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是不是觉得很先进,在19世纪就有失业救助金了。这是***三世的政绩之一,不光是失业救助金,连养老退休金都出现了。
只要想想***三世的另一称号就不奇怪了——“社会主义皇帝”。
得益于这些好政策,即便是在经济危机中,***三世的声望都没有降低。
这一时期也是法国工人最好的时代,***三世过后,整个19世纪他们都没有这种待遇,一直到苏联崛起后,他们才再次享受到了这一系列福利。
很快帕克伦就被吸引了注意力,快步上前向一个熟人问道:“怎么回事,克罗斯?”
克罗斯喋喋不休的报怨道:“帕克伦,你知道么?我们的军队在墨西哥,被一帮土著土匪给击败了,据说死了一千多人,还伤了好几千。
上帝啊,几万法军连一帮土著匪徒都打不过?
这帮该死的混蛋,把法兰西的脸都丢光了。这个消息要是传了出去,我们世界第一陆军强国的地位都有不保了。
简直是糟糕透了......”
后面的内容,帕克伦已经听不进去了。一手夺过了报纸,认真的看了起来。
原谅的知识不够,上面很多单词他都不认识,不过最重要的伤亡数字、战败,这些单词他还是认识的。
然后,整个人都沉沁在法军战败的消息中,几万法军居然打不赢一帮土著。自言自语道:
“这不可能!”
“我们怎么可能失败呢?”
......
新闻嘛,如果不夸大其词,怎么能够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呢?
经过了报社编辑们的艺术加工,最后已经变成几万法军在墨西哥遭遇大败、伤亡惨重。
实际上,参战的法军都不到一万。真要是有几万法军,墨西哥叛军也不可能打赢了。
绝对的实力差距,不是靠一些小算计能够改变的。马西米连诺一世的命令只是对墨西哥政府军有效,法军可不会在乎墨西哥皇帝的命令。
见势头不对,巴黎政府急忙出来辟谣。不过没有什么用,法军战败总是事实,理由这不是法国民众关心的。
总之,法国人民怒了。没有任何意外,巴黎人民又开始了他们的日常活动——游行。
高兴了可以游行,生气了可以游行,空虚寂寞了可以***,对政府不满的时候还是可以游行,在法国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游行的。
现在是经济危机时期,很多人都闲着没事干,这让游行的规模又大了很多,从巴黎开始然而向全国蔓延。
事情越闹越大,法军在墨西哥吃了败仗的消息,经过报纸添油加醋,迅速传遍了欧洲。
这个时候已经由不得巴黎政府退缩了,如果不赶快报复回去,墨西哥叛军就要踩着他们的肩膀成名了。
现在法军可没有击败俄国人建立起来的威名,输给墨西哥叛军,大家可不会认为是意外情况,各国只会推波助澜说法军战斗力不行。
这对法国政府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各国不承认他们的实力,意味着在国际利益争夺中,他们将会处于不利地位。
俄罗斯帝国衰落后,法国人急匆匆的给自己带上世界第一陆军强国的帽子,难道他们不知道树大招风么?
显然,***三世不会这么肤浅,仅仅只是一个虚名,还不值得他们这么没有吃相。
在虚名的背后还有大量的利益,这才是法国人急着抢班夺权的原因,他们想要接过俄国人留下的欧陆霸主之位。
蛋糕就这么大,欧洲各国划分蛋糕的时候,靠得就是实力,实力越强拿到份额越大。
弱国在旁边看着就行了,这和他们没有关系。要是运气不好,还会变成桌子上的蛋糕。
包括现在西班牙王位之争,法国可以否决那么多候选人,靠得就是自身强悍的实力。
要是这个时候,让外界认为他们实力不行,那么没准西班牙又要出一个反法的国王了。
至少英奥两国都想要扶持一个反法的国王,一旦法国的实力镇不住场子,这种情况就会发生。
要证明自身实力,最有说服力的办法就是战争。在哪里跌倒的,就要在哪里爬起来。
法兰西未来后方的稳定与否,就要看他们接下来的表演了。现在法兰西的面子可是价值连城,还不只是一座城市。





神圣罗马帝国 第十一章、不夜城
1868年圣诞夜,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夜拉开了人类新的时代。
奥古斯特是一名普通的维也纳市民,这些年维也纳的变化,另他应接不暇,仿若在梦中一般。
带着家中的孩子,望着明亮的路灯,这就是圣诞节最好的礼物。
“父亲这是电灯么,为什么这么亮呢?”
