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奸臣之女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我想吃肉
不久,昭仁殿里就传出了确切消息,徐莹指名道姓地表示,希望她侄女徐欢嫁给萧复礼!
朝野炸开了锅!
这年头没啥“外戚不得干政”说法,相反,由于一直是世家做外戚,外戚声望还挺高。名门望族想一家连续两代把持着皇后位子都比较困难,杞国公家居然有这样计划!都不用开会,世家就开始喷了。
和气一点如顾崇,说萧复礼才十一岁,一点也不用着急:“天下淑女多矣,何妨细细择其优者?”话里话外还是说,徐欢不够格。
毒舌如李神策直接就开喷:“圣人年十一,徐氏女年方八岁,及笄尚需七年,成婚之时圣人已年十八!我只怕到时候皇后把被圣人临幸过宫人又给发卖了!”
作为帝师,楚椿说话比较斯文,也是咬住了出身:“徐氏寒微,岂可正位中宫?”
卫王得了世家支持,也一力反对,并且表示:“皇太后言母为儿择媳,此是家事。然而皇后之尊事关天下,又关血脉,实是国事。不如皇太后选自己儿媳,我们选自己皇后?徐氏女可入宫,不为后。”
徐莹寸步不让,指称:“你们就欺负我们孤儿寡母!”
萧复礼心里是不想娶徐家女儿,他都没想过要娶媳妇事儿,人家还没成年啊!于是一推二五六:“我年幼,皇太后与诸臣商议着来。”他也没心情去管这些事情,他早看明白了,这事儿现由不得他作主,不如抽空去看看生母钱氏——她病还没好呢。
————————————————————————————————————————
朝上争成这样,钱氏一病不起,钱氏这绝对是心病,虽然萧复礼已经不是她儿子了,好歹也是她生,眼珠子似疼了这十二年。
她能为了萧复礼忍受着不能多见面,也能看着儿子管别人叫娘,到底是过继给人家才能有大好前程。徐莹对她也还可以,物质生活也没缺,虽然也有意无意地隔离一下她与萧复礼,但是对钱氏来说,这些都是正常,可以忍受,自己母子生活比以前好了不少,她也感激徐莹。
然而泥人还有三分土脾气,钱氏逆鳞就是萧复礼。时人观念,就是娶妻要娶世家女,徐莹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徐氏女钱氏也见过,不能说不好,可她心里就是膈应啊!
越想越坑爹。她能理解徐莹想法,却不代表能接受。这位皇太后年轻时做过什么鲁莽事儿,钱氏是记得真真儿。当时钱氏也年轻,承庆王府也过得算无忧无虑,没事八个卦。其中就有当时还是王妃徐莹把侍婢卖掉大闻。
这样人家里出来女孩子,给你当儿媳妇你要啊?
虽然徐莹不断把侄女弄进宫来学习,看着学得也不坏,可钱氏还是担心,天下淑女何其多,皇后应该从世家里选,不是吗?纵使不是世家,好歹给个没“家族病史”啊!谁知道这些女孩子是不是“现珍珠,以后鱼眼珠”?当年徐莹名声也很好,又孝顺又懂事,然后呢?
可儿子已经不是她了,婚事她插不上嘴,眼见皇太后跟朝臣死磕着,她是知道徐莹硬脾气,你说这一拖二拖,真能拖上个几年,孩子来等着娶媳妇儿呢。到时候要是不娶徐家女儿,弄个别人来,皇太后不开心,又得生出多少事端?婆媳不睦,媳妇是要吃亏,儿子也要受夹板气,钱氏担心儿子!
她一向是个有主意人,遇上这件事儿,她是真束手无策——她能影响谁呢?
思前想后,她也只能向一个人求援——郑琰。
钱氏心里倒是觉得池春华很好,池氏也是名门,虽然《氏族志》改了,但那本“勋格”广大人民心中毕竟不如耳濡目染许多年,挂口上老世族得人心。池春华长得好看,学问也好,还讨人喜欢,人也聪明,整个人笑盈盈,后台也很硬,她要做了阿元媳妇,阿元也能被带得开朗吧?
看人看家风,池家不用说,郑琰为人也很不错,钱氏一直很感激郑琰,觉得她是个善心人,教出来女儿也不会狠毒。郑家家门和睦,兄弟姐妹感情又好。
多好人选啊!如果池春华做了皇后,钱氏心里隐隐也觉得,自己与阿元也算是回报了郑琰援手。
可徐莹暗示下,郑琰退出了,钱氏不能说不失望,却也能理解——人家不乐意跟徐莹死磕,明摆着未来婆母不喜欢,又何必上赶着找虐?
