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利用有限的资金刺激生育,提高人口增长率,这对奥地利来说意义非凡。
如果这么玩儿下去,搞不好奥地利的人口出生率,还能够逆袭俄罗斯。
弗朗茨非常怀疑,这项政策如果变成了国策,欧洲各国会不会跟风,要是大家都这么来,世界还不被玩儿坏了?
很快他就打消了这种忧虑,生得出来也必须要养的起才行。这个年代生五六个孩子的家庭多得去了,能够养的活多少就是一个问题。
没有避孕套之前,怀孕通常都是不受控制的。各国人口出生率都很高,弃婴率同样也非常高。
这个时候,弗朗茨突然发现奥地利的义务教育也刺激到了人口增长,毕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饭,节省了家庭开销。
这算是意外之喜了,当初决定学校管饭,那是为了鼓励家长送孩子上学,为此学生们还很长时间都要靠沙盘学习。
1860年之后,才能够保证所有学生拿到课本。从去年开始,才能够领到免费发放的作业本。
奥地利玩儿的是最穷义务教育,估计未来还会被很多文人吹捧上神坛。毕竟有故事,才能够流传下去。
即便是现在,沙盘都没有丢。毕竟现在纸还是很贵的,学校发放的作业本,仍然不能够满足需求。
弗朗茨当即决定,把这有意义的沙盘传承下去。要不要作一次秀,让儿子们也用用,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最后他还是决定要脸,这实在是太假了,传出去都没有人信,多半还会被人笑话的。
这份儿变态的人口刺激计划,弗朗茨也没有准备自己推动,直接转交给了首相。
一个好皇帝是不能够抢内阁工作的,反正首相都要退休了,正好临走前把这项工作落实下去。
要不然换新人上来,自身的威望不够,能不能顶住压力,推动这份计划都很难说。挨骂是必然的,至少自由主义者们会把政府喷得狗血淋头。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三十二章、因地制宜
看着白发苍苍的老首相,弗朗茨心中都有些犹豫了,扪心自问道:“这么干真的好嘛?”
很快这个念头就被他打消了,政治上容不得优柔寡断。再说了,费利克斯首相看上去还非常的精神,处理政务还游刃有余。
念旧的弗朗茨不喜欢经常换人,内阁成员除了身体原因提前离开的外,剩下的都是一干二十多年。
高层的稳定,最大限度保证了政策的延续性。这些年奥地利能够保持高速发展,他们都是功臣。
至于功高震主,担心内阁做大的问题,那都是庸碌之君才需要考虑的,弗朗茨是一点儿都不担心。
只要操作得当,完全可以把“功高震主”变成一段“圣君贤相”的佳话,绝大多数时间名臣都是衬托名君的。
稍稍引导一下舆论,臣子们的功劳都是皇帝知人善用,完全用不着和手下人抢功。除非是得位不正,才需要天天担心。
这方面来说,西方皇帝要幸福的多,不用天天担心手下人做大后会造反。法理意识已经深入人心,现在流行看血统,不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世界。
当然,革命党是一个例外,他们是造反专业户,不能一概而论。
资料已经传给内阁众人来了,多年以来弗朗茨早就和他们养成了默契,皇帝想要干的事情都是内阁冲锋陷阵。
有疑问的大家都是先在皇宫中秘密讨论,商议出结果后,才会在政府中提出。除了问题内阁承担责任,弗朗茨则负责善后。
看完了资料后,费利克斯首相反对道:“陛下,鼓励生育没有问题,但是我们要考虑实际情况。
从目前国内民众的平均收入情况来看,理论上一对夫妻养活五六个孩子问题不大。可实际上,对部分人来说,还是非常有压力。
尤其是工人阶级,一旦有了孩子,夫妻双方就很难做到两个人一起上班,减少了一份儿收入,家庭压力也会大增。
目前国内生育下降的区域,都是工业发展较快的城市。迫于生活压力,很多工人家庭不敢养孩子。
要想提高人口出生率,我们必须要先解决这个问题。不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人数量越来越多,就越难处理。”
现在奥地利最穷的就是工人阶级,或许他们的收入和农民相当,可是生活水平却远远无法与之相比。
毕竟住房开销、日常生活开销,消耗了他们很大一部分财富。
反倒是农民更加舒心,随着殖民地的开辟,国内的土地矛盾彻底得到了解决,人均土地面积大增,他们的收入也随之增加了。
大部分家庭都已经提前偿还了土地赎买金,现在是农民最富裕的阶段。不过弗朗茨清楚,这种好日子长久不了。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农业剪刀差会越来越大,这些优势很快就会被抵消掉。
现在只是工业产品少,大家的需求也小。土地上的收益足够日常开销,可是随着人们需求的增加,这些钱就不够用了。
土地上的收益想要提高太难了,实际上相对而言土地上的收益,还处于持续下降状态。
看看卖力种田的沙皇政府就知道了,要不了几年俄国人就会再次回到粮食市场,到时候会有大量来自俄国的粮食冲击市场。
供求关系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国际市场上的粮食价格,进而影响到奥地利农民的收益。
未雨绸缪的工作,弗朗茨一直都在做。增加内部消耗量是最有效的办法,鼓励生育政策就是最有利的措施。人口增加了,粮食消耗量自然也就增加了。
弗朗茨直接问道:“首相有什么计划?”
