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债主们也缺钱,这就麻烦大了。尤其是加里特银行这种,自己都因为资金链断裂破产,更加不可能同意债务延期。
腓特烈三世深深的叹了一口气,向财政大臣问道:“现在我们有多少外汇,在正常支付债务的情况下,还能够支撑多久?”
财政大臣奥维茨皱着眉头回答道:“情况非常的糟糕,现在我们的全部外汇加起来大约价值765.6万英镑,包括354万英镑、568万神盾、800万法郎……
理论上来说,如果不进行其它开销,只用来支付债务,最多能够支撑七个月时间。
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要进口工业原材料、机械设备、农产品,以满足国内的生产、生活所需。”
外汇是有出有进,正常情况来说,凭借工商业产品的出口,还是做到收支平衡的。
毕竟,国内出产的工业原材料、人工成本,都不需要支付外汇,用马克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765.6万英镑折合黄金就是56.04吨,在这个年代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巨款,超过了不少国家的黄金储备总量。
如果没有外债需要偿还,对一个小国来说,这么多的外汇储备,已经足以小日子过得很滋润了。
可惜没有如果,普鲁士王国有巨额的外债需要偿还。这笔巨款,仅仅只够支付七个月的债务。
实际上还坚持不了那么久,受出口商品价格下跌影响,现在普鲁士王国已经进入了贸易逆差时代。
除非债主们肯接受马克支付,要不然柏林政府根本就不可能按期支付债务。
……
收到了柏林政府的求援电报,弗朗茨第一反应就是:鼓动普鲁士人赖账。
这个念头一出,就仿佛入了魔障,再也挥之不去。
“假如柏林政府赖账,会有什么后果?”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脸色微变:“陛下,普鲁士的经济受英国人影响严重,柏林政府不具备债务违约的能力。
如果柏林政府债务违约,英国人只要对他们贸易制裁,要不了半年普鲁士就会崩溃。”
这是事实,皇家海军把海岸线一封,普鲁士王国就会陷入工业原材料匮乏、产品缺少市场的窘迫状态。
当然他们还可以走陆路,从邻国绕过去,只不过这个成本足以令任何企业破产。
费利克斯首相反驳道:“不一定吧!平常时期或许英国人会这么干,以杀鸡儆猴。
可现在不一样,欧洲革命浪潮愈演愈烈。
法国革命党都占领了巴黎,普鲁士王国的情况也非常糟糕,随时都有爆发革命的可能。
只要英国人不准备从革命党手中讨债,就不能让普鲁士王国完蛋。
现在柏林政府是真的没有偿还能力,债务违约是早晚的事情,伦敦政府应该也有心里准备。
只要柏林政府不直接宣布赖账,找一个合情合理的债务延期借口,英国政府就不会采取极端手段。
借给柏林政府钱的是银行、金融机构、投机客,这些利益集团在英国的影响力虽大,却也没有到替政府决策地步。
英国政府不可能为了他们的利益,就置国家战略大局于不顾。没有政府的支持,这些人根本就奈何不了普鲁士王国。
如果欧洲局势进一步恶化,那么柏林政府还可以和英国人谈条件,谋求减免部分债务。”
现在还不是二战后,贵族集团正处于鼎盛状态,财团想要控制政府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法国革命就已经很吓人了,要是再让普鲁士革命成功,那么欧洲革命浪潮就再也控制不住了。
不列颠虽然孤悬海外,革命浪潮还是没有放过他们。
英法两国互相输出,已经持续了很多年,革命蔓延下去他们也无法独善其身。
……
1882年5月1日,普鲁士王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饥饿运动,无数民众走上街头要求政府进口更多的粮食,解决国内的粮荒。
反饥饿运动爆发后,柏林政府的反应非常快,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国际社会救助。
同时以偿还外债消耗了大量的外汇,没钱购买粮食为由,向债主们提出延期支付债务的请求。
毫无疑问,这不像在“请求”,反而更像是一份通知。
在提出请求的同时,柏林政府已经暂停了五月份的债务支付。
对外宣布是将五月份的偿债资金,用来购买粮食,以解决国内的粮荒。
普鲁士王国的债主大都集中英法两国,共持有柏林政府95.4%的外债。
搞定了英法这两个大债主,就可以说搞定了全部债主,确切的说搞定英国人就行了。
法国人现在很忙,内战已经爆发了,一时半会儿顾不上这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
普鲁士王国真的爆发了饥荒么?
