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要知道奥斯曼是一个特殊的国家,全民皆兵是完全有可能的。以他们七八百万的人口,还是有希望凑出两百万军队的。
当然,这需要我们的帮助。一旦进入全民皆兵状态,奥斯曼国内的生产基本上就废了,以他们的国力支撑不了多久……”
财政大臣晓治·柴尔德斯打断道:“爵士,这次近东战争非比寻常,维也纳政府已经下定了决心要掉奥斯曼。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奥斯曼帝国生还的可能性非常小。
现在我们在他们身上进行投入,根本就不可能收回来,政府不能浪费纳税人的钱。”
战争是吞金兽,即便是大英帝国财大气粗,也必须要三思而后行。
“不!”
“这怎么能是浪费呢?”
乔治解释道:“没有了奥斯曼做缓冲,我们就要直面北极熊和双头鹰。
可以想象,这种事情一旦发生,印度保卫战就不远了。
奥斯曼人已经准备拼命了,我们只要资助他们一批物资,奥斯曼人就会竭尽全力的挡住双头鹰和北极熊。
与其将大量的钱花到印度保卫战上,不如用更少的资金扶持奥斯曼……”
财政大臣晓治·柴尔德斯不屑的翻了翻白眼,直接泼冷水道:“前提条件是奥斯曼人能赢。要不然除了激化矛盾,让印度保卫战提前爆发外,就不再有任何意义。”
财政大臣意思非常明显,就是不看好奥斯曼人。一旦输了战争,奥斯曼都不存在了,不列颠还没有让维也纳、圣彼得堡承担债务的能力。
甚至因为赞助奥斯曼的行为,引发了两国的强烈不满,导致两国缔结瓜分印度的盟约。
外交大臣乔治坚持道:“账不能这么算,奥斯曼获胜的几率确实很低,但有我们的支持,他们能够支撑更长的时间。
反土同盟四国中,希腊和黑山只是跟着凑数的,俄国人的军事实力虽然不错,可他们兜里没钱,战争经费注定只能由奥地利垫付。
我们在奥斯曼人身上投入一便士,反土同盟要赢得战争,就要付出数倍的代价。
法兰西已经不中用了,拿破仑四世就算是镇压了叛乱,也要数年时间才能够缓过来。
利用这场战争给奥地利放血,消耗他们的财力,对维护欧陆平衡的至关重要。
况且,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拖得的时间长了,总是能够发生变化的,没准还可以逆转局势。”
别的都可以当做废话,利用这场战争消耗奥地利的财力,还是引起了格莱斯顿的重视。
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保不住奥斯曼,就把奥斯曼打烂,最好能够打成白地,就算是扩张了领土,也无法增强奥地利的实力。
损人不利己,那也要看双方的损失比。“自损三百杀敌一千”的招数,完全可以当做出奇制胜的手段。
大国博弈已经不能单纯的计算得失,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要竞争对手比我亏得多,就是胜利。
……
君士坦丁堡这座古老的城市,火药味再次浓郁了起来,反土同盟总指挥部就设在写作政治意义非常大都市。
这也是俄奥政治上的妥协,联军总指挥官由奥地利派人担任,总指挥部就放在俄国人的地盘上,以示俄奥两国在联盟中地位平等。
此刻联军指挥部已经是将星云集,可以说是“将军满地走,元帅才是高层”。
没有办法,普俄战争过后,俄军从巅峰时期的五百多万压缩到了五十多万,就算是近东战争爆发,也只是增加到了七十多万人。
压缩编制过后,从军长变成了师长、师长变成团长都是正常操作。
在这种背景下,俄军将领军衔想不高都难。
原本各国普遍的少将师长、上校师长,到了俄国人这里通通不适用,最低级别的师长都是中将起步。
近东战争被视为捞取战功的最佳机会,自然是从者云集,结果就是中将团长都出来了。
或许是受到了俄国人影响,想要在战场上可以平等对话,黑山和希腊也火线提拔了“临时将军”、“临时元帅”。
尤其是黑山公国的那位元帅,大概是同时代最悲剧的元帅,手中只有一个加强团的兵力。
这么多将军,直接增加了阿尔布雷希特协调难度,按照惯例:战场上通常都任命军衔更高的担任主官。
