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要不是少了这一个强力对手,大家的日子还会更加难过。
目前美洲的粮食出口大国,主要是巴西和阿根廷,不过这两个国家人少,粮食种植面积有限,产能并不是很大。
起身徘徊了几步,亚历山大二世灵机一动,做出了决定。
“回复奥地利人,告诉他们俄罗斯帝国也是负责任的大国,我们同意削减粮食产能。具体措施就效仿奥地利好了,只不过需要改一改。
土地休耕法没有问题,搬过来就行了。开荒法改为从现在开始:新开垦出来的荒地,五年内不得种植粮食。”
亚历山大二世已经见识到了产能过剩的后果,既然国际粮食出口已经无利可图,他也不想继续增加粮食产能了。
既然如此,干脆给维也纳政府一个面子好了。俄罗斯帝国暂时不在增加粮食产能,但减少产能那还是算了吧,这么富有挑战性的事,不是沙皇政府能够做到的。
神圣罗马帝国 第九十五章、大兼并时代
农业危机的影响,不仅仅是局限在欧洲大陆,美洲也没有能够逃过一劫。
欧洲粮食价格暴跌,自然有资本家把粮食运出去售卖,美洲粮食价格也被打了下来。
航运技术的发展,降低了海运成本,万吨级的远洋运输船变得多了起来。在这股东风之下,奥地利倾销出去的粮食,还远渡重洋进入了日本市场。
当然,这只是顺带的,专门运送粮食去日本卖,利润还是太低了,大家还没有这份儿闲心。
受明治维新的影响,最近几年日本从来欧洲进口的机械设备数量大增,贸易往来变得更加繁荣。
最早诞生于奥地利万吨运输船,在降低货运成本的同时,还有一个尴尬的问题——货物时常装不满。
这个问题难不倒资本家们,带一点儿土特产就可以填满仓库,蚊子再小也是肉,不能够浪费了。
维也纳政府的号召令多少还是有点儿作用的,各大出要粮食出口国都宣布减产,有多少效果就不知道了。
反正在弗朗茨看来,各国采取的措施处处都是漏洞,能不能把产能压下来,全靠农民的自觉性。
秋收刚过,一大波新粮上市,国际粮食价格继续开始下跌。资本家们知道厉害了,再这么跌下去大家都要完蛋。
为了维持粮食价格稳定,资本家们联合大农主,开始向政府施压。截止到1872年末,欧洲绝大部分国家都提高农产品进口关税。
这些措施还远远不够,为了稳定市场价格,资本家们不得不忍痛销毁部分农产品。
粮食进口国还好,关税上上去了,再销毁掉一部分过剩的农产品,市场很快就恢复了稳定。
仅仅只是保持“稳定”,想要粮食价格恢复到正常水平,仍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
粮食出口国就惨了,除了滞销还是滞销。这一年欧洲大陆爆发的贸易争端,比过去五年加起来的总和都要多。
其中损失最为惨重的自然是俄奥普波四国。为了缓解危机,1872年10月份,维也纳政府宣布收购270万吨小麦、480万吨黑麦、380万吨玉米、190万吨大豆进行战略储备。
当然这是有附加条件的,本次收购的农产品仅限于本土出产的新粮,按照政府规定的最低粮食价格保护价收购。
先是去库存,现在又开始恢复库存,没有任何毛病。受这一利好消息刺激,奥地利本土市场的粮食价格终于稳住了。
国际粮食市场仍然没有起色,现在已经粮食不是价格的问题,而是市场已经饱和了,很多粮食进口国都暂停了粮食进口。
看到维也纳政府收购粮食充当战略储备,容克贵族们也坐不住了,纷纷跳出来出谋划策,要求普鲁士政府增加粮食战略储备。
柏林王宫中,关于这个问题的会议已经开始。对增加粮食战略储备,威廉一世没有任何意见,唯一的问题是普鲁士政府没钱。
奥地利收购粮食的钱,还是前面倾销库存粮食换来的。初略的计算一下,这么一进一出,维也纳政府为此赔上了上百万吨粮食。
具体损失多少,这很难进行计算,还必须要考虑到新粮和旧粮的差价,以及在此之前,维也纳政府收购储备粮的成本。
“首相,你怎么看?”
