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武夫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特别白
接着,他脸上的笑容越发浓厚了,更多了些说不清楚的意味,“再说了,打日本,是陆军唱主角,打完了也该让海军唱唱主角了。”
……
周学智和孔璋面面相觑,一下子都沉默了。他们都感觉到,丞相这话大有深意,而且牵涉到了极为敏感的文武问题。
丞相不慌不忙地再喝下了一口茶,然后轻轻吐了口气。“恐怕你们还不知道,前几天我觐见陛下的时候,陛下告诉我,他决定以后陆海军大员,就该成为内阁的人了。”





大明武夫 第1551章 西洋
“什么?”两个人都是大惊失色,“此言何解?”
新朝重视军队,而且军队里面的勋贵也是最多,因为文武分离,多年来骄悍之气越来越盛,两位朝臣对军方的一些跋扈行径一直都是心有余悸,乍听到这个消息,谁不震动。.`
“你们可别吓着了。”丞相倒还是云淡风轻的样子,“按照皇上的意思,以后内阁当中要增设两个部,一个专管6军一个专管海军,其脑也作为内阁大臣,从6海军当中选出。”
一听到这个消息,心惊之余两个朝臣也暗暗叫苦,军方的人在内阁之外就已经如此骄横了,以后进入内阁那还不是一样颐指气使?
“你们也知道厉害啊,但是这是皇上的意旨,我们只能遵从。”丞相微微叹了口气,“而且,我再告诉你们吧,预定第一任的6军大臣,就是纪国公陈昇,现在太子已经到了辽东,把这个意思告诉他了,恐怕用不了多久他就该回京了。”
这个倒并不是很出乎意料,毕竟纪国公战功赫赫,是新朝定鼎的最大功臣之一,威望是军内最高,他来出任6军大臣,恐怕也是名正言顺。只是……更加让人头疼了,谁能跟这样的人别苗头?
“你们也别摆出这副样子来,陈昇这个人你们还不知道吗,是刚峻了一点,但是不是个不讲事理的人,他能够进来是好事,没准还能够帮助我来弹压6军将士呢,毕竟那些虎贲可不大服我。再说了,他的弟弟是财相,是我们的老同僚,难道他会不给弟弟面子吗?”丞相不期然间又开了个玩笑,“所以啊,既然事实已经摆在面前了,那就得想想办法,怎么化坏事为好事。”
“丞相看来,打完日本之后对西班牙人再打,就是化坏事为好事吗?”周学智似乎明白了什么。.`
“对,现在海军一直摩拳擦掌,想要大展拳脚,打西班牙人的话,一定要依赖海军,他们是绝对会拥护的。”丞相微微颔,“6海军大臣同时进了内阁,而且都是积年的老将,不是公就是侯的,气焰都是能冲到天上去的,要是他们都站在一起说话,那内阁还有你们说话的地方吗?所以要想个办法,拉一边压一边,让他们不至于一起朝着内阁脾气。海军是新创的,胃口和脾气都没有6军那么大,而且又是陛下的心头肉,拉海军一举多得,只要海军大臣一直支持内阁,6军就算有什么意见也不至于让大家太难做。”
新朝的军队规模极大,每年需要消耗的军费都是个巨大的数目,一直都让内阁有难以支应的感觉,关键是军队还一直都不领情,反而觉得内阁拖拖拉拉,阻碍了他们攻城略地的步伐。6海军大臣入内阁以后,这样的争吵恐怕会越来越多,与其如此不如一开始就早作打算,让军方的声音不统一总比让他们一起来威逼内阁要好。
可想而知,内阁以后在针对两位军方大臣的问题上,恐怕有得忙碌了。
“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周学智已经大致了解了丞相的真正意思,他也不敢再与丞相争执了,“丞相深谋远虑,佩服佩服。”
“不过因势利导而已,哪里谈得上深谋远虑啊。”丞相摇了摇头,“说实话,我身为雍国公,倒也不怕内阁多上两个6海军大臣,这么做也是为了以后的那些丞相啊……对了,我要跟你们说清楚啊,牵制6海军都只是为了国家公义而已,绝对没有针对纪国公的意思,等到纪国公回了京,你们决不能怠慢了他!”
“丞相大可放心,纪国公是何等威望,何等的英雄人物,我们敬仰佩服都来不及,哪里敢怠慢他!”孔璋连忙表态,“我们倒是怕纪国公带兵打仗多年养出了威风,对我们呼来喝去呢!”
