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卒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高月
杨猛虽然身材威猛,相貌粗犷,但他却十分精细,他利用淮河水军的优势,搭建浮桥到了淮河南岸,进入楚州,再沿着南岸向西而行,到距离临淮县大营还有二十里时,他停止了前行,他耐心等待水军的到来。
猛卒 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晋军之使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猛卒最新章节!
夜幕中,船队缓缓从东面驶来,两百多艘浮桥船开始在淮河上搭建浮桥,这种特种船只就是为了搭建浮桥而专门定制,船的前后左右都有装有两组铁钩和铁环,用铁钩钩住铁环,两艘船便扣在一起,同时搭建并列的两排,铺上两块宽木板,就成一座坚固的浮桥,就连骑兵和辎重也能迅速通过。
不到一个时辰,浮桥船便搭建完成,等候在南岸的杨猛一声令下,三万骑兵登上了浮桥,士兵们牵着战马向淮河北岸而去。
四更时分,三万骑兵已经在淮河北岸集结完毕,此时,他们距离敌军大营还有二十里,对于骑兵而言,就是一顿饭的时间。
“出发!”
随着主将杨猛的命令,三万骑兵出发了,骑兵在夜晚行军是否点火把也要看具体情况,如果星光灿烂,月色明亮,可以清晰看清二十余步外的景物,那就不需要点火把,骑兵只要保持匀速,基本上就能维持队伍阵型不乱。
当然,这也需要骑兵有娴熟的骑术以及战马喂养得当,缺一不可,虽然只是一次小小的行军,但军队的训练水平和后勤保障能力却在行军中充分地显示出来。
一刻钟后,前方旷野里出现了一座黑黝黝的板式大营,那就是朱泚军位于淮河北岸的军营,这座军营修建多年,占地数千亩,就是一座小县城模样,高大两丈的板墙矗立在原野上,上面宽达八尺,完全可以行走士兵。
此时,两万军队还在熟睡之中,军营大门前有士兵在巡逻,为了防止仇敬忠大军突击南下,主将范武德已在北面和西北面的关键之地派出了数百名探子,盯住仇敬忠的一举一动,但范武德做梦也想不到,晋军从南面杀来了。
三万骑兵瞬间加速,铺天盖地杀向大营,营门前的守卫士兵都吓呆住了,半天才反应过来,他们拼命敲响了警钟,“当!当!当!”
“轰!”
骑兵撞垮了大营营门,如决堤的洪水一般杀进了大营........
战争没有任何悬念,熟睡中的士兵纷纷惊醒,但他们除了跪下哀求饶命外,再没有任何活命的机会,就连主将范武德也选择了投降。
五更时分,一队队的投降士兵被押解着集中在旷野里,晋军清理了对方大营,将所有兵甲都搜罗一空,使对方没有了反抗的余地,这座大营便改为临时战俘营,将投降士兵重新放回大营,并承诺将放他们返乡回家。
杨猛留下五千骑兵看守敌军战俘,他又并分两路,命鹰扬郎将李兖率五千骑兵前往北部的下邳县镇守,下邳县是泗州最北部的重镇,目前没有驻军,但仇敬忠要从徐州进入泗州,下邳县便是他军队的必经之地。
杨猛安排好了泗州的防御,他亲率两万骑兵又浩浩荡荡向亳州杀去.......
仇敬忠在拿下宋州后,又马不停蹄直扑徐州,徐州守军尉迟守志是仇敬忠的老部下,他毫无悬念地率军投降了仇敬忠。
就在仇敬忠占领徐州不久,李冰派出的特使公孙良嗣抵达了徐州彭城县。
上午时分,仇敬忠刚刚得知晋军夺取了泗州,这让他颇为紧张,显然,晋军对他的行动掌握得十分透彻,说明郭宋也在关注着自己。
晋军会不会趁机灭了自己,夺取徐州和宋州,这是仇敬忠最担心的事情。
仇敬忠当然也有一个幕僚,他的幕僚叫做侯希才,也是一个落榜士子,年约四十岁左右,跟随仇敬忠已近十年,主要是帮仇敬忠处理各种军务,有时候也和他商议一下重大决策。
侯希才劝道:“大将军其实不用太担心晋军,卑职觉得,郭宋应该不会对大将军用兵,相反,郭宋会支持大将军。”
“因为朱泚?”
