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子风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一切都像是滚雪球似得,人越来越多,结果人越多,商机就更大。
何况这里不少工坊要兴办,也有一些商贾在此驻留,想来洽商合作事宜。
这天底下,最大胆的便是商贾了,因为只有他们,才可以为了利润,甘愿冒任何风险,即便是这关外,他们也不在乎。
一群要钱不要命的人最是难缠了。
叶春秋一行人马浩浩荡荡的抵达,孙琦已来相迎了,叶春秋下车,与孙琦相互见礼,寒暄几句,便回到宅邸。
回到家的感觉很好,相对于那朵颜部,叶春秋已经将青龙当自己的家了。
他舒服的坐在了沙发上,这里的砖石厅堂已经经过了改造,而今已设了一个壁炉,壁炉中炉火旺盛,屋子里一时暖和如春,叶春秋倒是不觉得热,却是喜欢这种暖呵呵的感觉。
让人舒适而又颇感安逸。
才坐下一会,那秋香便斟茶来,坐在叶春秋身侧的唐伯虎立即变得拘泥起来,抿着嘴,略微垂着头,有些羞赧的样子。
叶春秋不由轻笑,这书生还知道害羞了,不过这时代的书生一直都是臭要面子的,当然不会把自己的情绪轻易外露。
等秋香旋身走了,叶春秋收敛起笑,方才看向孙琦,道“舅父,这几日如何?”
孙琦心有余悸的道。
“我接到了你的快报,先是吓了一跳,心有余悸,万万料不到,去了一趟朵颜部,竟也发生这样多的事。”看到叶春秋安然无恙,他不由停顿了片刻,似乎才想起重要的事来,继续道。
“噢,至于你要吸引流民出关的事,我已张贴文榜了,想必要不了多久,商贾就会把消息带出关去,只是……春秋,这让汉人来放马,真的能成吗?你要知道,这些流民出了关,可就是镇国府要负责的了,若是有什么差池,朝廷不免怪罪,何况,此事的争议肯定不会小,只怕传到了京师,非要闹成一锅粥不可。”
叶春秋知道自己的这个主意,多半会惹来非议,可此刻多说无益,只是很认真的道“不试一试怎么可以呢。”
孙琦不禁摇头笑了笑,他知道这个外甥就是这个性子,外表温和,实则内心却很刚强,认定的事,谁也无法改变他,劝说也无益,于是便将最近发生的事说于叶春秋听。
“还有两件事,其一就是近日商贾日渐增多,治安越来越糟了,这样下去,可不是办法……”
叶春秋思虑了片刻,格外严谨的道“此事,春秋早有预料,也正因为如此,我打算重新将一些退役的生员征召起来,成立一处警备司,专门负责治安、救火之事,这件事,得有劳王参事,得让他帮着你筹备出来。”
“还有一桩事。”孙琦也觉得,这毕竟不是什么大问题,维持治安而已,不过是招募一些巡捕和捕快的事罢了。
可是说到第三件事,孙琦却变得谨慎起来,他道“这件事,却是非同小可,在青龙,我们拿住了一个人,原以为只是个作奸犯科的小毛贼,谁料到审问之下,却是被人收买了来刺探的,至于收买他的人,他一无所知,不过却是透露,这收买他的人一直都在打探春秋的踪迹,显然,那些人已经潜入了青龙了,春秋,这些人,理当就是那一批刺客。”
刺客……
一听到这些刺客,叶春秋脸色也很不好看了,他道“刺客的幕后之人,难道还没有所察觉吗?”
孙琦摇头“这些人,理应对关外的情况甚是了解,而且秘而不宣,便是让人为他们效劳,也绝不会显露出庐山真面目,我已叫人细细查访了,还委托了锦衣卫帮助追寻线索,可是到现在,依旧对这些人,一无所知。”
叶春秋反而淡然起来“他们既然在暗中查我的踪迹,肯定会动手,等他们动了手,迟早会浮出水面。”
正说着,却有朝廷最新的邸报送了来。
朝廷邸报,只要一经放出,立即便会有人专门从京师快马送到这里来,叶春秋乃是翰林出身,对于公文和邸报,是再熟悉不过了,别看只是小小一份邸报,这邸报中的官样文章里,却总能寻出一些朝廷动向的蛛丝马迹。
叶春秋打起精神,叫人送到手上,一面看,一面对唐伯虎笑道“唐兄,你上邸报了。”
“什么?”唐伯虎愣了一下,他一个小小举子,怎么可能上邸报了,他凑上去,果然看到自己名字,却是朝廷对镇国府的嘉奖,说的就是叶春秋招抚朵颜部的事,唐伯虎瞠目结舌“这才三日不到的功夫,朝廷竟就已经……”
叶春秋眼皮子都没有抬一下,继续低头道“朝廷的快马,有时候会快到你自己都不敢相信,你真以为急递铺子和厂卫,都是吃素的吗?”
