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弗朗茨不怕手下的人有野心,野心也代表着动力。要是都是一帮混吃等死的咸鱼,那才是灾难。
奥地利的官僚体系模式,都是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没有地方主政的政绩,根本就无法进入内阁。
就算是想要结党营私,也要有那个机会才行。没有政绩根本就爬不上,人脉关系再广,留在了下面还是白搭。
想要拆分一个派系,远比建立一个派系要容易。官僚本身也是互相竞争的,一旦派系内部主要人物变成了政敌,自己就会斗起来。
这往往只是需要一个位置,就可以达到目的。要是官僚都变成一个集团,那么只能说明皇帝蠢得不可救药。
波黑也不是完全没有优势,至少这里有矿。包括:煤、铁、铜、锰、铅、汞、银、褐煤、铝矾土、铅锌矿、石棉、岩盐、重晶石等矿产。
这些都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波黑经济发展基础。波黑政府就准备挖矿了,不仅仅只是挖矿还要发展重工业。
简单的说就是炼钢、冶铜,顺带在卖卖盐。当然别的矿产也会开发,只不过眼下这三项更有“钱途”。
弗朗茨记得原时空波黑地区的重工业就发展的不错,不过后来因为战争走向了没落。
尽管波黑多山,可是这里有河流,可以发展水上运输。如果再把铁路支线延伸下去,那么发展重工业也是有潜力的。
奥地利的重工业太过向波西米亚地区集中,和平年代这不要紧,到了战争年代,波西米亚地区就太靠前线了。
波黑地区的条件,自然是比不上波西米亚地区,可是建立一个小一点的重工业**,还是问题不大的。
不仅仅是波黑地区,巴尔干半岛很多地区都有发展重工业的潜力。相对于欧洲大陆来说,巴尔干半岛的矿产资源还算是丰富。
不说长远发展,起码在工业时代初起,所需的资源还是能够满足的。只不过在开发成本上,巴尔干半岛还是相对较高。
波黑地区毕竟已经同化了,弗朗茨还是愿意投入一定资源的。能够发展起来那就赚了,经济发展不起来,多几家重工业,也是一个不错的结果。
没有犹豫多久,弗朗茨在文件上打了一个“√”,算是批准了方案。剩下的事情不需要他费心了,给了政策,后面的问题就该官僚们自由发挥了。
只要不是丧心病狂的计划,一般地**府递交的发展计划,他是很少驳回的。
任何大的战略计划,都没有人能够保证一定成功,可是不尝试一定不会成功。
对一个国家来说,容错率还是很高的。尤其是波黑这种穷省搞得经济发展类的战略计划,失败几次也动摇不了根基。
本来就需要中央政府补贴行政经费,再糟糕又能够坏到哪里去?
可是只要成功了一次,那么就赚大发了。不说成为奥地利的发达省份,只要能够在财政上实现自足,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神圣罗马帝国 第十七章、理念之争
波黑行省要建立重工业强省的消息传开后,立即在资本圈子里引发了轰动。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重工业从来都是大投资,并且是长期性投资。一笔投资几年、十几年收不回来成本,都是正常操作。
同样这个行业一旦做大,获得的利润也要高得多。仅仅是这个门槛就淘汰了大多数竞争者,相比别的行业,重工业企业的竞争对手要少得多。
目前奥地利经济刚刚摆脱危机,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对钢铁和铜的需求量大增,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理论上,只要生产了出来,这两项产品根本就不愁卖。然而这只是现代,要加入这个行业,可不是一两天就有成果的。
按照以往的经验,从寻找合适的厂房开始,到产品问世,至少需要两三年时间。
实际上所需要的时间更长,事先内部筹备不说,这种大投资必须要组织专业人士探矿,还要进行成本综合评估,也要考虑交通运输,市场分析也是少不了的。
这个年代没有那么多专业机构代劳,全部都要投资者自己组织、判断。光这些还不够,就算是向银行贷款投资,前期投入的成本最少也是几十万神盾。
