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如此一来,淮水一线就在官军控制之下,天子‘关门打狗’之策就能实现。
占据广陵的侯景,其兵马北不能渡淮,南不能过江,就真是被关在院子里的一条丧家犬了!
现在看来,关门打狗之策果然精妙,据说也是材官将军李笠出的主意?
裴之高想着想着,再次看向寿阳,看向材官营那飘扬的“李”字旗。
李笠居然有部曲,此次随军参战,护着材官营,均为鄱阳人。
裴之高见过这些人,发现李笠的部曲个个身材魁梧、孔武有力,是劲卒的料。
但是,他最关心的还是李笠想出来的攻城法,裴之高看过演示,觉得简单但又让人难以置信,所以现在充满期待。
小子,寿阳能否速下,就看你的了!





乱世栋梁 第四十一章 蛤蟆开路
清晨,寿阳守军看见城南空地上,梁军已建起几座高大的临车(攻城楼车),其车高度至少有十丈,明显高过寿阳城墙。
不仅高,还粗,看样子,能容纳不少兵,且临车顶部左右各竖着一个粗硕的人字架,如同双耳。
这些临车一旦靠近城墙,放出踏板搭在墙头,里面蜂拥而出的士兵,足以淹没城头守军。
但前提是能靠近城墙。
守军们看得明白,这么高大的临车,车轮至少得有十来个,现在距离城墙至少近二百步远,推过来接近城墙,可不容易。
城外这片地不平,而且偏软,高大的临车推过来,会很困难,车轮容易陷进地里,很容易翻倒。
所以,寿阳守军对梁军一夜之间搭建起来的几座临车,并不感到有什么威胁,认为这些临车走到一半,就会自己翻倒。
但是,临车前方一道道车辙是什么意思呢、
将士们看得清楚,昨日一早,梁军就有许多人在城外空地铺设‘车辙’,然后有几辆填壕蛤蟆车顺着车辙,向城墙移动。
每辆蛤蟆车在移动过程中,不断从后面‘拉’出两道明显的车辙。
蛤蟆车一边接近城墙,一边留下车辙,而车辙上又有蛤蟆车来回走动,似乎是给前端蛤蟆车运送物资。
一昼夜过去,这些“拉车辙”的蛤蟆车,在士兵的掩护下,已经抵达城墙下不到五十步距离,不顾城头火矢攒射,顽强前进。
仿佛是在给车辙后端的临车开路。
每两个蛤蟆车一组,身后“拉”出两条(四道)车辙,而车辙末端的高大临车,宽度就和这两条车辙差不多,略宽。
所以,梁军到底在搞什么鬼?
守军不住的用火矢射击即将靠到城下壕沟的蛤蟆车,将其点燃、逼退。
就在太阳升起时,远处的梁军临车忽然动起来,沿着车辙前进,前进速度很快,而且很稳,超乎守军的意料之外。
看来,行走在车辙上的临车很稳,用不了多久,就会来到壕沟边上。
然而壕沟距城墙四十余步,且梁军并未填壕沟,又如何让临车接近、放吊桥靠在墙头?
燃烧起来的蛤蟆车,退到百步外,然后被里面跑出来的士兵抬起,抬到一边,离开车辙。
看样子是在让路,却未见梁军有填壕的动静。
眼见着临车和城墙距离越来越近,已经少于百步,守军纷纷抛射火矢,要点燃临车。
然而高大的临车似乎披上了湿漉漉的布,火矢射上去,暂时点不起火,临车越来越近,却在壕沟边上停下。
士兵冒着箭矢将临车底部固定在地面,然后,临车中传来号子声,无数人呼喊着,仿佛在转动什么机括。
接着,临车前端木板缓缓上升,越升越高,宛若吊桥踏板。
守将看着这些临车顶部前端竖起的高高踏板,只是估算了一下,惊得面色惨白:看长度,这踏板长度怕是超过五十步!
对方是直接打算隔着壕沟放吊桥踏板!
“注意!注意!临车要放吊桥踏板了!”