毛奇压力大增,一面是政府那干瘪的钱包,一面是容克贵族的利益,这让他非常的为难。略加犹豫过后,现实还是帮他做出了决定。
“陛下,普俄战争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会爆发,这次战争会持续多长时间,没有人能够保证,增加战略粮食储备非常的有必要。
只是现在政府财政没钱,想要增加战略储备,这至少需要上亿马克,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能力。
如果农民可以接受赊欠的话,我们可以吃进一部分粮食,不过什么时候能够支付这笔款项,政府没有办法保证。”
这个答案让人无从反驳,不是政府不愿意增加战略储备,问题是政府没钱买。
要政府收粮可以,那就是打白条,等哪天政府有钱了就还,一直没钱那就一直欠下去。
从阶级利益上来说,毛奇的话还是令很多人不满。只是找不到反驳的理由,说得天花烂坠,政府还是没钱。
“首相,这么干恐怕不行。种植粮食也是有成本的,政府至少要支付成本,不然恐怕会有很多农民会破产。”
农业大臣梅拉尼-格里菲思急忙劝说道,要是真的打白条,他可没有办法向容克贵族们交代。
毛奇耸了耸肩,做出了爱莫能助的表情,双手一摊。
“钱从哪里来?我们财政一直都很紧张,就算现在的粮食价格非常便宜,每吨黑麦只要不到100马克就能够买到,一百万吨那也是一亿马克。
只要你们农业部能够解决钱的问题,收多少都不是问题,我保证政府没有任何人会反对。”
普鲁士王国早就债台高筑,国内的金融界没有能力向政府提供贷款,想要继续从外界借钱,又必须要出卖国家利益。
这种建议谁敢提出来,就要先考虑一下,会不会出门被爱国青年打黑枪。
这年头普鲁士王国也充斥着中二少年,这些人是普鲁士军队战斗力的保障,同样也是普鲁士王国的不定时炸弹。
梅拉尼-格里菲思还没有活够,不想成为爱国青年的目标,这种作死的事情,他是不可能干的。
“抱歉,首相阁下。这不是我的工作范围,你要问财政部。如果政府无法稳定粮价,那么制定更加积极农业政策总可以吧?”
毛奇:“当然!只要和钱无关,别的问题我们都可以尽力解决。”
梅拉尼·格里菲思:“那最好不过了。”
早有准备的梅拉尼-格里菲思拿出了一份文件,走上前递给了威廉一世。
“陛下,这是农业部关于削减粮食产能的计划,我们学习了奥地利人的经验,准备实施《土地休耕法》。”
这个提议令众人大吃一惊,在此之前柏林政府就讨论过这个问题,只是因为容克贵族控制的农业部强烈反对,最后才无疾而终的。
初略扫视了一遍文件,威廉一世脸色阴沉了下来。同样是土地休耕法,普鲁士这部土地休耕法可要露骨的多。
表面上看问题不大,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很多问题都被含糊不清的一笔带过,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只是在考虑容克贵族的利益。
贵族们土地多,就算是出台严厉的土地休耕法,他们也有足够的土地轮换着耕种,真正利益受损的还是土地不足的自耕农。
按照这上面的规定,因为轮作技术的出现,减少了土地休耕时间,刚刚过了几天好日子的普通农民,马上又要倒霉了。
真要是实施了,新一轮的土地兼并就会在普鲁士上演,大量的自耕农都会因此而破产。
“梅拉尼·格里菲思,你确定这上面的内容符合实际,农业部没有考虑过这么做的后果么?”
