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之白马公孙续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衣米豆腐

    至于幽州,只要刘虞还在,便始终不能算是自己的地盘!

    “扩编一事,以某之见间就这样定了。”众人一直商议直天黑,这才在公孙续的拍板下定了下来。

    按照新的招兵计划,张飞手下的鬼骑兵,从两千人增加至三千人。

    这三千人,主要是以重甲骑兵为主。公孙续就算在有钱,能养活这三千人都需要节衣缩食。

    而赵云手下的千余乌桓骑兵,在现有的基础上打乱编制,不在分什么汉人亦或是乌桓人,谁有能力,就提拔谁。

    这也是作为公孙续的一种试点模式,便于应对以后的一些可以预见的问题。

    至于这支骑兵的规模,严格控制在五千人以内,完全仿照白马义从的轻骑兵进行训练和整编。

    接下来,就是黄忠的弓骑兵。这个概念是公孙续提出来的,其目的就是为了仿照后世的蒙古骑兵进行训练。

    当然了,在这些弓骑兵用完箭矢之后,自然也是需要加入肉搏战的。

    公孙续相信,在黄忠的调教下,这支五千人的弓骑兵,一定能够带来惊喜。

    接下来就是太史慈所部,由于其还没有归来,暂时有赵风负责训练。

    这支骑兵与普通骑兵没有太大的区别,唯一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统一铠甲,却不统一兵刃。

    这个理念是太史慈之前就提出来的,公孙续认为可行,便做了试点。

    弹汗山下,与鲜卑人决战的时候,太史慈的部下可是出尽了风头。

    这支骑兵的人数为五千,公孙续一贯的作风是兵不在多而在于精!

    然后就是徐荣手下的三万步卒,人数没有变化,但是必须全部骑马。

    这样的一支骑兵,类似于后世唐军的模式。

    所有人骑马行军赶到战场,而后以充沛的体能立刻投入战斗之中。

    最后就是公孙续的亲卫队了,原本,这支亲卫队只有区区三百余人。

    经过几次大战之后,扩编到八百,而且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

    考虑到公孙续喜欢冲阵的习惯,在郭嘉和戏志才的强烈建议下,这支亲卫队扩编到了两千人。

    这样以来,即便是公孙续在战场中陷入了重围,也是有着一战之力的!

    虽然公孙续有优先选择权,但他并没有这样去做。

    自己手中的每一支军队,日后都是要成为威震一方的王牌,若是将好苗子全部选到亲卫队中,反而不利于整体的发展。

    当然了,公孙续也不是没有条件的。他对廖化只说了一句:“绝对的忠心!”

    这样的条件,看似苛刻无比,可廖化确是第一个完成人员招募的将领。

    经此一事,在没有谁敢小瞧廖化这个亲卫队长了。

    “元俭,汝面子够大啊,居然从张燕那里挑出这么多好苗子!”巡视完自己的亲卫队之后,公孙续对着廖化竖起了大拇指。

    看似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却被这小子超额完成了!

    “嘿嘿!主公,俺可是答应了张大哥,要安置那那些百姓呢!”廖化嘿嘿一笑,这表情,像极了张飞。

    公孙续当下心中大骇,学谁不好,偏偏要去学张飞!

    “混小子,学会扯虎皮做大旗了去,告诉张燕,山中无法安置的百姓,统统送到幽州,刘使君可是来者不拒!”

    公孙续笑骂了一句,一脚向廖化踢去,没想到却踢了个空。

    望着廖化远去的身影,公孙续得意的笑了。

    这些年来,他可是看着廖化一点点成长起来,虽然学到了自己的一些小毛病,但都无伤大雅。

    后世有句名言,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看似一句调侃,可仔细想想,若是没有几把刷子,诸葛亮会安排年迈的廖化为先锋

    而公孙续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刘虞的全力支持,他越快的强大起来,才是刘虞乐意看到的。

    不过,想法都是美好的,现实通常却很残酷!

    扶余和高句丽的消息还没有传来,草原上却先传来了匈奴人的消息。

    羌渠单于死了,死在了自己儿子于夫罗的刀下。

    虽然公孙续早有思想准备,可当得到这一消息的时候,心里还是空唠唠的。

    毕竟羌渠单于帮助过自己,虽然这中间都存在着各种利益。

    可公孙续却认为,羌渠单于的死,必将是的南匈奴逐渐的走向没落,甚至于灭亡!