唐伯虎咋舌,里头除了嘉许了叶春秋,其次便是山海关总兵陈述,自己名列第三,虽然只是口头上的嘉许,唐伯虎却甚是满足,笑吟吟道“还真是……哈……这一下子,若是让一些故旧看了去,怕是要教学生无地自容了。”
他正说着,叶春秋却在下一篇的文章里,发现了不同寻常的地方。
内首辅大学士乞老致仕,这是打算要告老还乡了。(未完待续。)
本书最快更新网站请百度搜索/来/,..
庶子风流 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宰辅
要知道,大臣请辞的事是常见的,可是一般上邸报,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陛下恩准了。
陛下若不恩准,一般是绝不会见邸报的。
看来刘公果然要致仕了。
叶春秋唏嘘着看着邸报,整个人懒懒的窝在沙发里,面色平静如常,心里却不禁有了几分惆怅。
刘健这个人,和他非亲非故,反而对叶春秋来说,谢迁反令自己亲切一些,而自己的老泰山,自不待言,可是叶春秋与刘健,颇有几分特殊的感情,到底是什么感情,叶春秋也说不上来,或许,只是因为心里隐隐有几分敬重。
这是一件颇为可笑的事,分明很多时候,叶春秋并不认同刘健的某些做法,他实在太稳了,而今大明弊病丛生,本该有一个人大刀阔斧才是,而刘健宰辅天下,这天下大致也算太平,可终究还是放任了许多弊病。
叶春秋与他的观背道而驰,偏偏,叶春秋心里依然极敬重这人。
也许是因为了解历史的缘故,太明白刘健这个人。
唏嘘一番,叶春秋将邸报递给唐伯虎,道“刘公宰辅二十年,受明主知,造膝论议,可谓荣遇。而今告老,急流勇退,可谓招之不来,麾之不去,有古大臣之风啊。”
唐伯虎接了邸报看,沉吟不语,眼眸微垂着似乎陷入了沉思,过了片刻,唐伯虎抿了抿嘴,默默的将邸报收了,感慨道“刘公是功成身退,于他,也是一件喜事。却是不知,到时谁执宰辅。”
叶春秋不由坐起身子,端起茶呷了一口,浓香的滋味沁入心口,让人格外舒服,享受茶香润口的片刻,叶春秋不禁缓缓道“谢公乃是少傅兼太子太保,而李公去岁加了太子太师,又进了吏部左侍郎,这肯定是刘公的意思,刘公是希望李公能够接替他。”
唐伯虎闻言不由奇怪,似乎一时想不明白,立即困惑的问道“王公且不说,他入内不久,可是李公与谢公平分秋色,何以刘公却是属意李公?”
叶春秋不禁摇头微笑,娓娓跟唐伯虎道来“刘公是四平八稳的人,他所属意的对象,也势必是深藏不露才好,谢公性子太燥,在刘公心里,怕是难堪大任,而李公既善谋,又寡言少语,这首辅,自然非他莫属。”
唐伯虎颌首,继而像个问题多的小孩,追问叶春秋“那么依你看谁会补入内呢?”
