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万石大鸟船是用来运送移民和粮食的,一万石差不多是600吨。可以一次装运600吨货物的帆船的轻载排水量大约是800吨,和后世那条进行了环球航行的耆英号差不多。
因为使用硬帆驱动,所以只需要40名左右的水手就能开动了,虽然不能用来打仗,但是经济性极佳。是南洋殖民和粮食输入的最佳工具——而一旦南洋殖民和粮食输入形成规模,那大明就会逐步拥有强大的海上实力!
“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卡瓦列罗心想,“也可以去菲律宾......看来这个国家已经急不可耐的要走向大海了!
而西班牙和大明的冲突,只能推迟,不可避免!”
第688章 小本殖民,大国外交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抢救大明朝 ”查找最新章节!
紫禁城,奉天殿,东暖阁。
朱慈烺正在召开洪兴二年的最后一次两府御前会议。
东暖阁的会堂刚刚装修过,不再是那种“聚义厅”式的会堂,而是中间摆一张长桌子,周围摆一圈椅子的西式会议厅。
朱皇帝就在顶头一把高背椅子上坐着,跟前摆了三个木头帆船的模型,就是所谓的万石大鸟船的模型。
这一由兵部造船司下达的“万石大鸟船设计订单”,在将来大明的造船史和工业史上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因为在这是一份“设计订单”,大明的手工业和造船业虽然不差,但是并没有工业设计的概念。这几年随着荷兰、葡萄牙商人在大明开设的手工工场越来越多,格致京学堂也培养出了一些粗通几何制图的工匠(是朱慈烺命令在皇家商会、郑家和沈家选派粗通文字并且年轻聪明的工匠到京学堂进修的),现在总算能画一下朱慈烺能看懂的设计图了。
当然了,万石大鸟船设计不能光看图纸,还得有各种尺寸的模型——有了模型,才能放到玄武湖内进行抗沉、抗风和载重性能的试验。
现在摆在朱慈烺跟前的三个帆船模型,就是通过了玄武湖试验的三条万石大鸟船模型,分别由南京船厂(皇家商会拥有)、上海沈家造船厂、安平郑氏船厂提供。
大明兵部造船司稍后会向三家船厂再次下达订购一艘万石大鸟船的订单——三家船厂所建造的三艘万石大鸟船将会用于试航,在一年试航期结束后,再评估优劣,选出最后的获胜者。
之后,三大船厂将会按照最后获胜的设计方案,进行标准化的生产——这也是朱慈烺试图在手工业生产中引入标准化概念的尝试。
根据朱皇帝的设想,标准化生产的万石大鸟船的成本、适航性、可操控性、安全性等各方面指标都应该是比较理想的,而且方便大量生产。
有了能够大量生产的万石大鸟船,大明才能向海外输送足够多的移民,同时运回粮食。
“泉国公,如果用这种万石大鸟船运粮,你家的船行能有利润吗”朱慈烺一边打量着眼前的三个鸟船模型,一边向郑芝龙打听起了海外运粮的利润问题。
如果朱慈烺想要用海外殖民开拓来解决国内人多粮少的难题,就必须精打细算,计较成本和利润。也不是一定不能亏,殖民事业也是一项风险投资(至少朱慈烺是把它当成风投的),不可能每一笔都赚。而且大买卖一般都有个先赔后赚的过程,项目开始的时候烧点钱也正常。
但是这也不等于可以放开了随便亏——朱慈烺的殖民买卖不是出去挖金子,而是出去种地的,种地没有暴利,必须得精打细算。
大奸商郑芝龙已经算好了,所以现在是一脸肉痛,摇着头说:“不好做,不好做......捎带关粮米是一回事儿,专门造船运米那是另一回事儿。关粮米不赔就行了,反正入口的商船都是轻载,多装一点也不增加什么成本。
可是为了运米打造万石大舟就不一样了!这种大舟真要造好了,就得选用暹罗胭脂木(柚木),一条大鸟舟的造价怎么都不会低于一万五千两。一万五千两拿出去放贷一年得多少算个两千两不过分吧
而要操控好这条大鸟舟,至少要雇用四五十名水手。人事上的开销,一年怎么都得四五千两吧
还有南洋税(郑家水师收取的费用)和入港船税要缴,两者相加,又是两三千两。
另外,一条大鸟舟总共能跑多少个来回被风浪打沉的概率又有多高遭遇海盗的概率又有多少一条大鸟舟一年算个一万两千两成本一点都不多啊!要赚出成本得运多少米粮
所以这买卖不好做啊!除非朝廷能贴补一点造船的费用。一条船补个六千两,也许就容易一些了。”
郑芝龙当然是奸的!他给朱皇帝算得账根本就不对!
