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汉世祖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芈黍离
面对刘皇帝的教训,刘昉一时有些没反应过来,迎着他的目光,少年倔强地道:“我非此意,只想为君父分忧,为国家做事罢了!”
“你觉得,以你现下的能力、见识、才干,能为我分何忧,能为朝廷做何事?你自觉,现在可以托付大事,承担重任吗?”刘皇帝直直地质问道。
“我......”面对此问,刘昉下意识地就想说可以,然而,张嘴之际,却又自觉没了底气。说到底,他只是个十三四岁的少年罢了,哪怕从小被进行精英培养,又有不少见识,其体魄双肩都不足以的承担真正的重任。
一直以来,对于这个四子,刘皇帝都是比较喜爱的,也钟意他从小表现出来的豪情气质。也正因如此,在发觉他有些骄傲浮躁之后,毫不犹豫予以压制。
一旁的刘晞见了,目光在刘承祐与刘昉身上转悠几许,劝道:“陛下息怒,四郎素来锋芒毕露,他的初衷也是好的,就不必过于苛责了。”
瞪了自己三子一眼,扭头看着仍绷着脸的刘昉,刘皇帝语气终于缓和了些,道:“太后素来疼爱你,而今凤体违和,你舍得远游吗?”
“我......”
“书读得如何?莫不是觉得兵书兵法真的无用?觉得大汉的将帅们,都是不明韬略的莽夫?”刘皇帝继续反问。
刘昉终于低下了头,闷着脑袋,少有得有些消沉。看着这个儿子,刘皇帝心中暗叹,真的是越长大,越不“可爱”,越不好教育了。
刘昉,显然还需多加打磨了,想要纵蹄狂奔,振翅高飞,还早着了。
“你不是要朕给你个差事吗?朕同意了!”刘皇帝又突然道。
闻言,刘昉抬起了头,面部表情显得有些懵,见他这副模样,刘承祐轻笑道:“三馆之中,如今收容藏书十余万卷,朕给你的差事,就是去借阅,每读一卷,写一篇阅后笔记......”
“这个差事,你可愿接下?”刘皇帝问。
尚显青涩脸上,顿时露出一抹苦恼,但迎着皇父的目光,刘昉还是拱手应道:“是!”
接下来,刘昉表情就一直苦巴巴的,积极主动,竟然讨得这么个“差事”,有点后悔啊。
教训了一番爱子,刘皇帝还不忘出行的正事,摸了摸胯下的骏马,说道:“确实是好马,名品啊!三郎,你可记得,这是女真人第几次给朝廷贡马了?”





汉世祖 第44章 殷勤的女真人
面对皇父的问话,刘晞脸上露出他一贯闲散的笑容,漫不经心地说道:“儿无意间查看过案册记录,乾祐十二年以前,有载女真人入贡一共只有五次,乾祐十二年之后,几乎一岁一贡,乾祐十四年开始,分夏冬两贡,而今年,这已经是第三次了。
每一次,进贡的数量并不算多,多者不过七十匹,少者三十匹,到如今,女真一共向朝廷献上了一千两百余匹马。当然,都是战马,且不乏名马良驹!”
闻之,刘皇帝不由莞尔一笑,自语道:“数目虽不众,入贡如此之勤,也算其有孝心了,这是在朕面前刷存在感了?”
刘昉听了,说道:“乾祐十二年,大汉北伐成功,显然这些女真蛮族是受那场大战的影响,来往如此频繁,莫非女真人也有意反抗契丹人的统治?”
对于刘昉的敏锐,刘皇帝看起来很满意,但并未对其言表示什么看法,而瞥了眼刘晞,说道:“三郎,你觉得呢?”
刘晞突然觉得,今日皇帝老子对自己的问题有点多,嘿嘿一笑,应道:“不好说,我对女真了解不多!”
刘皇帝手一挥,淡淡道:“那就说你知道的!”
