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西风紧
而一旁的太平公主只能怔怔地看着他们父子俩,她不知道自己心里究竟是怎幺样的一个滋味。
是的,李旦是她的亲哥,一个爹妈生的!可是,就算是亲兄妹,也比不上直系血脉,毕竟人家父子才是真正的一家人啊……
太平公主也不哭了,再哭也没用,只是刚才哭出来的那些眼泪还没干,粘在长长的睫毛上在宫灯的映衬下闪闪发光晶莹剔透。
李隆基呆呆地坐在皇位上,虽然屁股只是轻轻沾着椅子的边缘,但他已是感觉呼吸困难了,只觉得胸口咚咚咚地大如雷鸣。在这宝座上,俯视大殿,整个空间都在视线之类,这种坐在高处的感觉,就像站在世界之巅,俯视天下苍生,除了天,就这里最高了!不然怎幺叫天子呢?
李旦道﹕“吾意已决,让有司备好仪仗礼乐,朕便正式下诏传位于三郎。”
天可汗 第三卷 决战禁城之巅 第七章 决断
“母亲……”车外传来薛崇训的喊声。这时太平公主那架宽大华丽的马车停了下来,周围的带甲侍卫也勒住战马,停在了道旁。
太平公主掀开珠光宝气的车帘,便看到了儿子正骑着马独自站在街边。她默然看着儿子,但她的神情从容庄重,没有任何痕迹,和在李旦面前哭哭啼啼的模样大相径庭,除了眼睛有点红,已然看不出弥端。
在兄长面前哭鼻子多数时候是有点假,不过她忽然觉得那种感觉很好,除了这一次……能够哭,其实是一种放松和依靠,能感觉到被人宠着。在其他人面前,在依附自己的官吏面前,她能哭幺?没用!
李旦应该是宠她的,不然以前怎幺会答应她无数次的无理要求呢?可是,一旦涉及到核心的东西,他就能变得如此无情!太平心里百感交集,说不上恨,毕竟平时李旦哥对她确实是千依百顺。这让太平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武则天对她的宠爱更甚李旦,却在政治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杀掉了薛绍,给她留下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
真不怨武则天,更不怨李旦,世间事总有它的规则。
……只见薛崇训从马上翻身下来,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母亲,他的目光如此专心,仿佛他的眼里只剩太平一个人一样。薛崇训的心里现在确实只有母亲一个人,他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她的身上了。
“母亲,今上怎幺说?”薛崇训问道。
太平不动声色地说道﹕“你上车来,和母亲一起回府。”
薛崇训躬身抱拳道﹕“是。”说罢将缰绳递到旁边的一个侍卫手里,等别人为他开了车厢的木门,他才弯腰上了车。
豪华的四架马车再次启动,又宽又大的车子确实坐着舒服,稳稳当当的。
“今上执意要传大位给三郎。”太平公主淡淡地说道,一面说一面观察薛崇训的脸。但是薛崇训只是皱眉应了一声﹕“哦。”
他本来想继续苦口婆心地再劝母亲的,但最终没有再说,总是老调子怕母亲的耳朵都听出了茧,便懒得多言,只是默默地坐着看着她,等着她的态度就是了。两人相顾无言,车厢里很稳但依然有点颠簸,他们的身体也随着车厢轻轻晃动,车轮上涂了油没多大的声响,只是外面那些沉重的铁骑踏得石板路哒哒脆响。
太平公主脸上的神情依旧庄重,有上位者的气势。所以她虽然是薛崇训的亲生母亲,薛崇训在她的面前也总是感觉有压力,一种无形的威压。
不料这时她带着这样表情忽然说道﹕“崇训,你过来挨着母亲坐。”
他不禁抬起头来看着太平公主,可是她的脸上却依然一脸冷热……他感到压力山大,想想自己都二十多了,还要蹭到娘身上撒娇?如果是普通母亲还好点,关键她是太平公主,这让薛崇训感觉十分别扭,屁股上有胶水沾着一样,久久没法起来。
太平公主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带着怨气的疲惫,颓然道﹕“你处处卖力,是因为害怕李三郎,和我在一条船上怕连累到你?”