可以说,从一开始就将大部分人淘汰出局。没钱的不要来,这个行业是资本大鳄们的专场,小作坊现在已经没有了生存空间。
空手套白狼那是不可能的,银行都是私营的,一家比一家审核严格,没有**品,谁都不要想贷出巨额资金来。
而这个年代重工业投资,早就攀升到数百万神盾,就算是花上千万神盾都不是没有可能。
最值钱的不是机械设备,而是出产原材料的矿山。奥地利不缺廉价矿山,然而既然廉价了也意味着开采难度大幅度增加,或者说是有一定开采价值的贫矿。
有经验的从业者都知道,这个便宜捡不得。如果不能控制生产成本,一旦遇到经济危机就要凉凉。
至于矿山和冶炼厂分开经营,那是不存在的,现在最流行的都是集团化、产业链化,一般都是从上游原材料生产到下游产品销售***服务。
产业分割,那是建立在当地原材料耗尽,必须从外界购买的情况下。这会大幅度增加成本,资本家们不喜欢。
目前法国工业的最大问题,就是要从外界进口煤,增加了产业成本,这也是***三世盯着莱茵兰地区的原因。
维也纳星巴克***,一看这名字就知道这是弗朗茨的恶趣味,凡是他记忆中的知名企业,大都被提前搞了出来。
当然很多可能发生了变化,时间过去的太久了,记忆也是会发生错误。有时候模模糊糊的记忆,名字相同的企业,业务范围却大不相同。
米其林可以变成冰淇淋品牌,碧桂园可以成为某个公园,被玩坏了的企业名字很多,要是再有穿越者出现绝对会懵圈。
这些变化注定是没人知道了,包厢内几名中年男子正在一边玩儿保龄球,一边闲聊。
一名中年男子扔出手中的球,笑着问道:“托尔,你真要去波黑行省投资重工业?”
托尔微微一笑,说道:“全中,威尔斯你的技术又进步了。”
走上前去,将自己手中的球扔了出去,叹了一口气,然后补充道:
“没错,我是有这方面的计划。目前国内的大部分行业都饱和了,新兴产业看起来很有钱途,可是我们玩儿不转。
奥地利新能源电力公司的优势太大,就算是我们现在加入进去,也只能跟着他们混口饭吃。
一直做金融业也不靠谱,投资太过集中,抗风险能力太低了。重工业虽然前期投资大,可是发展潜力也大。
相比新兴产业,这些技术已经成熟了。你们知道的,我手中还有一家半死不活的钢铁厂,进入这个行业也不是完全没有根基。”
在场的几人都是奥地利储蓄银行的股东,同时也是多家证券公司的幕后老板,甚至还完成了身份上的过度,获得了贵族头衔。
然而这些大人物们也有危机感,随着金融秩序的规范化,操纵股市的风险也越来越高。
作为新兴贵族的一员,他们也是爱惜羽毛的。没有人希望费尽了千幸万苦才跨入了上流社会,马上又搞得身败名裂。
要知道他们这种***贵族,还有另外称呼叫做:准贵族,或者是考察期贵族。
通常这个阶段,老牌贵族会用放大镜看着他们。一旦犯了事,很容易被打落尘埃的。
奥地利的贵族头衔可不便宜,要用钱砸出贵族头衔,运气好的话或许几万神盾就够了,运气不好砸进去几百万神盾都有可能打个水漂。
军功封爵体系,对他们这种氪金玩家,充满了歧视。组团去殖民地刷军功,下面的人也会分润,可不会全部落到幕后老板头上。
要是在国内刷贵族头衔,那个难度就更大了。只有为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且获得了弗朗茨的认可,才有可能获得爵位。
弗朗茨继位这么多年,也就两个资本家完成了这一壮举,反倒是因为科技发明,拿到贵族头衔的科学家有二十多个。
威尔斯摇了摇头说:“托尔,你太乐观了。我觉得在波黑行省开采食盐,都要比重工业更加有钱途,起码回本更快。
重工业的主导者是奥地利钢铁集团,这家国有企业的优势太大,垄断了国内近半的钢铁产量。
想要击垮他们太难了,反而不如别的产业。就算是新崛起的奥地利新能源电力公司,都没有这么大的优势。”
托尔再次扔出去了手中的保龄球,说道:“看来,我们是很难说服对方了。
奥地利新能源电力公司靠得是合作共赢模式,在欧洲大陆攻城掠地,即便是在英法他们都有很大的市场份额。
虽然这种份额都是潜在的,可是他们已经建立了体系,大部分电力公司都变成了他们的战略伙伴,只要不发生意外就会变成现实。
一旦铜产量增加,电力设备成本降低,欧洲大半的电力供应,都会被这个联盟所垄断,我不认为你捣鼓的电力公司能够实现突围。
反倒是奥地利钢铁集团好对付,他们是国企,除了正常的商业竞争外,是不会对我们斩尽杀绝的。