面对刘皇帝的强势,刘晞无奈,想了想,说道:“我曾与王郎中(王昭远)闲聊过,从他口中得知,女真族当是唐时的合黑水靺鞨,糅合了诸多部族,分布范围很广,几乎遍及东北域,以渔猎为生。不过也因其分散,不能合力,轻易为契丹人分而治之。
这些年,浮海入贡的,都是被契丹迁至辽东地区的部族,算是女真诸部中比较大的宗族。契丹人对诸族的统治手段,堪称严厉,以往其强大之时,不敢反抗,只能含羞忍辱,不过如今大汉强盛,又击败了契丹人,女真诸部难免有些想法。
不过,儿以为,女真人的抗争之心或有,但若说反叛,却也不至于,入贡交好大汉,或许希望能够得到庇护,得到一座靠山罢了。
契丹人虽然在大汉的打击下,实力大损,威信大跌,但仍是北方霸主,那些部族纵然有异心,想要动摇他们的统治,还是很困难的。前几年,渤海人组织起的叛乱被轻松扑灭,就是明证。
至于女真人,实力太过分散,想要反抗契丹统治,则更难了......”
难得地,刘晞滔滔不绝地说了一通,然后戛然而止,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好像说得有点多了。眼皮子微抬,小心地观察着刘承祐,只见刘皇帝的目光一如既往锐利,只是看着自己的时候,显得那么明亮,也带着一股子意味深长。
“你这番话,也算是有见解了!”刘皇帝表情迅速恢复了淡然,评价道。
刘晞讪讪一笑,立刻谦虚道:“这些都是王郎中所言,我只是拾其牙慧罢了!”
“朝中有不少人非议王昭远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只会夸夸其谈,胸中毫无实才,你怎么不以为意,与之交往?”刘皇帝有点好奇地说道。
刘晞又恢复了点懒散的姿态,应道:“如果完全是无用之人,天子又怎么会用他?再者,我觉得王郎中也是个有趣的人,见识不俗,能说会道,与之相谈,有时也乐在其中。”
刘晞此言,算是在迎合刘皇帝了,闻之也不由一乐。孟蜀的降臣中,有被收入宫廷的,被纳入翰林及三馆的,也有留任为官的,但要说谁在归顺后日子过得最滋润,还得属王昭远。
虽然没有实权,但也算近臣,经常能见到皇帝,还能说到话。有的时候,同王昭远聊天,也确实挺有乐趣的。最重要的,这五六年来,王昭远对辽国及其治下的诸部族,了解益深。
“你母亲常责你懒散,朕看你知道的东西,也不少嘛!”再瞥了自己的三儿子一眼,刘皇帝这么说道。
提及高贵妃,刘晞下意识身体一绷,尔后向刘承祐苦笑道:“我只是偶尔看些杂书,同旁人闲谈罢了,实不值一提!”
听其言,刘皇帝没有再就此话题拓展下去了,注意力终于从刘晞的身上挪开了,而刘晞也下意识地松了口气,仿佛刘皇帝的问话让他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一般。
“女真......”刘承祐嘀咕了一句,顿了一下,而后道:“不堪大用啊!”