听到了儿子的问话,奥古斯特不知道从何说起。这个年代没有互联网,知识传播全靠。
尽管奥古斯特学历不低,可是专业不对口。作为一名医生,他是不需要研究电灯的,自然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
不光是他,整个维也纳都没有多少人知道为什么。维也纳不是一座工业城市,有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工作室,却没有生产这类产品的工厂。
维也纳是内陆城市,又是首都,集合了政治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科研中心、教育中心于一体。
这么多的头衔加身,实在是不能再增加一个工业中心了。不然暴涨的人口,能够把这座美丽的城市挤崩溃。
从弗朗茨继位到现在,仅仅二十年时间,维也纳的人口就增长了两倍,目前仍然在以8%速度高速增长。
这显然不是自然增长,如果人口自然增长速度有这么快,那么统一全世界都不是梦。
即便是关闭了工厂,作为两个帝国的首都,维也纳每年还是有大量的人口涌入。
人口增长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时至今日,维也纳已经是全世界最繁华、美丽的城市,没有之一。
人均收入跃居世界榜首,巴黎和伦敦都比不了,尽管他们的经济也很发达,但是大量的工人拉低了平均数。
这也是维也纳能够率先成为不夜城的原因。维也纳民众们的收入已经能够负担得起照明费用,而其它城市还承担不起。
这个年代电费可不便宜,只要中产阶级和富人能够享受的起。一名普通工人一年的收入,还不够电力公司开户的钱。
自从1866年大型发电机技术突破后,奥地利的电力公司就如同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如果哪一座城市没有电力公司,那么这一定是一座小城市。
现在奥地利每一座超过人口超过十万人的城市,都有电力公司安家落户,至少也有一个分部。
作为新能源产业,维也纳政府一直都在扶持,现在是电力公司跑马圈地的黄金时期。
可惜成本还是居高不下,没有能够实现全民普及。阻碍电力普及的最大障碍不是发电成本,而是电线成本,或者说是铜和橡胶。
就算是利用率再低,一千克煤怎么也能发一度电,奥地利的煤不值钱,发电又不挑食,什么煤都可以用。
单纯的发电成本每千瓦时不超过5格罗申,不过输送到居民家中的时候,一度电的价格就变成了8先令,整整增长了159倍。
(1盾=100先令=10000格罗申)
没办法,用户数量不多,电线成本又高,加上摊销费用自然就上去了。
新能源发展最直接好处就是:在经济危机一片萧条下,奥地利的炼铜产业和橡胶产业逆市增长。
相关产业链上众多企业因此受益,至少被带动5亿神盾的市场,为奥地利的经济复苏贡献出了力量。
摸了摸儿子的小脑袋,奥古斯特慈爱的说道:“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需要我的小科学家亲自去研究。”
维也纳的学术氛围还是很浓的,科学家在奥地利的社会地位非常高,尤其是出了弗朗茨这位热衷于给科学家授爵的皇帝后,更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追捧。
当然爵位不是那么好拿的,每年都不一定有一个名额。弗朗茨是现实主义者,没有看到成果之前,就算是吹得天花烂坠,他也不会理会。
这也无伤大雅,仍然无法阻止民众们的热情。奥古斯特也不例外,总是把儿子的兴趣爱好往科研上引。
显然,小家伙不是那么买账,摇晃了一下脑袋说道:“不,实验室太枯燥了。怎么比得上纵马驰骋天下,我的志向是要成为一名伟大的军人。”
看着手舞足蹈的儿子,奥古斯特只能无奈的接受这个现实。不是学霸,想要成为科学家太难了,成为一名军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德意志地区的传统是强大的,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才是大部分人的目标。
不要看奥古斯特是一名医生,实际上他也曾是一名军人,只不过已经退役了。
在全民兵役制度,基本上每一个成年男性,都会进入部队服役。没有服过兵役男性,在社会上容易受到歧视。
现在奥地利的服役率仍然高达95%,剩下的那百分之五自然就是残次品了。普通人就算无法进入正规军,也会进入预备役。
这不仅仅只是一项义务,还是大家的一项权利,法律上的定义是:每个公民都有保卫国家的权利和义务,服兵役权也是公民权利之一。
这不是弗朗茨的锅,而是奥地利的宪法核心决定的:权利与义务对等。
没有服过兵役,也意味着没有履行保卫国家的权利和义务,自然也就丧失了政治上的权利,包括一系列的社会福利。
现在的社会福利还不多,还看不出来有多少影响,未来就不一样了。
现在失业救助和养老金的问题,已经被提上了日程。***三世开了先河,弗朗茨也不得不跟风。
就如同当年奥地利最先制定劳工保护法,现在就是欧洲各国的标配,包括俄罗斯帝国都有劳工保护法。
从这方面来说,欧洲的无产阶级战斗力还是非常强悍的。在为自身争取权益上,大家都很积极。
迟迟还没有通,主要是企业的负担问题。要增加这两项支出,自然少不了要加税,不然没钱拿什么发?
