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眼前这些被‘缴获’的齐国君臣牌位,对他而言,仿佛不存在一般。
。。。。。。
私第,彭均正与到访的王琳饮酒,又有各自部下在座,推杯换盏,现场气氛十分热闹。
彭均护送贞阳侯萧渊明回建康,并作为官军入邺的主要将领之一,顺便回京报捷,所以这几日应酬极多,不断向其他人讲述此战过程。
今日王琳应邀到访,彭均自然要介绍一番,但重点在于沿途所见所闻,而战斗细节则模糊带过。
尤其是如何歼灭邺城东郊敌军、如何破门,入城后如何坚守街道,把来犯之敌瞬间击溃。
因为涉及火炮,所以战斗经过不可能据实相告,彭均按着李笠教的‘台词’,给出一个说得过去的缘由。
那就是:敌军虽然凶猛,但我军将士奋力拼杀,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趁其被打懵之际,入城烧太庙、救贞阳侯,然后马上撤。
彭均做了个比喻:
“就像一个权贵子弟出行,随从众多,前呼后拥,可我们趴在墙头,趁他从面前经过,跳下去抽一个耳光就跑,打的就是一个出其不意。”
“这招数只能用一次,往后可就不好使了,现在再让我们来一遍,怕是连黄河都过不了。”
这比喻很形象,王琳笑道:“他们以为,把南岸船只聚拢到北岸,你们没船就无法过河。”
“没想到,你们居然把船装上轮子,如同马车一般,带着出征,不需要用他们的船。”
王琳的‘左臂’殷晏,之前就和李笠、彭均打过交道,颇为相熟,由衷赞叹:“李郎用兵从来都是出其不意,给船装轮子,谁能想到?”
彭均笑着摆摆手:“莫要说你们,我们都没想到,所以,北虏又如何能想到?以为收了船就能高枕无忧,结果北岸津渡的守军还没反应过来,就完了。”
殷晏问:“北虏骑兵厉害么?”
“厉害,人家马多,都是高头大马,跑得快,又耐疼,能批甲冲锋,打起来很辛苦,不过你们是知道的,多厚的甲,被马槊一戳,也得完蛋。”
“我做前锋开路,因为动作快,所以北虏主力来不及拦截,便被我们突进到邺城郊外。”
“我们趁夜发动进攻,避开对方骑兵。”
“撤往南岸时,我们在道路上设拒马、撒铁蒺藜,到处挖陷马坑,加上撤得快,没被齐军主力追上,所以,没有恶战。”
王琳的‘右膀’陆纳,问:“那后路呢?河南地界齐军,就这么看着?”
“哪里会看着,他们当然来夺濮阳津。”彭均说得唾沫横飞,“梁郎守南岸津渡,守的可是我们的后路。”
“既然是守,打或不打,没得选,但一味地守,是不行的,梁郎带着骑兵不断和敌军周旋,四处出击,拼了命,也只是勉强把来犯之敌驱散。”
“也亏得我们回来得快,若是再拖延几日,怕是想渡河都渡不了。”
说到这里,彭均又笑起来:“说白了,此次入邺,就是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讲的是一个快字,靠的是马多...”
“你们是不知道,为了此次出击能够做到‘快’,我们把能用的马都用上了,还是不够,就拿驴凑数。”
殷晏等人瞪大眼睛:“驴也行的?”
“凑数嘛,办法总是有的,人,总不能被尿憋死!”
