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寒门状元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天子

    惠娘做事面面俱到,几乎把能想到的地方都照顾到了,这样就避免了银号开业后不会因为业务外的事情影响银号的正常运营。

    沈溪跟在惠娘身边也就是看看,把他注意到的一些不足的地方记下来,回去后跟惠娘详细说。

    既然银号刚开始做的是银子和铜钱之间的兑换,跟钱铺的经营方式相同,在本钱的准备上并不需要太多。

    银号背靠商会,到时候商会中接待的来往客商,定然会把所得铜钱兑换成银子,所以在银号设定的经营项目上,主要是把民间百姓所得的银子和银器,兑换成铜钱给老百姓,再把得来的银子银器,经过熔铸后,兑给那些需要轻便银子上路的来往客商。

    至于城中各家商铺,若有需要银钱兑换的,也可一律到银号来,但凡商会中人前来兑换,能享受到兑换比例的折扣,也算是对商会中人的特别优待。

    看过场地,股东们都很满意,惠娘在准备工作上做的要比男人好太多了,由不得他们不佩服。

    之后惠娘把第二天开业的具体流程告知,主要是根据沈溪之前提及的,银号开张首先要大张旗鼓对外宣传,正月十六开市当天,会派人到城中各处张贴告示,让人知道银号的经营范围。

    很多百姓手头有银子,但因街市上的摊贩只收铜板,他们本来只能去找一些黑市商贩兑,一两成色很好的银子,有时候才能兑七八百文钱,很不划算,而有了银号后,银号一律会给予近乎官价的兑换比例,对百姓日常生活会有诸多方便。

    :保底第二更!

    周末天子要接送女儿上补习班,时间有些赶,不好意思!不过大家放心,天子承诺的爆发绝不动摇,今天继续五更!

    诚挚地求订阅打赏和月票!




第一五七章 老员工的重要性
    直到傍晚,惠娘才回到药铺,除了把印刷作坊当天的账目整理一番,其他时间便是为第二天药铺恢复营业做准备。。

    明天的事不少啊,也不知道忙不忙得过来。

    周氏拿着簸箕走过来。年初这段时间,她跟家里的丫鬟一起,配了不少成药,就等着药铺开门售卖。不过按照年前的火爆销售情况看,这些配出来的成药坚持不了几天就又会售罄。

    惠娘这次没有征求沈溪的意见,直接道:要不这样,回头咱再开个作坊,专门雇一些工人回来配药得了。

    惠娘意识到光靠药铺这几个女人配药,已无法供应陆氏药铺和杨氏药铺两家铺子所需,只能建一个专门配药的工坊,这样才可以彻底解决问题。

    周氏有些惊讶:没必要吧?咱完全可以买几个丫鬟回来专门负责配药就是,何必弄那么大的阵仗?

    惠娘看了正在教陆曦儿和林黛写字的沈溪一眼,笑了笑道:其实年底时我就有这个想法了,城里的药铺看咱成药卖得好,有的顺势做自己的成药,其他那些则询问咱有没有批发成药的意思?

    还有那些往来的客商,听说咱药铺有几种治疗疑难杂症的成药很管用,想花大价钱买药方,我没同意。

    听到有人要买药方,沈溪虽然装作没听到,依然悄悄朝惠娘瞥了一眼,不想这一眼正好被惠娘捕捉到了。

    小掌柜,别装作没听到,快过来给我们出主意。惠娘招了招手。

    沈溪苦笑:姨,你不用什么事都问我吧?这开药厂,可是姨你自己的主意

    药厂?好名字。如果咱开一家配药的工坊,干脆就叫药厂。惠娘在那里憧憬着未来,我跟那些客商说了。想买我们的配方是不可能的,但若买我们配好的成药那就没问题了。这样。咱经营的项目就能增添一个。