这就要看英国人怎么想了!
如果伦敦政府接受这个说法,那么普鲁士王国就“真的”爆发了饥荒。
如果伦敦政府不认可这个说法,那么普鲁士王国就不存在饥荒。
政治只需要权衡利弊,真相并不重要。





神圣罗马帝国 第九章、1867眼球效应
“查清楚,奥地利人真实目的么?”格莱斯顿首相问道
普鲁士宣布债务延期后,伦敦政府第一时间就怀疑上了奥地利,一查就发现了维也纳政府扮演了什么角色。
这种事没有办法保密,奥地利不跳出来加油打气,柏林政府没有胆子这么干。
外交大臣格兰维尔·乔治·莱韦森-高尔:“明面上来看,奥地利人是想要离间我们和普鲁士的关系,这一点他们已经成功了。
我们的情报人员发现,最近一段时间奥地利的铁路运量暴涨,深入调查发现有大量的战略物资在向港口汇聚。
奥地利人似乎在准备一场战争,不过他们的军队并没有异常调动,应该不是冲着法兰西去的。”
巴黎革命爆发后,伦敦政府就密切关注奥地利的动向,生怕一不留神,欧陆平衡就被打破了。
从利益上来说,法奥围绕欧陆霸权已经争斗了很多年,现在法兰西病倒了,奥地利有足够的动机落井下石。
不过法兰西也不是软柿子,就算是爆发内乱,也不是好惹的。没有充分的准备,奥地利不可能盲目动手。
看了看世界地图,格莱斯顿点了点头,若有所思道:“没有进行军事动员,那么奥地利这次要动手的目标,实力应该不怎么样。
维也纳体系刚刚建立,奥地利人不会自己打自己的脸,这场战争多半在欧洲之外。
远东、南美、近东,或者是非洲殖民地争夺,你们觉得奥地利人想要进攻地方?”
殖民大臣普里姆罗斯分析道:“远东地区的可能性不大,奥地利在那边的实力有限,不是他们的战略重心。
南美的几率也很小,巴拿马独立运动进展非常顺利,除非他们准备一口吞下哥伦比亚共和国,不然没必要增加投入。
近东和非洲殖民地争夺都有可能,奥斯曼是哈布斯堡王朝的世仇,弗朗茨多次在公众场合表示,要消灭这个……
法奥的殖民核心都在非洲大陆,两国相互忌惮对方的实力,加上地理条件限制,才没有爆发大规模冲突,维也纳政府有落井下石的动机。
我觉得他们对埃及动手的嫌疑更大。进攻奥斯曼帝国随时都可以,夺取苏伊士运河的机会可能就这一次。
法兰西对外很强硬,在殖民地争夺中得罪了不少人。内战爆发后,很多国家都搞起了小动作,包括我们也想要分一杯羹。
没有爆发战争,那是缺少一个领头的。如果奥地利牵头,瓜分法兰西殖民地的盛宴就要爆发了。
丧失了海外殖民地的法兰西,就算是结束了内战,一增一减之下,也很难再有威胁奥地利的实力。”
法奥共管苏伊士运河,那是没有办法,并不等于大家就不想独占了。
今时不同往日,现在已经拥有独霸苏伊士运河的实力。只要拿下埃及地区,奥属亚非殖民地就连了一片,根本就不怕窥视。
外交大臣乔治反驳道:“我的意见恰恰相反,从目前的国际局势来看,奥地利对埃及地区下手的几率微乎其微。”
随即拿起一根指挥棒,走到悬挂的世界地图跟前一指道:“这里是奥地利,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出来,他们的战略位置有多么糟糕,可谓是强敌环饲。
最近这些年,维也纳政府通过外交纵横+军事打击,成功的将奥斯曼帝国废了,又利用普俄战争让普鲁士完蛋、俄国人元气大伤,局势才渐渐好转。
短期来看夺取埃及,打击法兰西帝国,或许收益更大;但这会恶化法奥关系,内战结束后法兰西就是奥地利最大的敌人。
历史又会重演法兰西和奥斯曼联合组建反哈布斯堡王朝的旧事。在利益的趋势下,俄国人多半也会加入进去。
在这种背景下,奥地利很难找到盟友,就算是亲奥的德意志邦国,多半也会导向反哈布斯堡同盟。”
乔治用指挥棒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用力一点:“四面皆敌,一旦爆发战争奥地利就要疲于奔命,再强大的国力也经不起这么折腾。