以他对费利克斯首相的了解,既然提出来了问题,就准备好了解决方案。
费利克斯首相回答道:“陛下,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难,就是财政压力会有些大。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出台过相关法律,比如说:法律形势强制规定带薪生育假、禁止辞退,但这都是杯水车薪。
孩子生下来了,还是需要照顾,在这期间女工们无法正常上班,通常超过带薪假后,就会被企业停薪留职。
有父母帮忙带的还好,可这都是少数,大部分都是夫妻自己带孩子。
既然如此,不如干脆让妻子回家带孩子。由政府补贴一部分,缓解他们的生活压力。”
这非常德意志,后世德国也鼓励妻子在家带孩子,没有想到这个年代都有这种观念了。
这个观念不算超前,而是现实需要,婴儿离不开人照顾,不然加个班回来,小家伙就饿死了。对生育积极分子来说,实际上已经算失业了。
发放补贴弗朗茨没有意见,羊毛出在羊身上。既然企业已经承担了带薪生育假,也可以换成税收形式出现。
完全可以取消带薪生育假,直接由政府发放生育补贴。税收不足的部分,再有政府承担。
至于劳动力减少的问题,弗朗茨根本就不担心。这个影响真不大,这个年代还是男工为主,奥地利的女工数量不超过两百万。
总不能这么多人同时生孩子吧?如果是的话,弗朗茨也不介意。这个补贴又不是长期的,仅限于一段时间。
想了想后弗朗茨说:“发放补贴没有问题,这个补贴标准、还有时间,内阁尽快确定下来。”
本来弗朗茨是准备发面粉的,经济又实惠。每个月补助20㎏,一直发放5年,话到嘴边又收了回去。
从成本上来说,直接发放面粉却是最廉价。作为粮食主产国,奥地利国内的粮价一直都不高。
如果由政府统一供应面粉,每人每月补助20㎏,这个成本可以控制在25先令以内,每年每人的补贴不超过3神盾。
神盾的购买力就是这么强,1神盾约合3.66克黄金,要是购买力不强才有问题。这还是化肥没有诞生,不然粮食价格还没这么高。
按这个数字计算,五年的育儿补贴金也就15神盾。用15神盾增加一个人口,怎么看都非常的划算。
事情没有这么简单,这么干会造成一系列的影响。比如说:市场上的面粉价格会受到冲击。
20千克面粉加上配料做成的面包,都够一对夫妻食用一个月了,大家又不是光吃面包。
既然够吃了,自然不需要再购买。卖面粉的生意减少了,卖面包的生意也缩水了。
不要看这似乎不起眼,但是市场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变动还会牵扯到其它行业,最后会引发什么后果,弗朗茨也不确定。
冒然打破经济循环体系,对一个国家来说,绝对是弊大于利。本来是为了省钱,结果财政支出是节省了,财政收入也随之减少了。
这笔账必须要算仔细,弗朗茨自然不会想当然的做出决定。万一由此导致税收减少数额,还超过了节省的开销,岂不是亏大发了?
