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首先,你看看寒山和周边一连串小山丘的走势。”李笠用手沾水,在案上画示意图。
“泗水在这里是自西向东流,为一条横线,寒山及一系列山丘,如同褶皱,是南北走向,为竖线。”
“这说明什么?说明寒山地区的泗水两岸,可能有地势上的褶皱区,为南北走向,表面上不明显,但土壤之下可能就如同一道石垣,而泗水从这褶皱的缺口处往东流淌。”
“当然,这是猜想,必须有实证。”
“从年初到现在,我们已经把寒山堰南北两岸的地质,大概摸了个底,这地方,地下碎石层、岩石层不是很深,虽然能挖沟渠,但想把沟渠挖深,可不容易。”
李笠拿来舆图,讲解起自己的布置。
“这片地区的地形决定了,他们若要挖沟渠绕过寒山堰给湖区放水,挖的沟渠不能浅,必然会触及土层之下的碎石层甚至岩层,这可不好挖,就如同在石壁上开凿栈道。”
“虽然可以用火烧水激的办法,但要完成一条足够深的排水渠,耗时不会短,就算勉强挖成了,只要湖区水位下降些许,沟渠底部就高于水面,再也排不了水。”
“我们在南北二塞外围挖的鱼塘,其实并不算深,而他们...”
李笠喝了一杯茶,继续说:“而他们,调集大量人力物力,满怀信心的开挖沟渠,先得克服地势,土方量不会少。”
“挖到碎石层后,工程进度会很慢,更别说挖到岩石层该怎么办。”
“挖个一年多,或许可以完成,但想在一两个月完工,那是不可能的,你看这大半个月来,对方连试探性进攻都没有,而我们也不用急。”
张铤明白了:“君侯妙算,下官佩服。”
“不要这么夸,不好,你们不要以为我是算无遗策的神仙,觉得有疑问就要说出来。”
“像这次就不错,万一有些事情我没想到,你们又以为我想到了,那破绽不就留下了?”
如今已入冬,齐国大军已经抵达寒山堰南北二塞,虽然双方还未交战,但彭城攻防战已经开始。
齐军的首选方案是挖沟渠排水,排干“彭城湖”,让寒山堰直接失效。
而驻防彭城的武祥,派出船只四处侦查,发现齐军已经在获水、泗水上游打造战船,看来对方也在做水战的准备。
根据斥候们的侦察得知,齐军已分兵,一部分留在寒山‘堵’着寒山梁军,其他兵马则往东面而去,看来是要攻打吕梁、下邳,断寒山梁军的退路。
齐军没有一上来就猛攻,说明御驾亲征的齐帝高洋脑子很清醒,如同一个杀猪的屠夫,在动手前先做好各类准备。
对方在做准备,李笠这边则早已做好了准备,就等着硬碰硬的交锋。
李笠对自己在攻防战中获胜,有绝对信心,对方挖沟渠排水,短时间内一定不会成功,因为这个时期的徐州(彭城)地区,土壤层相对较薄。
而土壤之下,石头不少。
证据之一,是彭城泗水河段底部石头很多,或者可以说,这是“石质河底”,以至于彭城泗水河段有三处激流,是为“三洪”。
这三洪为“秦梁洪”、“徐州洪”、“吕梁洪”,都是因为河道狭窄、河底有石梁,导致河水湍急。
其中,秦梁洪据说是当年秦始皇在泗水打捞九鼎中的一鼎,把大量河底石块捞上来、堆积岸边所成。
《史记》对此段历史有明确记载,张铤信手拈来:“周有九鼎,象征天下九州,周赧王时,秦昭王取九鼎,其中一鼎飞入泗水。”
“始皇过彭城,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李笠点头:“对,由此可见,此时的彭城周边地质情况,土层相对较薄,不像后来...”
“后来?”张铤听出李笠的言外之意,但他想不通“后来”是“后”到哪个时候。
李笠惊觉自己差点说漏嘴,赶紧含糊其词:“沧海桑田,数百年来泥土积累,彭城周边土层,可不比秦汉时要厚?”
