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大明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虫豸
最终,随着朱和堉冒天下之大不韪改革明朝商税,进而彻底的得罪了大明朝所有的既得利益者,他的储君生涯,也就正式走到尽头了!
…………
以上这些,就是赵俊臣发现自己与太子朱和堉之间根本不可能化敌为友后,所设计的全部计划。
很阴险,也很狠毒。但官场上的政治争斗,总是如此!
善良往往源自于心性纯洁,而纯洁则总是因为不经世事。
想要毁掉一个单纯且满是正义感的人,其实最是容易不过——只要往悬崖一指,并宣称悬崖的另一头有着怎样的美好前景,然后甚至不需要自己亲手去推,这位单纯且满是正义感的人,就会毫不犹豫的跳下悬崖。
而赵俊臣也正是这么做的!
如今,随着赵俊臣的计划进行到了现在这一步,一切都已经注定了。
~~~~~~~~~~~~~~~~~~~~~~~~~~~~~~~~~~~~~~~~~~
“太子……可惜了,若是你心胸再宽阔一些,愿意与我化敌为友,那你我二人也就不必走到这一步了,奈何、奈何。”
将西厂的密折放在手边,赵俊臣轻轻叹息道。
虽然一切顺利,但赵俊臣的心情,却没有太多的欢快与得意。
毕竟,朱和堉只是一个满怀理想的真正好人。
虽然他的理想有些不切实际,即使将来继承大统,对大明江山而言也未必会是好事。
但赵俊臣终究还是陷害了一位好人。
不过,在宦海沉浮之间,赵俊臣的心性早就刚硬了许多,摇了摇头后,这般感慨已是被他抛在了脑后。
“庆彦,派人把太子朱和堉即将回京的消息,传告给周尚景、黄有容、沈常茂三位阁老。”赵俊臣吩咐道。
许庆彦微微一愣,问道:“少爷,咱们得到的消息,告诉他们做什么?让那三个老家伙在太子回京后措手不及岂不是更好?”
“在对付太子这件事情上,我与那三位阁老立场一致,这个时候自然需要共享消息。更何况,那三位阁老各有消息来源,虽然咱们仗着西厂的便利,提前一步得到了消息,但这般消息却也瞒不了他们多久,此时与他们消息共享,反倒是可以显示咱们的诚意。”
顿了顿后,赵俊臣接着说道:“但最主要的是,这还关系着我下一步的计划。在太子离京办案期间,朝中清流与太子党人皆是沉闷了许多,等太子回京之后,这些人找到了主心骨,马上就会活跃起来,这会让朝中形势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变故。而如今我与黄有容之间,正是党争正酣,各有各的打算,却都不愿意看到这般变数出现……
……所以,太子即将回京的消息,也会逼迫黄有容提前动手,来不及考虑清楚利弊关系,就彻底接纳陈东祥的投靠,并按照陈东祥提供给他的那份名单与罪证,帮着我清除掉门下的那些蛀虫,而我也可以借着机会对付他门下的刑部侍郎闫鹏飞。”
听了赵俊臣的解释,许庆彦一脸恍然:“原来如此,还是少爷想的明白,我这就去办!”
说着,许庆彦已是转身离开了书房,并按照赵俊臣的吩咐去办事了。
等到书房中只剩下了赵俊臣一人,只见赵俊臣靠坐在椅背上,缓缓闭上双眼,并开始思考接下来的计划。
与黄有容的党争,对赵俊臣而言只是一件小事情。
赵俊臣此时所思考的,则是一些更重要的事情。
比如,等到太子朱和堉倒台之后,自己应该支持谁成为新的储君?
是那位早早就向自己释放了善意,体弱多病却城府深沉的七皇子朱和坚?
还是自己并不了解、但大都平庸的其他皇子?
又或者,让太子储君这个位置,就此空悬着?
……(未完待续。)
摄政大明 第二百三十章.对朱和坚的印象.