面对威廉一世的质问,梅拉尼·格里菲思面不改色,坦然自若的回答道:“陛下,农业危机爆发后,市场必然会进行一轮优胜劣汰的淘汰赛。
无论我们要不要实施《土地休耕法》,破产潮都会爆发。我们主动采取措施,还可以早日度过危机,免得牵连到更多的人。”
这是歪理,也是事实。自耕农竞争不过大农场主,是必然的结果的。按照目前的情况,粮食价格已经崩盘,自耕农最多坚持几年就会因为债台高筑而破产。
这不是人力能够改变的,无非是爆发的时间问题。容克贵族们改变主意同意削减产能,除了保住粮食价格外,更多的还是想要进行土地兼并,扩大自己的家业。
或许普通人会认为现在粮食价格大跌,土地变得不值钱了,然而掌握了权利的容克贵族,却不会这么看。
人口是在不断增长的,而土地却没有办法持续增长下去。从这方面来看,粮食的价格早晚都会涨上去。
就算是国际粮食价格无法恢复,他们也可以通过修改规则,人为抬高国内的农产品价格。
原时空德二帝国自身粮食产量不足,容克贵族们都敢设置限制条件,阻扰外来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何况是现在呢?
农民破产也是资本容克想要看到的,他们可以获得更多廉价劳动力。只要分析一下利益就知道,这份计划在普鲁士王国已经无法阻挡。
……
继普鲁士王国出台兼并意味十足的《土地休耕法》后,欧洲各国很快就开始争先效仿。
大农场主和大资本家共同推动了这次瓜分这场盛宴,农场主获得更多的土地,资本家们获得了廉价的劳动力,双方配合的是天衣无缝。
奥地利也没有能够独善其身,只不过拦在他们面前的还有一部《禁止土地兼并法》。这是1848年维也纳革命爆发后,弗朗茨签发的法案。
上面明确规定了:禁止小块土地私下交易,只能按市价卖给地方政府。(具体是指低于200公顷的土地)
这些回收的农业用地,地方政府只能出售给耕地面积低于50公顷的农民,或者是拥有耕地面积不足100公顷的退役军人,以及耕地面积不足200公顷的军功贵族。
(备注:购买面积达到这个上限后,就无法继续购买)
这些购买的土地想要再次出售,还是只能出售给政府,不能直接和个人进行交易。
简单的来说,就是小农场主可以买,大农场主们想要扩张,只能去收购面积在200公顷以上的农场。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说,小农经济必然被冲垮,未来农业生产的主流就是农场。
这种土地兼并有助于增加农业竞争力,弗朗茨自然不可能阻止,但是他又不想看到国内农业被垄断,所以才出台了这部限制大贵族们肆意扩张的法案。
根本这部法律规定,奥地利国内超过80%的耕地都被锁定了,只能在普通民众手中流通。
贵族想要更多的土地还是去殖民地好了,在本土只要耕地面积超过200公顷后,再想要扩张就只能从大农场主手中买了。
神圣罗马帝国 第九十六章、粮食=劳动力
伦敦,受国内粮食价格暴跌的影响,原来和俄国人签约的资本家们不准备履约了。
明着违约肯定是不行的,不但违背了英国法律,还涉及到了外交问题。
况且,这些购粮款还是用来偿还俄国人在国内银行债务的。前期的贷款都放出去了,要是他们违约,俄国人也可以合法赖账了,银行家们肯定不会答应。
以黑麦为例,现在英国市场上的黑麦价格大约在6~7.5英镑/吨,当初和俄国人签订的合同上面约定价格可是高达9.1英镑/吨。
这就意味着这笔交易,他们不但不能赚钱,反而要往里面赔钱。
当然,即便是9.1英镑每吨的价格,这些资本家们也不会亏本。加工完成后的产品附加值,还是足以抵消这些差价的。
不过合格的资本家,肯定是不愿意吃这个亏,这意味着他们每吨黑麦会少赚1.5~3英镑。
看起来这个数字不起眼,如果放大到几万吨、几十万吨的时候,那就是一笔天文数字了。
不能直接赖账,这难不倒资本家们。国会议员就是干这个工作的,引导舆论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总之,必须要找一个合理合法的理由赖账。
反俄浪潮高涨,这对刚刚上任的格尔斯顿内阁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
“英镑——黄金体系”奠定货币霸权,要是这个时候把俄国人逼了出去,马上就会被打回原形。
上一届政府就靠着这项政绩,在大选中险些翻盘。如果不是他们及时翻出了旧账,鼓动英布战争中阵亡士兵家属闹事,没准格尔斯顿也入住不了唐宁街。
随手扔掉了手中的报纸,格尔斯顿首相喋喋不休的报怨道:“该死滚蛋,走了都不安生,还给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炸弹!”