侯希才点点头,“正是如此,如果郭宋想夺取徐州和宋州,早就下手了,凭那些乌合之众,挡得住晋军的进攻?卑职觉得,郭宋是在一步步把朱泚绞死,现在大将军就是一根最好的绞绳,他怎么会对大将军下手呢?”
仇敬忠心结被解开,顿时舒服了很多,他欣然笑道:“那我就放心多了。”
话音刚落,一名亲兵在堂下禀报道:“启禀大将军,城外来了一人,说是晋军特使,特来拜会大将军!”
仇敬忠一怔,随即大笑,对侯希才竖起大拇指,“先生果然厉害!”
侯希才也得意道:“卑职去替大将军迎接晋军特使!”
“好!我就在府门前等候。”
.........
侯希才陪同公孙良嗣来到了临时大将军府,也就是徐州州衙,原本的州衙官员被赶到县衙去了。
当公孙良嗣下了马车,仇敬忠立刻红着眼迎了上来,握住公孙良嗣的手诚恳无比道:“我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晋王殿下的使者等来了,让我激动难耐啊!”
仇敬忠的诚意让公孙良嗣也有点感动,他点点头道:“晋王殿下全权委托李冰将军负责东南战事,李冰将军一直在关注大将军的情况,为了避免大将军腹背受敌,我们已出兵剿灭了泗州的两万散军。”
仇敬忠一怔,心中不由暗骂,明明是断了自己的后路,还说得好听,他着实有点无奈,只得干笑两声,把公孙嗣良请进了大堂。
双方分宾主落座,公孙良嗣道:“有件事需要让大将军知道,朱泚已经将豹韬卫调到洛阳,同时集结了汴、曹、郑、陈、濮、汝、许、滑等各州的散军,大概有八万大军众,重兵驻防在陈留县,这样算下来大概有二十七八万大军,我们估计是要对全力攻打大将军,希望大将军能及时做好准备。”
“感谢贵方的及时提醒,其实我也有所准备,如果......”
说到‘如果’二字,仇敬忠稍微停顿了一下,侯希才却明白主公想说什么,拼命给他使眼色,现在还不到提要求的时候,但仇敬忠却装作没有看见,依旧接着刚才的话继续道:“如果贵方能适当给一点支持,我想,我可以抗住朱泚大军的威胁!”
公孙良嗣仿佛已经有准备,对仇敬忠提要求的话一点都不吃惊,不慌不忙道:“不知大将军需要哪方面的支持?”
仇敬忠大喜,他连忙道:“钱粮我暂时不缺,主要是兵甲,我的八万飞熊军,只有五万军队有皮甲,三万军队没有甲胄,又受降了两万徐州散军,他们的装备更是一塌糊涂,希望贵方能支援我们五万副兵甲,我万分感激!”
公孙良嗣点点头,“晋军的装备可能给不了,不过我们还缴获大量齐军的兵甲,根据晋王殿下的指令,我们最多可以提供八万副兵甲。”
仇敬忠‘扑通!’向西面跪下,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头,高声喊道:“感谢晋王殿下厚爱,仇敬忠绝不辜负晋王殿下的期待!”
侯希才暗暗叹口气,晋王殿下哪有这么好心,分明是利用大将军去削弱朱泚的实力,不过他知道仇敬忠也是在假装,双方都在互相利用。
这时,公孙良嗣又缓缓道:“另外,我们还有两个小小的要求,希望大将军能满足!”
