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汉世祖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芈黍离
毕竟,他们回鹘,也是西域霸主,一方强国了......





汉世祖 第41章 西域战况
另一方面,当年汉辽大战,影响深远,其惨烈情况,同时也传到了西域,只是经过口口相传,有些失真罢了。但是,有些基本认识是肯定的,契丹丧师失地,遭受重创,又经内乱反叛,正该恢复休养之时。
这种情况,契丹人应对强大的汉人尚且不容易,又怎么会还敢纠集部众军队,远征西域?抱着这样的心理,高昌回鹘的备战应对情况,可想而知。
当然,既然有这样的消息传来,若是一点反应也没有,岂不显得对契丹人不够尊重?于是,回鹘君臣从高昌发布命令,让边城尤其是北庭、伊州的军政长官加强防御,然后就没有更多动作了。
而这样的命令,自然没有得到地方上的重视,毕竟,如果可汗与高昌的上层贵族大臣都不在意,又怎么能去要求下面的官员与将领提高警惕,恪尽职守?
于是,高昌还是过去的高昌,边城还是过去的边城,自上而下,没有丝毫的变化,气氛没有一点紧张,更别提武装备战了。
不过,稍微分析一下,也是可以谅解的,西州回鹘经过早期的扩张,已经承平太久了。东面是归义军,前边提过,曹氏倾心交往,两方通婚通好;南面的吐蕃处于大分裂,日益沉沦,复兴无望,对谁都无害;至于西面的黑汗(喀喇汗)王朝,经历内部的改革动荡后,国力日渐强盛,但苦于河中地区的萨曼王朝,更是无害;而夹在回鹘与黑汗之间的于阗国,则更能起到缓冲作用。
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这样舒适的周边环境下,也难免懈怠,安逸的表象,往往能够迷惑人的眼睛。因此,当听闻辽军可能大举西进后,他们的第一反应是不信,是怀疑。
当然,如果不是刘皇帝这个强行扭转历史的意外因素出现,那么按照原本的历史进程,高昌回鹘也确是还能舒舒服服地存在很多年,一直到西辽时期都还处于半独立状态。
因此,可想而知,当辽军翻越金山,远涉流沙袭来之时,回鹘君臣是何等惊愕。回鹘君臣认识,大概不少人一样,固执地认为,辽都远在漠东的临潢府,跨越万里遣老师动众,进攻西域,这太夸张了,这开挂了......
然而,他们就是想不到,西征计划,早在四年前就提出了,以为绝密,并切做了近两年的充足准备。所遣兵马,除了耶律斜轸自上京带去的五千殿帐骑兵,剩下的都漠北、漠西征召的乃蛮、达旦等部。
从漠西出发,翻过一座阿尔泰山,这样的征程,对于在辽国西北整练已久的契丹骑兵而言,很远吗?
至于辽军的战略问题,在平定内患之后,能够对契丹产生致命威胁的,也只剩冉冉升起的大汉帝国了。像那由渤海遗臣建立的定安国,你正视它时候,勉强可以称为威胁,当你无视它的时候,屁都算不上。
而经历汉辽血战与内乱之后,辽国若是按照正常节奏恢复发展,只会被大汉越甩越越远,时间越久,双方的综合实力与战争潜力将会拉开到一个非常悬殊的差距。
这种情况下,还有比干回老本行,掠夺资源,更有效的办法吗?至于对外掠夺的方向,是继续向北,掠辖嘎斯,深入西伯利亚,打到北冰洋?
或者向东灭高丽,然而,不会真的以为,高丽近在眼前,就好打,就比远征西域简单?或者找死行为地,再启战端,掀起第二次汉辽大战?
