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庶子风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叶春秋此来,并没有穿着朝服,只是穿着一件寻常的儒衫,他徐徐踱步进来,看了看这里的环境,微微皱鼻,环境有些糟糕。
然后叶春秋的眼睛轻描淡写地看了杨廷和一眼,这个人,曾经是自己的上司,也曾和自己有过很多的寒暄,即便明知道是虚情假意,可是当初的笑颜却偶尔也能在叶春秋的脑中浮现。
可是现在……他完蛋了。
想到杨廷和之前为了对付他的所作所为,无论杨廷和如何不甘,叶春秋都绝不会给杨廷和翻身的机会了。
四目相对,在这昏暗的光线之中,叶春秋明显地现杨廷和清瘦了许多。
此时,一个胥吏讨好地给叶春秋搬进来一个官帽椅子,叶春秋坐下,淡淡地道“给杨廷和也设一张吧。”
那胥吏犹豫了一下,还是又搬了一张椅子来。
杨廷和只怨恨地看着叶春秋,却也不客气,坐在了椅上。
叶春秋朝那狱卒使了个眼色,那狱卒连忙退了出去,关了牢门。
“叶春秋,想不到你会想,你这是来看老夫的笑话吗?呵……你以为老夫今日栽了跟头,就没有翻身的希望了吗,你以为……老夫就这样输了吗?”
杨廷和终于忍不住了,他显然已被仇恨蒙住了眼睛,令他忘了那个镇定睿智的自己,愤恨地看着叶春秋,狞然咆哮起来。
叶春秋则是平静地道“我只是想来和杨公谈一谈。”
杨廷和眉毛一挑,他很快抓住了叶春秋话中的一个重——杨公。
这时候,不得不令杨廷和的心里转过了别的念头,叶春秋居然在自己沦为阶下囚的时候称呼自己为杨公?哈哈……
杨廷和轻蔑一笑,摇头道“老夫知道你的来意,抱歉得很,老夫的身子有所不适,行文写字的事,怕是不成了,后续的佛经,老夫倒是有心报效太后娘娘,却也是无能为力。”
果然是一副滚刀肉的态度啊。
叶春秋抿嘴,却只是淡淡一笑,在来之前,他就知道杨廷和会给自己这样的答案了。
叶春秋依旧一副淡定之色,站了起来,看着囚室中的简陋,尽管这里曾清扫了一下,却依旧可看到墙角的蛛网和地上的污垢。
叶春秋掸了掸身上的灰尘,才摇摇头道“杨公想错了,我不是来和杨公说这些的,我来,只是想告诉杨公,杨公到了今日,已经没有任何出路了。”
叶春秋说这话的时候,并没有看着杨廷和,只是语气异常的平静,口里继续道“杨公十二岁就中了举人,十九岁便金榜题名,成为了翰林庶吉士,杨公现在遥想当初,定是不知有多少风光得意,其实……我叶春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也曾少年得意,只是你我还是有一不同的,我的父亲,当初不过是个一文不名的落魄秀才,而杨公在当时,却有一个湖广提学佥事的父亲,或许正因为如此,杨公方才觉得自己从前和今日所得来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吧。”
“是啊,杨公即便是在少年时,拜的一定是名师,父兄们也都是一时的俊杰,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在杨公心里,杨公的今日,怎么可能不是理所应当的?可我不同,当初的我,什么都不是,我无论走到哪一步,我心里存着的,也只有感激,我感激每一个曾经提携我的人,感激每一个曾经与我一路相伴的人,即便只是一句嘘寒问暖,也足以在我心里留下印记。那些在杨公的人生中本是唾手可得的东西,对曾经的我,却是奢侈。”
杨廷和一直看着叶春秋,听着叶春秋娓娓道来这些,叶春秋的一番感慨,某种程度来说,确实是降低了杨廷和的一些敌意。
仔细去想,确实是有着几分道理,时到今日,杨廷和为何有不甘呢?说穿了,在他年幼的时候,他心里就埋下了种子,自以为自己势必要成为了不起的人物,而这个观念,本质上,来源于杨廷和优渥的家庭条件和他的出身。
所以他不知道感恩,觉得一切都来得如此理所应当,所以到了今日,遇到了人生最大的困境,从端跌落到了谷底,他心里不但痛楚,有的更是不甘,他无法接受这一切。
杨廷和苦笑着摇头道“镇国公说这些是为了奚落老夫吗?”
