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小霸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至今几年?”

    袁谭算了算。“正好十年。”他心中一动,霍然转头,打量着沮授,眉梢轻轻扬起。“沮卿,你那三分可能,莫非是说孙策盛极而衰,其势不可久?”

    “大王英明。”沮授躬身再拜。“三十年为一世,一世又分三纪,自有兴亡之理。初生之时,自然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瞠目结舌,但其势必不久,此后是成是亡,要看天数。若能持成稳重,或可有十年太平,纵有危机,也能一一解决,再以十年蓄新力,破除沉疴,为下一世做准备。若是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则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

    袁谭眼神闪烁,若有所思。他听懂了沮授的意思。十年新政,孙策的发展也到了一个周期,未必还能继续发展下去,纵使能,也不会再像前十年那样顺利,他也有很多问题要解决。解决好了,他还能继续前进。一旦解决不好,像霸王项羽一样崩溃也不是一点不可能。

    沮授说有三分机会,正在于此。

    就了解到的情况而言,这绝非自欺欺人。随着吴国的疆域增大,人才增多,吴国文武的内部分歧凸显,不久前的兖州之战,孙策超擢朱桓为将,偏袒江东系,就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最后不得不贬斥朱桓的军师陆逊以平息众怒。

    派系之争的危害,他们父子最有感触,如今又成为孙策最大的问题,说明孙策虽然有过人之处,却也并非无所不能。有些事,他一样要面对,而且看起来他面对的压力可能会更大。原因很简单,他对世家的打击力度大,引起了反弹自然也大。旧的世家被血洗清除,新生的世家怎么办?更何况还有大量迫于形势,只能暂时蛰伏的旧世家在等待机会。

    此消彼长,举目皆敌。如果孙策处理不好,他崩溃的速度也许比他兴起的速度还要快。

    “沮卿以为,吴王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五五之间。”沮授举起三根手指。“臣再加半分鼓励,凑三分机会,唯大王明鉴。”

    袁谭忍俊不禁,笑出声来,脸上的愁云散了大半。他笑了一阵,又叹道“沮卿奇才,当与荀彧、张纮抗行,只可惜身不逢时,被孤父子所误。”

    沮授摇摇头。“自胜者强。大王若能自胜,重整旗鼓,臣未必不如荀彧、张纮。”

    袁谭扬扬眉,看看四周,走到一旁的石几上坐下,又指了指对面,示意沮授入座。

    “公与,坐。今天你我君臣畅所欲言。”






第2221章 刘备的破绽
    


    沮授与袁谭对面而坐,详细分明当前形势。

    能否与孙策一战,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孙策是否能保持当前的发展势头,一是袁谭能否克服冀州目前的不利局面。前者不由袁谭自主,最多推波助澜,起不到决定作用。如果条件不适合,或者说孙策克服了这个困难,那袁谭也只好认命。后者则不然,袁谭至少可以掌握一部分主动权,如果运筹得当,未必没有逆转的可能。

    只有幽冀合为一体,当孙策发展的势头变缓,机会出现时,袁谭才有能力抓住这个机会。这一点从未改变,从袁绍离开洛阳的那一天起,兼幽冀而有就是他的既定策略。冀州有兵有粮,幽州有突骑,合而为一,才有争霸天下的实力。当年光武帝刘秀就是这么干的。袁谭继位后也曾有这样的计划,却因为刘和报仇心切,功亏一篑,最后反让刘备从中得利。

    “逢纪当年曾为先王谋主,深谙其中要害,如今为刘备谋主,必全力谋取冀州,以逞其志。形势如此,非大王忍让能幸免。狭路相逢勇者胜,大王不可犹豫,必战而胜之,然后与关中、益州为盟,共抗孙策,方有喘息之机。”

    袁谭点头赞同,又问道“冀州久战力疲,如何才能战胜刘备?”

    “战胜刘备的机会在二人。”

    “谁?”

