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大明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虫豸
张秀连忙点头,说道:“知道赵大人您这些日子一直都盯着这事,咱家的师傅跟在陛下身边,对此也颇是上心,时时都在留意着。今日师傅让咱家来见大人,就是为了此事。”
赵俊臣叹息一声,说道:“听说两位主考官拟定的题目,陛下一直都不满意,前两场的经义诗文也就罢了,最后一场的策问,听说陛下竟是连续驳回了三次,如今会试临近,总算是定下来了,若是再迟几天,怕就要耽误事了。”
张秀笑道:“大人忧国忧民之心,咱家佩服。”
说话间,张秀从袖中抽出一卷纸册,正是张德在德庆皇帝身边侍奉时,找机会打探到的会试题目。
张秀将纸册递给许庆彦后,许庆彦又转交给了赵俊臣。
赵俊臣一边展开纸册查看,一边随意的向张秀说道:“公公先吃些糕点,等我看看今科的会试考题。”
张秀自然答应,随手拿起一块糯米糕放入口中,嚼了片刻后,突然面现惊容,赞叹道:“大人府中的厨子,果然非同凡响,这一块糯米糕,又甜又软,皮脆馅甜,粘香适口,咱家在宫中吃到的,怕也比不上。”
听张秀这么说,赵俊臣以为只是在客套,并不在意,笑道:“公公客气了,我这里的糕点哪里敢和宫里面的御厨相比。”
张秀连连摇头,说道:“并非客气,咱家实话实说,宫里的厨子大都来自北方,糯米糕这种南方糕点,确实不如大人这里来的正宗。”
赵俊臣笑着摇头,依然不在意,只是定神看着手中考题。
将考题快速阅览了一遍后,赵俊臣轻轻一笑,心中想道:“今科考题,果然如此。”
原来,今科会试的考题,无论经义、诗文还是策问,都非常偏重于“忠君爱国”这一论调,对此赵俊臣其实早有预料,虽然还不知道具体题目,但也是早早的让柳子岷他们着重温习了。
无他,近段时间以来,朝堂之间发生了好多事情,德庆皇帝必然会觉得自己对庙堂形势有些失去掌控,所以今科会试的考题,德庆皇帝也必然会有所侧重,为自己今后的整顿朝堂造势了。
阅览完毕后,赵俊臣将纸册随手摆在一旁,然后与那张秀客套几句后,也不挽留,就让人送张秀离开了。
等张秀离去后,赵俊臣将纸册递给一旁的许庆彦,说道:“你把这些题目交给柳子岷,让他转交给那些愿意投靠我的应试学子,到时候记得多叮嘱几句,这件事切不可张扬,仅可限自己人知道。”
许庆彦点头,沉声道:“少爷放心,我会派人紧紧盯住他们,必不会让他们给少爷招惹麻烦的。”
说完之后,许庆彦也不停留,快步离开书房,按着赵俊臣的吩咐办事去了。
又了解了一桩事情,赵俊臣长出一口气,心情不由放松,随手拿起旁边的一块糯米糕放入口中,味道口感,却正如之前张秀所言,又软又甜,甜而不腻,皮脆馅甜,粘香适口,手艺着实不凡。
“难不成,府里的厨子,近些日子竟是手艺长进了?”
暗思之间,赵俊臣摇头失笑,这般小事,转瞬间已是不在意,却是埋头继续处理朝中公务了。
~~~~~~~~~~~~~~~~~~~~~~~~~~~~~~~~~~~~~
ps:第一更!(未完待续。)
摄政大明 第一百二十五章.风起云涌.