这个后来,当然是‘很久以后’,那一世,他到微山湖旅游(微山湖在徐州以北,南端距离徐州不算远),看介绍时知道了一些地理知识。
大概是两宋之际,黄河下游改道,夺淮入海(入黄海),而改道后的黄河,也夺了泗水河道,从徐州(彭城)经过。
七百余年后,到了清朝中期,黄河返回故道,入渤海,泗水故道因为长期的泥沙淤积,也随之消失。
这期间,徐州变成了黄泛区,七百年来每次发大水后泥沙反复淤积,将徐州地势慢慢‘垫高’,土壤层越来越厚。
而黄河夺淮入海,使得徐州北面、泗水故河道上,因为反复淤塞、冲积,出现了一连串湖泊。
这些湖泊为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慢慢变大,然后连接在一起,就是后来著名的微山湖。
微山湖大概成形于明朝后期,所以,这个时代并没有微山湖,其位置上是泗水河道,以及沿途的一些小型湖泊水泽。
正是因为没有黄河改道后长期的大量泥沙淤积,此时彭城周边地势相对较低,寒山周边地区的土壤层也相对较薄。
齐军想要挖深沟排水,就要‘啃’碎石层,再深一些,就是坚硬的岩石层。
在没有工程机械的时代,要‘啃’碎石层可不容易,耗时耗力,岩石层就更难了。
所以,齐军在寒山周边地区挖深沟把‘彭城湖’排干,受限于地形和地质,短时间内很难做到。
寒山堰所谓的破绽,只是看起来像是破绽而已。
当然,若不拘泥于在寒山附近挖渠排水,这一构思还是可以实现的,但需要经过大量勘察,摸清地势和地质,选定最佳施工线路。
勘察可能需要一两年,施工可能也要至少一年,齐帝御驾亲征,哪来那么多时间慢慢做这件事?
李笠之前把彭城灌成湖,也是参考了微山湖形成历史,既然如今彭城周边地形较后世要低,那么把彭城周边变成湖区,有何不可?
太阳西沉,李笠看着窗外夕阳余晖,笑道:“他们以为我们有破绽,可是,他们自己,破绽也不少。”
张铤知道李笠说的是什么,看着窗外,也笑起来:“是呀,他们既然不来攻,我们,就逼他们来攻。”
若把‘彭城湖’看做一个圆,圆心为彭城,圆边为湖畔及附近城池、要地。
从圆心出发的梁军兵马,乘坐船只可以抵达圆边上任何一处位置,若投入骑兵在岸上移动作战,这个圆的半径会更大。
此即为李笠所说“内线作战”的优势,那么,处于‘外线作战’态势的齐军,要把整个‘圆边’防住,得动用多少兵力呢?
不防的话,那破绽可就少不了。
乱世栋梁 第三十五章 出击
上午,旷野里,一支规模不小的运粮车队正在南下,要将粮食运往目的地。
因为道路开通不久,所以颇为崎岖,车辆行进速度较慢。
南面三十余里外,是攻打梁军寒山北塞的齐军大营,由于这条道路靠近寒山堰蓄水所成水泊,所以沿途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烽燧。
一旦烽烟冒起,说明有敌军乘船来袭,那么车队就要做好防御准备,敌军登岸后,己方好歹能抵挡一阵子,等到巡逻骑兵赶来救援。
想到这里,随军青壮不免惴惴,这里本没有路,是大军经过时新开的道路,所以四周荒无人烟。
一旦出事,即便躲过梁军刀箭,走在旷野里,也很容易被野兽叼了去,或者被如同水寇的梁军俘虏,用船运走。
梁军在寒山筑堰坝,蓄水灌彭城,如今彭城周边化作一片水泊,如同大湖,梁军舟师以彭城为据点,四处出击,袭扰水泊周边地区。
运粮队所处地区,位于彭城东北、寒山以北,距离水泊很近,被征发来输送粮草的青壮,只想能好好活着,所以对于神出鬼没的‘水寇’,十分担心。
周围多有丘陵,遍布草丛、树林,北风吹来,草木摇曳,仿佛到处都藏着伏兵,随时会冲出来取人性命,让青壮们觉得后背发凉。
一名押车老兵,见左右几个青壮惶惶,笑道:“莫要怕,前方有烽燧,烽燧没冒烽烟,那就说明一切正常,不会有贼人来袭。”
有人问:“万一,万一烽燧被贼人偷袭呢?”
