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真正有话语权的国家还是英法俄三个大流氓,列强中垫底的西班牙、鞭长莫及的北欧联邦、隔壁的德意志联邦帝国,勉强可以算三分之一票。
如何搞定这些国家,成为了奥地利外交部眼下最重要的的任务。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分析道:“欧洲大陆动荡的局势,对我们接下来的行动非常有利。
法国政府饱受革命困扰,现在自顾不暇。
以不支持意大利独立运动和法国革命党为代价,换取巴黎政府的默认我们这次行动,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
西班牙在国际上一直都紧跟法国人的步子,只要法国政府不反对,他们多半也不会冒头。
德意志联邦就算是不支持我们,也不会反对。我们可以宣扬民族主义,强调德意志民族和奥斯曼帝国间的仇恨,获得他们的支持不难。
北欧联邦相隔甚远,这场战争不会涉及到他们的利益。况且,我们替俄国人担保了一笔北欧联邦的贷款。
如果他们还需要我们为这笔贷款提供安全保障,就不会站在我们的对立面。
最麻烦的是英俄两国。想要获得英国政府的支持,基本上不可能,我们没有那么多利益可以拿出来交换。
外交部接下来的工作重心会放在俄国人身上。如果我们能够做出一定让步,或者是将奥斯曼帝国的部分领土割让给俄国人,沙皇政府应该不会拒绝。”
外交的核心在于利益,现在又到了利益交换的时候。只要出价足够高,就没有收买不了的。
望着墙上的近东地图,弗朗茨沉思了片刻功夫后,做出了决定:“如果俄国人肯一起出兵,那么东部以阿拉库斯河为界,小亚细亚半岛以安纳托尼亚高原为界。
如果沙皇政府不愿意出兵,只是在外交上支持我们,那么他们就只能获得大高加索山脉以北的领土,小亚细亚半岛就没他们的份儿了。”
毫无疑问,无论哪一种分配方式,奥地利都拿走的最大一份利益,不再是“两国平分奥斯曼”。
现实就这么残酷,利益永远都和实力对等。弗朗茨出的价,也是基于俄国人的自身实力。
尤其是第一种方案,两国一起瓜分奥斯曼帝国,看似公平合理的出价,实际上也是包藏祸心。
看看弗朗茨划定的边界线就知道,俄奥两国一直睦邻友好也就罢了,如果某一天两国翻了脸,那就处处都是漏洞。
俄属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半岛,都直接暴露在奥地利的兵锋之下,顷刻间就会沦陷。
这是地理位置和实力共同决定的,看似都和俄罗斯帝国连成了一片,然而那只是地理意义上的连成一片。
中间有山脉阻隔,铁路是指望不上了,交通完全靠黑海。
只要君士坦丁堡一丢,奥地利海军进入黑海,生命线就被切断了。
就算是俄国人守住了君士坦丁堡也没用,黑海舰队已经没了。
奥地利陆地上随便推进到任何一个黑海沿岸的港口,放一打潜艇进入黑海,同样可以达到目的。
现代化战争,打得就是后勤,军队一旦丧失了后勤补给,就什么也不是了。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一个巨大的陷阱,沙皇政府在这些地区投入的力量越大,付出的损失就越惨重。
……
巴黎,自从传出欧洲各国要在这里召开国际会议,共同遏制革命思想扩散的消息后,局势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数十万巴黎民众走上街头,抗议政府勾结国际反动实力,阴谋迫害革命。
民众的抗议声,清晰可见的传入了凡尔赛宫,拿破仑四世整个人都变得憔悴了起来,仿佛一下子苍老了二十岁。
没有办法,每天都有一群人在外面闹腾,这样的精神摧残,真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
调集部队驱散游行民众?这没有任何作用,刚刚驱散了,一会儿又聚集了起来。
最关键的是人家是合法抗议,在没有采取过激行为前,政府是无权镇压的。
不是拿破仑四世遵守规矩,主要是心里没底,怕激化矛盾,不敢下令镇压。
目前被法国政府镇压的,都是已经发动叛乱的极端分子,抗议游行的民众不在其中,也镇压不过来。
据不完全统计,最近一段时间,法兰西至少有三分一的人,参与了游行示威活动。
将手中的文件随地一扔,拿破仑四世愤怒的咆哮道:“谁能告诉我,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皇帝的脾气越来越不好了,这是大家最清晰的感受。脾气再怎么不好,工作还是要正常进行。
外交大臣特伦斯·布尔金汇报道:“陛下,刚刚收到从维也纳传来的消息,奥地利人正在策划入侵奥斯曼帝国。”
拿破仑四世摇了摇头:“我的外交大臣,这样鸡毛蒜皮的小事,你们看着办就行了,不用拿来烦我!”