在供求关系发生改变前,大家都不会发生直接冲突。这么长的时间,已经足够我们发展壮大了。”
这是事实,奥地利新能源电力公司建立的垄断,主要是标准体系,顺带推销设备。
在各地建立起来的子公司中,奥地利新能源电力公司并没有占主导权,大部分股份都分了出去,某些地区干脆就是技术入股。
这是掌握了核心技术的好处,就算不是大股东,在公司中的话语权同样不低,根本就不用担心被排挤出去。
作为后来者,想要打破这种垄断是非常困难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没有核心技术,无法突破专利壁垒。
谁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能够搞出另一套体系。市场不等人,一旦标准被普及了,再想插手就难了。
总不能把已经安装好的供电网络拆了,换上他们的新技术标准吧?这不是行不行的问题,而是大家为什么要换。
没有足够的利益,谁会抛弃已经成熟的设备,换上没有通过检验的新电力设备。
除非他们能够在技术普及前,拿出新的技术体系,并且在实践中运用,取得了成功,才有竞争的能力。
威尔斯摆了摆手,露出了一脸无辜的表情,说道:“好吧,我放弃说服你了。不过,我的朋友。谁告诉你,我要和他们进行竞争了?
我投资的是电力公司没错,可是双方实力差距太大,要去跳电力供应体系这个天坑,那么只能成为炮灰。
按照工程师们的说法,不要说绕开专利壁垒,就算是没有专利限制,想要抄袭他们的技术,没有三五年时间都不可能做到。
这是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可不仅仅只是一项技术,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要不然英国人、法国人也不会购买专利授权,而是另起炉灶了。
我投资的电力公司,研发的是电力在工业上的运用,利用电力机械设备取代现在市场上的蒸汽机,双方根本就不是竞争对手。”
理论上,这些技术是潜力无限,然而需要投入的资金也不是小数字。威尔斯想要说服托尔,实际上也是资金上的问题。
不是他没有钱,主要是新技术研发充满了不确定性,需要找人分担风险。
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这种新科技企业的寿命是最短的,是降低奥地利企业平均寿命的主力。
相比之下,传统企业生命力还要强的多,生存二三十年是正常的,百年老牌企业都不在少数。
毕竟传统产业是资产的,转手也可以卖出去。很多企业多次易主,仍然生存了下去。
相比之下,高科技创新产业就不一样了。运气好的开发出了新技术,那么企业还有价值;运气不好啥也没有做出来,这样的企业完全就是一文不值。
没有成果的企业都活不长,投资者们的耐心有限,没有人等他们十年磨一剑。
最短的科技企业,仅仅只有几个月寿命。研发某一项技术,因为竞争对手先搞出来成果,他们就会被投资者认为没有潜力而抛弃。
资本市场就是这么残酷,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资本家们不乐意投资新高科技企业,也就不奇怪了。不仅仅是风险大,就算是搞出来的成果,也不一定有商业价值。
结果19世纪的科技发明创新,大部分都是个人推动的。等有成果之后,资本才一拥而上,推动技术革命。
如果不是奥地利新能源电力公司异军突起,在维也纳打造了不夜城,让大家看到了电的重要性,电力产业也不会受到资本热捧。
即便是如此,资本家们同样在想办法降低风险。这也是奥地利新能源电力公司的战略扩张,能够那么顺利的原因。
两人这是投资理念之争,没有对错,只有适合与否。
没有进入轻工业搏杀,就足以证明两人的远见。当然刚刚结束的经济危机,也应该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资本不会规避风险,但是资本家们有规避风险的本能。发生了产能过剩的行业,谁都知道那是夕阳产业。
夕阳产业能够生存下来都不容易,想要获得巨额利润,显然是不可能的。
见场面有些尴尬,同行的劳伦斯洛夫斯基转移话题道:“已经了快12点了,我们该用午餐了。我觉得隔壁那家餐厅的牛肉不错,要不去尝尝?”