“偷袭?每个烽燧都有百余戍卒,外面围了木栅、鹿角,贼人偷袭,也不至于连烽烟都点不起来,莫要担心。”
“近日来,贼人多次乘船袭击,还没靠岸,大老远就被烽燧发现、告警,所以,不用怕。”
“而且,沿途还有游骑来回巡视,稳得很。”
青壮们见这位健谈,又问:“大叔,为何官军不用船运粮?如今刮北风,船往南走,多省事,反正大营就在南边。”
他们是沛县人,泗水自北而来,经沛县、留县、垞城,过彭城转向东,如今彭城化作水泊,若用船运粮草经泗水入‘湖’,可比用车运粮方便。
老兵笑道:“官军船少,贼人船多,他们在水泊里到处乱窜,如同野狗在村外到处游荡,谁出来就咬谁。”
“官军用船运粮,很容易被他们拦截,到时候人家也不硬攻,纵火烧船,那怎么办?”
“岸上骑兵再多,也入不得水,再说南人擅舟楫、北人擅骑射,官军如何要以己之短,攻贼人之长?”
老兵就是有见识,说得头头是道,大伙心定了许多,就在这时,前方道路尘土大作,明显有骑兵过来了。
骑兵数量不少,有十余骑在前面开路,后面的骑兵排着长队形,沿着道路前进。
其后,一座烽燧隐约可见,众人不以为意,继续前进。
就在这时,呼喊声起,队伍前方开始混乱,后边的人们仔细一看,却见那些骑兵竟然砍杀起押队兵卒来。
策马而来的骑兵,移动速度很快,人数不少,如风一般,从队伍前端刮到后面,一阵接着一阵,许多猝不及防的兵卒被砍死。
运粮车队瞬间乱起来,反应过来的人们,纷纷去拿放在车上的兵器。
就在这时,旁边几座土丘后,忽然冒出大量梁兵,向运粮队发动突袭。
一部分梁兵在土丘上以强弓放箭,其他梁兵悉数身着重甲,不避箭矢步行冲锋。
突袭的梁兵极多,宛若长蛇的运粮队很快便被拦腰截断,变成支离破碎的几个片段,然后被如同红蚂蚁一般的梁兵吞没。
扮做齐兵的梁国骑兵,此刻身着黄色戎服,见奇袭得手,便调转马头,往车队靠近。
率部袭扰齐军粮道的彭均,见己方已经控制局面,而许多青壮跪地求饶,一个个如同刚捞起来的小鸡,在寒风中颤抖,便吩咐:
“莫要滥杀,留他们性命,依计划行事。”
“是!”部下应诺,分头行事。
兵器、铠甲等物资要打包带走,至于粮食,因为敌军游骑可能很快就到,所以一部分粮食由俘虏们运往数里之外的岸边,其他粮食,付之一炬。
彭均按着战前布置,善待俘虏,只要俘虏们动作利索些,就不会为难。
许多人扛着粮袋往西走,身后火光大作,却是粮车开始燃烧。
他们走上丘陵,穿过茂密树林,跌跌撞撞走出去,却见树林西端是‘湖边’,已经靠泊大量船只。
留在原地‘监工’的彭均,见前方烽燧点起烽烟,向这边告警:齐军游骑接近了。
今日凌晨,梁军先锋把这烽燧拿下,因为是夜里,所以即便戍卒点起烽烟,也没什么用。
然后骑兵登岸,扮做齐兵,要浑水摸鱼。
鱼摸到了,带走一些,带不走的烧掉,现在敌人游骑接近,彭均见粮车已烧,便带着部下撤退。
他们同样向西走,穿过树林,来到湖边。
此次梁军打造不少结构特别的船只,可以从容靠泊浅水滩,让马匹方便上下,所以没过多久,梁军骑兵连人带马都已登船。
船员奋力撑着船篙,让船离岸,和其他满载士兵和缴获物资的船一起,缓缓向西而去。
岸上,是站着发呆的俘虏们,他们见梁军果然守信,留自己一条性命不说,还一个人也不抓走,庆幸之余,也觉得奇怪:
你们不抓俘虏的么?