“奥地利入侵奥斯曼”也变成了小事,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估计国际上就不会有大事了。
特伦斯·布尔金硬着头皮提醒道:“陛下,这次非比寻常,不是普通的战争,奥地利人是想要一口吞下奥斯曼帝国。
一旦让他们的计划完成,除了缺少君士坦丁堡外,又是一个东罗马帝国。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
影响确实非常大,真要是让奥地利吞并了奥斯曼帝国,造成的影响比“东罗马帝国”复兴还要可怕。
至少历史上的东罗马帝国,疆域面积没有延伸到中欧地区,没有遍及全世界的殖民帝国。
拿破仑四世苦笑着摇了摇头:“就算是如此,那又能怎么样。以我们现在的状况,你认为还有能力干涉么?
要不然你出去对民众们说:为了保住奥斯曼帝国,要出兵和奥地利打一仗,看他们会怎么做。
至于奥地利可能会做大的问题,还是交给该死的英国佬去头疼吧!”
特伦斯·布尔金欲言又止,他还没有活够,不想出去找刺激。
在反战思潮、革命思潮浓郁的巴黎,政府敢出兵帮奥斯曼打仗,那不是逼着大家革命么?
既然无能为力,那就索性放手算了。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毒打,拿破仑四世已经成熟了起来,知道了务实。
……
时间一天天过去,距离巴黎国际会议的时间越来越近,巴黎的局势也变得越发紧张了起来。
傍晚,郊外的一家普通农舍内,已经汇聚了数十号人。
一名络腮胡子的中年人率先开口:“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波拿巴政府恐怕是不会妥协了。
如果让巴黎国际会议顺利举行,让欧洲这些君主们勾结起来,我们革命的成功率就更低了。”
一名书生气的青年猛的一拍桌子:“不能再等下去了,现在革命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民众苦波拿巴王朝久已,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
似乎是觉察到气氛不对,会议的组织者急忙安抚道:“小洛夫,有话好好说,不要这么激动。
我们的准备还不够充分,除了在国民卫队中有一定影响力外,别的部队都来不及渗透进去。
没有军队的支持,想要完成革命,几乎是不可能的。”
虽然有些残酷,但这就是事实。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没有军队的支持,想要武装革命夺取政权,本身就是天方夜谭。
小诺夫反驳道:“费居宁先生,事情不是这样的。
革命浪潮来之不易,上一次席卷欧陆的革命浪潮,还是1848年。
如果错过了这一次机会,谁也不知道下一次革命浪潮出现是什么时候。
没有大环境做支撑,仅凭我们自己的力量,就算是准备的再充分,也无法对抗来自君主集团的反扑。
到了现在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到了不得不拼的地步,等巴黎国际会议结束,君主集团联合了起来,再想要行动就晚了。”
……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七章、巴黎公社
1882年4月15日,国际会议举行的同一天,多个法国革命组织联合发动起义,公推社会主义者布朗基为领袖。
起义军攻占了警察局,夺取了城防军军火库,控制了使馆区,席卷了大半个巴黎。
战火烧到了凡尔赛宫,拿破仑四世带着宫廷卫队连夜逃出巴黎,遥控指挥依旧忠于皇帝的军队镇压叛乱。
收到这个消息,弗朗茨直接被惊呆了。醒过来后的第一反应就是:革命党的战斗力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强大了?法国政府是纸糊的么?
