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为了赢得战争,柏林政府已经习惯了装聋作哑。只要是对战争有利的,都可以去做。
节制地方政府的事情,这是第一例,绝不会是最后一例。
开了这个不好的头,对政府权威无疑是沉重的一击。不过在坐的都是军人,屁股下面的位置决定了他们必须要倾向军方。
瓦氏凯维斯脸上一喜,能够拿到地方部队指挥权都是意外之喜,现在连地方政府都可以节制,那么能够调动的资源就大大增加了。
有这么多资源,他都不能坚守40天,那就可以回家种地了,免得留下来丢人现眼。
瓦氏凯维斯肯定的回答道:“没有问题,第三集团军保证完成任务!”
毛奇看了瓦氏凯维斯一眼,眉梢流露出一缕同情之色,迅速掩盖了过去,语重心长的警告道:
“你不要高兴的太早,第三集团军只有15.6万人,就算是加上20万地方部队,加起来的总兵力也只有敌人的六成多。
就算是作为防守的一方,占据了地利优势,我们仍然处于劣势地位,必须要小心谨慎。
地方部队刚刚组建不久,很多人连基础的军事训练都没有完成,战斗力你最好不要抱有太大的希望。
战场上局势千变万化,这个40天只是最低期限。如果中途发生变故,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够增援华沙。”
“是,元帅!”瓦氏凯维斯严肃的回答道
眉宇中还带着几分感激,毛奇出任总指挥以来,对第三集团军还是很照顾的,无论是物资补充、还是分配作战任务,都没有区别对待过。
防守华沙,这是第三集团自开战以来接到挑战性最高的任务。不过,高风险也意味着高回报,这种高难度的任务,也最容易出战功。
瓦氏凯维斯是有追求的,并不惧怕挑战。毛奇的警告,他只当是主帅对下属关心,丝毫没有产生怀疑。
毛奇满意的点了点头:“很好,既然你这么有信心,防守华沙的任务就交给第三集团军了。
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其余部队,立即收拾行囊,明天一早向波兹南出发。
由于铁路运力有限,重武器、后勤物资由火车运输,部队轻装上阵徒步出发。”
普波联邦的铁路设施已经相对完善,不过再怎么完善,也没有办法将数十万军队、连同后勤物资,在短时间运送到数百里之外。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节省时间,自然要优先运送武器装备、战略物资,士兵还是要徒步行军。
好在,波兰的面积不大。从华沙到波兹南不到37普里(约合280公里),部队轻装上阵差不多也就一个星期的路程。
当然,这是理论上的数据。实际上需要的时间肯定会更长,大兵团作战速度本身就快不起来。
在抵达战场前,肯定先要把重武器、后勤物资先发放到部队手中,这需要考验后勤组织能力。
如果组织能力不过关,不能及时完成这些工作,那还不如让士兵带着武器装备、后勤物资上路,免得出现混乱浪费时间。
……
神圣罗马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两百七十七章、难民危机
俄军指挥部,伊万诺夫正沉浸在夺取波兹南的喜悦中。这可以说是开战以来,俄军取得的最大战果,战略意义丝毫不弱于收复斯摩林斯克。
打开地图就知道,波兹南地处波兰平原中心,是普波之间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工业中心。
俄军占领了这里,也意味着他们切断了华沙同后方联系的大动脉,毛奇率领的普军主力即将变成孤军。
一名青年军官,匆匆而来汇报道:“元帅,前线传来消息,据飞艇侦查昨天有大股敌军撤离华沙地区,数量有数十万之多。
敌人的行军速度非常快,疑似主力部队,不过他们没有携带重武器,暂时无法确定。”
伊万诺夫心中一惊,暗自想道:“不好,敌人要跑。”随即又迟疑了起来,毛奇诡计多端,用兵常常出人意料,谁也不知道这会不会是虚晃一枪。
飞艇只能侦查,很难分清楚下方是不是主力部队。华沙地区还有大量的地方部队,完全拥有冒充主力部队的能力。
同样的计谋,在去年的冬季会战中,毛奇就已经用过了。前不久的华沙会战中,敌人又故技重施骗过了俄第四军。
不过就这么放弃,伊万诺夫又不甘心,要是现在放走了普军主力,未来再想要围歼他们就难了。
略加思索过后,伊万诺夫做出了决定:“命令第七军立即派骑兵深入敌境侦查,确定是不是敌人的主力。
把消息通报给第八军,令他们破坏掉普军返回途中的道路、桥梁,做好拦截敌人西归的准备。
命令第九军立即前往波兹南和第八军汇合,共同执行拦截任务。
命令第十一军、第十七军留下少量部队防守,主力尽快前往波兹南增援。
命令第三军、第六军、第七军立即靠拢,一旦确定敌人主力离开,立即进攻华沙。
命令正在修整的第四军、第五军,做好战斗准备,随时增援华沙战场。
命令第十三军、第十四军放弃原来的作战任务,切断华沙敌军同东普鲁士地区的联系。”
伊万诺夫还是那个伊万诺夫,并没有因为敌人可能撤退,就盲目的下令追击。
普军为了抓紧时间跑路,没有携带重武器装备,如果将华沙地区的几个骑兵师全部派出去,拦截他们的成功率还是非常高的。
问题是拦住了又能怎么样?