    周氏把筛药的簸箕拿起来,边往后院走边道:这药铺和药厂的大事,还是你们娘儿俩操心吧,你们谈,我不跟你们瞎掺和。

    这可不行,事关重大,姐姐,咱们得坐下来一起商量才好。惠娘跟着一起出去。等回来时,两人手上都拿着簸箕。

    以前药铺的事,不外乎就是把药材分拣好放到药柜的抽屉里,等第二天别人拿药方来抓药,遵照方子把药拣好秤好份量然后给人包起来就算完事。

    现在跟以前可不一样,药铺里最忙的反而成了提前配好药,一包一包放在那儿等人来买,虽然柜台上能轻省许多,但就算药铺关门,很多时候为了多配些成药出来得忙到很晚。短时间内还可以。日子久了谁也受不了。

    惠娘把银号开张的事筹备好,心中定下神来,坐下一边分拣药材。一边道:咱把这药厂开出来,等于是为天下百姓造福。小郎的药方好,病人少花钱,吃了还能快些痊愈,这么好的东西,应该让更多人知晓。

    沈溪放下笔,走过来问道:姨,你真打算开药厂?

    那还有假?

    惠娘白了沈溪一眼,你应该早有这想法了吧?宁儿之前跟我说。你教她们配药,每个药方她们只负责加一味药。几个人配合,速度提升许多。你还说这是什么产业化生产。是不是有这么回事?

    沈溪挠挠头:宁儿把这事告诉你了?

    这么好的方法,你也不跟姨说,是把姨当外人吗?惠娘埋怨道,开个配药的工坊花不了多大力气,用你的办法,每种成药每个工人只负责添加一味药,这样他们就不知道总体配方是什么。每种成药最关键的几味药,让宁儿她们添加,这样就算别人收买了药厂的人,也问不出药方。

    惠娘越说越高兴,明显之前她已经把办药厂的事盘算过了,不然这么精明的主意一时间可想不出来。

    沈溪看了老娘一眼,这时候周氏正低头拣药,无暇理他。

    问你话呢,好不好?惠娘热切地看着沈溪。

    沈溪点头:姨,你这个想法很有建设性,我我没意见。

    惠娘稍微板起面孔:你没意见可不行,以前无论做什么,都是你这个小掌柜拿主意,我想的自己觉得挺好,不过其中肯定有疏漏的地方,你补充一下,我也好安心。

    沈溪心想,惠娘把药厂的配药细节都想好了,他还有什么能补充的?

    姨,我想如果真的要成立药厂,最重要的是对药方进行保密,但如果要做的成药太多太杂,要是一个人负责多种成药的话,很容易在拣药材时出现偏差。这几天我看宁儿她们配药,就出了几次错,好在都及时纠正过来了。沈溪道。

    惠娘点点头:那我们只做一两种成药?

    沈溪道:当然不是,不过不同成药需要不同‘车间’,就好像印刷工坊,印年画和印连环画分开做,这样药厂的工人,只负责一种成药的一味药,大致就不会出错了。

    有道理!小郎,你说的这个‘车间’,是不是一间屋子,里面的人只负责一种成药,而隔壁的屋子做别的?惠娘听明白沈溪的话,试着问道。

    嗯。

    沈溪微微点头,但这其中也有个麻烦,负责向药厂提供药材的商人,会通过分析每个车间的供药情况,总结出药方,对保密不利。要知道咱配的药许多药材都提前研磨成粉末状态,就算谢家姐姐这样的名医都无法将所有药材辨别清楚。

