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提高粮食交易价格,本质上就是为了发财。从去年开始,长期低迷的粮价,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大家的利益。
好转的粮价,并没有实质上的意义,粮食产能过剩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无非资本家想要趁机赚上一笔,弥补在农业危机中的损失。
弗朗茨没有感到乐观,如果负责操盘的都是粮食资本家,那么为了自己的利益,超高、并且稳住粮食价格,才是最符合他们利益的。
很遗憾,目前欧洲三大粮食期货市场,除了奥地利的粮食资本家实力相对强劲,有一定话语权外,英法两国都是金融资本为主导。
即便是奥地利粮食资本家都没有操盘的实力,即便是加上相关的农产品加工产业资本,才勉强有这份儿实力。
英法就更不用说了,除非是整个实体经济资本绑在一起,要不然期货市场上永远都是金融资本的地盘。
短平快,永远都是资本的最佳追求,沉下心来做生意,可不是金融资本的目的,这就意味着粮食市场随时都有可能二次崩盘。
现在大家还在一起联手做高粮价,等涨得差不多了,吸引了足够的投机者进去接盘,就该末日降临了。
……
维也纳宫,弗朗茨召见了农业大臣霍尔斯。
“粮食价格正处于恢复中,不过产能过剩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农业部接下来的工作仍然是减产。
不用担心粮食不够,就算是遇到了突发情况,我们也拥有足够的战略储备应急。”
政府不能随便干涉市场,况且期货市场这种国际性的资本对赌游戏,也不是奥地利政府能够干预的。除非英法奥三国政府同时干预市场,不然只会起到副作用,造成更大的损失。
受农业危机影响,奥地利也出现了粮食滞销,政府执行的最低保护价政策,很快就收购了一大批粮食。
维也纳政府本身就是粮食消耗大户,根本就不担心粮食储存太多。政府机关、学校、军队,加起来有好几百万人要吃饭呢。
受弗朗茨影响,长期以来政府都有储存粮食的习惯。除了满足自用外,通常还会在粮食价格低的时候吃进,粮食价格高的时候抛出。
当然,这只是平常时期,农业危机全面爆发后,维也纳政府也不敢敞开收购了。继续那么玩儿,真的会破产。
农业大臣霍尔斯:“陛下,我们正在策划一次农业峰会,邀请欧洲从事农业领域的大资本家、大农场主一起参加。联合所有人的力量,一起出力稳定粮食价格。”
弗朗茨一愣,随及反应了过来。这种才是正常操作,作为世界第一农产品出口大国,遇到了农业危机怎么可能被动应对呢?
要知道农业危机爆发前,国际上农产品贸易的定价权,一直都在奥地利手中。
俄国人不守规矩和英国人玩儿起了捆绑贷款销售,打破了奥地利定价权上的垄断,从而导致粮食价格一泻千里。
经过这一波后,资本家们自然意识到了这种无规则竞争的可怕后果,这个时候再次抱团几乎是必然的。
农业部捣鼓这项计划,恐怕也离不开资本的影响。或是从事农业生产的贵族,或是相关领域的资本家,都有可能在幕后推手。
知道归知道,弗朗茨没有追根揭底的意思,这种事情是不可避免的。资本影响政府决策的方法很多,很多时候当事人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带节奏了。
“听起来很不错,只是凭什么落实呢?就算是农业峰会上达成再多的成果,在不具备强制约束力的情况下,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
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不如想办法推高原粮贸易的关税,增加竞争对手的成本。
多和大农场主主接触一下,相信他们会有同样的兴趣,鼓动他们发动广大农民群众,一起给政府施压。”
这个主意非常阴损,对工业落后的国家来说,非常的不利。或许发展到最后,可能会演变成对所有农产品加征关税。
不过弗朗茨丝毫不担心,受影响的无非是利润较低的初级加工企业。短期内对奥地利会有些影响,但长期来看,却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
总不能指望磨一辈子面吧?这种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企业,早晚会被挤压的无利可图。
要是不开发附加值更高的新产品出来,这种技术含量低,又站在原地不愿意前进的加工企业,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上是存活不了多久的。
这些都只是明面上的,如果没有其它方面的收益,这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术,弗朗茨怎么可能用呢?
