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客栈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莫问江湖
虽说通政使位列九卿末尾,但好歹也是正二品大员,其中权势不言而喻,就是各州的封疆大吏布政使,进京之后也少不得要进献冰炭敬。
李玄都轻声道:“原来是裴大人,裴大人贵为九卿,为何会被青鸾卫在光天化日之下追杀?”
裴舟一怔,显然没有料到李玄都不但道出了那些青鸾卫的底细,更是也知悉自己的来历,摇了摇头,道:“老夫已经告老还乡,至于这两位青鸾卫的官爷为何会追杀老夫一行人,可能是因为老夫就是所谓的帝党中人吧。”
李玄都轻叹道:“看来太后娘娘还是老样子,万事以自身权势为重,就算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能染指半分。”
就在此时,方十三终于悍然出剑。
他的剑道,只求一个快字。
天下武学万千,唯快不破。
哪怕是站在他身旁的年轻青鸾卫,都没有看清这位十三爷是如何拔剑,更看不清是如何出剑,就好像是眼前一抹恍惚,然后长剑已经来到李玄都的身后三尺处。
快剑之人最怕遇到比自己还快之人,在剑锋即将触及李玄都的后心位置上,李玄都只是轻轻一挥袖,便抵挡住了这一剑。
方十三心一沉,如果他没看错的话,刚才此人用的似乎是牝女宗的“玄阴剑气”,难不成是牝女宗的客卿?不然怎么会牝女宗的独门手段。
年轻青鸾卫倒是信心满满,道:“十三爷,你可得用些真本事了。”
方十三淡然道:“不过是先试试深浅罢了,我心中有数。”
年轻青鸾卫点了点头,然后猛地一踩地面,在地面上踩踏出一片裂痕,整个人瞬间暴起前冲,手中“大文鸾”狠狠斩向那个自大到不闪不避的年轻人,刀气凛冽,在“大文鸾”的刀锋上笼罩了一层近乎实质的刀芒。
李玄都一手负后,然后另外一手用出“绾青丝”的手法,以五指破开刀气和刀芒,捏住“大文鸾”的刀锋。
在外人看来,与“缠心丝”无异。
五指一抓。
“大文鸾”的刀腹上竟是直接被李玄都按出五个指印。
年轻青鸾卫皱了皱眉头,道:“是牝女宗的‘缠心丝’,果然是牝女宗的人!”
话音未落,这位年轻青鸾卫强提一口气机,身形骤然变快,未曾持刀的右手一臂横扫,因为这一扫的去势之快,去势之猛,以至于年轻青鸾卫的手臂上都裹挟了浓郁的青色气机,仿佛一条青色蛟龙。
砰然一声。
李玄都仍是轻描淡写地抬手挡下了这一扫。
这名青鸾卫的脸上露出一抹震惊神情,还未等他继续出手,就见在李玄都的手上有雷霆环绕,不是正一宗的“掌心雷”,而是“风雷气云生”,雷霆瞬间涌入年轻青鸾卫的体内,使他半个身子瞬间麻痹不堪。
然后李玄都一脚踢在这名青鸾卫的膝盖上,使其不得不半跪于地,然后屈指一弹,崩飞“大文鸾”的同时一掌按住年轻青鸾卫的脑袋。
无论是年轻青鸾卫,还是方十三,都没有想到分出胜负竟然会如此之快。
李玄都的掌心有至阴气机汇聚,只要他稍稍催动气机,便可将这位青鸾卫变为一具尸体。
方十三眼底阴沉,实在看不出此人到底是何来路,不过看这境界,应该是归真境的修为。
如今的青鸾卫不比当年,当年的青鸾卫可以横压江湖,大太保和二太保更是登顶太玄榜,可如今的青鸾卫,十三太保也不过是归真境而已。
若是两人生死相搏,怕是结果难料。
太平客栈 第三十章 小公爷
如果只有方十三一人,也许他就顺势退去了,可关键是那小子落在了那名拦路之人的手中。
方十三咬牙道:“阁下可知道你手中之人的身份?”
“什么身份?”李玄都低头看了眼被他按住天灵的年轻青鸾卫,语气淡然道:“总不会是大魏朝的哪位世子或是小王爷。”
方十三眼神阴沉道:“我奉劝阁下一句,不要把事情做绝了,更不要把路走窄了。”
李玄都闻言不由嗤笑一声:“世间大路千万条,可惜,早在四年之前,我就走到了一条无法回头的独木桥上。”
方十三加重了语气:“阁下要如何?”