船上,彭均看着岸上黑压压一群人,觉得有些好笑,他们没必要抓俘虏,因为这么做只会增加己方粮食消耗。
善待俘虏,不伤性命的同时也不把人抓走,这种做法会让越来越多的齐国兵卒和青壮心动:万一遇到梁军打劫,乖乖投降就好。
毕竟粮食是官军的,命,是自己的。
看看南面,有正在驶离岸边的几艘小船,那是之前袭击烽燧的小队,此刻也顺利撤退,彭均颇为满意。
此次出击策划了几日,成功实施后,齐军必然气急败坏。
在沿途烽燧安排更多的兵卒,又安排更多的游骑,如此一来,不仅兵力增加,粮草消耗也增加,但效果却未必好。
漫长的粮道,中途任意一点,都在梁军的进攻范围内,只要己方不断骚扰,就会让齐军的负担加倍增长。
被迫把注意力集中在保护沿湖区域交通上,把更多的兵力分散在这些地区,于是乎,“蛋壳”就越来越薄了。
然后己方集中力量,就能突破其中一点,给对方一个惊喜。
。。。。。。
傍晚,泗水西畔垞城,城内火光大作,扮做齐兵的梁国骑兵,由北而来,入城后突袭公廨,然后四处点火,将这座齐军据点搅得天翻地覆。
大量百姓向城外逃去,然而城外泗水码头处也乱成一锅粥,大量从上游运来、要在垞城中转的粮草等物资,如今已被大火吞没。
冲天火光,和漫天晚霞相映成趣,惊慌失措的垞城守军,四处救火的同时,还得提防梁军的新一轮进攻。
喧嚣声中,垞城南郊造船场也燃起大火,工匠们四处逃散,大量刚造好的船只被人拖向泗水,然后往下游湖泊划去。
堆积着大量木材的库房、草棚,已经化作篝火堆,熊熊火光之中,许多惊慌失措的身影在晃动。
守卫造船场的齐兵虽然伤亡惨重,但还在负隅顽抗,依托角落的小院,与来袭梁军对峙。
梁军的目标并不是杀人,而是纵火、夺船,所以当造船场火势再也无法控制之后,亲临现场督战的武祥,下令撤军。
号角声中,先是城中放火的梁军骑兵撤出城,径直往南面造船场而来。
其次,在城外泗水码头作战的梁兵,登船顺流而下。
最后,袭击造船场的梁兵,陆续退到岸边,登船,离去。
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各部兵马相互配合,十分熟练,一如在彭蠡湖区作战时一样。
武祥登船后,看着岸上冲天大火,又看看左右船只上兴奋不已的部下,颇为满意。
乘船出击、登陆后袭扰各地,这种打法他们很熟悉,所以,此次出击的重任,就由他们来承担。
彭城周边已成水泊,如同一个湖,被戏称为“彭城湖”,那么,他们就把这里当做彭蠡湖,用老战术,对付新敌人。
当年,他们清剿的是水寇,如今,对付的是齐军,虽然两者战斗力天差地别,但战术依旧适用。
船只陆续离岸,升起船帆,借着北风向南面彭城而去。
垞城位于彭城以北三十里,在泗水西畔,因为彭城周边变成了“彭城湖”,所以垞城南郊成了泗水入“湖”口,为齐军的造船场,以及粮草转运点。
齐军在此建造大量战船,又有大量粮食等着装车、走陆路去寒山北岸齐军大营。
对方戒备森严,但防的是北面,所以武祥把己方骑兵用船运到别处登陆,迂回到垞城北边。
然后水军正面强攻,等齐军注意力集中在南面时,南北同时发难,一战破之。
他看着岸上大火,只觉心旷神怡,李笠交给他的出击任务,如今顺利完成。
就不知齐国皇帝得知垞城遇袭、大量船只粮草损失之后,会是何种表情。
乱世栋梁 第三十六章 进攻!
寒风凛冽,雪花飞舞,寒山西南,齐军大营内,齐帝高洋登上望楼,在楼阁里眺望梁军寒山堡寨。
虽然已是中午,但乌云蔽日,天色昏暗,积雪的寒山在视野里,轮廓有些模糊不清。
外面天寒地冻,望楼里却未受太大影响,高洋看了一会,让人关上窗户,转身坐回榻上,斜倚凭几,琢磨着当前战局。
他一开始认为寒山堰有个简单而致命的破绽,只需在南北两岸挖掘深沟,将堰坝上游之水排入下游,就能让寒山堰失去蓄水的作用。
接下来两个月里,他调集了大量人力挖渠,但因为地下都是碎石,排水渠挖不深,根本就起不了排水的作用。
所以,彭城依旧泡在水中,周围依旧是一片水泊。
而盘踞彭城的梁军,以舟师运载兵马出击,攻击水泊周边地区,对方还把大量战马运上岸,以骑兵四处袭扰。
梁军这种水陆结合的袭扰方式,防御起来十分麻烦,或者说是防不胜防。
这两个月来,己方伤亡不小,不仅各地运粮队经常被袭击,就连打造战船的垞城等地,也被攻破。
梁军骑兵甚至沿着泗水北上,穿郡过县,袭击沿途各地村落、堡寨。
待得官军围剿,对方又流窜别处,跑回‘湖区’,登船离开。
如此无赖的打法,让高洋想起了契丹、库莫奚等部族的袭扰战法,就像草原上的狼群一样。
但官军骑兵众多,可以追击契丹、库莫奚骑兵,穷追不舍,迟早能追上、歼灭。
但梁军骑兵这种借助舟师进行水、陆交替移动的战法,就如同会游泳的狼,官军空有兵力优势,却因为空隙太多、地形受限,一直抓不住这些狡猾的狼。
以至于过了两个月,什么都没做成。
想到这里,高洋有些恼怒,不一会,给事中唐邕入见,他便询问对方,对当前战局,有何意见。
唐邕的意见很明确:“陛下,如今只能强攻寒山,别无他法。”
“这不正中对方下怀么?”高洋有些不甘心。
“陛下,那李笠既然自陷绝境,必然是有极大把握才敢如此...”
