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如果不是不服输的性格,他也被皇后劝着逃离法国这个漩涡了。因为不甘心,他选择了留下来,才有今天的反扑。
单从这一点来看,他就比路易-菲利普强了不只一筹。
如果当年路易菲利普一世不急着跑出国,而是组织军队镇压叛乱,奥尔良王朝也没有那么容易覆灭。
理论上来说,在法兰西只要军队依旧忠诚于国王,任何叛乱都是可以被扑灭的。
法国民众革命的热情很高,但这种热情“来得快,去得更快”。但凡是发现革命损害了自己的利益,纷纷钟就抛弃革命。
这次革命就是现实案例,这一路上拿破仑四世已经赦免了超过五位数的革命党。
革命浪潮迅速转入低潮,就是民众们发现革命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利益。
巴黎民众感触最深,受经济危机影响,大家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甚至有部分人连肚子都填不饱,才起来而革命的。
革命成功后,大家猛然间发现除了赶走了皇帝外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大部分人的生活质量反而下降了。
新生的革命政府没有执政经验,经常令出多门、互相矛盾,更是搞得大家苦不堪言。
这都不算什么,真正导致革命失败的,还是革命党人没有第一时间打出去,散播革命火种,反而急着组建政府、争权夺利,错过了最佳的机会。
当然,这不能怪革命政府,完全是被前辈们的成功经验给误导了。
第一共和国、第二共和国,都是巴黎革命一成功,全国各地就群起响应的,根本就不需要一路打过去。
这个错误的认知,让大家忽视波拿巴王朝和前面两个天怒人怨的王朝不一样,人家是有农民阶级支持的,在地方上并非没有根基。
得益于拿破仑三世当年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大部分法国工人对皇帝的印象不错。
很多地方爆发革命,都是因为失业潮、通货膨胀、物价暴涨,大家丧失了收入,没有办法填饱肚子才爆发的,并不是为了革皇帝的命。
拿破仑四世能这么快打到巴黎郊外,不是军事上多牛逼,主要是他有钱救济失业民众,而革命政府却没有。
炮火轰鸣声响起,巴黎攻防战正式打响。拿破仑四世拿着望远镜眺望战场,映入眼帘的只有一股股浓烟升起。
侍卫长急忙劝说道:“陛下,这里危险,还是进防炮洞中吧!”
拿破仑四世摆摆手道:“放心吧,格尔曼。这里距离战场足有好五六公里,敌人的炮弹没那么容易打过来的。”
本身格尔曼就非常反对皇帝来前线的,看到这一幕就更加焦虑了。万一皇帝磕着碰着,他的罪过就大了。
犹豫了一下,格尔曼把心一横,直接拽着拿破仑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 第十八章、巴黎公社落幕
夕阳西下,天边霞光照耀着大地,闪现出囧囧红光。
巴黎的炮火声已经结束了,政府军已经攻入了城中,不时还有零星的传来枪声,似乎在诉说你着革命者的不甘。
再次返回凡尔赛宫,拿破仑四世的心乱了。昔日富丽堂皇的宫殿,此刻只剩下一地断壁残垣。
对拿破仑四世来说,凡尔赛宫并不仅仅只是一座宫殿,更是他出生、成长的地方。突然间家没了,其中的苦楚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
或许是出于报复的心里,巴黎革命政府在覆灭之前捣毁了这座象征着皇权的宫殿,似乎是想要用这种方式,宣誓双方不共在天的仇恨。
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成功了。凡尔赛宫是法兰西君主制度的标志,毁掉的不仅仅只是一座宫殿,更是皇权至高无上的尊严。
脸色惨白的拿破仑四世,用颤抖的声音问道:“乱党首脑抓到了没有?”
此刻,拿破仑四世只有一个想法,把毁坏他“家”的人抓起来挫骨扬灰,以泄心头之恨。
警务大臣安索奇忐忑不安的回答道:“还没有,据说在我们发起进攻的第三天,乱党首脑就跑了。”
巴黎这么容易被攻陷,和革命党首脑跑路有直接关系。
这里是巴黎,令政府军畏首畏尾的建筑物太多,重炮根本就不敢用。
要不是丧失了领导层,城内的部队各自为战,这场“巴黎攻防战”持续一两个月都是小意思,抵抗顽强一点儿没准还可以坚持一年半载。
良好的教养,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值一提。怒火攻心的拿破仑四世怒吼道:“没抓到人,你还在这里干什么?