综合对比起来,只有向西,将富得流油的西域作为掠夺目标,不管是地理环境,还是财富利益,都是最佳目标。同时,对大汉的影响也是最大的,这不,已然彻底影响到柴荣、吴廷祚、王彦升这样的重臣大将对西进战略的看法了。
再说回西域的战事,当辽军有如神兵天降,抵达北廷城下,并发起突然袭击时,守军完全失了方寸,几乎没有组织起什么有效抵抗,那还算完备的城防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北廷城就轻易地落入了辽军的手中。
拿下北廷城,辽军西征算是取得了一个开门红,其进展之顺利,攻占之轻松,也超乎想象,当然,这关键在于辽军的突发利箭,在于回鹘人的大意无备。
北廷地处金山以南,是西州回鹘北方的第一重镇,堪称北门锁钥,北廷一失陷,那西面的轮台(今乌鲁木齐)可就直接暴露在辽军面前了。同时,辽军也算在西域拿下了一个立足之地,有利于接下的进攻。
不过,虽然一时惊诧,并对北廷的轻易丢失感到愤怒,但倒也没有过于惧怕,因为据逃回来的官员、军队讲,辽军的军队并不多,也没有什么攻城武器,之所以能够攻克北廷,全因偷袭之利。
随着后续的军情消息传来,对于西征的辽军也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回鹘可汗乌古只与大臣、将领们商量过后,果断决定,要反击,要趁着辽军远来,立足未稳,出兵夺回北廷。
在回鹘君臣看来,辽军仅仅以两三万人,就敢远征己国,过于托大了,必须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或许回鹘可汗的想法是,本国与契丹长期交好,贡献不断,礼节也从未怠慢,如今你却要来打我。你契丹固然强大,还不是被汉军打得丧师失地,我们回鹘人,同样是马背上的民族,也不缺勇士,那就比比看,四十年后,谁的军队更强大,谁的战刀更锋利。
回鹘君臣所仰仗的,不过两条。一,契丹此来,属于劳师远征,他们则占据地利人和,以逸待劳;二,西州有上百万的人口,百万是个什么概念,几乎接近汉辽大战后契丹的三分之一了,堪称人多势众,完全可以武装起足够的军队,靠人数就能堆死远来的辽军。
同时,他们还抱有迅速击退乃至击灭辽军,使国内恢复平静,以免国家因为战乱而蒙受过多的损失......
于是,回鹘人迅速自辖内各城各部,调集兵马,北上汇集轮台的一部分军队,合计五万余军,由大将葛鲁率领,向东开拔,直指北廷城。
北廷那边,辽军正享受着胜利成果,行军的辛苦,都被北廷的财富、牲畜、女人所化解了,并且,对于天山南麓更富庶的高昌、焉耆地区更加热情。
彼时,耶律斜轸真考虑着下一步的进军方略,速下北廷,同样也稍稍打乱了他原本的计划。而得知回鹘军主动前来,意欲收复北廷,大喜,果断率众出击。
哪怕回鹘军人更多,但耶律斜轸没有丝毫犹豫,全军出击,完全没有借助城防御敌的意思。他看得很清楚,北廷城内多回鹘人,因为辽军的劫掠与杀戮,怨气很重,依城据守去消磨回鹘人反而是下策。
双方会战于北廷以西六十里的中沟,试探性的进攻后,回鹘人竟然打胜了,于是回鹘人趁胜追击,辽军在耶律斜轸的指挥下则边打边撤。回鹘军紧追不舍,追上了,缠上了,最终结果却是溃败。
