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道德制高点,你不去占据敌人就会占据,外交活动是少不了的。好在这次的敌人是奥斯曼帝国,大部分欧洲民众都更倾向于奥地利,舆论上的压力不大。
维也纳宫,外交大臣韦森贝格拖着疲惫的身体,向弗朗茨回报道:“陛下,这是罗马教廷发来电报。
教廷希望我们能够以上帝的名义向奥斯曼帝国发动圣战,庇护九世教皇已经准备向基督世界发出号召,再组织一次十字军东征。”
用后世的话说,这就是在蹭热度。最近几年,罗马教廷衰落的厉害,连教皇国都被法国人剥夺了,现在教廷只能龟缩在梵蒂冈总部。
如果不是各地天主教堂接济,估计罗马教廷那帮人没准还会饿肚子。拿破仑三世可没有对他们客气,教廷积累的财富基本上都被没收了。
落地的凤凰不如鸡,现在罗马教廷声望大跌。除了仅剩下的总部外,外面很多教区都不在理会教皇的命令。
这种背景下,要是不想办法重塑威望,估计要不了多久,地方教区连象征式的接济,都可以找借口给他们断了。
过贯了好日子,再去过苦日子,可不是那么容易。恰好这个时候听到奥地利要向奥斯曼帝国动手,教廷自然就送上门来了。
如果是搁在一两百年前,教廷这么配合,弗朗茨肯定乐意接受。奥斯曼帝国还没有没落是欧洲公敌,自然没有道理让奥地利一家出力。
现在的情况截然不同,奥斯曼帝国已经衰落的不行,奥地利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帮手,要是参加的人多了,最后的战利品还怎么分?
奥斯曼帝国这块肥肉弗朗茨早就盯上了,拿出来和俄国人瓜分,那是俄罗斯帝国已经衰落,占点儿便宜可以,吞并奥斯曼帝国他们还没有能力消化。
包括奥地利都没有能力消化掉奥斯曼帝国,弗朗茨都做好了准备,把当地的人口全部迁移。
借口自然是“环保”,为了保护当地的植被,避免土地沙漠化,把所有原住民迁移离开。
一部分送到非洲搞建设,剩下的在南洋找个岛屿集中安置,或者是送到美洲安置,具体怎么处理到时候再决定。
弗朗茨摇了摇头:“告诉他们,这次只是世俗战争,没有必要上升到宗教高度。对待异教徒,我们应该保持宽容。”
“圣战”是非常残酷的,宗教战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不留半点儿余地。好不容易才把罗马教廷的影响力打下来,现在怎么可能让他们再次回到神坛?
……
硝烟味在近东地区弥漫,觉察到了威胁的苏丹政府也没有闲着。为了赢得这次战争,苏丹政府也在努力进行外交公关。
无法说服圣彼得堡和维也纳,苏丹政府只能退而求次,将目标投入到伦敦、巴黎、柏林三地。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句话放在这里一点儿也没有错。英法普三国都不希望奥斯曼帝国完蛋,尽管奥斯曼实力弱了一点儿,但是他们的存在本身就牵制了奥地利和俄罗斯。
不过计划没有变化快,在柏林奥斯曼代表团就碰了一个钉子,威廉一世根本就不和他们见面。
要知道在上一次普俄战争中,两国还是并肩作战的盟友,没想到这么快就分道扬镳了。
苏丹政府还期望普鲁士和波兰能够出兵牵制一下俄国人,分担他们的一部分压力。
很遗憾,普鲁士人的胃口比他们想象中还要大,想要利用这次战争侵吞波兰。不对,应该不能算是侵吞,确切的说是让威廉一世登上波兰王位。
吞并波兰那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就算是欧洲各国不反对,波兰民众也不会答应。
两国共君就不一样了,这种事情是有先例的。原来就是波兰-立陶宛联邦,现在也可以变成波兰-普鲁士联邦,民众心里要容易接受的多。
欧洲国家或许会反对两国共君,但绝对没有对普鲁士吞并波兰那么激烈,不至于组织干涉联军强势搅局。私下里进行一番利益交换,最后达成目标的可能性非常大。
在柏林没有达成目的,华沙根本就不用去。没有普鲁士充当主力,波兰人根本就没有牵制俄国人的实力。
巴黎,不光是奥斯曼帝国代表在活动,奥地利驻巴黎公使也没有闲着,双方都在进行公关。
从军事上来说,要救援奥斯曼帝国,万万不能少了法国人。如果巴黎政府冷眼旁观,苏丹就算是说服剩下的国家一起干涉,都没有多少作用。
拿破仑三世再次把问题抛给了儿子:“欧仁,你觉得我们该怎么选择?”
