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卒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高月
??或许是受常平店卖粗糖的影响,今天一品糖和精糖两家店铺生意都很好,门口排着长队,大多是下人或者管家模样的人来购买,十几名伙计忙得不可开交。
??郭宋走到一品糖大门前,却意外看见了独孤长秋,独孤长秋是独孤立秋的二弟,是家族中出了名的老好人,独孤幽兰从小也常常得到他的爱护,所以郭宋对他的印象一直很好。
??这时,独孤长秋也一眼看见郭宋,他吓了一跳,连忙上前来见礼。
??“我就随便看看,生意好像还不错?”郭宋微微笑道。
??“这边还一般,西安门外大街那边的生意才好,我们昨天都差点断货了。”
??独孤长秋见周围人多,便道:“殿下去店里喝杯茶,歇一歇吧!”
??郭宋也正好有些口渴,便点点头,跟随独孤长秋从小侧门进了店,两人来到后堂坐下,独孤长秋连忙吩咐掌柜上茶。
??“新家主定下来了吗?”郭宋关切地问道。
??独孤立秋已经下葬了,逝者长眠,但生者还要继续,独孤家族前段时间为新家主之事争论不休。
??其实主要就是在独孤大石和独孤明仁之间选择,独孤长秋虽然辈分最大,但他长期经商,家主轮不到他。
??独孤长秋点点头,“按照殿下的意思定下来了,由老三接任家主,明仁接下一任。”
??独孤大石接任家主,其实也是郭宋的意见,前两天,独孤家族特地来征求独孤幽兰的意见,实际上就是征求郭宋的意见。
??郭宋倾向于独孤大石出任家主,虽然应该是独孤立秋的嫡长子独孤明仁接任父亲的家主之职,但独孤明仁现在还只是太常少卿,资历不深,年纪也才四十余岁,再过十年,由他出任家主就合适了。
??而独孤大石曾出任千牛卫大将军,资历很深,他接任家主,能保证独孤家族在关陇世家中的领袖地位。
??“别的关陇世家是什么态度?”郭宋又含蓄问道,他其实是在问关陇世家领袖的问题。
??独孤长秋沉吟一下道:“可能过段时间,大家坐在一起商讨一下未来生意上的事情,窦仪提议,还是在我们独孤家的文堂内举行。”
??“我以为会在窦家举行!”
??独孤长秋摇摇头,“只要幽兰一天还在兴庆宫,关陇世家领袖的位子就轮不到窦家。”
??“下一步生意有什么打算?”郭宋笑着岔开了话题。
??“下一步主要是造船、纺织、制糖和海外贸易,现在河口港的船场已经能造三千石货船了,下面是造五千石海船,太原织坊已经有三千台织机,准备扩展到五千台,然后安西的棉花过来后,在长安准备先开一家小的织布坊,三百部织机吧!主要是眼前的棉花还是以填充棉服、棉被为主,织布要过两年去了。”
??“那制糖呢?”郭宋又笑问道。
猛卒 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难民潮起
说到制糖,独孤长秋有点犹豫,他踌躇半晌道:“殿下,有句话我不知当问不当问,但确实一直困惑着我们。”
“你说吧!毕竟你是长辈,有什么不好说呢?”
“好吧!那我就斗胆问一问了。”
独孤长秋略一沉吟便问道:“是关于朝廷专卖的事情,我知道盐一直是朝廷控制的,后来酒也被朝廷控制了,其实我们很担心朝廷将来会不会控制糖?”
郭宋想了想道;“这里面其实涉及面很广,朝廷控制的也不止是盐,也不仅仅是出于财税控制,比如采矿不允许民间采金、银、铜、硝四种矿,更不准私人冶炼,不准出口生铁等等,这是出于安全考虑,再比如马匹有限制,住宅也有限制,坐船也有限制,这是出于等级考虑,一般而言也集中在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衣着限制也是和等级有关,衣着颜色以前是限制的,现在除了男服的紫色和明黄色,其他颜色都不限制,但衣帽配饰是有限制的,这个我就不多讲了。
而朝廷出于财税考虑的限制主要在食上,我考虑过,盐、糖、茶、酒这四大项将来可能会有限制,盐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酒主要是朝廷控制酒曲,茶是在制饼环节征一道税,将来糖可能会采用酒的方式,由朝廷控制粗糖,商人们买回去加工成细糖朝廷就不管了,应该是这样。”
独孤长秋顿时急道:“那我们那么多甜菜农庄和甘蔗农庄怎么办?”