华沙地区的俄第四军、第五军都废掉了,第七军也在前面的战斗中元气大伤,战斗力大打折扣,保持着战斗力的第三军、第六军提前结束了修整,战斗力同样不在巅峰状态。
这些军队就算是追了上去,也没有围歼普军主力的实力。何况要进行追击,也必须要解决了留守在华沙地区的普军才行。
考虑到其中的风险,伊万诺夫宁愿选择更加保守的战术,在更远的波兹南地区进行拦截。
稳妥是稳妥了,成功率也低得可怜。波兰平原一马平川,根本就无险可守,敌人可以选的路太多了。
除非是运气爆棚,要不然第八军根本就拦不住。伊万诺夫下令增援并不是真的要把普军主力拦截在波兰地区,将他们堵在波兰之外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喜欢稳扎稳打的伊万诺夫,不介意先肃清了华沙地区的敌人,再集中兵力和普军决战。
……
维也纳宫,收到了俄军占领波兹南的消息,弗朗茨一口茶直接喷了出去。
直觉告诉他,这里面大有问题。
波兹南的战略价值,毛奇不可能不知道。再怎么兵力紧缺,也不可能忽视这样的战略要地。
即便是主力部队不足,二线部队也要补够。然而,波兹南地区就部署了三个不满编的二线步兵师,其中驻守在波兹南城的只有七千人。
这点儿兵力,就差告诉敌人,我们这里兵力薄弱快过来进攻。
弗朗茨问道:“阿尔布雷希特,你觉得毛奇想要干什么?诱敌深入,准备吃掉俄国人的第八军?”
参谋长阿尔布雷希特笑道:“可能有这方面的因素,不过更多的应该是为了保存实力,早点儿跳出华沙那个大坑。
俄国人的优势太大,正面对抗普波联邦没有丝毫胜算。想要翻盘,毛奇只能出奇招。
具体是什么我不清楚,不过从军事上出发,放弃波兰拉长俄国人的战线,确实可以增加普军的胜算。
波兹南地区失守,还牵扯到了历史遗留问题。从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该地区就被划给了普鲁士王国,不过当地人一直都不怎么服气。
确切的说是当地的资本家、贵族、知识分子,对柏林政府非常不满。
表面上是柏林政府的民族融合政策,在当地推行日耳曼化,实际上是容克贵族占据了政府中大部分利益,他们这些后来者残羹冷炙都没拿到。
平常时期这些人闹不出来乱子,战争年代就不一样了,尤其是眼看俄国人就要获胜,这些失意者自然就活跃了。
或许,毛奇想要一次性拔出这些隐患,故意让他们暴露出来。”
“引蛇出洞,清除异己。”
这种事情,弗朗茨也是轻车熟路。政治斗争本来就是残酷的,没有办法变成自己人,那就只能清洗掉了。
战争进行到现在这一步,普波联邦的内部矛盾实质上也积累到了一个巅峰,就差一个导火索就要爆炸。波兹南既然成了隐患,自然要清洗了。
看了看地图,弗朗茨由衷的感叹道:“毛奇真够狠的,华沙地区那几十万军队,说放弃就放弃了!”