抬高粮食价格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工业,物价上涨企业不得不支付更多的薪水,不然工人就活不下去了。
这才是弗朗茨的根本目的,或许短期来看,这种影响还不明显,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农产品进口关税越加越多,后遗症就要出来了。
高昂的人工成本会导致人工密集企业变得无利可图,为了更高的利益,资本家们势必会将资金投入到收益更高的金融领域。
原时空最先撑不住的就是法国人。普法战争过后,没有了政府对资本的压制,法国就沿着高利贷帝国的不归路开始狂奔。
英国人也是紧随其后,跟着自废武功。要不然二战时期,德国空军也无法在英伦三岛上空肆掠,更不用说靠潜艇封锁海上运输。
看着不理解的农业大臣,弗朗茨没有进行解释。这种隐晦手段,根本就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解释清楚的。万一泄露了出去,引起了各国的警惕,反而不美。
等事情发生后,再暴露出来那就无所谓了。政府可以降低关税,先看国内的农民答不答应。
就算是强行实施了,难道还能够指望在金融领域尝到了甜头的资本家回头不成?
没有尝到甜头的更不用考虑,不同于实体经济,玩儿金融一赔到底,那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赚得是暴利,赔出去的也是真金白银。财富就是一个数字,今天亿万富翁,明天天台上见。这种事情伦敦、巴黎、维也纳几个金融中心,每过一段时间都会上演。
下黑手归下黑手,该减产的还是要减产。打开窗户,望了望天空,弗朗茨补充道:“这些暗中进行就可以了,不要搞得人尽皆知。
农业部的工作重点,还是要想办法削减粮食产能,推广经济作物种植。政府可以鼓励企业和农民签订种植合同,让他们安心。
我看某些地区,贵族们捣鼓出来的农业合作社,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大家联合起来种植规模上去了,和企业谈判也更加有底气。
政府可以推动一些建立类似的半官方机构,或者是单纯的民间机构。由民众自由决定是否参与,管理机构也让他们自己选举。”
农业合作社也不是新事务了,在欧洲很多地区,都有这种互助共赢的组织。
真正在奥地利发展起来,还是废除农奴制和土地革命过后。最初的目的也不是为了互助,主要是贵族们想要保持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就出面建立了这种组织。
即便是到了现在,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加入的。封建糟粕随处可见,加入这些组织的不是自己的家臣,就是原来的农奴,拒绝接受其他人加入。
尤其是奥地利殖民时代开启后,看到有贵族通过这种模式在最短的时间内拉出一支支私军后,几乎所有的封地贵族都意识到了“农业合作社”的作用,纷纷行动了起来。
事实也证明,这种知根知底的私军,要比外面招募的雇佣兵靠谱的多。
非洲大陆可不是什么善地,尤其是发了财过后,背叛、出卖几乎每天都在上演,雇佣兵杀死雇主的事件也在民间广为流传。
或许是因为忠诚,或许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弗朗茨还没有听说哪个贵族,被自家的私军造反给咔擦了。
忠诚也不是白给的,要让人家卖命,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平常时期收买人心,就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粮食收购季节,作为农业合作社领头羊的贵族会出面和商人交涉,或者是直接组织人把粮食运出去销售,避免了被商人压价。
又比如说:推广农业耕耘技术、协调民间矛盾,偶尔还兼职放贷救急。
这方面老牌大贵族做得更好一些,他们早就吃饱、洗白上岸了,不会轻易拿自家声誉开玩笑。
……
幸好这是欧洲大陆,要不然就这些家伙的做法,早就掉脑袋了。
弗朗茨都想过要不要把这些封建残留踢出去,后来考虑到自己也是封建残留,默默的选择了看不见。
收买人心,就收买人心吧。反正都只是在他们原来地盘上活动,又没有乱伸爪子,更没有想要造反,弗朗茨也懒得管了。
有这些人在地方上看着,还可以保境安民,至少山贼、土匪、革命党之类的,都被他们拿去换了军功。
没错,在奥地利抓革命党也是军功,对这些敢造反的存在,弗朗茨是不遗余力的打击。