仇敬忠连忙道:“莫说两个,就是二十个我也要满足,公孙参军请说。”
“第一个要求是关于亳州,我们的大军在夺取泗州不久,又拿下亳州,目前泗州和亳州都是晋军的地盘,希望大将军不要误判。”
仇敬忠一下子呆住了,他还正准备派人去夺取亳州,没想到又被晋军抢先了。
他心中怒火难遏,不满道:“难道就只允许我拥有宋州和徐州吗?”
公孙良嗣淡淡道:“刚才我已经说了,各地的散军都已经调去洛阳,宋州的北面是曹州和汴州,再北面还有郑州,只要击败朱泚的大军,这三州就尽归大将军,何来没有地盘一说?”
侯希才也小声提醒道:“大将军,晋军已经击溃了两地的散军,替我们解除了后顾之忧,这是好事!”
他其实就是在暗示仇敬忠,生米已做成熟饭,不要再纠结这件事。
仇敬忠想起了对方承诺的武器的援助,再多怒火也只得憋回肚子里,他半晌闷闷道:“不知第二个要求是什么?”
猛卒 第一千一百四十章 中原再战
“第二个要求是关于难民,战争一起,必然有大量难民逃亡,晋王殿下希望大将军军队不要掠夺百姓,不要阻碍他们逃难。”
或许是刚才的余怒尚在,仇敬忠语气冷淡道:“我只能说尽量,一旦战场铺开了,很多士兵并不是我能控制得住。”
公孙良嗣冷冷道:“最好能约束住,否则晋军为了护民而和贵方发生冲突,那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事情。”
仇敬忠张大了嘴,他这才明白对方的意思,晋军也会出现在战场上。
“如果是朱泚军队扰民呢?”仇敬忠不甘心问道。
“我们会警告朱泚,如果他不约束军纪,五万晋军骑兵绝不会袖手旁观!”
.........
公孙良嗣告辞走了,仇敬忠负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心中郁闷难当,泗州和亳州都被晋军夺走,他原本计划中的四州地盘,一下子减少了一半,再有好消息也难以挽回他此时的郁闷。
侯希才送走公孙良嗣回来,见仇敬忠还在闷闷不乐,便笑着劝他道:“大将军想开点吧!我们拿到八万套兵甲,就当是用亳州和泗州换来的,郭宋的人情不好拿。我们总得付出代价不是?”
仇敬忠长长叹息一声,“一场大战打下来,我就怕连补充兵力的地方都没有,晋军太狠了,夺走泗州和亳州也就罢了,但三万五千散军呢?哪怕给我一半也可以啊!”
仇敬忠郁闷的不是两块地盘没有了,而是他已经视为囊中之物的三万五千散军没有了,泗州两万人,亳州一万五千人,他的兵力本可以达到十五万人,现在三万五千人飞了。
侯希才继续劝他道:“大将军,打仗本身就是此消彼长,如果我们击败朱泚军队,我们将会获得大量降卒,不用担心兵力补充问题。”
侯希才的劝说让仇敬忠的心结解开了不少,他点点头道:“先不管这件事了,我们商议一下,怎么应对朱泚大军的进攻?”
.........
仇敬忠攻占宋州和徐州的消息终于传到了朱泚耳中,朱泚从未像这样暴怒过,他挥剑在内书房中乱砍乱劈,吓得王献忠和几名宦官连滚带爬地逃出去,再晚一步,他们的脑袋就不保了。
让朱泚怎么能不狂怒,宋州和徐州是他的第一大和第二大产量地,尤其这两州的官田特别多,一半的军粮都是来自这两州,宋徐两州失守,他的军队很快就要饿肚子了。
这时,刘思古被王献忠派人匆匆找来,只有他才能劝阻住狂怒中的天子。
刘思古赶来时,朱泚已累得筋疲力尽,坐在椅子上气喘吁吁,长剑也被他扔到一边了,朱泚实在太胖,刚才挥的那几下,让他在气头上使尽了洪荒之力,现在平静下来,他脱力难支了。
“陛下息怒,陛下不用这么生气!”