佯败诱敌之计,古今中外都用烂了的,但往往就是这种看起来简单的计策能起奇效,不过,也要看人,看指挥,看操作地如何。回鹘军大概是觉得,原野之上,视野开阔,他又兵众,不怕埋伏。却没想到,耶律斜轸以自身为饵钓鱼,却把钩子放在百里之外,把夹击的军队埋伏在战场一百里开外,再度搞一个突然袭击,背后杀出,回鹘人措手不及,大败。
北廷一仗,辽军杀一万多人,俘虏九千余众,缴获战马、羊、驼、粮食、军械无数,再度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回鹘军这边,败军逃回了轮台城,就此固守。
而高昌的回鹘汗闻之,惊愕而不能言,这下老实,赶忙派使者前往慰劳,勒令将士严守,同时补充兵力、粮械、战马。挨了一顿毒打之后,终于学乖了,这支辽军,不只战斗力强,竟然还会阴谋诡计。
感受到西征辽军的不好对付后,回鹘汗也息了速战速决,赶走辽军的心思,转而保守作战。经过讨论,文武们认为,辽军虽然攻占北廷,小有胜绩,但在西域,终究是无源之水,无根之萍,一座北廷城,也不足以让其长久待下去。
只要据守轮台,将之挡在天山以北,拖下去,耗下去,待到其兵疲粮尽,必然不支而去,最终的胜利,还是属于他们。




汉世祖 第42章 西州局势岌岌可危
平心而论,回鹘君臣的防御策略并不能说差,虽失之保守,但保守也就意味着稳妥,毕竟已经掂量过契丹西征军的分量,并不好对付,难以卒退。
西州回鹘虽然人口充足,武装出十多万军队也没有问题,其国力也足够支撑一段时间,但是,那需要时间,毕竟回鹘可不能算是一个军政高度统一的集权王朝,内部也非铁板一块。
同时,打防守反击,靠着坚城防守,也是他们所能选择的最优方案。毕竟蜿蜒的天山山脉横贯东西,是高昌天然的防御屏障,辽军如果想要自北廷进取,通常而言,要么西进攻轮台,而后转西南,走盆地向高昌,然而,这需要在确保攻陷轮台的基础上,再突破高昌最后的门户,白水要塞。
另外一条,则是向东,绕过天山险阻,自天山南麓入境,不过那样费时费力不说,当道还有一块拦路石,伊州。
因此,就如回鹘所考虑的那般,西征的契丹军队虽然拿下了北廷,取得了一场大胜,强势压制了回鹘人的反扑,但战略进展并不乐观。
依靠天山,北守轮台,东扼伊州,对回鹘人来说,确实是个稳妥且风险极低的选择。
然而拖延时间,打持久消耗,终究只是回鹘人的一厢情愿,他们的对手,是耶律斜轸,这个在汉辽大战中辽军中少有的大放异彩的统帅。
回鹘人想得美,耶律斜轸又岂能没有通盘考虑,敌军想拖,他就偏偏不给其机会。但客观的问题是,想要击破回鹘人的防线,也确实不容易。
但是,这世上从来没有真正固若金汤的城池,看起来再严密的防线,也有其漏洞。意外,也往往出在人最为自信的地方。
经过一番筹谋后,耶律斜轸决定行险,已经翻过了一座金山,就不差一座天山。经过充分的准备后,耶律斜轸于乾祐十五年冬,让辽将耶律古率五千骑,并同一部分降卒,佯作主力,大张旗鼓,大造声势,向西进发,做出一副势在轮台的样子。
而耶律斜轸,则亲率辽军主力,在向导的引导下,沿着早就探查好的天山小径,秘密翻山。
这种小径狭道,以其逼仄险要,素不利大军行进,且敌军若有备,可轻易拒之,甚至造成重大损失,然而往往能够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而这一回,耶律斜轸赌对了,除了那崇山峻岭,完全没有遇到其他的阻碍,回鹘人完全忽略了此点。