托尔笑道:“我更喜欢他们的烤鹅,你们呢?”
......
神圣罗马帝国 第十八章、操碎了心
资本都是逐利的,波黑的重工业计划公布后,看在优惠政策的份儿上,前往当地考察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
具体要不要投资,那还是要等结果出来了再说。通常情况下,企业要买下了矿山,才会下定决心投资。
这个年代可没有从海外进口矿石的说法,尽管奥地利的殖民地上有很多矿产,可是要开采并且运回来,那个成本足以令任何企业崩溃。
除了本土没有的矿产,这个年代很少进口矿石。欧洲主要的工业强国,大部分工业原材料都是靠本土自给自足,殖民地只是补充作用。
弗朗茨相信资本家都是精明的,自己会搞定这一切的。头脑不灵光的,基本上都已经凉了。
现在他注意力集中到了非洲战场上,在英国人出兵突尼斯过后,法国人也紧跟着上去了。
英法围绕着突尼斯海峡的争夺,变得激烈了起来。至于突尼斯政府,可以忽略了。两个债主打上门来,他们只能当驼鸟了。
在红海法奥和英国人的竞争也激烈了起来,苏伊士运河的成功通航超过了英国人的预料,法奥联手把他们挤出了埃及。
现在法军占领了埃及大部分地区,奥属利比亚地区也把边界线向前推进了若干公里,具体占领了多少地方弗朗茨也很迷茫。
反正等埃及政府投降,法奥谈判过后才能够作数,毕竟按照约定埃及是划给法国人的,趁火打劫那也是理亏。
殖民地政府级别不够,不知道法奥结盟那也是正常的,发生这种事情也是正常的,大家可以谈判解决问题。
反正可以确定,埃及的精华地带都在法国人手中,奥地利的手没有伸那么长,占领的地区也就是几块绿洲,还有大片的沙漠。
这都是小问题,法奥两国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僵持的,反正提前占领了也没有用,百年之内这些地区都没有价值。
为了抵消英国进攻埃塞俄比亚带来的影响,1869年3月奥地利出兵阿拉伯半岛,也就是后世的也门地区。
总之红海地区不能够让英国人全占了,也门地区的港口虽然不怎么样,无法和吉布提相比,可是改造一下停靠军舰还是没有问题的。
英法没有动手,那是他们还要立牌坊,奥斯曼帝国到底是他们的盟友,阿拉伯半岛一直都被默认为奥斯曼的势力范围。
没有足够的利益。对盟友下手的事情大家都是很少干的。对法国人来说控制苏伊士运河就够了,反正奥地利又不可能堵塞运河。
英国人自不用说,面对法奥两国的排挤,要是做出了能够堵门的态势,谁知道受了刺激的法奥两国会干些什么?