财政大臣卡尔提议道:“陛下,具体的政策最好还是由地方政府制定,我们只要加以引导就够了。
各个地区的情况不一样,不能够统一标准。比如说:在维也纳我们就不能奖励住房,不然城市人口要不了几年就爆炸了。”
很快弗朗茨就反应了过来,确实不能够一刀切。这些措施只能够当参考,殖民地能够提供的条件,本土很多地方都是做不到的。
以维也纳为例,要是效仿新布鲁克,最大的问题不是城市人口爆炸,而是政府财政破产。
除非弗朗茨这个大地主,无限量放地,把房价打压下去。不然按照目前的价格,每平米都超过20神盾,40平米就是800神盾,维也纳政府想不破产都难。
打压房价是不现实的,维也纳是情况特殊。不夜城的名头,带来了品牌效应。无限量供地更是扯淡,基础设施跟不上那就是一场灾难。
又比如:城乡差异、地域差异、收入差异,这些问题都需要考虑。万一搞出了问题,就不好收场了。
让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政策,情况就要好得多。不同的地区给予不同的奖励措施,才是最符合实际情况的。
反正关系到了政绩,不怕官僚们不卖力。干不好的,就换上能够干好的人来,现在的奥地利又不缺官。
这么一来,内阁由执行者变成了监督者,连责任都没有了。就算是民众们不满,也只是逮着地方政府骂。
毕竟各地标准都不一样,足以证明中央政府的本意是好的,问题是地方政府执行的时候出了差错。
可以想象,未来肯定是有钱的地方补贴标准高,没钱的地方补贴标准低。
而人口出生率,又恰好掉了位置,经济发达地区出生率低,越穷的地方出生率越高。
……
就在弗朗茨为增长人口劳神费力的时候,维也纳国际大酒店内,关于重新划分欧洲区域的会议也在展开。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次规格不高的国际会议,英法两国外交大臣都到场了。作为东道主,奥地利外交大臣韦森贝格也只能亲自主持会议。
三大国外交大臣齐聚一堂,会议的档次一下子提升上去,让前来打酱油的各国代表非常尴尬。
外交也是讲究对等原则的,身份太低说话都没有底气。加上小国在国际外交中本来就没底气,话语权被压缩的更多了。
好在,只是对欧洲区域的划分,归根结底也就是一个称呼问题,大不了换一个地理名词。
大家首先就确定地理名词不代表法理,并且签订了国际公约。在不会影响到大家实际利益的情况下,会议进行的非常愉快。
主持人韦森贝格非常满意,就在要宣布会议圆满结束的时候,一名工作人员匆匆跑来,在他耳边嘀咕了起来。
原本笑容满面的韦森贝格,脸色一下子阴沉了下来。砸场子的人来了,如果不是顾及到在场的代表太多,他就要当场爆发了。
刚刚国际会议才确定,伦巴第和威尼西亚地区属于德意志地区,现在意大利人就在外面抗议了。
消息泄露之快,明显是早有准备。尤其是在奥地利的眼皮子底下发生了这种事情,让维也纳政府直接陷入了被动地位。
……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三十三章、结盟否?