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够回答。和以往的巴黎革命一样,只要第一枪成功了,就能够很快的席卷全城。
革命军占领了巴黎,这次国际会议也就变成了笑话。
白天还在讨论如何遏制革命思想传播,晚上就落入了革命党手中,估计参加会议的代表们现在都很懵逼。
到底是经历过大风大浪,弗朗茨很快就恢复了过来,关心的问道:“拿破仑四世还能够控制多少军队,有没有镇压叛乱的能力?”
“不确定!”外交大臣韦森贝格摇了摇头,给出了一个否定的答案。随即解释道:“除了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第七师,这几支嫡系部队可以确定是支持皇帝的外,别的部队暂时立场不明。
巴黎革命才刚刚发生,大家事先没有准备,估计很多人都会先观望局势,暂时不会表明立场。
忽略掉没有表明立场的军队,拿破仑四世控制的军队仍然具备优势,巴黎革命能够成功,那是因为忠于皇帝的军队不在巴黎。
第七师在镇压里昂叛乱,第一师和第二师在镇压意大利独立运动,第三师驻扎在巴黎城外。
在巴黎革命爆发的同一天,郊外的戈内斯也爆发了叛乱,时间只是提前了五个小时,第三师主力被派出去镇压。
留守巴黎的城防军,大都是巴黎本地人组成,本身就同情革命,叛乱爆发后城防军没有及时出兵镇压,也是导致叛乱扩大化的重要原因。
这次巴黎革命成功充满了太多的巧合性,仿佛就像是有人在背后操纵,故意给叛军创造了机会。
据说战火烧到了凡尔赛宫,拿破仑四世才受到叛乱的消息。
有能力调开军队,并且拦截消息,必定在政府和军队中拥有不小的实力。
法国革命党还没有能力渗透到这个地步,有实力、并且有动机这么干的,多半是奥尔良王朝和波旁王朝的复辟势力。”
弗朗茨揉了揉额头,走到窗户前眺望了一眼远方,现在他不得不为拿破仑四世捏了一把汗。
外有革命党肆掠,政府内部还有前王室复辟势力扯后腿,以及随时可能落井下石的财团势力。
在这么复杂的局势下,想要坐稳皇位可不简单。可以说这是全世界最烫手的皇位,没有之一。
费利克斯首相:“没有那么严重,革命党内部也是矛盾重重,控制巴黎的势力团体至少超过十个。
这里面还混杂了很多保王党复辟势力,在推翻波拿巴王朝统治的问题上,他们达成了一致才勉强联合了起来。
接下来涉及到政治体制、利益分配的时候,原本的盟友就变成了敌人。
或许迫于政府军压力,他们暂时不会翻脸,但是也不能指望他们亲密合作。
拿破仑四世现在已经离开巴黎,凭借父亲拿破仑三世的威望,加上手中控制的金元,获得军方的支持并不难。
如果不发生意外的话,我觉得要不了一个月,巴黎革命就会结束。”
“乐观派vs悲观派”,站在弗朗茨个人的立场上,自然是希望拿破仑四世能够尽快镇压叛乱。
至于“暗中操纵,让革命党和政府一直杀下去,搅乱法兰西。”想想就行了,半点儿可行性都没有。
这是法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三家王室分裂了实力最强大的保王派,这导致政府丧失了长期性作战的能力。
换句话说就是:只要拿破仑四世没有在短时间内把叛乱镇压下去,波拿巴王朝就要完蛋了。
换一个王朝无所谓,弗朗茨不在乎法国是哪个王朝主政,可要是让法国政权落入革命党手中,那就不行了。
有这么一个成功的先例在,欧洲革命浪潮还不得进入一个新的高度,到时候也不要想进攻奥斯曼了,忙着灭火都来不及。
沉思了片刻功夫后,弗朗茨做出了决定:“最好是如此,不过我们还是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外交部和英俄两国沟通,想必他们也不想看到法国局面失控,必要的时候可以组织干涉联军。”
“欧洲才是根本”,在此之前弗朗茨一直都不认可,现在他不得不承认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作为一个欧洲国家,无论是战略核心是什么,都不得不受欧洲局势影响。
从表面上来看,法国爆发内乱,现在奥地利出兵统一德意志地区是最好的选择。
然而,维也纳政府这么多政治家,都没有提这个问题。
