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阿拉斯加更不用说,都可以算是俄国人硬塞过来的。如果忽略弗朗茨暗地里派人公关,事实就是如此。
奥地利发展到今天的地步,除了努力之外,运气的成分也非常重要。弗朗茨只能感叹,现实充满了传奇性。
拿起文件翻了翻,没有任何意外。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两个共和国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了,现在可以重新回到奥地利的怀抱中。
这没有毛病,当地民众都变成了奥地利的支持者。共和分子大概可能已经去见上帝了,具体是怎么回事,报告上面没说,弗朗茨也不知道。
“准备好了,那就上演一处闹剧,让这两个共和国解散吧!既然要开发南非地区,就不能留着他们继续碍眼。”
弗朗茨是要脸的,可不会干直接吞并主权国家的事情。如果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解散了,当地的民众再重新回到奥地利的怀抱,那么什么问题都不存在了。
这个问题,弗朗茨相信菲克尼子爵能够处理好。过了这么长时间,当地的实力派,要是没有去见上帝,那一定都是自己人了。
就算是出现了乱子,那也不是问题。这个年头,非洲殖民地可是非常乱的,发生任何意外都是正常情况。
……
神圣罗马帝国 第九十三章、算计
开发南非也是奥地利应对农业危机的措施之一,新增的就业岗位正好安置破产农民,避免失业潮出现。
欧洲民众对黄金的兴趣一直都很浓厚,淘金是这个年代最容易发家致富的路。只要运气足够好,就能够发财。
奥地利最早移民非洲爆发的,十个当中就有五个是通过金矿起家的,剩下的五个中还有两个是为开采金矿做后勤服务的。
这个年代各国殖民地都缺移民,想要在众多竞争中脱颖而出,宣传是关键。
一个美丽的画饼必不可少,至于到了地方能不能找到金矿发财?弗朗茨可以肯定的说,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发不了财。
有一个笑话说的好:两兄弟跑去找金矿,到了地方才发现,自己根本就不会探矿。
事实就是如此,除非是露天金矿,并且还是含金量特别高的,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不然普通人就算是遇到了也发现不了。
现在金矿已经发现,南非那边不知道多少探矿队,国内的权贵们同样在组织探矿队,有金矿大部分也是这些人的。
如果不是维也纳政府开通了金矿收购功能,普通人发现了金矿可以直接卖给政府。要不然的话,他们就算是发现了金矿也无力开采,搞不好还会惹来杀身之祸。
看大家都很积极,弗朗茨就很咸鱼了。别人都想要找金矿发财,就他在当地投资农场、种植园。
事实证明,穿越者不是万能的,地图上的一个点,到了地方那都是几千平方公里,偏差一点儿都是百八十公里。
能不能找到金矿全靠运气,南非的金矿范围虽然大,也没有大到有几万平方公里大的矿床。
靠纸上谈兵找金矿,那和靠运气没有多少区别。后世非常出名的金矿产地,这个年代连名字都没有。
就算是名字出现了,经过了弗朗茨的蝴蝶效应,这个误差有多大,只要上帝才知道。
既然如此,不如咸鱼一点儿算了。淘金客们的不一定能够赚钱,但是做后勤的一定会赚钱。
就近投资农场、种植园,售卖面包、奶酪、水果、蔬菜、肉制品等生活必须品,肯定赔不了钱。
不要看农业危机爆发,各地的农产品价格暴跌,但是这对非洲内陆地区影响不大。
粮食可以从外面运进来,奶酪、水果、蔬菜、新鲜肉制品,这些东西不可能也从外面运吧?
