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已经第三次怀孕的吴三妹看上去风采依旧,身材并没有太走样,看来还能继续生育......
朱纯杰入宫的时候,朱慈烺正在乾清宫里面和一群儿女嬉戏,哦,不止儿女,还有他的弟弟朱慈炋。这小子是崇祯十八年生的,和朱慈烺的长女天凤同岁,今年六岁,差不多该是开蒙读书的时候了。不过朱慈烺对自己的这个弟弟已经的读书成绩也报什么指望,这小子就知道吃,长成了个小胖墩,看着傻乎乎的,不是读书的料,还是早点过继给福王吧!
虽然打定主意要让弟弟去福王家享福,但朱慈烺还是很关心小胖子的教育问题,因为这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到以后千千万万的大明皇族、贵族子弟,乃至平民子弟的教育问题。
今天朱皇帝本打算和崇祯说说这事儿,结果朱慈炋一个人先来了(有太监跟着),崇祯上皇则和周皇后、胡妃(就是那个混血妃子,一点规矩没有)一块儿去后宫的后花园里参观新建成的一座西洋楼了,还没过来。
所以朱慈烺就牵着弟弟的手,和他说着福王家里面有多少好吃好喝的东西,什么胡辣汤、擀面皮、水煎包、浆面条、连汤肉片啥的......都是洛阳特色美食,说得小福王直皱眉头,看来非常期待啊!
就在这个时候,朱纯杰急急忙忙的就来了!
“臣朱纯杰恭请圣安!恭请上皇六子金安......”
朱慈烺摆摆手,“行了,不用一个个请安了,有什么事儿就说吧。”
朱纯杰目光在乾清宫大殿里面扫了扫,闲杂人等一大堆啊!
朱皇帝笑着对在一旁和两个女儿说话的皇后吴三妹道:“三妹,朕有些事儿,去东暖阁坐一会儿,等开饭的时候再叫朕吧。”
“知道了,皇爷。”吴三妹心情不错,笑着就应了声,然后就冲朱慈炋招了下手,把他叫去了——吴三妹看着朱慈炋长大的,也特别喜欢这孩子。大概是因为那时候她天天想儿子,又生不出来,就把朱慈炋当儿子看了......反正她是不同意把朱慈炋过继给福王的,福王是两手空空从洛阳跑出来的,后来又陆续来了不少故旧亲朋,都靠福王府吃饭,所以王府并不富裕。
因此吴三妹想给朱慈炋另外封个郡王,再让他好好读书,学点本事。现在大明的王爷不当猪养了,只要有本事,将来可以出仕做官,也可以做学问,不怕没有前途。
......爱书屋
朱慈烺已经和朱纯杰快步进了东暖阁,朱慈烺在这里有一间书房,不去奉天殿办公的时候,他就在这里处理公务或者召见臣子。
“陛下,北京密报,日本国使团秘密抵达朝鲜,向东虏进献火铳、板甲,并寻求结盟!”