窝藏、包庇革命党,那么对不起,不管是谁都不要想好过,无非是怎么死的问题。
前车之鉴犹在,流放北冰洋的倒霉蛋贵族最有发言权。当然,如果几百年后科技发达,能够把冰封状态的人救活,没准他们还有机会控诉弗朗茨的暴行。
除了有组织的,自然就是没有组织的了。既然这些组织有积极作用,弗朗茨自然不介意推广。
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要说服广大农民太难了。政府强制执行。只会把事情弄的更糟糕。
不让农民种粮,总得告诉该种植什么吧?这种事情,弗朗茨真不敢相信官僚。
官僚们可以屁股一拍脑袋就做出了决定,然后拍拍屁股走人,到时候种植出来的经济作物能不能卖出去,就没有人知道了。
这个后果比粮食产量过剩更严重,粮食就算是卖不掉,还可以留着自己吃,至少保证农民不会饿肚子。
经济作物要是卖不出去,那就只能烂地里了。一年绝收能够咬牙支撑,要是连续几年都是如此,这个恐怖后果,想想弗朗茨就不寒而栗。
霍尔斯不反对建立农业合作社,已经有过很多成功的案例,确实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只要延续复制成功经验就可以了。
略加思索过后,农业大臣霍尔斯回答道:“是,陛下。”
……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一百一十一章、认准就对了
1873年11月14日,非洲西南铁路竣工。这条西起几内亚,南临比勒陀利亚的大动脉建成,奥地利在南非的统治彻底巩固了。
从勘探到竣工,这条战略铁路前前后后耗费了十余年功夫,是奥地利至今为止花费时间最长、施工难度最大、投资最高的铁路。
当然完工的只是主干道,沿途的支脉线路再修二十年,都不一定能够修完。主要是原因不是施工难度大,也不是劳动力不足,而是殖民地政府没钱。
非洲大陆发展相对滞后,政府税收有限,无力支撑铁路大建。修建主干道是战略需要,由中央财政拨的款。
这条长度高达7476公里的铁路,总耗资高达7428.6万神盾。平均下来每公里的建设成本居然将近1万神盾,这个造价远远超过了本土。
这还是建立在有免费劳工使用的前提下。为了修建这条铁路,殖民政府先后征招了上百万劳工,常年维持着二十多万人的庞大施工队。
主干道建设完成,后面的支线铁路就只能慢慢来了。经济价值、战略价值高的铁路优先建设,价值低的铁路先当规划图放着好了。
这条非洲西南铁路,创造了很多项记录,比如说:投资最大、使用劳动力最多、距离最长、新技术开发运用最多……
如果把劳动力折算成钱的话,还可以增加一条:成本最高的长距离铁路。
或许在21世纪修建这样一条铁路很容易,但在这个年代,那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纪录,是奥地利综合国力的一种体现。
尽管非洲西南铁路意义重大,弗朗茨还是没有前往参加通车仪式,晕船没有办法,万一运气不好死在半路上,喜事变丧事那就悲剧了。
为了表示重视,皇储腓特烈和费利克斯首相都亲自前往参加了通车仪式。坦率的说,弗朗茨是反对的。
费利克斯首相都73岁高龄了,尽管身体还不错,但是这个年代医疗技术有限,万一路上来个风寒感冒,搞不好就直接挂了。
没办法,老家伙有德意志人的倔强,非要亲自去非洲大陆实地考察,弗朗茨也拦不住。
这和弗朗茨提出的“非洲本土化战略”有关系,维也纳政府中很多人都持有怀疑态度,最近几年政府不断派人过来实地考察,就是为了让他们安心。
资料上说得再好,不如实地看一眼。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费利克斯首相一直都想要亲自前往实地考察,只不过事情忙给耽搁了下来。
腓特烈就只能算是意外,原本是轮不到他的,毕竟他只有17岁,去了也只是打酱油,无法代表皇帝做出决定。
只不过恰好哈布斯堡家族的大公们都很忙,两个弟弟都不在国内,又不能让铁路等着不通车。
唯一比较闲的就是马西米连诺,不过考虑了一下,弗朗茨觉得派儿子过去都比他靠谱。
再说了,马西米连诺现在也是墨西哥皇帝,不再是奥地利的大公,这么使唤也很失礼。
小点儿就小点儿吧,反正还有费利克斯首相在,遇到突发重大事件可以由他代为决定。
实际上经过了弗朗茨这么多年的教导,腓特烈的能力也不差了,只不过缺乏历练。
弗朗茨的身体还好,有得是时间培养下一代,自然不会急着拔苗助长。
他自己就是那么走过来的,作为穿越者都感到有些吃力。要不是有老臣辅佐,弗朗茨也不可能那么容易的掌权。