欧仁皇储紧绷着脸回答道:“这个选择非常困难,从战略上来说,奥斯曼帝国的存在就是我们天然的盟友。
历史上已经证明,奥斯曼帝国存在能够牵制住哈布斯堡王朝很大一部分精力,让他们无法全力争霸欧洲。
只是这一次俄罗斯和奥地利两国联手,我们想要进行干预,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搞不好还有可能爆发战争。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不适合与奥地利爆发战争,至少五年内我们要尽可能的避免和大国爆发战争。
要不要救奥斯曼帝国,主要还是要看奥斯曼帝国的实力。如果他们真的废了,那么就算是救下他们也没有用。
如果他们顶住了第一波攻势,那么我们拉着欧洲各国一起出面调停,不需要付出多少代价,维也纳政府也会罢手。”
拿破仑三世拍了拍儿子的肩膀,满意的点了点头:“不错,欧仁。你的进步非常快,看来要不了多久,就可以独当一面了。”
向前走了几步后,又补充道:“现在确实不是干涉的时机,奥地利想要争霸欧陆,就必须要先拔出背后的钉子。
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都是他们的阻碍,弗朗茨选择了和俄罗斯结盟,相当于背后减少了一个敌人。
他们唯一的心腹大患就是奥斯曼帝国,拔掉了这颗钉子,东地中海就被奥地利人完全掌握在了手中,势力一直延伸到了印度洋。
不过也不用太过担心,奥斯曼帝国的存在是奥地利和俄国人最后联手基础。没有了奥斯曼帝国这个共同的敌人,‘圣彼得堡——维也纳’联盟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俄国人和奥地利还会互相视对方为生死大敌,为了欧陆霸权大打出手。
当然,前提条件是沙皇政府能够赢得第二次普俄战争。弗朗茨的布局能力可是非常厉害,原本在德意志联邦给他们添堵的普鲁士王国,现在变成了遏制俄国人的最佳打手。
如果有一天俄罗斯帝国真的要倒塌了,记得拉他们一把。有这颗钉子在,无论是普鲁士,还是奥地利,都不敢全力参与到欧陆霸权争夺中。
这次的事情,就让英国人去头疼吧!通知伦敦政府,在这次的问题上我们和他们保持一致,如果他们要出兵干涉的话,他们出多少我们也出多少。”
人之将死,看问题更加透彻了。现在拿破仑三世已经意识到了最适合法兰西的盟友是俄罗斯帝国,可惜时间来的太晚了一些。
尼古拉一世时代,俄罗斯帝国如日中天,整个欧洲大陆都在这个庞然大物下颤抖。
为了复兴法兰西,摆脱身上的枷锁,拿破仑三世和欧洲各国政府做出了类似的决定——打压俄罗斯帝国。
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腐朽的俄罗斯帝国还是不堪重负,慢慢的倒了下来。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替俄罗斯帝国恢复了部分实力,但绝对比不上巅峰时期。
这个时候联合俄罗斯帝国已经晚了。无缘无故,拿破仑三世不可能拿钱去填沙皇政府那个无底洞,就算是他个人肯,法兰西民众也不会答应。
“敌在巴黎”可不是玩笑,巴黎民众的战斗力,那可是冠绝全世界。一旦让他们发现政府卖国,一场革命不要太轻松。
现在他们还没有全力发挥,原时空他们发挥全力的时候,换政府比换衣服还勤快。
普通人一周之内都不一定会换三套衣服,但是法国人却可以在一周之内可以换三届政府,这还包括了周末休假。
为了坚定奥斯曼帝国的斗志,拿破仑三世还是给了苏丹政府支持,除了武器弹药之内的物质援助外,还开出了一张大大的空头支票。
那意思就是说:你们必须要坚持住,等我们准备好了就出兵。现在只是为了迷惑敌人,好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
伦敦,格尔斯顿首相对普法两国的态度非常不爽,不但当了缩头乌龟,还把决定权丢了过来,这不是把大英帝国架在火上烤么?