“朕怎么能不气?郭宋的将领忠心耿耿,朕的手下却一个个变成叛逆,朕待他们不薄,他们为什么要背叛朕?”
说到这,朱泚忍不住潸然泪下,他确实伤透了心,他最信任的一个大将也背叛自己了。
刘思古叹了口气,“陛下,说到底还是权力问题,仇敬忠掌控飞熊卫七年了,时间太久,当飞熊军成了他的私军,他的野心自然就迸发了。”
“他想当王,朕也随便他了,可是.....他占据了宋州和徐州,这是最大的两个产粮地,朕一半的军粮都来自这两个州,军粮不足,要出大事的!”
刘思古心中很无奈,他当然不希望爆发内战,如果仇敬忠占据泗州或者亳州,他都可以劝朱泚隐忍,但徐州和宋州不同,这两个州不仅是数一数二的产粮大州,还占据了三成的人口,如果不及时忍痛把仇敬忠这颗毒瘤挖掉,那么整个机体很快就会溃烂。
“陛下,既然战争不可避免,那就早作实施,趁仇敬忠立足未稳,先把宋州夺回来,然后稳住阵脚,这样我们就在徐州一地和仇敬忠对抗,我们的损失就会减少大半。”
“可是少了徐州的粮食,朕还是担心军粮会不足啊!”
刘思古微微笑道:“陛下,我们也不用提供八万飞熊军的粮食了,其实也差不多。”
朱泚呆了一下,他拍拍脑门笑道:“我真是气糊涂了,就依军师之言,这一仗该怎么打?”
刘思古沉吟一下道:“微臣建议以大将军王仲谋为主将,以豹韬军为主力,辅以三万散军为后备兵,今晚就连夜出发,兵贵神速,打仇敬忠军队一个措手不及。”
“那为什么不让肖万鼎率虎贲卫前往?”
刘思古苦笑一声道:“微臣实话实话,肖大将军实战经验不足,他不是仇敬忠的对手,还是不让他出战为好。”
刘思古心中有数,虽然肖万鼎口口声声说,他运兵得当,挫败了仇敬忠攻打皇宫的企图,但刘思古知道他其实是上了仇敬忠的调虎离山之计,把他的十万大军骗去北面,仇敬忠才得以顺利离开洛阳。
朱泚也是节度使出身,他知道刘思古说得没错,肖万鼎确实不是仇敬忠的对手。
他随即下旨道:“传朕的旨意,速召王仲谋大将军来见朕!”
有宦官跑去传旨去了,这时,刘丰匆匆赶来求见天子。
“陛下,微臣有急事禀报!”
刘丰取出一只信封,呈上道:“这是晋王郭宋给殿下的信,有人放在空白信封内给微臣,微臣打开,才发现是给陛下的信!”
朱泚听说是郭宋的信,连忙接过信封,只见信封上写着:‘明玉堂主人致东阁先生!’
一般人看不懂,但朱泚知道,明玉堂是郭宋的官房名称,而东阁就是现在自己所在的内书房,算是非正式的书信。
朱泚打开信封,里面是一封叠好的素笺,他展开信,上面只有几行字,‘余闻东阁先生欲征叛臣,此乃贵方内政,晋军不予干预,但请贵方约束军队,勿扰百姓,否则,五万东路晋军骑兵绝不会袖手旁观,以上!’