“日本国”朱慈烺眉头大皱,“消息可靠”
“可靠,”朱纯杰说,“东虏的邸报上都写了,应该错不了。另外,东虏的内秘书院大学士范文程还亲自去朝鲜国迎接,看来是错不了的。”
“难道日本真是狼子”朱慈烺对日本国一向是非常提防的,也一直很关心日本国内的动向。
在洪兴二年大明联手安南灭亡占城并强占水真腊东部的柴棍、金瓯之地前,日本国内是比较平静的。虽然大明早在几年前已经大举开国,但是在日本人看来也没太大变化。
但是大明占据了占城国和水真腊的大片土地的事儿,在一部分日本不满德川幕府锁国政策的日本国武士看来,就是锁国政策错误的证明——连大明都彻底抛弃了锁国政策,开始向外扩张殖民了,日本国还有什么理由死抱着锁国不放呢
虽然日本在中国的唐末就搞起了闭关锁国,论起来是东亚国家中头一个锁国的。但是在江户时代早期的日本人看来,日本的锁国还是对中国这个天朝上国的模仿。
现在天朝上国自己都不锁国了——大明都杀出去殖民了!大清本来就没锁过国,他们只是被大明的水师圈起来了。
至于大顺,地处内陆,不存在锁不锁的问题。
既然华夏的三个国都不锁国,日本国还锁什么
“日本国那边有消息吗”朱慈烺又问起了日本。
锦衣卫北镇抚司不仅在北清有密探,也在日本派了特务,而且大明还在日本的浦贺港设有使馆——原本想设在江户的,但是因为德川幕府不乐意,就改设在距离江户不远的浦贺港町。同时,郑家还在浦贺港设立了商馆。
第一任驻日本的大使是郑芝龙的弟弟郑芝豹,在郑建功回国后,郑家在日本的总代理也由郑芝豹担当。不过郑芝豹并没有报告过任何日本国出使清朝或朝鲜的事情。
“陛下,北镇抚司驻日本的密探并未报告过日本出使东虏或朝鲜的事情。”朱纯杰说,“不过他们最近频繁上报日本国内形势不稳。现在将军家光重病将死,继承人家纲年幼,丰臣家族将要复兴的谣言四起。而有一部分幕府老中将这种动荡局面归咎于武士浪人太多,没有领地可以供养他们,因此也主张开国,祸水外引。”
朱纯杰顿了顿,似乎想到了什么,他斟酌了一下,又对朱慈烺道:“陛下,臣觉得日本开国是早晚的事情......咱们不如拉上日本国,让日本去和西班牙争斗。”
朱慈烺摇摇头:“不要小觑日本......而且,日本终究是咱们的邻国,不是西班牙的邻国!要反对西班牙也该拉上法兰西,哪有拉日本的道理这个日清同盟,总觉得哪儿不对。纯杰,你再让人好好查一查。
另外,也该让杂货铺再一次开开张了!”
杂货铺就的那个倭寇杂贺普,上回假冒了一次丰臣遗忠,让德川家光担惊受怕了好一阵子。但是在“济州岛之战”后,杂贺普这帮丰臣遗忠就被郑森安排去了吕宋岛北面和台湾岛之间的一个名叫巴士戈的岛屿躲藏。
现在也是时候让这伙人再跳出来闹点事了,至少给德川幕府找点事做,别让他们胡思乱想什么开国......
第699章 大明朝,小学生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抢救大明朝 ”查找最新章节!
摆在乾清宫西暖阁里的是朱皇帝的家宴,就是一大家子在西暖阁二楼的一间厅堂内摆几桌,红红火火的吃上一顿。
今天是三月初三,明朝的时候是个节日,叫上巳节,在宋朝以前是个举行“祓除畔浴”活动的重要节日。就是结伴去水边沐浴,以清除不祥。不过这个风俗到了宋朝以后就逐渐式微——男男女女的聚在水边沐浴什么的,看着就很多人欲,一点都不天理,当然是不允许的!
到了朱元璋开创大明后,上巳节的活动就改成了“春游”。而朱慈烺这两年忙于政务、军务,也没心思去南京城外一日游,所以就改用中国人民最朴实的过节方式——聚餐了!
帝王之家的聚餐并不是摆张圆台面,一大家子围在一块儿没大没小的吃东西,而是分而食之。摆了一圈案几,也不是一人一小桌,而是三三两两的落座。朱慈烺和吴三妹一桌,崇祯上皇和他的胡爱妃一桌,周皇后和老张皇后一席。还有些小孩子要么和亲妈一起,要么和奶妈一块儿坐着。那些太小的孩子就不上桌了,大人的饭食也不合适他们吃啊。
上皇六子朱慈炋则和他亲妈魏妃(上皇妃子)一起,在紧挨着崇祯上皇的位置上摆了张案几。六岁的小胖子一向热爱美食,开席之后就蒙着头吃个不停,也不挑食,一道道端上来的食物就没一样漏过的......小胖子正欢快的时候,让他心碎的坏消息就传来了。
“父皇,该给六弟开蒙了吧”朱慈烺也是热爱美食的,但是他不敢多吃——这年头要得个三高啥的,连药都没有,只能干等着驾崩啊!所以有了个七八分饱,就放下筷子,和崇祯皇帝说话了。
谈话的内容是小胖子朱慈炋的教育问题......要念书了,再也不能愉快的吃喝玩乐了!