虽然死伤了上千的士卒,以及不少的战马、牲畜,但当辽军顺利地进入伊高盆地时,所起到的效果,又是一次神兵天降。
自那之后,广袤的平原与土地,成了契丹铁骑肆意纵横驰骋马场。成功翻山之后,耶律斜轸再度选择直扑都城高昌,意图一战而定之。
不过,这一回,目的没有达成,辽骑的出现,虽然令人惊诧乃至惊悚,但终究没能彻底隐住消息,再加上自开战后,高昌城的警惕性也高了不少。
没能突袭成功,但前番还受阻于轮台城下的敌军,突至城下,给高昌造成的震慑也是可想而知,跟做梦一般,只不过这是一场噩梦。
回鹘汗是大惊失色,亲自登城,只能见到在萧萧东风中,契丹人林立的旗帜,雄健的战马甲士,还有那令他们心悸的气势,这样的场面,几乎让没有真正经历过战争的回鹘汗感到恍惚。
高昌城,上至可汗大臣,下至贫民走卒,面对敌叩城,皆惊惶不已,好不容易方才镇定下来。
而耶律斜轸,带着人沿着高昌城绕了一圈,发现此城着实坚固,不易取,军中缺少器械,更不利攻城。
于是,派人进城劝降。投降,显然是不可能的,回鹘汗倒也硬气,怒斥辽军的不义侵犯,数落契丹人对回鹘百姓施加的罪恶,最后严词拒绝,将使者赶出高昌城。
回鹘人的主力虽然多屯于轮台,但都城仍旧留有近万的军队,城内的百姓加收容的难民加起来也超过十万了,依靠着坚固的城池,断不是契丹人能攻破的。
当然,回鹘人有守城的底气,出城退敌,自然也是不用考虑的了。
面对坚城,耶律斜轸也不急躁,跨越天险,进入吐鲁番盆地之后,也无需着急了,因粮于敌,比起回鹘人,辽军兵力虽不多,但也代表着负担少。
于是,耶律斜轸亲自率五千骑兵,监视高昌城,同时另遣部将,率领余众,分掠回鹘人的城镇、牧场,抢劫钱财,征集粮食、马匹、牲畜以及壮丁。
一时之间,战火遍及天山南麓,伊高之间,尽为契丹肆虐。在这种情况下,回鹘人似乎被打蒙了,竟然没有什么反制的手段,这能坐守高昌、伊州这样的坚城。
大城可保,但散落在丝绸之路上的那些城镇可没有足够的防御能力,除了少数拼死反抗的,大多遭了殃。
辽军的这种做法,自然激起了不少反抗之心,高昌城内,就有血气方刚的人,难以忍受辽军的暴行,向回鹘汗请战,城中百姓也多含愤。
耐不住众请,看着被摧残的国土与子民,回鹘汗心里也在滴血,于是派军出击,想趁辽军四散之际,赌城前辽军懈怠。结果,耶律斜轸早有准备,从容指挥,再破高昌回鹘。
也就是回鹘人在城内武装起了足够的守城军卒,没给耶律斜轸趁胜入城的机会。而受到回鹘汗命令,前来救援的轮台军,得知高昌城下的战况,吓得半路缩了回去,退至白水塞。
自那之后,回鹘人再不敢有所异动,只能枯守城池,被动等待,坐观辽军肆虐。要说实力,西州回鹘自然是有的,而且不能算弱,然而,敌军来临之际,却不能有效地组织抵抗,将自己的实力发挥出来。
空有百万户民,最终却只能各自为守,任由不到三万敌军,肆虐境内,而不能制。也是多年没有经历如此规模的战争,面对契丹人的入侵,回鹘人从头到尾,都显得无所适从,被动挨打。
在把伊高之间,搅得个天翻地覆之后,耶律斜轸开始命令辽军,把各地的百姓驱赶至高昌城下,尤其是老弱妇孺。
并放眼与回鹘汗,说伊高之地,已尽归大辽,这些百姓无家可归,念其可怜,可任其接纳,绝不趁机进攻。