呼喊声起,正在奋力射箭的士兵闻言有些疑惑,就在这时,号角声起,一座座高大的梁军临车,上方竖着的吊桥踏板忽然放下。
“嘭、嘭”声中,长且宽的踏板砸在夯土城墙顶部,将箭垛砸得粉碎,其长度甚至超过城头宽度,所以连带着将城头站着的许多士兵压在板下。
嚎叫声起,临车里冲出大量梁军士兵,踩在两翼有护栏的长长踏板上,冲向墙头。
因为踏板很宽,足够四个全身披挂的士兵并排冲锋,于是,蜂拥而来的梁军,很快将城头淹没,守军猝不及防,瞬间崩溃。
步行跟着临车前进的士兵,经由一座座临车登上墙头,很快,寿阳外城四面全都飘扬起梁军旗帜。
城外,裴之高及其他几个将领,看着如此简单粗暴的攻城方式,不知该如何形容自己的心情。
昨日到现在,一昼夜时间,寿阳外城破了。
裴之高打了一辈子的仗,也攻过不少城池、营垒,打寿阳时,也用过临车,却没见过临车是这么用的。
临车要有威力,就得高、大,但太过高大的临车动起来很艰难,而且过高的临车在移动过程中,很容易因为地面不平而倾覆。
为了让临车翻越壕沟,需要事前填壕,临车靠近城墙时,若墙脚地面倾斜、不平,临车还是容易倾覆。
结果,李笠的攻城法,用蛤蟆车开路铺设“轨道”。
材官营的士兵在蛤蟆车‘施工’,不断用一人长的铸造铁条和木材拼接出“铁轨”,两条轨道的长度很快,足够宽大的临车在轨道上稳稳移动。
然后用“预制件”拼接“三段式伸缩临车”,这种临车由三节尺寸依次缩小的框架构成,凭人力“长高”,底座很稳,行驶在轨道上,靠近城墙。
因为临车够大够宽、够高,所以能够安装很长的吊桥踏板,不需要越过壕沟,直接在铁轨尽头放下踏板,砸在城头上。
然后临车里的士兵蜂拥而上,城头就拿下了。
这是御前议事时,李笠推演的‘轨道临车工程术’,裴之高被说服了。
现在,亲眼目睹攻城,才真正确定李笠介绍的“轨道临车攻城法”果然厉害。
裴畿在旁边,看着己方简单粗暴破寿阳外城,再看看那一条条“铁轨”,惊叹不已:这得提前准备多少铸铁铁轨?
为了一昼夜破城,怕不是得提前一两个月做准备?
“你一定会奇怪。”裴之高缓缓说着,裴畿侧耳倾听。
“你一定会奇怪,这轨道是怎么变出来的?哈哈,东冶之前就在用,直接拆了,运来寿阳。”
裴之高自问自答:“那临车这么高,顶上吊桥这么长这么重,难道不会头重脚轻、向前倒么?其实,它另一边,也就是后面那如同辫子的突出,是配重。”
“而且,这临车,在东冶重建时,就已经造出来了,在轨道上移动,当做升降平台,好用得很,所以,他才有把握用来攻城。”
说着说着,裴之高看着儿子:“李材官,也任东冶令,所以轨道和轨道临车,都已经在东冶用上了。”
“于是,他在御前向诸公,包括为父,介绍这攻城术,谁都不知道该如何质疑,只知道点头。”
“所以,陛下才同意先攻寿阳、钟离?”裴畿喃喃着,看着城边的一座座“轨道临车”。
“是啊,不然,陛下哪里下得了决心。”裴之高看着熟悉的寿阳城,忽然感慨起来。
“唉,若当年,有这般攻城法,你叔祖,就能策马入寿阳,何至于含恨而终。”
。。。。。。
翌日下午,寿阳内城,守军负隅顽抗,见梁军逼近,便将滚木礌石备好,又烧起“金汁”,准备浇个痛快。
要知道,铠甲都挡不住金汁,只要被当头浇下,保管皮开肉绽,然后全身溃烂而死,死状凄惨。
然而,梁军却不急着攻城,又派出蛤蟆车开路,拉出一条条车辙。
车辙末端,梁军正在搭建临车,守军眼睁睁看着这临车长起来,越来越高,却束手无策。
距离太远,他们放箭射不到,能射的,就只能是开路的蛤蟆车。
但是蛤蟆车坚固异常,又披着湿漉漉的布匹,火矢射上去,要射很久才能点燃。
然后燃烧的蛤蟆车后退,新的蛤蟆车上前继续开路。
夕阳西下,内城守军见着蛤蟆车开路势不可挡,而后面的临车也渐渐完成,顿生绝望之感。
梁军的临车也耐火矢,靠近城墙,能在五十步距离放踏板,踏板又长又宽,拍在城头,能把人直接拍死。
内城城头狭窄,不比外城城头宽敞,这临车过来一拍,人再一冲,仗还怎么打?