这么多年没有换相,除了政治的延续性外,当年在危机时刻建立下来的情义,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当年那帮功臣,就算是能力不济的,也被弗朗茨高高供了起来。除了情义之外,实际上也夹杂着太多的无奈。
皇帝也是需要收买人心的。鸟尽弓藏没错,但时常拿出来展示一下,彰显其荣耀给后来者看也是必须的。
弗朗茨可以骄傲的说“兔死狗烹”的事情没干过,他还要养狗看家。这个大争之世,可没有马放南山的说法。
……
巴黎,相比弗朗茨的从容淡定,拿破仑三世就是英雄迟暮了。尽管没有普法战争的失败,他没有郁郁而终,可身体骗不了人。
年轻时代的放纵,留下的后遗症,现在就展现了出来。如果不是运气好,有了欧仁这个皇储,他幸幸苦苦奋斗一辈子,就要替别人做嫁衣了。
欧洲私生子是不能继承皇位的,拿破仑三世年轻时代生活不检点,四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出现各种疾病,包括肾病、膀胱结石、慢性膀胱病、前列腺炎、关节炎、痛风和肥胖。
疾病面前,无分高低贵贱。一世枭雄,拿破仑三世还是被病魔击倒了,现在正努力向儿子灌输他的心得体会。
这可不是脑残剧,要让儿子快快乐乐长大。作为法兰西帝国的继承人,要是没点儿手腕,路易十六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
这方面拿破仑三世是值得骄傲的,可以从流亡的皇室子弟,一路逆袭上位,他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
原时空后面还有一位,就差那么一点儿再次完成这一伟业。只不过在外来势力的干预下,最后关头选择了退缩,没有强行复辟。
拿破仑三世放下了手中的报纸,考教的问:“巴尔干半岛的风波,你怎么看?”
略加思索,欧仁皇储:“希腊政变和保加利亚起义几乎同时发生,实在是太过巧合了。
根据我们收集的情报,就在事件发生前几天,奥地利警方还在马其顿地区剿灭了一个巴尔干独立组织。
分开来看,这些事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连在一起看就大有问题。初步判断,这背后应该是有人指使。
只不过幕后的人估计错误,高估了巴尔干独立组织,没有能够在奥地利掀起叛乱。”
拿破仑三世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分析的不错,那么你觉得这是谁干得呢?或者说谁的嫌疑最大,最终的目的又是什么?”
没有任何犹豫,欧仁皇储就做出了判断:“我猜是奥斯曼帝国。受农业危机影响,俄罗斯和奥地利都损失惨重,他们需要向外界转移危机。
奥斯曼帝国恰好是他们共同的敌人,双方的仇恨延续了数百年,现在奥斯曼已经没落,成为了两国嘴边的肉。
前段时间,还传出了两国要联手对奥斯曼帝国复仇的消息。奥地利没有太大的动静,可是俄国人已经在备战了。
这个消息的准确性高达八成,苏丹政府感受到了危机,提前采取行动给他们找麻烦,为自己争取时间。
不过,又有些感觉不对。保加利亚人和奥斯曼帝国仇深似海,就算是要闹独立,他们也会寻找我们或者是英国人支持才对。”
拿破仑三世微微一笑:“不错,表面上奥斯曼帝国嫌疑最大,实际上最不可能的就是苏丹政府。
他们要是有这份儿实力,也不至于落到现在这副田地。同时操控希腊政变、保加利亚起义、巴尔干独立组织,还不露出半点儿马脚,这可不是那么容易。
要是没有长期的准备,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全世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国家都不多,我们算一个,不过肯定不是我们干的。
还有就是英奥两国了,他们才是行家。孩子记住了,未来要是发生了这种什么也查不出来的暴动、革命,有九成以上都是英奥两国干的,盯着伦敦和维也纳就对了。”
说话的时候,拿破仑三世还流露出深深的忌惮之色。如果可能的话,他还想干掉这两个最大的敌人,留下一个稳固的帝国。
可惜这两个敌人都滑不溜秋,根本就没有给拿破仑三世出手的机会。做了二十年皇帝,其中一多半时间,法兰西都被欧洲各国所排斥。
负责领头就是英奥两国,拿破仑三世敢肯定,只要自己一招不慎,反法战争就要打响了。
单打独斗,法兰西不惧怕任何敌人,可是敌人要玩儿群殴啊!这让拿破仑三世不得不谨小慎微,生怕又来一次反法战争。
作为一名酷爱军事皇帝,一生没有能够过一把战争隐,不得不说也是一种遗憾。
欧仁疑惑的问:“为什么有奥地利,这次巴尔干风波,他们也是受害者,没有道理这么做啊?”
