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子风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这时的黄信,想死
叶春秋已经感觉杭州没法儿住了,四处都是杀气腾腾啊,他躲在屋里,自从那太白集发售起来,整个杭州城就弥漫着肃杀之气。
你说你要读,下面没了,得容他再想,那些个地方名流和衙署的大人们倒是不会说什么,难道他们这么一大把年纪,还能说你读个屁的圣人,赶紧去更新,不写出下半厥就打断你的腿?
毕竟人家是有身份的体面人,当然不会做这样的事,说这样的话。
可是那些年轻的生员就不会这样想了。
自弘治皇帝之后,江南的士林风气渐渐开放,生员们又开始三五成群,这一次算是彻底炸开了锅,他们才不管你读什么呢,到处都有人吆喝着要把叶解元抓出来,一些三等附生也不指望科举,更不怕胡闹,还扬言抓住了叶春秋非要暴打他一顿不可,没有这样的,你这是耍我呢?
陈蓉和张晋已经偷偷来了两次,他们也是不胜其扰,嘱咐叶春秋近来别出门,莫要莫名其妙的后脑挨了板砖,他们的担心是对的,因为还真有痴人手里提着砖在附近街坊转悠。
这让陈蓉觉得四处风声鹤唳啊,仿佛街道上每一个人都不是善类,那些手放在背后的人,说不准手里抄着的就是十八般武器,这下子算是捅了蚂蜂窝了,真真要小心不可。
这年月读人都伤不起啊,什么人都有,弘治年的时候,有年轻的官员因为不满上司,直接堵着人家下班的路上,他拿弓箭就特么的射啊,越是久混这个圈子的人,越是晓得这些人渣是什么样子,所以陈蓉越是担心
历史小说写到现在,很多东西确实玩烂了,这也是老虎难得地方,一方面尽量要做一些小创新一方面又不得不捡起这些老梗,老虎只能尽力在剧情上,使大家看的有些新意,至于这些玩烂的梗,呜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话说,老虎也被玩坏了,能给鼓励不,啥都行,订阅月票打赏啥的,来吧,求糟蹋。
(未完待续。)
庶子风流 第一百八十八章:恼羞成怒(第五更)
张绍还沉浸在那种美妙的忆里,被邓健这么一吼,什么气氛都没了,怒气冲冲地道“快念,快念。”
邓健气冲冲的舞拳“宁波人没一个好东西啊,就没一个好东西,大人,没有了啊,只有上半厥,他说他要好好读,读才是正经事,下半截要下月的三版才出,这人是东西吗,不是东西啊,我要弹劾他,非要弹劾不可。”
他气得跺脚,兴头刚刚勾起来,让他想起了一些前事,还沉浸在某些记忆之中,正想着这诗如何收尾,上半厥固然精彩,有一种很强的代入感,还指着全诗看完,好好唏嘘一番,这尼玛,没了,没了啊。
张绍听说下面没了,也是目瞪口呆,不过
弹劾他?弹劾人家什么?你特么的作个诗还作一半留一半?人家说了啊,人家要好好读,这只是闲暇时所作,经义文章才是正道,有错吗?
邓健气不打一处来,偏偏没地方发作,又想骂几句,接着又头去看上厥,毕竟是花了钱的,而且我特么是穷清流,舍不得,多看几遍,勉强值票价吧。
外头却是闹哄哄的,隔壁的南直隶巡道御史也跑了来,道“黄贤兄,你那小同乡,怎么写诗只写一半,下面都没了。”
呃
黄信无言以对,他突然有后悔,不该满世界嚷嚷自己和叶春秋很熟了。
就在他想借故跑路的功夫,却有门子飞快来报“黄御史,王部堂有请,请你速去。”
堂里的人都是面面相觑,一个个大眼瞪小眼,平时都是私下里听说,黄御史下了值,偶尔会去王部堂私宅里拜望,今儿倒好,直接找到了都察院来,这王部堂和黄御史,当真是关系不浅啊。
邓健现在不敢吱声了,他敢威胁别人,吏部天官王华,他却是不敢招惹的。
张绍眼珠子一转,立即换上笑容,语重心长的对黄信道“啊,子义啊,既然王部堂有请,这里的事你就不必挂念了,有老夫在此为你担待,你快去,莫要让部堂久等。”
心里酸溜溜的,我活了大半辈子,也没抱过这么粗的一条腿,人比人,气死人。
黄信也不敢怠慢了,忙是整了衣冠,匆匆告辞而去。
这几日王华身体有疾,所以都没有去吏部部堂里当值,他已经屡次三番请天子准自己告老还乡,不过天子那儿总是不肯,王华现在已经无意仕途,可是一日天子不准,却也无可奈何。
这位江南江北一齐称颂的帝师,或许是无欲则刚的缘故,总是一副很洒脱的样子。
吃过了药,便老神在在的坐在房里,头上的梁冠已经摘下,放置在按头上,头发只是用青巾扎着,手搭着案牍,便听外头道“老爷,黄御史来了。”
“有请。”王华徐徐道。
黄信连忙进来,他和王华已经越来越熟络了,王华似乎也很青睐这位同乡的稳重,一见到他来,便捋须,笑呵呵的道“子义啊,本来是不该叫你来的,听说你还在当值,哎,因为老夫的私事而耽误了你的公事,实在不应该。”
这话说的,黄信心里想,您老人家的什么事都是我黄某人了天的大事,他面上露出谦和的样子,连说不敢。
接着欠身坐下,身子前倾,道“不知王公请我来,所为何事?”