叶春秋轻轻放下手中白瓷的茶杯,嘴角微微一挑,一脸正色的看着唐伯虎,很是认真的道“伯虎兄,你还真是打破砂锅问到底,我又不是内大学士,哪里晓得谁能入,不过”叶春秋顿了顿,眉头轻轻皱了皱,陷入沉思里,不过只是短短的瞬间他便过神来,神态自如的继续跟唐伯虎分析道。
“李公既然成为首辅大学士,就势必要有心腹之人入,有这资格的,朝中也只有寥寥数人而已,杨廷和与李公一道修撰过大明会典,算是老相识,一直是李公的腹心之人,这一次,怕是要轮到他了。”
唐伯虎立即肃然起敬道“可是成都府的杨介夫吗?他的直名,我是如雷贯耳的,这样的人能够入,实是朝廷之福。”
叶春秋不置可否的笑笑“是吗,说起来,未来的李老,还曾是我的头上司呢。”
想到此处,叶春秋哂然一笑,不过杨廷和的直名,早已深入人心,他的资历可谓是完美,先是在十九岁时中进士,授翰林检讨,很快,他就升任侍读,为当时还是皇太子的朱厚照讲读。
几年之后,便拜东大学士,专典诰敕,这在大明朝,是最完美的资历,再加上他的名声不坏,又算是李东阳故吏,实是绝佳的内人选。
叶春秋对此,也只是稍稍关注而已,毕竟现在离庙堂远了,眼下最关心的,反而是镇远国的内务。
万事开头难,镇远国说穿了,其实就是个草台班子,不过因为有镇国府的强力支持,还有叶家通天的财力,现在总算有了一些起色。
而今户籍中在册的,包括了秦皇岛,有三万九千八百户,这若是在关内,也不过是一个大县的人口,可放在关外,也算是一个不小的部落了,当然,这里在册的,除了此前朝廷留在这里的千余军户之外,便是叶春秋移来的匠人,还有镇国府的一些管事和新军人员了。
寻常的商贾,属于流动人口,却又因为许多匠人,还没有将家眷接来。
所以理论上来说,在青龙县的人口,大致是在六万人上下浮动,规模比朵颜部要小不少,朵颜部虽然也只有三四万户,可是人家一户是四五口人,人数在十五至二十万上下。
叶春秋知道,未来镇远国的规模,取决于这里是否能够安心的发展,若是当真顺利,想必许多家眷都会安排出关,而且不少商贾在此落脚,将来或许也可增加不少人口。
而叶春秋真正的重心,则是吸引关内的流民,大明已有百五十年了,随着土地兼并日渐严重,流民也日渐增多起来,这对大明来说不是什么好事,而将流民引入关外,其实也不失为一个解压的办法。
朱厚照那儿,已经给叶春秋大开了方便之门。
很快,在山海关、大同、宣府、宁夏诸镇,便接到了敕命,即不可阻拦流民出关,也不必盘查路引。
叶春秋心知,朱厚照下达这份旨意,受到的压力肯定不小,因为现在,便渐渐开始有了杂音,有人谈何这一项政策了。
北人放马,南人耕种,这是所有人固有的思想,唆使南人出关,对不少人来说,这不啻是把人往火坑里推,历来南人出关的,有几个人能有好下场呢?
佥都御史郑守文便极力反对这件事,他甚至亲自给叶春秋写了一封声情并茂的信,望叶春秋三思而后行,不可因为一拍脑袋,而铸成大错,这些,毕竟都是大明子民。(未完待续。)
无弹窗小说,百度搜索([来]),里面小说更新速度快、广告少、章节完整、破防盗
庶子风流 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混世魔王
对于这样善意的劝说,叶春秋也只有修书回去,尽力解释自己的动机。
胡虏的问题,本质上就在于其骑兵的机动性,而汉军无论采取任何办法,都无法达到这种机动的。
历朝历代以来,能够真正与胡虏决胜的王朝只有一个,那便是当初奉行寇可往、吾亦可往的汉武帝。
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养马!
没错,建立大汉的骑军!
当初为了组建骑军,汉武帝所做的就是规定民间养马,以徭役的形式,对战马进行喂养,从而组建精骑,而后用胡虏最擅长的方式去打击胡虏。
可是这样的做法,实在太耗费民力了,胡虏养马,那草场就是现成的资源,可是关内要养马,则需要有人专门照料,需要喂养精饲料。
可以说,养一匹马,比养一个人还要困难,若是养上数十万匹,关内的财力,是决不可接受的。
当初汉武帝登基的时候,国库充盈,可等到他的晚年,大汉的国力便因为对胡虏的作战而导致国库空虚,人口也是剧减。
叶春秋在回信中大致地谈了自己的想法,打击胡虏来说,天下最行之有效的办法,还是汉武帝的方法,你快,我比你更快,你机动能力强,我机动能力要比你更强,你的子弟,天生下来就是战士和弓马娴熟的骑士,那么我也要做到,拥有大量可供随时征召,并且可以随时作战的人口。
唯有如此,才能永绝胡虏之患。