对此,哪怕耶律斜轸说的是真的,回鹘汗也不敢应承。一是顾虑耶律斜轸的狡诈,二则是,此前城中已经收容了大量的难民,再一起放进来,粮食的压力可就大了。
以城中储粮,多十张、百张嘴无所谓,但多数万张,那可就不一样了。于是大量的回鹘百姓,进被拒入城,退则有辽骑相逼,在那个冬季,冻饿而死于高昌城下者难以计数。
那个时候,西州的平民,不只愤怒辽军的杀戮与抢掠,同时也怨恨西州回鹘上层的不作为,抛弃他们。
其后,为了活命,有不少回鹘人,拖家带口,连人带马地投靠了辽军,在生与死的抉择上,大部分人都会干脆地轻松地做出一个选择。
有了那些回鹘人的效力,辽军在人力上的短板,也没有了。趁着这个机会,耶律斜轸趁机进行休整,同时把控制区域内所有回鹘人的工匠集中起来,打造军械以及攻城器械,做好击破高昌的准备。
在这个过程中,东面的伊州,西面的焉耆,都有派军来救援,悉数为耶律斜轸击破。到开宝元年春,西州回鹘所属各地军民,已无人敢来救援高昌,如此,高昌的日子也更加难过。
在得到充足的休整与准备后,耶律斜轸也正式下令,进攻高昌城,攻城的人马,以投降的回鹘人为主。不过,高昌城确实坚固,抵抗的决心也够坚定,强攻之下,死数千人而不克。
其后,耶律斜轸又分兵,转攻伊州,伊州在此前的救援之中,兵力大损,城垣也不如高昌高大坚固,辽军并仆从军不惜伤亡的进攻,抵抗了半个月,城破。
耶律斜轸由此解决了背后的隐忧,自高昌以东,尽入辽军控制。除非归义军敢西来,摸一摸辽军的屁股。
解决了后患之后,耶律斜轸再度围城,原本是打算困死城内的回鹘人,但通过一些投降的回鹘文武,得知城中的粮食储备足可支持一年,拖也不是办法。
于是,耶律斜轸最终决定,继续强攻,足有攻城的回鹘人足够。如此,在经过两个月断断续续的强大猛攻,在进入四月之后,耶律斜轸把契丹人也派上去之后,高昌城终于破了。
破城之后,回鹘汗带领其后宫、子嗣及一部分文武西撤,退往西面的焉耆城,逃得很快,也成功了。辽军经过一场血战、苦战,需要休整,也需要享受胜利的果实,追击无果,就没有深追。
而回鹘汗在逃到焉耆后,没有多停留,纠集军队部众,继续向西,撤到龟兹。毕竟焉耆高昌也不远,同样危险,而龟兹回鹘在此前的作战中损失不大,还保有不小的实力,可以作为倚仗。
也就是逃至龟兹后,回鹘汗意识到了,只靠自身,早晚为辽军所灭,于是开始四处派出使者,请求支援......
其中就包括,东来的仆勒。




汉世祖 第43章 刘皇帝训子
东京宫苑之中,健马乘风急,蹄脚踏冰霜,上百骑肆意地飞驰于皇家园林中,马是良马,人皆壮士,驾驭声与嘶鸣声协奏,为宁静的园林增添不少生气。
女真人又献上了一批名马,皇帝刘承祐来了兴趣,亲自带人试马,也顺便在宫苑中散散心。陪同的,都是奉宸卫的军官,另外皇三子晋公刘晞也被叫来侍驾,以其在飞龙厩中管理御马,共同试马,另外还有赵公刘昉。
连续高速骑了十余里,速度方才放缓,勒马而止,人与马都吐着白汽。纵马飞驰,刘皇帝不禁回想起那段策马打天下的场景,心中豪气顿声,脱口道出一声痛快。
不过,感受着发热的脊背以及大腿间的酸楚,还是决定,今后这种不留力的飞奔还是少做了,哪怕自己的骑术还算不错,一直高速跑马还是危险的......
“你们都去狩猎吧!”看着跟在身边的奉宸卫士们,刘皇帝手中马鞭一扬,轻笑道:“冬季猎物隐匿,难以搜寻,射猎不易,朕话先放在这里,谁猎获最多,重赏!”