这一理解不要紧,钱氏就愁上了:阿元可怎么办呢?思来想去,既然郑琰退出了,是不是就可以去做说客,给想个办法劝劝徐莹,各退一步,给阿元找个温和点皇后,跟皇后好好处,而阿元也一如概往地对徐家好呢?强扭瓜,它不甜啊!知子莫若母,阿元虽然也承皇太后情,却不是很喜欢徐家小姑娘。
可要怎么联系上郑琰呢?钱氏愁得病了,把萧复礼也急坏了,钱氏满心愧疚。
她这一病却因祸得福,因迟迟不好,倒把一向避嫌郑琰招来探病。钱氏满心欢喜,挣扎着起来。
郑琰本以为钱氏是装病,没想到她真病得瘦了不少,吃惊地道:“我只道你是偶感风寒,怎么这般憔悴了?”
钱氏很是愧疚,似乎自己总是麻烦郑琰而无一回报,讷讷地道:“不知怎么,心里慌。”看到郑琰精致眉毛动了一动,心里慌了。为了儿子,拼了!
钱氏请郑琰到里屋说话,又使眼色让宫女们退下。她是依着徐莹而居,伺候人也是徐莹分派,然而天长日久了,她又会做人,身边宫女也比较向着她了,何况她是萧复礼生母,谁不怕被个小皇帝记恨呢?眼下又是跟郑琰说话,宫女们识趣地退了下去。
外人一退,钱氏眼圈就红了,一点也不用作戏,纯急。
郑琰道:“你这是怎么了?有事慢慢说,哭也不顶用啊。”
钱氏道:“我听说,外头给圣人议婚,皇太后意属徐氏女,可……这合适么?”
“合不合适,自有人拿主意。”
打太极钱氏显然不行,她也没打算跟郑琰耗,直道:“我只是个草民丫头,不敢瞧不起杞国公家,可……他们家女孩儿,能做大郎媳妇么?”
“你不喜欢徐家女孩儿哪一条呢?”
“我……阿元现是圣人了,由不得我作主,我也不挑剔。当初,把他生下来时候,就想,以后娶个贤惠媳妇儿,也不愁衣食,一家人好好过日子,并不敢想有多么好媳妇——想也想不来。”
郑琰点头:“你是实人。家教,也要看人。”
“我不是挑剔这个。徐小娘子也宫里学礼仪,那些是做给人看,是面子,我想阿元得里子呀!要心好,譬如一个男人,读了书,却去做贼,也不见得好。徐小娘子礼仪好与不好,都不要紧。我担心是,娘子把杞国公家、把她侄女看得比阿元重啊!”
自己和萧复礼不能以母子相称、萧复礼须待徐莹亲近,这都是礼法上事情,是应该。可是徐莹难道不是也应该把萧复礼当自己儿子吗?为什么婚事上面,徐莹表示得像是把阿元当成个奖品硬发给杞国公家呢?
郑琰很是惊诧,钱氏很有道理啊!
“夫人心肠好,从遇到夫人,我们母子就受您恩惠,本该回报,可……我们实拿不出什么来了,如今又求到夫人了。我许不下什么诺来,可还得不要脸地求您一回,帮帮阿元吧。这孩子命苦,打一开始就没有父母缘,也没有朋友,兄弟也不认识,我听他们读书,说人有五伦,他……还能占着几条儿呢?他总投到我肚子里一回,我……能为他做也不多了。您帮帮他,谁都行,只要别是娘子看重人。”说着就跪了下来。
郑琰扶起她:“咱们起来好好说话。”
钱氏抓着郑琰手臂:“我不是挑剔徐家什么,您想,这小两口吵架拌嘴,娘子会向着谁呢?阿元,毕竟不是亲生啊!换个旁人,娘子能护着阿元,这我信!可要是娘子侄女,这事就两说了。由来皇帝就有后宫,女人间争风吃醋,外头人家里婆婆帮着正经媳妇是正理,到了这宫里,它就不一样了啊!这不是要乱套儿么?”
徐莹还不如钱氏看得明白,郑琰叹了口气:“这事我也做不得主,得看大臣们,我只答应我能做得到事儿——把这婚事拖上一拖,再看机缘,你看可行?”
萧复礼是她学生,又懂事又聪明态度还端正,郑琰也挺心疼他。她跟钱氏也是一样心,不涉及自己儿女切身利益时候,绝对能帮多少帮多少。钱氏一想,这样也行,实不能强求再多了,当下认真道了谢。
郑琰道:“我与阿元总是有些缘份,也不想他下半辈子不活。你也不要过于担心了,世家也不想让皇太后如愿呢。”
钱氏略放了放心,寻思自己真没什么好报答,又不想空口白话代萧复礼许诺,只好再三道谢,又说:“夫人好心,会有好报。”
郑琰摇头道:“且看事情成与不成吧。你好起来才是真,阿元遇上这种事情,也不开心,你好起来,他也宽慰。”
————————————————————————————————————————
忽悠徐莹对于郑琰来说,挺简单,她只问徐莹:“你宫何时修葺?”