……
计划发展到了如今这一步,在扳倒了朱和堉之后,这新的储君之位,应该由谁来坐,又由谁坐这个位置会对赵俊臣最为有利,是赵俊臣必须要认真考虑的。
至于让太子储君之位空悬,固然对赵俊臣最有利,但赵俊臣只是稍稍考虑了一下,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国无储则天下不安,无论德庆皇帝,还是满朝文武,都绝不会同意让储君的位置就这么空悬着,而在所有人都反对的情况下,即使赵俊臣再有手段,却也不可能达成目标。
如此一来,赵俊臣的选择,剩下的也就不多了。
在明朝,立储的规矩,讲究的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在本朝,皇后并无子嗣,而太子朱和堉与七皇子朱和坚的生母,乃是本朝的皇贵妃万氏,这位皇贵妃颇懂情趣,性子也温婉,如今虽然年纪大了些,但依旧被德庆皇帝宠护有加。
而德庆皇帝虽然子女众多,但早年时候所生的几位皇子,或是因事被废,或是因病早夭,七皇子朱和坚也算是除了朱和堉之外年纪最大的皇子了。
如此一来,在朱和堉垮台之后,不管考虑出身,还是考虑年龄,七皇子朱和坚都会是新储君的第一人选。
然而,若是再考虑到朱和坚常年病弱的身子,这里面就多了些变数。
某些老成持重的大臣,必然会以此为缘由进行反对。
而这种变数与反对,也正是赵俊臣所希望发生的!
事实上,虽然朱和坚曾屡次对赵俊臣释放善意,但在赵俊臣的心底深处,却并不愿意朱和坚成为新的储君太子!
…………
“朱和坚,德庆皇帝的第七子……以目前收集的情报来看,这个人的城府可谓是深不可测,明明觊觎着皇位,却能深得德庆皇帝与朱和堉的信任与宠护;手段也高明的让人害怕,一直在利用自己的体弱多病来拖延着离京封王的时间,赖在京城这个政治中枢等待机会;心志更可谓是果断狠绝,当初为了向我示好,甚至不惜摧残自己本就病弱的身体!像这种人,虽然对自己狠,但对其他人只会更狠,也往往最是翻脸无情!又野心勃勃、贪恋权位,对我而言,绝非是新储君的上佳人选!”
回想着朱和坚的情报,赵俊臣眉头微皱。
赵俊臣目前的年纪尚轻,却已是成为朝中的权臣之一,等到新君继位之后,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周尚景——甚至会比现在的周尚景声势更隆!
而朱和坚一旦成为了新的太子,作为大明朝的未来皇帝,其对权柄又充满着热衷与掌控欲,却绝不愿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
到了那个时候,朱和坚对赵俊臣的心中敌意,也未必会低于现在的朱和堉!
而朱和坚这样的人,虽然体弱多病,却要比朱和堉难对付多了!
从某方面而言,以朱和坚的心性手段,甚至要比德庆皇帝更难对付!
德庆皇帝虽然有些好大喜功,但终究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虽然朝中有周尚景与他分庭抗礼,但为了避免江山动荡,也为了他自己日后的声誉考虑,这些年来只是用帝王的权谋之术与周尚景慢慢周旋,却从没有产生过使用武力的念头。
但若是换成了朱和坚,以他的果决狠辣,却未必就会像德庆皇帝这般耐心理智。
如此种种,赵俊臣自然不愿意让朱和坚成为日后的太子储君!
…………
“不过,虽然对我而言,朱和坚并非是新储君的上佳人选,奈何在其余皇子之中,却也没有哪个有资历有能力与他相争。常年的体弱多病,算是他仅有的弱点,也是我可以活动的余地,但若是德庆皇帝坚持,又或是朱和坚突然身体好转了许多,那么这一切就都不是障碍了。”
想到这里,赵俊臣轻轻一声叹息,他现在的权势影响终究还是小了些,像是立储这样关系到大明朝未来百年的大事,又总是由德庆皇帝一言而决,赵俊臣即使再想要干涉影响,却也有些有心无力。
不过,虽然朱和坚一旦成为了太子储君之后,以他的心性必然会对赵俊臣产生敌意,其心机手段也远要比朱和堉更难对付,然而对于朱和坚此人,赵俊臣却反而不似对待朱和堉那般忌惮万分。
否则,赵俊臣也不会这么快就整垮朱和堉,这样反而会为自己树立一个更大的对手!
这是因为,一来朱和坚其身不正,不似朱和堉那般没有把柄可抓;二来朱和坚在成事之前还懂得妥协与退让,可以让赵俊臣从容的布置与积蓄力量;三来,也是最重要的,朱和坚此人体弱多病,将来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赵俊臣也不介意利用这一点做些手脚!