    “逢纪,关羽。”

    袁谭兴趣大增,催促沮授快说。沮授随即又为袁谭分析了这两个人的情况。

    逢纪多谋善断,是刘备的谋主,关羽骁勇绝伦,是刘备麾下最善战的大将,一文一武,可谓是刘备的左膀右臂。但这两条手臂都是有缺陷的,而且他们的缺点相同,都是刚愎自用,眼无余子。这一点,关羽表现得最明显,有时候他连刘备都不放在眼里,无臣子之礼。

    因人设计,针对逢纪、关羽的这个缺点,可以诱敌深入。

    就逢纪而言,他原本是袁绍礼聘的谋士,到了冀州之后,却受到汝颍系和冀州系的夹击,空有满腹智计,却无用武之地。如今为刘备谋主,取冀州,成就刘备的王业,也成就他自己的富贵,是他证明自己的最好机会,他绝不会放弃。况且他面对崔钧等人的威胁,也没有退路,只能奋力向前。

    至于关羽,他骄傲自负,自诩勇武,身为大将,却喜欢冲杀在最前线,与对手短兵相接,甚至不用引诱,他也会主动跳出来。

    逢纪冒进,关羽怙勇,诱他们犯错,折去刘备双臂,刘备就废了大半。

    袁谭以手托腮,眼神微闪。“公与,关羽现在何处?有好久没听到他的消息了。”

    沮授抬起手,在空中虚画了一圈。“必在方圆百里之内。”

    “方圆百里?”袁谭不由自主的打了个激零,脸色微变。

    “是的,草原之战受挫后没多久,关羽就失去了踪影,有关的传言很多,有说他因兵败被贬职的,有说他与刘备发生冲突,愤而离去的,但这些都不是事实。草原之战,刘备大败,但关羽本人并未受挫,纵使有过,也不至于贬职。关羽自负,无臣子之礼,经常冲撞刘备,但他重义气,又以中山安危为己任,绝不会在刘备受伤、中山国有危险的时候离开。且他眼高于顶,能让他屈就的人也许只有吴王孙策,可是到目前为止,并无关羽投奔孙策的消息。由此可见,关羽离开中山的可能性微乎其乎。能让他隐忍这么久,必有非他不可的事。除了袭取冀州,还有什么事更大?”

    袁谭后背出了一身冷汗,风一吹,凉嗖嗖的,透体生寒。他虽然也对关羽离开刘备的传言将信将疑,他也知道袁熙和逢纪有联络,却没想到关羽会藏在他附近,等着对邺城发起突袭。关羽勇冠三军,他如果奔袭邺城,最大的目标自然是自己。

    好险!亏得这几个月一直没有离城太远,偶尔离城也不出邺县范围,更没有在外面过夜的经历。万一不慎,被关羽奔袭,他现在也许要见父亲袁绍,受他冷眼了。

    袁熙知道这件事吗?

    袁谭仔细想了想,觉得袁熙可能不知道这件事。这个弟弟的能力,他是清楚的,如果真藏了这样的心思,他不可能掩饰得那么好,早就露出破绽了。换成袁尚,倒是有些可怜。他的生母刘夫人就是个狠人,他多少也遗传了一些。

    平心而论,如果真要让出王位,袁尚比袁熙更更合适。

    见袁谭出神,沮授也不催促,耐心的等待着。过了好一会儿,袁谭这才反应过来,见此情景,有些局促,连忙说道“公与,如何才能确定关羽所在?”

    沮授摇摇头。“太行山中,处处可以藏人,既然关羽有心潜藏,找到他并非易事。兵少则不足制,兵多则冀州空虚。我们只能以静制动,以逸待劳,诱其出击。”

    袁谭深以为然,示意沮授继续。

    沮授分析说,关羽骁勇,麾下将士训练有素,能以少胜多,但他现在有一个破绽,骑兵太少。他隐匿在山中,所领必然以步卒为主,纵有骑兵,数量也有限。如果能将他和步卒分开,纵使他统兵数万,临阵也不过百余骑,以长矛大盾阻击,强弓硬弩攒射,必能一举破之。

    “杀了关羽之后呢?”

    沮授摇摇头。“不能杀。”

    “不能杀?”