眼见着三座临车已经有士兵进入,守军士兵只觉后背发凉。
虽然许多人都见识过临车攻城的战法,却没想到临车还能这么用,有了车辙,临车就能建得又高又大。
号角声起,梁军临车缓缓移动,士兵们见状,眼巴巴看着督将。
督将见众人看着自己,又看看那慢慢逼近的高大临车,于是看向主将。
主将见众人都看着自己,见临车慢慢逼近,而梁军已经开始劝降,再想想昨日失守的外城,长叹一声:
“开吧,开门投降吧。”
片刻,内城城门缓缓打开,梁军士兵欢呼着涌入城中,欢呼声如潮,传到城外。
即将入城的鄱阳王萧范,看看夕阳余晖,又看看眼前的寿阳城,觉得不可思议。
前日清晨,材官营开始布置攻城事宜,昨日拿下外城,今日天还没黑,内城投降了。
之前,他派人攻打寿阳,费了好大力气才破外城,但内城怎么都攻不进去。
这李笠果然是人才啊!
一旁,世子萧嗣喜上眉梢:“父亲,孩儿说得没错吧,李材官擅长攻城,既然在陛下面前保证能够速攻寿阳,就一定能做到。”
“他..他到底怎么想出来的?”萧范喃喃,看着地面那一道道铁轨,以及正在拆铁轨的材官营士兵,忽然期待起来。
从寿阳、合肥出击钟离,连日陆地行军都要十余日,而淮南魏军(东魏)不会无动于衷的。
若走淮水倒是很方便,因为是顺流而下,钟离就在淮水南岸,然而如今是汛期,淮水大涨,行船危险。
那么,要如何快攻钟离?




乱世栋梁 第四十二章 凭什么?
钟离,守军正在加强城防,加固城头战棚,并堆积更多的滚木礌石,在城墙后地面搭建箭楼。
又抬来气味浓郁的“金汁”,并堆上柴禾,准备给不速之客以“热烈欢迎”。
不速之客是梁军,来自淮水上游,因为沿淮烽燧已经通过烽火示警,让钟离守军知道即将有敌人从上游顺流而下。
如今是汛期,在淮水上行船可不安全,但船也走得快,梁军乘船过来,目标必然是钟离,对方不走陆路走水路,行军速度会很快。
一定是想赶在援军抵达前,攻下钟离。
钟离守将已经派人求援,援军定会陆续抵达,所以,守军只需要坚守数日,就能击退来犯之敌。
对此,城中魏军上下都很有信心。
钟离可是坚城,四周有灌水壕沟,即为护城河,当年,魏国十余万大军进攻钟离,将其围住,城内梁军不过数千,硬是守了数月,守到援军抵达。
所以,当年梁军能守钟离数月,那么现在,他们守上几个月,也不成问题。
守军在城头忙碌之余,看着北面一片汪洋,这是暴涨的河水将城外地面淹没,化作一片浅水泽。
每年夏秋雨季,淮水都会上涨,若雨水多,还会发大水,所以淮水两岸每年这个时候都极易被淹,钟离地界河段也不例外。
每年这个时候,河水常淹没河岸,向南侵袭、逼近城墙。
漫上岸的河水会形成浅水泽,深不能行大船,浅不能走车马,人走在里面,水过膝盖,泥泞难行。
现在,河水就已逼近城墙,尚有十余步宽的地面未被侵袭,人站在城头北望,眼前一片汪洋,原本的河岸已经分不清了。
所以,北面城防不需要额外加强,因为来袭梁军登岸后,不可能从这个方向对钟离发动进攻。
一切准备就绪,日上三竿,随着城楼上号角声起,守军看到西面淮水河面上,出现了许多船只。
梁军来了。
守将下令只留一门,供出击之用,其他各门堵死,严阵以待。
却见梁军战船径直驶来,在钟离正北方向靠泊,守军将士见了,只想发笑:你们想做什么?那里距离城墙,还远着呢!
梁军战船靠泊之处,为原本的河岸,只是河水大涨后在远处看不出来,吃水深的大船,就只能靠泊在那里。
然后你们一个个游过来攻城?
