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臣附议。”立刻有人响应,然后迅速响成一片,争先恐后。
“既然如此。”孙策举起杯。“准了!谁若不同意,回去家法伺候。张相,郭祭酒,你们安坐不动,是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郭嘉一愣,连忙起身。“臣附议,臣附议,大王英明,王后英明。”
张纮摇摇着,也起身行礼。“臣附议。”
众臣大笑,纷纷举杯,君臣尽欢。
一回到后宫正殿,袁衡就被包围了。黄月英拉着袁衡的手,眉开眼笑。“这么说,以后我也可以参加朝贺了”
袁衡抚着黄月英的手,亲热的说道:“我就是为姊姊鸣不平,这才斗胆进言。好在大王宽容,没有计较我的失礼,还准了我的请求。”
“早该如此。”黄月英斜睨了孙策一眼,皱了皱鼻子。“否则我今天也能与父亲站在一起,见识一下这大吴的第一次朝会是什么样子。”
“大王早有此意,只是年前这段时间太忙了,没来得及和大臣商议。”袁衡说道:“若非如此,怎么可能我一提,他就答应了。当然,这件事还要谢虞相。若不是他将范围扩大到官员夫人身上,这件事未必能通过,毕竟是有违礼仪的。”
第2004章 力与巧
异姓封王在汉代历史上不是正常现象,孙策又手握重兵,不是那种被圈养的富贵猪,吴国不能按照诸侯王的制度建设,又没有成例可循,最后就依照中央官制,又采用了一些先秦王国的官制名称,以示与朝廷有所区别。
黄承彦的正式官称是将作少府,与将作大匠对应,属九卿之一,但在九卿中的地位偏低。不过孙策并没有严格按照现成的俸禄制度,黄承彦也不是在乎那些事的人,所以先这么做着。
将作少府的职责范围很广,主要是以建筑为主,大到陵园、宫室,小到重臣的宅院,都归将作少府管。新建国都,黄承彦自然很忙,只是宫室的营建主要由计相虞翻规划,将作少府属下的几个令丞负责具体实施,黄承彦只要履行一下监督的职能就行,他的主要精力还在金属冶炼上。
在提高炉温,降低了为去除杂质而反复锻造带来的成本,又利用淬火技术强化了锋刃的强度,打造出刚柔兼备的军械后,金属冶炼已经到了瓶颈期,继续上升的空间有限。黄承彦将精力转到了合金上,希望能通过不同材料间的匹配,打造出更好的军械。
合金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青铜是最典型的例子。不过以目前的技术条件和理论建设,要打造出经济而优异的合金绝非易事。黄承彦的研究停滞不前,已经有很久没有新的成果了,多少有些焦虑。
听完黄承彦的介绍,孙策很平静。这个情况早在他的预期之中,由经验主义转向实验科学是一个飞跃,其中的艰难绝非拍拍脑袋就能解决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黄承彦现在就处于这个阶段。要想跨过这一步,需要大量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更重要的是时间,建立起相关的体系才有发展的可能,急不来。
只要方向对了,结果迟早会来,快慢些而已。
孙策和黄承彦一边走一边闲聊,黄月英陪着母亲蔡珏跟在后面,嘀嘀咕咕的交流情况,先是说了要宴请袁权等人的事,要从蔡家请几个厨子,带着食材去,后来又说了一些造船的事,手舞足蹈,神采飞扬。
蔡珏冷不丁问了一句。“听你这意思,阿母今年怕是又抱不上外孙了。”
“什么”黄月英一愣,随即满脸通红,抱着蔡珏的手臂撒起娇来。“阿母,你又来了。”
“唉,教了你那么多,一点顶用的都没有,那几个都生了,有的还怀上了第二胎,你倒好,一年多了,一点动静也没有。船船船,你就知道船,有时间也不知道造几个人。你真的打算让你父亲纳妾生子,继承他的爵位你让阿母这张脸往哪儿搁”
“那你也不用这么着急嘛。你.还不到四十,可以再努力努力,为我生个弟弟。你看小姨比你才小几岁,不是接连生了两个我听说她又怀上了,是不是真的”