在官场上,心机城府固然可怕,但真正让人忌惮的,反而是像朱和堉这种完全没有把柄可抓、并且心性刚正、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
~~~~~~~~~~~~~~~~~~~~~~~~~~~~~~~~~~~~
“不过,说根到底,将来的储君太子,究竟该由谁担任,还是要看德庆皇帝的态度啊。”
暗思之间,赵俊臣的心中却产生了去宫中探探德庆皇帝口风的想法。
顺便,太子朱和堉即将回京的消息,也应该禀报给德庆皇帝知道,也好让德庆皇帝明白西厂在自己手中是多么的有效率。
而就在赵俊臣下了决定之后,许庆彦也完成了赵俊臣交代的任务,回到了书房中。
“庆彦,我记得前些日子工部尚书左兰山左大人往府里送来了一支百年紫芝,可有这事?”看到许庆彦回到书房,还没等他禀报任务,赵俊臣就已是开口问道。
许庆彦微微一愣,回想了一会儿后,点头道:“是有这么回事,那左兰山在工部的位置上富得流油,但自从投靠了少爷之后,态度也还算是恭敬,时常向府里孝敬些珍品,其中确实有一支紫灵芝,听说这紫灵芝是个好东西,保神、益精气、坚筋骨、好颜色、可延年益寿,我当时还考虑是不是给少爷你浸酒服用呢。”
赵俊臣吩咐道:“不用了,这种好东西,自然要孝敬出去,拿上它,随我去宫里一趟。”
“去宫里?”
许庆彦微微一愣,转头向窗外看去。
此时,已然黄昏时分,窗外晚霞映红。
赵俊臣笑而不语,只是站起身来,当先向着书房外走去。
~~~~~~~~~~~~~~~~~~~~~~~~~~~~~~~~~~~~~~~~
ps:抱歉,因为换了科室,所以被原先科室的几位同事拉去喝酒,快十点才回家,所以这章字数比较少。
……(未完待续。)
摄政大明 第二百三十一章.德庆皇帝的态度.
……
当赵俊臣进入养心殿的时候,偷偷抬眼看去,发现德庆皇帝此时正手捧着一本《西湖梦寻》细细品读,神色之间满是专注与向往。
这本《西湖梦寻》,赵俊臣也有了解,乃是前朝的六休居士所著,在描写西湖胜景上自具慧眼,对杭州一带著名的山水、寺院、祭祠等等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又按照远近距离的排序依次写来,把杭州的古今世情尽数展现在读者面前,且每篇都会选录先贤时人的诗文若干,更使山水增辉,让读者不由入胜。
显然,随着会试结束、殿试即将开始,而太子朱和堉所负责审办的“南巡筹备舞弊案”也渐入尾声,德庆皇帝对于接下来的南巡,已是有些迫不及待了。
而看到赵俊臣进入御书房,德庆皇帝把《西湖梦寻》放到手边,还未等赵俊臣行礼问安,就已是笑骂道:“你终于舍得来宫里向朕问安了?自从那日早朝上你与黄有容起了争执算起,已是有大半个月时间没来宫里向朕请安了吧?最近这些日子,朕也就只能在早朝上见见你。若是你再不来,朕还以为你如今心里面只惦记着与黄有容的事情了。”
德庆皇帝的话语之间,若有若无的带着一些敲打,但看其神色表情,心情尚佳,似乎并非是真的在责怪赵俊臣。
所以,对于德庆皇帝的些许敲打,赵俊臣并不担心,只是在行礼问安之后,讨巧道:“陛下明鉴,臣无时无刻不敢忘记陛下的恩德,也是时时想着进宫伴驾,然而臣在前些日子不知天高地厚,竟是得罪了黄阁老,这段时间为了应付黄阁老的反击,已是颇有些手忙脚乱不说,若是再与陛下见面太多,亦不免会让人怀疑陛下您日后处事决断的公正,而臣自然不敢因一己之私而坏了陛下您的圣誉。
何况,眼看着南巡将近,到时候臣也要伴驾随同,所以户部的一些事情,必须要提前安排妥当,如此陛下您也才能安心的南下巡游。依臣看来,相比较入宫伴驾,能让陛下您没有后顾之忧的安心南巡,才是臣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所以还请陛下见谅!”
听到赵俊臣的解释之间,无处不在暗示自己的忠心耿耿,仿佛一心只为德庆皇帝考虑,而德庆皇帝失笑之余,却是不置可否,只是轻哼道:“哦?你如今面对黄有容的反击有些手忙脚乱?朕怎么不觉得?自从你们两人发生冲突之后,朕只看到你对黄有容步步紧逼,而黄有容唯一的反击手段就去派人到户部查账,结果到现在也没查出个所以然来!依朕看,如今手忙脚乱的是黄有容黄阁老吧?哼!这个黄有容,一大把年纪,越活越回去了,朕虽不喜欢朝中有党争出现,但他贵为阁老,竟是连你这个年轻小辈都争不过,朕还能指望他做什么!”