城头上的人们,越想越觉得荒唐。
远处梁军船只越聚愈多,密密麻麻如同浮在水面的水寨,城头守军就等着,要看这些不速之客如何跨越浅水泽来攻城。
不知过了多久,梁军“水寨”传来鼓声,随后,大量竹筏向钟离驶来,守军见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竹筏?划竹筏攻城?你们疯了么?
虽然对梁军划竹筏攻城的行为觉得奇怪,但守军还是做好准备,点火熬“金汁”。
他们判断梁军是想用通过长竹梯来蚁附攻城,既如此,自己作为“主人”,金汁是要管够的。
渐渐地,城头弥漫着臭味,虽然熬“金汁”的大釜已经加了盖,但依旧遮挡不出臭味四溢。
士兵们忍受着臭味,却见大量梁军竹筏停在距城百余步外,不在前进。
随后,竹筏上的梁兵下水,站在不深不浅的水中,将竹筏头尾拼接,又在两边打桩、固定。
渐渐地,一道道栈桥成型,和远处“水寨”连接起来。
栈桥近城的这一段,也渐渐被竹筏拼接成一座“码头”,码头越来越大,如同矩形平台,周围打上密密麻麻的木桩,看起来颇为牢固。
守将判断梁军是要以此为平台,在其上建造攻城器械,但想不通:平台距钟离北城墙,还有百余步。
这距离,射箭都很难射死人,梁军即便在平台搭建了攻城器械,譬如云梯、临车,那要如何穿过水泽接近城墙?
若是要继续搭栈桥靠近城墙,倒是个办法。
但越靠近城墙,就越容易被强弩射个透心凉!
守将调来许多弩,让士兵们做好准备,眼见着已是中午,便安排伙夫生火做饭,先给士兵们填饱肚子再说。
许多人一边吃饭,一边看着城外水泽里的梁军平台,不以为然:靠竹筏就想攻城?笑话!
城外水泽上平台,材官将军李笠正在开现场会,召集诸位工头,商议各项事宜。
他的材官营,就是战场施工队,现在工期紧,诸事繁杂,所以自己得现场坐镇,进行人力、物资的调度。
张铤负责调度,梁森和部曲们做监工以及‘保安’,黄?和材官营的老兵做工头,齐心协力,要在明日天亮以前,把‘工程’交付。
“不要以为,钟离是孤城,我们可以慢慢攻,错!”
李笠手里拿着个炊饼,一边吃一边说:“对于魏国虏而言,现在是趁火打劫的好机会,他们已经占了淮南门户,必然会增兵,染指淮南更多州郡。”
“寿阳被官军收复,现在又攻到钟离城下,魏国知道了,怕不是要调动援军连夜南下,所以,我们必须快,一定要快!”
“很多人,都认为快攻钟离很难,现在,我们就用事实告诉他们,并不难!”
“明日日落,我军将士要在城里吃夕食!”
。。。。。。
涡阳城外,魏军(东魏)宿营地,新任淮南经略使辛术,从突围至涡阳的钟离士兵口中,得知一个消息:昨日,钟离失守。
梁军只花了两日,就攻破钟离,第一日乘船抵达钟离城外河边,只是做攻城准备,第二日才攻城。
辛术有些回不过神,看着一身血污的士兵,问:“是城中有人做内应?所以梁军里应外合,攻入城中?”
“回节下,城中并无内应,梁军是强攻,我们没挡住。”
“城外强攻?一天你们都没挡住?一开始是夜袭?”