徐莹正欲问计于郑琰,如何对付朝臣,忽听她这样说,奇道:“什么宫?”
“你这要给阿元娶媳妇儿了,昭仁殿就是儿媳妇了,你还住这里吗?怎么光想着儿子,倒忘了自己了呢?到时候你要住哪里?”
徐莹愣住了。郑琰趁势道:“看来你是没留意,要不跟我阿爹说,明天让他上表?”
徐莹道:“且住一住,让我想一想。”
“行!”
徐莹火速召了莒国夫人来商议,莒国夫人道:“定了皇后,你再搬也不迟,早日定,就早日修宫。不听你,你就别搬,还能有人敢把你赶出去不成?”又说郑氏父女猾狡,“虽不反对,却也不肯声援。”
“哎哟,今天本要跟她说来,一打岔,又给忘了。阿郑已经算好啦,春华是个好孩子,我要再有第二个儿子,也要她做媳妇呢,真是可惜了。阿娘不要埋怨阿郑啦。”
莒国夫人道:“放心,我知道。都是些人精儿,哪肯轻易就答应呢。”
作者有话要说:本文已经走过大半,咳咳,不是马上完结啊,不会烂尾tt,会写到池小受返京出头。预告一下啦。
正文不会写到小七死掉,应群众要求,郑爹会保留到正文结束,番外里会有他戏份^^
其他番外,我正思考中~
我们目标是,下篇文不要写那么长!握拳!





奸臣之女 230 又一次密议
23又一次密议
又一次密议
“阿娘.这个是哪里来啊?比杞国公家好看。”池春华一颗脑袋左转右转.看着郑琰往她手臂上套臂钏丨这是一对白玉臂钏丨各由两块弧形白玉以黄金镶就.接口地方雕着细腻花纹。实打实一个“金镶玉”。t
到夏天了.薄薄纱衣配上各式臂钏丨也是夏天一道不错风景。因为朝上忙着争吵萧复礼婚事.郑琰猛然发现自己闺女跟徐欢是同年.十五及笄算成年年代.池春华正好是半个成年人.加着着打扮起女儿来。
“你又知道了?不要总把杞国公家赠礼挂嘴边。”杞国公家送来东西郑琰只收下之后看了一眼就入库封存了.并没有动用。这礼收得有些膈应.不收又显得像是有意于后位.郑琰不想让女儿被人念叨着些乱七八糟话题.只得收下了。
池春华吐吐舌头:“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吧?”大眼睛骨碌碌地转着.悄声道.“阿娘.听说.杞国公家想让他们家阿欢做皇后.可是大臣们不答应.这是不是……贿赂您啊?”
“囗你哪里听来这个话?”郑琰板起了脸。
池春华乖巧地拉着郑琰袖子:“我学堂里听说。”崇道堂校规虽然非常严厉.但是学术上风气却是极自由。学生皆出身权贵之家.上层消息也很灵通.大家一交流就什么都知道了。兼皇帝结婚是件大事儿.朝上吵得热闹.旁人犹可.李俊极看不惯死土鳖徐家.上课之余就是痛骂.学生们对于朝堂动态知道得很清楚。
“听说了也不要乱传.知道吗?”
池春华狡猾地道:“这就是阿娘说——拿人手短?”