第293章 东征
    刘虞得到消息的时候,没有太大的波动,不过他的心中隐隐的有些不安起来。

    不仅催促着公孙续,尽快返回涿县练兵,反而开始下令幽州的各个郡县密切注意草原的动向。

    好在,踏顿及时的向刘虞通报了情况,还主动让乌桓骑兵担当起了对鲜卑人的防御。

    对此,公孙续没有多说什么。

    刘虞现在,早就将踏顿视为自己人了,即便是公孙续开口,也讨不到任何好处。

    踏顿与丘力居比起来,不仅勇武过人,而且懂得隐忍和藏拙。

    越是这样的人,才越发的危险。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如此。

    随着南匈奴内乱的平息,整个草原突然的安静了起来,但这种气氛非常的诡异。

    鲜卑人动作频频,匈奴人亦是如此,一场更大的腥风血雨即将到来。

    当然了,这一切公孙续并不需要担心,他已经被刘虞赶回了涿县,此时此刻,练兵才是他的主要任务。

    炎热的夏季正在逐渐的到来,辽东一带,早已不再是天寒地冻,滴水成冰。

    由于道路不在泥泞,准备完毕的扶余、高句丽两路大军开始动身了。

    通常意义上来讲,打草谷都是选择在秋高马肥之际。

    但这一次,扶余、高句丽两个部族,就没有打算要退回的意思,完全是打算要将辽东郡纳入自己的版图。

    所以扶余、高句丽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之后,选择在这个时候出兵。

    鲜卑与汉军大战一场的消息,扶余、高句丽不可能不知。

    趁你病要你命,只要站稳了脚跟,汉军想要在夺回辽东郡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此时的辽东郡,由于幽州的主要兵力都是集中在渔阳、上谷、辽西等地,因此负责防御辽东的兵力并不多。

    扶余、高句丽两部,集结着十万大军南下,几乎就是一鼓作气,从来没有遇到过像样的抵抗。

    在加上,东部鲜卑日前自顾不暇,已经没有能力威胁到扶余、高句丽,才使得他们敢于南侵大汉的疆域。

    说实在的,无论扶余,亦或是高句丽,称不上什么强悍的对手。

    相比于纵横草原的匈奴、鲜卑来说,偏居于东北一隅的他们实力要弱小的多。

    以往,扶余、高句丽两部,最多滋扰一下辽东一带,完全就是不痛不痒,对中原王朝也从来谈不上什么威胁。

    但这些年汉庭内部矛盾爆发,在加上与鲜卑大战几场,让扶余、高句丽认为汉朝已经衰弱,这才有了扩大地盘的举动。

    而高句丽起源于夫余,两国之间也是水火不容。

    在西汉时,扶余王子因与其他王子在争夺王位时失败,逃到了玄菟郡高句丽县,在那儿另立一国,号为高句丽。

    自建国之时起,就与扶余国争斗不休,扶余国在北,高句丽在南,与汉朝的辽东诸郡接壤。

    所以辽东诸郡常受其侵扰,但也没有发生过太大规模的战争。

    近些年来,由于鲜卑的不断寇边,幽州的主要精力都在渔阳、上古、辽西等几个方向。

    而辽东,又被公孙度的割据势力所控制占据,这才让扶余、高句丽不敢妄动!

    由于公孙氏的强大,扶余、高句丽屡次进犯,也未有战果。

    反倒是高句丽,被公孙度打的满地找牙。

    而最近两年,公孙度横征暴敛,引发了乐浪郡的民变,致使公孙度不得不来回奔波,镇压叛乱,放松了警惕。

    这才使得高句丽,乘机偷袭得手。

    因公孙度自顾不暇,这才使得高句丽王的胆子,大了起来。

    再加上高句丽王的煽动,才有了与扶余合兵十万,打算平分辽东之举。

    要说无耻加猥琐,高句丽再适合不过了,论战力,它打不过扶余,更打不过辽东的公孙度。

    但它总能找到合适的机会,不断地滋扰着辽东诸郡。

    就如同一块狗牛皮癣一般,甩又甩不掉,灭又灭不了,着实让人头疼。

    而辽东,离中原太过遥远,大多数的时候,汉庭是无瑕顾及的。

    尤其是在中原各诸侯陷入混乱,激战正酣之际,更没有人愿意处理辽东之事。

    即便是刘虞,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但是,高句丽毕竟实力弱小,又担心自己吞不下如此大的地盘,这才拉上了昔日的死敌扶余。