首先,郑芝龙所说的造价是包含火炮的价格。郑家拥有水师战舰,根本不需要为运米的商船加装大炮——商船毕竟是商船!造得再坚固,也不可能和战船相比。
而且一共就四五十个船员,又要操船又要操炮的,能有多少战斗力所以武装商船的火炮基本上是吓唬人的东西。
郑家自用的大鸟舟不需要装炮,这样载重更多,造价也更低,一万两千两足够建造一条万石大鸟舟了。510文学
其次,南洋税是郑家自己收的。郑家的船自己交给自己,和不交没有什么不同。而船只的入关(口)税,即便按照标准交纳,也是用粮食抵税,实缴没有那么多。
再者,这些运粮的大鸟舟在出国的时候也不会空载。一样可以运人运物,哪怕运粮入口没什么利润,往外运人运东西还是能赚的。
最后,有了从金瓯、静海运粮回国的长单和大单,郑家就有必要重新打造自家的船队,将所有的商船都换成这种批量生产的大鸟舟——到时候所有的船都是一个型号,而且都是大船,运营成本就能大幅降低了。
如果再能让朝廷给每条大鸟舟提供6000两银子的补贴,那郑芝龙能赚到的利润就更多了......
你个老奸商!
朱慈烺心里也明镜儿似的,知道郑芝龙在坑自己的银子!
但他还是笑着答应道:“行啊,就补6000两吧......不过应缴的入关税和其他各项税费都不能打折。
另外,户部有盈余可以补吗没有的话......不如就补给金瓯军的土地吧!一条船补3000亩怎么样”
“补3000亩行啊!”郑芝龙想都没想就点头了。
这老狐狸精着呢!
他就知道朱慈烺不肯讨银子的!但是金瓯军的土地有的是,没有的话还可以去现抢。
所以他要的就是土地!
这些土地虽然都是荒地,但是只要肯投资下去开垦,收益还是有保障的——金瓯军有土地,虽然不太肥沃,但是气候适宜,一年两熟是稳稳的。一亩水田种得马马虎虎,一年收个两三石白米也没太大难度,3000亩田至少有6000石可以收。
只要有运力,有人(朝廷)愿意用一两二三钱(白米价格)一石的价格收购,这买卖绝对能赚翻!
当然了,这买卖只有商人能做!商人有资金,会经营,也不缺技术,而且能承受一定的风险。靠武士或是贫下中农,那是不行的......
......
“**官阁下,怎么样大明帝国的皇帝陛下不容易对付吧”
在南京转悠了一圈的马尼拉**官已经返回了上海的乌家花园,再次见到了荷兰大使范.迪门——荷兰大使馆并不在南京,而是摆在上海。
“这是一个野心勃勃,同时眼界相当宽阔,并不妄自尊大的东方帝王!”
卡瓦列罗给出了一个中肯的评价。
他顿了顿,很肯定地说:“我想我们应该尽可能限制他们获得远洋作战的能力......向中国海岸运送数万人的登陆部队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我们也得阻止他们拥有向巴达维亚和马尼拉的海岸投放大量陆军的能力。”
其实他真正想保卫的只是美洲!
范.迪门笑了起来:“如果......我是说如果,如果我们能把这位大明帝国皇帝的精力吸引回广阔的东亚大陆之上,那不是更好吗”
“吸引回大陆”卡瓦列罗一愣,“大使,你有什么办法”
“有,有办法......”范.迪门连连点头,“我认识几个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商人,他们和大陆北方的清国朝廷有密切的往来!”
第689章 奸商才不怕呢!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抢救大明朝 ”查找最新章节!
“什么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商人和北方的清国......不是说清国很穷吗英格兰人怎么可能会......”
卡瓦列罗有点怀疑范.迪门的话。
英格兰的内战还没结束呢!无论是议会还是王党,都忙着自相残杀,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干涉一个东方大帝国的内部事务。所以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在远东的行为,应该是,也只能是追求短期利益。
而要追求短期利益,自然应该和大明往来。
大明不仅有银子,还有丝绸和瓷器这样的大宗贸易品。而北方的清国......他们有多少银子又有什么东西可以卖去欧洲
什么都没有,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人怎么会和清国朝廷关系密切就不怕得罪大明朝廷
另外,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死对头啊......他们如果清国有暗中的往来,肯定得瞒着范.迪门,要不然他一准去向明朝揭发。
范.迪门也知道马尼拉**官没那么好糊弄——要那么好骗,还怎么当**官怎么去审案子
但是奸商范.迪门根本不怕被马尼拉**官看穿......看穿又能怎么样西班牙人还是会去接布鲁斯的班——布鲁斯.范.迪门最近有了新的去处,新任的荷兰东印度公司驻巴达维亚的总督觉得和大清国保持秘密往来无利可图,所以要将布鲁斯.范.迪门和他的团队派去大明担任军事顾问!
所以范.迪门现在想为自己在清国开出来的局面寻找一个接盘侠,不怎么在乎利润的西班牙人,显然是非常合适的接盘者。
而且他们和大明的矛盾不可调和......所以只能硬着头皮去接盘!