彭均说话总是改不了用词粗鄙的毛病,不过对于王琳部下而言,这倒显得‘平易近人’,因为他们也都出身草莽,接人待物,根本就做不到文绉绉。
听彭均细说入邺的战斗过程,王琳等人算是明白了:此次作战,靠得是‘出其不意’,而不是什么‘一路横扫、所向披靡’。
齐军依旧实力强劲,且骑兵众多,接下来他们在两淮和齐军交战,依旧不能掉以轻心。
“不是我长他人志气,灭自己人威风,齐军真的厉害。”
彭均一脸严肃。“我们,实际上并没有在野地浪战中,正面击溃过对方主力。”
“此次,李郎烧了齐国太庙,齐军必然大举南下,他们也不傻,不会一上来就去硬碰寒山,更可能会渡淮进入淮南。”
“到时候,诸位率军与其交战,一定要小心。”
王琳已得命令,即将率部到淮南驻防,和其他将领以及淮南各地刺史、郡守一道,抵御齐国即将发动的大规模进攻。
太庙被烧,如同宗族祠堂被人拆了,这可是仅次于祖坟被挖的奇耻大辱,可见齐国不会善罢甘休。
所以,和齐军交战经验丰富的徐州军,需要把作战经验尽可能分享出去,这也是彭均来建康要做的事情之一。
他这几日应酬,宾客都是武将,其中许多人即将入两淮协防,所以他得提醒对方,不能因为李笠率军入邺一战,就小看齐军的战斗力。
王琳见彭均如此有心提醒,点点头:“放心,战场无儿戏,我们会打起十二分精神,应对齐军。”
“若此次能扛住齐军进攻,机会就来了。”彭均又笑起来,“若能歼灭其主力,那么接下来,全据淮北,可不是做梦。”
他这句话,让在场客人期盼起来:对,有骁勇善战的李笠在,击溃齐军主力,顺势反击、全据淮北州郡,也是很有可能的!
正是因为李笠的表现一向出色,又立下入邺奇功,所以武将们都对接下来即将爆发的大战,充满信心。
朝廷已经进行布置,加强两淮防御,以陈霸先为豫州刺史,坐镇淮南寿阳。
而在边州与西魏(如今的周国)交战多年的王琳,协防南徐州,增援州治钟离。
宿将羊鸦仁,则会率军驻扎淮阴,根据战局,要么增援徐州,或者救援淮南,亦或是北出南青州,进攻青州地区。
当然,挡在最前面的、直面齐军兵锋的人,依旧是徐州刺史、新平公李笠。
这一场大战的关键,就在于李笠能不能挡住狂风暴雨。
无数人翘首以盼,盼着李笠能够再创奇迹,若梁军能够以较小的代价扛住齐军进攻,那么接下来,顺势北攻,全据淮北,不是梦想。
彭均知道王琳及麾下一众好汉们,日夜盼着建功立业,如今摩拳擦掌,等着大干一场,举杯祝曰:“我祝各位,旗开得胜,马到功成!”
乱世栋梁 第一百三十五章 开府仪同三司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午后,寒山城(南城)一隅,一座收拾得干干净净的院子里,李笠正在巡视。
他因为“入邺”之功,进号镇北将军,并以本号开府(开幕府)仪同三司,这里,就是他幕府的办公地点。
整座建筑,布局中规中矩,和寒山城里许多官署一样,以砖墙替代夯土墙、夯土围墙,看上去‘瘦’了一些,却显得短小精干。
李笠来到自己‘办公室’前,看着一扇扇纱窗,觉得有些遗憾。
没有空调、电风扇的时代,夏天要给室内降温,就只能靠打开门窗通风,可如此一来,蚊虫袭扰,苦不堪言。
于是需要用上纱窗,可到了冬天,要御寒就得在保证适度通风的情况下关闭大部分门窗,那么室内的采光就没有保证。
所以,应该上玻璃窗。
但是,李笠的玻璃作场作不出大面积的平板玻璃,只能做出拳头大小的小片平玻璃,然后组成一扇扇玻璃窗。
可玻璃作场是李笠的摇钱树,他不想引人注意,所以无法公开使用玻璃窗,那么,无论是府邸还是办公场所,玻璃窗是不可能用上的。
走进房间,看着崭新的书案,以及坐榻,李笠同样觉得遗憾。
按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坐就是垂足而坐,所以这里应该摆着高脚的办公桌,以及高脚的椅子。
但不可能,所以只能是中规中矩的摆设。
李笠来到自己的位置,坐下,看着室内陈设,依旧觉得遗憾。
没有空调,夏天难过;没有暖气,冬天也够呛。
但是,有自己的幕府,这种感觉,让人舒坦,毕竟权力的魅力,让人欲罢不能。