叶春秋看了杨廷和一眼,却是正色道“不,我说这些,是为了我自己。”
杨廷和狐疑地看着叶春秋。
叶春秋继续道“我这是要告诫自己,人这一辈子,虽是短促,却也漫长,行路难,多歧路,每走一步,都要引杨公为戒,做人,不能忘了自己的根本,不能将天下的人,那些曾经的故友和上司,又或是许许多多出现在自己身边的人,当做棋子,不可凡事都不择手段,若如杨公这般,只为了攀登高峰,而将一切当做蝼蚁,他们的奉承和帮助,都当做是理所当然,这样的人,是走不长久的。”
杨廷和显然怒了,冷哼一声道“那么就预祝镇国公一帆风顺吧。”
叶春秋的话里带了刺,狠狠地刺了杨廷和一下,令他不禁冷笑连连。
叶春秋背着手,却又摇了摇头,道“有些话,我不知当讲不当讲。”
杨廷和不冷不热地道“想说什么就说罢。”
叶春秋侧目过来,看着杨廷和道“杨公将人当做蝼蚁,可知道别人又是如何看待杨公的吗?”
本书最快更新网站请百度搜索/来/,..





庶子风流 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恶毒至此
杨廷和对上叶春秋的眼睛,可是叶春秋的话,却是令他一时间没有回味过来。
叶春秋问过之后,则是笑吟吟地继续道“杨公想必是不知道吧?那么……就索性给杨公开一开眼吧。”
叶春秋说到这里,咳嗽了两声。
囚室的门突然又被打开,原来唐伯虎早在外等候,接着抱了一团抄录好的奏疏进来,直接送到了杨廷和的面前。
这不是奏疏的真本,只是手抄本罢了。
杨廷和冷冷一笑道“人情冷暖,老夫会不知吗?人走茶凉,树倒猢狲散而已……”
是的,杨廷和非常懂人性,他怎么能不懂人性呢?正因为懂,所以他才一次次在官场上高歌猛进。
只不过……其实在叶春秋看来,他想必还是不懂人性的。
至少,当他认真地看了,看到曾文广这些奏疏的时候,却还是打了个激灵。
人走茶凉是没有错,树倒猢狲散也没有错。
可是这里头每一个恶毒的字眼,都令杨廷和打心里寒。
在这里的这么多天,他一直想的就是怎么解救自己,他原本还想叫人四处张罗着在外营救,倒也曾想过会有人落井下石,可是他怎么也料不到的是,这些曾经自己的爪牙,居然恶毒到了如此地步。
他们不但是以踩着自己来撇清关系,居然还将自己全家都牵涉了进去。
若说现在的杨廷和是犯官,是十恶不赦,极有可能遭遇极刑。可是这些人,是奔着把杨家抄家灭族的方向去的啊。
自己的几个儿子,自己的几个兄弟,自己的那些亲戚和族人,竟都被他们罗织了各种罪行,欺男霸女,侵门踏户,杨家的每一个人,像是一下子都成了十恶不赦的罪人一样。
在不一会前,杨廷和还能镇定自若地回着叶春秋的话,可是这一刻里,杨廷和终究还是没有忍住,他的身子在颤抖,甚至渐渐地颤得厉害,因为他相信这些抄本是真的,因为这些奏疏所弹劾的事,都是半真半假,说它是假,确实又有那么儿影,说它是真,却故意夸大其词,可正因为平时他们和杨家关系密切,方才能搜罗到这么多三分真七分假的罪名,若是寻常人,再怎样,也只能是无中生有而已。
所以杨廷和真正地感到了一股寒意,这股寒意在他浑身流淌,他猛地,怅怅然地长叹,竟是不一言了。
其实这些抄本真正可怕的,反而不是这些人的恶毒。
杨廷和是个何其聪明之人,他看到了一个信号。
曾文广这些人,作为自己的党羽,没有采取任何营救的措施,而是毫不犹豫地落井下石。
这意味着什么?
要知道,大家曾经可是休戚与共的啊,他们难道就不怕自己垮了之后,彻底完蛋,挖出了萝卜带出了他们这些泥吗?