李玄都轻轻转动手掌,掌心蕴藏的至阴气机使得年轻青鸾卫的头皮发麻,不敢有丝毫异动,然后就听此人开口问道:“我问你,是谁派你们来的?”
方十三眼神飘忽,道:“自然是奉了青鸾卫都督府的密令。”
李玄都稍稍催动气机,使得年轻青鸾卫的脸色骤然雪白一片,道:“青鸾卫都督府只是个衙门,衙门总要有个做主的,是谁做了这个主?又是谁下了这道令?”
方十三知道自己是不能不答了,只好硬着头皮道:“是丁都督。”
李玄都立时知道是谁了。
青鸾卫有三位都督,一位左都督和两位右都督,陆雁冰只是右都督,这个丁都督便是另外一位右都督,相较于陆雁冰这个加入青鸾卫没有几年的新人,丁都督可谓是青鸾卫的老人,早在先帝在世时,他便是青鸾卫的右都督。
此人姓丁,单名一个“策”字,没有具体师承,江湖散人出身,江湖人称“大奔雷手”,在黑白谱上排名第十五位。
李玄都没有与此人有过什么交集,更不曾交手,只闻其名未见其人。而那个被伏击至死的青鸾卫都督则是另外之人,陆雁冰就是这话的用意,几番斟酌犹豫之后,还是决定如实相告道:“他是丁都督的嫡传弟子,同时也是燕国公的嫡子。”
大魏太祖皇帝在开国之初,外姓功臣封爵,总共封了十位国公,可在太宗皇帝即位时的一场腥风血雨,就废黜了五个国公,在宣宗皇帝、世宗皇帝年间,又分别有两位国公被废黜,传至今日,只剩下三位国公还能世袭罔替至今。
燕国公曹文忠便是硕果仅存的三位国公之一,深得先帝信任,曹家在青鸾卫中更是根深蒂固,曾经先后有三任燕国公出任青鸾卫左都督一职,虽然如今本代燕国公并未担任此职,但也不能否认其在青鸾卫中的巨大影响力。
由此说来,燕国公的公子加入青鸾卫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只待他日后羽翼渐丰,在青鸾卫中威望日重,再承袭燕国公的爵位,那么升任青鸾卫都督一职便是水到渠成。
李玄都当年好歹也是在帝京城中“混过”的,对于这些帝京城中的权贵还是略知一二,燕国公其人,若是放在江湖中,可以用“亦正亦邪”四个字来形容,哪怕是当年四大臣与太后、晋王水火不容时,他也未曾偏向任何一方,如此一来,两边都不得罪,可也是两边都不讨好。直到四大臣决意削弱宗室勋贵,他才彻底倒向晋王。
李玄都想了想,没有下死手,松开手掌,在年轻青鸾卫的肩膀上拍了拍,淡笑道:“既然是小公爷,拿还真是吓到我了,冤家宜解不宜结,那今日之事就当是结个善缘罢。”
这便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了,结缘倒是不假,但在两位青鸾卫看来,全然不见半点善可言,是确确实实的孽缘、仇怨。
无奈形势比人强,这名年轻青鸾卫不敢说半个“不”字,但身为小国公的傲气,又让他说不出求饶的软话,只能低头不语。
李玄都也不在意这些,伸手在他的肩膀上一派:“去你的。”
话音未落,小公爷便感觉自己仿佛是脚踩云雾一般飞起,然后就被方十三伸手接住。
方十三望着这个不知深浅之人,眼神幽深,说道:“今日之事,方某人记下了,咱们后会有期。”
说罢,方十三已经开始向后迅猛退去,虽然仍旧面朝李玄都,但好似后背生眼,后退的速度丝毫不逊于正常前奔。
那名年轻青鸾卫在一愣之后,二话不说便随着方十三一起远遁逃去。
如今李玄都还未恢复境界,体内又隐患颇多,不想在这个时候再去招惹强敌,于是便没有阻拦,更没有追击。
劫后余生的裴家一行人在片刻的沉默犹豫之后,还是老当益壮的裴舟主动上前,抱拳道:“多谢恩公出手相救。”
李玄都问道:“裴老大人要往何处去?”
裴舟道:“致仕之人,自然是告老还乡,老夫的家乡是兰陵府,所以老夫正是要去兰陵府。”
李玄都道:“倒是巧了,在下也要去兰陵府拜访东华宗,不如同路而行,不知裴老大人意下如何?”
“求之不得。”裴舟笑道:“对了,还未请教公子高姓大名?”
