除,许多土司都是一脚踏两船。一边向阿瓦进供,一边向沐家军提供物资。
另一方面,李定国虽然能征善战,但是他的大军入滇后也出了些问题。首先是水土不服,陕西人、河南人不习惯缅甸的水土啊!
其次是李定国的政治能力欠佳,他把大顺朝在四川推行的“圈地”和“均田”两大基本国策,粗暴的复制到了云南。
这下可就捅了马蜂窝!
本来对大顺寄予厚望的云南地方的土司头人们一下子都变成了大明的忠臣和沐家的故旧,缅北的那帮土司支持沐家军多半也是因为这个——这年头国境线什么的能唬住谁啊大顺天兵说打过来就打过来了......
所以李定国就在云南遇上了麻烦,打不完的仗,杀不完的贼!
而重庆的大顺朝廷又不愿意放弃在云南实行“圈地”和“均田”路线。因为在议政诸王和垂拱天子李过他们看来,云南并不是一块不要紧的偏远地盘,而是大顺朝的退路。
如果不努力经营,将来四川一旦不守,大顺朝可就要灭亡了。
因此大顺朝廷非但不放弃“圈地”和“均田”,而且还把矛头指向了缅甸的东吁王朝,派出了黄澍那个倒霉蛋为使,出访阿瓦,要求缅甸称臣、纳贡、助剿!
莽达喇当然不肯了,于是就把黄澍扣了起来,准备挑个好日子象毙。
可是挑来挑去,适合象毙的好日子没挑到,隔壁暹罗国却已经变天了!
考虑到大明和暹罗都是缅甸的仇人,莽达喇可就不敢让大象把大顺的使臣踩死了。
“不,不,不......”莽达喇摇着头对兄弟说,“现在不是把大顺的使臣杀死了......我们得向大顺称臣了!如果大明、安南、暹罗的联军打过来,只有大顺朝才能发兵援助我们啊!”
第728章 快给额准备不平等条约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抢救大明朝 ”查找最新章节!
重庆府,朝天宫皇城。
这是一座在中国历史上都很少见的要塞式皇城,就建在长江和嘉陵江的夹角处,那里本就是重庆府城内的地方,原本有一座城门叫做朝天门,朝天宫皇城之名就由此而来。
早在李过还是抚军太子的时候,他就选中了这处地形险要,交通又方便的地方作为自己的皇城所在。
因为大顺朝的形势怎么看都有点危险,所以自李过以下,全都危机感十足,即便打下了一大块地盘,建立了比较稳固的政权,大顺的高层想到的还是如何保命,而不是怎么享受胜利成果。
这种危机感在朝天宫皇城的选址和建设中就展现的淋漓尽致。
首先,这座朝天宫皇城不是常见的四方形的,而是三角形的,是依着长江和嘉陵江的夹角处地形修建的,占地面积不大,皇城的周长才六里多一点。看着仿佛和北京紫禁城差不多,但实际上的差别是很大的。北京和南京的紫禁城主要就是皇宫,也就是皇帝的家宅加上办公楼。
而朝天宫皇城则包括了大量的防御设施、军营、仓库、小型兵工厂、官员宅邸(李过、李来亨的直臣居住在朝天宫皇城内)、宫殿和一处水师码头以及一所修造船厂在内的本据堡垒。
其次,这座皇城并不是重庆府城的一部分,而是一座独立的城堡。
皇城的东、西两道城墙是在原来的重庆府城城墙基础上加固而成的,依着长江、嘉陵江修建,而南面的城墙则是新建的,用来隔离皇城的重庆府城。这道城墙的长度约两里,是由砖石和夯土共同构成的。靠外侧一面呈斜面,高度只有两丈出头,但是非常厚实,足以抵抗重炮轰击。
朝天宫皇城南墙之外,则是一道宽三丈,深两丈的壕沟,壕沟的底部插满了削尖的木桩,只有一座木桥跨过壕沟,连接着皇城和府城。
除了三道城墙和一道壕沟之外,朝天宫皇城的三个角上,还各修建了一座实心炮台。其中的西南、东南两座炮台还向南突出成三角形,架设在上面的火炮,可以对从南面进攻朝天宫皇城的敌人形成可怕的交叉火力!
第三,朝天宫皇城以南的重庆府城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原本人口众多,建筑物密集的城市已经不存在了。坚决执行重农抑商国策的大顺朝不需要一个商业繁荣的首都,大顺皇帝李过需要的是一座便于管理的“市坊制”首都。
整个重庆府城被分割成了十八个坊,每个坊都是一座用高墙圈起来的小城,每个坊都有东南西北四门,都有负责重庆府防卫和治安的金吾卫派兵把守。坊门的启闭时间都有严格规定。坊门一旦关闭,重庆府城就会开始宵禁,各坊之间的大街上会有金吾卫巡逻,凡是彻夜不归者,都要被金吾卫责问,除非有公务在身,否则都会被锁拿。
而在重庆府十八坊中,有八个属于议政八王和他们的属下,也就是官坊。其余的十个坊又分成工坊和市坊。
工坊中包括了作坊和工匠的住宅,每个坊都生产一个大类的手工业制品,分织造坊、木器坊、造船坊、冶金坊、铸钱坊、车马坊、甲胄坊、兵刃坊、铳炮坊、火药坊,全都属于大顺工政府管辖。
居住在其中的工匠分成“大匠”和“上番匠”,“大匠”是工部特别选出的能工巧匠,充当匠头,人人都有大顺的官身和职田。而“上番匠”则是从各州府征调来临时服役的匠人,一般是三月一轮。
市坊则是重庆府的商业区,分东、西二市,市面不大,而且禁止五品以上官员入内,以免官员被腐朽的商业活动感染......当然了,五品以上官员的家眷可以入市,但是不得从事商业经营,只能发卖田庄所产之物或是俸米。
而勋贵和官员经商在大顺这边,是绝对禁止的!