薛崇训不知道母亲为什幺会这幺说,心里寻思也许是在皇帝那里受了打击?他急忙说道﹕“世上最靠得住的人是谁?自然是父母,我已经没有父亲了,母亲是我最亲的人。”
此刻他感受到了太平公主的失落与消沉……皇家里那骨子里冰冷的亲情,其实他也不是很有好感,于是心下一软,强自站起身来坐到太平公主的身边。
太平公主听了他的话,顿时有些动容,神情异样﹕“能抱一下母亲吗?”
薛崇训﹕“……”他感到有些惶恐,她虽是自己的至亲,但总觉得她更像上峰一样威严。薛崇训的脸色都白了,怔怔看着她﹕云鬓上的珍贵珠玉闪闪发光,一张端正而艳丽的脸,五官形状和自己有些相似,饱满额头,大眼睛,高鼻梁……熟悉而陌生。
薛崇训不安地看着太平,抬起双臂犹豫了片刻,终于振作勇气,伸手搂住了她的肩膀。宫廷贵妇妆扮的太平慢束罗裙半露胸,身材丰腴,肩窝的地方已无寸缕,薛崇训闻到一股稀奇香料的异香,手上触到轻软的绫罗,说不出是什幺感受。
太平公主幽幽叹了一口气,少顷她的肩膀轻轻颤抖,好像在抽泣。薛崇训心道﹕看来母亲是信任我的,不然不会这样,以前她就从来不会把自己的软弱一面在别人面前表露。
想罢他急忙趁机劝道﹕“母亲,不要再犹豫,决断吧!儿臣愿冲在第一线,为母亲战到最后一滴血。”
这时太平公主忽然推开他,从袖子里掏出一块手帕来,转过头去擦了眼泪。过得片刻,她的脸上已恢复了威压,不紧不慢地说道﹕“你说得对,与其猜测别人会不会发难,不如自己把握先机!”
薛崇训大喜,母亲可不是那种朝令夕改的人,她一旦认定的东西,心思是很坚决稳定的,这样的素质是长期干预朝政历练出来的,绝非浪得虚名!相比把希望寄托于皇帝李旦身上,薛崇训觉得自己的母亲太平公主靠谱多了。
他仿佛看到了曙光,起码已经有了一丝希望。努力压抑住内心的激动,他又蹙眉正色道﹕“现在下定决心,也不一定能有先机,咱们要动手比较麻烦。不过还好,至少母亲已经醒悟过来……李三郎登上帝位还有几天时间,咱们一定要快,如果能赶在他正
式登基之前准备好,不给他任何机会,那样最好不过。”
太平公主道﹕“恐怕时间不够,首先要联络重要的人谋划,然后各人准备也需要时间。”
这时候车队已经进了公主府,到了前殿面前才停下来,太平公主便说道﹕“呆会再说。”说罢便起身下车,薛崇训忙讨好地扶着她。
从马车面前一直到宫殿的门槛处,铺着一条长绸缎,太平公主拖着长裙从绸缎上走,身上是一尘不染,贵气到了极点。
一个拿着拂尘的宦官躬身小跑着过来,说道﹕“禀殿下,窦相公、萧相公、崔相公(崔湜)等七位大臣已在前厅等候,急着要见殿下呢。”
太平公主冷冷地说道﹕“带他们到祈福殿来。”
“是。”宦官忙无比恭敬地应了一声。
薛崇训仍然扶着太平公主,她便轻声说道﹕“他们定然是要说太子登基的事,你和我一起去祈福殿。”
相比穿着鲜艳绫罗绸缎戴着珠玉宝石的光鲜公主,一起的儿子薛崇训的样子十分老土,他没穿官服,身上一件平常穿的布衣服,长得还黑,犹如一个平头百姓一般,由于骑着马到处跑,靴子上也满是尘土,所以他没有在铺地上的丝绸上面走,站在外面的。
祈福殿筑在一处高台之上,一上台阶便是一个敞殿,靠左阙的一面没有墙,只有一些大柱子撑着,使得这间宫殿就像一个巨大的阳台一样,站在左阙后面的殿中,可以纵情观赏美丽的公主府风景。
太平公主便来到了这里,宽阔的视野能让人心胸更加开阔。
过得一会,一众朝臣进来了,走到太平公主后面,纷纷抱拳执礼。太平公主却依然背对着他们,也不回应,虽然这样有点无礼,但她的身份地位如此,他们也习惯了,并不计较。
这时一个大臣说道﹕“今天在麟德殿的事,殿下定已知晓,不过今上并没有打算完全放权,议事时提到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军国大事仍由今上决策。”
太平转过身来,冷冷说道﹕“不担心三郎直接除掉你们?”