李玄都道:“姓李,木子李。双名玄都,玄妙的玄,大都督的都。”
裴舟点了点头:“原来是李公子,李公子不要叫我裴老大人,老夫早已不是什么大人了。”
说到这儿,裴舟转头望向身后的一对少年少女,沉声道:“玉儿、珠儿,快来拜见恩公。”
少年少女一起上前,冲李玄都行礼道:“拜见恩公,谢恩公施手相救。”
李玄都没有故作推让,坦然受了这一礼。
裴舟介绍道:“这是老夫的孙儿,名叫裴玉,这是老夫的孙女,名叫裴珠,他们爹娘走得早,所以自小便跟在老夫身边,这次若不是李公子出手相救,老夫这个行将朽木之人死了无妨,可还要搭上两个孩子,那老夫去到九泉之下,不知还有何颜面见他们的爹娘。”
李玄都问道:“我曾听闻,如今庙堂之上,因为皇帝亲政之事而吵闹不休,裴老可是因为此事才罢官的?”
裴舟闻言之后长叹一声:“既然李公子问起,那老夫也不妨直说了,如今孙阁老和太后娘娘,司礼监的杨公公和刘公公,还有晋王和满朝勋贵,都被卷入此事之中,上面的人还没撕破脸皮,可底下的人已经刀兵相向,老夫不是第一个辞官之人,也不是最后一个。”
李玄都轻声道:“高居庙堂,万民供养,假仁孝之名,大兴土木,予取予夺。授权柄于宦官,以家奴治天下,残害异己,只剩下朽木为官,当真是山呼万岁,满朝尽忠良。”
太平客栈 第三十一章 齐州局势
自齐州总督整军以来,齐州形势已经大为好转,虽然青阳教号称数十万大军,但多是乌合之众,除了转进如风之外,只要被朝廷官军抓住决战之机,多数时候都会全面溃败。
如今齐州的危局不在于用兵,而在于朝政,因为齐州饥荒,所以青阳教大举起事,在平定叛乱之后,仍旧无粮赈济灾民,百姓为了活命,还是要继续造反,齐州总督又不能行大肆屠戮之事,于是只能疲于奔命,四下救火。
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官军也不断消耗,而青阳教却如雪球一般,越滚越大。
楚云深刚刚从归德府返回东昌府不久,便召集了城中大小将领议事,虽然他没有官身,但“影子总督”的名号却不是白叫的,一众将领无人敢于忤逆这位不知先生。
此时一位年轻小将正在为楚云深讲解如今的东昌府战局:“白爵奉天公将军唐周之令,率军自中州进入齐州境内驰援地公将军唐秦,号称大军十万,不过依照属下愚见,不过是些乌合之众,多是被裹挟的流寇,真正可战之师不会超过一万。”
楚云深坐在轮椅上,仰头望着那张巨大地图,道:“十万人呐,就算是十万头猪,站着不动让我们杀,也要杀到手软,我倒是很好奇,白爵拿什么养这么多人?”
一名中年将领起身回答道:“回禀楚先生,根据探子回报,青阳教所养教徒以稀粥度日,几乎与水无异,其中米粒屈指可数,且每日一餐,只是临战之前,才会饱餐一顿,也不过面饼两个。”
楚云深轻轻扣指,说道:“东昌府两面环水,一面靠山,自古以来就是易守难攻之地,若是诸位是青阳教的白爵,你们会如何攻城?。”
一名将领迟疑道:“今年齐州大灾,粮食全靠其他州府支援,如果白爵围而不攻,围到城内彻底粮尽,便可不战而胜。”
另外一名文官打扮的参军道:“可青阳教同样缺粮。”
楚云深问道:“假如说青阳教并不缺粮,或者说他们断绝了大运河的粮道,我们又该如何解决?”
一名身穿青色棉袍的文士道:“依学生之见,青阳教长于野战,而短于攻城,我们不如将各地守军收缩,既能减少运粮路程,又能集合兵力,各大关隘之间互为依托,连点成线,以此则可抵挡青阳教大军。”
他的话音落下,不等楚云深开口,一名将领已经开口斥道:“书生之见!过去那些城池是怎么丢的?若是不敢野战,又何谈互相依托?只能是被青阳教逐一击破罢了。即便是青阳教不擅攻城,那他们只需围而不攻,便可让我军进退两难。若是救,野战难敌青阳教,那便成了围点打援之势,若是不救,城中守军就只有粮尽之后开城投降一路可走。前车
之鉴就在眼前,岂可不察!”