“开蒙啊”崇祯皇帝笑了笑,“找个内侍先教着就是了......小春哥儿是寻常的皇子,将来不过坐享富贵而已。”
朱慈炋其实是上皇子,但是崇祯认为他出生的时候自己还是皇帝,所以应该让他享受皇子待遇。不过他也不觉得这小胖子能有什么大出息——他已经有了朱慈炯、朱慈照了,就不指望朱慈炋了,混混日子算了。
“是啊,六哥不过是富贵闲人而已。”吴三妹并不是在帮崇祯说话,而是在帮朱慈炋说话。
在她看来,小胖子一生下来就已经达到财务自由的顶级——退休自由!生下来就可以退休了,还努力什么呀只要认得几个字,然后吃吃喝喝就行了。
“什么叫富贵闲人”朱慈烺一笑,“小福,你愿意当个整天吃喝玩乐,无所事事的废物王爷吗”
正将一块烤得酥酥脆脆的鸭子皮往嘴里塞的小胖子听到大哥的提问,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回答,连忙看着大嫂吴三妹——胖子只是看着憨厚,其实还是蛮机灵的,知道大嫂疼自己。
吴三妹轻轻点头,都是“小福王”了,不当废物你当什么呀
小胖子欢快地说:“愿意,臣弟愿意!”
还挺机灵的!朱慈烺心说:没看出来啊!你这小胖子深藏不露......才六岁就已经知道装傻,长大了还了得
一定要好好教育!
“父皇,”朱慈烺笑着对崇祯道,“你看看......那么小就不知道上进,不好好教育不行啊!以后长大了能干什么”
干什么崇祯皇帝心说:干王爷啊!郡王你总要给一个吧一个王府,5000亩土地,几万两银子的赏你也要赖掉在线电子书
“就算封了郡王,也不能只吃不做啊!”朱慈烺道,“现在国事艰难,朝廷财力有限,没有余力养那么多王爷和宗子。所以亲王、郡王只有赐田,没有固定的俸禄。如果不能出仕,将来就要受穷了。”
听到朱慈烺说什么“财力有限”,崇祯就在心里哼哼了几声:分明就是抠门,还哭什么穷......大明历代皇帝中就数你最有钱了,可是连王爷的俸禄都不肯发,都抠得不像话了!
朱慈烺又道:“好在藩禁之法已经废止,皇子皇孙都可以出仕做官,三哥儿、四哥儿都当了方镇节度,五哥儿和六哥儿也得好好教养,说不定也能成为国家栋梁。”
上皇五子,重庆郡王朱慈焕也在西暖阁的饭厅里面,他在角落里面眯着,一人一个小桌子,上面放着几盆张皇后和周皇后吃剩下的菜——朱慈焕有“造反”的嫌疑,而且也没皇嫂把他当儿子宠,而且他也懂点事儿了,知道大事不妙,整天疑神疑鬼的,害怕食物中毒。
所以到了朱慈烺这里赴宴时也不敢放开了吃喝,看着就可怜。所以周皇后、张皇后就把她们吃剩的赏给朱慈焕了。
现在听到朱皇帝说好好教育自己,将来好当栋梁,连忙放下筷子,一拱手道:“皇兄说的是,小弟一定好好念书,将来一准考个进士。”
还考进士朱慈烺心说:将来要考大学!如果考不上,你就只能回家当个废物王爷了!
“好!有志气!”朱慈烺翘起大拇哥,“这才是我大明的好郡王!”
他又对崇祯道:“父皇,不如咱们就趁今天聚在一起的机会,商量一下皇子、上皇子、王子、公主和郡主们读书的事儿吧!”
“怎么还有公主和郡主”吴三妹愣了愣。
“不仅有公主郡主,公、侯、伯、子、男,以及在京居住的四品以上官员的子女,都要入学上进!”朱慈烺道,“这事儿关系到我大明的长治久安,一定不能疏忽敷衍。”
崇祯上皇看儿子说话的表情异常严肃,有点不解:“皇儿,读书习字的事情,是各家各户自己的事儿,咱们不好多管吧”
“父皇差矣!”朱慈烺连连摇头,“我朝之所以会有甲申之难(现在指放弃北京迁都南下),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太祖皇帝当年忽视了皇子和贵胄子女求学之事!”