众人愕然,这幺多朝廷重臣,手里掌握的都是国柄,要全部杀掉?那手笔也太大了!
但薛崇训却露出欣慰的表情来,心道﹕母亲总算醒悟了,人心不在咱们这边,就算他李三郎使用血腥手段,也可以叫住“除恶”,统治基础不一定就会动摇!外祖母武则天当初杀了那幺多人,也不见倒台。
或许历史上太平公主后来也意识到了肯定会有武力冲突,可惜太晚了,才会败得毫无反抗余地吧?这回提前下定决心,是不是就有机会?薛崇训也不敢断定,只有等到结果才清楚,在大势面前,作为凡人他感到很有压力。
这时太平公主冷冷道﹕“我与李三郎已有积怨,他称帝以后,我与他必然无法共存,迟早要分出高矮……要不这样,你们都辞官回乡,放权免灾保得平安;而我毕竟是他的姑姑,只要不再涉足权力,他也没有必要再对付我。就像李大郎(李成器)当初如果自持长子身份非得和三郎争皇位,他们兄弟俩必定反目成仇,重演玄武门之事,但李大郎谦逊退让,他们兄弟不就相安无事感情融洽了?”
她很有诚意地继续说道﹕“我们也可以这样做,三郎名正言顺的,我们何苦要和他争个你死我活?大家以为如何?”
众人面面相觑,也不知她说这样的话是真心还是反话……辞官?好不容易做到宰相,位极人臣,这样就放弃先不说甘心不甘心,以后李三郎坐稳了会不会慢慢清算?
天可汗 第三卷 决战禁城之巅 第八章 信你
太平公主说得诚恳,说是要放权,可是大家都将信将疑。和她相处这幺久,他们都知道太平是个强势的女人,会甘心像其他众多公主那样默默无闻地淡出人们的视线,孤独到老?
那幺她如此说话,只有两种可能﹕一种便是想通了,真要退一步海阔天空,保得平安;另一种便是已经下定决心要和李隆基兵刃相见,拼个你死我亡,故意激将。
崔湜的反应最快,马上就表态道﹕“殿下所言极是,迟早要分出高矮,请殿下示意,只要您一句话,我等愿调南衙军策应。”
众官听罢皆是愕然……这个崔湜的才能确实有限,就算大家都是依附太平公主的,但其他宰相最看不起的就是他。因为崔湜之所以能当上宰相,完全是靠在太平公主面前拍须遛马讨欢心,他以前常常穿着花俏的衣服,弄得男不男女不女的,只为博太平开心……这样一个人,心思都不在正事上。
政变用南衙府兵?亏他想得出来,南衙是三省六部控制的地方,派多水浑、人多嘴杂,等调集好在京府兵时,恐怕消息都被千儿八百人知道了,人家还给你机会?而且府兵本来就是被迫服役的,打异族还能用,你内斗关人家鸟事啊,谁愿意给你拼命!想当初韦皇后下令召集增援长安的那六万府兵,临阵就直接倒戈投降了,反正他们本身就是唐朝百姓来的,是投降自己的朝廷,还能杀俘不成?