郑琰哭笑不得地给了她后脑勺一巴掌:“背后毋言人是非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明白吗?”老娘这是不得不收.明白吗?还不是为了你这个小丫头。
池春华若有所思:“也是.”揉揉后脑勺儿.“阿娘.我跟您说.学堂里不少人都说.家里也收到杞国公家礼物啦。”
郑琰笑容有些奇怪:“你知道就得啦.咱们家事儿.不许胡乱往外说。”
池春华笑容甜甜:“他们说时候我还不知道咱们家也收礼了.我就照实说了。嘿嘿。”
郑琰只觉手痒捞过只匣子.把臂钏取下来装了:“拿去.这个给你玩.仔细不要磕坏了。”
池春华抱着匣子拉一拉裙摆.微屈了一下膝:“谢阿娘。阿娘.我去写功课啦。”
郑琰一挥手.池春华就抱着小匣子退了下去.留下郑琰独自叹气。她早已听到风声.莒国夫人正四下串连.不但是郑、池两家.许多勋贵人家都收到了礼物。而且据她所知.许多人家至少已经表示出了中立意向。
皇后之位.本来勋贵人家是不敢肖想。许多人都说.徐莹能做皇后.完全是因为她这个藩王妃走了狗运.嫁了个后当皇帝藩王而已。大家心里.皇后还应该是从世家里出.然而.听说徐莹有这个打算之后.又觉得解气。收到杞国公家礼物之后.又暧昧地支持徐氏了。
这可真是有得磨了跳出这件事情来看.这简直就是历史书上分析“兴勋贵集团与旧有士族集团较量.是生产力发展必然结果”。论“阶级成份”呢.她该站徐莹一边.然而论“良心”.她还是认同钱氏说法.不管徐欢这个女孩子本身如何.看她出身、看她姑妈.这门亲事就不那么美妙。
婚姻.从来就不是两个人事儿郑琰也看不倒究竟哪一个人适合萧复礼.说不定徐欢能够与萧复礼处得来.而另择皇后不一定得萧复礼喜欢。是以不肯轻易开口.对钱氏也只是应了把事情拖一拖。
徐莹那里.正与娘家人谋划.一直没有把郑琰宣进宫里商量。正合了郑琰之意.如果是萧复礼自己跟她说了.她还要认真考虑萧复礼意见.萧复礼不说.她乐得打太极。杞国公家如愿.徐莹也得念着她好.世家赢了.也凶残不过她。自己有势力就是这么爽
不理会这事.郑琰开始琢磨起学校事情来了。高年级生想参加京兆县考.满打满算也就只有两个月时间了.大家功课都还学得不错.平时又各种模拟考.郑琰倒不太担心他们整体成绩。她现想是.如何学校里另开一门课.她想引入所谓“实验科学”。
穿越太久.许多前世知识、常识都记得不太清楚了.她脑海里“实验科学”这个概念.大约与百度来概念未必相符。实验科学她这里就是很简单一个概念:建立个“科研”概念.好能够整理出一个理科体系出来.哪怕以她这个小半桶水、以她那个刚刚起步学校只能做个开头.做个雏形.也不枉办了一回学校了
古人其实都很聪明.只是由于各种原因.或许是生产力关系.又或者是没有触到那个节点.科研方面以实用为主。照郑琰看来是“以需要带动科研.而不是以科研带动生产发展”。虽然事实与恩格斯大叔“大学与社会需要对生产力推动”不谋而合.郑琰还是觉得至少要把这个想法给公布出来才好。无限好文.晋江文学城文学城
有这个想法.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只是一直忙.又觉得这是一个“生产力不太发达封建社会”暂时不需要什么科研.没有环境土壤.不能转化成实际生产力.自己感兴趣也是白搭。直到她收到池惰之来信。
池惰之与郑琰之间书信往来并不是千篇一律你好我好大家好.多是讨论工作生活中问题.有时还有学习上问题.互相探讨.商量解决之道。
池惰之一封信写是春耕开始了.由于司州经历战争.人口减少.有不少土地被抛荒.他一方面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招徕流民耕垦.一方面也想.是不是能有办法让一个人可以耕多地.又或者是让土地亩产高一点。然而他是个没于过农活人.所以比较忧愁.虽然也请教了老农.他还是觉得眼下亩产不够。
这就触动了郑琰心事.琢磨起至少是农业科研方面问题来了。只是还有不足之处.那就是她学校里.哪怕是技术宅.也对农业科研不精通——没有专业技术人材而且虽然国家重农事.可让出身贵族学生们研究种田.会不会被抗议啊?这跟劳动课种菜还不是一个性质
郑琰很忧愁.想来想去.或许她爹郑靖业能够给她指一条明路。
郑靖业略有些惆怅.虽然是自己决定退休.但是如同所有老于部一样.退居二线神马.未免虐心。现朝上又争吵.双方都希望他表个态.他哪一边也不想支持.就是想打个太极。有那功夫.他还再仔细安排一下退休事宜呢。