***三世会丢掉皇位也不奇怪了,后世扣在他头上的帽子,大部分都是虚的,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资本家苦***三世久已。
社会主义皇帝也是有代价的,绝对不是历史书上轻描淡写的一笔。无论是改建巴黎,还是提高工人阶级福利,这些都需要钱。
经济发展固然能够增加税收,可是相伴随的支出也增加了。***三世继位时,法国的财政赤字高达10亿法郎。
到了现在不但抹平了开销,还能够有余力给工人发福利,这些钱可不是直接印票子就可以的。
从他登基前后的税收变化,就可以看出问题来。奥尔良王朝时期大资本家们承担的交税,不足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一,现在已经超过了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三十。
无论是失业救助金,还是退休养老金,这些钱都是从资本家们口袋里掏出来的。
只看他成立法国两大中央银行“土地信贷银行”及“动产信贷银行”,以及在巴黎和各省成立土地银行,就知道割了金融资本家多少肉。
前车之鉴不敢忘,弗朗茨也在干同样的事情,甚至还要更进一步。只不过奥地利资本家们的战斗力不行,政治上被贵族们压制死死的。
为了降压,弗朗茨可是不定期在收编大资本家。甭管权利有多少,这些人变成了统治阶级的一员,阶级立场就变了。
想要他们把幸幸苦苦获得的权利,拿出来和原来的资产阶级同伴共享,那是不可能的。
资本家和资本家之间天然相互对立,竞争让这个群体四分五裂,只要不让垄断财团出现,这个集团就没有对抗政府的实力。
......
1868年的圣诞夜,给这个时代留下了震撼的一幕,“不夜城”这种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场面,在维也纳变成了现实。
电报绝对是19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得益于电报高效的传播速度,次日“维也纳=不夜城”的消息抢占了欧洲报纸的头版。
这个圣诞节,欧洲民众眼中只有一个“不夜城”。
电灯照明,早就在欧洲大陆出现了,可是让一座城市亮起来,很多人想都不敢想。
实际上,维也纳也没有全部亮起来,只是安装了路灯,很多居民家中仍然是油灯照明。
报纸自然不会详细说明这些问题,直接一笔带过,让欧洲大家想当然的认为维也纳已经普及了电灯照明。
小国看热闹就行了,大家的心态好,维也纳本来就是欧洲最富裕的城市,最先成为不夜城也很正常。
落在某些人眼中就不一样了,对这个年代的英法民众来说,这就不能够忍了。
伦敦




神圣罗马帝国 第十二章、自由灯塔必须要亮起来
作为英国的首都,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伦敦就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
它拥有太多的光环,比如说:全世界最大的城市、最繁华的城市,又是世界的政治中心、金融中心、商业中心、工业中心......
一夜之间,仿佛变成了乡下小地方,这种突然的转变,让傲气的伦敦民众无法忍受。
这个年代他们有傲气的资本,正如英国报纸描述的:
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
奥地利是我们的粮仓;
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场;
澳大利亚阿根廷是我们的牧场;
秘鲁、墨西哥运来它的白银;
远东为我们种植茶叶;
而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则遍及印度群岛;
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
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
美利坚联盟国是我们的棉花地;
......