尽管罐头已经出现,可要是天天吃那玩意儿,也没有几个人受得了。
万一运气好,没准农场下面就是金矿。这种事情谁说得准呢?在西非的时候,弗朗茨建立的皇室种植园下面,就不只有一次发现了矿产。
南非地区更不用说,金矿都是扎堆的出现。就在金矿附近买地准没错,地下有金矿大发,没有金矿也可以小赚。
南非发现大量金矿的消息,还在小圈子里流通,外界依然沉沁在农业危机的恐慌中。
柏林,农业危机爆发过后,普鲁士政府就紧张了起来。这可是关系到自身利益的,容不得半点儿马虎。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奥地利就成为了欧洲农业的风向标,威廉一世也紧盯着维也纳政府。
看着维也纳政府出台休耕法,限制粮食种植面积增加,号召各国一起减产。威廉一世没有感到轻松,反而更加头疼了。
削减粮食产量不是一句话的问题,这还牵扯到了方方面面的利益,最关键的是牵扯到了农业容克贵族们的利益。
今时不同往日,当初普鲁士是一个粮食进口国,自然不会为这些问题忧心,现在他们已经变成粮食出口国了。
如果说俄国人开荒最疯狂,奥地利紧随其后,那么普鲁士王国就排名第三了。最近几年,普鲁士王国的耕地面积也增长了一半。
大家种粮积极性非常高,原本在俄国人手中被浪费的土地,现在也被容克贵族们高效的利用了起来。
现在麻烦就来了,粮食产能过剩。这不是一星半点儿的过剩,按照奥地利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欧洲粮食产能过剩率超过百分之二十一。
不管粮食产能怎么过剩,粮食进口国都不可能削减自身的产能,需要压缩产量都是粮食出口国。
就算是这些粮食因为各种原因浪费了一部分,需要进行压缩的产能,分摊到各国身上,仍然不是一个小数字。
造成这一原因的罪魁祸首就是俄国人。按照俄国农业种植面积进行估算,如果这些粮食能够全部运出来,就算是别的农业出口国都停止粮食出口,欧洲照样不会缺粮。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国际市场太小了。
随着各国农业人口的增加,开垦土地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还有农业技术的提高,各国粮食产量都在不断增加,而市场的增长速度却远远不及。
以大法兰西为例,因为法国本土粮食产量增加,预计今年对外进口量会下降两个百分点。
这些数据都是奥地利农业部发布出来的,每年都会对外公布一次,口碑已经建立了起来,准确率威廉一世毫不怀疑。
号召各国共同削减粮食产能,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从1870年开始,奥地利农业部就发出了粮食产能过剩警告。
然而没有任何作用,就连奥地利自己都没有能够把产能削减下去,更何况是别的国家呢?
“农业危机真的来了,奥地利人已经采取实际行动削减产能,今天叫大家来,就是要讨论一下我们要不要跟进。”
从内心深处来说,威廉一世是认同削减粮食产能的。要是不把市场恢复正常,大家谁都不要想有好日子过。
“陛下,奥地利是世界第一农业出口大国,农业危机爆发后,他们受到的冲击也是最大的。
现在进行减产,实际上也是迫不得已。国际粮食市场上的价格已经崩溃,现在是出口的越多就赔得越多。
表面上,引爆这次农业危机的是英俄协定,实际上俄国粮食才刚刚流入国际市场,导致粮食价格血崩的,还是奥地利上半年的倾销活动。
根据我们收集到的资料,截止到目前为止,奥地利已经向国际市场宣泄了约3420万吨农产品,其中光粮食就超过3000万吨。
这已经超过了他们1871年国际粮食市场上成交总量的81%。如果下半年,维也纳政府不恢复战略储备,从市场上收购粮食,那么价格还会继续血崩。
看似只是为了阻击俄国人,不让他们重回国际市场,实际上这是一个把大家一起拖下水的借口。
如果不采取措施,未来两三年内国际粮食价格会持续低迷。在这期间,大家卖出的粮食越多就赔得越多,如果不卖出去,又无法回笼资金。
我们在国际粮食出口中所占的份额只有6.6%,就算是削减产能,也无法挽回局势。除非俄国人肯跟着减产,要不然这场危机短时间无法结束。
当务之急,还是保护本土市场。我建议减免农业税和农产品出口税,同时提高农产品进口关税,必要的时候可以效仿奥地利,采取粮食最低收购价,以保障农民的收益。”
毛奇的意见非常明确,政府不能干涉大家自由种植。理由非常简单,要是普鲁士减产,俄国人不减产,那就是在替敌人做嫁衣。
“首相,提高了农产品进口关税容易,但是造成的连锁反应,却不得不考虑。
普波关系正处于关键时刻,现在提高农产品进口关税,波兰人会怎么想?
