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之所以寒山的工商业兴旺,完全是因为位置好,水运方便。
所以能把大量制品卖到淮、泗沿途城池,让那些地主、商贾、富贵人家“消费”。
“简而言之,就是个字‘穷’,对吧。”李笠做了总结,张铤点点头:“对,负担太重,农民太穷了。”
“因为两淮地区的消费能力有限,所以寒山的工商业规模会慢慢到达一个瓶颈,增...增量锐减,只能靠存量维持。”
消费能力、增量、存量,这是李笠创造出来的名词,张铤觉得很好用,他的结论,就是寒山的畸形发展模式,或许会在数年后,达到瓶颈。
作场里生产出来的产品,要卖得出去才能获取收入,当“市场饱和”,产品滞销,工商业的发展速度自然会放慢,规模无法增加。
用工需求自然也升不上去。
因为“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有限,所以两淮地区的“市场”,只能支撑寒山的工商业发展到某个规模,然后就进入瓶颈期。
如此一来,寒山这种以畸形发展方式(相对这个时代)发展起来的城池,就无法通过繁荣的工商业收取更多税,来承担更多的开支。
譬如维持城内公共建筑、设施的正常运行,维持治安,维持官府的正常运作,以及养更多的兵,等等。
张铤现在已经开始适应李笠解决办法的“思路”,来试着解决眼下的一系列问题。
他喝了杯茶,侃侃而谈:
“有能力掏钱消费的地主,在自家庄园快活得很,自给自足,没有太多消费愿望,最多买一些奢侈品。”
“数量众多的农民,因为家境拮据,沦为庄园的依附民,养家糊口都艰难,更不可能有什么消费能力。”
“这就是庄园经济,地主们依靠一个个庄园,吸农民的血,把农民们吸得面黄肌瘦。”
“而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庄园,占据了大量的土地、劳动力,吸国家的血,让国家收入微薄,甚至养不起像样的军队。”
“朝廷要和这些庄园主也就是豪强们争夺资源,要付出很大代价,且效果未必好,所以历朝历代想了许多办法,却总是不理想。”
“而西魏/周国,用了一个很巧妙的办法来化解矛盾,那就是府兵制。”
“朝廷给出官位、军功晋升途径,以此收买各地豪强,将其私兵编为府兵,由其率领,平时自给自足,战时自备兵仗随军作战,再以军功晋升。”
“如此一来,朝廷不用额外掏钱粮养兵,却能拥有更多的兵力,豪强们入了‘体制’,有了编制和晋升途径,就成了忠心耿耿的朝廷鹰犬。”
“昔日,需要地方官提防、打压的地头蛇,经由府兵制,变成了朝廷鹰犬、地方官的好帮手。”
“如此一来,朝廷没花太多成本,就实现了对地方的进一步控制。”
“朝廷能够在不付出太多行政成本的前提下,调动大量本来调动不了的资源,代价,只不过是给这些豪强当官,给他们有凭借军功上升的途径。”
说到这里,张铤问:“君侯前不久给朝廷上表,建议在两淮试行府兵制,不知可有消息?”
“再议。”李笠说完,笑起来:
“建康的士族官员们,能容忍武人有通畅的晋升途径?他们甚至都不想让寒人有机会当官,就算给编制,也只能是流外官。”
“若行府兵制,凭借军功晋升的两淮荒伧,就能抢士族子弟的流内官职,还能和他们平起平坐,甚至高他们一头,他们能忍?”
“府兵制要成功推行下去的要点之一,在于官军打仗胜率高,如此一来,自带私兵参战的豪强们,才有机会刷军功、晋升,封妻荫子。”
“若在两淮行府兵制,这些参军的豪强,也就是各级府兵将领,最想跟着谁打仗?哈哈!”
“士族官员不会带兵打仗,皇族也没几个像样的将才,两淮最能打的....朝堂诸公疯了才会同意在两淮行府兵制,哪怕试行也不可以。”
李笠一脸轻松的说着,张铤看到了希望:“君侯,莫非....”
“正所谓漫天叫价、坐地还钱...”李笠打了个响指,“我用府兵制叫价,朝廷要还价,那件事,当然就成了...”