    “是的,不能杀,或者说最好不杀。关羽是刘备大将,虽时有冲突,毕竟生死相随多年,情义非等闲君臣可比。若关羽为我所杀,刘备极可能为报仇而铤而走险,我军纵能战而胜之,损失亦大。两败俱伤,必为孙策得利。不若擒关羽,羁縻刘备,共抗孙策。若刘备不肯,再杀关羽,以示天下人刘备不义。”

    袁潭笑了。刘备的名声本来就不好,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义气,尤其表现为他和关羽、张飞二人的情谊。若他不顾惜关羽的性命,执意为敌,不仅关羽可能弃他而去,张飞也会失望,刘备再无立身之本了。

    “战阵之上,如何能不杀关羽?”

    “关羽是大将,有南阳精甲护身,不惧流矢,阵亡的可能性不大。若是布阵时以围困为主,多布陷阱,临阵时再加以留意,选择合适的武器,大约有七成机会可以生擒他。这件事,可以交给高览去办,他一定能让大王满意。”

    袁谭打量了沮授片刻。“既然如此,那就请高览、张郃来,你面授机宜。”

    沮授点点头,迟疑了片刻。袁谭见状,问道“公与还有什么担心的?”

    “大王,臣有一事不明。”

    袁谭神情微滞,刚刚明亮起来的眼神有些躲闪。“什么事?”

    “大王与刘备会盟,护军将军随行,领军将军留守邺城,世子却不领一兵,是出于何意?战事一起,大王若有万一,谁将主持大事?”

    袁谭没吭声。袁尚主动放弃王位,袁熙便成了他唯一的选择,他拜袁熙为领军将军,统领随他出征的主力,又拜袁尚为护军将军,以郭图为首的汝颍人、兖州人辅佐,留镇邺城,以防万一。这件事一直没有和沮授说,但沮鹄就是他的郎中令,沮授又岂能一点风声听不到。

    但这个问题,他无法回答。一来他担心沮授会反对——沮授不遗余力的为他鼓劲,就是明证;二来他当时也不觉得有机会战胜刘备,更枉谈战胜孙策,只想着抽身而走,现在听了沮授的计策,看到了一线希望,却无法挽回——他如果后悔食言,袁熙、袁尚会怎么想,怎么做?若是兄弟反目,一切都完了,别说伏击关羽了,自家兄弟先得打起来,白白让刘备得渔翁之利。

    袁谭起身背对沮授。“孤最近精神不爽,军务上的事,公与多与显奕商量。联络关羽,不是还要他出面么。显奕与诸将不熟,公与多帮衬他。”

    沮授看着袁谭,袁谭却一直没有回头。沮授暗自叹了一口气,躬身退出。

    袁熙很快奉召而来。听说要伏击关羽,而且要他出面与关羽联络,袁熙心虚,吃了一惊,脸色红一阵白一阵,也不知道沮授究竟知道多少。沮授心中疑惑,却不疑有他,将对袁谭说过的话复述了一遍,最后对袁熙说道“将军,关羽是刘备手足,能否生擒关羽,关系到能否羁縻刘备,将军一定要安排妥当,千万不能露出破绽,弄巧成拙。”

    袁熙心慌意乱,也没听清沮授究竟说些什么,没等沮授说完便连连点头,推说如厕,起身下堂。沮授莫名其妙,心中也有些不快。这时,张郃、高览联袂而来,向沮授行礼。沮授只好将袁熙先放在一边,说明了伏击关羽的打算。

    张郃、高览听了,顿时兴奋起来,不约而同的拱手施礼,朗声道“请祭酒吩咐。”

    “儁乂,元观,请入坐。”沮授摊开地图,招呼张郃、高览坐近些,说起计划安排。“儁乂,你曾与关羽交过手,此次诱击关羽,你在明,元观在暗。”





第2225章 斩高览
    


    关羽一马当先,第一个冲进了高览的大营。

    连续几个月的集训,不惜成本的食物供给,让他麾下的将士在一天一夜行军近百里之后还保持了不错的体力,能够在接近高览大营时冒着零星的箭雨强行突击,手持利斧的步卒砍开了营门的一瞬间,关羽就猛踢赤菟,率先杀入大营。

    柏人城就在一旁,暗中说不定还有张郃率领的骑兵在窥伺,关羽清楚自己的时间不多,必须速战速决,而速战速决最好的办法就是斩杀对方大将,砍倒对方的大旗,第一时间摧毁大军的指挥中枢。