从长远发展来看,继续维护维护同法国人的友好关系,趁机灭掉奥斯曼帝国,获得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才是奥地利最需要的。”
地理位置决定的“战略”骗不了人,地图在那里摆着,一看就知道。
地处欧洲腹心的奥地利,能够复兴起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这个奇迹的背后,就是一系列的外交纵横,同时和多个国家保持友好关系,为复兴创造了条件。
没得说,发现了奥地利的计划,当然是要搞破坏了,要不然就辜负了“搅屎棍”的美名。
……
英国人的动作还是慢了一步,巴黎革命的成功给奥地利提供了胆气,维也纳政府已经决定快刀斩乱麻,不等外交上出成果了。
弗朗茨:“战争借口找到了么?”
制约奥地利发动战争的关键,已经不是国际局势。
巴黎一声枪响,把欧洲革命再次推向高潮,谁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为,为了保卫奥斯曼帝国去发动战争。
更不是实力,经过了两次近东战争的打击,奥斯曼帝国早就元气大伤了。
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一个战争“借口”了。为了这个合理的借口,弗朗茨的头发都快要掉光了。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我们已经掌控了奥斯曼政府屠杀亚美利亚人的证据,遇难者中还包括1867名帝国公民。”
说完,韦森贝格从信封中拿出了一叠厚厚的照片,上面正是奥斯曼士兵进行屠杀的画面。
如果不是翻看了几张过后,觉得有些熟悉,弗朗茨都差点儿信了。
照片肯定是真的,以这年头的摄影技术,想要进行造假也不现实。
只不过发生的时间,可能存在一点儿误差,也就提前了那么几年。
时间点不是关键,只要照片的内容是真实的就足够了。
犹豫了片刻功夫后,弗朗茨还是把印象最深的那张“加特林扫射难民”拿了出来:“报纸上已经刊登过的,就不要对外公布了。”
韦森贝格面不改色的回答道:“陛下请放心,这些照片都是没有刊登过的。
你觉得熟悉,可能是拍摄的内容有些接近,实质上还是有区别的。”
弗朗茨点了点头,他还是相信专业人士的眼光。把制造战争借口的任务交给外交部,而不是让军方,主要是因为“专业”。
要不然什么士兵失踪、沉船,这种憋足的借口拿出来,根本就说不过去。
不要说国际上人家会不会信,就连国内都不会有人信。
相比之下,外交部的上千帝国公民遇难,就震撼人心的多了。
反正人都死了,维也纳政府说他们是奥地利公民,那就奥地利公民,无非是补办一个国籍的问题。
数字太大,没有关系。本身搞这个大数字,就是为了转移大家的视线。
把大家的关注重心转移到了数量上,内心深处就不由自主的接受了奥地利公民在奥斯曼帝国遇害说法。
数量问题,大不了战后给他们平反。把公民换成“申请待审批的移民”,下调遇害公民人数,甩锅给无良媒体不严谨就行了。
反正在尘埃落定前,维也纳政府不会在官方文件上说明遇害人数。外界怎么解读,随意就好。
……
1882年4月20日,在欧洲世界还沉浸在巴黎革命中的时候,一则由巴尔干日报刊登的“奥斯曼帝国屠杀奥地利公民”新闻,横空出世打破了局势。
“1867”那个宣红的数字,吸引了一地的吃瓜群众。随后又有多家报纸跟进报道,只不过这个数字多样化了。
最多的已经人数过万,最少只死了2人,还是在奥斯曼帝国屠杀国内少数民族的时候受了误中副车。