显然,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现在德意志地区也是风起云涌,革命浪潮一波接着一波。
这个时候出兵统一德意志地区,相当于把革命浪潮引入了奥地利,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维也纳政府都要梳理内患儿部矛盾。
打开地图就知道,奥地利的战略局势一点儿也不美好,可谓是强敌环顾。
东边是贪婪的毛熊,西边有牛逼哄哄的法兰西,南边是世仇奥斯曼帝国,要是统一了德意志地区,北边还要直面临北欧联邦和不列颠。
表面上看法兰西在内乱,俄国人还在舔伤口,奥地利还有先下手为强的能力,可以提前解决掉威胁。
然而法俄都是大国,一次性根本就弄不死,不死就有恢复的一天。在仇恨的力量趋势下,大家还会陷入长期对抗中。
政治不是单纯的区分敌友游戏,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敌友,在利益面前,“敌友”关系随时都可能发生逆转。
如果一个国家因为邻居存在潜在威胁,就盲目对人家发动战争,那么举世皆敌的日子就不远了。
维也纳政府选择奥斯曼帝国做突破口,除了战略上需要外,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比较弱,能够一巴掌拍死,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
……
图尔,这座古老的城市,继文艺复兴后再次成为了法兰西的政治中心。
逃离巴黎之后,拿破仑四世就一口气跑到图尔,这里也就成为了法兰西帝国政府的临时办公地点。
坦率的说,波拿巴王朝还是比较得人心的。远的拿破仑那是法兰西的骄傲,近的拿破仑三世同样是法兰西的英雄。
拿破仑四世虽然没有什么丰功伟绩,可他也没有什么劣迹,普通民众对他这个皇帝没有多少恶感。
国内层出不穷的叛乱,并不是说大家就是要造反,很多叛乱都是资本家的惹的祸。
在经济危机中落井下石,囤积居奇、哄抬物价,逼得底层民众活不下去,人家才跳出来造反的。
在法兰西发生的多起叛乱事件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民众一拥而上抢夺食物,抢完了人也就散了。
革命思想浓郁的只是巴黎,图尔这样的中小城市,民众们的革命热情就不怎么高。
最好的证据就是,拿破仑四世受到了图尔的居民热烈欢迎。当然,这和巴黎革命的消息没有传过来,也有一定的关系。
“第五师和第六师出发了没有?”拿破仑四世问道
陆军大臣路斯基尼亚·哈菲兹回答道:“第五师昨天上午就已经开拔,第六师今天早上也出发了,最多再过三天他们就会抵达巴黎镇压叛乱。”
听到这个消息,拿破仑四世松了一口气。军队肯接受命令,就意味着局势还没有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神圣罗马帝国 第八章、债务延期
柏林王宫,腓特烈三世只感到压力山大。受战争的影响,经济危机爆发后,普鲁士王国早早的陷入了大萧条中。
柏林政府能够支撑到现在,那都是靠掀翻桌子,抄家获得了一笔资金。
掀翻桌子也是代价的,尽管腓特烈三世采取了果断措施,及时恢复了生产,但政府的财政收入还是大受影响。
如果只是如此,那也没什么,过些日子总能够恢复的。
偏偏屋漏遭逢连夜雨,刚刚把工厂分配下去,大家正准备撸起袖子干的时候,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来了。
大量的产品堆积如山,却又销售不出去。拿到工厂的官兵们,当然要找政府解决问题了。
没有足够的市场,腓特烈三世也变不出市场来。全欧洲都产能过剩,英奥两个大流氓又肆无忌惮玩倾销。
搞得现在国际上工商业制品价格比普鲁士企业的生产成本都低。不仅是价格上没法比,质量上普鲁士的产品差得远。
柏林政府和英国债主有协议,理论上来说他们可以用工商业制品抵债的,遗憾的是定价权在英国人手中。