既然如此,那么汉民必须得去尝试,固然从前也有诸多这样的尝试,且大多失败,可是这一次,镇国府愿意倾囊组建一个新的体系。
何况天下之大,可不只是大漠,大明不过是偏居一隅之地罢了。
当然,叶春秋把自己真正想说的话,却是通过奏疏的形式上奏给了朱厚照,叶春秋毫不掩饰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耕种,已经让大明只能局限于关内,可是大明子弟多不胜数,单凭关内两京十三省,最终,还是会陷入三百年内改朝换代的循环。
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一个王朝初立时,因为经过战乱,人口剧减,于是新的王朝安定下来,开始休养生息,很快,由于安定,所以百姓们开垦出大量的良田,于是人口开始增长,土地得到了更大的利用。
可是在经历了几代盛世之后,可供开垦的土地则越来越少,可是人口却是越来越多。
这时候,朝廷已经开始出现许多危机了,若是不能得以改善,等到最后,人满为患,而土地已经根本无法承载这巨大的人口,最后,一个天灾来临,无数饿殍出现,王朝的末世也就开始,叛乱发生,朝廷为了平息饥民的叛乱,不得不将赈灾的钱粮拿去用做军需,结果叛乱即便平定,可是饥饿依然无法缓解,最后更大的叛乱发生,最终,整个王朝彻底被埋葬。
想要打破这个循环,唯一的办法,已经不是靠明君和所谓的仁政来解决问题了,因为即便是仁君,他也变不出土地和人来。
叶春秋给朱厚照描绘了一个广阔的前景,除了必要的海上贸易之外,大明必须得有一支由牧民组成的附庸。
叶春秋特意上了一道《沙俄书》,这时的沙俄,现在不过是个莫斯科小公国罢了,可是叶春秋却无中生有地制造出了一个强大沙俄,汇总他们的经验。
“沙俄国本为斯拉夫人,其国亦以农耕为主,此后因为土地不足,于是大量流民不得不聚众叛逃至阔地草场,游牧为生,乃曰哥萨克人,哥萨克人与俄人同种同源,血脉相连,很快,哥萨克人便效忠了沙俄皇帝,沙俄皇帝给予他们特殊的恩典,命他们四处征战,哥萨克人来去如风,因为放牧为生,因而骁勇善战,尤擅弓马,为俄人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
“臣弟以为,汉民不去大漠牧马,自会有胡虏凭借着广阔的草场而不断的滋长自己的实力,而今巴图蒙克带甲三十万,一统蒙古,朝廷若只凭借着关塞防守,处处被动,只恐迟早要受制于人,与其如此,不妨效仿沙俄,建立二元体制,关内颁农耕法,以农为本,附之以工商,而关外则颁牧法,以放牧为本,再以秦皇岛之海贸为辅。大汉的牧人,为大明开疆拓土,大汉的农夫,为这开疆的土地耕作,农夫为盾,牧民为剑,陛下引盾持剑在手,何愁王业不兴?今日臣弟在关外,以新军为根基,引牧民协助开拓,一旦击溃鞑靼,便可迅速占据整个大漠,进而以此为跳板,不断向极东,极西开拓……”
这份奏疏,大致地说出了叶春秋的想法。
关内的顽疾想要改,实在太难太难,既然如此,那么内部的问题,向外去解决,镇国府未来大计,便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做。
这哥萨克能为沙俄,带来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那么关外的汉民,照样也可以尝试。
这封奏疏到了紫禁城,先是被送到了内。
此时京师已经进入了初夏,炎炎夏日,内里却是一片清凉。
李东阳看完叶春秋的那份奏疏的时候,顿时展现出一副愁眉不展之态,沉思了一下,最后唤了书吏将几个大学士统统叫了来。
自刘健致仕后,内的变动其实不大,除了杨廷和是新近入的之外,照例还是李、谢、王三个熟面孔。
李东阳先是笑着对王华道“王公哪,令婿还真是混世魔王啊,看来往后安生不得了。”
王华错愕地看着李东阳道“怎么,关外又有事了?”
李东阳又笑了笑,便将奏疏给王华看。
王华看着李东阳唇边的那几丝笑意,感到很古怪,而后拿起奏疏看起来。
上头什么沙俄,什么哥萨克,什么二元体制,眉毛深锁,显然,这奏疏中的许多内容,是他难以消化的。
沉默了半响,他只好道“春秋行事,历来是神鬼莫测,这奏疏,倒是很新鲜。”
(未完待续。)
本书最快更新网站请百度搜索/来/,..
庶子风流 第一千二百七十七章:定海神针
王华说出的这一番话,算是对这番奏疏的第一个看法,却也是等于为叶春秋辩解。
虽然叶春秋的东西,有些显得是胡闹,不过他不是向来如此的吗?很多事起先大家都觉得匪夷所思,可最后还不是成了?