唯利益论是不适合君主国家的,很多时候皇帝的立场就是国家的立场。要是把法奥两国刺激到了一起,英国人哭都来不及了。
作为当事人的奥斯曼帝国,他们驻维也纳公使天天都在抗议,现在外交部正在和他们谈价钱。
已经造成既定事实了,爱卖不卖随便,反正奥地利是不会再让出来的。有本事就出兵夺回去,不然就谈判桌上慢慢聊。
这是学习美国人的套路,先把土地给占领了,再商议买卖的问题。不但出价不高,连法理问题都不用纠结了。
不光是对奥斯曼帝国,包括非洲大陆的全部殖民地,都是奥地利合法手段从当地土著部落买来的,全部都有合法的书面文件。
至于是谁签的,有没有法律效应,这个问题就值得研究了。
总之,殖民政府是和土著部落签订了条约的,包括他们全部移民都是条约中的一部分。
大致意思是说非洲居住条件太恶劣了,他们请求奥地利帮他们移民到居住条件更好的地方去,报酬就是他们手中的土地。
毫无疑问,殖民政府是严格遵守条约的。保证让他们全员移民,实现了脱非入美的伟大人生目标。
除了国际冲突外,非洲战场上的变化也引起了弗朗茨的重视。不少非洲部落手中,都出现了滑膛枪,显然有人不想奥地利顺利完成战略计划。
奥属非洲的总人口已经突破了七百万大关,这个数字严重打破了平衡,再这么下去没准非洲大陆都变成奥地利的自留地了。
人口数量的高速增长,共有两个因素,一方面是来自东普鲁士地区的移民,另一方面是欧洲经济危机带来的移民。
因为人口的关系,奥属非洲开发的相对完善,远不是欧洲其它国家在非洲的殖民地可比,对移民的吸引力也在与日俱增。
这种变化显然引起了各国的忌惮,量变终归会引起质变。如果没有奥地利做后盾,这几百万人或许还不被英法放在眼里。
可惜有一个强大、并且准备本土化的奥地利在,大家都不得不提高警惕。
要不是大法兰西计划忽悠住了法国人,现在就不是法奥在地中海驱逐英国人,而是英法在联手围堵奥地利了。
好在拿破仑三世表现的够给力,先是吞并了撒丁王国,又发起了埃及战争,现在还在和英国人争夺突尼斯海峡,吸引了约翰牛的大部分注意力。
即便是如此,出来混还是要还的。奥地利在背后支持埃塞俄比亚抵抗英军入侵,英国人自然也不会闲着。
不但卖武器给了土著部落,还派出了大量的军事教官帮忙训练军队。好在这些人不争气,没有练出名堂来,不然奥地利就麻烦大了。
“诸位,大家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法国人加快速度,他们的大法兰西计划进度太慢了,我们有必要推上一把。”
欲令其亡,必令其狂。
为了法国人大法兰西战略,弗朗茨也是操碎了心。作为老牌对手,哈布斯堡王朝对法国的了解远超任何一个国家,甚至还超过了他们自己。
原时空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才打断了法国人的脊梁,代价是德二帝国沉沦、奥匈帝国解体,现在弗朗茨可不愿意效仿。
即便是奥地利的实力看上去更加强大,然而能够爆发多强的战斗力,弗朗茨还是心中没底。
他不担心无法整合几个邦国的力量,事实上根本就不需要努力,这些邦国都会为战争竭尽全力。
原因,只是看地图就知道了。奥地利大部分的国防压力,都在这几个邦国身上。战争爆发,首先倒霉的就是他们。
谁要是不配合,那不是在自杀么?
唯一的问题是战争爆发就没有胜利者,法兰西还没有衰落,普鲁士的运气,弗朗茨不认为他也会碰到。
拿破仑三世敢轻视原时空的普鲁士王国,然而面对现在的奥地利,除非给他开降智光环,不然就不会发生同样的事情。
只要不犯大错,双方拼的就是实力。拼掉了法国,奥地利也没有实力主宰欧洲大陆了,搞不好还被围攻死。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让法国自己没落了。要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最好的办法只有让法国人作死。
挑战欧洲是不可能的,法国人已经尝试过很多次,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是拿破仑时代,现在肯定不会再来了。
大法兰西帝国是拿破仑三世给民众们画得大饼,现在弗朗茨就要利用民意,逼迫拿破仑三世把大饼变成现实。
大国梦不仅仅只是一个国家通往成功的驱动力,同样也是一个国家迈入深渊的驱动力。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回答道:“陛下,这恐怕很困难。不是法国人不想实施大法兰西战略,主要是他们实力不足。
海外殖民地争夺,已经牵制了法国人大量的精力。埃及、突尼斯、墨西哥三个战场都在用兵,新占领的撒丁王国也不是那么稳定。
想要他们更进一步,除非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不然这个时候法国人无力吞并意大利地区,更不用说对比利时下手。”
维也纳政府已经研究过了,想要让比利时重回神罗帝国,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法国人吞并比利时。
只有经历过一次苦难后,他们才会知道神罗帝国的好。同样的办法对瑞士也适用,只不过法国人对瑞士无爱,所以这种办法在瑞士身上用不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