这种做法没有什么不对。正所谓“慈不掌兵”,为了赢得战争,没有什么不能舍弃的。
看似舍弃了几十万军队,实际上柏林政府并不亏,战争进行到现在双方已经仇深似海,只要有希望波兰人就不会投降。
这些部队大都是当地人,想要一战歼灭几乎不可能。不能够全歼,就算是取得了胜利,战后想要肃清地方也非常的困难。
柏林政府只要派人插一手,地方游击队就诞生了。只要想想前期哥萨克骑兵在波兰地区的暴行,就知道当地民众有多仇视俄国人,后面的游击战有得打。
财政大臣卡尔笑道:“陛下,毛奇恐怕也是逼不得已。华沙地区可不是只有几十万军队,还有大量的难民。
战争迟迟不结束,这些人无法返乡恢复生产,普波联邦提供不了这么多就业岗位,波兰地区可以说遍地都是难民。
初步估算,大约有将近三百万人领着柏林政府的救济粮,其中约有一半人完全丧失了生计来源。
在养着上百万军队的同时,再养着数百万难民,即便是有英国人输血,柏林政府的财政也受不了。
丢了波兰地区,同样也丢了这个沉重的负担。在这个问题上,柏林政府应该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难民永远都是最令人头疼的,奥地利在大规模接受难民不假,可惜殖民政府已经过了饥不择食的年代,已经设置了门槛,语言文字那一关就拦下了绝大部分人。
英法殖民地、美洲国家倒是欢迎移民,可惜要自己买船票,到了地方也需要自己想办法谋生计。
弗朗茨点了点头:“这对柏林政府是一个难题,不过应该难不倒俄国人,他们有丰富的应对经验,就是不知道亚历山大二世这次会怎么做了。”
救济是不可能的,这些难民大部分都是俄军制造出来的,沙皇政府就算是出钱救济,也收复不了民心。
况且,沙皇政府也不富裕,这种毫无意义的投入,亚历山大二世肯定不会干。
屠杀是最后的选择,涉及到了数百万人,估计俄国人也不一定下得了手。
驱逐或许不是最好的办法,却是沙皇政府最有可能选的,就如同第二次近东战争一样,俄军驱逐了大量的奥斯曼民众涌入内陆地区,人为制造了大饥荒,重创了奥斯曼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两百七十八章、止损
1880年11月27日,普军抵达波兹南地区,简单的休整过后,次日向俄第八军发起了进攻。
在俄国人骑兵、飞艇的骚扰下,从华沙抵达波兹南,仅仅只花费了不到8天时间,普军用事实阐述了什么是兵贵神速。
有点儿军事常识的都知道,军队数量越多、协调难度越大、行军速度越慢。
普军的总兵力高达46.8万,能够在8天之内完成两百八十多公里行军,完全就是军事史上的奇迹。
如果组织能力不够强,或许前面的部队抵达了目的地,后面的部队还没有出发。
反正这么多人排队,从波兹南排到华沙可以排两排。
毫无疑问,普军的快速行动,超过了俄国人的估计。距离更近的第九军都没有赶到,敌人就先一步到了。
尽管俄第八军奋勇抵抗,也无济于事。不要说拦截普军西归,能不能守住波兹南都成了问题。
……
俄军指挥部,看着手中的求援电报,伊万诺夫无奈的叹了一口气。
“命令第八军固守波兹南等待援军,命令第九军加快行军速度,尽快增援第八军。”
参谋朱利安·贝内特乌提醒道:“元帅,普军主力两天前就抵达波兹南地区,现在波兹南城可能已经被包围了。
这个时候第九军赶过去,很难马上和城内的第八军汇合,反而有可能被敌人围点打援。
第八军有城市可以固守,支撑十天半个月不成问题。不如让第九军和十一军、十七军汇合后,再前往增援。”
从军事上来说,朱利安·贝内特乌的担心是非常有道理的。在野战中一个第九军,确实不可能是敌人主力的对手。
如果发生了遭遇战,轻则损失惨重,重则全军覆没。没有了第九军,仅凭后面的两个二线军,同样也不会是敌人的对手。
伊万诺夫冷笑着说道:“没有必要,如果毛奇有这么好的胃口,把第九军送给他们又能如何呢?