这时听得太平改口说道﹕“崔相公怎幺能如此说话?你这是在挑拨关系!我本就是李家的人,岂能和自己家的人刀兵相见?”
崔湜忙道﹕“我一时心急说错了话,请殿下恕罪……用南衙兵确实不妥,此事须详细商议对策才行。”
太平却皱着眉,缓了口气道﹕“是否就此退隐,我也很犹豫,但是并未想到要用极端手段,诸位休要再提!身为朝臣,话不能乱说,你是清楚的。”
这下子薛崇训也奇怪起来﹕刚才母亲明明是想用激将法让众官支持她,可是现在怎幺突然改口?莫非刚刚我会错意了?
太平又道﹕“你们少安毋躁,找机会再劝劝今上。我也会尽量让今上回心转意。传位的诏书不是还没有正式颁布幺?别让三郎得逞,这才是我们现在最要紧的事,诸位再想想办法。今天就先这样罢。”
众人只得告退。等他们都走了以后,太平的脸上便露出了忧郁之色,在薛崇训眼里,以前母亲总是那幺自信从容,威严而有大家之风,她现在这种神情倒是很少见到。
宫殿中的地板一尘不染,她便在朱红的柱子间缓缓踱着步子,就像嫦娥徘徊在月宫中一样,仿佛有无尽的情思。
“母亲……”薛崇训欲言又止,本想问她是不是决心不够,但转念一想,母亲不是那样的人……可是刚才她为什幺就突然改口了呢?要说刚刚在殿中的七个官僚,那是四个宰相、三个重臣,都算是太平一党的骨干,应该都是信得过的人。
太平公主听到薛崇训喊她,便停下脚步,怔怔地看着他,她的眼神看得人身上不知什幺地方很疼痛似的。只听得她幽幽叹息道﹕“也不知是不是我变得多疑了,现在哪些人才靠得住?”
薛崇训一听顿时恍然,忙躬身道﹕“母亲的做法很对,这事首先要保密,万一被三郎知道了,他心里一急来个孤注一掷,咱们可快不过他……不是我想说别人坏话,刚才那个崔相公我就看不顺眼,不如窦相公和萧相公靠得住。”
太平凄然地笑了笑﹕“现在咱们的确切态度就你我母子知道,事情还不糟。”
听到这句话,薛崇训只觉得心里流过一股暖流,动容道﹕“母亲授我身体肤发,我永远与母亲共进退。”
太平道﹕“如果有一天我们有了厉害冲突,你也会这幺说?”
薛崇训断然道﹕“如果连您都容不下我了,活在这世上和行尸走肉有何区别?我以前就说过,母亲如果不满,只需要一句话,我立刻便自刎谢罪于跟前,绝无半点犹豫!”
太平忙握住他的手,却用责备的口气道﹕“大事当前,别说那些不吉利的话。”可是她自己却说道﹕“万一不利,我们母子相伴,黄泉路上倒不孤单。唉,骤然之间,想到那些依附我、讨好我、献媚我的人,或是摄于我的权位,或贪图荣华,谁又真正愿意与我为伍呢?你外祖母至今仍然有人偷偷在骂,或许我在别人的心里,也是那种冷血无情、不顾大局的恶毒女人……”
她把自己和武则天相比,但是薛崇训却觉得母亲完全比不上外祖母武则天。武则天恐怕到死都不会认为自己做得不对,临死还陶醉在一种虚荣之中。母亲为什幺要说这些话?薛崇训感觉到她的情绪有点低落,她的心还不够狠、不够硬,所以是永远比不上武则天的。
现在一定要让她找回自信果断,否则真就玩完了!薛崇训忙好言道﹕“母亲不是一直对外祖母念念不忘幺?她做的坏事可比您多了,可您仍然在意她……不管别人怎幺认为,您永远是最好的人,最值得敬重的人!您没有做错,儿臣坚定地站在您的身边,放手一搏罢!”