还赶快去给我抓人,要是抓不到乱党首脑,你就别回来了!”
安索奇脑海中只浮现出了一个词“秋后算账”。作为警务大臣,安索奇对这场波及全国的大革命负有直接责任。
和以往的革命一样,只要警察给力一点儿,大多数的时候局势都不会发展到最糟糕的地步。
警察的不给力是法兰西国情决定的,单纯的指责警务大臣并不公平。可这个世界从来都没有公平过,这个锅安索奇必须要背。
警察的不给力牵扯到了多方面原因,拿破仑四世没有办法改变这种国情,就算是换掉整个警务系统也一样。
打回巴黎之前,需要同舟共济,心中再怎么不满,拿破仑四世也必须要忍着。
本该在过段时间,等国内局势稳定过后再秋后算账的。现在受凡尔赛宫被毁的刺激,实在是忍不住了,才提前爆发出来。
安索奇欲言又止,解释就是掩饰,事情都已经发生了,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理由,该承担的责任还是跑不了。
抓捕乱党首脑只是一个让他辞职的借口,如果法国警察有那么给力,革命党早就烟消云散了。
“是,陛下!”
说完,安索奇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望着这远去的背影,众人心中一沉,兔死狐悲之情油然而生。
叛乱是需要有人负责的,闹出了这么大的乱子,政府中必须要有足够分量的人承担责任,这个人肯定不能是皇帝。
拿破仑四世还不到而立之年,继承人都没有,要是承担责任退位,波拿巴王朝就算是完蛋了。
光一个警务大臣明显不够分量,偏偏拿破仑四世又没有任命首相,这又让事情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见气氛有些尴尬,最不需要承担的外交大臣特伦斯·布尔金开口劝说道:“陛下,天气已晚,还是先安顿下来吧!”
凡尔赛宫已经变成了废墟,短时间内是修复不了的,皇帝需要新的行宫居住。
……
拿破仑四世还在找新家,英国人就忍不住了。见过法国政府镇压了巴黎革命,英国政府就想要插手近东战争了。
内阁会议上,外交大臣乔治:“巴黎叛乱被镇压了,法国局势稳定了下来,意大利独立组织也坚持不了多久。
接下来我们的外交重心就是近东战争,从目前的局势来看,奥斯曼人表现的还是很不错的。
在反土同盟的多线围攻之下,还能够有组织的节节后退,这已经超出了我们事先的预料。
我提议增加对苏丹政府的援助力度,帮他们顶住反土同盟的第一波攻势,粉碎奥地利的阴谋。”
首相格莱斯顿眉头一皱,难以置信的问道:“我的外交大臣,你确定没有说错?仅凭奥斯曼的实力,能够挡住反土同盟的攻势?”
“第一波攻势”直接被格莱斯顿过滤成了“攻势”,在格莱斯顿的印象中,面对两大帝国的围攻奥斯曼人能够苟延残喘,都算是超水平发挥。
外交大臣乔治非常自信的回答道:“我可以确定,从大使馆传回来的消息确实是如此。
奥斯曼人抵抗的非常激烈,现在已经是全民皆兵,反土同盟推进的非常痛苦。
在马尔马拉海沿岸地区,奥斯曼军队还多次击败反土同盟,取得了不小的战绩。
按照目前的情况,只要物资充足,奥斯曼帝国坚持两三年都是有希望的。
这么长的时间,法国人也差不多能够缓过一口气来。
到时候我们再联合欧洲各国一起施压,逼迫奥地利放弃吞并奥斯曼的计划,成功的几率非常大。
再不济,我们也能够逼迫奥地利接受德普合并建立北德意志的事实。”
在维护欧陆平衡的问题上,英国外交部从来都是急先锋。一直保持着“欧洲大陆上哪个国家最强大,就打压哪个国家”的优良传统。
犹豫了一会儿功夫,格莱斯顿摆摆手道:“既然你们这么有自信,那就去试试好了。
希望你们的计划能够顺利完成,我期待着你们的好消息。
不过支援奥斯曼帝国的事情,还是需要谨慎投入,我们必须要考虑沉没成本。”
信心不足,也不妨碍格莱斯顿接受这一计划。大英帝国财大气粗,些许物资根本就不在话下。