如果这么干了,配合作战中奥地利军队就要吃大亏了。
奥地利可没有“临时军衔”、“临时元帅”的说法,弗朗茨可不会干这种没品的事。
对等是不可能了,把奥地利全部的将军调来,都对不了等。
阿尔布雷希特这个参谋长亲自来担任联军指挥官,实际上也是迫不得已。
没有战争,军人升官自然不快。奥地利军队体制已经成熟了,没有足够的战功,随便怎么熬资历,也不可能成为元帅。
随着老一辈的故去,阿尔布雷希特成了奥地利军方硕果仅存的元帅,直接成为了担任联军总指挥官的最佳人选。
联军指挥部,军法官巴托洛梅少将:“司令官,这是最近三天发生了128起扰民、打架斗殴事件,军法处共逮捕358人,其中包括三名将军。”
四国军队云集,君士坦丁堡的治安也急剧恶化。在这座将星云集的城市,警察实在是无能为力。
在君士坦丁堡市长的要求下,阿尔布雷希特组建了联军军法处,遗憾的是军法处有权抓人,却无权处置。
联军是盟友,没有上下级关系,各国的军法的量刑标准也不一样,只能移交给各国自行处置。
一般来说,只要没折腾出大事,最后都是息事宁人。
没有能够杀鸡儆猴,军法处的震慑效果自然不佳。
发展到了现在,军法处的工作就是每天抓人——放人——再抓人——再放人……周而复始。
联军指挥部组建不到半个月,就已经有人取得了七进七出的辉煌战绩。
阿尔布雷希特点了点头,君士坦丁堡是俄国人的地盘儿,俄国人都不急,他也不好做这个恶人。
事实上,圣彼得堡的俄军最多,违反军纪的大部分也是俄军官兵。
看着纷乱的联军,阿尔布雷希特对这次联合作战,已经不抱有希望。
要知道进入君士坦丁堡的都是各国军方将领或者是卫兵,相对普通士兵来说,这些人都算是长了脑子的。
然而好脑子抵不过酒精,几杯酒下肚问题就出来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违反军纪事件,都发生在酒后。
争风吃醋、打架斗殴都是小事,霸王餐、买东西不付钱都是正常操作,最奇葩还有人在大街上决斗。
只要喝多了,就没有什么奇葩事情不可能发生。
战场上有今天没明天,战争爆发前需要舒缓压力,底层士兵这么放纵并不奇怪。
正常情况下将军这种级别的应该不会犯事了,不过俄军是例外。战争的缘故,俄军中崛起了大量的黑马。
这些人打仗的能力不错,违反军纪的能力也和打仗的能力成正比。刚开始阿尔布雷希特还想要约束的,后来见得多了,也就放弃了。
阿尔布雷希特已经懒得问发生了什么:“关他们一天禁闭,然后让各国代表领人。”
内心深处,阿尔布雷希特已经打定了主意,不能让部队和俄军一起待着,要是接触多了,学了这些坏毛病就麻烦大了。
分兵的念头一起,就再也挥之不去了。脑海中不断的有一个声音告诉他,带着这么一大帮子上战场,会被猪队友坑死的。
……
神圣罗马帝国 第十四章、坑队友的阿尔布雷希
军事会议上,阿尔布雷希特:“奥斯曼的情况大家都清楚,小亚细亚半岛漫长的边界线,都是的战场。
鉴于目前的特殊情况,我决定分兵多线、多点出击,打乱敌人的战略部署。
考虑到语言不通、配合作战难度大,暂时各国部队独立指挥作战,等登陆完成后再根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就近联合行动。
登陆作战中,奥地利海军会负责运送各国部队过去,并且提供必要的火力支援。
联军指挥部会派人记录军功,大家在战场上的表现,都会成为战后分配战利品的参考。
谁有问题,现在可以提?”
“分兵”,这个消息太突然了,完全出乎了众人意料。
在此之前,联军指挥部一直都在协调各国之间的配合,提出“分兵”前,阿尔布雷希特没有和众人商议。
不是阿尔布雷希特独断专行,主要是参加会议的人太多了,人一多智商就容易不在线。
尤其是还代表着四个国家,大家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本身出发点就不一样。
拉着大家一起讨论,除了浪费时间之外,没有半点儿作用。
俄军统帅伊万诺夫率先开口道:“司令官阁下,分兵作战没有问题,问题是后勤怎么保障呢?”