其实,赵俊臣与黄有容之间的这场党争,是德庆皇帝所默许的。
因为,将来在德庆皇帝南巡期间,太子朱和堉会留京监国,而阁老黄有容则是留京辅政,德庆皇帝自然是期望赵俊臣与黄有容的这场党争,可以损耗一些黄有容的势力影响,太子朱和堉到时候也能少些掣肘、多办些事情、并借机树立威望。
不过,德庆皇帝最期望的局面,却还是赵俊臣与黄有容的两败俱伤,毕竟赵俊臣这段时间以来的权势影响增长的太快了,已是有些超出了德庆皇帝的预料与控制。
然而,德庆皇帝却没想到黄有容身为堂堂阁老,竟是这般没用,这段时间只是被赵俊臣压着打,完全没有还手之力!如此一来,黄有容的声势固然如期望般大为受损,但赵俊臣一派在朝中的影响力却愈加的强大了。
所以德庆皇帝此时的言语之间,对黄有容颇有些“恨其不争”的味道。
…………
另一边,听了德庆皇帝的这番评论,赵俊臣刚准备解释些什么,就已是被德庆皇帝挥手打断,道:“好了,你也不用向朕讨巧卖乖哭可怜,朕还没那么容易糊弄!说吧,你今天怎么想起来要见朕了?可是又出了什么事情?”
赵俊臣笑道:“回陛下的话,是出了点事情,但却是一件喜事。”
“哦?什么喜事?”听赵俊臣说是喜事,德庆皇帝面上也露出了些许期待。
“陛下,臣刚刚得到西厂的传讯,称太子殿下他已是处理完了各地的‘南巡筹备舞弊案’,并即将回京复命了!这次太子殿下在办案期间,惩办了大量的贪官与地方恶霸,归还了逾万百姓公道,让天下人交口称赞,无不感叹太子殿下的铁面无私、心系百姓,如今载誉而归,这自然是一件大喜事了!”
听了赵俊臣的解释后,德庆皇帝微微一楞后,亦是满意的点了点头,露出了欣慰之色:“哦?看样子太子的差事办的不错,总算没辜负了朕对他的期望。哎!其实太子他还是有能力的,奈何经验尚有不足,欠缺了一些历练,上次负责南巡筹备的事情,他本身也没什么错,只怪地方官员欺上瞒下。如今太子能够拨乱反正,也总算是了却了朕的一桩心事。”
虽然德庆皇帝与太子朱和堉之间,观念与性格皆是不合,甚至德庆皇帝还有些妒忌朱和堉的贤名,但太子终归是太子,也终归是他最看重的儿子。前段时间朱和堉办砸了南巡筹备的差事,德庆皇帝的面子上也不好看。
如今,听说朱和堉已是漂漂亮亮的办成了“南巡筹备舞弊案”,这不仅挽回了朱和堉的政治声望,德庆皇帝自己也觉得面上有光。
与此同时,想起当初太子朱和堉之所以能够担任办案钦差的差事,还是因为赵俊臣的提议与鼎力支持的,德庆皇帝看向赵俊臣的眼神,也多了些和善。
而赵俊臣则继续说道:“除了这件事情之外,臣的府里在前些日子收罗了一支上好的百年紫芝,价值百金,臣听人说,这紫芝又称‘仙草’,为药材中的上上品,保神益精,坚筋骨,好颜色,久服轻身不老延年,可谓神效,然而如此珍品,臣自觉福薄,不敢独用,又想起上次在宫中见到的七皇子的身体有些虚弱,而这紫芝的功效正好对症,所以就想把它献给七皇子。”
说到这里,赵俊臣小心翼翼的抬头看了德庆皇帝一眼,只见德庆皇帝神色不变——显然他以为这只是赵俊臣溜须拍马的一种方式——于是继续说道:“然而臣毕竟是外臣,不好与七皇子相交过密招人话柄,所以就想把这颗紫芝送于陛下,再由陛下您赐予七皇子,也算是臣为皇家的一点心意。”
另一边,德庆皇帝听了赵俊臣的话后,却是叹息道:“俊臣你也算是有心了,老七他的身子一直不大爽利,朕也常为此而忧心!其实按他的年龄,早就应该封王离京了,但以他的身子,朕与太子都不放心,所以就让他一直留在京中,说起来这已经坏了祖宗规矩,奈何老七他毕竟是朕的儿子,就让他这么离开京城,朕又如何忍心?当初皇贵妃刚刚生了太子,元气尚未补足,但朕却欠了考虑,就让皇贵妃怀了第二胎,结果老七生出来之后就先天元气不足,甚至险些早夭,也是朕亏欠于他了。”
顿了顿后,德庆皇帝又说道:“说起来,老七也真是可惜了,他虽然体弱多病,但要论聪慧,却是朕的众皇子之首,又懂礼节、知进退,人也孝顺,明明自己的身体不好,却整日关心朕与太子的身子,担心朕与太子为国事操劳过度……说起来在众皇子之中,朕也最喜欢他,奈何老天不作美……哎!”