王华漫不经心的道“太白集,你听说过么?”
黄信心里咯噔了一下,这真是见鬼了,真是成也萧何,败萧何败也萧何啊,当初因为和叶春秋的关系,让他的仕途风生水起,现在好了,四处说自己和叶春秋关系好,就差说河东黄家和河西叶家同气连枝,结果
他小心翼翼的道“呃,听说过的,只是春秋年纪还小,胡闹了一些,平时其实挺是稳健,想不到一时糊涂,多半是他中了解元,那些商们怂恿他,他又不知该如何拒绝,哎这是常有的事,但凡只要高中,有了些名气,就少不了一些恶俗之人骚扰,所谓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吗?春秋也是,我定要好好修给他,狠狠教训他一通。”
在他看来,叶春秋此举确实是胡闹得过了头,诗社没什么,可是这个太白集,非要搞出这样的噱头出来,惹得到处都是沸沸扬扬,争执不休,王部堂是什么人,堂堂帝师,听了这样的事能不恼火吗?
只是他不禁开始在想,怎么为叶春秋转圜和推脱呢,现在自己和叶春秋属于打断了骨头连着筋,撇清是不可能了,自己这个御史清流,现在好似成了专职为叶春秋洗地的一样。
谁晓得王华却是道“噢,原来还有这个典故,被商裹挟,倒也是常有的事,老夫岂会不知,不过,老夫问你,为何他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只有上厥,没有下厥?他这诗是不是已经结尾了,只是不肯印出来?他近来有没有信于你,可提及过此事吗?你这里可有下厥?”
黄信的脸顿时僵住了,我特么的冤枉啊,我怎么会有下厥,虽然我和他关系很好,可是修往来,怎么会连这个都说?是,没有错,我虽然天天跟人说我和春秋同穿一条裤子,自从他中了解元,我一时虚荣,也确实是吹了牛,号称自己曾悉心督导过他的功课,可情诗这件事,我不知道啊。
假若是别人问,黄信只一句不知就好了。
可是王华问,黄信却心里没底,不知道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真不知道,另一种可能是他知道但是不说。前者可以原谅,后者就该诛心了。
可问题就在于,怎么让王公知道,这是前者,而非后者呢。
见黄信一脸踟蹰,王华便也哑然失笑,并没有步步紧逼“噢,看你局促的,想必是不知了,无妨,无妨,其实老朽也只是在部堂里听诸官说起,便命人买了一本,随手想翻翻看,这诗是极好的。”
同学们,诗是泛滥了,这也是无奈的事,老虎唯有在进行微创新,嗯嗯,要不大家来一发,给订阅,月票,打赏支持。老虎求上。
(未完待续。)
庶子风流 第一百九十一章:搬弄是非(第八更)
郑夫人脸上满是笑意,连声道“这可就要靠机缘了,好吧,我尽力给你留意。”
抹了抹汗,叶春秋有心有余悸,在这个人人都装逼的世界,想要在这么多高手的夹缝中生存,还真是不易啊。
等到了正午,终于开饭,郑提学既是大宗师,讲究的是食不言寝不语,叶春秋起初还拘谨,不敢吃多,等郑夫人一再催促他多吃一些,叶春秋也就放开了,立即大快朵颐,看得那一旁侍立的小婢女目瞪口呆,郑提学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看到春秋这个样子,老朽真是羡慕。”
叶春秋显得不太好意思,等第四碗饭下肚,才挠头道“门下来时没有用早饭。”这是托词,因为来的时候,他在路边买了四个粽子吃了。
郑夫人便又皱眉“这可不好,你爹就这样的饿你的吗?家里没有女人可不成,我看哪,你爹也该续弦了,师母非要再多留意不可,自然也不会埋没了你爹。”