张铤大喜:“如此一来,下官方才所说的瓶颈,就能解决了!”
“成功的几率较大,但最后成不成,需要大伙努力。”李笠收起笑容。
如今不打仗了,不代表他可以花天酒地,醉生梦死。
人要有理想,并为之奋斗,所以该做的事,必须抓紧时间做。
庄园经济是目前时代主流经济结构,各地大大小小庄园,控制了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朝廷根本就没法将这些土地、劳动力抢过来。
周国(西魏)想了个办法,那就是用府兵制来“赎买”。
朝廷与庄园主(各地豪强)达成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可以调动起大量本来无法调动的资源。
这一招效果不错,奈何梁国的国情,实行不了。
建康的士族们依靠腐朽的九品中正制,把持着仕途和上升途径,他们从乡品的评定开始,就在压制寒族。
又以三十四级军号,压制武人,所以绝不会允许任何人学周国行府兵制来抢自己的饭碗。
这种制度越来越畸形,相比推行府兵制的“精瘦”周国,梁国就是一个全身明显腐烂的胖子。
李笠不在中枢,没有大权,所以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什么,寒山的工商业发展,也确实即将进入瓶颈期。
所以,既然“国际局势稳定”,他就要在国内搞事,哪怕只是在两淮。
有句话说得好,纵使一年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
乱世栋梁 第六十二章 役兵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寒山上,观景楼,驸马都尉王?正与州廨同僚一道接待客人,主宾一边享受美酒佳肴,一边讲起各种奇闻异事。
客人多为三吴的士族子弟,到淮北“游学”,路过寒山,长长见识。
王?等人作为东道主,自然是要好好介绍一下寒山城,以及徐州的风土人情。
但客人们最关注的,却是徐州牧、彭城郡公前不久上表所说的一件事,那就是在两淮试行府兵制。
具体如何试行,彭城公写得很详细,所以消息很快传开,随后引起轩然大波。
无数人的眼睛,都落在五位辅政大臣身上,一双双眼睛里的无数怒火,几乎要喷涌而出。
因为谁都不愿意朝廷开这个危险的先例。
彭城公所说府兵制,是效法周国的一项军制,将各地豪强编入军府,并给予军职,使其成为各级府兵将领。
其部曲私兵,亦或当地军府招募的青壮,构成府兵。
平日,府兵自耕其田(无田者分田),农闲操练,一遇战事,各将领便率领府兵,自备兵仗随军作战。
战事结束,府兵解甲归田,而立下军功者,则视军功大小有奖赏或晋升甚至封爵。
这套制度一旦实行,意味着寒人可以绕过中正制,凭借军功入仕、晋升,当流内官。
严重威胁了士族们的利益,会危急许多人的仕途。
而且还会让粗鄙武人骑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是可忍,孰不可忍。
即便只是在两淮试行,但士族官员们也不愿意任何人开这种先例。
所幸,五位辅政大臣识大体、顾大局,没有允许这一请求。
但随着消息的扩散,还是有不少人知道了府兵制这一制度,并对其颇感兴趣。
否定一件事,不代表对这件事不闻不问,府兵制到底是好是坏,成了许多人的谈资。
王?对彭城公试图试行的府兵制颇为了解,大概向客人们介绍了一番,着重强调彭城公如此提议的考虑:
目的是在不大幅增加朝廷开支的情况下,拉拢两淮的豪族,以其部曲私兵增强军力,来防备齐国,也为将来收复河南做准备。
对此,前来游学的青年英彦们觉得,目的没问题,可不行就是不行,坏了规矩,那就是动摇国本。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以来推行了数百年的制度,这可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呀!
若朝廷真的实行府兵制,就会有大量不学无术的粗鄙寒人、武人,靠着军功挤入流内,成为地方牧守。
这些粗鄙武夫当了官,能干什么?会干什么?
这些人可以为了军功,不断发动战争,如此一来,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
在两淮试行府兵制,说得好听,可以防备齐国,保边境平安。
可荒伧(三吴对两淮人的蔑称)为了军功,定然会擅开边衅,导致两国爆发战争,这不就是南辕北辙?