名义上以他们马首是瞻,实际上谁听他们的?拿破仑三世说得好听,不列颠出兵多少法兰西就出多少。
只要仔细想想就知道,这有多么不靠谱。这次战争,主要是在陆地上进行,就算是登陆作战也可以走黑海。
皇家海军总不可能跑到黑海给奥斯曼帝国帮忙吧?他们要是敢进去,就不要想出来了。
黑海海峡那么窄,要堵住大门可不难。一旦堵在里面了,距离全军覆没就不远了。
无法封锁海上,要在陆地上作战,就英国陆军那点儿兵力,送上去估计连第一波都不够。
当然,他们也可以用封锁海外贸易威胁奥地利和俄罗斯。真要是那么干了,保管法国人会拍手称快,然后充当吃瓜群众看热闹。
不要看奥地利的海军只有他们的一半,似乎皇家海军可以轻松辗压,实际上战争并不是一场数字游戏。
真要是打起来了,奥地利海军还是可以依托分散在各地的殖民地,进行一场破交战的。
物资封锁,人家又不是欧洲公敌,你凭什么保证欧洲各国不和奥地利做生意?别的不说,至少法国人就不会放弃发战争财的机会。
理论上,只要把奥地利分散在海外的殖民据点拔掉,这些问题就解决了。问题是这些殖民地并不好打,除了兵力薄弱的阿拉斯加和奥属南美州外,别的地方都有重兵。
以英国陆军的规模,就算是全部派出去都无济于事。总不能为了奥斯曼帝国,不列颠就倾尽国力,不惜一切代价扩军和奥地利死磕吧?
这种损己利人的事情,格尔斯顿首相表示自己没兴趣。
……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一百一十五章、狠辣战略
当伦敦政府选择观望的时候,战争就注定无法避免。英法的决定并没有出乎苏丹政府的预料,毕竟这次的敌人是奥地利和俄罗斯,没有足够的利益,怎么能够让英法为他们拼命呢?
按照最初的计划,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认为普鲁士人会在背后牵制住俄国人,他们只需要面对奥地利,请英法出面干预,放弃部分利益奥地利多半会罢手。
这是有根据的,早在十年前维也纳政府就向苏丹政府提出了购买阿拉伯半岛主权,三年前又提出了购买巴勒斯坦地区主权。
交易自然没有达成,苏丹政府担心奥地利拿到这些地区后,会生出更大的野心,继续蚕食奥斯曼帝国。
买卖不成仁义在,在政治上并不适用。购买行动失败过后,维也纳政府也没有罢手,不断的向这些地区渗透,逼迫苏丹政府做出让步。
因为牵扯到了耶路撒冷,受宗教影响严重的苏丹政府,根本就不敢妥协,两国关系不断的恶化。
安卡拉王宫,自从收到外交失利的消息,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的火气就旺盛了起来,最近两天已经有三名侍女丧命,多人遭到责罚。
“怎么不说话了,你们不是信誓旦旦的保证,欧洲各国不想看到奥地利继续扩张么?”
听着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的讥讽,众人纷纷低下了高贵的头颅,做出一副聆听教诲的模样。
这丝毫没有平息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的怒气,最近这些年奥斯曼帝国改革并不顺利。尽管在此前的内斗中保守派势力遭到重创,但是新的保守派又诞生了。
这种局面,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不是没有想办法改变,而是真的无能为力。这是前任苏丹的锅,没有及时改变制度,催生了新的既得利益集团。
实际上,前任苏丹也是被迫的。近东战争失败,丢了巴尔干半岛奥斯曼帝国元气大伤,内部还爆发了叛乱,为了稳定国内局势不得不做出妥协。
战争大臣柯克萨尔·托普坦硬着头皮上前:“陛下,事已至此,我们还是进行备战吧!
现在的情况非常严峻,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战争,敌人不光是来自于陆地上,还有海上。
任何一个港口,都有可能成为敌人的登陆点。我们没有办法进行准确判断,只能被动进行防御,军事压力非常大。”
奥斯曼帝国早就开始备战了,只不过苏丹政府官僚的效率不怎么样,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做好战争准备。
柯克萨尔·托普坦说得非常含蓄了,就差直说这场战争是打不赢的,快点儿准备善后吧!