落款是晋王郭宋,下面盖了私印。
朱泚竟然没有发怒,他呆呆望着信,内心充满了恐惧,他读懂了信中未明之言,郭宋竟然部署了五万骑兵在一旁观战。
“陛下,郭宋说什么?”刘思古在一旁小声问道。
朱泚把信递给了他,刘思古匆匆看了一遍信,他也暗吃一惊,他忽然意识到郭宋有操控这场战争的意图,但他心念转得极快,不管郭宋是否操纵战争,这一战都不可避免,就算他们不打这一战,郭宋依旧会操控仇敬忠来削弱他们。
刘思古瞥了一眼朱泚,见他目光中还有点迷茫,显然还没有看透这里面的门道,刘思古连忙道:“陛下,郭宋关注这场战争很正常,他要趁机收买人心,我们不要去管他就是了。”
“可是.....他在哪里部署了五万骑兵?”朱泚还是不解,他们中间隔着曹州和汴州,难道郭宋要夺取曹州或者汴州吗?
“陛下,晋军应该在兖州,兖州就和宋州接壤。”
这时,宦官在门口禀报,“陛下,王仲谋大将军来了。”
........
朱泚的南征大军在第二天便出发了,年初征伐齐国时,他们还有一半的物资粮草没有使用,正好这次征讨仇敬忠用上了。
粮食和物资囤放在陈留县,那里是著名的粮草物资中转地,囤放了数十万石粮食和大量物资,目前有八万散军在陈留县集结,就是为了护卫陈留县的粮草物资。
这次征讨仇敬忠,朱泚出动了九万大军,包括五万豹韬军,一万虎贲卫骑兵和三万散军,由大将军王仲谋统率。
王仲谋年约四十余岁,身材瘦高,脸庞削瘦,目光总是透出一股阴冷之意,他也是当年参加泾源兵变的大将之一,现在莫说仇敬忠这样跟随朱泚二十多年的老将,就连参加过泾源兵变的大将,也只剩下三人,除了王仲谋外,还有虎贲卫右将军韩旻、左将军张庭安。
这次统率一万虎贲卫骑兵的大将,正是左将军张廷安。
六万大军离开了洛阳,浩浩荡荡向陈留县开去。
猛卒 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粗糖推广
??天还没有亮,长安西市大门旁边的常平店前便排满了长队,常平店隶属于常平仓,一般都是在粮价暴涨时,它来出售平价粮食,平抑物价,是一种官方直营店。
??但在郭宋治下,它有着另外一种作用,以低价出售粗粮、粗布和粗盐,保障底层百姓的生存所需,所以长安人一般都叫它‘三粗店’,这种三粗店基本上各州各县都有,光长安就有十几家。
??但平时它的生意并不太好,现在细粮价和细布价并不高,大米每斗五十文,白面每斗三十五文,而粗面一般是指没有去壳磨制的小麦,每斗二十文,磨制小麦很麻烦,耗时耗力,还不如多花十五文钱买白面。
??粗布也不好卖,二十文一匹,细布也才五十文一匹,真正的底层百姓都是直接去买麻自己织布,自己织的布算下来还不到十文钱一匹。
??至于粗盐,虽然三十文一斗,但味道很淡,三斗粗盐才相当于一斗细盐,其实也合算不了多少,而且粗盐有一股怪味,很多人不喜欢。
??更重要是家里吃粗粮、粗盐,穿粗布衣服,会被邻里街坊笑话,只要家境不是太糟糕,都会要点面子,不去常平店排队。
??但这几天却比较特殊,每家常平店每天清晨都排满长队,原因是朝廷开始平价供应粗糖,粗糖就是大块红糖,但远没有后世红糖那样细腻,颗粒比较粗。
??自从天竺的熬糖术传入大唐后,至少在天宝年间,长安就开始出现用甘蔗压榨熬制的霜糖和赤糖了,但那是权贵们享用的奢侈品,普通百姓还是继续吃麦芽糖或者蜂蜜。
??安史之乱后,这种霜糖和赤糖一度在市场上消息,后来陆陆续续出现,但量都很少,直到去年,独孤家族和窦氏家族大量推出了用甜菜和蔗糖熬制的霜糖和赤糖,价格也大大降低,一斤赤糖只要一贯钱,而不像从前那样几十贯一斤,所以长安的中产阶层已经能接触到这种从前的奢侈品。
??不过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一千文一斤的东西,他们还是买不起,而这次官府售卖的粗糖只要百文钱一斤,这个消息顿时引爆了长安,十几家常平店前都排满了长队,尽管每人限购一斤,都每天都能卖出上万斤,这次投放的二十万斤粗糖也仅仅只能维持二十天。
??这种粗糖是甜菜糖,在北庭伊吾县压榨熬制,用骆驼从伊吾县运来五十万斤,同时还运来的一百万斤安西龟兹县棉花,现在安西的棉花,北庭的甜菜和小麦,高昌的葡萄酒已经成它们的几大特产,这些特产利用数万头骆驼运输到兰州,再转黄河水运到长安。
??辰时一刻,也就是早上七点半,西市常平店终于开门了,几名伙计将一袋袋昨晚称好的粗糖摆在柜台上,一名伙计大喊:“今天供应一千袋,大家不要急,都能买到!”