外交部大楼下,汇聚而来的百余人,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标语,高呼着:“抗议”、“抗议”……
大楼里还有等待着会议结果的自欧洲各国记者,这个时候纷纷看起了热闹。摄影师们正忙着调节照相机,准备记录下这历史的一幕。
没有任何犹豫,韦森贝格第一时间下令镇压。接到命名后,闻讯赶来的警察,没有客气直接操持着警棍冲了上去,以最快的速度处理了示威人群。
抗议的人不在了,奥地利的脸面也丢光了。这一起有预谋的示威活动,让这次国际会议变得尴尬了起来。
意大利人的抗议,影响不到大会的结果。在法奥两国立场一致的情况下,大会很快就通过了以文化传统划分地域的新国际法。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条法律对英国人也是有利的。他们可以以此为依据,把英语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内。
列强嘛,通常不怎么要脸。即便是这份儿国际公约,同样还有很多个版本的解释,这是大家故意留下的空子。
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按照最符合自身利益的方面解读,以获取最大利益。
国际公约对大国和小国来说,本来就是双标。要是牵强一点儿,还可以变成殖民地的合法化的基础之一。
目的达到了,韦森贝格却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突然出现的抗议人群,让维也纳政府声誉大损。
保密是不可能的,这么多国家的代表,以及来自欧洲各大报社的记者,可没有义务替奥地利保密。
韦森贝格只能期待底下人反应足够快,没有让记者拍下照片,不然麻烦还会更大。
事情都发生了,盖子肯定掩不住。韦森贝格不可能派人检察记者们的拍照设备,这点儿气度维也纳政府还是要有的。
当然,如果没有各国外交代表在场,那就说不准了。看人下菜,这是列强的行为准则。
送走了宾客,韦森贝格的笑脸不存在了。脸色阴沉的说道:“派人问问维也纳警察局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突然出现一帮子人来搅局?”
查案和外交部没有关系,可是涉及到了外交,韦森贝格就必须要过问了。
他不认为维也纳警察局会批准今天的游行活动,能够瞒过警察系统,聚集这么一帮子人,背后肯定有问题。
意大利各邦国也派出了代表,他们都没有跳出来反对,那么策划这场闹剧,就没有意义了。
就算是抗议规模扩大十倍,都没有任何作用。奥地利不可能因为意大利人反对,就终止计划。
最后损害的只是维也纳政府的国际声誉,但声誉不等于实力,只要实力足够强大,就算是声名狼藉也没有人敢惹。
现在几大列强中奥地利的声誉还算是好的,有英法俄三国做衬托,再烂也烂不到哪里去。
大不了被国际人士骂一顿“暴政”,反正他们说了也不算,再怎么说奥地利政府也是有官方媒体的,大不了打嘴仗。
明天维也纳的报纸上,就会出现不法分子勾结境外势力,冲击国际会议的新闻。
一名中年保安人员立即回答道:“是,大臣!”
韦森贝格没有停留,直接乘车赶往了皇宫中。除了这么大的事情,还是需要给皇帝汇报的。
这个弗朗茨已经受到了消息,正在电话上逮着警务大臣骂。
不管对手是谁,敌人居然能够在维也纳组织上百人搞事情,警察居然一无所知?
这不是渎职是什么?只要稍微提高一点儿警惕,就可以提前拦截,也不会闹出笑话来。
弗朗茨可不认为对方舍得,派出上百间谍搞事情。间谍的价值在于隐藏的暗处,一旦暴露了出来,那就死定了。
现在出来抗议的群,显然不可能有核心人物,多半都是被忽悠来的傻子。
奥地利又不是法兰西,未经报备的游行示威属于非法活动,流放的罪名已经够得上了。
恶心了维也纳政府,不被流放到穷山恶水之地才怪。没准还会丢到北冰洋某个无人岛屿上,整天和冰雪做伴。
当然,更大的可能是被冻死。终年零下多少几十度的冰川世界,不是一般人能够生存下来的,千万不要低估官僚们的报复心。
聪明人都是躲在暗处遥控,就算是向维也纳政府递交请愿书,也比直接莽上去的好。
前者是合法行为,维也纳政府就算是不接受,他们也不会有麻烦;后者是犯罪,被影响到仕途的官僚们是不可能放过他们的。
这些人的死活,弗朗茨不关心。他生气的是警察对维也纳的控制力居然不够,这种明显有异常的情况,都没有被发现。
今天可以有上百人突然出现在外交部大楼下,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某一天有可能突然出现上百人突然造反?