这只说明了一件事,他们已经很清楚,杨廷和已经完了,已是必死无疑,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放弃了本应设法营救的上策,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明哲保身。
若是别人来告诉杨廷和,告诉他,你就不要再抱有任何幻想了,乖乖地认罪伏法吧,杨廷和或许不会轻易相信,可是这些曾经与自己休戚与共的人,做出这些事,却令他不得不信了。
这是一种既愤怒又绝望的感觉,杨廷和闭上了眼睛,忍不住喋喋地出了阴冷的笑声。
随即,他漫不经心地道“你知道吗?这个曾文广,从前不过是个三甲进士,以他的资历,是绝不可能留在京师的,若不是老夫,他现在不过是个外放的县令罢了,不值一提。还有……这个李文秀,他回乡守制,起复的时候,朝中却已没了空缺,本来是该将他打去南京,若没有老夫,他现在……”
“呵呵……其实……老夫早料到他们会如此了,只是万万想不到,他们竟会恶毒至此。”
叶春秋则是笑了笑,道“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这自古以来,难道不都是这样的道理吗?杨公以利、以势与人相交,就早该想到今天了,这里头弹劾的这些人,十之**,都是杨公的亲族,自然,陛下圣明,终究还是不忍加害,只是杨公牵涉到了科举弊案,难道杨公以为还会有翻身的余地吗?连他们都看得如此清楚明白了,杨公往日一向聪明,今日怎会这样糊涂啊。”
杨廷和痛苦地摇了摇头,竟是眼眶红起来。
叶春秋随即道“我这里有一词,恰好也抄录了来,杨公不妨看看吧,杨公是聪明人,会知道该怎么做的?”
叶春秋说罢,便含笑道“时候不早了,杨公请自便。”
说着,叶春秋从自己的袖口里取出了一幅纸来,留在了囚室,便带着唐伯虎走出囚室,扬长而去。
杨廷和在这囚室里黄豆般的油灯之下,脸上显得阴晴不定,缓缓地放下了手里的抄本,拿起了叶春秋留下的便笺。
上头是一词,杨廷和的目光落在了第一列“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对于这样萧索的词,从前的杨廷和是不喜的,在他看来,诗词大多是有志难伸的读书人们,心中郁郁用以消遣和自嘲的工具罢了。
自己不一样,自己春风得意,怎么能学那些酸楚文人呢?
他继续看下去“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词,在历史上,本是杨廷和的儿子,那曾经有个老父亲,高中状元,享受了半辈子荣华富贵的杨慎所作,而写这词时,杨慎的父亲杨廷和已死,而杨慎也遭到了罢黜,这才在万念俱焚之下,写下了这临江仙。
是非成败转头空……
读到了这里,杨廷和的心境,又和遭到罢黜的杨慎有什么分别呢?
这冉冉的烛光下,杨廷和的眼睛竟有些湿润了,面容看起来也像是一下子老了许多岁,只有那双带着水雾的眼眸看着黝黑的囚室,像是在想着什么。
本书最快更新网站请百度搜索/来/,..




庶子风流 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成事在天
其实很多时候,文字并不能轻易打动人的,即便辞藻华丽,即便用词如何精准,这是因为,文字本身就是死的,而只有人心才是活的。
死物怎么能动人?就如同一歌,若是听着一歌而难过又或是欢喜,是因为这歌里面的字吗?不是,是因为这歌词刚好呼应了听的那个人的心情。
当这死物恰恰遇到了相呼应的心境的时候,它所产生的影响力则是全然不同了。
又如同样是明月,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至多,也不过浮想出玉盘罢了,它太平常了,平常到许多人都下意识地忽视了它,可是对于一个离乡之人,就会有不同的感触,家乡的月儿,和异乡的月儿也是相同,身边的环境已经改变,可是遥看这月儿,方才想到家乡虽在千里之外,可是月儿却是相同,这不免令人浮想。