叶春秋唯唯诺诺,感觉汗毛竖起,这师母不去做保险业务员,实在是可惜了。
北京紫禁城。
南方虽是细雨绵绵,这儿却是天干物燥,眼下才堪堪入夏,天气倒也不寒不热,刘瑾陪着天子去拜见了太后,便要去司礼监里当差。
他新近调去了司礼监,如今权势已越发大了,心里没得意多久呢,便遇到了诸多的麻烦,比如内的诸公,除了那个焦老之外,其余人大多都对他敬而远之,尤其是那谢迁,更是横眉冷对,像是杀父之仇一样,这让他有些提心吊胆。
他终究只是个小伴伴出身,固然是随着太子登基,从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可是许多事还显得稚嫩,若不是总有焦老在背后提,都不知翻了多少次船了。
好在这时候的刘瑾,随着一次次的磨砺和洗礼,比当初要稳重了不少。
到了司礼监,他刚刚坐定,那干儿子刘欢便在外头探头探脑了。
咳咳
刘瑾伏案,提着笔一副很热衷于案牍之事的样子,毕竟身份大有不同,外间都流传,那内学士叫宰辅,而司礼监秉笔太监呢,则是内相,这么说来,自己也算是宰辅,和内那些学士平齐了,自然也要有那么儿端正的态度出来,免得有人说三道四。
一听刘瑾的咳嗽,刘欢便连忙进来,道“干爹方才又去陪驾了?”
刘瑾却懒得跟他说闲话,拿起一份通政司送来的奏疏,冷冷的看着,一面道“有话捡重要的说。”
刘欢便立即嘶声道“干爹,儿子本来不敢来叨扰的,实在是实在是有人欺人太甚了哪,那些个读人,真是看咱们好欺负,是把咱们当猪狗一样任其,儿子查到,江浙那里,许多读人都在痛骂干爹和儿子,儿子咽不下这口气啊。”
一听到有人痛骂自己,刘瑾很冤枉的抬头,最近自己没招惹什么事啊,怎么又闹出事来了,这还让不让人好好过日子了,我每日待在宫中,好好做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司礼监里批红难道就不辛苦吗?
他立即面目狰狞起来,厉声道“是谁,是谁这样大胆?”
刘欢一脸义愤填膺,道“还能是谁,是那叶春秋呗,上次干爹在那儿吃了姓何的亏,连带着干爹在天子面前都说叶春秋的好,他现在了不得了啊,中了解元,顿时便目中无人,更加不把干爹放在眼里了。”
一面说,一面将他抄录来的一行短诗呈上,道“厂卫那儿,最新截获的,这叶春秋作了这诗,在江南很是轰动,厂里的密报说,现在江南的读人,是人便在那说,下面没了,太监了,你看,干爹,这叶春秋是写了诗来跟咱们对着干啊,这是摆明着不把干爹放在眼里,把咱们不当人啊,咱们自小净身,已是饱受其害了,现在他作诗,不知这诗中写了什么,估计大抵就是骂我们的,干爹,下面挨了一刀也罢了,他他还往伤口撒盐,这是二次伤害,是”
刘欢说到激动,眼眶都红了,绝对是二次伤害,而且肯定骂得很难听,虽然刘欢不懂诗,可是若不是骂人,为何满大街的人看了诗就说下面没了。
卧槽,爷我下面没了就怎么你了,下面没了就不是人吗,往往后头还要加一句,该死的太监,我去。
我怎么就该死了,我没招你惹你吧。
所以说读人最坏了,更坏的就是那个叶春秋,干爹前些日子,虽然满腹的委屈,可还当着天子的面说他的好话呢,好嘛,世风日下,良心坏了,你居然还写诗骂人。
刘瑾气得一口老血要吐出来,忙是接过写了一行小诗的纸,显得怒不可遏,他看着诗,眉头深锁,脸色更加凝重。
刘欢微微抬眸看他,见干爹脸色阴沉得可怕,心里不由想,若不是我来禀奏,只怕干爹挨了骂,还蒙在鼓里呢。
正在此时,却见刘瑾一脸肃杀之气地朝他招手“你来。”
这是干爹有所训示了,是不是立即命厂卫去杭州拿人?