郭宋摆摆手,“这个不影响,你们可以自己产自己用,但你们把粗糖运到长安后,需要向朝廷交一笔的商税,或者你们可以把粗糖卖给朝廷,在精炼环节,再从朝廷把粗糖买回来,中间的差价就是糖税。”
独孤长秋心中着实有点郁闷,他原以为糖可能不会像盐那样由官府专卖,没想到朝廷还是不会放过糖。
郭宋看出他的脸上的失望,便笑道:“其实是一回事,商税不可能一直免下去,你们把粗糖从岭南运来长安,需要交一笔商税,还有不小运输费用,但如果你们在岭南就把粗糖卖给朝廷,那就不存在商税了,也没有运输费用,你们再直接从长安官方仓库买入粗糖精炼,中间的差价实际上就相当于商税加运费。”
郭宋又道:“你是商人,应该清楚获利主要在精炼环节,就像所有的酒都是从朝廷买入酒曲饼酿制,有的酒每斤只能卖十几文,但眉寿酒每斤却能卖五贯钱,同样的酒曲饼却能产生完全不一样的获利,难道制糖不也一样吗?”
独孤长秋沉吟一下道:“殿下说得对,粗糖是百文一斤,但细糖的本钱我们控制到每斤一百五十文,我们卖五百文一斤,当然,这里还有店租、工钱等等,算下来我们的净利在三百文一斤,以后就算竞争激烈,细糖降到两百文一斤,我们还是一倍的获利。”
郭宋笑道:“吃独食是不能长久的,有财大家发才是王道,朝廷需要财税,独孤家却吃相贪婪,一毛不拔,这可不是长久之道啊!”
独孤长秋心中一惊,顿时醒悟过来,连忙自嘲道:“商人做久了,总是想着获利,却忘记了家族的长久,殿下教训得对,我记住了!”
郭宋淡淡一笑,“谈不上教训,只是善意提醒罢了!”
.......
从西市回来,正好在官房门口遇到杜佑和潘辽,郭宋请他们到自己官房坐下,杜佑笑道:“殿下去视察售糖,感觉如何?”
郭宋微微笑道:“这次只是投石问路,看看大家对糖的接受程度,看样子是很受欢迎,年底就能大规模上市了,以后糖和茶就能成为我们新的税源。”
潘辽感慨道:“这些应该是我们考虑的事情,却让殿下在这里为税源殚精竭虑,让我们惭愧!”
“这倒无妨,我也是从盐税上得到的启示,为什么盐能征税,一是因为大家都离不开,其次便是盐很便宜,有征税的余地,酒也是一样,但我并不主张鼓励饮酒,酿酒太消耗粮食,后来我就想到了茶和糖,这两个完全可以和盐一样,实行薄税广征,我们只要有充足的间接税赋,那么就可以降低直接税赋,免去劳役,降低田税和户税。”
“殿下说得好!”
杜佑赞叹道:“用征税来降税,这个思路确实高明,一定要让户部的官员们好好学一学是什么是治国之道。”
“好了!好了!”
郭宋摆摆手笑道:“你夸得我都不好意思了,你们找我有什么事?”
“是关于难民的消息!”
潘辽道:“我们刚刚接到消息,仇敬忠率六万大军进入宋州,引发了宋州民众对战争的恐慌,各县都有大量民众逃亡,正如之前殿下的预料,北方的民众逃亡兖州,南方的百姓逃亡亳州,有数十万之众,局势很混乱。”
......
郭宋眉头一皱,“局势混乱的消息确切吗?我早就命令李冰着手准备了。”
“殿下,消息应该确切,现在混乱主要发生在宋州境内,我们建议立刻让军队进入宋州维持秩序,分发干粮,现在天气炎热,还要防止疫病爆发。”
郭宋负手走了两步,对两人道:“军队入境维持秩序问题不大,关键是要有得力的文官进行管理,兖州那边王侑在,我不担心,但亳州那边没有合适的人,我最不放心的就是那边。”
潘辽想了想道:“微臣推荐扬州刺史王珪年去亳州安置灾民,此人能力极强,短短一年时间就让扬州恢复了元气,微臣倒不是说把调去亳州,而是借用他的能力安置灾民。”
郭宋又望向杜佑,杜佑是吏部尚书,他对官员的考评最有发言权,杜佑点点头,“微臣同意潘相国的评价,王珪年确实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不光是他能力出众,而且他很有谋略,朱泚丧心病狂压榨扬州商人,但至少一半的扬州商人被他用各种手段保全下来,扬州商人对他充满了感激,一旦恢复秩序,在他的召唤下,大量商人都纷纷返回扬州,扬州的元气才能恢复得这么快。”
郭宋欣然道:“既然你们都这样说,想必是有点真本事,可以用他,我会用晋王手令调他去亳州住持难民安置!”