陆地上大家接壤的有高加索地区、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半岛,边界线怎么看也有上千公里。
海上那是海岸线有多长,敌人进攻的路线就有可能有多长。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可没有实力保卫帝国的安全。
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压制了怒气:“动员所有民众进行圣战,无论男女老幼都必须要和敌人战斗,这是……”
……
奥斯曼帝国要拼命,这个消息还是引起弗朗茨的重视。宗教国家一旦爆发了起来,还是非常疯狂的。
为了安全起见,1874年2月16日,弗朗茨下令断绝两国商业贸易往来,撤回驻奥斯曼帝国的使馆、侨民,同时驱逐帝国内部的奥斯曼人。
撤侨不强制行动,想要留下的绝不强迫。战争一触即发,两国的关系已经非常紧张,这个时候弗朗茨可没有功夫,给谁做思想工作。
坦率的说,奥斯曼帝国抵抗的越疯狂,对奥地利就越有利。要是他们一触即溃,那么后面的戏就不好演了,总不能让奥地利军队装废物吧?
装废物实际上也简单,组织一支意大利军队送上去,什么样的战果都有可能打出来。
这次战争中,弗朗茨就有类似计划,万一把奥斯曼帝国打得太狠,就可以尝试一下。
不过这也不一定靠谱,按照军方的说法,打奥斯曼帝国派任何一支军队上去都可以横扫。
尤其是涉及到了宗教,还是打顺风仗,意大利人未必就不能打了。奥属意大利地区毕竟受到了德意志文化影响,从小进行军事训练,不能一概而论。
政府高层都是知道这次战争目的,根本就不是为了打死奥斯曼帝国,而是在演一场大戏,为欧洲战略进行布局。
相比坑死欧洲大陆上的竞争对手,已经没落的奥斯曼帝国根本就不值得一提,控制住节奏稳扎稳打才是最好的选择。
维也纳宫,军事会议上。
陆军大臣阿尔布雷希特:“陛下,综合考虑我们的战略需求,陆军部建议从中东地区发起进攻。
这次战争可以分两路进行,一路从阿拉伯半岛发起进攻,一路从巴勒斯坦地区发起进攻。
共出动四个步兵师、四个炮兵团,再从非洲征招一支八万人土著部队,直接稳扎稳打一路向前推进。
奥斯曼帝国对阿拉伯半岛的统治只是名义上,敌人不可能部署重兵,只需要一个步兵师、一个炮兵团,再加上两万土著炮灰就够了。
其余的部队都集中到巴勒斯坦地区,耶路撒冷地区的宗教地位非常重要,奥斯曼帝国不会轻易放手,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场。”
计划看起来很不错,仅仅只需要出动六万多正规军,需要的战争成本不高,不需要财政伤筋动骨。
八万炮灰部队,已经被弗朗茨果断的忽略了。这种级别的部队,根本就不费钱。
军饷全靠抢,福利待遇就是管饱、加上一人两套军装,装备可以是退役步枪,也可以是大刀长矛。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质疑道:“阿尔布雷希特将军,这样的军事部署,你认为俄国人能够答应么?”
答案非常的明显,沙皇政府也不傻。奥地利的军事部署,完全就是在抢地盘儿,根本就不和奥斯曼帝国主力决战,大部分压力都落到了他们头上。
阿尔布雷希特不慌不忙的解释道:“这个问题非常简单,我们拥有海权优势,可以在任何一个地点进行登陆。
战争初起根本就没有必要硬碰硬,由我们海军负责护航,掩护俄军在各个港口试探性登陆,彻底打乱奥斯曼帝国的军事部署。
小亚细亚半岛的交通非常糟糕,敌人一旦把军队部署了下去,想要进行调动,就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的。
我们完全可以避实就虚,寻找敌人兵力部署薄弱的地方,完成登陆计划。
登陆过后,也不一定要一路推进,等敌人兵力被调动了过来。我们同样可以依托海上优势,再次变幻新的进攻地点。
每进攻一地,我们都采用焦土战略,把能够破坏的设施都破坏掉,驱逐当地民众进入内陆,给苏丹政府添麻烦。
最多一年时间,奥斯曼帝国沿海地区就会被我们打烂。这些地区恰好是奥斯曼帝国最后的精华,初步估计他们会损失一半的工业、超过六成的经济,还会增加几百万战争难民。
到时候苏丹政府要么妥协,要么崩溃,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要完成这一计划,十五万俄军已经绰绰有余。
无论是我们,还是俄国人都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我想沙皇政府没有道理会拒绝。”
弗朗茨心中一惊,不得不说这项战略够狠。根本就不需要进行大决战,奥斯曼帝国就要被拖垮。
没错,就是被拖垮。几百万战争难民,又岂是那么好安置的?奥斯曼帝国可不是什么粮食生产大国,也就勉强自给自足,苏丹政府哪里有这么多粮食?