总有些事情,看似十分复杂,但若是下定决心、计划周详、准备妥当,之后再按部就班的实施下去,你就会发现一切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困难,成败的关键,就看你有没有具体实施的勇气和实力了。
就比如说赵俊臣,打算通过今科会试为自己收罗人才,从两三个月前就开始准备,之后埋下棋子、收拢人心、利益交换、窃取考题,诸般准备结束后,等到会试春闱真正开始的时候,对赵俊臣而言计划已经是成功,反而不用再继续操心了。
自赵俊臣得到考题后没几日,很快的,会试终于开始了。
考生们怀着或是自信或是忐忑的心情,纷纷来到京中内城东北方的贡院,参加为期三场九天的会试春闱,为自己的命运进行一次奋搏。
其中,以柳子岷、曾炜为首的那些已经投靠了赵俊臣的应试学子们,因为早已是知道了考题,加上本身的才学就已是不俗的缘故,自然皆是信心满满。
至于他们最终是否能够名列杏榜,又会得到怎样的名次,赵俊臣却不是非常关心,如果已经知道了考题,最终竟还是名落孙山,只能说明他是一个蠢人,而赵俊臣的门下,却是从来都不需要蠢人的。
所以,当会试开始后,对于会试结果,赵俊臣就已是不再在意,反而派遣西厂番子和自己在京中的情报网,四处打探消息,紧紧的盯着京中上下所有的风吹草动。
每隔三年的一次会试,正值万众瞩目之时,若是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什么意外,也必然会引起更大的反响。
按照赵俊臣的估算,周尚景、黄有容、沈常茂这三位阁老,为太子朱和堉布局收网的日子,应该就在这几天了。
而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赵俊臣的意料之外。
在会试开始后的第四天,赵俊臣得到消息,京中突然来了数十名难民,进京稍作打探后,就向着都察院衙门的位置赶去了。
~~~~~~~~~~~~~~~~~~~~~~~~~~~~~~~~~~~~~~
再说太子一党,自何明被害后,或是觉得自己也是时日不多,太子太师肖温阮一改从前只是在府中养病的习惯,这些日子以来不辞辛苦、不惜心力,为太子尽心尽力、事事参谋,而自从有了经验老道的肖温阮相助,太子一党在朝中办事,果然顺利了不少。
其中,都察院首当其冲,原本最是各方势力盘根错节的衙门,如今竟是被肖温阮硬生生的给捋顺了,再加上都察院左督察御史李成儒、右督察御史吕纯孝都是太子的人,如今的都察院,已是彻底成为了太子一党的大本营,即使有什么异声,也再难掀起波浪。
这一日,会试第四天,都察院衙门外,却是热闹非凡。
三四十名难民打扮的百姓,突然聚集在都察院衙门外,齐齐跪下,大声喊冤,手捧状纸,说是来告御状的。
对于此,禀呈着太子爱民亲民作风的都察院上下官员,自是不敢怠慢,自李成儒、吕纯孝以下,纷纷来到都察院外,想要了解事情详细。
却说那李成儒与吕纯孝两人,带着一众御史们来到都察院衙门外,眼前的情景,却是让他们皆是一惊。
无他,眼前的这些难民们的形象,也太惨了,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不说,后面还有两副担架躺着伤员,此时正在不住的痛苦呻吟。
而周围,不知从哪里得到消息的京中百姓们,此时正里一圈外一圈的围着看热闹,不知为何消息传得极快,难民们才来到都察院外不过一盏茶的时间,竟已是吸引了数百名京中百姓围观。
见到这般情况,吕纯孝不敢怠慢,疾行几步,下了都察院的台阶,来到难民身前,大声唤道:“乡亲了,你们从哪里来的?出了什么事?有什么委屈,快与我说,我必是会为你们做主!”
而见到吕纯孝的出现,一众难民们皆是情绪激动,“青天大老爷为我们做主啊”之类的声音,此起彼伏。
看场面混乱,吕纯孝连忙大声喊道:“乡亲们安静,我是都察院右督察御史吕纯孝,你们有什么委屈,我定是会为你们申诉的,但乡亲们不要乱,还请推举出一个领头的人来向我诉说案情,这样才能说得清楚!”
难民们见吕纯孝气质儒雅,满是正气,而且看向他们时的关切表情也不似做假,不由就信服了几分,一番推扯之后,却是由一名老汉作为代表。
老汉将状纸捧在头上,一边用山东口音大声喊着“青天大老爷”,一边跪行着来到吕纯孝身前。
吕纯孝连忙接过状纸,然后又亲手将老汉搀扶起来,接着又转头向其他难民喊道:“乡亲们起来吧,不要跪着,我一定为你们做主就是。”
然而,难民们却依然不起身,好像生怕自己起身之后,吕纯孝就不会为他们做主似得。
明白百姓们的习性,吕纯孝无奈之下,也不勉强,只是一边打开状纸查看,一边向老汉问道:“老丈哪里人?又为何事而来?”