一万发子弹,只要能够击伤、或者是杀死一名奥地利士兵,伦敦政府就是血赚。
神圣罗马帝国 第十九章、意外之喜
一船船物资从不列颠出发,经苏伊士运河运往波斯湾,再经波斯转陆路进入奥斯曼帝国。
国际援助的到来,直接刺激了奥斯曼抵抗运动。苏丹仿佛是打了鸡血一般,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前线官兵们的感受最为明显,敌人的抵抗越发顽强了,即便是老弱妇孺也拿起枪在向他们射击。
在此之前,奥斯曼帝国武器有限,装备正规军都有些不足,部分士兵还在使用原始的燧发枪。
民众的装备更是以冷兵器为主,偶尔出现几杆老古董猎枪,那都是宝贝,对联军的威胁不大。
拿到英国人的援助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奥斯曼人武器装备不足的窘迫局面得到了改变。
或许是不列颠的军工产能不足,奥斯曼军中的新式步枪没增加多少,可是老掉牙武器装备却大大增加了。
看得出来,英国人这次是清理库存了。五花八门的武器都有,部分火炮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
甭管是哪个世纪的,这些热武器落入奥斯曼人手中,在特殊的地理条件下,还是能够发挥出不小的威力。
受此影响,联军在战场上的压力大增。最先受不了的不是黑山公国,反而是兵力更多的希腊。
没有办法,黑山公国人少死不起,马克西姆·特伦蒂耶夫继承了老祖宗的作战传统,秉承着以最小伤亡给敌人以最大杀伤。
战争都进行了一个多月,港口都快被奥地利海军轰平了,黑山军队登陆都没有成功,感触自然不深。
希腊就不一样了,登陆成功后就一直和奥斯曼守军死磕,每向前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伤亡。
“大希腊帝国梦”让普布利乌斯无法消极怠工,奥斯曼帝国虽然没落,领土面积却一点儿也不小,足有一百四十余万平方千米。
这么大一块肉,俄奥两国吃肉,他们总能够跟着喝汤吧?不说多,随便一点儿零头都足够希腊更进一步了。
要知道奥斯曼帝国还有数十万希腊人,分一块地把这些人弄回来,希腊的国力可以直接倍增,这是希腊民族主义者最后的希望。
本来希腊政府中是反战派占上风的,根本没有准备参加这次战争的,突如其来的“公使案”刺激到了希腊民众,在民族主义者的鼓动下才加入了这场战争。
甚至普布利乌斯都不是什么正统军人,他的另一层身份是希腊民族主义领袖。
可能是战争口号喊得太响,又或者才华横溢,引起国王路德维希一世的重视,以最高规格接待了这位“民族英雄”。
不待他反应过来,就被任命成了“临时元帅”,受命指挥部队上战场。
不排除有借刀杀人的嫌疑,毕竟路德维希一世出身伦巴第王室,没有受到过希腊民族主义的熏陶,对复兴希腊帝国没有兴趣。
不光是普布利乌斯,希腊国内闹腾的民族主义分子,基本上都被路德维希一世用民族大义的旗号送上了战场。
正所谓:“爱国”就为国而战,躲在后方吆喝算什么事?
因此这支希腊远征军战斗力,就显得格外感人。如果不是已经登陆,游不回去估计很多人都当了逃兵。
一名中年男子抱怨道:“元帅,再这么下去。这才开战一个多月,我们就损失了五千多人。
俄奥两国想要战后独吞奥斯曼,联军指挥部故意布置了一个送死任务,用来消耗我们的实力。”
普布利乌斯狠狠瞪了他一眼:“闭嘴,麦克肯多斯!”
“你个蠢货,说话能不能用点儿脑子。负责马尔马拉海战区作战是我们自己要求的,联军指挥部的意思,让我们待在家带孩子。
作战计划是我们制定的,战斗是我们指挥的,损失惨重还能让别人负责?
再说了,光我们损失惨重么?你也看过战报的,奥地利伤亡一万、俄国伤亡一万八,哪一个损失不比我们大?