“纪国公可不是那种人,他这个人你们又不是不知道,从来不计较个人私利的,就是有些峻刻不太会说话,你们不用担心太多。.`”丞相先是辩解,然后顺势又扫了他们两人一眼,“这么说来,你们是不反对我这意见了?”
“但凭丞相定夺。”两个人同时回答,周学智也不再唱反调了。丞相既然已经说到了这份上了,不管他有理没理,都没必要和他争执了。
“那好,我们就顺着这个意见继续往下说吧。”丞相再喝了一口茶,然后定了定神。
“打西班牙人,其实和这次打日本人一样,打只是个手段,不是目的,打完了是为了和谈的,不是为了和他们不死不休。所以,打之前我们就要想着怎么谈和。这就要靠两位了,毕竟一直以来能够跟西班牙人打上交道的就是你们。你们现在就要做准备,拿出到时候和西班牙人谈和的方略来。”
周学智心里暗暗叫苦,他本来就是反对和西班牙人打仗的,结果现在却要担负上到时候尽快促和的责任,这岂不是强人所难?
他的犹豫当然也落入到了丞相的眼中。“商相,我知道这个要求让你有些为难,不过还请你以国家大事为重,不要落入意气之争。”
“我岂敢以私心耽误国事?丞相放心。”这个帽子太重了,商相当然不敢背上去。
“其实商相也不用太过担心,西班牙人本土远在万里之外,和西班牙人交战,还真废不了太多功夫,需要费心的是怎么胁迫他们答应我们的条件而已。商相负责我国商务这么多年,谈判一定是很在行的了,能者多劳,这当然得让商相来负责。”丞相仍旧微微笑着,“不过,成事在天,若是到时候西班牙人一定不肯谈和,陛下和我都不会怪你。”
“谢丞相……”周学智总算松了口气。“下官定当尽心竭力。”
在商相全盘接受了丞相的意见之后,三位重臣一时无语,都在默默消化自己刚刚得到的信息。
“这件事是定了调子了,不过和你们这一谈,我突然现我们还有一个地方做得很不够啊。”过了一会儿之后,丞相突然沉吟着说。
“丞相是指什么?”孔璋有些不明所以。
“我们对西洋各国的国情都太不了解了,简直就像是在盲人摸象,只能靠着估计来行事。”丞相不紧不慢地说,“这样是不行的,我朝以后还会继续向海上扩张,和西洋各国的经贸往来只会越来越大,要是继续这样两眼一抹黑,还怎么为国谋利益?”
“丞相的意思是……?”两位大臣相互看了一眼。
“西洋诸国林立,但是我们现在直接打交道的也不过是寥寥几国而已,所以我们只能够根据传教士们给的只鳞片爪来对付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少了很多可以利用的机会。其实既然诸国林立,那相互之间就肯定是矛盾重重,其中大有我朝施展纵横之术从中牟利的空间,浪费了岂不可惜!?前明喜欢关起门来不问世情,自以为大明就是天下,西洋不过一隅,这种想法我们可要不得。”
在西洋合纵连横?
因为实在有些震惊,孔璋和周学智都显得一片茫然。
“不知道……不知道丞相到底打算怎么合纵连横呢?”好一会儿之后孔璋才问。
“我现在哪里知道?对西洋的情况,我和你们一样不甚了了。但是就因为大家都不甚了了,才需要进一步去了解,而不是故步自封。”丞相的脸色变得越来越凝重,“这样吧,作为第一步,我们派出一个使团去西洋,让他们看看现在西洋各国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再看看又有哪些国家与西班牙人不睦,可以为我朝所用……”
“派遣使团去西洋?”这两位朝臣更加惊讶了。
“怎么,很奇怪吗?西洋人多久之前就来到我们的家门口了,结果我们却故步自封,自以为这小小一隅就是天下,结果让人家直接打上门来了,不光海外的子民被人屠戮,西洋人还上了岸,把澳门给占了不说,还四处虎视眈眈。这种情况不能持续下去了,从今以后大汉应该睁开眼来,多多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不能局促一隅。”
“丞相说得有理……很有道理。”两个人心思各异,但是还是纷纷点头。
“你们干脆今天就开始准备吧,孔璋你在外务司里面先组一个使团,趁着我们还没有跟西班牙人动手,先渡海去西洋,带好国书一个一个国家去,好好看看西洋,看看他们好的地方在哪里,坏的地方又在哪里,别净只等着别人跑上门来。”丞相开始下了命令,“挑几个归附了我们的西洋人,让他们带过去做向导,要老实可靠的。另外,商业部也挑些人,和这些西洋国家把通商的事情也都谈好,多与几个国家通商,我们就多了几分纵横西洋的本钱。”