第八军总兵力高达21.6万,第九军总兵力18.7万,加起来都超过了40万,哪有这么容易被吞下。
如果不能速战速决,我们的十一军和十七军就抵达战场了。就算是毛奇能够获胜,战后他们还能剩下多少军队?
主力部队耗光了,再想要恢复过来,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我们不会给他们时间。
现在毛奇手中这支部队,可是普军的精华,他要是舍得拿出来交换,我们又何必要小气呢!”
柏林政府已经开始全民动员了,新编部队没有能够形成战斗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军官不足和老兵数量太少。
毛奇手中这支普军精锐,就显得格外重要。有这支部队在,以老兵带新兵,普军还有再爆发最后一波的机会。
当然,想要爆发并不容易,普军缺乏足够的时间,伊万诺夫不会给他们留下喘息的机会。
战争进行到了现在,损失已经不重要了。打开地图就会发现,普波联邦已经丧失55%的国土、40%的人口、一半的粮食产能和三分之一的工业。
这还只是一个开始,战火已经烧到了普鲁士王国腹地,一旦华沙地区沦陷,普波联邦就只剩下三分之一了。
不管普军战场上打得多漂亮,都无法弥补国力上的差距,普军的后继无力已经越发明显。
……
俄军在波兹南地区吃了亏,不等于在其他战场上也吃了亏。
波罗的海一带,俄国人拥有海上优势,海陆并进压着普军狠揍,已经占据了四分之一个东普鲁士地。
华沙地区,从普军主力撤离之后,强弱之势就调过来了。虽然没有能够攻破华沙城,不过也快了。
不是守卫华沙的波兰人不卖命,实在是俄国人太阴险,将大量的难民驱逐入城,增加了守军的压力。
负责突袭柏林的俄第十军,现在距离柏林已经不足八十公里。当然,这个距离可能就是极限了,再想要前进就不是第十军能够做到的。
从军事上来看,俄第十军的突袭显然是失败了,根本就没有起到突袭的作用,早早就被敌人发现了。
政治上就不一样了,第十军出现在了柏林附近,给普波联邦带来的影响是灾难性的,越来越多的人对这场战争持悲观态度。
如果不是和俄国人仇恨太深,为了这场战争压上去的筹码太多,实在是没有了退路,没准柏林政府已经和俄国人妥协了。
伦敦,在确定普波联邦大势已去后,本杰明内阁就在思考如何及时止损,将不列颠的损失降到最低。
财政大臣加菲尔德:“经过我们调查的数据分析,最乐观的估计普波联邦一旦战败,我们至少会有损失掉3亿英镑财富。
而普波联邦的全部海外资产加起来,可能都不到1.5亿英镑,包括柏林政府账户的最后存款和抵押给我们的黄金。
这些海外资产,大部分都分布奥属非洲,并且在私人名下,我们就算是想要冻结都做不到。”
毫无疑问,现在想要止损已经很难了。普波联邦的家底太薄,很多抵押品都是建立在赢得战争的前提下,才能够兑现。
理论上来说,立即冻结柏林政府在不列颠的银行账户,没收他们抵押的黄金、海外资产,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
实际上,根本就没有操作的可能性。作为世界霸主,不列颠也是要脸的,这个时候落井下石,让其他的小弟心里怎么想?
不列颠虽然强大,却没有到不需要小弟的地步。
现在是英法奥三国时代,还没有谁能够一家独大。在三大国不支持上阵的背景下,谁拉拢的小弟更多,谁就在国际政治上占据了优势。
外交大臣爱德华:“冻结资产就不用想了,包括柏林政府抵押给我们的黄金,同样也不能动,至少在普波联邦完蛋之前我们不能动。
当务之急,还是想办法保住普波联邦,至少要保住普鲁士王国。
我们需要做出榜样来,让世界各国都知道,和不列颠合作就算是失败了,我们也有实力保住他们。”
某种意义上来说,普俄战争也是英法奥矛盾延续,三国利用这场战争进行政治博弈,只不过法国人中途退出了,最后变成了英奥之间博弈。
大国竞争不是一朝一夕,今天输了明天赢回来就是。要是因为在斗争中吃了亏,转手就捅小弟一刀,谁还敢和他们合作?