此言落,周边的卫士,面上顿时露出了兴奋的色彩,当即驱马而去,当然,只去了一半,剩下的人还得履行保护皇帝的职责。
奉宸卫是今年由奉宸营更改而来,如其名,属于宿卫系统,拱卫皇帝与皇宫。重新整编过的宿卫军,由大内、控鹤、奉宸三支组成,到开宝元年,已形成了控鹤军主皇城宿卫,大内军主宫城宿卫,奉宸卫要特殊些,平日里驻扎在宫城以北,并不承担具体的差事,只是灵活听从皇帝调用,比如这种出行、狩猎。
当然,奉宸卫最特殊的地方,还在于其人员构成,都是从朝廷勋贵子弟中挑选资质出众者,以及诸军中选拔年轻天赋、表现良好的军官,有特殊功勋的人也可以入选。可以说,当下的奉宸卫,乃是精英汇聚之所,刘皇帝在放弃了打造一支“特种部队”的想法,也决定把奉宸卫打造成为一所军官学校,成为培养大汉将校的摇篮。
多年下来,已初见成效,如今,从奉宸卫调出去的人,在三衙禁军中都是最低队长起步,外放则至少为一百将。而其编制,也逐渐压缩,到开宝元年满编也才五百人,人数的下降,也代表着选拔的严格,素质的攀升。
此次,带人护卫皇帝出行的,乃是李守节,辰阳侯李筠的儿子,标准的军二代。李守节如今才二十五岁,但在宿卫军中的资历却不低,毕竟不到二十岁就被选拔入宫当职,这些年,当过御前班直,宿卫三军也都有过任职经历,还参与过北伐,不过,比起乃父的骄傲,他显得很低调。
没有突出的功绩,没有亮眼的表现,从来规规矩矩,办事一丝不苟,恰如其名,尽职守节。此时,看着这个表现里得沉稳敦厚的青年军官,刘皇帝问道:“得臣,你入宫当职,也有些年头了吧!”
李守节方安排好护卫的阵型,突然闻问,不明何意,不过还是迅速地答道:“回陛下,臣侍卫禁中,已有六载!”
“这么长时间了,可曾想外放为官?”刘皇帝笑问。
李守节微微一愣,一脸老实地答道:“臣本平庸之人,得幸受拔宿卫,唯知本分当职,除此之外,别无他想!”
听其言,刘皇帝不由笑了,也不废话,直接道明想法:“朕有意将你外放到地方上担任军职,你可有想法?”
“臣听从陛下安排!”李守节眨了眨眼睛,应道。
“你就没有心仪的去处?”刘皇帝忍不住问了。
想了想,李守节拱手说:“不论陛下何所遣派,臣无推辞的道理!”
说完,又老老实实地跟在一旁,凸出一个安静。见他这副随遇而安的表现,刘承祐不由感慨道:“你父性情如火,你却温吞如水,却是两个极端啊!”
听皇帝提到李筠,李守节陪着一道笑容,恭谨地应道:“臣自然不足与家父比较......”
“去剑南吧!”刘承祐说道:“到王全斌麾下当个偏将,西南正推行土司制,多事之地,你父当年镇抚湘西楚蛮有功,希望你在西南也能好好表现!”
“是!”对于皇帝勉励,李守节还感到荣耀的,终于激动了些。
“爹,我也想出去,能否给我派个差事?”边上,刘昉也来了兴致,期待地望着皇父。
自从有过一次从征平粤的经历,刘昉的心似乎也野了,觉得皇城枯燥,觉得偌大的东京也难以容下他,觉得外边的世界才是他放飞理想、伸展志向的地方。
而听其言,刘皇帝给刘昉一个威严的眼神,他的积极,在刘皇帝看来,略显浮躁。看着刘昉,刘皇帝却是直接训斥道:“小小年纪,如此飞扬浮躁,莫不是以为往岭南走了一趟,这天下就由于得你去了?”
1...369370371372373...62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