“会不会……会不会兴师动众,动静太大啊?”孔璋微微犹豫了一下。他的手下里面,精通西洋各国事务的人实在太少了,如果要组织一个使团的话,那他手底下就不剩下几个这样的人才了,以后和这里的西洋人打交道也会麻烦许多。




大明武夫 第1552章-1553章 外交内政
“怕什么动静大?就怕动静不大!”丞相随手挥了一下,“人家已经做了几百年的活了,我们现在赶着做,不动静大点怎么行?西洋路途遥远,使团人选也轻忽不得,你这阵子就用点心吧。”
眼见丞相已经用了如此不容置疑的语气,孔璋心里纵使有意见也只好压了下来。
“是,丞相,我回头就去安排。”
“好,今天就说到这里吧,我们先把刚才商量的对西班牙人的事情写个条陈出来,供陛下参考,使团的事情我也会跟陛下另外写一个条陈的,你们都抓紧去办吧。”接着,丞相再度挥了挥手,几位一直静候在武英殿里面的书记官也纷纷走了过来,开始拿出自己刚才记录的会议纪要供几位大臣垂询。
“对了,那个日本的使节现在还在你们商业部那里吧?”仿佛是想起了什么似的,丞相再问商相。
“对,幕府的使节现在被我们下面的人留在了京里面。”一说起这个,商相周学智的心情也顿时好上了许多,脸上也布满了笑容,“照着我的吩咐,他们现在不紧不慢地跟着那个使节谈判,时不时吓唬吓唬他,可把他给折腾惨了……反正下面就是不跟他谈出个结果来,一直吊着他们,这样他也离不开京城。”
“现在已经开了春了,如果我们再不着急就不对劲了,难免那个使臣会起疑心。”丞相沉吟了一下,“差不多你也可以亲自见一下他了,言辞严厉一点,要让他知道我们对幕府的行径十分生气,然后你再给他们提一个期限条件,让他们在那之前赶紧把铜运过来——这样才像是我们大汉的作风,使臣也未必会起疑了。”
“好的,我回去就准备召见他。”商相满口应下。他在丞相这里憋了气,还真想要在外邦的使节面前好好发泄发泄。
“你们要好好做,事事用心啊,不然的话陈昇过来了以后,看到我们拖沓疲惫的样子,那还不是天天要大发雷霆?。”因为心情甚好,丞相又开起了玩笑,“也不知道他到时候听到朝廷要打西班牙人,该是什么心思?”
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陈昇,当然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了丞相和几个老兄弟一起打趣的对象,他今天百忙当中得以抽出了空来,准备觐见太子殿下。
自从从太子殿下那里得知了陛下打算调他回归京城充任陆军大臣的消息之后,秉持着一贯的认真负责的态度,他已经在着手准备交接事宜了。虽然他不知道继任他辽东军总司令官职务的人选,到底是从辽东军内部挑选还是从外面调任,但是早一点作出交接的准备总是没错的。
他在这几天里面已经写了很多文件和信件,一些用来给自己的继任者做参考,一些则是写给自己的部下们,告诫他们在自己走了之后一定要奉公守法,再也不能越雷池半步。不过,因为自己现在远在金州城,有很多事情不方便做,他让自己的心腹参议官宁泽光赶紧赶回辽东军总治所沈阳城暂时主持交接事宜,先把辽东军的钱粮以及军火仓储的账目盘点清楚。
忙了好几天之后,虽然精力过人,他也还是感到有些疲惫,总算稍微偷了空得以觐见太子。
和住在军营里的陈昇不同,太子殿下是住在金州城内最好的驿馆里面的,自从太子殿下入住之后,这个驿馆一直都有慕名而来的平民驻足围观,每次太子从驿馆当中出去巡视,都会在这群人当中引发沸腾一般的喝彩。虽然卫兵们担心会影响到太子殿下的安全,想要驱散他们,但是太子却阻止了他们。
当看到威名赫赫的纪国公陈元帅来访的时候,围观的民众都爆发喝彩,而陈昇也不管他们,直接随着卫兵来到了驿馆里面。
因为太子殿下的入驻,平时熙熙攘攘的驿馆现在空空荡荡,倒是多了几分幽静。
一直在读书的太子一听到纪国公亲身来访,当然也没有让他等候,直接就让他觐见。
“臣参见太子殿下。”来到了太子的居所之后,陈昇先是一丝不苟地躬身行礼。
“纪国公不必多礼。”太子连忙让他免礼,然后有些好奇地看着对方,“不知道纪国公突然来访所为何事?”