如果他们针锋相对的提高了对我国工商业制品进口关税,那么农业危机,还会波及到工业。
不要忘了,我们的财政情况已经非常糟糕了。如果这么干,今年的财政赤字还会大幅度增加。或许要不了多久,我们就可以宣布破产了。”
不是戈尔曼不愿意保护农业,问题是作为财政大臣,他非常清楚普鲁士的财政有多危机。
只是减免农业税、农产品出口关税,普鲁士王国的财政收入会减少5600多万马克,这已经非常危险了。
要是提高农产品进口关税,导致波兰提高对普鲁士工业制品的进口关税,那么普鲁士脆弱的工商业也会遭到重创。
这会引发连锁反应,搞不好就是一次工业危机,最后带来的损失决不是一个小数字。
普鲁士可没有殖民地市场泄洪,产品在国际上又竞争不赢英法奥三国,波兰市场对他们至关重要。
毛奇淡然一笑,若无其事的解释道:“没有那么严重,波兰人不敢和我们翻脸。
要对付他们很容易,只要鼓动一下波兰激进团体,让他们向奥地利提出领土要求,我们再出来善后就行了。
得罪了两个庞然大物的邻居后,波兰政府还有得选择么?”
这个解释让戈尔曼无话可说,没有办法,现在的波兰就不是一个正常国家,内部乱得不行。
这一招对别的国家作用不大,没有谁会那么自不量力,不过波兰是一个例外,这种事情他们干得出来。
神圣罗马帝国 第九十四章、应付了事
柏林政府高层多是军人出身,做事一贯都是雷厉风行,既然决定坑波兰人,自然不会手软。
因为波兰王位之争的问题,普波之间同样埋下了钉子。好不容易才取得独立的波兰人,可不愿意被普鲁士给吞并了。
加上国际势力的干涉,不断的放大普波矛盾,如果不是有俄国人这个大敌存在,两国早就分道扬镳了。
即便是如此,波兰政府中激进派也不想看到普鲁士人指手画脚,想要踢开普鲁士单干。
这些问题,柏林政府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中二激进派分子不好对付,一个操作不好就会引发剧烈反弹。
柏林政府早就有借刀杀人的心思,只是操作起来的隐患颇大,一个不好就是一场灾难。
要对付俄罗斯帝国,普鲁士王国需要波兰炮灰,可不能让波兰被打残了。
如果不是俄奥关系破裂,毛奇是绝对不敢提出这个建议的。要不然俄国人趁机参合进来,强行把奥地利拉下水,普波可不是俄奥的对手。
现在俄奥同盟出现问题,奥地利也需要借普波的手削弱俄国人,这种背景下维也纳政府最多教训一下波兰人,不可能把他们真的打残。
波兰人需要为此付出多少代价,柏林政府一点儿也不在乎。尽管把波兰视作囊中之物,但有一个现实,他们不得不面对。
对普鲁士王国来说,波兰的块头实在太大了,要是一口吞下去,最终的结果多半是被噎死。
第一次普俄战争中,波兰人之所以会损失惨重,就要普鲁士的手笔。只不过做得比较隐蔽,不为外界所知。
鼓动中二少年真的很简单,挑起舆论就够了,报纸就是最有利的武器。一夜之间,普俄奥三国瓜分波兰的旧事就被翻了出来。
当然,普鲁士王国被隐去了,报纸上面已经变成了俄奥两国瓜分波兰王国,奥地利的作用被人为的放大了。
……
圣彼得堡,自从奥地利拉开倾销序幕,国际粮食价格血崩之后,亚历山大二世整个人都不好了。
努力奋斗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解决了俄罗斯帝国的土地问题,还没有来得及收获胜利果实,就迎来了当头一棒。
奥地利的报复实在是太狠了,如果不能度过这场农业危机,俄罗斯帝国马上就要大难临头。
主要还是财政问题,俄罗斯可不是什么工业国,农业税收还是政府最主要的一笔收入,占据了全部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
粮食价格崩溃,这就意味着沙皇政府的财政要凉。从英国人手中拿到的贷款,那是用来修铁路、发展工业的,可不是用来维护政府日常开销的。
这还是建立在英国人履约的情况下,如果约翰牛不认账了,那沙皇政府就真的要破产了。尽管几年前,他们才破产了一次。