“我军远道而来,若不攻一攻,试一试寒山坚固与否,就此撤军,岂不让梁人笑话?”
唐邕将自己的见解逐一说出,要劝高洋放弃走捷径的念头,立刻让官军直接进攻寒山,哪怕为此要填入许多人命。
高洋信任唐邕,认真听其分析敌我形势。
唐邕博闻强识,做事干练,当初得丞相高欢赏识,起家丞相府外兵参军。
高澄入朝辅政,重用唐邕。
等到高洋执政、受禅称帝,任命唐邕为给事中,随驾出塞作战,专管用兵机宜。
此次御驾亲征,唐邕当然依旧随驾,为高洋出谋划策。
但现在,唐邕判断强攻可能无效,却依旧建议皇帝下令攻打寒山。
唐邕会做人,更会做官,他知道谋臣要做的,是出一个适合谋主的主意,而不是最正确的主意。
譬如现在,他就认为最正确的应对之策,就是撤军,否则就是白白填人命。
朝廷已经连折两支大军,还搭进主帅及不少将领,再这么填进去,会伤根基的。
当年的玉璧,以及颍川,都让官军付出不少代价,前者折了数万人,还让先帝(高欢)郁郁而终,后者折了慕容绍宗这名大将,以及一年时间。
唐邕认为,梁将李笠既然素来有擅攻城之名,那么一定擅长守城。
如今别出心裁将彭城化作水泊,使之成为水军营寨,又在寒山堰筑垒坚守,那就一定有很大把握,抵挡齐军的进攻。
不仅如此,对方还能主动出击,直接迫使己方收缩兵力,无法按之前的构思,分兵去攻其他淮北州郡。
毕竟,梁国还有不少兵马据守淮北州郡,如果己方不把彭城-寒山拿下,就是如鲠在喉,难受得很,无法腾出兵力。
当然,要对付彭城梁军舟师,可以操练水军,只要将其歼灭,寒山梁军就失去进攻的手段。
现在看来,梁国水军似乎十分善战,己方与其耗费时间操练水军、打一场没有把握的水上决战,还不如直接攻寒山。
但唐邕认为除非梁军出破绽,否则己方很难攻下来,必然重现当年玉璧一战的结局:伤亡惨重,不得不撤军。
然而高洋御驾亲征,有亲自为段韶报仇之意,若现在不填些人命就来个‘知难而退’,后果,不是高洋愿意承受的。
身为谋臣,提出一个必然会被否决的主意,次数多了,容易让主君对自己失望。
所以,唐邕提议强攻寒山,至少能用现实,让高洋冷静下来。
如此,才好权衡利弊,尽早撤军。
他简要的说了一番,高洋沉吟起来。
这两个月,工匠们并没闲着,已经打造大量攻城器械,所以,马上就能用。
他御驾亲征到此,不拿下寒山,如同白跑一趟,这让朝野内外如何看他?
唐邕见高洋意动,便开始陈述详细的进攻方略。
“敌军已经放水淹没堡寨南面空地,使其化作泥沼,加上原有的水塘,使得我军攻城器械无法接近堡寨。”
“微臣这两个月来,已经命人做好各项准备,一应物资不缺,可以快速填平地面...”
说着说着,他将自己拟定的方略上呈,高洋粗略一看,见写了许多内容,条理清晰,十分满意:
“好,很好!待到破寨之日,朕定要在寒山之上,大宴诸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