若这还罢了,可若是恰好是佳节之时,游子仰望着这月儿呢,此时的心情不正对了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吗?这短短的十个字,读来时,或许不会有太深的感触,可是此时此地此景,再来读这诗,看这月儿,有的人麻木,有的人却不免潇然泪下。
诚如这词一般,若是当日风光得意的杨廷和看了这词,至多也就给一个寓意不错的评价,可此时处境犹如落入谷底的杨廷和,坐困在这囚室之中,万念俱灰之下,再看到是非成败转头空时,便忍不住触动地泪如雨下。
杨廷和可谓是奋斗了一辈子,为了走上高位,不知使了多少的阴谋,用了多少的诡计,日思夜想,每日谋划盘算,逢人言笑,以至于连哪一个是真的杨廷和,哪一个是那永远戴着虚假面具伪善透的自己,也已分不清了,真亦成了假,假也成了真,伤心时要强颜欢笑,欢笑时要含蓄而从容,想哭不得哭,不想笑时却非要含着笑,这一步步,何其难也。
寒窗苦读,步入仕途,进入庙堂,追求更高的高位,这曾经的梦想,一步步在实践,却在这个过程,不知做了多少违心的事,即使亲眼看着自己的儿子被人杀掉,也继续装作什么事情没有生,这又是何其的难,就只是为了继续往更高的位爬。
可是……当回过头时,是非成败转头空……
一切……都是虚妄啊。
一生的追求,原来只是如此。
在这简陋的囚室里,再没有了那曾经踌躇满志的杨公,也不再是那心中满是不甘愿的犯官,在这黄豆般的烛火之下,只留下了一个垂垂老矣之人,抱着便笺,老泪纵横。
呜呜地低泣,并非那种撕心裂肺,却带着一种哀鸣。
而另一头的叶春秋,已带着唐伯虎快步走出了刑部大狱。
唐伯虎这一路上,都是沉默无语,他愈的觉得公爷神秘莫测了,这件事,一直都是叶春秋与唐伯虎谋划的,因为兹事体大,叶春秋没有让太多人参与,而唐伯虎现在对叶春秋只能用五体投地来形容了,因为公爷居然猜着了杨廷和的题。
只是叶春秋对此闭口不言,唐伯虎自然也不敢问,他这辈子,吃了太多亏,上了太多当,已经知道祸从口出的道理了,他十分明白,有些事,他必须永远埋在肚子里。
跟着叶春秋,他憋了很久,突然道“公爷,你说,那杨公……不,杨廷和会就范吗?”
“不知道。”叶春秋很直截了当地回答“或许会吧,也或许不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已不是你我所能决定了,我做了该做的事就可以了。”
“是啊,是啊。”唐伯虎连连头。
唐伯虎想了很久,终于还是鼓起了勇气,在叶春秋登上仙鹤车,他尾随上车之后,才道“公爷,你从前说,我若是打了……打了那几个御史,就……就……”
“嗯?”叶春秋狐疑地看了唐伯虎一眼,旋即,想起来了,自己好像是有过承诺啊,说要将府里的春梅连带着秋香一道赏他,当时也只是随口一说,可这臭不要脸的……莫非真惦记上了?
果然这读书人,都是花花肠子啊。
叶春秋不由苦笑,却还是很干脆地道“秋香,我就不说了,春梅的事,却还要问一问她的意愿,若是了头,也就一并去吧。”
唐伯虎老脸一红“我其实………其实也只是随口一说罢了。”
口里这样说,心里倒是实诚得很。
叶春秋便笑了笑,表示理解。
唐伯虎还是觉得不好意思,却是叹了口气道“这也怪我,从前生了一个女儿,也是刚接到京师来安顿,唐家只我一个独子,若是不能添丁,只怕要愧对祖宗,所以……”
所以多一个女人,就保险吗?
还是臭不要脸……
虽然这样想,可是活在这个时代,唐伯虎只是跟这里的许多人的想法一样罢了,叶春秋也只能理解,他深知自己无法用后世的思维来影响这个时代的人,更何况,后世的人能想的开的人怕也没有几个。
叶春秋道“明日,我怕就要入宫一趟了,得去给陛下一个交代,但愿那杨廷和能明白事理;后日就要启程去大同一趟,这巴图蒙克,我还想再会一会。”
即便理论上来说,叶春秋心知巴图蒙克和自己还沾着亲,可是说到他的时候,叶春秋也全无敬意。
各为其主,牵涉到了大是大非的问题,某种程度来说,这种亲情就是一钱不值了,自古以来,这么多的和亲,何尝阻止得了刀兵相见?
此时,叶春秋又道“伯虎兄,明日要预先做好准备,车驾和侍卫都要安排好,最好早去早回。”
唐伯虎笑了笑,道“这个好办,学生定会妥善处置好的。”
叶春秋将事情向唐伯虎交代完,便靠在了沙上,心里不禁想着方才与杨廷和的对谈,心里却也不知到底有几分把握。
若是无法凑效,陛下那边,怕是也不好和太后交代吧。
本书最快更新网站请百度搜索/来/,..