老汉从没见过这般亲民的官员,不由激动,颤声道:“草民、草民是山东菏泽人,来京找青天大老爷,是要、要状告那菏泽知府张顺德!青天大老爷,我们菏泽百姓苦啊,那黑心的张顺德说是为了给皇帝老爷准备南巡的事情,这几个月来做尽了伤天害理的事情,为了给皇帝老爷盖行宫,强拆了近百户民宅,让数百位乡亲无家可归,所收税赋,更是一口气加了近两倍,百姓们但有不服,就会被关在牢里一顿毒打,草民等实在活不下去了,想要进京告状,那张顺德竟然还派人半路阻拦……”
说话间,老汉指着难民后面那几个躺在担架上的伤员,大声说道:“大人,那两个人就是在来京的路上,被张顺德派来阻拦的人活生生的打成这样的,青天大老爷,您可一定要为我们老百姓做主啊!”
说着,老汉再次跪下,对着吕纯孝连连叩首。
而老汉身后的那些难民,也是有样学样,纷纷跟着磕头。
然而,听到老汉的告状,再看了手中的状纸,吕纯孝却是忍不住一声低呼,然后与身边的李成儒对视一眼后,神色间满是骇然。
无他,早在两个半月前,都察院就已经收到过一封山东道的监察御史弹劾山东菏泽知府张顺德的折子,其中内容,与如今老汉交给他们状纸,几乎没有任何差别。
只是,当时太子刚刚才向德庆皇帝禀呈,称南巡准备事宜一切顺利、万无一失,更没有劳民伤财之举,得到了德庆皇帝的大加褒奖,声望声势也因此而大增,那封弹劾折子又一时不知真假,若是呈上去,则是扫兴打脸,若是不呈上去,都察院的立场就会被人质疑,一时间,吕纯孝与李成儒皆是左右为难。
最终,还是太子太师肖温阮出了主意,将折子抄写了一份,又故意写错了几个字,然后以此为由,却是把折子驳回去了。
而吕纯孝乘着折子被驳回的空隙,专门派人去菏泽明察暗访了一番,得到的结论却是“一切平顺,没有发现劳民伤财之事”,而后吕纯孝也就放下心来,不再多想,接下来的弹劾折子,也就尽数压了下来。
没曾想,隔了这么长时间后,事情竟是风波再起!
若是老汉所言为真,那么当初的事情,就会被百官视为都察院对太子的刻意袒护,不仅都察院衙门要迎来一场整顿,太子本身在朝野的贤明声望,更会受到重大打击!
一想到这些,吕纯孝脑子就是一阵昏沉,不由慌乱,下意识的向着老汉确认道:“老丈,你说的这些可是真的?事情当真是如此?”
老汉连连点头,说道:“青天大老爷,老汉所说千真万确啊,青天大老爷若是不信,可以问问老汉身后的这些乡亲,他们会为老汉作证。”
“千真万确啊,大人!”
“青天大老爷为我们做主啊!”
“大人啊,菏泽百姓苦啊!”
随着老汉话声落下,余下的难民们纷纷呼喊着。
见到事情不似做假,吕纯孝不由更加慌乱。
而另一边,李成儒的城府终究浅些,却是忍不住大声说道:“这怎么可能!我们明明派人去菏泽查探过,根本没有劳民伤财的事情!这是阴谋!这一定是阴谋!”
随着李成儒的话声落下,一众难民皆是露出震惊与失望之色,接着又有哭喊声响起。
眼见情况不受控制,吕纯孝连忙向着难民们大声保证道:“百姓们,这件事事关重大,本官未经查证前也不能随意做主,还望各位乡亲在京中再停留数日,待本官派人去菏泽查探究竟后,若是乡亲们所言为真,本官必会为乡亲们讨回公道!还请乡亲们放心,你们这些日子里在京中生活所需,皆可由我都察院负责!”
随着吕纯孝的话声落下,难民中突然有人喊道:“大人你说了这么多,这件案子你们都察院到底是受理还是不受理?”
这道声音,竟是中气十足,不似难民所发。
不过,吕纯孝正值心神混乱,一时也没注意到这般细节,只是喊道:“如今证据不足,还不能受理,等本官收集到足够的证据后……”
然而,吕纯孝的话声刚刚过半,那道声音却是再次喊道:“说了这么多,就是不受理了?!乡亲们,早就听说,这次皇帝南巡的准备事宜,都是由太子在亲自负责,如今南巡的准备事宜出了事,太子必是难辞其咎!据我所知,这都察院上下全都是太子的人,所以如今才会期期艾艾,总是推脱,就是不受理咱们的案子!”
然后,又有一道声音应和道:“就是啊,乡亲们,这个狗官为了庇护太子,这是在拖延咱们呢,若是咱们真的听了他的话留在京中等待,怕是不过几日,那张顺德的狗腿子就会来抓咱们了!不能听他的!”