打了败仗就要认输,在这里怨天尤人、推卸责任,你还是一个军人么?”
不怪普布利乌斯生气,怀疑归怀疑,这些话能够说出来么?
就算是真的,那也只能怪他们实力不济。人家用的是阳谋,既然主动接下了任务,就必须要吞下这枚苦果。
麦克肯多斯上将辩解道:“可是元帅,敌人的抵抗远比我们预料中要顽强,继续之前计划已经不合时宜了。
联军指挥部还……”
普布利乌斯猛的一拍桌子:“够了,麦克肯多斯。现在我完全确定,你就是一个傻气十足的大蠢货。
不要把你外界的哪一套认知带到军队中,命令就是命令,没有那么多条件可以讲。
如果敌人抵抗顽强,就可以成为不执行命令的利用,那么战争也就不用打了。”
战场上军令如山,本来就没有价钱可讲。
况且,他们还是自己制定的作战计划上报联军指挥部批准的,现在指挥部让他们必须完成任务,谁也不能说不对。
……
不光是希腊人头疼,看着与日俱增的伤亡数字,阿尔布雷希这个联军总司令官也很苦恼。
伤亡不等于阵亡,奥地利军队的医疗救助体系基本上已经完善了,大部分士兵治愈后还是可以重返部队的。
可伤亡数字增长速度快啊,尤其是最近一周,奥军的伤亡人数较上周增长了21%,联军的伤亡数字更是增长了31.4%。
尽管战场上的交换比惊人,联军付出伤亡的背后,奥斯曼人付出了更惨重代价。
包括平民在内,战争进行到现在,奥斯曼一方的人员伤亡至少超过50万,沿海地区基本上被打成了白地。
这只是一个开始,深入内陆地区后,奥地利海军的火力支援就指望不上了,反倒是奥斯曼人占据了地利、人和。
战线越是深入,奥斯曼能够发挥的地利优势越明显,幸好小亚细亚半岛不大,南北宽只有六百来公里。
联军从两面夹击,相当于一面深入三百多公里,战线并不是太长,要不然奥斯曼帝国以空间换时间,没准真能撑到国际局势大变。
打量了一翻地图过后,阿尔布雷希做出了决定:“给维也纳发电,汇报战场上的情况。
建议外交部给波斯施加压力,逼迫他们关闭同奥斯曼的贸易通道,掐断奥斯曼人的生命线。
以联军指挥部的名义下令,命令高加索战区和中东战区向两河流域进军,切断奥斯曼同波斯之间的联系。”
自由贸易体系,那也是有针对性的。
英国人卖物资给奥斯曼,那就是属于自由贸易范畴;波斯和奥斯曼做生意,那就不是自由贸易,而是在和奥地利为敌。
看人下菜是国际政治的本质,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国家身上,产生的效力也完全不一样。
奥地利奈何不了英国人,就算是抗议也没多少作用;对波斯人就不一样,奥地利军队可是够得着他们的。
……
英国人的精彩表演,维也纳政府仿佛是集体失明,什么也看不见,一副不闻不问的态度。
自然不是维也纳政府看不到,也不是维也纳政府没有办法干涉,真相只有一个,被弗朗茨这个皇帝压了下来。
包括阿尔布雷希的电报,同样被弗朗茨压了下来,顺带还否决了切断奥斯曼生命线的作战计划。
弗朗茨问道:“炮灰部队组建好了没有?”