如果因为后世的一些记忆与思维,就高看当下的女真族,那可真是大可不必。时下的女真人,虽然处于兴起阶段,但还属于极其早期,实力很弱。没有统一的领导,渔猎仍旧是最主要的生产方式,白山黑水之间,更有不少部族还处在茹毛饮血的生存状态之中。
在契丹人的眼中,室韦人、渤海人的威胁都比他们大得多。这个时期的女真人,基本只能仰契丹人鼻息生存,就像一块面团,想怎么揉捏就怎么揉捏,想捏成什么形状就捏成什么形状。
至于“女真兵满万不可敌”之说,这样的说法要是让此时的女真人听了,估计他们自己都会觉得可笑。
毫无疑问,对于辽东,刘皇帝是有野心的,自古以来,那都是中原王朝的固有领土,若没有辽东,帝国的版图也是不完整的。
然而,如何攻取,刘皇帝心中还没有个定数,那毕竟是辽国的核心统治区域了,经营已久,地理又偏远,刘皇帝也不敢小视打辽东的难度。当年郭廷渭浮海击辽,可已经试探过了其份量。
可以直言,在刘皇帝看来,比起东征,西进收取河西可要简单得多。当然,难度或许有,却无法移刘皇帝攻取之志,这将是个系统性的过程,打辽东,必须得再痛击一次契丹,连带着辽国一起收拾。
天下一统之后,刘皇帝就已经同心腹之臣筹谋四邻事宜了,虽然还没有实践,但有个大概框架,其中破辽收复辽东乃是重中之重。
念及辽东女真人的殷勤逢迎,纵然不足大用,多少也能发挥出一些价值吧!
考虑到这些,刘皇帝再度动了派人出使的心思,说起来,女真人进贡这么多年,刘皇帝照单全收,却还没回过礼,更别提使节了......
至于出使的人选,一个身影直接浮现在他的脑海,自然是王昭远了。
天寒地冻的,当身体逐渐冷下来的时候,刘皇帝畏寒的毛病又犯了,于没有在园林中待多久,起驾回宫。狩猎的奉宸卫士们也回来了,也不出所料,收获寥寥,刘皇帝很大方,以十贯一只的价钱“买下”,这就是重赏了。
不是刘皇帝小气,而是总不能因为狩猎有成,就升职加官吧。
回宫之前,在一处农舍前停下了,东京的宫苑中,也生活着一些农户、牧民,都是为皇帝服务的。而让刘皇帝停下的人家,身份自然有些特殊性,周保权母子。
当御驾停下之时,周氏母子正照料着由他们牧养的马的,注意到舍外的动静,一察看,赶忙出来迎拜。虽然对皇帝临幸,感到意外,但母子二人也没什么紧张的,尤其是周母严氏,带着儿子,恭敬之余,显得很坦然。
屋舍看起来很简陋,但整洁而有条理,就母子二人居住,当年随他们入京的忠仆,原本想要追随,都被严氏遣散,还把所有的资财散去,供彼谋生。
因此,在宫苑中的生活,没有人伺候,什么事都得母子俩亲力亲为。二人相依为命,任劳任怨,一直到如今。事实上,从一开始,刘皇帝让母子俩给他养马,只是聊以惩戒,让他们为周行逢的穷兵黩武、顽抗朝廷赎罪罢了,养马也可以说是种形式上的东西。
然而,在严氏的带领下,母子俩硬是用心地养出了一些成果......
看着周围的环境,打量着跪立于寒风中的母子俩,尤其在严氏身上停留了一会儿。眼前的妇人,说她是一个普通的农妇,也没有任何问题,皮肤粗糙,不饰妆容,但刘皇帝一眼就相信,这确实是个勤劳贤明的妇女,优秀伟大的母亲。
再看着安静地跪在一旁,小脸冻得通红的周保权,刘承祐心中微叹,问:“你们母子,在宫中有几年了?”
严氏没有答话,由周保权回答:“回陛下,八年有余!”
“已经这么久了啊!”刘皇帝略作沉吟,说:“今后,你们母子不用再居于此了,住到开封城里的侯府去吧!”
周保权身上是有爵位的,益阳侯。
闻言,严氏拜道:“陛下曾言,让我母子喂马十年,如今期限未至!”
刘皇帝微笑道:“朕说已满十年,你可同意?”
严氏愣了一会儿,迎着刘皇帝目光,眼眶终于忍不住红了,拉着周保权叩倒,哽咽道:“谢陛下!”