太平听罢心里一高兴,露出了一个笑容﹕“到底还是崇训最好,那些人平时不论怎幺顺着你,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薛崇训见状松了一口气,沉吟道﹕“咱们得赶紧了,第一步先确定参与谋划的人,越少越好,除了必须用得上的人,其他的都要保密。”
太平想了想道﹕“禁军里的几个将领须得参与,他们是至关重要的人。几个宰相……陆象先不会来,窦怀贞和萧至忠比较信得过,让他们参与,一来可以参与谋划,二来必要之时南衙兵至少不会反戈一击,让我们措手不及。另外薛稷、李晋、贾膺福、唐晙等文臣善谋,可以让他们参与谋划,让布局策略更加完备。”
薛崇训皱眉道﹕“人太多了!后面那几个文臣除了出谋划策,没什幺大用,还是别让他们知道。就两个宰相、两个羽林军将领四个人参与最初的行动,其他人待大势稍定之后再与共谋。这样圈子小,几个人知根知底的,都会比较谨慎。”
太平摇头道﹕“这种事必须考虑周全,万一谋划出了纰漏,事到临头时再要补救就不好办了。”
薛崇训昂首道﹕“母亲,干脆初期策划方案交给我来办,我今天就想好,晚上便让其他人到母亲府上来商议,尽早定夺。现在最重要的不是完备,而是兵贵神速!”
太平低头沉吟不已。薛崇训忙劝道﹕“上回我的三河法做得如何?当时姚崇也在洛阳,还有几个御史盯着,他们不是照样投子认输?母亲,你信我幺?”
这时太平骤然抬起头来,用鼓励的眼光看着他﹕“我信你,如果连你都不信,我还能信谁?”
天可汗 第三卷 决战禁城之巅 第九章 祥和
春暖花开,紧挨着东市东北面的隆庆坊内,王府豪宅风景绮丽,太阳暖洋洋的一片祥和。李隆基做藩王的时候就住在这里的五王子府了,现在当了太子一年多,仍没搬进宫去,依然住这儿。他还叫人缝制了一个够五个人睡的长枕头,说是要兄弟五人睡一起,当然不是为了搞基,只是表明团结亲兄弟的态度壮大势力而已。
在这样暖烘烘的午后,李隆基忽然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他的心腹谋士之一名叫姜皎的人送来的。李隆基便叫人打开包裹,骤然眼睛一晃,原来是把明晃晃的横刀,连刀鞘都没有,一展露便反射着太阳的明光。
就在这时,门外数人求见,听说是高力士等人,李隆基便即刻宣之入内。进来的人有三个,宦官高力士、谋臣王琚、家奴出身的王毛仲。
王毛仲已有四五十岁的年纪了,面方肚大,本是高丽人,做了李隆基的家奴,因在对付韦皇后时帮李隆基结纳诸多万骑将军,居功至伟,现在已经封了官职,不过平常仍旧留在府上做管家一样的事。
所以进屋的三个人都是李隆基心腹中的心腹,高力士一看案上刚打开的包裹,不禁问道﹕“殿下,这是谁送来的?”
李隆基若有所思地答道﹕“姜皎。”
高力士立刻沉声道﹕“刀可斩断困扰,他是在劝殿下尽早决断!”
李隆基道﹕“你们也是这样的心思?”
王琚忙道﹕“薛大郎去幽州联络汾王等蛛丝马迹表明,太平一党可能有阴谋,殿下不如先下手为强!”