听德庆皇帝这么说,赵俊臣自然也是跟着叹息。
但与此同时,赵俊臣对德庆皇帝的试探目的,也已经达到了。
原本,赵俊臣对于德庆皇帝的话,总是信一半疑一半,毕竟“诚信”二字从不是德庆皇帝的良好品格之一,而且德庆皇帝也从不介意用谎言来达到目的!所谓帝王的“金口玉言”,那只是唬人的东西。
然而德庆皇帝的这一番话,赵俊臣却听得出来——他是真的非常喜爱与关心七皇子朱和坚。
按照后世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若是对某件事情比较的关心在意,就会在谈论之间下意识的多做评述,而德庆皇帝在谈到七皇子朱和坚时,甚至不需要赵俊臣接话,就可以滔滔不绝的说个不停,远比平时话多,所以这种感情流露显然不假。
而这也就意味着——将来朱和堉垮台之后,德庆皇帝很可能会支持朱和坚成为新的太子储君!
毕竟,德庆皇帝虽然不乏帝王心术的理智城府,但生性好大喜功的他,却也经常会感情用事。
不过,在德庆皇帝的描述之间,赵俊臣却发现了一点很有趣的消息。
那就是,在描述对七皇子朱和坚的关心之时,德庆皇帝屡次提到了自己,也屡次提到了太子朱和堉,却是唯独没有提及七皇子朱和坚的生母——皇贵妃万氏!
以德庆皇帝对皇贵妃万氏的宠护,以及皇贵妃本身的尊贵地位,这个时候德庆皇帝本应该会提及才对。
然而,德庆皇帝却偏偏漏掉了皇贵妃万氏。
这是不是意味着,在德庆皇帝下意识之间,认为皇贵妃万氏对七皇子朱和坚的关心远远不如他与太子?
那是不是也同样意味着,七皇子朱和坚因为某些缘故,与生母皇贵妃万氏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对母子的关系不睦?
一时间,赵俊臣想到了许多。
……(未完待续。)
摄政大明 第二百三十二章.“两败俱伤”.(上)
……
“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第二天,早朝之上,随着太监张德的这声呼喝,太和殿内的百官,皆是把目光转向了赵俊臣和黄有容二人——甚至连德庆皇帝也是如此!
任谁都知道,如今在赵俊臣和黄有容二人之间,正在进行着一场无比激烈的党争,而随着赵俊臣刻意的放出了太子朱和堉即将回京的消息,所有人更是能猜到,为了防止太子朱和堉回京后会出现变数,赵俊臣和黄有容二人,在今天早朝上必然会有进一步的动作!
尤其是阁老黄有容,这段时间一直被赵俊臣压着打,已是被赵俊臣一派接连弹劾掉了好几位门下官员,其中工部侍郎唐拯还是黄有容的亲信,而另一位亲信刑部侍郎闫鹏飞如今也是岌岌可危,可谓丢尽了脸面!
若是黄有容再没有反击,不仅气势会衰落,人心也会思变,到了那时候,怕就是大厦将倾的局面了!
果然,不出百官所料,在得知了太子朱和堉即将回京的消息后,为了防止变数出现,黄有容果然按捺不住了!
…………
只见太监张德的话声刚落,太傅张诚已是出列,神色间满是义愤填膺、嫉恶如仇,向德庆皇帝大声禀报道:“陛下,老臣有要事奏报!”
见到张诚出列,德庆皇帝的脸上,闪过了一丝“果不其然”的神色,但接下来却换了一副肃穆的表情,点头沉声道:“张少傅你是国之重臣,何事让你这般激动?说吧!”
“启禀陛下,臣弹劾工部官员与户部官员相互勾结、结党营私、并通过虚报账目、收受回扣、要挟地方等等手段,贪赃受贿、大敛私财!这些官员勾结在一起,数年间已是贪墨了朝廷近二十万两白银,去年淮河洪灾,共涉及五府十一县,使得数万百姓受害,民怨载道!也是缘于他们勒索地方、克扣工银,造成当地的堤坝失修,最终酿成的恶果!实在是罪大恶极!罪无可赦!还望陛下明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