这种事情,在换届的时候很常见。大家分别是保守党和自由党成员,政治上先天对立,身份就决定了立场。
不坑一把格尔斯顿,怎么让自己的政党在后面的大选中获胜呢?要是易地而处,格尔斯顿估计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反正都是在游戏规则内,本杰明内阁留下的烂摊子,可是完全符合法律的。格尔斯顿除了在私底下报怨一下,就无能为力了,甚至还不能用这个问题指责上一任。
“首相,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外面那些人,也不是那帮国会议员,而是那帮资本家们不想履约了。
以目前的粮食价格,按照和俄国人签订的条约,他们每年可能会少赚数百万英镑,即便是分摊下来也不是一笔小数字。
更关键是这还不是一年,而是连续五年。这么长的时间,如果中途再发生点儿变故,他们就要被人取而代之了。”
在说话的时候,财政大臣拉路克·罗伊德捡起了地上的报纸,折叠了两下,然后撕碎扔进了垃圾桶。
显然,他没有表面上那么轻松。在利益面前,想要让资本家们退让,这个难度太大了。
政府就算是想要采取手段,都找不到一个借口。从头到尾这些人都躲在幕后,外面冲锋陷阵的都是鼓动起来的农民。
大家把粮食价格暴跌的理由归结为英俄粮食贷款协定,认为这是政府干涉市场,导致的后遗症。
明明是前任的政绩,现在却需要他们来收拾残局。还是那种干好没功劳,干不好会挨骂的。
冷静了一下,格尔斯顿首相一屁股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上,问道:“他们想要什么?违约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还需要俄国人。”
英镑霸权体系刚刚建立,俄国人的金本位制度改革,才刚刚拉开序幕,在彻底绑定俄国人之前,他们是不能够翻脸的。
这至少需要五六年功夫,因此英俄贷款也持续五年,伦敦政府就是通过贷款绑定俄国人的。不能说是贷款,用粮食交易合同形容更加贴切。
相比货币霸权带来的巨额利益,这帮粮食资本家们的损失就不值得一提了。尽管这份政绩,被上一任拿走了大半,格尔斯顿还是要继续下去。
要不然国内的银行家们,会送他去见上帝。不要以为就美国有刺杀总统的习惯,不列颠的资本家同样敢。
只不过现在英国贵族还有一定的力量,资本家们没有能完全掌控政府,要不然迂回工作,这帮粮食资本家都不会做了。
大垄断时代正在逼近,距离资本家们大爆发的时间已经不远了,等一个个财团建立起来,就彻底进入寡头政治时代。
相对而言,这个年代的英国首相还是幸福的。到了寡头政治时代,政治沦为了资本的游戏,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他们想要政府出资吃下这批粮食,效仿奥地利建立粮食战略储备。理论上没有问题,不列颠只是一个岛国,本身的粮食产量有限,储备一批粮食问题不大。”
这个年代的不列颠,正处于巅峰状态,财大气粗是最适合形容他们的。
即便是因为战争的缘故,导致伦敦政府已经债台高筑,可是他们一点儿都不慌。
殖民地带来的巨额财富,足以让他们轻松应对,甚至还有余力拿出一笔钱来建立战略储备体系。
格尔斯顿没有反对,尽管他不认为不列颠有建立粮食战略储备的必要,但是他也不准备阻拦大家发财。
不列颠最鼎盛的时代,同样也是最腐败的时代。这种大项目一旦推动起来,那带来的就是滚滚财源。
格尔斯顿淡然一笑,双手往桌子上一放掌心朝天:“如果他们能够说服国会拨款,我没有任何意见。”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有把握说服国会拨款,资本家们早就干了,也不会搞这么多事情出来。
说白了,牵扯到的粮食资本家在英国资本市场上所拥有的话语权有限,他们连粮食加工业都代表不了。
在国会当中确实有自己人,但是想要左右国会的决议还是非常困难的。别的不说,竞争对手都不会让他们如愿以偿。
能够搞出现在的声势来,都是借助了现在的社会环境。要不是国内粮食价格暴跌,也组织不了这么多农民来参加游行。
财政大臣拉路克·罗伊德摇了摇头:“如果能够说服国会,他们也不会来找我们了。他们做出了承诺,只要这项计划在国会通过,就会赞助我们二十万英镑的竞选经费。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好处。具体细节不方便明说,需要私底下进行沟通。”
政治也是需要金钱支撑的,每一次选举的背后都隐藏着众多幕后交易。如果只有投入,没有回报,谁会无偿赞助呢?