..........
战争还没有爆发,但战争的气氛已经笼罩在宋州上空,宋州百姓恐慌万分,纷纷离家逃亡,由于朱泚军是从西北杀来,而仇敬忠的军队从东南过来,所以民众逃亡路线基本上是东北和西南。
东北是兖州,那是晋军控制的地盘,对宋州百姓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以前大家舍不得放弃土地和家园,现在迫不得已放弃,众人都纷纷逃往兖州。
在通往兖州的一条官道上,扶老携幼的人群足有二十余里长,一辆辆大车上装满了各种家当,男人在前面赶车,妻子抱着年幼的孩子坐在丈夫身旁,在他们身后是破旧的家具,锅碗瓢盆,破烂的被褥堆在角落,上面两着几个孩子,旁边还挤着两只羊,一个老人紧紧趴在家具中间一口破旧的大箱子上,看得出,箱子里装着他们微薄的财产。
还有男子挑着两个大箩筐,一边是父亲,一边是母亲,更多是百姓是不幸,步履艰难,在官道上蹒跚而行。
这时,一队骑兵从远处疾奔而来,百姓们纷纷向边上让路,骑兵大喊道:“各位乡亲,前面十里外有水有馒头,分文不收,大家坚持一下,去前面休息!”
听说前面有不要钱的食物,难民们精神大振,纷纷加快了速度。
——————
猛卒 第一千一百四十三章 难民大营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猛卒最新章节!
在兖州和宋州的界河一侧,几万顶密集的帐篷一望无际,帐篷与帐篷的间距较大,这也是为了防止失火引燃一片。
从宋州涌来的先期难民有数万人之众,这还是第一批百姓,后面还有浩浩荡荡的大量难民在路上。
帐篷前的空地上人山人海,数千士兵在维持秩序,到来者要先进行登记,分配帐篷,十几张桌前排满了长队,登记也很简单,从哪来来,什么名字,几口人,然后发一块木牌和一张纸条,纸上是分配帐篷的区域和号码,如果不识字没有关系,有专门士兵带去指定区域。
“你是楚丘县人?”一名官员在询问一个老者。
“是的!俺是楚丘县三王乡人,俺官名叫做王槐。”
“只要县就行了,王老汉,你家几口人?”
“俺家七口人,俺和老伴,两个儿子,大儿媳,还有一个孙子和一个孙女。”
“你确定是七口人,人数是要核实的,如果虚报可是要被罚的!”
“俺骗你作甚,真是七口人,喏!他们都在那边呢!”老者指着远处一辆大车,有点激动道。
“不要激动,我知道了!”
官员取了一块红色木牌,这是五口以上家庭的牌子,他用墨笔在牌子背后七口人旁边涂了一笔,连同一张纸条一起递给老者,“可以了,去第七区九十一帐!”
“俺不知道在哪里?”
官员叫过旁边一名士兵,“这位老者你带他去第七区!”
士兵们点点头,对老者道:“老丈,你家人在哪里?”