还好,这提议被否了。
但是,宰辅们却同意了彭城公的另一项提议,那就是在两淮试行“役兵制”。
“役兵制,你们可以看作是力役的改良。”王?侃侃而谈,役兵制的内容,他听父亲分析过,所以明白其意义在哪里。
现在,正好作为谈资,向客人们介绍一番。
“百姓服力役,为官府效力,譬如修桥补路、筑城营建、清理河道等等,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
“多有百姓因故无法服力役,便缴免役钱,官府用此钱雇佣劳力,替代此人服力役。”
“可即便如此,许多人因故无法服力役,也无钱财免役,便举家逃亡。”
“官府要修桥补路,需要用人,可服力役的人,因为各种原因,要么无法服役,要么耽误农事,这矛盾一直存在,不好解决。”
“而役兵制,就是官府公开招募流民,或无业者,以军队形式进行编制、管理,组织他们去进行修桥补路、营建生产、兴修水利等大型工程的建设。”
“并且替代一些力役,譬如白直、守库、巡夜、门防等等,将本该由百姓承担的一些力役,转到这些役兵身上。”
“如此一来,官府能够在大兴土木时,不需要征发太多百姓,不会耽误农时,百姓也不会因为服力役去工地干活,而长期离家。”
一番介绍,客人们大概明白这役兵制是什么意思:确实是在现行力役制度上的改良。
官府如今经常花钱雇人参与大型工程的建设,不过一般都是事前雇佣、工程结束后解雇,属于临时雇用,雇用对方打短工。
役兵制,就是官府长期雇佣一群人,如同军队一般管理,有专门的地方居住(允许携带家眷),专门承担大型力役(工程施工)。
这种雇用是长期雇佣,被雇佣者,是给官府打长工。
如此一来,既能保证大兴土木时官府有人可用,也能减轻百姓负担,又能收容那些无地农民、无业游民,让其有一口饭吃,一举多得。
王?又介绍:役兵制不是终身制,初步定三年一期,到期后,役兵可以离开,也可以选择留下,不会变成兵户、吏户、匠户那样的父子世代相传。
客人们听了之后,有疑问:这一支支“役兵”队伍,连同其家眷,开支不会少,官府哪来那么多钱维持?
有工程、有事做的时候,花在这些人身上的钱粮值得,可一旦闲下来,为了养活这些吃闲饭的人,得白白花掉多少钱粮?
真不如临时雇人、事后解雇来得划算。
“诸位,虽说君子耻于言利。”王?依旧兴致勃勃的讲解,“但是,我还是得说一说‘利’。”
“官府当然没有闲钱养闲人,这役兵制想要维持下去,必须能够自负盈亏。”
“役兵承接其他杂役,是不可能有像样收入的,所以,关键还是在工程上。”
“都尉,莫不是在工程上做文章?莫不是偷工减料?这如何使得?”
有人惊讶,颇为担心:“朝廷的工程,都事关国计民生,若偷工减料,责任谁扛得起?”
王?笑道:“谁敢在朝廷的工程上动手脚?役兵还承接民间工程,帮人建房,这才是利润来源。”
“毕竟,新式的砖砌水泥建筑,可不是随便什么施工..施工队能建的,尤其建成楼台亭阁,寻常工匠,谁会?”
众人听了,恍然大悟。
源自饶州鄱阳(原先的江州鄱阳郡)的水泥建筑,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渐渐为人接受。
王?介绍,水泥建筑如今在寒山得以“普及”,并未发生垮塌等事故,所以人们对其质量有信心。
因为寒山出产大量廉价砖瓦、水泥,所以,水泥建筑的造价不算贵,渐渐在淮、泗流域的大城里普及。
但影响水泥建筑普及的一个问题在于施工技术,因为这涉及新型施工技术,所以能修建水泥建筑的工匠不是很多(相对而言)。
两淮试行的役兵制,想要在不增加官府负担的前提下,长期维持下去,关键就在承接民间水泥建筑的施工工程上。
靠着承接民间建筑工程盈利,养活役兵及其家属。
王?的一番介绍,让客人们若有所思,他们问起这役兵制纯属好奇,既然徐州这边似乎考虑周全,想来,应该能推行下去。
至于效果如何,是否入王?所说那样,役兵队伍靠着承接民间建筑工程来“自负盈亏”,就不得而知了。
。。。。。。
寒山城一隅,拟定役兵“宿舍区”的一处坊内,李笠看着坊门口那人山人海的招募情景,颇为满意。
陪同他巡视的贾成,介绍起役兵的组建情况。
然而李笠只关心“业务”,因为招募役兵的待遇不错,一期招募肯定不会缺人手。
“君侯,接的工程业务,已经排到明年年底了,只要不打仗,够役兵们忙的。”
“业务这么火爆的么?你们有没有算错?”李笠问,贾成点点头:“嗯,确实市...市场需求旺盛,而且淮南那边,业务拉得好...”