庶子风流 第一千四百六十八章:破罐子破摔
时间悄悄而过,这时已到了晚春,京师的天气已愈地热起来了。
在这晨曦下的紫禁城里,一行宦官在后廷深处,早已预备好了车驾,朱厚照打了个哈欠,迈步从舒芳里出来,只见已是穿戴一新,他踏上了外头早已备好的龙车,车驾转眼之间便到了暖。
刘瑾则是早在暖候着了,暖的案头上,也早已堆砌了厚厚的一沓奏报。
别看朱厚照经常胡闹,可是要紧的奏报却是历来有看的,皇帝可以不参加朝会,不参加廷议,不去听筳讲,可是司礼监疏理出来的紧急奏报,却是半分都不能简慢。
朱厚照坐下,神情间带着几分心不在焉,显然今儿没什么心思看这些奏报。
对朱厚照来说,偶然耽误一下政事,他也不是很在乎。
这倒不是懒,而是朱厚照很清楚自己的职责,他要做的,其实并非是天下的事都得让他来操心,而是死死地握住关注军政大事的权利,因为无论是内还是司礼监,都不知道今日送来的奏报和票拟会不会亲自来看,所以才不敢欺瞒或者是暗中欺上瞒下,朱厚照保证了一种随时可能监督的态度,就足够了。
朱厚照带着几分慵懒地将奏报推到了一边,而后坐在了沙上,微微眯着眼睛开始养神,口里则道“母后那儿起了吗?”
刘瑾笑嘻嘻地道“已是起了,太后娘娘清早起来,便让人去了弘慈广济寺,询问法会的事儿,奴婢觉得……”
“好了,好了,知道了。”朱厚照心情不怎么好,显得有几分不耐烦,他当然知道刘瑾想说什么,不就是觉得母后对这事儿太着紧了吗,只恐佛经没有抄录出来,令母后心里生了一根刺,觉得不吉利?
顿了一下,朱厚照不由道“春秋去见过了杨廷和了?”
刘瑾连忙道“已是见过了,刑部大狱的人来报,说见过之后,杨廷和便默然无语起来,晚饭也没有吃。”
朱厚照摇了摇头,叹息道“看来是真的不成了。朕现在心里倒是有些憷了,真不敢去见母后,就怕看到母后那着急的样子,若是事情不急,倒是有办法迫着那杨廷和非要抄录出来不可,可是只剩下最后两日了,哎,也罢,连春秋都奈何不得了,朕又有什么办法呢?”
刘瑾便笑着道“陛下莫忧,实在不成,就拿去岁的抄本来代替便是……”
朱厚照摇摇头道“母后最在意的就是这个,这里的规矩少了,就是憾事。”
刘瑾还想说几句好话,就在这个时候,却有宦官在门外探头探脑的,而后禀报道“陛下,镇国公觐见。”
朱厚照听了叶春秋来,脸上闷闷不乐之色顿时消失,反而眉飞色舞起来,道“叫来吧,叫来,朕正不知如何交代呢,他来了正好,和朕一道去请罪去。”
叶春秋今天又是起了个大早,因为预备要去大同,今日还有许多事要处置,不敢怠慢,所以及早地先进宫来了。
只是叶春秋刚到了暖的外头,便见车驾已经准备好,朱厚照动身上了车驾,刘瑾上前来,笑吟吟地对叶春秋道;“陛下有口谕,镇国公立即随陛下去仁寿宫见太后娘娘。”
叶春秋一下子便晓得朱厚照打什么鬼主意了,却是头道“遵旨。”他不由又问“刑部大狱清早没有消息来吗?”
刘瑾无声地摇了摇头,答案显而易见。
那杨廷和是否被自己说动,叶春秋其实也有拿捏不准,现在知道还没有消息来,不禁有些失望,但也只能摇头苦笑,毕竟不是事事都能如人意的。
叶春秋便随驾至仁寿宫,跟朱厚照一起去参见张太后。
张太后历来起得早,见了朱厚照和叶春秋来,已是戴着凤冠,通身的端庄得体之态。
张太后温和地笑道“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哀家正想和陛下说一说法会的事呢,我佛慈悲,陛下能平平安安,便是因为佛祖保佑啊,眼看着就要到诞日了,这法会还有一些安排,哀家得寻陛下商量着。春秋,你也来了,昨儿听说你去劝那杨廷和,哀家就放心了,这杨廷和是个罪臣犯官,他有今日,这是活该,不过他的行书,却颇有几分感应,哀家看着有几分佛性,却不知他答应了没有?”
朱厚照则是苦笑道“儿臣……这个……这个……”
朱厚照一时也不知该说什么好,毕竟张太后的热心,终究还是为了自己,朱厚照虽不礼佛,可这儿人情世故却是知道的,更何况自己母亲为这事操了不少的心,此时,他还真是答不上来。
1...413414415416417...55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