“臣是为了高丽之事而来。”陈昇的回答十分直接。
“高丽之事?”一听到这句话,太子不由得也严肃了起来。“还请纪国公详细道来。”
在他出京的时候,父皇就已经将大汉驻高丽使团和高丽王室之间的争执告诉了他,并且还全权委托他来处理高丽之事,所以他这阵子一直都在为这件事该怎么处理而伤神,自然十分重视。
“臣本应该之前就与太子殿下禀告此事,但是当时一来还没有掌握全部情况;二来还不知道太子殿下已经全权负责此事,所以没有立即禀告,还请太子殿下恕罪。”陈昇却先告了罪。
“国公何罪之有?”太子摇了摇头,“我……我只是懵懂少年,如此军国重事,本来就应该持重行事。”
“殿下不必妄自菲薄,以陛下的识人之明,既然能够全权委任于殿下,那自然是不会错的。”陈昇难得地笑了笑,“殿下,今天臣刚刚收到了消息,驻高丽使团的团长施高艺即将赶来金州,很快就将会求见殿下。”
施高艺是使团团长,按理来说是不能够轻易离开驻在国的,这次选择启程,看来是得到了国内外务司的允许。他也颇懂做人,在启程之前还派了快船来跟辽东打了招呼,所以陈昇才能先一步受到消息。
“什么?这……这……”太子一下子有些吃惊。“他来辽东见我?”
对太子而言,施高艺也算是这次的事主,他还在想怎么处理对方,没想到他却主动跑来辽东来求见他,着实让他惊诧。
“太子殿下要巡视的是辽东和高丽,以殿下的身份,使团团长亲自跑过来打个前站也合乎情理。”陈昇微笑了起来,“只是,这位施团长是出了名的七巧玲珑心,恐怕也不会只为了迎接殿下而已啊……”
“国公也觉得事情有蹊跷吗?”太子更加紧张了,“这位使团长跑过来,恐怕也是因为有些心虚吧……如此看来,高丽国主对他的指控倒也不是完全捏造?”
“要说完全捏造,那自然是不大可能的……高丽国主哪里有胆子陷害****大员?”陈昇的笑容越来越深了,“不过,人至察则无徒,施团长多年来在高丽也算是纵横捭阖,极大地维护了我朝在高丽的利益,就凭这个也能够记一功,到也不能完全以罪人视之。”
“……国公的意思是,施团长是功臣,不应该凭着高丽国主的控诉就治他的罪吗?”太子马上问。
“治罪不治罪,这是太子殿下一个人才能做的决定,臣不能代太子决定,”陈昇微微摇了摇头,“殿下不要因为臣的三言两语就做决定,不如再看看,依着本心来处理,反正陛下已经给了殿下全权。”
眼见纪国公一点都不想干涉他的决定,太子不由得感到有些气结。驻高丽使团的团长好歹也是朝廷中的一个高级官员,现在这样的大官、甚至包括高丽国主本人,前途祸福就全部交到他的手中了,他还没有做过如此重大的决定,因此不由得有些忐忑。
“纪国公,高丽国主说在高丽,有汉人仗着和使团的关系,大肆敛财,贪婪横暴,肆意欺凌高丽人,使得高丽多处出现了流民,苦不堪言,而且使团是知情不报,有意包庇……这些事都是真的吗?”想了一会儿之后,太子再问。
“若说全部是假,那也不对。”犹豫了片刻之后,一向直言直语的陈昇,也给出了一个颇为弯绕隐晦的回答。
“也就是说,确有此事,而且类似的事情还不少?”太子听明白了他隐含的意思。
然后,他微微有些恼怒了,“如果真要有类似的事情的话,那我就不能不管,****的名誉,怎么能够被一群害群之马给败坏掉呢?高丽一直对我国颇为恭顺,如果因为一小撮横行不法的使团官员就寒了心的话,那就太糟了。”
“殿下,此事倒也没有那么简单,请息怒。”眼见太子突然发怒,陈昇连忙劝谏了他,“使团也有种种不得已的地方,也不能全部怪他们。”
陈昇为和他其实不怎么相干的使团说话,主要是因为所谓“欺压高丽人的不法行径”里面,有不少就是辽东军干的,为了扩大财源补给军需,辽东军一直都参与在中国和高丽的边界通商当中,获取了大量的利益。另外,高丽北部和大汉交界的地区,现在已经有了大量汉人控制的参场和农庄,他们的后台其实也是辽东军,也正是因为有了辽东军,这些商人才敢这么肆无忌惮欺压高丽人,造出了高丽那么大的民愤。