“那今年过年,你们可得忙了,赶紧把队伍培训好,早点下工地。”
“属下明白!”
因为前期铺垫得好,所以当朝廷允许徐州试行役兵制、州廨开始招募役兵,应募者很多。
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到了明年春天,施工队们就可以承接业务了。
贾成之所以用施工队来形容役兵,是因为李笠一开始构思这一制度的时候,就是把役兵当做施工队来组建的。
在现代,各类建筑工程,都有专业的建筑施工单位来承建。
古代没有专业的这种施工单位,因为经济撑不起。
但相关的技术人员是有的,只是具体实施的时候,需要征发大量百姓来服力役,才能协助技术人员完成一项项大型工程。
然而征发百姓、大兴土木,对于国力是极大地损耗,因为百姓被征发后,就无法从事农业生产。
李笠参考北宋时期的厢军制,试行役兵制,用稳定的待遇和不错的收入(许诺),吸引那些无地流民和无业游民入役兵队伍。
在技术人员的指挥下,如同后世的建筑施工队伍那样,承接各类建筑工程,靠着承接民间建筑工程所得,自负盈亏。
也就是他来当建筑公司老板,拉起队伍,雇佣农民、无业游民当建筑工,到处承包工程,从中牟利。
如此构思能够实现的前提,是水泥、砖瓦的价格低廉且数量充足,且能招揽到足够的工程“业务”来获利。
而为了防止冗员的弊端,役兵不是终身制,更像是合同工,给应募的青壮以选择的机会。
李笠敢这么做,当然是做足了功课,调查过“市场行情”,才决定试行这个制度。
但他最大的目的不是靠着做工程牟利,也不是减轻百姓劳役负担(虽然有顺带效果),而是给大量无地农民、无业游民找个能够养家糊口的饭碗。
有了这个饭碗,这些人就会携家带口,从依附的庄园、坞堡、山寨跑出来,涌入寒山定居,成为“有单位”的人。
这是关键的一步,如果役兵制试行成功,意味着他可以通过这个合法手段,有效的从庄园主手里“拐走”大量劳动力。
人多力量大,手里有了充足的劳动力,什么都好说。
乱世栋梁 第六十三章 专业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空地上,立着一排木桩,木桩之间布设着一道新式铁丝网,仅从外表上看,和军中之前已经使用的蛇腹形铁丝网并无太大区别。
数名骑兵策马接近铁丝网,行进方向与铁丝网平行。
距离靠近到数步之后,骑兵投掷出多头绳索,使得子绳上的带刃铁钩勾住铁丝网,然后策马转向,向外冲。
绳索绷直,将铁丝网扯起,却无法将其扯断,速度刚起来的马,很快停下,因为绳索末端系在马鞍上,被扯住了。
马和铁丝网的较劲很快有了结果:多头绳索的子绳纷纷崩断,马继续向前跑,身后拖着断了的绳索。
在远处观看的李笠,对改良铁丝网的表现很满意。
所谓的改良,就是给蛇腹型铁丝网加上筷子粗的“骨线”,直接对抗带刃铁钩的拖割,使得骑兵依靠“九头蛇”索具来快速破坏铁丝网的企图落空。
这样改良,优点有了,缺点也放大了:重量增加,运输、布设时更加费力。
但为了保命,为了打胜仗,这样的代价值得付出。
骑兵离场,几名步兵入场,他们肩上各自扛着一卷草席向铁丝网前进,然后将草席铺在铁丝网上,再从草席铺出来的“通道”轻松翻越铁丝网。
造价不菲的防御神器铁丝网就这么被破解了?