想到这里,刘欢精神振作,徐徐上前,道“请干爹吩咐。”
刘瑾却是直接抄起了砚台朝他头上砸去。
砸的一声,砚台砸中了额头,刘欢这是饱受第三次伤害了,顿时疼得嚎叫,捂着头在地上打滚起来。
“混账!”刘瑾的声音在司礼监里咆哮“叫你多读,咱平时是怎样教训你的,多读啊,这诗,你看不明白,你也好意思做咱的儿子?你这搬弄是非的蠢材!叶春秋是在骂咱吗?你连人生若只如初见都不懂,连这都看不明白,你还自称自己在内堂读过,你这猪狗不如的东西,你看看这诗写得多好,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人活着就好像秋风一样,一阵风就过去了,不是有句话叫做白驹过隙吗?蠢材,就是说人生苦短,人活着就是愁啊。”
庶子风流 第一百九十二章:蝴蝶效应(第九更)
刘瑾看着既痛又不敢言的刘欢,怒气仍未消去,继续骂道“你这只知道吃喝的孬货,这样的意境,你竟然不明白?”
一通训斥,刘欢终于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了,原来这不是骂干爹的诗啊,他虽是疼得厉害,却赶忙趴在了地上,连连磕头“是,是,儿子知错,儿子给爹丢人了。”
刘瑾站起来,把头扬起,仰角四十五度,双手负着,幽幽叹口气“看了这首诗,咱很惆怅啊,人生苦短,这诗的意境悠远,非比寻常,这让咱想起咱的人生,自幼清贫,不得已净了身来,在这深宫之中打小就被人欺负,也真是天幸天子圣明,让我在他左右为伴,总算有了这么儿出息,可是咱看到了这诗后头那一句‘等闲变却故人心,却是故人心易变’,就不禁恍然大悟,噢,原来想要人生快乐一些,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你看看,等闲变却故人心,这写的多好,叶春秋和咱不对付,咱也瞧不上他这酸溜溜的读人,可是咱不是那种看了跟咱不对付就使劲作践人家的人,咱心胸开阔着呢,他这首诗,很好,去寻个人,将这诗抄写一下,装裱起来,就贴在咱的公房里,咱要每日抬头看着这诗,好教它时刻提醒自己,人生苦短,所以做人要改善自己的心态,这样才能快乐满足。”
刘欢连忙说“是,是,儿子这就去办。”
他跌跌撞撞的跑了。
刘瑾眼眸深沉,看着他远去的背影,便又坐下,叹口气,这样的蠢材,自己居然都留在自己身边,真真是教人操心。于是心里又开始惆怅,便想起了叶春秋的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刘瑾便裂开嘴,笑了“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
春意终于被随之而来的酷暑取而代之。
叶春秋父子的庭院里,便连那颗本是生机盎然的槐树也变得软绵绵的没什么生气。
叶春秋躲了一阵,外头的议论总算是渐渐平静下来,读人总是一阵风的,骂了一阵,累了,便又开始钻营起来。
现在太白诗社很火热啊,据说那太白诗社的第三版要出了,现在正在收稿,而今这太白诗社如此兴旺,简直到了洛阳纸贵的程度,那里头的文章和诗词,除了叶春秋那妖孽的半截诗,其他的虽也算是精彩,却也不算是什么绝伦,许多人甚至心里想,若是自己来写,只怕也未必就输他们,哼哼,这种文章毕竟不是考试,考试是有时间限定,考的是你的急智,当然运气也在考量范围之内。
可是太白集里的文章就不同了,完全可以反复的雕琢,灵感一来,好生的动笔,写完之后,再寻一些亲友去润色一下,怎么都不会比你差吧。
很惆怅啊,一群生员的文章现在都火了,小小的宁波秀才都可以靠太白集出名,还有流言,说太白诗集里有一篇文章是宁波的一个二等增广生所作,这种货色从来都是一文不名,在宁波诸生里也不过是不上不下的水平,到了杭州,那更就是渣渣一样的存在了,可人家拿出了压箱底的本事,将自己一篇文章刊载在了太白集里,这下子是真的火了,据说他家的亲戚都觉得他这是光宗耀祖,毕竟是驰名江南哪,于是乎,直接摆了几天的流水席,而今也跑来了杭州,居然还拜在了鹿鸣先生的门下学习制艺。
啧啧鹿鸣先生广收门徒,大家是知道的,这位老先生也算是杭州赫赫有名的名士之一,能拜入他的门墙,其实也并不太容易,多少人挤破头呢?
一个小小的宁波二等增广生,连乡试的资格都未必有的人,凭什么就成了鹿鸣先生的弟子,还不是因为那篇文章被鹿鸣先生看重?