要知道他们的产粮地,大都在沿海平原地区,打烂了沿海地区,同样也摧毁了奥斯曼帝国的农业生产。
当然,理论上奥斯曼帝国是不可能被完全封锁的,他们还可以从波斯地区进口粮食。
看了一眼中东地图,弗朗茨就知道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没有铁路,靠牛车、马车运输,估计一车粮食从波斯运到安卡拉,半路上就吃得差不多了。
即便是英法两个金主,也负担不起这个恐怖消耗量。奥斯曼帝国能够坚持一年时间,那都要靠****保佑。
弗朗茨皱了皱眉头:“这么一来的话,奥斯曼帝国就元气大伤了,后面的戏又怎么演呢?”
这是问题的关键,奥斯曼帝国被折腾废了,那么怎么让英法相信奥地利后方不稳,短时间内没有能力争霸欧陆?
阿尔布雷希特脸色一沉,缓缓的吐出了两个字:“仇恨!”
“只有俄国人在奥斯曼帝国干得天怒人怨,让奥斯曼人恨不得食其肉、碎其骨,才能够让他们坚持下来。
不一定要是苏丹政府,换上一届新的政府也一样。奥斯曼帝国内部矛盾严重,一旦局势恶化爆发革命的可能性非常大。
一个新生政权出现,改革这个国家的政治体制,让他们表面上变得强大了起来。这个结果,应该可以让英法做出误判。”
见众人陷入了沉思,阿尔布雷希特又补充道:“战争不是儿戏,如果我们故意对奥斯曼帝国留手,谁都能够看出有问题。
这项作战计划并不难,俄国人同样也可以想出来。到时候他们主动提了出来,我们也没有合理的借口拒绝。”
弗朗茨点了点头,表示了认可这个说法。这么简单的作战计划,估计有点儿军事常识的人都能够想出来,无非是迟早的问题。
明明有海上优势却抛弃不用,还要傻乎乎的硬干,传出去弗朗茨都丢不起那脸。
“先和俄国人进行沟通,看看沙皇政府有什么不同意见。如果大家计划差不多,那就这么办吧!”
把拉仇恨的任务交给俄军,弗朗茨是一万个放心,都不需要做什么,让他们本色出演就行了。
血海深仇带来的后遗症,已经被弗朗茨忽略了。债多不压身,双方都积攒了几百年仇恨,还有什么好怕的。
按照既定的战略,这么折腾下去,奥斯曼就算是侥幸存在了下来,未来也注定是一个小国。在奥地利的眼皮子底下,他们根本就没有回血的可能。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一百一十六章、第二次近东战争
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缺乏聪明人。奥地利军方的计划,很快获得了俄国人的认可,双方在对土作战问题上达成了协议。
经过了一番激烈争夺后,联军指挥官还是落到了奥地利手中。不是因为奥地利出力大,主要是沙皇政府穷。
“拿人手短,吃人口软。”俄军的作战物资要维也纳政府出,在谈判中沙皇政府自然底气不足。
说是联合作战,实际上还是各打各的。奥地利负责解决敌人的海军,并且掩护俄军登陆,保障海上运输通道畅通。
到了陆地上,俄国人就可以自由发挥了,打生打死都和奥地利没有关系。必要的时候,双方进行配合就行了。
比如说:敌人被调动起来后,突然转移战场,进攻新的目标,这就需要奥地利派船。
时光匆匆而过,1874年3月1日,弗朗茨以“复仇”为名,向奥斯曼帝国宣战,哈布斯堡王朝再次和奥斯曼帝国开战了。
同日,沙皇政府也以“奥斯曼帝国干涉俄国内政,阴谋策划保加利亚叛乱”为由,向奥斯曼帝国宣战。
苏丹政府还没有给出回复,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第二次近东战争全面爆发已成定局,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挡。
弗朗茨以“复仇”为由的宣战借口,在国际上还是遭到了非议。对比俄国人的战争借口,这个借口简直就像是在凑数。
1...227228229230231...51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