陆军大臣费斯拉夫:“非洲军团没有满员,殖民地土著数量有限,只是凑齐了七万人。
缺额部分,陆军部使用非法入境的罪犯充抵,目前已经征召了五万人,预计下周即可满员。”
前线的士兵伤亡增加,维也纳政府自然不会看不见。要灭亡奥斯曼,还需要大量的炮灰填坑。
主力部队弗朗茨舍不得,那就只能让炮灰部队上了。
原本非洲殖民军团是首选,怎奈殖民政府折腾的太厉害,高昂的人头税直接让土著人口陷入负增长,现在的数量已经严重不足。
本来维也纳政府还可以从其它殖民地征召炮灰部队,可惜运输成本太高,一点儿也不经济。
那就只能拿“罪犯”凑数了,反正十五万炮灰部队要凑满,拿去和奥斯曼帝国拼人命。
这只是第一波,不够后面还可以继续。放任英国人给奥斯曼输血,本质上还是为了更彻底的解决隐患。
奥斯曼政府抵抗的越顽强,战后留下的隐患就越小,顺便还可以帮维也纳政府消耗掉已经丧失价值、可能成为隐患的炮灰部队。
至于坑到了盟友,那完全是意外收获,原计划之中弗朗茨可没有准备坑队友。
毕竟希腊和黑山太弱了,不值得弗朗茨出手;俄国人本身就元气大伤,没必要再给他们放血。
弗朗茨点了点头:“凑齐了人数就尽快送到战场上去,前线的伤亡越来越大,指挥官们快要顶不住压力了。
外交部给波斯人发一份不痛不痒的抗议,着重抨击他们他们勾结奥斯曼,插手近东战争的事实。
把握好一个度,不要吓倒波斯人,我们还需要他们给当运输大队长奥斯曼。”
“是,陛下!”
……
神圣罗马帝国 第二十章、英法协约
近东战争变激烈了,除了政客们关注外,丝毫没有引起吃瓜群众们的注意。
哈布斯堡王朝和奥斯曼是世仇,沙皇政府和奥斯曼同样是世仇,就连希腊和黑山那也是奥斯曼帝国的世仇。
拥有共同的敌人,四国组建反土同盟再正常不过了。翻开历史书就知道,这些国家都是隔三差五就和奥斯曼打一仗。
奥斯曼已经没落了,早在第一次近东战争就被逼着退出了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半岛还是距离大家太远了。
舆论的热点还是法国大革命,巴黎公社运动虽然落幕,但是带来的政治影响却是深远的。
捣毁凡尔赛宫,看似是发泄式的报复,实则是将君主的威严拉下了神坛。
不甘心失败的革命党人,抓紧了这最后的余波,大肆宣扬革命思想,各国政府都忙着灭火。
这些破事似乎和反土同盟没有关系,报纸从来都是跟着销量走,发生在身边的新闻远比海外的消息更令人关注。
欧洲各国民众的视线集中在了革命上,反土同盟四国民众的视线则停留在近东战争上。
人类从来都是最记仇的生物,奥斯曼这个大反派成功的吸引了大家视线,以至于大家没有功夫关心革命思想。
幸好这年头信息传递不遍,大家对外界的了解并不是那么详细,要不然这个消息要是传了出去,肯定会引起轩然大波。
找一个宿敌打一仗,就能够转移内部矛盾,避免革命思想传播,实在是太完美了。
当然,这个办法不一定适用于法兰西。他们的宿敌实力都强得有些过分,没有一个好惹的。
战争转移矛盾法的前提是必须要打赢,输了那就完犊子了。
……
柏林王宫,腓特烈三世正在做最后的思想斗争:究竟要不要和汉诺威联手组建北德意志帝国。
每次想到这里,他就忍不住埋怨父亲坑儿子。
遥想当年梅特涅提出普奥瓜分德意志地区,因为分赃不均、英法反对等一系列因素,遭到了柏林政府的果断拒绝。
谁能够知道三十年后的今天,因为政府决策上的失误,再次回到了建立北德意志的问题上。
同样的北德意志帝国,实际上完全是两个物种。德意志地区的领土没丢,甚至比梅特涅当年提出的瓜分计划更大一些,可惜普鲁士缩水了大半。
受此影响,本该主导北德意志的普鲁士,现在沦为了汉诺威的附庸。
什么反客为主,那都是忽悠人的鬼话,腓特烈三世是一句也不会信。
能够保证普鲁士的独立自主,就算是上帝保佑了。要知道汉诺威才是不列颠的亲儿子,普鲁士最多算教子,至少在维多利亚时代是如此。
在这个列强主宰世界的年代,后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留给柏林政府的选择不多了。
普俄战争的关系,东边的沙皇政府肯定是敌人,不给他们制造麻烦就算是运气,支持想都不要想。
组建了北德意志,肯定会得罪奥地利,别看维也纳政府没做什么,腓特烈三世清楚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原本被柏林政府寄予厚望的法兰西,不等他们靠过去,突然一下子革命了。
每次想到这里,腓特烈三世就暗自庆幸,没有踏出这一步,要不然连英国老大也给得罪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