“在那边,我去叫他们!”老者急道。
“不用急,你带他们到军营大门口等我,我叫上另外几个第七区的,咱们一起去。”
老者连忙去找家人,很快消失在人群中。
人流如潮,一群群难民被领着进了大营,所有人的惊叹起来,一顶顶大帐整齐有序,大概两百顶帐篷一个区,帐篷都是普通行军帐,不是军队标准大帐。
这是晋军在齐国国库中清理出来,有十几万顶之多,第一批运来六万顶,一半放在兖州,一半放在亳州,一般是一顶帐篷安置一户人家。
王槐很快到了第七区,又找到了他家的帐篷,他家人口较多,是稍微大一点的帐篷,士兵指着帐篷,“这就是九十一帐,你们家的住处,里面比较大,可以一隔为二,你们自己安排,等会儿会有区正来交代吃饭之类的事情。”
“区正是啥官?”王槐不解地问道。
士兵呵呵一笑,“区正是个年轻文官,负责第七区,有什么事情找他就行了。”
“俺知道了,多谢小哥哥带路。”
士兵挥挥手走了,王老汉一家把东西搬进去,里面有几卷席子,还有一道布帘子,把营帐一分为二。
王老汉和老伴以及小儿子住在南面,大儿子一家住在北面,其实条件还是比较艰苦,两个孩子图新鲜感,高兴得又蹦又跳。
“爹,咱们得找点事情做,稍微挣点钱。”
长子对父亲道:“要不然年底咱们家就要挨饿了。”
王槐点点头,“回头问问区长吧!”
正说着,外面有人问道:“有人在吗?”
“在!在!在!”
王槐连忙走出来,外面站着一个身材中等的年轻士子,也就十八九岁左右,戴着士子顶巾,穿一件蓝色士子衫,相貌倒是清秀。
“您是....区正?”
“谈不上区正,受王长史委派,负责第七区,主要看看大家有什么困难。”
“老伴,赶紧拿两个胡凳来!”
王老汉的老伴取来两个胡凳,王槐用袖子擦了擦笑道:“我们坐下说吧!”
年轻士子笑着点点头,“我也姓王,叫做王展图,是历城县的一名押司。”
王老汉肃然起敬,区正是什么官他不懂,但押司他懂,比主簿小一级,也是县里的实权官。
“请问王押司,我们要在这里住多久?”
“这个就不知道了,看战争什么时候结束,我估计要几个月,反正大家不要担心吃饭问题,晋王殿下很关心难民,特地下令拨了三十万石粮食应对灾民,这才是贤明君主........”
不知什么时候,王展图旁边围了很多人,都是刚刚入住的难民,众人七嘴八舌,十分嘈杂,王展图摆摆手道:“大家请安静,听我说两句!”
众人安静下来,王展图道:“这里的规矩比较严,一个是防火、一个是防疫,所以不允许在大帐做饭用火,每天三顿饭统一配送,还有热水也一并配送,明天开始收缴火种,以后会还给大家,希望大家配合,这是关系到大家的切身安全,一点都不能疏忽!”
“放心吧!我们一定会配合上缴,这也是为了大家好。”众人一起表态,愿意配合。
王展图稍微松了一口气,又道:“还有就是茅厕,在那边!”
王展图一指远处很长一排木房子,对众人道:“看见那边的木房子没有,那就是茅房,红色的是女人用,白色的是男人用,大家要约束好孩子,不要在营地大小便,主要是天气热了,我们必须考虑防止瘟疫流行,还有,每天大家都要喝一碗草药汤,预防生病。”
王展图主要就是要给大家说清楚这两件事,他见众人都很理解,心中松了口气。
这时,王槐问道:“我家有两个儿子,都想找点事情做做,挣点小钱,请问王押司,有没有这样的机会?”
王展图笑道:“我本来想过两天说的,还真有一个挣钱的机会,参与疏浚河渠,大概两个月左右,包吃包住,每天一百文钱,而且是天宝大钱!”
听说每天能挣一百文,还是大钱,这让众人无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王槐又问道:“干活的地方有多远?”
“就在东面三十里外,那边是十几万亩军田,灌溉河渠都淤堵,需要重新疏通,大概需要十万名青壮男子。”
“像我快六十岁了,可以去吗?”王槐忍不住问道。
“如果有特殊手艺的话可以去,而且工钱还不会低。”
王槐大喜,连忙道:“我会木工,会造水车,我们乡的水车都是我造的。”
“这个手艺不错!”
王展图笑道:“修水利,这个手艺是最需要的,问题不大。”
这时,远处传来号角声,王展图笑道:“马上要开饭,大家准备碗筷吧!”
众人听说要开饭了,纷纷向自己营帐跑去,王展图站起身,一回头,却见父亲王侑站在不远处,笑眯眯地望着自己。
王展图连忙上前笑道:“父亲怎么来了?”