不要看两国签订了合同,但是贷款可不是一次性到位的。英国人是分批次放款,现在沙皇政府只不过拿到了五百多万英镑。
对个人来说,这是一笔巨款;对俄罗斯帝国来说,这笔钱就是几百公里铁路的问题。
不要觉得贵,复杂的地形、恶劣的气候,铁轨还要从英国进口,要是最后的成本不高才有鬼。
约翰牛的贷款可不好拿,其中百分之五十都必须用来采购英国商品,修建铁路更是被强制要求从英国采购铁轨。
外交大臣克里斯-巴沙姆拿出了一份文件,递给了亚历山大二世。
“陛下,奥地利人昨天再次向世界上主要的粮食出口国发出了《削减粮食产能倡议书》,他们提出各国在1873年削减8%的粮食产能,以应对农业危机。”
8%的粮食产能,可不是出口国际交易市场上的8%,而是各国粮食生产总量的8%,折算成产量那就是全球粮食产量下跌数千万吨。
如果可以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农业危机就度过去了大半。奥地利公布的产能过剩21%,那是通过公式计算出来的理论数字。
仅仅只是估算了食用需求量、酿酒需求量、工业用量需求量、制作成饲料的需求量。
实际生活中,粮食不可避免的会被浪费掉。比如说:运输途中的损耗、因为天气导致粮食发霉变质、日常生活中的浪费……
如果几个粮食出口国,同时削减了8%的产能,那么能够流入国际市场上的粮食,基本上就恢复到了1870年的水平。
因为人口是在不断增长的,最多两三年时间,现在市面上多出来的粮食,就会被消耗掉,粮食价格也会正常化。
表面上来看,奥地利的倡议书没有问题。所有粮食出口大国同比例进行减产,维持市场价格稳定,相当于接纳俄罗斯帝国成为当中的一员,奥地利还让出了很大一块市场。
实际上,这对沙皇政府来说,却非常的要命。减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要让俄罗斯帝国明年粮食产量增长8%,那很简单扩大种植面积就行了。
现在俄国民众的种粮积极性高,产量正在节节攀升,只要解决了交通问题,取代奥地利成为世界第一粮食出口大国,那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
可是要减产,这就不好办了,政府总不能禁止民众种粮吧?俄罗斯可是有数千万农民,他们自己增加粮食种植面积,谁也拦不住。
就算是抄袭奥地利的休耕法,那也没有卵用,俄罗斯有的是土地。至于奥地利的开荒法,沙皇政府可不敢效仿,那是要出事的。
亚历山大二世沉思了一会儿后,把目光投向了众人。
“你们怎么看,奥地利人的提议有没有可行性?”
一名身材肥胖的中年男子情绪激动站了起来,义愤填膺的说:“陛下,这是奥地利的阴谋。一年之内将粮食产能削减8%,这怎么可能做到?
就算是现在国际粮食价格低迷,等农民自己调节种植习惯,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政府不可能直接规定,让农民去种植什么。农业产能过剩,和工业产能过剩也差不多,一场危机过后,市场会做出选择进行优胜劣汰。
如果我们强行削减产能,除了引发一场大乱外,根本就没有任何价值。
奥地利人这是在向我们示威,他们想要用低迷的粮食价格,逼迫我们向他们妥协。”
马尼洛夫可不傻,作为农业大臣他非常清楚现在俄国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有多高,这个时候要他们削减产量,那是出力不讨好。
俄罗斯和奥地利是完全不一样的,两国的国情千差万别。维也纳政府在出台法律后,就遏制住了种植粮食的土地面积上涨。
政府高层的大贵族只要带头,在自家的土地上改种经济作物,还是会有不少人响应的。俄国贵族那就不一样了,改种经济作物看似容易,问题是他们卖给谁?