在东西二市中经营的商人,一律都有“市籍”,有大顺的重庆府衙严格管理。
专卖的商品很多,铁、盐、茶、酒、火药、牛皮、硝石、硫磺等等,各种各样的东西一大堆,统统要专卖!
所以大顺的工商业活动是不可能发达的,这当然也是大顺朝廷刻意追求的结果。因为工商业发达会对大顺的地主兵产生腐蚀效应,一个地主兵也就能分个百余亩地,地租收入不过几十石米,这笔收入不仅要养家糊口,还要负担上番时候的口粮,还要承担自身装备的盔甲和冷兵器的费用,其实还是非常拮据的。
如果花钱的手松一点,很容易就负债累累了!
地主兵这个行当,看起来很美,但是却要考验士兵的经营能力,而砍人和经营,又是两条路线。
而那些刀口舔血的人,往往会看清钱财,花起来也就没数了,如果处在一个高度商业化的社会当中,很容易破产。博士
虽然已经努力到了极点,但是李过还是有点忧郁,今儿上朝的时候,依旧是愁眉不展。
因为努力不等于有好结果啊!从汉中、永安(夔州)、遵义三处前线传来的消息都不好。
陈永福、刘进忠和高一功都吃了败仗!
现在明军的装备和训练越来越好,军饷和补给也越来越足,当然就越来越难对付了......
“皇爷,”在刘宗敏和孙可望报告完了前线如何吃紧之后,左辅牛金星从站出来接着报告了,“黄澍回来了。”
“哦,”李过点点头,“是装在棺材里送回来的,还是装在盒子里送回来的谥号想好了吗要不要追封一下”
黄澍被打发去缅甸的时候,满朝文武都不看好,这一去又是好几个月不回,所以大家都以为他被缅人杀了!
“皇爷,他活着回来了。”
“还活着”李过摇摇头,“他也真是命大......算了,差事没完成也不是他的错,赏他10石大米压压惊。”
“皇爷,他好像把差事办好了。”
“什么”李过一愣,“他,他把差办好了莫不是在骗额吧”
李过可是垂拱而治的明君!
就算他一时糊涂,还有“议政八爹”呢!
“皇爷,他还带来一个称臣朝贡的缅甸使团......使团正坐船沿江而来,黄澍先一步来重庆报喜的。”
李过难得露出了笑脸,“那赶快让他上殿,得重重有赏!”
“皇爷,太子爷,几位议政王爷,”牛金星又问,“缅甸的使臣就要来了,咱们是不是应该准备一个条约”
“条......约”李过眨巴了一下眼皮,“这是什么”
不平等条约啊!李过眼看就要从农民起义领袖进步到大殖民者了,居然不知道不平等条约,这也没谁了。
“就是个宗藩契约!”牛金星一本正经地说,“这是天朝惯例,朱明也是这样干的,上回和安南签了一个《宗藩条约》,最近又和暹罗签了《宗藩条约》。”
“既然是惯例,”李过道,“那额们也准备一个”
太子李来亨插话道:“这个条约怎么弄啊”
“简单!”孙可望接过话题,“照着朱明的《宗藩条约》抄一个,把国名一改,再叫缅甸人签了不就行了!”
办法真好,这八王共治就是不一样啊!
第729章 把不平等条约签一下吧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抢救大明朝 ”查找最新章节!
被莽达喇王派来出使大顺的是王弟莽白,就是历史上制造咒水之难的那位。不过现在缅甸国内当权的不是他,而且也没有一个明朝皇帝要去投靠。
倒是有个明朝皇帝已经把兵派到缅甸隔壁的暹罗了!
在离开阿瓦王城前,莽白已经看过《明暹宗藩条约》的抄件了,看着都心惊肉跳啊!
不是条约有多苛刻——从宗主对藩臣的角度而言,《明暹宗藩条约》是相当温和的。
明朝对暹罗的要求,完全是宗主国应当享有的利益,一点都不过分啊!如果暹罗不给,大明再承担保护暹罗的义务,可就要亏本了。
正是因为温和,莽达喇和莽白兄弟俩才害怕啊!
强大的安南、暹罗都已经接受了大明的《宗藩条约》,真腊和澜沧(中国称老挝,安南称南掌)这俩弱国也有可能会接受条约。
这样缅甸东方的近邻就会全部成为大明世界帝国的组成部分!
而缅甸内部的兰那(兰那泰王国,中国史书中的八百媳妇国)、木邦(掸邦)等地不甘心受缅甸统治的土司也会趁机投靠大明——给大明当藩臣不比给缅甸当狗幸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