比如说现在,英国人就参照国际市场上的批发价格打个七折,再综合质量评估扣款后,就是最终的定价。
按英国人的定价,大部分商品的价格,还不到生产成本的一半。
“卖”是血亏,这笔损失还不能让生产者承担,要不然全国的工厂有一家算一家,全部都要破产。
这是柏林政府万万不能接受的,现在这帮工厂主都是普鲁士王国的基石。
好不容易才用经济利益收买,令容克贵族接受了裁军,现在马上就砸了他们的饭碗,那是死政府的。
欧洲革命浪潮这么汹涌,普鲁士王国能够保持稳定,就是因为保住了就业。
工厂都是工人自己的,自然不存在失业。为了安抚人心,柏林政府可是向大家保证,成本价兜底的。
在经济运转正常的时候,这个承诺自然没有问题。企业是要赚钱的,没有谁会故意生产一堆滞销的产品,丢给政府找麻烦。
现在不一样了,经济危机爆发,市场糟糕的是一塌糊涂,企业根本就赚不到钱。
按照约定,现在大家的产品卖不出去了,柏林政府就有义务,用成本价帮他们处理掉。
普鲁士没有殖民地,想要进行商品倾销,就必须要和欧洲各国竞争。
单纯从经济角度上来看,英国人的定价是合理的。普鲁士的工商业制品确实没有竞争力,只能玩儿价格战。
欧洲大陆就不要指望了,受经济危机影响,大部分欧洲民众都很穷,除非是刚需类商品,要不然很难找到市场。
对很多人来说,这个时候的刚需商品就是粮食,很遗憾这玩意儿普鲁士自己都不够吃,出口是不存在的。
这些质量不好的工商业制品,只能往海外倾销。毫无疑问,普鲁士不具备进行全球倾销的能力,大部分海外市场他们都进不去。
拥有较为完善的商业网络,有能力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区进行倾销的国家,一共就那么几个。
分别是英、奥、法、西、荷、葡,这六个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殖民帝国。
其中西班牙、荷兰、葡萄牙均以没落,商业网络还在,殖民地却没有多少,无力消化普鲁士的工业产能。
法兰西的殖民地不少,市场却不大,国内的资本家就不够瓜分,自然不可能放普鲁士商品进入。
奥地利的殖民地开发不错,市场相对完善,可惜奥地利本身的工业产能就很庞大,没有多余的市场。
况且,就算是放普鲁士商品进去,面对奥地利商品的竞争,他们也卖不出去。
英国人的殖民地最多,市场相对充足,内部竞争也不是那么激烈,可以说是普鲁士的唯一选择。
这种背景下,英国人自然要压价了。一面出口工业原材料给普鲁士,一面接受普鲁士的工商业制品抵债,看似在给柏林政府帮忙,实在是普鲁士在替他们白打工。
不仅仅只是白打工,现在英国人又更进一步,要让普鲁士王国赔本打工。
腓特烈三世现在的心情就如同:幸幸苦苦打了一年工,年底算账一分钱未赚,还倒欠一屁股债。
偏偏他还不能拒绝,要不然失了业,房贷、信用卡、~~呗一起压上来,那简直就是……
日子总是要过的,“血亏”总比“血本无归”的好。被压价也只能认了,柏林政府不得不硬着头皮承担这笔损失。
腓特烈三世期待的问:“情况怎么样,英国人同意债务延期了么?”
没有办法,普鲁士王国资源匮乏,必须要进口工业原材料,马克大家是不认的,这就必须要消耗外汇。
和英国人达成的实物抵偿协议,并不是说把商品丢给债主就行了,柏林政府还没有那么霸气。
普鲁士的债主大都是银行、金融机构,这些人都是玩儿金融的,对国际商品贸易没兴趣。
真实情况是普鲁士把工商业产品卖给英国资本家换取的外汇,在扣除成本后,剩下的钱都拿去还债。
“协议”的作用是英国政府同样放普鲁士商品进来。要不然在自由贸易体系下,普鲁士商品的销售范围仅限于英国本土,不用想也知道,那根本就卖不动。
现在遭遇价格暴跌,商品的销售价格,还不够工业原材料的成本,做了赔本的买卖,柏林政府自然没“外汇”还债了。
外交大臣弗德曼的脸色一下子沉了下来:“我们已经想尽了办法,甚至还获得了伦敦政府的支持,最后协商还是失败了。
这次经济危机对英国的影响,比我们预想中还要大,银行现在也缺钱。
我们的债主之一,加里特银行就因为资金链断裂,在谈判途中破产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