王展图就是王侑的小儿子王詹,今年十八岁了,去年参加科举州试时,王侑给他改名为王展图,他今年进京参加科举,考中了明经科,被分到历城县做押司,成为齐州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押司。
王侑妻子已经去世,只留下两个儿子,长子王弘出任德州长史,他最心疼的就是幼子,王侑是实践派,他儿子虽然还有继续读书的潜力,但王侑还是让儿子早早参加科举,考中明经科,从最底层的文吏做起,这对儿子的能力是一种极大的磨练,比那些死读书的有意义多了。
况且明经科只是低了一点,做满五年文吏,就有资格出任九品主簿了,正式迈上官阶,那时儿子才二十三岁,年富力强,能力出众,经验也丰富,出政绩更容易了。
但并不是做满五年文吏就一定能升上官阶,主要还是看背景和履历,有关系有人脉,加上自身努力,履历漂亮,基本上升官就不成问题了。
所以王侑找很多机会给儿子历练,像这次来难民营任区正,很多人都不愿意做,但王侑知道,这件事做好了,在履历上会是很闪亮的一笔。
“今天很忙吧?”王侑笑问道。
“今天是比较忙,这几天难民陆续都来了,安排他们,然后解决难处,还要防火防疫,忙昏了头。”
“有什么难处吗?”王侑又笑问道。
“好多难民都想挣点钱,孩儿就告诉他们修水利的事情,不知什么时候开始?”
王侑点点头,“后天吧!后天所有的区正都要集中起来,然后正式公布方案,和为父之前告诉你的差不多。”
这时,有士兵送饭过来,王侑便欣然到儿子的营帐一起用晚餐去了。
猛卒 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诱兵之计
??亳州北部的官道上,一名头戴纱帽的中年男子正骑马缓缓而行,后面还跟着十几名士兵,这名男子正是扬州刺史王珪年,他奉晋王郭宋的调令,临时去亳州出任难民营长史,负责照管数十万从宋州逃来的战争难民。
??王珪年出身江南王氏,东晋时,他的家族曾是江南最有权势的望族,曾有‘王与马,共天下’的美誉。
??时隔数百年,江南王家已渐渐没落,而太原王氏在唐朝却混得风生水起。
??王珪年得到了淮南节度使陈少游的重用,从县令提拔为长史,又从长史出任楚州刺史,再从楚州刺史转任官阶更高的扬州刺史。
??他自身确实也能力出众,把扬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连朱泚攻占扬州后,刘思古也极力推荐他继续出任刺史。
??对出任难民营长史,王珪年没有什么压力,当年他在楚州任刺史时,李希烈涂炭江淮,大量百姓从淮北逃来楚州,足足有十余万人,他缺粮缺人缺帐篷,但最终还是把十余万难民妥善照顾好,这是他的经验,何况现在什么都不缺,他更不用担心了。
??只是晋王殿下怎么会看中自己,让他来挑这个担子,王珪年猜测是政事堂推荐了自己,那就说明自己在扬州的成绩得到了肯定,这让王珪年心中充满了期待,是不是扬州任期结束后,自己就能入朝为官了?
??这时,有士兵指着远方一座城池大喊道:“使君,那就是谯县!”
??王珪年点点头笑道:“走了一路,终于到了!”
??远处一队骑兵疾奔而来,片刻奔至眼前,为首一名将领抱拳道:“请问可是从扬州过来的王刺史?”
??王珪年点点头,“我正是!”
??将领连忙道:“卑职是中郎将赵巍,奉杨猛将军之令前来迎接刺史到来!“
??王珪年并不奇怪杨猛派人来迎接自己,他昨天已经派一名手下先一步来报信了。
??他微微笑道:“辛苦赵将军,杨猛将军现在可在?”
??“在难民大营内,他已经焦头烂额了,盼星星盼月亮,就盼着王刺史早点到来。”
??王珪年呵呵一笑,“赵将军太夸张了!”
??“不!不!卑职一点都没有夸张,使君去了就知道了。”
??众人一路来到了难民大营,难民大营位于谯县北面,离县城只有两里,大营横向驻扎,延绵出十几里。
??这时,杨猛已经在大营门口等候,他盼王珪年到来,真的是脖子都盼酸了,他手下虽然也有几个文官,但他们都没有处理难民的经验,也没有王侑那样的能力。
??基本上所有的担子都压在杨猛身上,大营内已经有二十余万难民,每天吃喝拉撒,给杨猛带来极大的压力,使他每天都忙得焦头烂额,各种烦恼的事情堆积如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