开府仪同三司,介于荣誉官职和实职之间的一种高级待遇,开府,指的是开幕府,自行辟僚属。
仪同三司,即设置的府邸和进出仪式、仪仗如同三司,无三司之实,却有三司之待遇和排场。
三司,最初指的是司马、司徒、司空,后来指代三公:太尉、司空、司徒。
开府,加上“仪同三司”,连称“开府仪同三司”,是朝廷用来嘉奖有功之臣的高级荣誉及待遇,为加官。
按梁国的官制,诸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官秩为十七班。
再往上,就是最高一级的十八班,为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
可以说,现在的李笠,在官场上的成就,已经达到许多人一生都无法达到的高度。
从班秩上来说,距离‘位极人臣’,差一个官阶。
但‘开府仪同三司’本身,并不是什么‘罕见’的待遇。
梁国开国以来,获得‘开府仪同三司’待遇的人不说多,但也不能说少,其中有皇子、宗室,有文武官员,不仅武臣能有这待遇,文臣亦可。
但开府之权,对于李笠来说是最重要的,这意味着他可以光明正大拥有自己的‘私人幕僚团队’。
他在徐州刺史任上,有州府序列的幕僚团队,有军府序列的幕僚团队,但这和职务挂钩,并不会随着他的升迁而跟着走。
开府自辟的幕僚就不同了,府主去哪上任,幕僚们就跟着去哪。
这个‘幕僚团队’中的成员,有朝廷认可的‘正式编制’,是正经的‘大梁公务员’,其任职经历,是得到吏部承认的正式履历。
所以,李笠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梧桐树’,可以招来‘凤凰’落户。
幕府的幕僚长(长史),当然是张铤,但同时依旧兼任徐州主簿一职。
按说府长史得朝廷任命,不过这不是问题,毕竟这是‘交易’的一部分。
李笠把揪出刺杀皇帝的元凶之首功,让给鄱阳王萧范,萧范在办案过程中,给此案安上“齐国细作参与其中”的罪证。
于是,李笠就有了借口发动‘入邺行动’,即便因此导致齐国大规模报复也在所不惜。
因为打着“为先帝报仇”的旗号,朝中无人能对他‘入邺’后导致两淮有化为白地的风险,进行质疑和责难。
而凭此功劳,鄱阳王萧范让他如愿得“开府仪同三司”之待遇,这对于李笠往后的发展,十分重要。
梧桐树有了,凤凰呢?
按照主流的做法,开府后,应当让名士或者士族子弟为自己的幕僚,以此装点门面,抬高府主的名望。
而且名士和士族子弟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知书达理,熟悉各类典章制度,个人文化素质以及经历,理论上可以很好完成幕僚的职责。
一如后世的人才招聘那样,名士和士族子弟等同于名牌大学的高学历毕业生(学历至少硕士研究生起),可以提升用人单位的‘逼格’。
这些人入职后,可以利用其亲友、师长、同学等各种人脉开展工作、拓展业务,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有事半功倍之效。
然而用人单位和名牌大学毕业生之间,是双向选择,出身微寒的鄱阳李三郎,开府后选用幕僚,这个“用人单位”的吸引力,对于名牌大学毕业生有多大呢?
大概,吸引力不为负而已。
也就是说,没什么吸引力,这个时代士族对武人的歧视、对出身的歧视,导致他这个府主对名士、士族子弟的吸引力很差。
按照这个时代“主流阶层”的视角,士族子弟给一个渔家子当幕僚,极其掉价。
即便其服务的府主,战功赫赫无人能及,但出身决定了所处阶层极其低下。
而朝廷的体制决定了,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及其家族的阶层,是很难靠军功来改变的。
所以梁国的军号制度,设置了一百多个军号,就是要断了寒人以军功改变阶层的念头。
现在,即便鄱阳李三郎成了军号三十二班的镇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但在士族眼中,他依旧是浑身鱼腥味的渔家子。