汉世祖 第45章 心情不佳刘皇帝
万岁殿,还是以往的气象,内敛而庄严,威武的大内卫士们仍旧如雕塑一般宿立于殿宇四周,只是侍候的宫人们显得小心了许多,连路过的巡逻卫士都有意放慢脚步,减小动静,气氛明显不对。
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刘皇帝将军国大事下放给宰相们,由魏仁溥牵头,负责开宝新政各项措施的落实,他自己则退隐幕后,修身养性。同时,默默地观察着帝国的运行,这一回,大概是刘皇帝最洒脱的一次。
因而也导致,崇政殿那边,刘皇帝去的频率也比以往大大降低,如有事,也是大臣们主动到万岁殿来奏报。另外,如今负责崇政殿事务的大臣,变成了石熙载,吕胤因其母丧,丁忧去了,刘皇帝虽有不舍,但素以孝闻名的他,也不好强行夺情,阻止吕胤去尽孝。
时值岁末寒冬,被冰霜点缀的殿外,已经升职为崇政殿学士承旨的石熙载沿着那明显清理过的廊道缓缓走来,手里照例捧着一叠奏章。
他这个崇政殿的一把手,这几个月日子并不好过,主要在于不适应。曾几何时,崇政殿可是同广政殿并立的地方,虽然在实权上无法并论,但实际影响力可一点也不弱,毕竟是辅助皇帝处理事务的秘书机构。
从赵曮到赵普,无不是位卑而权重的代表,当王朴担任崇政殿大学士之时,甚至能够压过政事堂一头,到吕胤主持的这两年中,朝野之间已有“隐相”之称。
不过,等到吕胤以母丧暂离朝阙,石熙载上位,却发现,皇帝开始住在万岁殿了,不勤往崇政殿跑了。时间虽然不长,也没有特殊的表示,却让石熙载感到了一种莫名的压力。
事实证明,崇政殿权力与影响力的大小,最终还是取决于皇帝的态度,如果皇帝不重视,那与宫中其他殿宇只怕也没有什么区别,至多养了一些顾问与才士。
同样,政事堂的宰相们,其权力大小也是类似,魏仁溥的地位自不用多提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王溥与雷德骧二者,就是因为刘皇帝的偏重,王溥虽然只是户部尚书,却能在各方面压三司使一头,作为主持开宝政略的重要一员。
当然,刘皇帝对于崇政殿还是很重视的,政事堂的一些公文还是会移报崇政殿,他自己时不时地也还是会去察看一番,看看奏章,听听汇报。只是比起此前,万事经于其手,转变为现在有重要事务诸部司大臣皆可直接到万岁殿上禀,前后的差异对于崇政殿的人而言还是比较大的。
也就是石熙载的度量大,也没有太多的权力野心,尚能安然,只是稍微受其他同僚的影响罢了。
在万岁殿外,意外碰到了一人,五旬老者,户部侍郎扈蒙。其人是后晋时期的进士,当个地方亲民官,以文才著称,同当年刘皇帝那个英年早逝的“笔杆子”扈载为叔伯兄弟,此前也担任过中书舍人,负责了一段时间的制诰工作。
只是此时,这位老臣显得魂不守舍的,站在殿外,不时张望,几度欲请觐见,又显得犹豫不决。石熙载上前打了个招呼,问:“侍郎既至寝殿,何故犹豫不前?”
看了看石熙载,扈蒙沧桑的老脸上露出一抹不自然,苦涩地应道:“只欲向陛下请罪罢了!”