阿尔布雷希特淡定的回答道:“联军总指挥部会根据各部队的人数统一分配物资,未作战的时候,直接下发到师。
发起登陆作战后,总指挥部将物资分配给各国指挥部,你们自行负责分配给各部队。
总指挥部可以派船运送到你们指定的港口,前提是你们必须要保证指定港口的安全。”
略加思索过后,伊万诺夫回答道:“我代表俄罗斯帝国赞成分兵!”
没办法,战场上谁掌握了后勤,谁说话就硬气。
阿尔布雷希特能够这么快压服这么多骄兵悍将,不是他的战绩彪悍,也不是他的人格魅力有多强,靠的就是掌控了联军的后勤物资分配权。
这是现实决定的,反土同盟四国除了奥地利富裕一点儿,剩下的三个都是穷鬼。
黑山和希腊是又穷又小,让他们为大军提供后勤物资,前线的部队都得饿死。
俄国人倒是能够提供部分物资,普俄战争过后他们还剩了不少战略物资,可惜短时间内运不过来。
后勤上完全依赖奥地利,联军的话语权自然落到奥地利手中。负责分配物资的阿尔布雷希特,自然成为了君士坦丁堡最有权力的人。
俄国人也出兵三十多万,分兵作战对他们的影响不大。有这么多部队在,就算是单挑奥斯曼帝国,伊万诺夫都不怂。
分兵作战影响最大的还是黑山和希腊,独立指挥虽然避免了成为炮灰的风险,可全军覆没的风险也增加了。
跟着联军主力一起行动,固然有可能干脏活累活,可大家毕竟都是盟友,遇到了危险,俄国人和奥地利人不可能不可能不拉一把。
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一旦部队损失惨重,联军总指挥部立即就会让他们扔到后方打杂。
兵少那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属于反土同盟中不可动摇的四庭柱之一。要是全军覆没,那就相当于少了一个国家。
军事上影响不大,政治上确非常致命。无论是希腊、还是黑山,团灭任何一家,阿尔布雷希特这个总指挥官首先就难辞其咎。
分兵作战就不一样了,以国家为单位独自出动,自己指挥的自己负责。就算是全军覆没,带来的政治影响也大大降低了。
尤其是黑山公国,就一个加强团的兵力,一不留神就是全军覆没的结果。
黑山公国马克西姆·特伦蒂耶夫元帅急忙问道:“司令官阁下,具体作战计划如何分配呢?”
分兵作战有没有危险,看看作战任务就知道了。
马克西姆·特伦蒂耶夫已经打定了主意,如果风险大就装怂,反正黑山公国也没啥国际声誉,不怕丢人现眼。
这也是有历史文化传统的,从14世纪就开始和奥斯曼帝国死磕,以一隅之地对抗奥斯曼长达五百多年而不灭,足以证明他们的生存能力有多强。
别看他们隔几年,就要和奥斯曼帝国来一场友谊赛,实际上那都是游击战为主,一言不合就钻山沟。
要是死扛,就他们那点儿人口,早在14世纪就被灭族了,如何能够坚持下来?