萧复礼婚事他也考虑过了.狄部已经打过了.作为一个强力主战派.郑靖业执政生涯也算圆满了.到时候史书里记上一笔.也只有说他这件事情上做得对。他再于个两三年.萧复礼就十三、四了.可以筹划婚礼了.皇帝一结婚.他就退休.同时上表请皇帝亲政.请皇太后还政皇帝离开朝堂颐养天年。可卖萧复礼一个大大人情。
郑琰过来时候.郑靖业正琢磨着他退休报告.一定要写得感人肺腑才行
郑琰熟门熟路地奔到书房.郑靖业从老花镜片儿上放出两道冷光.郑琰被他那幽幽目光看得一哆嗦——他老人家什么时候这么……呃.多愁善感啦?这不科学
郑靖业放下笔.慢吞吞地道:“你这急匆匆.必是有事。”
郑琰于笑两声.说明了来意。郑靖业静坐着.等她说完了.郑靖业才道:“你总有些奇怪念头.是好事.却又不那么好做。”
郑琰心虚。
“若想做.不拘哪处庄园.找些人.做就是.你学生们.学一学也好.知道稼穑.方能做一循吏。哪里用他们亲自耕种许多呢?划几亩田.各分农夫.让他们摸索着办法.记下来。我主持这么大国家.也没有亲自耕田。”
郑琰豁然开朗.农田水利等.官员也是需要懂.只要不是让他们有“读技校”感觉.阻力并不是特别大。让学生们一直盯着农田也不现实.还可以雇代练。只要盯着主要步骤.研究人员提供思路.田间管理可以⊥农夫来做。
郑琰兴冲冲地道:“我回去就列计划去.做这个.还是个方法.要记录.各种条件下……”
郑靖业含笑听着:“不须多少.只要能增产两成.就是一件了不得大事了”
“那就做啦.我也知道.没什么捷径好走.我们都不大懂这些个.总是……一点心事吧。”忧国忧民.光靠嘴上说说.实是没意思。郑琰也收过不少自荐信.看得多了.自然面然就形成了筛选经验——看实效。
从娘家出来.郑琰就低调地准备划了一处小庄.招募了些垦田熟手.非常低调地让学生从农事开始接触所谓“实验科学”。她所谓实验科学.就是做实验打实验报告.统计整理一类。从育种到土壤到肥料到气候……
这个突破口选得非常之好.时人重农.对于“手艺人”会赞赏器物精美.终究觉得这是一个“匠人”贱籍之人.农事就不一样了.哪怕权贵们也都轻视这个.却又必须重视农业生产。既然崇道堂学生日后有极大比例是要做官.做地方官估计也不少.这些事情.知道也是应该。
从农事上开始接触一种比较颖.由穿越者带来另一个世界科研概念.对学生们都是一种启发。许多学生表示.以前遇到再龟毛人.也没这么详细打表格记录。很多人受此启发.居然把这种理科式管理给熟练应用到了日常生活中.还用来处理文科方面人际交往等事.这却是郑琰始料未及了。
试验田是建起来.可等一群只种过学校劳动田学生们弄出什么成果来.咳咳.真是要到猴年马月了——实际情况是.直到十年之后.才出来一位就喜欢于这事儿熊孩子.从改良农具、挑选种子、田间管理各方面.整理出一套稳定增产方法来。
而当她把这一套引入到玻璃作坊.老工匠们没花两年时间.就摸索出了一套全玻璃生产工艺.差点惊掉了她眼珠子。
——这些都是后话了.现郑琰还呆郑靖业书房里.她事儿说完了.轮到郑靖业说话了。退休事情无须再多讨论.郑靖业说是立皇后事儿:“你也收到徐家礼了?”
“神仙打架.凡人遭殃.不收也得收了——莒国夫人四处送礼.拉了不少人.连春华学堂里都听到风声了。徐九防春华防得厉害.我要再不收.这不是打擂台么?他徐家不心疼女儿.让人颠来倒去地说.我可不想春华跟这种‘争婚;事儿扯上关系。徐九想让侄女做儿媳.做什么又关联上我春华?阿爹.我是想拖一拖看.只要阿元不开口.我就不管这事儿。您说呢?”
郑靖业道:“也不能不动.总要让圣人知道.你是关心他。告诉圣人.纳后不止是纳后.是成人。”
郑琰道:“圣人一旦纳后.皇太后就要——”
郑靖业点头:“正是。皇太后蠢是蠢了些.心肠却不狠毒.能留一线就留一线罢。可惜了徐家小娘子.经此一事.只怕只有做妾命了”
“阿爹不看好她?”
“没人看好她。圣人对徐氏.敬而不亲。”言罢.郑靖业就闭上了眼睛。
郑琰一怔.她对徐欢这小姑娘并不很熟.谈不上有什么感情.但是现小姑娘被当朝宰相下这了这么个评语.郑琰也不得不同情起她来了。阿元对徐氏敬而不亲.朝中又有人反对.婚事自是难成.她也没办法再嫁别人了——她想嫁.别人不能娶。只好给萧复礼做妃妾了。哪怕侥幸成了.本来就是强求姻缘.搁别人家里.离婚不太好.搁宫斗现场.废了都是轻。
1...178179180181182...21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