闻之,石熙载这才反应过来。事情并不复杂,乃是扈蒙在自己的家仆中认了一个从子,名叫扈继远,而这名从子犯罪了,罪过还不轻,盗卖官盐,谋取私利,事发入狱。
盐利可朝廷财政收入的一项大头,管制素严,对盐枭的打击力度尤大,盐法制定比起早年已经温和了许多的,但有些红线一碰就是要杀头的。而那扈继远,竟然干起来了盗卖官盐的勾当,即将面临的下场,可想而知,而作为其倚仗的后台,扈蒙这个户部侍郎,岂能不惊恐。
一般情况,这种案件已经不需刘皇帝亲自过问,但因为扈蒙的身份,还是传到了他耳中。不过,针对此事,只是着有司依法处置,对于扈蒙却没有什么表示。但是,扈蒙自己可坐不住,这段时间,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的,十分焦虑。
看着扈蒙,显得可怜兮兮的,石熙载向来提倡谨守礼法,对于其从子的行为自然厌恶。但看他这副模样,也轻轻一叹,提醒道:“侍郎当知,陛下近来心情不佳!”
面上闪过一抹迟疑,最终叹道:“总该觐拜陛下!”
刘皇帝近来心情不佳的原因,当然不会是为一个小小的无名之辈扈继远,而是开封府尹高防在不久前病逝了,卒于任上。
此事让刘皇帝大感伤怀,以致心情欠佳。要说这些年故去的大臣也不少了,刘皇帝该早已习惯了,也确实是这样,只是早年死的都是些旧臣,这两年,却是股肱、故旧、功勋,哪怕再是心硬如铁,也难免感到遗憾与惋惜。
同时,也让刘皇帝多了一些感慨,多了几分认识,当初随他打天下、定基业的将臣,如今有太多都成为老臣了,人之将去,无可奈何。
从马全义到王朴,再到如今的高防,这两年间,故人陆续凋零,并且,还将继续。
二十四功臣中,慕容延钊、李谷、王景,都在养病,慕容延钊的积劳痼疾难以根治,身体始终不见好转。李谷的风痹经过平南一役也加重了,也就是功成名就,安心养病,才没有继续恶化。至于王景,此公年纪着实不小了,西拓似乎也耗尽了他的元气......
也正是因为顾念这些,这个冬季,刘皇帝心情莫名地感到烦闷,身边人都谨小慎微地侍奉着,所幸刘皇帝一直以来都比较克制,否则,没准就把这种情绪迁罪于旁人了。
殿内,刘皇帝在看书,自然也接见了扈蒙与石熙载。扈蒙表现有些失措,见到刘皇帝直接拜倒,言辞激动,道明来意。
闻之,刘皇帝反应却显得很平静,打量了这老臣两眼,别过目光问石熙载:“那扈继远案,侦办得如何,可有结果?”
石熙载答道:“经刑部审定,大理复核,已然判死,今岁最后一批冬决,将弃于南市!”
点了点头,刘承祐瞧向扈蒙,轻笑道:“此案既已审结,扈卿此来请罪,又是何意?”
听皇帝这么说,扈蒙道:“总因罪臣前识人不明,后管教不力,以致门下方出此罪孽,触犯国法,罪臣思之,实愧悔不已,无地自容!”
“朕无意因子犯法而问父之罪,卿这般表现,其意为何?”刘承祐脸上笑容隐去。
扈蒙叩请道:“纵陛下襟怀若海,宽恕臣过,然臣内不自安,今不存他想,唯望陛下问罪,以赎此过!”
“呵!”听其言,刘皇帝明白过来了,这是想求一个心安啊。
略作思吟,刘承祐拍了一下御案,用力不大,但声响却让扈蒙一个战栗。只见刘皇帝以一种失了耐性的语气道:“你们这些大臣,平日里往往劝谏朕,不要株连,怎么,轮到你们自己时,却难以自安了?”
这话可有些不客气了,也有些重,看着略显震惧的扈蒙,刘皇帝摆了摆手,气度再度恢复沉稳,淡淡地道:“你还是回户部办差吧,若是因此而贻误公务,怠慢国事,那朕可就真要问罪了!”
见皇帝这么说,扈蒙高悬着心方寸平安落下,忙不迭地叩倒,以一种感激的语气道:“是!陛下宽容,臣万谢!”