“咳、咳、咳……”
拿破仑三世咳嗽了一阵,欧仁连忙拍打他的后背。随之倒了一杯水,递给拿破仑三世。
喝了一口过后,又停顿了片刻功夫,拿破仑三世:“你仔细想想,奥地利到底损失什么,又获得了什么?
往后要和弗朗茨打交道,必须要多长几个心眼儿。尤其是涉及到利益的时候,送上门来的好处,先权衡利弊过后再决定,想不明白的就干脆不要。”
这是拿破仑三世的亲自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自从吞并撒丁王国开始,法国就被迫走上了吞并意大利的道路。
最初拿破仑三世没有发现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已经逐渐明白了过来。
意大利地区什么都好,就是没有资源。看上去很肥美,实际上的价值还比不上莱茵河以西的土地。
一个阳谋把法兰西带入了尴尬境地,现在法国很多资源都需要进口,尤其是炼钢用的焦炭,法属非洲殖民地的产量都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只能从英国或者是普鲁士进口。
偏偏还有苦说不出,在所有人看来,吞并意大利地区都是法兰西的伟大胜利。现在想要放手都不行,只能硬着头皮消化。
在消化完意大利地区前,法国都需要战略收缩。海外扩张的步伐都放慢了,更何况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欧洲大陆呢?
看着欧仁若有所思的样子,拿破仑三世又补充道:“英国人也是一样,和他们打交道同样不能掉以轻心。
不要看现在英法奥三国是盟友,实际上大家都恨不得背后捅刀子,把对方给干掉。
弗朗茨不是沽名钓誉之辈,这么多年从来都没有违过约,不是他的信誉好,主要是利益还不够大,不足以令他违约。
英国人更不用说,和他们做盟友比做敌人都要警惕。近东战争就是一个例子,要不是他们背后捅刀子,我们也不会输。”
即便是现在,拿破仑三世还是对近东战争的失败耿耿于怀,把这笔账记载了英国人头上。
没有办法,谁让当年法军棋差一招,被英国人和撒丁人给卖了呢?撒丁就不说了,他们已经付出了代价,成为了法兰西的一部分。
看似失败的英国人,在战后却成为了赢家,被坑了的拿破仑三世自然咽不下这口气。
……
(备注:欧仁全名拿破仑·欧仁·路易·让·约瑟夫·波拿巴,拿破仑三世第一个私生子也叫欧仁,不是一个人)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一百一十二章、装糊涂
巴尔干半岛风起云涌,没有影响到弗朗茨的心情。就连叛乱团伙被端了,都没有吸引他的注意力。
做了这么多年皇帝,大风大浪也见得多了。有人想造反,不是还没开始,就被镇压了么?
这种事情弗朗茨都习惯了,几乎隔上几年,都会有几个想不开的要找死。通常他们都警察镇压了,就算偶尔扯起反旗的,也会很快被地方封建势力扑灭。
几乎所有的封建残余都非常警惕革命,自从1848年的枪声过后,奥地利的情况就发生了改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