阿尔布雷希特淡定的回答道:“作战任务根据各国的出兵人数决定,现在我只有初步草案,详细作战由各国指挥部自行制定。
考虑到指挥需要,我计划把战场分为五大战区,分别是黑海战区、高加索战区、马尔马拉海战区、地中海战区和中东战区。
顾名思义,黑海战区就是从黑海沿岸发起进攻,奥斯曼帝国在黑海的所有海岸线,都是作战范围。
完成登陆过后,就往内陆打。具体怎么打,要打到那一步,都由战区司令部决定,原则上总指挥部不干涉。
考虑到实际情况,俄军负责黑海战区和高加索战区,奥军负责中东战区、地中海战区和马尔马拉海战区。
黑山和希腊的军队暂时充当预备队,根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再进行增援。”
没有毛病,只要分配俄奥的作战任务就行了。至于希腊和黑山,从一开始阿尔布雷希特就没有把他们考虑在内。
政治上,奥地利需要希腊和黑山两国撑门面;军事上,这两个豆丁完全属于可有可无的。
希腊和黑山出兵数量太少,拿来当炮灰都不够格。战场上千变万化,谁也不知道会不会突然发生变故。
希腊也就罢了,好歹还有两个步兵师;黑山就一个加强团,全军覆没的几率太大。
阿尔布雷希特不想背上祸害盟友的骂名,万一把这两个小不点儿搞没了,回去他也不好交差。
这个现实的答案,令两国代表非常受伤,这是赤裸裸的看不起他们的实力。
说得好听是当预备队,实际上不到万不得已,俄奥两国根本就不会让他们这些预备队上场,这关系到了两国的颜面。
向希腊和黑山求援?开什么玩笑,俄奥两国还要不要混了?战场上缺人就增兵啊,也没人规定不能派援兵。
伊万诺夫元帅满意的回答道:“没有问题,这份作战计划非常合理,充分的发挥了我们各自的优势。”
没有办法不满意,沙皇政府参加这次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为了占据黑海沿岸,把奥地利挡在黑海之外。
阿尔布雷希特把进攻黑海沿岸的任务交给俄军,无疑是默认这种利益分配模式。
见俄奥达成了一致,希腊代表普布利乌斯元帅脸色大变。他们参加这次战争可是来占便宜的,要是在后方打酱油,战后有什么资格分享战利品?
俄奥都不是做慈善的,没有在战场上做出贡献,战争收益自然不会有他们的份儿。
普布利乌斯硬着头皮说道:“司令官阁下,把我们放在后方,这有些不妥吧!
我们参加这次战争,就是为了向奥斯曼帝国讨回一个公道。如果希腊军队连战场都没有上过,这让我如何给国内民众交代呢?”
阿尔布雷希特点了点头,深表同情:“那好吧,等我们完成登陆作战后,你们就负责肃清地方上的奥斯曼残余分子。”
普布利乌斯脸色一沉,这个任务也仅仅比在家打酱油好一点儿。说得好听是肃清残敌,实际上就是维持治安的。
最多抓几个游击队员,典型的苦差事,有苦劳没功劳,搞砸了还要担责任。
犹豫了片刻功夫后,普布利乌斯请战道:“司令官阁下,希腊军队不怕牺牲,我们要上战场。”
想起仗打完了,黑山军队还窝在国内没出发,然后遭到各方指责的恐怖后果。
马克西姆·特伦蒂耶夫急忙跟着请战:“司令官阁下,黑山军队不怕战争,我们也要上前线。”
显然他们已经看出来了,阿尔布雷希没准备拿他们当炮灰。不让他们上战场,主要是不想承担责任。
同样是盟友,俄罗斯帝国在战场上损失十万八万,也不会有人说奥地利坑队友,人家损失得起。
要是换成希腊,伤亡一两万,那就是伤筋动骨;换成黑山,伤亡过百就是损失惨重,伤亡过千就是元气大伤。
然而,这种级别的伤亡,在战场上却是非常正常的,根本就不可能完全避免。
犹豫了片刻功夫后,阿尔布雷希似笑非笑道:“既然两位这么想,那么马尔马拉海战区就交给你们了。”
显然阿尔布雷希对这两个凑数的不感冒。请战是吧,那好给你们一个作战任务,到时候完不成就后果自负。
马尔马拉海战区地处黑海海峡,上一次近东战争这里就是最先沦陷的,至今都没有恢复元气。
地势平坦,易攻难守。奥斯曼帝国在这里部署的兵力也不多,算是五大战区中最容易取得突破的地方,真不是在阿尔布雷希在坑人。
只是战场上,还是要看实力。对俄奥来说,马尔马拉海战区不值得一提;对希腊、黑山两国来说,这仍然是一个挑战。
见两人没有回复,阿尔布雷希又补充道:“马尔马拉海战区不是这次战争的重心,不需要马上结束战斗,你们只要牵制住这里的敌人就行了。
等其它战区取得了突破,再从背后杀回来,和你们前后夹击敌人。”
“战争的重心”?