这些事陈昇之前一直是知道的,也默许了。现在辽东已经渐渐平定,辽东军的财务和供应已经没有那么紧张了,因此陈昇也打算让辽东军退出这些行当,让真正的商人来接手。
“居然是如此因由?”当听完陈昇的解释之后,太子顿时就有些茫然。
他开始感觉这件事有些棘手,并不像表面上那么好处理。毫无疑问,作为太子,他应该秉公来处理,以免让藩国和天下人寒心,可是辽东军是大汉军队的主力军团,功绩是头等的,之前做的一些事也是事出有因,他真的不想因为高丽而打击辽东军将士的军心。
“纪国公,可有什么两全其美的法子吗?”想了一会儿之后,他忍不住问陈昇。
“此事牵涉到辽东军,臣不敢妄言。”陈昇还是没有松口,不肯用自己的身份来影响太子,“臣只有一句话建言殿下——世上大多事都不是非黑即白的,世上大多人也不是好坏二字就能区分开的,殿下。治国讲究的是权衡利弊,折衷行事,而不是一定要分出个好坏黑白来。”
“权衡折衷……”太子口中几次默念了其中的两个词,品味其中的含义。“纪国公的意思是,既要做出点表示来安抚一下高丽人,也不要太过于伤及我方利益,要折衷处理吗?”
陈昇只是微微笑了笑,没有再回答。
“……”太子低下了头来,又静静思索了许久。
“不管怎样,辽东军的人必须退出这些营生,而且以后不许再参与其中。”良久之后,仿佛是下定了什么决心似的,太子终于抬起头来看着陈昇,“军人不得涉足经商是父皇钦定的国策,必须坚持到底。之前哪怕情有可原,到现在也该收手了吧?我朝给官兵的薪饷都是历代罕有的,就在再有胃口也该喂饱了吧?还请国公一定要颁下严令,以后要严厉禁止类似行为!否则我无法坐视不理!”
太子的语气罕有这么重的,倒是让陈昇愣了一下,不过他很快就反应了过来。
“太子说的也正是臣心里所想,如今辽东已经安然平定,女真或者蒙古人都已经无法为患,之前很多做法现在都不需要再做了,臣现在已经命令下去了,以后禁止辽东军中任何官兵牵涉其中。而且,辽东建省之后,辽东军也会受到更多的约束,不至于再和以前一样。”
“那就好……”太子终于舒了口气。
“不过,辽东军撤出之后,太子殿下打算把那些大汉在商栈、田庄、参场怎么办呢?那些都是大汉商人的财产,都送还给高丽吗?”陈昇忽然问。
这个问题有些尖锐,然而太子刚才确实也想到了。“这些财产都是大汉国民的财产,不能归还,但是未来这些商人只能守法经营,不要再做那些鱼肉乡里,破坏两国关系的事情了……”
虽然表面上太子是在约束这些商人,但是暗地里已经承认了他们在高丽攫取的利益,只是要求他们为了大汉和高丽的关系、以及对高丽的控制着想,以后约束一下而已。
“太子说的办法当然好,不过……以高丽人的秉性,肯定是会得寸进尺的,如果我们让辽东军都撤出了,这些商人都后面没有后援了,到时候高丽官员肯定会勒索威逼大汉商人的,”陈昇还是不动声色,“与其后面麻烦,还不如先把这些商人都召回来算了。”
“此事万万不可!”太子不知道陈昇这是在故意试探他,马上就表示了反对,“这些产业都是大汉商人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怎么能够拱手让人?我是要维护两国的邦交没错,但是也不是牺牲大汉商人的利益委曲求全,照我看,这些商人不必撤出,继续在高丽经营就是了,我会让高丽人保证他们的产业不受侵扰的。”
顿了一顿,也许是觉得自己说得太过于蛮横和露骨,他又不自觉地为自己的理由辩解,“高丽国朝臣上下极为腐败,就算把这些产业都还给高丽人,也肯定会被他们上下贪墨的,他们又不善经营,最后会把这些产业都搞得破败不堪。与其如此,还不如让大汉的商人继续来经营,这样对大汉好,对高丽也是好事。”
听到了他的辩解之后,陈昇也笑了出来。
“殿下既然知道高丽上下横行不法,那怎么能够相信他们的官员会在辽东军撤出商业之后,还会投鼠忌器,不欺凌大汉的商人呢?”
1...627628629630631...7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