如此一想,大家虽然骂叶春秋欢快得很,一些人就已经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读人是如何心口不一了,那诗社的社长陈蓉已经和杭州的举人刘文明谈妥了,刘文明成为了诗社的杭州督导,如今已经开始带着一群小伙伴广收门徒,不少人都是呼朋唤友,纷纷要加入诗社。
只是这加入诗社却是有条件的,即加入了诗社,需要交纳太白集的期刊钱,也就是说,太白集每月出版一版,你们要进来,每月得花钱订购太白集。
加入的社员越多,保底的印刷量就越大,而印刷量越大,就意味着太白集传阅的人更多,影响力越大;影响力越大,社员自然也就更多,这是一种循环,将太白集与社员捆绑在一起。
这对于许多生员来说倒不算什么,就算不加入,说不准太白集也要买的。
也有一些生员,其实并没想入伙的心思,自己也不想靠着写文章成名,不过读人嘛,总是喜欢与同乡和同窗、同年的名义凑在一起,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小圈子,在这个小圈子里,大家都在谈论学社和太白集里的文章,有拿出来这一刊某某文章来夸赞的,也有跑来叫骂的,不一而足,可是你若是不进去,连朋友都没法做了,没法儿沟通啊,人家说的东西,你又不懂,于是乎,又有许多人被各种人情和其他缘故绑架了进去。
不过是每月三百文而已,其实对于生员来说并不算贵,虽然穷生也有,可是绝大多数能读的人,家境还算殷实,这小钱也拿得出。
更不必说广大的童生了,若说举人、生员们进去,自然有他们的企图心,可是那些个童生们拼了命往里头钻,这就涉嫌到了装逼的成分,你看,我和解元公在同一个诗社呢,里头几十个举人,连秀才都有几百上千个,我和他们现在也可以做朋友了。
陈蓉********都扑在这上头,竭力在各府物色一些督导,又拼命吸纳成员,同时又和那王方商议着在杭州建一个新的印刷工坊的事宜,早已是忙得脚不沾地了。
(未完待续。)
庶子风流 第一百九十三章:互利互惠(第十更)
王方已在杭州选择了一处地方,而后又开始重金招募匠人,忙得不亦乐乎,他家几代人都是经营这门生意的,所以虽然千头万绪,却也没出什么岔子。
王方心里一直惦记着那位叶解元,总觉得那位叶解元不简单,而今长期驻留在杭州,据说那位叶解元现在是闭门不出,便觉得自己理应去拜访一下。
那位才是诗社未来的正主儿啊。
诗社的结构,他可是了解得一清二楚,虽然是陈蓉带头,实则却是五个核心内部讨论形成共识之后再确定方向,而叶家就占了两席位置,几乎等同于,没有叶家的同意,诗社的任何决定都可能会被推翻,更何况,许多社员都是冲着叶解元去的,他毕竟名气最大,号召力惊人。
只是要去备什么礼物却是让人头疼,他倒是偷偷问过了张晋张举人,张举人的话让他脑子有转不过弯,呀,带礼物,不必带什么礼物的,他好吃,聚宝楼,你还记得吗,订桌酒席,让人送去,保管满意。
王方甚至觉得,张举人这是想要坑自己。
不过想到叶春秋那大快朵颐的样子,王方决心试试。
平时的时候,王方也只有清早才有时间,所以卯时不到,便跑去那聚宝楼做好准备,接着便坐着藤轿按照张晋所说的住址到了一处庭院。
庭院很幽静,远处便是西子湖,此时晨曦洒落下来,使西子湖的湖面波光粼粼,清风徐来,使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王方心里失笑。这位叶解元倒是很会挑选地方。到了门扉之外,这儿只是用栅栏围成的庭院,本来他想叫几句,好让主人出来,谁晓得在这东方不过翻起鱼肚白的清晨里,透过栅栏,便可看到里头传来郎朗的读声,读的声音很雄浑,字字圆润,不像是叶春秋的声音,那么势必是叶父了。
如此用功,倒是很难得,毕竟叶父年纪大了,中了举人,还如此勤学,这就难怪他能名列乡试第三了。
倒是这时,他突然看到眼前银光一闪,却是见一少年持着短剑在阳光下宛如龙腾一般飞舞,少年步伐稳健,只是瞬间,便踏了十几步,或进或退,左挪右闪,手中的短剑更是银光闪动,看上去杂乱文章,却仿佛又有规律可循,只顷刻间,便已连连刺出,那银光的寒芒挥洒出来,教人看得心里发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