蔡珏点点头,又嘀咕了一句什么,黄月英也没听清。过了一会儿,两人的话题就转到了勾股殿。王宫新成,孙策大会群臣,王后提出要让女子上殿,在朝野激起不少的议论。蔡珏心里是有些担心的,黄承彦封侯是迟早的事,但她一直没生出儿子,终究是个隐患。
“早知如此,就不将你嫁与他了,招婿入赘多好。儿子能嗣爵,女儿也能,更何况你还能自己挣一个。我说你当时怎么就糊涂了呢还非他不嫁。”蔡珏瞥了黄月英一眼,半真半假地说道:“他可没非你不娶呢,这个亏吃得有点大。”
黄月英抱着母亲的手臂,窃笑不已。母女连心,她清楚母亲心里在想什么,自然也不会往心里去。“不急的,不急的,小姨能生,阿舅也生了好几个,你一定也能生,只是酝酿的时间长了些。这就和酒一样,酝酿的时间越长,生出来的最聪明。就像我,你也不是成亲几年才生的这个弟弟酝酿了二十年,一定是个天才。”
“噗嗤!”蔡珏忍俊不禁,捏捏黄月英的鼻子。“近朱者赤,你这说话的轻佻劲儿,越来越像他了。”
黄月英昂着头,骄傲地说道:“这叫夫妻相。”
蔡珏撇了撇嘴,欲言又止,想想又咽不下这口气,伸手弹了一下黄月英昂得高高的脑门。黄月英“唉哟”叫了一声,手捂脑门,委屈地撅起了嘴。前面的孙策貌似不经意的回了一下头,然后又若无其事的转了回去,不紧不慢的和黄承彦一起走着,仿佛什么也没发生。
蔡珏看得分明,脸色转霁,宠溺地摸摸黄月英的脑门。
孙策莅临金谷园,虽然没有刻意大张旗鼓,虎士的出现却足以引起有心人的留意。能接到蔡瑁请柬的人都是人精,得知吴王来了却不露面,自然知道其中的意味。有的奉承蔡瑁与吴王交情匪浅,有的则转弯抹角的想与吴王见一面,哪怕远远的行个礼,看一眼,递个名刺也行。
蔡瑁却不敢大意。他虽然不知道孙策为什么突然班师回建业,但孙策出行的警戒比往常严密却是事实,怎么可能让一个莫名其妙的人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他竭力安抚众人,请大家稍安勿躁,他会请示
第2006章 满宠上阵
正月十五过后,新年便算是结束,各行各业的人收拾起心情,重新投入工作。
今年是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每个人的心上都多了一份负担,一份期待,干劲也更足,谁也不想成为拖后腿的那一个。
孙策将政务交给张处理,自己全身心的投入战事,除了必要的休息,他都在军师处。为了方便联络,他将军师处移到太初宫内,毗邻正殿,相隔不过三十步,有急事喊一嗓子都能听到。
这时候,孙策提倡男女平等就多了不少便利,王后、夫人们就算遇到军师处的参军们也无须尴尬,泰然自若的各行其事。孙策不喜欢阉人制度,所以后宫也没有宦者,这一点倒是深得士大夫的拥护。他如今有一后八夫人,普通人难免好色之讥,对王者来说却是足可称道的俭朴。
当然袁衡等人也自觉,无事不出后宫,即使有事不得不到前殿来,也必然是衣饰整齐,带够随从,不让人有说闲话的机会。她以身作则,别人自然无话可说,就连身有官职的黄月英出入宫省时也会保持必要的礼仪。
正月底,各条战线陆续传来新消息。
诸葛亮查清了甘宁杀人的。被杀的商人来自益州,早就听说过甘宁的名字,到荆州办货,看到了集结的水师战旗,得知甘宁是都督,便调侃了几句,言辞不逊,还辱及了甘宁的父母,不知怎么的传到了甘宁耳中。甘宁火冒三丈,直接找上门去,杀人劫财,又曝尸江岸,惹得舆论哗然。
事情很快就传到了南郡太守李通的耳中,李通找甘宁理论,甘宁却以自己不属南郡管辖为理由,闭门不纳,让李通吃了个闭门羹,让李通很没面子。李通一怒之下,上疏状告甘宁。
至于长沙夺米,那就更简单了。甘宁熟悉长江水情,认为逆流进攻最好是在冬季和春季,到了夏季,流量加大,流速增快,逆流而上的风险更大,几乎没有进攻的可能。他时间紧迫,便打算先从长沙借米,然后再由屯田都尉调拨补仓。但长沙太守张羡看不上甘宁,坚持要看到文书才肯开仓,具体负责的仓曹掾吏又出言不逊,结果惹恼了甘宁,以他们阻挠作战为由,派水师围了长沙城,杀人夺米。