崇祯上皇点点头,心说:朕也是没把你教好......一点都不知道规矩,动不动就批评太祖高皇帝!
朱慈烺接着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大计莫如树木;国家大计莫如树人......本朝起于草莽,太祖起于微末,以旷世之天才而扫八荒,建大明。但是皇子、皇孙,贵胄子弟,生于安乐,又无天纵,如果不严加教导,何以成才太祖所开之基,由志少才疏之辈继承,如何能延续大明盛世”
崇祯心说:你这逆子的话把大明列祖列宗都给损了......还二十五孝子呢!简直是古往今来第一逆子!
朱大孝子叹了口气:“幸亏天佑大明,才有了朕这样堪比太祖高皇帝的旷世之才出来力挽狂澜!但是朕一人之力,终究有限,也不可能长生不死。如果不趁现在为大明养育人才,将来国朝何以为继天下又要交给何人呢”
崇祯上皇冷着脸,“皇儿,你打算怎么替大明养育人才”
“办学!”朱慈烺道,“可以效法先贤,办学育才,而办学育才要从娃娃抓起,所以就先开一个小学,然后再开中学和大学......贵胄子女都要入学,等学堂办大了,再招收平民子弟。”
第700章 由小学生引出的党争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抢救大明朝 ”查找最新章节!
“这不妥吧”崇祯上皇似乎发现了什么不对头的地方,“皇儿,你说要让贵胄子女都入学,将来做大了再招平民这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事儿......可从隋唐就起了头,从宋朝开始就入了天下人心!如果朕没记错,本朝已经有好几年没有开科取士了吧”
“父皇记错了,”朱慈烺笑着摇摇头,“本朝年年都开科取士,只是没有了进士科,而改由举人入仕而已。”
他这话说的不全对,其实也没什么举人入仕。仅仅是低级官僚考试罢了,这种官员招聘考试是由朝廷的吏部,省、府(州)两级的司吏司负责选拔事宜——朱慈烺治下的大明官僚机构和以往明显不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则是早就不起作用的卫所官僚体系消失,而办事的中央各部和地方省府(州)县(州)等衙署出现了膨胀。
现在中央有六部,地方的省、府(州)两级就设了六司,六部对应六司,还存在一定的垂直管理关系。
而六部中的吏部和六司中的吏司,都有选拔官员的权力!而他们选拔官员的办法,主要还是考试!
官,还是要考的!
但是无论去吏部考还是去吏司考,最多只能得到一个从九品的小官,如果考得不是很好,又想入仕,那就只能争取当个不入流的吏。
而且无论官吏,都不是那么好当的,每年都要考核,有升迁和降职乃至削籍的额度——这种末位淘汰的路子当然是遭人恨的!
但是乱世争霸的过程中,谁也做不到内部一团和气。乱世争霸,本身就是一种“优胜劣汰”,能者上,无能者下,本就是理所当然的。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那就是死路一条了。
当然了,朱慈烺的“末位淘汰”从一开始就是不公平的,对于克难功臣这样的“合伙人”是有底线的,再“淘汰”也不会被削籍,而且降级降到一定程度,就会被摆到一个闲差上去,哪怕不做事情,也不会再降级了。
对于没有“克难”功臣号的臣子,那就没底了,大明朝没他们的股份!所以每年都有一小部分人被降成了老百姓!这官啊,真是不大好当!
可正因为有人被削籍,所以得官也不是太难(空出不少岗位),难的只是向上升。
“既然有了举人入仕,”崇祯上皇皱眉道,“那这个贵胄学堂......”他忽然一顿,“朕知道了,皇儿还是不大相信东南的士大夫啊!”
......
秦淮河畔某处宅邸的后花园,一处可以欣赏到秦淮美景的楼阁之内,几个道袍纱巾的士大夫,正分头落座,一边喝茶,一边说着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