数量多少不重要,总之奥地利人怒了。那一张张充满血腥的照片,已经触及到了大家的内心底线,社会各界纷纷要求政府惩戒奥斯曼帝国。
受此影响,1882年4月22日,维也纳政府正式照会奥斯曼帝国,就屠杀事件进行谈判。
什么都不知道的奥斯曼政府,在一脸懵逼中收到了奥地利外交照会,迷茫了一阵子才反应过来——不好,危险了。
本来就是为了找茬,谈判自然不可能顺利。1882年4月24日,维也纳政府单方面宣布谈判破裂。
理由是:奥地利要求派出调查组,深入奥斯曼帝国境内进行实地调查,遭到奥斯曼政府拒绝。
屠杀少数民族是存在的,就在不久前还有几个亚美尼亚人村子,在国内民族冲突中被捣毁,不过这不是奥斯曼政府拒绝的主要原因。
只要能够证明没有屠杀奥地利公民,这些事情都是小问题,大不了被舆论骂一阵子,反正他们一直都被欧洲舆论抨击。
问题是派出调查组的同时,奥地利还要求派兵保护,并且这个人数还高达一个师,这就没办法忍了。
普俄战争已经证明了飞艇的运输能力,把一个奥地利步兵师放进内陆,那简直是在自杀。
拒绝的原因自然被奥地利媒体选择性的忽略了。奥斯曼帝国那都是野蛮人,为了调查组的安全,肯定要派兵保护啊!
人多?
才一个步兵师而已,只要奥斯曼政府心里没有鬼,就不应该忌惮。
双方思考问题的角度,都不在一个频道上,最后得出来的结论自然不一样。
谈判破裂后,奥地利国内叫嚣着报复的声音,一下子高涨了起来。
主战派的声音渐渐压倒了反战派,战争的氛围越发浓郁了起来。
……




神圣罗马帝国 第十章、意外事件
事件发酵的太快,欧洲各国政要都被打懵了。谈判这么快就破裂了,这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啊!
正常情况下,不都是先吵上几个月,等做好了战争准备,把民间的情绪调动了起来,才正式翻脸么?
调停必须要调停,哪怕是为了刷存在感,也必须要表个态。
四月份还没有结束,维也纳政府就收到了十几个国家的外交照会,都是呼吁冷静、和平的。
或许是被大家的诚意所打动,维也纳政府做出了让步,决定在1882年4月29日重启第二轮谈判,不过各国提出的国际调停被婉拒了。
……
受近东局势紧张的影响,有不列颠最伟大首相之称的格莱斯顿爵士,现在也沉不住气了。
格莱斯顿:“诸位,局势已经非常明显了。奥地利政府下定决心要发动战争,屠杀事件只是他们的一个借口。
站在不列颠的立场上,我不希望看到任何打破近东稳定事情发生。可惜法国正在进行内战,我们想要干涉也做不到。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近东局势发生大变后,如何保证不列颠的利益不受冲击。”
外交大臣乔治:“受到冲击是必然的,至少我们在奥斯曼帝国利益是注定无法保障了。
如果单纯的想要弥补战争带来的损失,我们还可以和奥地利进行利益交换。
不过,我不建议这么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奥斯曼战败是早晚的事情。
再然后会发生什么,就很难说了。如果奥地利人只是想揍奥斯曼一顿转移国内矛盾,那还好说。
如果奥地利一口吞并了奥斯曼帝国,对我们的威胁就太大了。”
说完,乔治起身走到悬挂的地图跟前,用烟枪一指:“距离印度,就剩下了一个波斯了。”
这是必须要正视的现实问题。奥斯曼帝国衰落了,波斯比奥斯曼衰落的更厉害,指望波斯挡住奥地利完全不可能。
要说“维也纳政府对印度没兴趣”,这个说法估计也就弗朗茨会信,反正伦敦政府是万万不敢信的。
当初奥地利的势力延伸到波斯湾,就引起了伦敦政府的担忧。只不过还有一海之隔,大家对皇家海军很放心。
现在不一样了,让奥地利一路扩张下去,就要陆地上做邻居了。总不能指望龙虾兵大杀四方,震慑敌胆吧?