除了家奴王毛仲没有多言,另外两人一唱一和,力主李隆基尽早动手。李隆基自己也有这样的心思﹕除了防止太平先下手;还有一个原因,就算自己登基,重要大权仍在李旦手里,不政变是得不到大权的。
这时高力士也说道﹕“禁军四军中左右飞骑将领多私谒太平,飞骑主力又驻扎在虔化门,偏偏今上让殿下仍在太极宫武德殿听政,万一他们要鱼死网破,飞骑和南衙兵前后夹击,殿下危也。”
虔化门在太极宫内,是内宫与外宫之间的东面通道,左右飞骑的大本营就在那个地方,飞骑要进攻武德殿的话,中间根本无险可守,所以高力士才有此一说。
时长安的武装主要有两大股﹕一是禁军;二是卫士(府兵)。
其中禁军主要有四军﹕左右羽林(飞骑),左右万骑。直接统兵的将领分别有十个旅帅和五个校尉。禁军掌宫廷北部防御,左右飞骑的本部在太极宫虔化门,左右万骑在宫城北面的玄武门夹城。很显然飞骑更近武德殿。
目前太平和李隆基在禁军中的势力﹕飞骑多数将领更倾向太平,特别是大将军等上层统帅,毫无疑问是太平的人;但李隆基对万骑的控制很好,将军是他的两个弟弟岐王和薛王,刚安排上去的,不仅如此,里面的许多中层将领都站李隆基这边。以前李隆基率万骑击毙韦皇后一党众人时,万骑就跟他干过一次了,他在军中的人气更增一步,更如葛福顺等校尉都是李隆基的心腹。
……其实李旦有点惧怕自己的儿子,很大的原因就是李隆基在万骑中的人脉。
不仅谋士们在劝,李隆基自己也直觉到了危险,便问道﹕“计将安出?”
高力士立刻急可不奈拿出了一份策划程到李隆基的面前﹕“我已经想好了一个步骤,请殿下过目。”
“等殿下一旦正位,当日便率侍卫去虔化门,以圣旨召羽林将军见之,即可斩杀!如果他们不见,便是抗旨,殿下可统左右万骑往击之,羽林将军抗旨不尊本有大罪,军心不稳必败。控制羽林之后,再将外朝的窦怀贞、萧至忠等一干党羽全部问斩,大事可定。”
出其不意,雷厉风行,李隆基一看心下甚是满意,很符合他干脆果断的形象,当下便赞道﹕“此法甚好。”
就在这时,王琚忽然冷冷道﹕“我想到了一个人,要不要找郭元振一起商量商量?”
其他三人一听,开始都十分吃惊,因为王琚提到的这个尚书郭元振并不是他们圈子里的人,平时也很少和他们见面,更不是太子提拔起来的人,论出身应该算是皇帝李旦赏识的人……只是态度是倾向太子的。虽然态度向着这边,但如此密谋怎幺能找一个中间人物参与?
所以三人十分吃惊和纳闷,实属正常。吃惊之余,他们又寻思,王琚为什幺要提到这个李旦身边的人?
都是聪明人,李隆基等略一寻思就明白其中关节了﹕政变要杀羽林将军,要杀宰相,都是朝廷重臣,就算李隆基登基做了皇帝,仍然没有那个权力,三品以上的官员任免在太上皇手里的。于是一旦刀兵相向,对付的可就不是太平一人了……还有李隆基的父亲!
李隆基脸上顿时露出了复杂的感情来。王琚忙劝道﹕“殿下还记得中宗时李崇俊谋反吗?”
李隆基默然。那件事他当然记得﹕当时唐中宗皇帝在位,太子李崇俊不是韦皇后所生,饱受欺负,怨气积累之后就想用政变来翻身,于是联络了一些大臣和将军,胆大包天真就干了!政变开始是很成功的,武三思等好几个人都被他杀死了,但是他一开始就没有下定决心要对自己的亲生父亲怎幺样,还天真地幻想着政变之后继续做太子,结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