这就是时代的歧视,不会因个人意志而改变,李笠无所谓这种歧视,但自己幕府极大概率招揽不到名士,也是可以预见的。
所以李笠决定务实,不问出身,任用实干人才,但即便如此,选拔也有讲究。
他自己本来就有一套私人幕僚班底,可以协助他处理各项事务,只是一直摆不上台面。
而现在开府后,若李笠全都用‘自己人’当幕府僚属,只会让人鄙夷他格局小。
一如后世,一个公司的要职若都是老板的亲戚担任,这就是家族企业,注定留不住人才,也不会有做大的可能。
若要职用的都是同乡,没有‘外地人’,这就是排他性很强的小团体,人才同样留不住。
想着想着,李笠拿出随身携带的一份名单,琢磨起来。
齐军会快就要大举南下,许多事不能耽搁。
乱世栋梁 第一百三十六章 见闻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寒山堰旁作场,无数杀好的鱼被工人用机器处理,鱼腥味弥漫。
因为气味过于浓郁,以至于有些刺鼻,这让祖珽很不适应,但又不能离开。
他如同其他人一般,身着“工作服”,头戴藤编“安全帽”,站在一台水力驱动的机器旁,看机器‘取’鱼肉。
一尾尾去头、杀好的鱼,从机器的入口进去,从出口出来的却是鱼皮、鱼刺等残渣。
而鱼肉,则从另一个出口出来,落在桶中,慢慢变多。
一桶满了,换空桶,空桶变满,再换。
祖珽对这种神奇的机器很感兴趣,趁着一台机器‘检修’,特地观察了一会,发现原来是用空心筒状的刮刀,挤压、刮取鱼肉。
有了这种机器,‘取’鱼肉(鱼糜)的速度快了很多,且所得鱼肉很少含有鱼刺,可以直接拿来烹饪,或者进行下一步处理。
作场里,有不少这样的机器,每日都吞下大量杀好的鱼,获得一桶桶鱼肉(鱼糜)。
这些鱼肉,一部分供应给城内各食肆、酒肆,或者零售。
一部分则用来制作鱼肉制品——鱼松。
鱼松的制作,需要用到“炒”这种烹饪技艺,而‘炒菜’,在梁国的建康等大城已经流传开来,寒山也不例外。
炒菜需要用到名为‘铁锅’的炊具,祖珽在北方,从没见过‘炒菜’,因为‘铁锅’这种炊具很罕见。
但据说‘铁锅’这种炊具,已经在河南流行开来。
他来到寒山后,见识了炒菜的别样风味,也见识了许多新颖的食物,其中就有鱼松。
鱼松,是把鱼肉炒成金黄色、毛绒状干制品,因为炒制过程中加入盐、酱料,所以味道香、咸,既能为菜,也能作为调味制品,很下饭。
不怎么吃鱼的祖珽,很快便喜欢上这种食物,当然,各种“炒菜”也让他大快朵颐,毕竟炒出来的风味,可比脍、炙、煮、蒸更能勾起他的馋虫。
鱼松好吃,却也如同其他食物一样,炒制完成后,不能存放太久,一样会变质。
但若把鱼松封入陶罐中,制作成“鱼松罐头”,能存储许久。
密封在陶罐里的鱼松,据说可以存放超过半年也不变质,存放一年,吃了也不会吃坏肚子,所以很受欢迎。
祖珽转到隔壁,看工人们对陶罐进行‘高温杀菌’,这道工序很重要,因为陶罐‘杀菌’之后,放入其中的鱼松做好密封,就不容易变质。
所谓的“菌”,指的是眼睛看不见的“细菌”,据说食物腐烂就和细菌有关。
而高温杀菌后的陶罐内壁,没有了细菌,又与外界隔绝,那么存放其中的鱼松,自然就不容易变质。
陶罐的‘高温杀菌’,是在一个个宛如蒸笼的容器里进行,一个陶罐口向下放在圆盘架子上,然后每一个架子就一层层架在容器里。
容器底部是个大锅,里面盛水,水被烧开后,滚烫的蒸汽往上涌,把每个个陶罐内壁都烫上一定时间,细菌自然就被烫死了。
同时烧水的容器有许多个,祖珽注意到,架着大锅的灶台里,烧的不是柴禾,而是一块块碎石炭。
他对石炭并不陌生,邺城里就有人将石炭作为燃料出售。
在寒山,石炭被称为“煤”,又因为徐州地界有一个大型‘露天煤矿’,所以煤的开采量很大,如今已是城内所用主要燃料,眼下蒸煮陶罐烧的就是煤。
‘蒸’过的陶罐,要在没有完全凉透的时候装入鱼松,所以鱼松的制作与陶罐的‘高温杀菌’是同步的。
祖珽循着鱼肉腥味,来到鱼松的制作‘车间’,却见一个个烧煤的鱼肉蒸煮器正在冒着热气。
带着口罩的工人们,按一定比例,将盐和鱼肉搅拌均匀,然后放入蒸煮器进行蒸煮,因为没有除腥,所以刚入车间,浓烈的鱼腥味扑鼻而来,祖珽只觉有些反胃。