    这个重任非他莫属。还在大营外,他就看到了中军处的将旗,看到了中军将台上高览的身影,冲入大营后,他迅速看了一眼中军将台,发现上面没有了高览,正自吃惊,随即发现高览不在别处,就在他的面前,向他而来。

    关羽又惊又喜,不由自主地叫了一声“天助我也!”随着踢马冲锋,青龙偃月刀在掌中飞舞,划出一道道凌厉的刀锋,将几个冲上来试图阻击他的魏军士卒斩杀,策马杀向高览。

    赤菟马第一次随关羽真正意义上的出战,行军时还看不出太多的优势,此刻全速冲锋,立刻展现出了它的真正价值,即使驮着关羽比常人重一半的雄壮身躯,赤菟依然跑得四蹄生风,如离弦之箭,迅速向高览接近。两侧的魏军正在结阵,根本来不及阻击,眼睁睁地看着一人一马从眼前奔了过去。

    高览暗叫不好,想躲是来不及了,欲战又准备不足,手中连长兵器都没有,只有腰间的长刀和手中的马鞭,要拿这样的武器迎战关羽和送死没什么区别。情急之下,他大喝一声“上,斩杀关羽者,赏千金!”

    “喏!”十余亲卫骑士踢马上前,迎向关羽。

    高览从一名亲卫骑士手中夺过骑弓,搭上箭,瞄准越来越近的关羽。他的射艺虽算不上高明,但如此近的距离,他还是有把握射中的。就算关羽穿的是南阳精甲,近距离射击,一样能射穿。如果能射中面门,关羽就算不死也会重伤,这一战刚开始就可以结束了。

    生死关头,高览已经顾不上沮授要生擒关羽的命令了。他一边瞄准,一边大声下令步卒结阵,围困关羽,不惜一切代价,要将关羽困死在大营中。

    面对迎上来的骑士,看着步卒变换阵型,关羽夷然不惧,冷笑一声,再次加速。青龙偃月刀如闪电一般掠过,冲在最前面的两名骑士连人带矛被劈为两段,残躯仍然端坐在马背上,又向前奔了十余步才轰然倒地。

    关羽左劈右砍,沉重的青龙偃月刀在他手中浑若无物,劈出一道道诡异而流畅的流光,借助赤菟马惊人的速度,关羽从十余名骑士中间冲过,斩杀五人,来到了高览的面前。赤菟马的速度实在太快,甚至连鲜血都没有溅上一滴。

    高览全神贯注,将这一幕看得清清楚楚,惊骇不已。他早就知道关羽勇悍,也曾见识过关羽作战,却还是低估了关羽的骁勇。今天直当其锐,才真正感受到关羽强大的气势。

    那是一种让人无法呼吸的气势。

    “杀!”高览大吃一声,猛拉弓,急放箭。箭矢离弦,嗡的颤了一声,下一刻便出现在十步之外。

    “杀!”关羽报以大喝,面对高览射出的箭,催马上前,身体微侧,青龙偃月刀贴地而起,刀尖划过地面,泥土飞扬。

    “当!”箭射在了关羽的肩甲上,因为关羽的身侧,与甲面形成了一个角度,被反弹到空中,又无力的落下。

    “噗!”青龙偃月刀掠过战马的脖子,战马悲嘶,身首分离。刀势不停,又劈中高览的胸口,刀锋劈开高览的战甲,劈开了半个身体。

    高览剧痛,狂呼,翻身,落马。

    关羽猛然勒住坐骑,赤菟马前蹄腾空,人立而起。关羽双腿夹紧马腹,左手勒住马缰,右手持青龙偃月刀,手腕用力,青龙偃月刀在空中划了半个圈,倒转而至,一刀劈在高览的后脖颈上。

    高览的首级飞起,在空中翻滚,血珠四溅。

    关羽单手持刀,平放刀身,稳稳的接住了高览的首级。高览圆睁双目,与关羽四目相对,鲜血从脖子里流下,漫过刀身,又成串滴下。
1...874875876877878...109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