很遗憾,这次战争本来就没有重心。
阿尔布雷希的作战计划就是四面开花,随便哪里取得了突破,都能够赢得战争。
如果是要击败敌人,普布利乌斯肯定没有信心,马尔马拉海的土军再少,那也有十几万。
希腊+黑山还不到3万部队,以少胜多普布利乌斯没有把握。可仅仅只是牵制住敌人,普布利乌斯觉得还可以试试。
反正有海权优势,打不赢还可以退回来,大不了换个地方继续登陆,只要不停火,就能牵制敌军。
犹豫了片刻功夫后,普布利乌斯回答道:“没有问题,保证完成任务。”
见希腊人接受了,马克西姆·特伦蒂耶夫也只能硬着头皮接受,这个时候退缩,联军中就没他们的立足之地了。
……
维也纳,看着前线送来的作战计划,弗朗茨整个人都有些懵逼。
这次是灭国之战,奥斯曼人的抵抗肯定会非常激烈,伤亡肯定少不了。
建立反土同盟,除了拉盟友分摊国际压力外,更多的还是为了拉炮灰。
现在突然分兵,这意味着弗朗茨事先的准备,全都做了无用功。
作为一名军事小白,弗朗茨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不认为自己的指挥能力会比前线的将领更高明。
看完了阿尔布雷希列举的联合作战弊端18条,弗朗茨果断的接受了前线的作战计划。
……
神圣罗马帝国 第十五章、人性
作为这次战争中绝对的主角,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只感觉压力山大,局势实在是太不友好了。
纵观历史,奥斯曼帝国就没有他这么窝囊的苏丹。遥想当年先祖们的光辉岁月,那是纵横无敌、所向披靡。
哈布斯堡王朝被他们揍的怀疑人生,俄国人在他们的兵锋下瑟瑟发抖,欧洲大陆都笼罩在奥斯曼的铁骑阴云之下。
怎奈“三百年河东,三百年河西”,风水轮流转,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莫欺老年穷”。
从揍人到被人揍,每次想起这个惊天逆转,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就忍不住在内心深处吐槽自己的老祖宗。
四处拉仇恨也就罢了,结了仇就斩草除根啊!岂不闻“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这简直就是坑子孙的典范。
压下了心中的不平,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问道:“宰相,准备的怎么样了?”
米德哈特缓缓的回答道:“政府已经动员了120万青壮入伍,预计在未来三个月内,动员人数将提高到200万。
考虑到敌人来势汹汹,政府已经做好了放弃沿海地区的准备,军方会诱敌深入,在内陆地区和他们决战。”
“诱敌深入”,这个说法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是万万不信的,如果打得赢的话,谁愿意放弃沿海的精华地带?
事实上,在上一次近东战争过后,奥斯曼帝国就加强了海防建设。奈何时间太短、海岸线又太长,根本就顾不过来。
正如报纸上讥讽的:“奥斯曼帝国海岸线绵延万里,却只有沙滩属于自己。”
有海无防,就是奥斯曼帝国的最真实写照。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摇了摇头:“这还远远不够,普俄战争时期,光沙皇政府就先后动员了八百多万人入伍,巅峰时期总兵力更是高达五百万之巨。
这次战争,我们面临可不仅只有俄罗斯帝国,还有更加强大的奥地利。
莫说两百万军队,就算是再动员两百万也不够。下令全民皆兵吧,把所有人都武装起来。
无论男女老幼,都必须要拿起武器和敌人作战。只有这样,我们才有一线生机。”
米德哈特很想纠正苏丹的说法,俄国人的五百万大军并不都是一线作战部队,里面至少有一半是运送物资的民夫。
只不过民夫也要保卫物资的安全,也拿起了武器,才被计算到了军队中。
普俄战争虽然打得激烈,但投入前线的一线作战部队,从来都没有真正意义上超过两百万。
这是时代的限制,军队作战必须要受到了后勤制约,不可能盲目的增加兵力。
想到两人之间糟糕的关系,米德哈特果断的选择放弃了纠正苏丹的错误观念。
一个是保守派的代表,一个是改革派的代言人;一方是皇权、教权的体现,一方是相权、世俗的主体,本质上就不是一路人。
某种意义上来说,突如其来的近东战争,拯救了米德哈特,要不然他也不能重回宰相之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