“对,不能听他的,都察院不受理咱们的案子,咱们去大理寺!咱们去刑部!这北京城难道还没有咱们说理的地方了!?”
随着这几道声音的鼓惑下,一众难民的表情先是失望、然后是悲伤,最后却统统化为了悲愤,竟是纷纷大声应和。
“就是,咱们去大理寺!去刑部!”
“咱们去找其他的青天大老爷!”
“就不信没地方说理!”
一声两声,最终响成一片,连周围看热闹的百姓,此时也是纷纷呼喝着。
然后,也不知道由谁带头,难民们纷纷站起身来,离开了都察院衙门,却是去找刑部衙门和大理寺衙门了。
看着眼前的这一切,吕纯孝、李成儒几人,皆是面色苍白。
他们知道,接下来,怕是麻烦才刚刚开始!
~~~~~~~~~~~~~~~~~~~~~~~~~~~~~~~~~~~~~~~~~
ps:第二更,求推荐!求赞!(未完待续。)
摄政大明 第一百二十六章.肖温阮的遗嘱.
接下来事情,正如吕纯孝和李成儒所猜想的那般,太子一党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难民们离开了都察院衙门后,又先后去了大理寺与刑部,后面自然是跟着一大帮子看热闹的京中百姓。
然而,无论是大理寺还是刑部,接到这群难民们的状纸后,也不知是敬畏太子权势,还是得到过有心人的叮嘱,表现竟是还不如都察院,尽皆是极尽推诿之能事,丝毫没有受理的意思。
一时间,北京城虽大,又有衙门无数,但这些难民却还真找不到可以说理的地方了,于是,失望愤怒之下,一众难民之中,有当街哭喊的,有当众喊冤的,有骂世道不公的,事情也由此而越闹越大,在京城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然后,在一些“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下,这般消息更是传播的极快,不过半日时间,京城中的官场民间,就已是为此而闹得沸沸扬扬。
世间的传言,总有一个特性,那就是越传越夸张。
所以,没过多久,这般消息在传播之间,就已是被修改的面目全非,什么“都察院为了庇护太子竟是当街殴打难民”、什么“太子亲赴大理寺与刑部威胁朝廷官员不许受理案件”、什么“太子借南巡筹备之事贪下了数十万两白银”,等等等等。
诸般传言,林林总总无数,却又说的有鼻子有眼,让人不得不信。
本来,这些年来在朝中清流们的大力宣传下,太子朱和堉在民间的声望是极好的——“等到太子继位之后,大明朝就能迎来中兴盛世,老百姓们也能过上好日子”——这般想法念头,这些年来早已是深入人心。
然而,随着流言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影响也越来越大,许多传播流言的人又都是信誓旦旦好似亲眼所见,民间百姓们又最容易被“人云亦云”所左右,原本坚定的念头,竟也是不由的开始慢慢动摇了,心中纷纷想到:“难不成,太子根本就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好?仅仅只是善于伪装蒙蔽百姓而已?”
这般念头一旦产生,就好似一颗种子,在百姓心中萌根发芽,然后快速成长起来。
到了后来,竟有不少中立百姓也加入了传播流言的行列,言语之间,信誓旦旦,好似亲眼所见。
而这,也就是周尚景、黄有容、沈常茂以及赵俊臣四人,在策划之初,最想要达到的目的了。
要知道,太子朱和堉在朝中受到几大势力一同敌视,明明已是举步维艰,但他的储君之位,却又一直非常稳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并非是德庆皇帝的暗中庇护,也不是太子一党的极力支持,而是太子朱和堉本身在朝野间的贤明形象!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般贤明形象,太子朱和堉在朝野间的声望才会如此之高,也才会有越来越多的朝野清流愿意拥护于他,如此一来,即使德庆皇帝将来真的有了更换太子的心思,考虑到朝野之间的影响,怕也不敢轻易动手。
而如今的这般情况,如今的这般流言,对太子朱和堉而言,却不啻是釜底抽薪,经此一事,不论最终结果如何,太子朱和堉的根基,必然会受到极大的打击!