范.迪门没有,也不屑解释英格兰人为什么要和大清好,而是直接说起了大清的盘子。
“清国有一千几百万人口和大约二十万人的常备军,他们的骑兵非常强大,还拥有少量的3磅炮......都是英格兰生产的优质火炮,炮手训练有素。在1648年的蒙古战争中,清国的一位亲王指挥五万大军,以极其轻微的代价,就挫败了喀尔喀蒙古联军。而且给蒙古人造成了极其惨重的伤亡,现在整个蒙古都拜伏在清国脚下了!”
范.迪门所说的是多铎指挥的清军和支持苏尼特部的喀尔喀蒙古联军间进行的战役,和历史上的情况相同,多铎大获全胜!而且胜利更加辉煌,因为多铎的军队中有三四十门3磅青铜炮。
这些火炮对上明军的阵地战,也许很难发威,但是对上装备低劣而且阿弥陀佛念多了的蒙古不勇士却好使得很,欧克特山一战中,三十几门3磅炮集中抵近开火,轰得蒙古联军死伤惨重,阵型大乱。多铎趁机派出骑兵冲击,轻而易举就把蒙古人打崩,杀得蒙古联军伏尸数十里。
这下喀尔喀蒙古诸部算是知道大清天威了,哭着向皇阿玛多尔衮上了九白之贡讨了饶。
不过击败了蒙古人的多尔衮并没有再生出南下的雄心,而是将精力转移到了精奇里江流域和雅克萨地区——生活在那里的达斡尔人部落向宁古塔方面报告了发现有罗刹国强盗入寇!
因为有“英格兰军事顾问”的帮助,多尔衮已经知道这个罗刹国是个幅员辽阔的西洋强国,不能再等闲视之了。
而且现在大清南下无望,东北老家要是让罗刹国给夺了,不是连跑路的地方都没了
所以他现在不敢等闲视之,正在考虑要不要和罗刹人干一场......而这正是“英格兰人”退出,西班牙人入市接盘的机会!
......作小说
多尔衮的目光转向北方,想要保护好十旗子弟(包括两绿旗)的退路的时候,大明这边则忙着南下吃饭——金瓯军、静海军的地盘不小,虽然不太肥,但也是极其湿润的大平原,开发好了,每年运个上千万石大米回家都不是问题。
以亩产三石计算,上千万石不过就是三四百万亩罢了。
光是在静海军的地盘上,现在撂荒的耕地(原本属于占人)就不下一百五十万亩了!
而复耕可比新开辟耕地容易太多了......所以在真正懂种田的姚大桥和叶家鑫看来,静海军就是个发财的宝地!
上海十六铺码头之外。
此时正是一片喧闹纷乱的场面,码头上面人山人海的,有些是排队等着上船的,有些则是来送别亲人的。
准备出海的是三艘载重五六千石的鸟船,属于一个徽州帮小船行——现在大明东南海上出现了六个海商集团,最大的当然是以郑家为首的闽南帮,紧随其后的是沈廷扬的沈家为首的海沙帮,这两帮海商都是半官半民,势力很大,不过也无法垄断海贸。除了他们,还有徽州帮、宁波帮、广府帮和客家帮等四个海商帮派。
之所以要结成帮派,则是为了抱团取暖。
海上是没有王法的地方,哪怕有郑芝龙和沈廷扬建立的南北洋秩序,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安全。
况且,现在的大明海商越跑越远,已经把生意做到中国近海以外去了。在那里,郑、沈两家的影响力没有那么大。所以其他海商就依着各自的籍贯组成了四大帮派。
来自湖北的大奸商,在藩债风波中输得只剩下半条街的姚大桥,因为和几个大徽商有生意上的往来,所以就在他们的推荐下选了这条属于徽帮的中型鸟船。
“姚老板,放心吧,我这条船再保险不过了,再大的浪也打不翻的,而且船上还装了6门3磅炮,还是3条鸟船一起走,不怕海盗的......”
正拍着胸脯向姚大桥保证的就是个徽州船头,姓王,据说是当年横行中日沿海的五峰船主王直的族人,今年三十多岁,跑了足足十五年的海,晒得跟个非洲人似的。
姚大桥还有点身家,所以包了一层甲板,不仅要运人,而且还要运货物,运牲口。
他可是做老生意的奸商,知道下重注之前应该进行调查——上回炒藩债的时候就心太急,没好好调查,所以才亏得只剩下半条街。
但是这次他吸取教训了,没有第一时间就杀向金瓯军,而是派叶家鑫先去——去一趟可不便宜,光是船费就上百两!如果没有本钱,借了高利贷买票上船,去了金瓯军、静海军也是当苦力的命......
而叶家鑫这一趟没有白跑,摸清了金瓯军、静海军的情况。知道金瓯军去不得,得去静海军——金瓯军都是无边无际的树林,要开发可不容易,除非想砍树卖木头。
静海军那边则有大片撂荒的水田,懂行的都知道,撂荒不久的农田复耕起来并不困难。
另外,静海军那边很难卖到牲口和农具——占人和安南人的农业都不大先进,缺乏优质的农具,水牛的数量也少。要真有个几百上千亩土地,没有牛,没有好的农具,压根种不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