“百人”这个数字已经不小了,欧洲大部分的革命,刚起义的时候都没有百人。
这么多人,要是在关键的时刻突然爆发,造成的损失根本就无法估量。
“总有刁民想害朕”,这种思想很多人都有,作为皇帝还会更加严重,弗朗茨从来都不敢掉以轻心。
当韦森贝格抵达皇宫的时候,事情也差不多有了结果。被捕的人,在警方审讯下已经招供。
参与这次非法活动的不光是意大利人,毕竟维也纳的意大利人不多,想要聚集起来上百人也不容易。
审讯结果表明,组织这次抗议活动的是五个意大利留学生,剩下的人大都是被临时高薪雇佣的,给他们提供消息的是一名叫做罗宾逊的中年男子。
线索到这里就断了,对“罗宾逊”的信息,这几个中二少年是一无所知,他们是在“飞科”酒吧无意遇到的。
迷迷糊糊的这几个倒霉蛋,就被刚认识的人给忽悠了。为了保证意大利的领土完整,他们决定拼搏一把。
参与者都是活动当天给雇佣的,维也纳警方自然来不及收到消息,不等热心群众报案,事情都已经发生了。
对这份儿调查结果,弗朗茨非常的不满意。连幕后黑手是谁都不知道,维也纳政府就被搞得狼狈不堪,简直就是丢人现眼。
弗朗茨皱着眉头问道:“泰伦,你们也没有收到消息么?”
情报头子泰伦立即回答道:“初步判断这个罗宾逊是化名,第一次出现是在飞科酒吧,就是和这几个蠢货第一见面的地方。
前前后后,他们一共有过三次接触,都是在这家酒吧。我们已经派人接触过当时的工作人员,一名调酒师提供线索说,罗宾逊的大胡子是粘上去的。
现在以当事人描述的画像,恐怕很难找到这个罗宾逊。目前的线索太少,我们需要时间。”
专业间谍不好对付,在没有监控的情况下,又是酒吧这种鱼龙混杂的地方,要找一个人实在是太难了。
甚至罗宾逊就是光明正大的出现了,大家也不知道他是谁。正常情况下,这种间谍明面上都是有工作掩护的,表面上很难发展异常。
这么短时间内,能够拿到初步线索,已经算是很不容易了。
弗朗茨狠狠的说道:“继续查,不要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这个隐患不被清除掉,早晚都是一个祸害。”
幕后黑手是谁,这个很好猜,反正就那么两三家。从行事风格上来看,敌人非常的狡猾,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线索,非常像约翰牛的手笔。
法奥达成了一致,英国人无力阻止意大利地区被重新定义,这个时候出来搞破坏也是正常的。
仅仅出动一名间谍,全靠忽悠就挑起了这次事件,估计幕后黑手都乐疯了。几乎没有付出任何代价,就让奥地利陷入了舆论漩涡。
“像”不等于“是”,国际政治从来都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很多时候眼睛看到的也会骗人。
现在只能说英国人的嫌疑最大,他们既有作案动机,又有作案实力,还有很多前科。
这也不能排除其它国家故意栽赃给英国人,作为同道中人,类似的事情弗朗茨也常常干。
在没有抓到“罗宾逊”前,这个问题很难进行准确判断。弗朗茨不喜欢跟着感觉走,他都是跟着利益走的。
让谁为此负责对奥地利利益最大,那么凶手就会指向谁。这也是为什么,阳谋基本上都很容易成功,阴谋却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原因。
只要获得的利益足够大,即便是被人算计了,弗朗茨也愿意。在国际政治中,奥地利和英国人一样,都是一切向利益看齐。
……
案子还没有结束,一个突如其来的变化,再次让案情变得扑朔迷离。
英国外交大臣麦克林,向奥地利发出了正式外交照会,提议英法奥三国结盟,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后面一句可以直接略过,英国人从来都与和平扯不上关系,只要他们不搞事情,欧洲大陆就会太平很多。
重点在于“结盟”上,弗朗茨收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就是:法奥同盟暴露了。
能够让英国人拉下脸来,主动拉拢法奥两国一起结盟的事情,除了“法奥密约”外,弗朗茨不认为还有谁有资格给他们这个压力。
本来法奥同盟就矛盾重重,现在再加入一个英国人,这个联盟能够存在多长时间,是一个值得令人思考的问题。
犹豫中弗朗茨,直接问道:“外交部持什么态度,你们觉得我们要不要和英国人结盟?”
这个决定很难下,牵扯到的利益太广,利弊得失必须要仔细权衡。尤其是和英国人结盟,更是要警惕加三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