长沙驻军大半随周瑜出征,剩下的郡兵数量有限,郡尉见甘宁凶悍,没敢硬顶,放弃了米仓,收缩兵力,护住了太守府,这才保住了张羡的性命,要不然连太守张羡都有可能甘宁砍了。
在诸葛亮的斡旋之下,这件事已经暂时解决,甘宁愿意向李通、张羡道歉,赔偿损失,李通、张羡也愿意以战事为先,暂时搁置争议。诸葛亮的报告中还提到,李通与甘宁发生冲突固然与甘宁杀人有关,私心不愤也是原因之一。他镇守南郡多年,如今南郡无事,他不仅未能随周瑜出征,现在又看着甘宁率水师西进,心里有想法,借这个机会发泄。要想彻底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调整李通的职务,让他参战。
看完诸葛亮的报告,孙策意识到问题所在,要调整职务的不仅是李通一人,镇守夷陵的娄圭也不例外。守尉分离,内郡太守不掌兵权,李通、娄圭却曾是统兵的将领,眼看着南郡就要成为内郡,他们自然不安于做一个文职太守。
只是这和他的计划有分歧。在他的方案中,南郡还是边郡,在真正夺取益州之前都是,甘宁的进攻只是佯攻而已。甘宁没有说,李通、娄圭以为是真要夺益州,不愿意做看客,这才会有这样的想法。但他们太乐观了,居然以为甘宁真的能得手,这可不是一件好现象。
更可怕的是诸葛亮也有类似的想法,实在大出他的意料。李通、娄圭不清楚他的战略规划,诸葛亮也不清楚还是说他立功心切,想和豫州一样发动荆州所有的力量,全力一击就算要这么做,也不可能由他来主导,这么大的战事,指挥这么多的将领,绝不是他能够承担的。
孙策传书诸葛亮,命他亲自赶到建业来汇报工作。
青州战场比较平静。袁谭围攻高唐月余,损失兵力逾万,未能登上高唐城头一步,明智的改变了战法,由渤海太守臧洪统领三万人马和青州世家继续围困三城,主力则调往兖州。他本人率部进攻仓亭津,牵制曹昂的主力,别派魏郡太守董昭略取陈留。
董昭率部三万,由濮阳渡河,经白马入陈留郡,所过诸县,就地征发民,收集物资,反抗的一律格杀。在董昭的强势面前,诸县豪强纷纷倒戈,献兵献粮。得到了补给和兵源,董昭长驱直入,目前已经占据小黄、外黄,包围了陈留,兵力达到五万。
张邈兄弟困守陈留,派使者向留守浚仪的陆议求援,愿意向孙策称臣,请孙策派兵求援。浚仪的兵力被吕范带走大半,剩下三千余人只够守城,无力出击,陆议紧急传书,请求指示。
陈留是染料的
第2008章 原创的力量
董氏兄弟相对无言。
陆议没有战绩可言,能力如何不得而知,但他的身份不可忽视孙策侍从。吕蒙、蒋钦在前,朱然在后,再加上去年诸葛亮在汝南推行报纸产生的影响,孙策侍从这个身份已然成了一个传奇,没人敢漠视的传奇。既然吕范敢于将浚仪交给陆议,便足以说明陆议不太可能是例外。
“兄长……”董访犹豫了一会,还是忍不住问道“孙策是怎么做到的他怎么……”
董昭看了董访一眼,淡淡地笑道“对绝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学而知之。文也好,武也罢,见得越多,经历越广,自然学识日厚。只不过以前这些学问都是私传,或父子,或师生,见识既不广,经历也不多,学问自然有限。”他喝了一口水,又道“如果父师再留一手,那就更不足与论了。孙策有教无类,精选少年,悉心教导,再辅以大量战例,耳濡目染,自然能出人才。”
董访点点头。这是实情,也正为如此,家世和师门就非常重要,不仅仅是人脉交游的问题,更是能不能学到真本事的关键。孙策既是一个好老师,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多出人才也不奇怪。
“不过,这未必是好事。”董昭端着水杯,笑了一声,露出几分讥讽。
董访不解。“兄长何出此言”
“军中辛苦,战场凶险,不是什么人都能承受的,所以向来弃武从文的多,投笔从戎的少。孙策父子并为名将,可他的兄弟中便有人不爱武艺,将来他的子嗣中有没有人能子承父业,实在是个问题。到时候这些久经沙场的宿将便成了威胁,要么一一除去,如韩信、彭越,要么功臣欺主,如周勃、陈平。”