文士被当面道:
“齐州战事不利,仅仅是总督大人和内阁震怒,可追查帝党一事做得不好,却是司礼监还有太后娘娘都不会高兴,所以本督的日子很不好过。”
方十三低声道:“请都督大人责罚。”
丁策不置可否道:“现在齐州总督府那边传话过来了,传话之人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影子总督,别人不知他的底细,可我却知道,他是黑白谱上排名第十一位的不知先生,不可小觑,最起码的面子还是要给的,所以我要去东昌府一趟。至于裴舟的事情,我把我的手令给你,还是交给你去处置,希望这一次你不要让我失望。”
方十三恭敬领命道:“是,请都督大人放心。”
丁策端起身旁小桌上的茶碗。
方十三会意,起身退去。
片刻后,一名身着比甲的女子从内堂缓步走出,轻声道:“大魏朝不是柳公公的大魏朝,关于裴舟和秦道方的事情,虽然是柳公公交代下来的,但柳公公不可能平白无故说这些,说到底还是太后娘娘的意思,不可怠慢。”
丁策放下手中的茶杯,不置可否,问道:“太后娘娘寿辰的节礼准备如何了?”
女子对外面道:“抬上来。”
四名青鸾卫甲士抬着一个铁笼走进屋内,笼中竟是一对难得一见的白鹿。
女子从袖间取出一张纸来,“这是此次入京贺寿的礼单,太后娘娘素来喜欢祥瑞,尚白色,故而我花费了不少力气才找到这一对白鹿,太后娘娘见了,必然高兴。”
丁策起身来到铁笼跟前,逗弄着白鹿,笑道:“有点意思。”
(本章完)
太平客栈 第三十二章 少年江湖
李玄都护送着裴舟一行人往兰陵府而去,一路上除了与老人聊些天下大势,更多时候还是被那个名叫裴玉的小家伙缠住。
裴玉虽然是出身于裴家这等书香世家,但因为父母早逝,身为祖父的裴舟又要忙于衙门公事,难免对他疏于管教,使得他没把心思用在圣人典籍上,倒是用在了江湖的话本小说上,尤为向往江湖大侠。
这次李玄都出手打退青鸾卫,在小家伙看来,无疑就是江湖侠客行侠仗义,惩戒朝廷鹰犬,浑然忘了自己也是朝廷的官家子弟,对李玄都崇敬得不行,总想要让李玄都教他个一招半式,甚至还动了跟随李玄都一起行走江湖的心思。
老江湖的眼中满是欲望,追名逐利,想要天下无敌的神功,想要神兵利器,想要一战成名,想要金钱美人。反而孩子们的江湖更为纯粹,他们的眼中满是希望,向往行侠仗义,向往来去如风,向往打抱不平,向往一个同样纯粹的红颜知己。
李玄都很喜欢少年人和青年人的江湖,就像一条小溪,溪水清澈,可以清晰看到溪底的光滑鹅卵石。李玄都不太喜欢老江湖们的江湖,就像一条大河,河水浑浊,泥沙俱下,或是像一方大湖,湖水碧绿,一眼望去,不见其底。
这一日,车队来到了兰陵府和平原府交界的关隘,此地名为临枣关,依托山势筑城,位于两府通行之要冲,虽然如今正值战乱,但是商贾来往还是不在少数,只是比之往常年份,多了许多兵戈肃杀之气。
城内有太平宗开设的太平客栈,不过没有太平钱庄。一般而言,太平钱庄只有在繁华府城和州城之中才有,不过太平客栈就不同了,自从太平宗封山之后,在芦州和齐州境内,太平客栈如遍地开花一般,不过根据位置所处不同,有的客栈中有太平宗高人亲自坐镇,也有的客栈只是普通太平宗弟子负责打理。
当年李玄都行走江湖的时候,他从未听说过太平客栈的名头,所以他可以肯定是在太平宗封山闭寺之后才有了太平客栈,至于太平宗此举到底有何深意,就不是李玄都可以知道的了。
如今看来,太平客栈的名声还算不错,哪怕是裴舟这等官家人物,也愿意在此落脚,虽然李玄都对于太平客栈的印象实在谈不上好,但也不好强求,只能入乡随俗。
刚刚安顿下来,裴玉便跑到李玄都的房间里,手里还拿着一串入城时买的糖葫芦,红红的果子,微微泛黄的冰糖,酸甜可口,是小孩子最爱的零嘴吃食。
这段日子以来,两人已经混熟,也没什么拘礼不拘礼的,裴玉将手中的糖葫芦举到李玄都的眼前,豪气道:“李大哥,我用这串糖葫芦换你一招一式,行不行?”