??在柜台前有三架铜秤,这主要是用来称钱,现在普通百姓一般用银钱或者铜钱,一枚银钱相当于一百文钱,金钱也有铸造,但都被收藏了,很少在市场上流通,主要是银钱比较多。
??目前银钱造假没有发现,但一吊钱做手脚却是司空见惯,一吊钱就是用绳子穿一百文钱,但很多普通百姓都会偷偷拿掉几枚,只有九十七八枚,占点小便宜。
??所以绝大部分商铺都购置了专门的铜秤,百文钱往秤上一放,少了几文,立刻就看出来了。
??至于小摊小贩,他们可是要一文一文数的,不需要什么铜秤。
??‘当啷!’排在最前面的人将一吊钱放在铜秤上,天平翘动几下,恢复了平衡。
??伙计将一包糖递给他,“请拿好!下一位。”
??就在相距百步外的西市糖行,独孤家族的一品糖和窦氏家族的精糖两家店铺内也有蔗糖和甜菜糖售卖,但卖的是细糖和糖霜,细糖是反复提纯后的赤糖,入口即化,口感非常细腻,远远不能粗糖能比,当然价格也好看,每斤五百文,还有一种次细糖,稍微粗一点,每斤三百文。
??另外还有糖霜,也就是今天的白砂糖,糖浆经过碳化脱色而得,每斤一贯钱,现在的细糖和糖霜已经不是奢侈品,而是高档品,一般中产家庭能够承受。
??现在糖类食品在长安很多家庭都变成必需品,唐朝喝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煎茶,一种是煮茶,煎茶只喝茶水,但煮茶是要放各种调料,连茶叶一起吃下去,所以煮茶中往往会放一点糖,口感更好,一般是放蜂蜜,现在粗糖也不错。
??另外,《长安快报》曾经刊登过晋王家庭的饮食,上面说晋王喜欢煮奶酪茶,配方和制作步骤都刊登在报纸上,配方中就有放一块赤糖,报上还同时提到王妃要求孩子喝羊乳,煮沸后放一勺霜糖。
??晋王和晋王妃的饮食习惯引起了长安官员家庭以及中等以上平民人家的普遍效仿,很多人家买了霜糖,就是在煮羊乳后放上一勺,然后给孩子喝,口感就完全不同了,赤糖则是用来煮奶酪茶。
??郭宋带着几名随从来到糖行,今天他是来视察常平店卖粗糖的情况,顺便来西市里看一看。
??其实糖行主要卖的还是麦芽糖和蜂蜜,真正卖蔗糖和甜菜糖的只有一品糖和精糖两家店,这也和原料少有关系,丰州的甜菜要今年秋天才收获,岭南和巴蜀的甘蔗今年虽然已经开始大规模种植,但传导到市场上还需要时间,至少要到年底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