董访笑了。“说得也是,我看那袁氏姊妹可比吕后强多了,到时候必然热闹非常。”
“如果真有那一天,你我怕是看不到。”董昭一仰头,将杯中水一饮而尽,又将杯子重重的顿在案上。
“呃……”董访挠挠头,神情尴尬。“兄长,那我们该怎么办”
“走一步,算一步。”董昭叹了一口气。“既然四世三公的袁绍都会一败涂地,焉知孙策不会如霸王一般流星过眼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有时候未必需要几代人,也可能是及身而止。”他仰起头,看着西边灿烂的晚霞,眼神中透出一些惋惜。“毕竟还是太年轻,不知道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兄长,你是说孙策可能会后力不继、土崩瓦解”
董昭点点头。“他走得太快,树敌太多,挫折在所难免,会不会土崩瓦解……不好说。王道养德为经,霸道救急从权,这本是治道之常,他反其道而行,是迂腐还是自信,我也不清楚。可是我清楚,一旦他改弦更张,弃王道而就霸道,可能还不如一开始就行霸道,上一个这么做的人是王莽,结果如何,世人有目共睹。”董昭笑了两声,摇摇头。“女子与小人难养,他可是占全了啊。年轻,太年轻,志向高远固然是好事,好高骛远却难免要吃点苦头。”
董访深以为然,连连点头,以示赞同。“那我们现在怎么办”
“能胜则胜,不能胜就守,拖住满宠便是有功,剩下的……自有人操心。”董昭抬起头。“公明,你率骑兵回雍丘,监视浚仪城,别让陆议出城。另外,联络陈留诸家,尽可能多筹集一些粮草,再派游骑进入颍川、陈国,逼迫诸县,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喏。”董访拱手答应。
——
次日,董昭没有进攻,只是派斥候、游骑四处打探。满宠也没有主动出击,他甚至连斥候都没怎么派遣,安心在营中训练,只是降低了强度,以免影响将士体力。
董昭收到消息后,知道满宠是跟他拼耐心。他倒是不在乎拖多久,但他不能什么也不做的干等,必须证明自己已经尽了力才行。于是,他宣布赏格,大飨将士,摆出一副要和满宠决一死战的气势。
第三天一早,董昭留下五千人守营,亲率两万五千人出营,向滑亭赶去。他走得不快,十里路走了将近一个时辰,中午才赶到滑亭,又不紧不慢的列阵,同时观察满宠的反应。
两万多大军不可能聚集在一处,排兵布阵需要不少时间,董昭在满宠的正面摆下三个大阵,每个大阵五千人,又派三千人到上游,自己手握七千精锐应变。冀州军也有弩车,上面同样装备有十石弩,数量比满宠还要多一些,此刻推到阵前,与满宠的车阵相对,若非上面涂了赤褐色的漆,几乎和豫州军的车阵一横一样,仿佛孪生兄弟。
豫州兵看得真切,不由得大骂冀州人无耻,又偷师豫州。这些年南阳、汝南领天下风气之先,各种新奇产品大多是由南阳、汝南发明创造,兖州、冀州随即跟风模仿,从张纸到马车,再到军械,几乎抄了一个遍。只不过抄得都不到家,最好的始终还是荆州产、豫州产,行销天下,兖州、冀州——尤其是冀州——终究只是拙劣的模仿者,只能在本地销售。
&nb
第2009章 攻守转换(求推荐!)
看到冀州军车阵被击溃,后退百步,豫州军将士欢声雷动。
曲军侯、屯长们立刻上前喝止,吩咐所有人抓住这难得的机会调整阵型,处理伤口,补充箭矢,就算万事俱备,也不要随意说话,一来声音嘈杂,容易错过命令,二来浪费体力。现在才胜了一阵,对方有接近三倍的兵力优势,艰苦的战斗还没开始。
大胜一场,将士们心情愉快,虽然被骂了,也不生气,一边低声说笑,一边按要求行事,精神百倍的检查武器,处理伤口,或者抓紧时间吃点东西,补充体力。重伤员被送到船上进行处理,那里有医匠和药物,还会有本草堂训练有素的护士照料。有弩车的保护,重伤员的数量非常有限,大多是被流矢击中。冀州军的弩车在第一时间遭到重创,真正射出的弩箭也非常有限,这大大减少了伤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