李玄都故意板着脸,玩笑道:“一串糖葫芦就想拜师学艺?那你未免也太瞧不起李某人了,最起码十串糖葫芦才行。”
裴玉皱起小脸:“可我就只剩下一串糖葫芦的钱了。”
李玄都一挑眉:“堂堂裴家公子,就这点例银?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每个月的例银都有这个数。”
说罢,李玄都伸出一根手指在裴玉的面前晃了晃。
裴玉试探问道:“一两银子?”
李玄都摇头道:“不对。”
“十两银子?”
“往大了猜。”
“总不会是一百两银子吧?”
“一百的数字,对了,不过不是银子,而是太平钱。”
裴玉瞪大了眼睛:“一百个……太平钱?”
作为官家子弟,裴玉当然知道太平钱是什么,太平钱庄的兑换官价是一枚太平钱可兑换白银三十两,可用白银兑换太平钱却要三十一两左右,如此一来一去,负责铸造太平钱的太平钱庄便可赚满差价。
就算按照三十两银子来算,一百枚太平钱也是三千两银子,一年便是三万六千两银子!按规制,大魏一个亲王每年供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缎四十匹,纻丝三百匹,绢五百匹,纱罗一千匹,冬布一千匹,夏布一千匹。细细算下来,一个亲王的年俸也不过如此了。
裴玉虽然不太喜欢读书,但生在官宦之家,耳濡目染之下,对于这些还是略知一二,不由道:“李大哥,你实话实话,你是不是不姓李?”
李玄都一怔,问道:“怎么说?”
裴玉沉声道:“其实我应该叫你钱大哥,就是江南金陵的那个钱家,对不对?”
李玄都哑然失笑,佯怒道:“你这话可就没道理了,就只能钱家人才有能有钱?我们老李家就不能有钱?”
裴玉缩了缩脖子:“我可没这么说。”
李玄都叹息道:“不过那都是以前的事情了,现在可没有这种好事,我也和你一样,一贫如洗,囊中空空。”
裴玉老气横秋地叹了一口气,然后问道:“对了,李大哥,你有兵器吗?”
说着裴玉还做了个不知从哪里学来的“夜战八方藏刀式”,比划着说道:“比如说宝剑或者宝刀,就算没有刀剑,暗器、飞刀也行,行走江湖,总不能不带兵器防身。”
李玄都道:“那可真不巧,我练的是拳脚功夫,手是两扇门,全靠脚打人。”
裴玉撇了撇嘴:“骗人。”
少年人不懂得掩饰情绪,更不懂得“城府”二字,难掩那一分失望。
李玄都笑了笑,从“十八楼”中取出已经多日未用的“冷美人”。
“冷美人”刀如其名,虽然在宝物中只是下品的品相,但是卖相极佳,雪白的刀身,好似以冰雪铸成,仅以卖相而论,“冷美人”要比“人间世”要高出太多。
李玄都接过糖葫芦将其钉立在桌上,然后将带着刀鞘的“冷美人”丢给裴玉。
这把刀在李玄都的手中看起来很轻,实则还是很有分量,裴玉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不得不以双手接住,满眼都是遮不住的雀跃欣喜。
然后裴玉妄图拔刀,可惜拔了几下都没能拔出。
李玄都笑道:“连刀都拔不出来还想要行走江湖,传出去可要被笑掉大牙的。”
少年涨红了面庞。
李玄都伸出手。
裴玉有点恋恋不舍地把“冷美人”交到李玄都的手中。
李玄都右手握住刀柄,左手按住刀鞘,轻轻一拔,刀出三寸,满室生辉。
裴玉瞪大眼睛看着这柄刀。
从小到大,他见过不少剑,可惜都是文人用的剑,只是装饰,不能用来杀敌,多少年也不会出鞘一次,甚至有些剑都不曾开刃。可实实在在的杀人之刀,他却是第一次见到,仅仅是看到这三尺刀锋,他便隐隐感觉到有一股寒意,甚至还嗅到了血腥味,好像也听到了兵戈的杀伐声。
李玄都继续抽刀,把整个刀身都从刀鞘中抽出,将刀鞘随手放到一旁,然后一指敲在刀身上,就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刀身的寒光上荡漾起层层涟漪,波光粼粼。
李玄都倒持“冷美人”,将刀柄递给裴玉。
裴玉双手握住刀柄,摇摇晃晃地举刀,满脸遮掩不住的惊喜。
李玄都轻叹道:“国仇家恨犹未雪,鞘中宝刀时时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