没有了贤明声望的朱和堉,对付起来,无疑要容易多了。
~~~~~~~~~~~~~~~~~~~~~~~~~~~~~~~~~~~~
另一边,对于事情的发展,赵俊臣作为“有心人”中的一位,虽然没有亲自参与,却也一直都在冷眼旁观。
在赵俊臣的命令下,西厂的档头番子们,更是紧紧的盯着京中一切的风吹草动,旦有变化,就会第一时间通知赵俊臣。
到了傍晚时候,又有一名西厂档头来到赵府,向赵俊臣汇报消息。
在赵府书房之中,将西厂打探到的情况汇报之后,这名档头又补充道:“厂督大人,这波难民怕只是开头罢了,咱们西厂还得到消息,另有湖广、江浙、甚至南直隶的难民,前后数量不下百人,如今正纷纷向着京城赶来,他们的目的,恐怕与这波山东难民相似,皆是来京告状的。”
“哦?”赵俊臣一边品茶,一边漫不经意的问道:“他们大概会是什么时候来京?”
西厂档头回答道:“根据这些难民的脚程来估算,最迟也就是这三五日之内了。”
赵俊臣放下手中茶盏,笑道:“倒是热闹。不过如此一来,这件事情怕是会越闹越大了。”
沉吟片刻后,赵俊臣向西厂档头问道:“这京中传播的种种流言蜚语,如今可已是人尽皆知了?”
西厂档头连连点头,说道:“厂督大人,卑职觉得这件事情怕是没那么简单,定是有人在浑水摸鱼,否则也不至于仅才一天时间,流言就传遍了整个京城,如今关于太子的种种流言,京中百姓即使不是人尽皆知,怕也是十有八九都知道了。”
赵俊臣叹息一声,说道:“可惜啊,这流言一旦扩散起来,怕就没那么容易平息了,可怜太子好不容易才积攒起来的好名声,就要因此而毁于一旦了。”
太子朱和堉敌视赵俊臣的消息,朝野之间人尽皆知,这个西厂档头自然也是非常清楚,此时见赵俊臣为太子惋惜,不由奇怪,但也不敢多说什么,只是态度恭敬的站在一旁,等待赵俊臣接下来的命令。
赵俊臣叹息了片刻后,却是话锋一转,向西厂档头下令道:“传我厂督令,西厂上下从即刻起倾巢而出,联合锦衣卫和顺天府衙门,一同巡视京城,若是遇到传播流言之人,绝不姑息,全部抓起来严加审问!务必要尽全力限制流言传播、平息影响!”
听到赵俊臣的命令,那西厂档头不由一愣,但还是连忙答应,然后在赵俊臣的示意下退去了。
当西厂档头退去之后,书房中只剩下了赵俊臣和许庆彦两人。
许庆彦心中不解,忍不住向赵俊臣询问道:“少爷为何竟是下了这般命令?让西厂联合锦衣卫与顺天府限制流言传播,这不是在帮太子擦屁股嘛!要我说,咱们没有推波助澜就算是好的了,如今看热闹就是,又何必帮着太子做事?”
赵俊臣轻轻一笑,说道:“你啊,就是读书太少,难道没听说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句话吗?流言这回事,越是想堵住,反而就越是猛烈,我这番动作,明面上是帮太子,实际上却是在添柴加火,这是其一;再说,太子的贤明形象,在民间早已是深入人心,若仅仅只是一些流言,怕也无法伤其根本,但若是朝廷下令,限制流言传播,抓捕传播流言之人,在许多百姓看来,却是心虚的表现,反而会更信三分,这是其二;而如今流言正盛,接下来因为传播流言而被抓捕的百姓,想来必是不少,由此而引发的民怨,最后亦是会集中在太子身上,这是其三。”
听到赵俊臣的解释后,许庆彦眼睛一亮,冲着赵俊臣竖起了大拇指,说道:“妙啊!原来如此,明面上是在帮太子,实际上却是一箭三雕,让太子更加狼狈!还是少爷聪明!”
顿了顿后,赵俊臣接着说道:“实际上,我的目的还不仅仅只是如此。如今我统领西厂,西厂是什么?说跟到底,就是陛下的爪牙,自然要顺着陛下心意办事,这个时候,也必须要有所动作,如此才能体现我对陛下的忠心。更何况,我与太子的恩怨人尽皆知,这个时候为太子做点事情,也能减轻陛下对我的怀疑。”
说到这里,赵俊臣轻轻一叹,又补充道:“何明灭门案才结束不久,如今又出了这么一档子事,陛下他必然会怀疑有人在刻意针对太子,而我如今还离不开陛下支持,自然要有所动作,尽量撇清自己。”
许庆彦连连点头,亦是抱怨道:“是啊,何明灭门案来的突然,将咱们的计划全打乱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