    我们要防止药方外泄,最重要的是从药材进货渠道着手,那些用量少的药材,直接从药铺这边提货,而不能由药厂自行进货。

    惠娘继续点头,她构想的是开一家药厂赚钱。而沈溪提的是关于药厂从供货到生产的细节,侧重点各有不同,不得不承认沈溪所虑非常详尽。几乎堵住所有漏洞。

    说开以后,惠娘对于建药厂更有信心。按照她的意思,等银号的事忙完就筹备药厂,一刻都不会停。

    正月十六这天,不但银号开张,药铺恢复营业,沈溪也得上学了。

    因为昨夜出去到汀江上放灯,沈溪吹了冷风。回去后又想了很多前世的事,没怎么休息好。第二天早晨起来头疼欲裂。

    但怎么说今天也是开学的第一天,请假可不是好主意,他只能咬着牙,拖着病躯去上学。等下午放学回来,药铺里密密麻麻都是人。

    随着谢韵儿在陆氏药铺坐堂的事传开,很多人慕名而来,毕竟之前药铺方面做过宣传,人们逐渐知道谢韵儿出身京城杏林世家,自小熟读医书,而且有大量临床经验。医术十分高明。

    病人前来求诊,谢韵儿通常都能第一时间作出正确诊断,用药上谢韵儿所开药方很讲究。不但便宜而且有效,令病人和病患家属都感觉这比去找别的大夫更有用,连买药都要划算许多,更何况一些常见病干脆买成药就行了。

    憨娃儿,赶紧做功课,完了到楼上去休息,看你脸色那么难看。周氏见沈溪回来,叮嘱一声,但她没时间顾儿子。因为谢韵儿那边问诊的人很多,柜台前抓药和买成药的人也排起了长队。

    沈溪默写完课文到了楼上。上床一觉睡到黄昏药铺关门。

    睡过后沈溪精神好了许多,下楼正要问周氏晚上吃什么。就见惠娘从药铺小门走了进来,手上还拿着封信。

    妹妹,可是宁化那边有事?

    周氏见到信不由带着几分紧张,因为刚通信不久,照理这几天宁化那边不需要再联络,而惠娘又没什么亲戚,这信一来,肯定又是宁化印刷作坊或者是药铺出事了。

    惠娘笑着摇了摇头:信是写给姐姐你的,信封上没写收信人,直接送到妹妹手上,妹妹就打开看了。

    周氏叹了口气,道:别是老太太嫌弃我这个做儿媳妇的不懂孝道,连过年都没回去,特意写信来骂我?

    姐姐料错了,这信不是沈家人写的,但多少跟沈家人有关系。

    惠娘坐下来,详细解说,信是韩五爷写的,说是姐夫一手创立的茶肆,年前彻底做不下去了,韩五爷和几个伙计现在没个出路,想到府城来投奔咱,看看能否收留。

    周氏一听不由瞪大了眼睛,随即连忙摇头,她自己也还没融入府城的生活呢,哪里有资格去收留别人?

    唉!要说韩五爷这几位,可真是做事的人,可惜家里那没良心的将茶肆给了他老娘,这倒好,原本生意兴隆的铺子,到现在竟然关门了,让人家凭白丢了饭碗。咱给人希望,又砸人家饭碗,的确不好。可若说收留咱哪里有那本事?

    惠娘笑道:未必啊,咱不是要开药厂吗?正要雇佣工人,可重要岗位总得找信得过的人来做。

    虽然我跟韩五爷见的次数不多,但从他之前编排的账目上,我就觉得这人挺有本事,他书说得好,做人也正气,让人觉得踏实。咱不妨把他们请过来,安排到药厂当管事,姐姐以为如何?

    沈溪听得清楚明白,问道:可是姨,他们来的话,住哪儿?别拖家带口的,到时候可没处安置。

    这倒不用担心。

    惠娘笑道,先跟他们说清楚,若是来府城只能他们自己过来,既然是来投奔咱,也别指望刚来就过好日子,暂时让他们住进药厂,回头再给他们租院子。等过些时候,他们领了工钱,是否把家人接到府城,那就由他们去。这些都是老伙计,做事实在,咱用起来也放心。

    :这是月票满120票的加更!

    今天还有两更,请大家踊跃订阅打赏和投月票支持哦!