“不是,他们是一大早靠近钟离,然后开始攻城,我们挡不住,只能突围。”
“当天攻城,当天破城...”辛术闻言觉得奇怪,其他将领也觉得纳闷。
钟离这种坚城,哪里是一天就能攻下的?一个月能攻下来,都可以称作神速了。
但事实就是梁军两日之内攻下钟离。
有些士兵在城破时突围,泅渡过淮,到了北岸一直往北走,碰到游骑,便来到涡阳报信。
率军南下的辛术,得以知道这个坏消息,具体经过,士兵大概描述了一下。
梁军乘船而来,在钟离北边靠岸,然后在被水浸泡的城北郊外搭建栈桥、平台,然后搭建攻城临车。
然后,以平台为,架起许多独木桥,那高大的攻城临车,同时走在几条独木桥上,向城墙靠近。
这些临车很高大,顶部吊桥踏板也很长,在距离城头三四十步位置就放吊桥。
吊桥砸下来,砸烂城头战棚、砸死不少人,然后临车内的梁兵经由吊桥登城。
因为同时进攻的临车有四座,上有弓箭手不断放箭,而登城的梁兵很多,所以守军守不住城头,被对方汹涌而入,很快攻入城内。
虽然钟离也有内城,但猝不及防之下,没能守多久便沦陷了。
士兵们的表达能力不太行,所说战况十分琐碎,辛术和其他将领只是勉强听懂梁军的大概攻城过程,细节完全无法理解。
但可以确定的是,梁军能够短时间内搭建好攻城临车,搭建栈桥,然后克服城北水泽的影响,对钟离进行强攻。
而且,还有另一个坏消息传来:寿阳失守了,按着梁军走淮水来攻寿阳的事实,寿阳是在钟离之前失守的。
似乎梁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寿阳。
这让辛术不由得错愕:这么快就破城,感觉是不费吹灰之力。
寿阳、钟离是淮南重镇,也是淮水的两个南岸门户,如今相继丢失,辛术这个淮南经略,就没有经略淮南的可能了。
然而,就只差那么几天。
涡阳距离钟离,不过两三日路程,若钟离能坚持两日,率军南下的辛术就能抵达钟离附近。
可现在已经晚了,梁军的动作太快,攻城能力让人震惊,赶在辛术率军渡淮前,拿下两座坚城。
于是,魏国在淮南的两个门户,就这么丢了。
“能有如此表现的,必然是精兵,我部兵马即便渡淮,也无可奈何...”
辛术看着南面天空,长叹一声:“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轻松拿下淮南,结果...且看齐王如何决断吧。”
一名将领上前:“节下,末将立刻派人到颍川,向大王禀报。”
“不,我亲自去。”
辛术随后做了安排,准备前往颍川,向齐王高澄禀报淮南军情。
先前,天子(魏帝)下诏,渤海王高澄进爵齐王,而率军攻打颍川的慕容绍宗,因为意外身亡,于是齐王高澄亲自南征,抵达颍川督战。
辛术昨日得知,数日前颍川守军投降,现在他打算赶在大军回师邺城前,争取说服齐王对淮南用兵。
趁着大军尚在河南,而梁国淮南地区不稳之际,挥师南下渡淮,将淮南拿下。
他再次看向南方,只觉机会难得:机会稍纵即逝,若是错过了,就不知何时再有了。




乱世栋梁 第四十三章 当务之急
颍川,这座被堰坝围了一圈的城,在水中泡了大半年后,终于迎来了和平,守城一年的西魏兵,在援军迟迟不到的情况下,向围城一年的东魏军队投降。
虽然东魏军队已经开堰放水,但被水泡了大半年的土地依旧泥泞,围城堰坝边上高地,大帐内,齐王高澄和心腹议事。
年轻的高澄已经收复颍川,是成为相国以来,分量不轻的功勋,足以证明自己的能力,所以此刻春风满面。
却因昨日新任淮南经略辛术拜见,主张挥师南下,攻略淮南,于是高澄想听听心腹的意见。
“辛公劝寡人挥师南下,说全据淮南正在当前,诸位以为呢?”
散骑常侍、中军将军陈元康建言:“大王,下官以为,弊大于利。”
“此话怎讲?”
“大王自辅佐朝政以来,尚未立下大功,如今收复颍川,功勋足以服众,若再取淮南,成事当然好,可万一战事不顺,恐怕晋阳诸公,又要说怪话了。”
陈元康所说“晋阳诸公”,指的是晋阳霸府武勋,高家的霸府在晋阳,晋阳诸公就是当年随高欢一起征战的六镇武勋们。
这些人只服高欢,不怎么服高澄,其中最极端的侯景,一听高欢去世,立刻反叛。
陈元康见高澄不置可否,继续分析:“大军出征在外,已有一年多了,将士疲惫不堪,若再南下,恐怕士气不振。”
“再说,如今是夏秋季节,淮南多雨,大雨一下能下个十余日,若大军顿足坚城之下,又被雨水浸泡,不仅空耗粮草,还极易爆发瘟疫。”
“淮南之地,本就为萧氏所有,既然梁军已经攻下寿阳、钟离,大王何必再去纠缠...若有闪失,反倒不好。”
“如今,侯逆乱梁,朝廷已尽得淮水以北梁国州郡,至于淮南,非当务之急。”
1...9394959697...38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