殖民大臣普里姆罗斯抱怨道:“这简直是糟糕透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维也纳政府是摆明了要吞并奥斯曼,完全不需要怀疑他们的野心。
如果我们不想进行一场印度保卫战的话,就必须要把奥地利人阻挡在两河流域之外。”
残酷的现实正如普里姆罗斯此时的心情一样,作为殖民大臣任何涉及到印度安全的问题,都有可能给他带来无法弥补的政治灾难。
外交大臣乔治果断补刀道:“不,这不算什么,还有更糟糕的事情在后面!
如果奥地利人不吃独食,拉着俄国人一起瓜分奥斯曼,那么我们就要同时遭到两个大国的威胁。
以维也纳政府的作风,发生这种事情的几率非常高。甚至因为瓜分印度的计划在,俄奥同盟又可以继续下去。”
陆地上被俄奥两国围攻,那就什么也不用说了。
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扛得住这种级别的打击,就算是他们在印度经营的再久也没有用。
想到这可怕的结果,格莱斯顿不容置疑道:“立即停止对法国革命党的支持,尽快帮拿破仑四世稳定国内局势。”
不列颠需要盟友,没有任何时刻比现在需要盟友。面对可能出现的俄奥组合,没有一个肉盾,他们真的吼不住。
外交大臣乔治补充道:“光法国人还不够,我们必须要找到更多的盟友,北欧联邦也可以拉过来,或许现在我们该加快推动北德意志建立。”
普俄战争的后遗症爆发了,丧失了普鲁士这个金牌打手后,光一个法兰西已经镇不住场子了。
……
受欧洲革命浪潮的影响,奥斯曼民族主义也活跃了起来,越来越多的奥斯曼青年无法容忍政府在改革中的无力表现。
“屠杀案”事件爆发后,奥斯曼民族主义者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认为这是奥地利在干涉他们的内政。
在两奥重启谈判的关键时刻,奥斯曼帝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帝运动。
在爱国青年的鼓动下,安卡拉民众进行使馆区抗议。这都是小问题,大流氓的心态都很好,被人抗议是日常操作。
经历的次数多了,大家也就习惯了。关键是抗议中发生了意外,希腊公使塞克斯图斯被人抗议民众打死了,事情就大条了。
包括弗朗茨都懵逼了,这关希腊人什么事?
总不能说希腊帝国主义入侵奥斯曼,要血债血偿?
出于最大的恶意,弗朗茨有足够的理由怀疑,这是奥地利特工干的,只是没有证据。
更多的消息传来,解开了大家心中谜团。
据说是希腊公使外出回来的时候,马车撞死了一名过马路孩童,刺激了热血沸腾的奥斯曼民众,冲突就发生了。
列强惹不起,难道小小的希腊也惹不起么?
等奥斯曼警察赶到战场的时候,塞克斯图斯这个倒霉蛋公使连同车夫、卫兵,都已经见了上帝。
一国公使被活活打死,无论奥斯曼政府怎么解释,都没有用了。
原本是奥斯曼政府追究塞克斯图斯车祸责任的,可惜当事人已经死了,死人不需要负责。
到了这一步,责任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受害者的希腊,自然不会承认马车撞人的事情。
希腊政府一口咬定是奥斯曼人野蛮,残忍的杀害了塞克斯图斯公使,要求奥斯曼政府交出所有的嫌疑犯,接受希腊政府调查。
没错就是说的“所有”,希腊政府认为当天参加抗议的人都有嫌疑,要求奥斯曼政府把这些人一起交给他们,接受希腊政府的审查。
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当天参与抗议的民众高达五位数,奥斯曼政府就算是再想息事宁人,也不可能把人交出去。
……
搞清楚了前因后果,弗朗茨笑道:“这么说,希腊人是想要蹭上来捡便宜了。”
“公使遇害案”给希腊政府提供了最佳的介入机会。
奥地利需要一个合情合理的战争借口,把希腊的“公使遇害案”捆绑在一起,无疑会增加“屠杀案”的说服力。
奥斯曼政府想要洗白都不可能,“屠杀案”里面是有水分的,可“公使遇害案”却真的死了一位公使。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回答道:“是的。案发后不久,希腊政府就联系到了我们,表示愿意共同出兵讨伐野蛮的奥斯曼帝国。
1...314315316317318...51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