    辽东地广人稀,对于汉人来说没有什么,可对于扶余、和高句丽来说却是极为重要的。

    若是有辽东一地作为缓冲地带,那么无论扶余、亦或是高句丽的王公贵族,自然是乐见其成的。

    然而,高句丽与扶余自认为入侵汉朝最好的时间,却为公孙续的势力进入辽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

    从地理位置上看,扶余、高句丽领地几乎就都在长白山中,而且原始森林茂密,几乎是一座天然的屏障。

    但公孙续一点也不介意,因为他已经将这两块土地,视为了自己领地。

    以往,公孙度攻打高句丽亦或者扶余,往往都是攻破城池之后便挥军而回。

    待到汉军撤回,那些躲入深山老林的扶余亦或者高句丽人,再次返回,使得这两个小部族死而复生。

    而公孙续这次,早就想好了应对之策。

    一旦攻取了城池,便立刻派兵驻扎,并迁徙汉人来此,彻底占领此地。

    打蛇不死必,被蛇咬的道理,公孙续是清楚地。

    既然扶余、高句丽有胆子入侵辽东郡,那么他们就应该做好灭亡的准备。

    当高句丽、扶余的十万大军入侵辽东的消息传到刘虞的耳中之时,这位年迈的长者愣了半晌。

    弹丸之国,也敢撸大汉的龙须,这不是活腻了还是什么!

    可草原上的异动,使得刘虞完全是无兵可掉。

    不得已之下,刘虞派人传信公孙续,希望借此机会让那些经过了三个月训练的士卒见见鲜血。

    得到消息的公孙续,立刻召集兵马,三万大军齐出。

    一路之上,声势浩大不说,再加上新装备的应用,以日行两百余里,高速的向着辽东而去。

    公孙续在抢时间,他要在高句丽与扶余人没反应过来之前,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惊喜!



第294章 高句丽的由来
    公孙续的三万大军,以日行二百余里的速度行军,着实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

    若是在以往,日行八十余里就算是强军了。

    即便是匈奴人最鼎盛的时候,也才日行三百里!

    而对于公孙续手下的这一支新军,能够以如此惊人的速度行军,不仅是扶余和高句丽人没有想到,就连得到消息的刘虞亦是啧啧称奇。

    玄菟郡,乃是西汉时期汉武帝灭卫氏朝鲜之后,在其地设立的。

    其与乐浪郡、临屯郡和真番郡合称“汉四郡”。

    最早于汉武帝元封三年设立时,玄菟郡疆域最广阔,亦是四郡里最重要的一个。

    东汉时西移至辽东,高句丽政权建立在玄菟郡辖区之内,受玄菟郡的管辖。

    但是随着汉廷实力的逐渐衰弱,对边境各郡控制力大减,高句丽时而归附时而反叛,直到此次南侵,掌控全郡之地。

    说起高句丽与扶余,公孙续脑海里便涌出了一堆相关的信息。

    但当下的汉人,对其了解的少之又少。

    尤其是郭嘉、戏志才、贾诩三人,对与整个高句丽也只是了解到了一些皮毛而已。

    由此可见,扶余、高句丽在汉人心中的地位。

    公孙续清楚地记得,后世的棒子,整天吆喝着自己是高句丽的后人,其实他们之间根本就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就算是要寻根问祖,那也因该是属于三韩的后人!

    而高句丽,如果公孙续没有记错的话,乃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大汉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游牧部落政权。

    其与百济、新罗合称朝鲜三国时代,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馀人,后又吸收些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

    根据史书记载“高句骊”,简称“句丽”或“句骊”。

    汉元帝建昭二年,夫余人**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建国,故称高句丽。

    **原本是夫馀王族的成员,由于夫馀王族内部的争权斗争而迫使**南奔,于公元前三十七年建立高句丽国。
1...122123124125126...19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