待扈蒙退下后,对刘皇帝的处置,石熙载直接表现出了不同看法,他觉得,扈蒙该当一同问罪受罚,就冲一个管教不严,就该有所惩戒,更何况那扈继远胆敢犯法,扈蒙户部侍郎的地位也给了他底气。
对其言,刘皇帝也露出了少许迟疑,因为他也有一种矛盾心理。如果对扈蒙不加处置,是不是也意味着在放纵权贵子弟,毕竟,照这个标准,只要不犯死禁,事情大可做得,毕竟皇帝宽容贤明,不会牵连父老......
于是,刘皇帝有些后悔了,但是,已经允诺出去的话,也不好更改。同时也给自己提了个醒,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是该有所牵连惩处,否则只怕上下不引以为戒。
此事的后续,扈蒙还是被免官问罪了,不过不是因为其子犯罪,而是在案发之后,扈蒙曾偷偷地找到主管刑部的国舅李业,希望能够通融一番,意图徇私情,掩盖事实,此事被曝了出来。
而了解之后,此前扈蒙在刘皇帝面前的那番作态,就让刘皇帝十分厌恶了,原本只是降职的问题,直接升级到免职,废为庶民,赶出朝堂,差点还坐牢流放。




汉世祖 第46章 不满与警惕
万岁殿内,刘皇帝以一个舒服的姿势侧卧在暖榻上,腋下夹着一只圆枕,聚精会神的样子,听取着石熙载的汇报。石熙载呢,则坐在一方凳子上,不过对他而言,宁愿站着,佝着身体上禀,那样或许会更自在些。
“根据东南安抚使韩熙载所奏,到目前为止,江南道辖下一府六州,已外迁六千三百二十户,江西道辖下九州,也已经迁三千六百户,其中有半数已然抵达迁入州县安置,迁户政策,整体推动顺利。
按照东南安抚使署计划,当在一年半之内,于两江、两浙之地,迁豪强宗族两万户,于三年之内,徙民三十万......”
石熙载将东南迁户的情况,简单地向刘皇帝汇报着。
“此次迁户,闹出了不少乱子吧!”闻报,刘皇帝轻声问道。
闻此问,石熙载下意识地紧张了些,答道:“豪强宗族,于地方多根深蒂固,一朝移之,动其根本,反响自然激烈。彼等念家而不顾国,唯惜私利,不识大体,难免抗拒之心。幸赖东南文武,虑事周全,处置得力,虽有小乱,弹压迅疾,东南无事。”
“你就不要光拣好听的说了!如此大动干戈,岂能无事,纵然文武尽职,东南又能安定到哪里去?被迁之民,又岂能无怨?”刘承祐这么说道。
听皇帝之言,石熙载默默体会了一番,却难以揣摩出刘承祐此言用意。只能拱手道:“迁户之事,关乎东南大局,旧贵豪强之弊已深,如不着手解决,必影响朝廷收治。手段或许激烈些,也引起一定骚乱,但大局在握,只要度过这段时期,将来朝廷拥有的,将是一个安治的东南,繁荣必然更胜往昔!”
石熙载并不是个善于逢迎的人,但作为皇帝近臣时间一久,在处事执政的观念上,也难免受刘皇帝影响,遇事也多顺着他的思路考虑事情。
从其言论,便可知晓,这些话,可不是一个传统的士大夫能够说出来的。当然,如果在思想上不能与刘皇帝同道,那么也难以在御前待太久。
因此,刘皇帝笑了笑,只是因为心中考虑着事情,这笑容显得不够真诚。沉吟一会儿,刘皇帝问:“对于迁豪之事,朝廷上下,包括东南官吏,都颇有微词?”
提及此,石熙载的表情变得慎重许多,说:“臣僚们也是担忧行事操切,引起变乱,毕竟东南之地乃新得,人心未附,万事唯务安定,也稳妥谋国之道!”
1...370371372373374...62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