“训练有素,不错。”李笠点点头,对陪同参观的将领笑道,又对那几个演示翻越铁丝网的兵卒挥挥手。
铁丝网再怎么坚固,终究只是一种防御器械,本身并无攻击能力。
如果布设好的铁丝网无人值守,迟早是要被突破的,无非快慢而已。
破铁丝网的手段有不少,可以是以草席“铺路”,亦或是用铁钳钳断铁丝。
实战时,若进攻方舍得投入兵力,以弓箭兵作掩护,压制铁丝网后守军,然后刀盾兵前出,用大铁钳破坏铁丝网,
这种时候,防御方必须有足够的“伤害输出”,才能击退敌军的进攻,然而仅靠弓弩,未必能快速杀伤身着重甲的大量突击步兵。
所以,徐州军使用铁丝网时一般会配燃烧罐。
若敌军敢用人海战术突击铁丝网阵,徐州军就来个活人大串烧,反正煤膏油(煤焦油)管够,就不知敌军的兵够不够烧。
即便敌军派出骑兵用特制索具来破铁丝网,有了燃烧罐做防御辅助,这种攻势都是浮云。
而没有燃烧罐的王僧辩大军,因为无法阻止敌军以新式战术破坏铁丝网,也未能及时防御破网而入的敌骑,自然就被打崩了。
新一轮演练开始,两队伍模拟攻防,演练项目为重步兵突击战术。
正常状态下,上万军队交战时,双方步阵之间会相互“挤”上大半天,从早上打到下午,体力消耗得七七八八,哪一边先顶不住,哪一边就会倒霉。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步阵以长矛兵为主,双方大量长矛对捅,势均力敌。
想要正面突破长矛阵,难度很大,因为密密麻麻的长矛如同树林一般,突击的步兵根本就招架不了当面捅过来的无数长矛。
所以,有经验的将领都知道步阵对撼耗时不短,一般都会用两翼骑兵出击,寻找机会破敌。
实在不行,就等到下午时再“发力”。
那么,如果能够有“专业”的正面破阵突击战术,当战斗刚开始时就把敌军步阵击破,足以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迅速让对方进入“兵败如山倒”时间。
这样的战术,可能出现么?
李笠看着列阵完毕的演练队伍。
他花了那么多钱练兵,练出来的兵和将,就一定要是最“专业”的,步兵也好,骑兵也罢,以及兵器、铠甲和各类军械。
要对得起花出去的无数钱粮。
哨声响起,演练开始,李笠瞪大眼睛,看着自己的兵发动进攻。
。。。。。。
夜,巡城的李笠,登上一处巡铺的望火楼,看着东面那火光通明的不夜坊、如意坊及常乐坊方向,颇有感触。
寒山的夜,能有灯火璀璨如繁星的地方,一处是寒山堰附近的作场区和港区,一处是城东的“商业区”。
其他住宅区,到了晚上,总体上来说都是一片漆黑。
夜生活在古代和大多数平民无关,别的不说,就说大规模照明(相对而言)的成本,就不是寻常人家可以承担的。
而寒山因为可以获取廉价的大量煤炭,所以能够制备煤气,然后以煤气灯照明,大规模照明成本相对较低。
于是,相继有了不夜坊、如意坊、常乐坊这种通宵经营的娱乐场所,即便是一般人,也能花钱在里面通宵达旦寻欢作乐。
当然,根据消费不同,能享受的服务和快乐各有不同。
但即便是囊中羞涩的人,也能在这三个坊里获得一席之地,那就是在拥有“长明灯”的书棚看书。
书可以在书摊那里租,也可以自己带去。
这是给贫寒学子的福利待遇,让满是铜臭味的三坊散发些许“文学气息”。
李笠收回视线,问值守的巡役:“家里几口人?”
“六、六口...”那巡役是个中年人,有些紧张,李笠笑起来:“都安顿好了?住在哪里?”
“住下了,就在役坊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