这是农业国和工业国的差距,奥地利产业齐备,交通、通讯都比较发达,信息相对透明化。
这些处于社会上层的贵族们,想要了解市场行情还是非常简单,知道种什么会有销路。
俄罗斯帝国就不一样了,本土工业才刚刚起步,糟糕的交通又隔绝了通信,不要说电话了,就算是电报都没能够普及到每一个城市。
就算是有人想要改种经济作物,都不知道该种些什么?即便是种植出来了,也不知道该把东西运到哪里去卖。
缺乏有效的销售渠道,大家自然只能进行保守种植了。粮食价格怎么样姑且不论,至少粮食好卖,有商人来收购。
要是种植经济作物,那就必须要考虑清楚了。如果周边有相应的工厂,那没有问题,大家可以放心大胆的种植。
要是没有工厂,那么就必须要成规模,要是产能不足,可能连运输成本都不够。
外交大臣克里斯-巴沙姆:“马尼洛夫侯爵,请先冷静下来。不要忘了奥地利才是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这么下去他们的损失最大。
原粮价格血崩后,成品粮价格也在不断下降。如果持续下去,最终这些加工企业也难逃一劫。
为了保护国内的企业,维也纳政府已经给这些企业减税了,不过奥地利人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的份额,还是在不断缩水中。
拿到了廉价的原材料后,被奥地利打压的各国粮食加工企业,现在也开始蓬勃发展。
如果供过于求的情况不发生改变,原粮价格持续低迷下去,欧洲各国的粮食加工企业很快就可以发展起来。
从利益的角度上来说,奥地利人发布的倡议书,更多还是为了保住国内的加工制造业。
不管怎么说,现在奥地利仍然是我们最重要的粮食出口国,即便是重新开辟了英国市场,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如果奥地利拒绝接受我国的农产品,那才是灾难的开始,欧洲各国还没有谁有这么大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
亚历山大二世伸手拍了拍额头,粮食丰收了也令人头疼。国际粮食市场上供大于求,今年粮食滞销成为了定局。
一旦丧失了奥地利这个最大的买主,那么国内堆积如山的粮食就真的没办法了。初步估计,今年俄罗斯帝国多出来的粮食,就有上千万吨。
除了不列颠那笔不确定能不能够兑现的合同外,目前他们可没有任何大额订单。在同等价位的情况下,可没有人要他们的粮食。
大家都有稳定的供货商,无缘无故怎么会随便换人,还是换上自己讨厌的人。
没办法,俄国人最近几年在欧洲被黑惨了。现在百分之七十的欧洲人,都不承认俄罗斯是欧洲国家,俄罗斯人自然也不算欧洲人。
剩下承认他们是欧洲人的那百分之三十,其中还包括七千四百多万俄罗斯人。这个年代欧洲大陆,总人口都不足三亿,所以这个比例是相当的感人。
幸好这么多粮食,至少有一半是运不出去的,要不然国际粮食市场上的竞争还会更加残酷。
这和亚历山大二世最初的计划完全是南辕北辙,原本他还想要用粮食当弹药,撬动欧陆霸权的。结果还没有来得及开始,就砸在了自己手中。
计划没有问题,只是变化有些突然。欧洲大陆主要的粮食出口国是奥地利、俄罗斯、波兰、普鲁士,剩下的都不值得一提。
海外的竞争对手,暂时还不成气候。因为美洲各国每年也就向欧洲大陆输送一百多万吨农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不高。
这是利益决定的,美利坚联盟国还在种棉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现在他们棉花霸主的地位依旧是牢不可破。
同等的价格拼质量,同等的质量拼价格,这年头没有任何地区的棉花能够和他们竞争。
英国人的埃及棉花种植计划早早就夭折了,法国人占领埃及过后,一度想要发展棉花产业,只是在美国的棉花冲击下,法国人最后还是放弃了。
英国人捣鼓的印度棉花,很遗憾成本上被美国人完爆。利益面前没得商量,印度棉花无法成为主流。
奥地利的西非棉花种植基地,也好不了多少。这些年的产量几乎没怎么增长,国内的资本家同样是美国棉花的忠实粉丝。
没有办法,这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成的。企业要是不用联盟国的棉花,生产出来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政府不是万能的,不可能什么产业都跑去扶植,分散精力的结果,最后往往都是一事无成。奥地利在棉纺业市场上没有优势,维也纳政府自然不会在这上面投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