李东阳只是捋须微笑,等谢迁看过之后,谢迁则是吹胡子瞪眼道“这家伙……”
口里带着几分责怪的意味,却颇又像是长辈对晚辈的纵容。
现今在这内里,杨廷和的资历是最浅是,对叶春秋,杨廷和的内心其实有复杂。
算起来,叶春秋和他也没有什么根深蒂固的矛盾,可是嘛,自从上一次被叶春秋黑了之后,杨廷和的心里就有了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
上回若不是叶春秋,本来他应该比王华更早入,偏偏现在却是忝居末位,若不是这一次李东阳极力支持他,连这一次能不能入都有些悬。
杨廷和看过了奏疏后,先是抿嘴微笑,而后才道“李公以为如何呢?”
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却是问李东阳,言外之意,是一切以李东阳马首是瞻。
“治大国如烹小鲜,叶春秋这样太随性了,想想看,若是将来当真大量人出关,却遭遇了鞑靼人和马匪的袭击,该当如何?这是数十万的生灵啊,汉人放马,实在有些荒诞,不过……显然陛下是极力支持此事的,可即便如此,老夫还是不甚赞同。”
李东阳直接表了态,其余人则是一时间沉默下来。
李东阳的意思便是,他不太支持,但是也不会极力去反对。
杨廷和便笑道“这么多人要出关,哪有这样容易,只要地方的官府不去鼓励,即便陛下认可了镇国公的想法,这件事,怕也不会闹出什么太大的动静来,镇国公……固然是为国为民的,可有时候,好心也是会办坏事,内的作用,便是定海神针,只要内这儿稳住,就没有什么妨碍了。”
若是别人,可能还太听不明白杨廷和此话的意思,可是在座之人,都是在官场上混迹了几十年的,自是心如明镜。
既然李东阳不支持,那么事情就好办了,陛下就算准了这件事,可终究,执行的还是内和六部,还有下头无数的地方官体系?
只要内敷衍一些,地方官对这件事阳奉阴违,不去鼓励百姓出关,那么这份圣旨就算颁发下去,岂不也是成了一纸空文?
李东阳叹了口气,接着笑了笑,对王华道“王公,介夫说的也有他的道理,倒是并非老夫故意反对令婿,实在是觉得此事是太过冒失了,望你体谅。”
王华了头,淡淡笑道“明白,明白。”
“那么,老夫就在此拟个票吧。”说罢,李东阳便当着诸人的面,在奏疏夏批拟着写道“此奏前所未有也,若效仿沙俄制,不免徒费民力,臣不敢附议。”接着淡笑着道“送入宫中吧。”
说着,叫了通政司的人,将奏疏递解去了暖。
其实刚看到奏疏的时候,王华就知道叶春秋想要南人牧马的事不大可能得到内其他人的支持的,现在李东阳如此发话,叶春秋的这个想法算是真正落空了。
拟票是内大臣的程序,奏疏进过票拟之后,会送入宫中,接着皇帝才会有批红。
拟票相当于是内的意见,而批红则是皇帝来做总裁决。
不过这些年,下面的部堂和地方官吏,即便是陛下批红表示了支持,可是不少人还是要追根问底,看看这份奏疏的票拟是什么,若是内反对,下面的官吏往往人浮于事,不是说圣旨不能遵守,只是县官不如现管,皇帝陛下毕竟不会亲力亲为,可是内大臣,却掌握着大家的前途。
而一旦部堂里对这件事敷衍,且不说给事中可能会把宫中的旨意驳回,即便是不驳回,一般也没有人认真去执行。
没有官吏执行和推广这份圣旨,寻常的百姓又懂什么呢?结果最后,即便是有旨意出来,事情也可能是不了了之罢了。
可是王华没有站出来反对李东阳,一方面,他对叶春秋的这个政策也是有所疑虑的,另一方面,此时李东阳刚刚成为首辅大学士,实在不宜驳了他的面子。
众人各自散去,王华的心里却还在想着心事,他对这个女婿,也是又爱又恨,有时候总是会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可是呢,想到他做下那么多了不起的事,有时也挺佩服他的。心里想来想去,一时也不知在这件事上到底是支持不支持他才好。
他在自己公房里闲坐了片刻,便听到外头传来咳嗽声,抬头一看,却见谢迁走了进来。
谢迁也不敲门,二人实在是太熟络了,没有这么多的规矩,谢迁背着手,带着几分笑意道“王公怎么心事重重的,还在为那份奏疏烦恼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