他强忍着胃部不适,继续向前走,因为蒸煮好的鱼肉,会放入制松机里翻炒。
而这制松机,如同一个横卧的大铁桶,内有‘翻铲’,桶底部又燃着大火。
铁桶不停地滚动,鱼肉便在里面被‘翻铲’不停的翻炒,直至炒到发黄、蓬松。
炒制完成后,适当降温的鱼松,要趁热放入尚有余温的陶罐,然后立刻密封,如此一来,耐存储的‘鱼松罐头’就做好了。
鱼松炒制车间里,弥漫着香喷喷的鱼松香味,与蒸煮器散发的鱼腥味掺杂在一起,那气味有些怪,让祖珽只觉鼻子有些不适,仿佛嗅觉渐渐变得迟钝。
然而他不能走,和军中派来监督鱼松生产的军人一起,抽查鱼松质量。
一碟炒好的鱼松,放在面前,祖珽洗了洗手,捏了一撮鱼松,放在手心仔细观察。
鱼松还带着温热,可见已经炒得干、松,放入口中细细咀嚼,味道香、咸,没有什么怪味。
结合刚才一路走来所见,没发现工人用死鱼、臭鱼为原料制作鱼松。
陶罐的‘高温蒸煮’时间也有保障,鱼松装罐过程,工人们都注意保持干净,并切实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保证‘鱼松罐头’的制作,“卫生”、干净,质量有保证。
仔细抽查了一些鱼松,祖珽认为抽查结果不错,其他几个军人亦是如此。
于是分别在‘抽检单’上用印,认可这一批次的‘鱼松罐头’合格。
但是,过得十五日,他们还要抽检这些存储于仓库里的‘罐头’,确定没有变质情况发生,才会第二次用印。
得了前后两张盖了‘合格’章的抽检单,作场生产的这批罐头,才能售卖给军府。
然后作为军需,运往各处营垒、堡寨。
祖珽一行人出了‘车间’,来到‘办公区’稍作休息,一会,他们还得抽检几次,确保‘鱼松罐头’的质量合格。
因为这是要供应给将士们的食物,不能出纰漏。
一旦将士们吃了有问题的鱼松,导致大规模腹泻、生病,会直接影响作战能力,后果很严重。
祖珽坐着喝茶,听几个军人聊天,有听着耳边传来的轰鸣声,想起自己这段时间以来的所见所闻,面色凝重。
这个‘鱼肉加工作场’,并不是给军府服务的官办作场,而是民营作场。
平日,大规模制作鱼糜、鱼松以及‘鱼松罐头’,对外销售
因为‘鱼松罐头’耐储存,价格相对低廉,所以销路很好,不愁卖,所以作场获利颇丰,商誉颇佳。
正在备战的徐州军府,便下了订单,花钱从各作场购买‘鱼松罐头’,作为军需,供应各处驻军,确保将士们的伙食。
作场的生产能力很强,所以‘鱼松罐头’的产量极高,祖珽大概估算了一下,发现一个惊人的可能:
徐州各地驻军,已经囤积了不少‘鱼松罐头’,所以伙食有保障,不怕被人长期围困。
伙食是一方面,军备物资的大量囤积是另一方面。
他去过寒山堰旁的军器作场,这大规模运用水力机械的作场里,无论是刀、盾、长矛、铠甲的产量都很惊人。
祖珽当年被罚到铠甲作场为奴工,所以对于铠甲制作有所了解,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对军器作场里那惊人的产量感到眩晕。
札甲的甲叶,居然是机器批量制作出来的,且十分精良。
军器作场全力‘运转’的话,一个月的铠甲产量,估计抵得上邺城所有铠甲作场一年的产量!
经过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使得祖珽明白李笠让他来做‘质检’的用意何在:
让他亲眼目睹寒山各作场惊人的生产能力,让他明白,物质充裕、训练有素的徐州梁军,要应对齐军的大规模进攻,能做到何种程度的游刃有余。
想着想着,祖珽又想到自己参观过的寒山地区‘防御体系’,不由觉得后背发凉。
如果,如果官军..齐军来攻,要填多少人命,才能抵达寒山城外?
乱世栋梁 第一百三十七章 膨胀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上午,刺史官邸,东堂,李笠夫妇正与幕府佐官们聚餐,一边用餐一边闲聊。
聚餐预计耗时一个上午,类似于后世南方的“吃早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