第一五八章 他们是要私奔
    三月里,春暖花开,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学堂中,阳光从窗棱子投射进来,洒在正在上课的孩子脸上,让人感到一阵微醺的睡意。

    沈溪看着课本,跟着同窗一起大声朗读一段文章,慢慢地竟然打起了瞌睡。

    年后这段时间,印刷作坊和药铺的生意越来越好,惠娘把银号经营得也是有声有色,虽然银号尚未开始涉及存钱放贷业务,但光是兑换银钱利润就颇丰,给城中百姓及商贾兑钱带来极大的便利。

    二月里,药厂跟着开设起来,雇佣了大量伙计和女工。惠娘让韩五爷宋小城分别担任掌柜和工头,就连曾经茶肆的女伙计絮莲也跟着宋小城到了府城,在药厂专门负责管理女工这一块。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先生冯话齐面北而坐,他突然伸手示意学生们停止诵读,然后摇头晃脑吟了首诗,在一片不解的目光中,解释道,你们要做学问,同时也要学习诗词歌赋,这些都是文人所必备的素质。今天为师就教你们诗词韵律。

    冯话齐先让所有学生都把方向转到面向他,随即把刚才吟的诗写到纸上,让学生们相互传阅。

    毕竟这时代没有黑板,先生要教授学问主要靠纸笔,不过这其中也有侧重点,主要是给中年龄段的学生看,蒙学的孩童就不说了,听了也是懵懵懂懂,而那些准备参加童生试的学生,前几年就已经接触诗词方面的知识,现在不过是温故知新。

    传阅结束。冯话齐突然道:现在,你们所有人把刚才那首诗默写一遍,看看是否认真审读。

    这下可难住大多数学生,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到这首诗,刚才传阅更是敷衍了事,光是扫几眼,怎么可能把全诗默写下来?

    沈溪没精打采的,到底是首再普通不过的古诗,他没必要把自己肚子里所有学问都藏起来,当即提起笔。在纸上很快把这首杜甫的《style_;小寒食舟中作默写好。

    冯话齐让学生把名字署上,统一交到他手里。冯话齐逐一看过后,脸色很难看:让你们仔细品读这首诗,你们竟然如此敷衍,去年清明踏青时,为师不是曾教过你们一遍?你们读《五经的,怎连读《大学的都不如?

    最后一句话似有所指,许多人面面相觑,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在冯话齐的分班原则中。是没有一年级二年级又或者是小班中班大班这些概念的,他按照学生学的什么来划分层次,四书五经,最小的学《论语。之上是《孟子《中庸《大学,再学集注,年龄再大些的开始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等全部学完。差不多就该考科举了。

    至于历史地理人文,一概从《四书《五经上涉猎,《四书和《五经中没有的。只能自己找书看。这年头要做学问,非常不易,知识面通常都很窄,许多时候都得自己找门路自学,普通家庭的孩子想接触《唐诗三百首这样的读物,非常困难。

    冯话齐慢慢消气了,他拿出一张纸,点头赞许:读《大学的沈溪,默写无错,字迹工整,再接再厉。

    一时间很多人目光落在沈溪身上,他们对于沈溪能得到冯话齐的赞赏颇为嫉妒。

    冯话齐治学严谨,轻易不会去贬损哪个学生或者是表扬哪个学生,不轻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不会让学生骄傲自满。

    沈溪入学半年,除了第一天被冯话齐单独考核时受到表扬外,之后就再未有过如此殊荣。

    之后,冯话齐开始教授高年龄段的学生一些诗词平仄韵律,中低年龄段的则被要求把冯话齐刚才写的那首诗在心中默背记熟。

    沈溪穷极无聊正犯困,坐在他前面的同学转过身来:喂,你这呆子,真够厉害的,以前怎么没看出来?

    沈溪在读《大学的这些学生里算是年龄最小的,按照同龄人一起玩的原则,沈溪属于高不成低不就,比他年龄大的不欢迎他,而同年龄的才刚蒙学,举止都极为幼稚,沈溪不愿与之为伍。

    加上沈溪刚进学塾不到半年,自己也不怎么喜欢玩,课前或者是午饭前后,一个人找个地方发发呆时间就过去了,这样一来,不知什么时候沈溪在同学中落了个呆子的外号。
1...8384858687...19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