财政大臣加菲尔德点了点头:“当然,这是必须的。只有债务人在,我们才有可能收回投资。
现在的柏林政府太穷了,就算是冻结了他们的全部资产,也弥补不了我们的损失。
问题是我们能够保住他们么?现在俄国人占据了上风,我可不认为沙皇政府会因为我们的面子,就放过这个大敌。”
不列颠的面子有多大?这是一个没有准确答案的问题,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都有不同的答案。
从伦敦政府支持普波联邦开始,他们的面子在俄罗斯帝国就不好使了。伤害到了自家的利益,沙皇政府可不在乎什么英国威胁。
外交大臣爱德华:“这可由不得俄国人不答应,没有哪个国家想看到俄国人势力深入中欧地区,包括支持他们的奥地利。
如果让俄国人吞并了普波联邦,奥地利的中欧帝国梦怎么实现?维也纳政府的底线,应该是让沙皇政府收回波兰—立陶宛地区。
唯一值得担心的是俄奥两国可能有瓜分普波联邦秘密。这可是维也纳政府的强项,谁也不知道这些年他们缔结了多少密约。”
“奥地利的密约”也是欧洲热门话题之一,广为流传的有俄奥密约、法奥密约、英奥密约、西奥密约、荷奥密约……以及和德意志邦国之间的密约。
毫无疑问,这里面很多密约都是无稽之谈。大部分都只是普通条约,因为政治需要暂时保密,到了外界就变成了所谓的“密约”。
维也纳政府从来都没有进行过解释,这玩意儿本来就是越抹越黑,很多就算是条约内容曝光了,还是有一大群人不信。
水是越搅越浑,真真假假的内容混杂在了一起,外界就更加难以分清了。
俄奥密约是肯定存在的,要不然光明面上的约定,还不足以令维也纳政府给沙皇政府投入血本,具体内容伦敦政府就不清楚了。
本杰明首相:“这不是问题,奥地利还没有做好准备,这个时候瓜分普波联邦,他们也没有底气一口吞下普鲁士王国。
我研究过弗朗茨,他对个人声誉非常重视,就算是要吞并普鲁士王国,他也不会选择这个时候和俄国人合作。
当务之急,还是要获得法国人支持,不能再拖下去了。我有一种不好的预感,总感觉欧洲要出大事。”
外交大臣爱德华笑道:“首相,你真幽默!欧洲大陆已经出大事了,普俄战争结束后,欧洲政治格局重新洗牌,未来法奥俄三国鼎足而立。
虽然我们这次支持普波联邦失败了,但欧洲大陆的局势还是不错的。
俄国人赢得了战争,欧洲大陆又增加了一个竞争者,未来维也纳政府的日子恐怕不会好过了。”
财政大臣加菲尔德:“爵士,你太乐观了。俄奥关系还是很不错的,短期内不存在翻脸的可能。
普俄战争给俄国人带来的损失可不小,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沙皇政府都要休养生息,根本就不会西进。
反倒是我们快要麻烦了。俄国人收拾了普波联邦,下一个目标很可能是中亚地区。”
柿子找软的捏,在这个弱肉强食的年代,再正常不过了。
元气大伤的俄罗斯帝国,无力和奥地利争锋,但是欺负中亚几个汗国还是没问题的。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两百七十九章、善战者无赫赫战功
波兹南普军指挥部,毛奇正忙着召开军事会议,商议要不要收复波兹南城。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波兹南地处波兰平原中心,又是交通枢纽、工业中心,自然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好。
地处波兰平原波兹南和地理位置险要扯不上关系,作为内陆腹心城市,波兹南不需要考虑外敌威胁,自然不会有多少防御工事。
表面上来看,应该很容易被攻克。实际上恰恰相反,俄第八军主力龟缩在城中,为了守城还将市区的民众全部赶了出来。
如果在后世的话,这或许是一件好事,意味着普军不必顾及平民伤亡,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