要是没有收入,政党又如何生存下去呢?没钱养竞选团队,没钱刷公众好感度,又靠什么赢得大选?
现实面前,政客们的节操通常都比较低。格尔斯顿首相也不例外,政党需要资本的支持,从一开始双方就交织在了一起。
……
在自由党的推动下,1872年10月21日,英国国会以微弱优势通过了《建立粮食战略储备》的提案。
10月24日,伦敦政府就以稳定国内粮食市场需要,叫停了英俄粮食贷款交易。
经过一番象征式的谈判,一周之后伦敦政府非常不情愿的,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买入了条约规定范围内的粮食。
毫无疑问,这都是做给民众们看的。真实原因还是为了替粮食资本家们善后,由政府接过了这笔损失。
英俄交易还是顺利进行,弗朗茨没有感到失望。货币霸权带来的利益更大,伦敦政府自然知道怎么取舍。
唯一超出意外的是,他没有想到英国人居然会建立粮食战略储备。要知道皇家海军纵横四海,遍观世界都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与之匹敌,能够封锁不列颠的敌人根本就不存在。
这变故都是小问题,反正最终目的还是达到了。尽管没有能够搅和掉英俄交易,但是随着国际粮食市场的崩盘,还是让欧洲各国农业元气大伤。
这个年代可没有粮食补贴的说法,就连各项税收都不能少,政府肯减免农业税的,那都是重视民生了。
对大农场主来说,农业危机是兼并的大好时机,干嘛要减免农业税?没有这些税收,怎么能够让农民尽快破产?农民不破产,他们又怎么能够进行土地兼并?
减税是必然的,不过要等大家完成土地兼并过后,要不然就是在断他们财路。
欧洲农民大规模破产,同样也是弗朗茨想要看到的,奥地利的殖民地正缺人。
英法两国的移民他就不要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的移民他也不指望,剩下的国家总是可以打主意的。
今时不同往日,现在奥地利在殖民地的统治已经稳定了,完全可以消化掉一部分外来移民。
不像最初的时候,除了本土移民和德意志移民外,来自别的国家移民,弗朗茨都不敢大量接受。
就怕被人给反客为主了,在民族同化的问题上,通常都是人多的同化人少,想要反过来进行可不容易。
这也算是用粮食换人了,相当于奥地利抛售了一批粮食出去,换回来了一批劳动力。
神圣罗马帝国 第九十七章、奥波冲突
英国人建立粮食储备体系,也影响到了国际粮食交易市场,一直下跌的粮食价格终于稳住了。
不过这没有什么卵用,供过于求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解决。粮食价格暴跌的黑锅虽然落到了俄国人头,但是聪明人都知道维也纳政府也是罪魁祸首。
既然是聪明人,自然会权衡利弊。黑俄国人无所谓,连沙皇政府自己都习惯被黑了。
奥地利就不一样了,维也纳政府上半年的粮食倾销,要是没有各国内部的资本家们参与,可不会那么顺利。
这个盖子一旦揭开,牵扯到的利益集团就大得去了。这种得罪人的事情,很少有人愿意去做。
圣诞节临近,维也纳已经拥有了节日的气氛。1872年维也纳的冬天,天气格外的暖和。没有下雪,就连寒风也很少。
就在这个时候麻烦上门了,1872年12月21日,波兰政府向奥地利外交发出照会:要求奥地利交出强占波兰的土地,否则后果自负。
好吧,接到这份外交照会后,维也纳政府就惊呆了,弗朗茨也被吓着了,他实在是想不明白会有什么恐怖后果。
最近一段时间波兰反奥气焰高涨,弗朗茨是知道的。不过他没把这当成一回事,强者从来都不在乎弱者的想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