所以,伦敦之外的地方都是乡下,英伦三岛之外的地区都是落后地区,引领人类进步的神圣使命,只有英国人来担当。
这种认知之下,维也纳不夜城的出现,对伦敦民众的冲击可想而知。
舆论的压力,向着新政府铺天盖地涌了上去,本杰明-迪斯雷利政府只感觉压力山大。
现在他们非常羡慕已经下台的约翰-罗素内阁,不要看他们是提前辞职了,实际上约翰-罗素内阁只差两个月,两届任期就满了。
任期结束的时候遇到了经济危机,他们当然不会替竞争对手扫尾了。约翰-罗素内阁的提前辞职,让责任全部落到了下一届政府头上。
本来在经济中,本杰明-迪斯雷利内阁的日子就很不好过。国际上西班牙王位之争、波兰王位之争,都牵扯到了大家的神经。
现在又冒出了一个不夜城,让本杰明首相更加头疼了。电灯不算高科技,他们早就在使用了,可是普及到全城就不容易了。
本杰明-迪斯雷利首相问道:“我的财政大臣,预算出来么?”
财政大臣莫利托严肃的回答道:“初步估计,在伦敦普及电灯至少需要投入7500万英镑,要在英伦三岛普及电灯需要4.4亿英镑,考虑到实际情况,可能投资还会更大。
这还只是设备投入,未来用电成本投入还会更多。光伦敦的路灯系统,我们就要十五万台发电机,需要至少三十万人为这提供后勤保障。”
本杰明-迪斯雷利首相摆摆手打断道:“打住,你直接告诉我,伦敦无法普及电力设备就行了。但是,奥地利人为什么能够做到?
就算是维也纳比伦敦要小的多,那也是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大都市。我不相信维也纳政府会为了一个面子,就不顾一切的投入。”
财政大臣莫利托解释道:“据说奥地利人采用了大功率发电设备,保障维也纳的照明体系,只是需要两百台发电机就够了。
这种大功率发电机将发电成本降低了百分之八十,需要的维护人员大大减少,大约只需要三四千工人,就可以维护这套用电网络。
实际上,维也纳的照明系统是奥地利新能源电力公司的杰作,据说还有皇室投资。
维也纳市政府只需要交电费就行了,每月大约需要10万英镑,就可以使用这套价值超过700万英镑的供电网络。”
莫利托也很头疼,英国人电力公司很咸鱼,只是热衷于给富人供电,对打造全城的照明体系一点儿兴趣也没有。
如果不是看报纸,他都不知道发电机技术革命,已经发生了。如果只是建立路灯照明体系,那么咬咬牙也就过去了。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伦敦的市民们,需要更贴心的送电到家服务,这需要的投资大大增加。
单纯的10万英镑电费,显然是养活不了奥地利新能源电力公司的,即便是享受免税待遇,这个还是远远不够。
现在只是为了跑马圈地,直接出资构建一套完整的供电网络,也意味着对维也纳电力市场的垄断。
维也纳没有工业,电力公司的最终赢利点还是居民用电、商业用电,这些优质客户才是长期的现金奶牛。
相比之前的8先令每度的电费,现在维也纳的电费已经降低到了1.5先令,这就是供电网络的优势,大幅度降低了电在传送途中的损耗。
毫无疑问这个价格是暴利,但是新技术想要推广,还是要靠暴利催生的。
想要进一步降低电价,必须要等电力全面普及之后。不然这套供电网络,谁来买单?
维也纳政府可承担不起这笔开销,一旦政府出资就不是一个城市的问题,而是要进行全国普及,这是公平性体系的核心。
大家都是纳税人,凭什么先给大城市供电?
如果中央政府不投入,地**府谁承担的起前期投入?
难道贷款么?真要那么干,恐怕要不了多久,奥地利的地**府就会集体破产。
指望官僚阶级控制成本,那是在做梦。还不如先丢给企业自由发展,等科技进一步发展过后,再回过头头来考虑普及的问题。
同样的问题英国人也遇到了,中央政府不拨款,伦敦市政府根本就负担不起,给了拨款其它地区的民众又不答应。
不用等民众们闹事,国会那一关就过不了。本来首都占据的资源就多,中央政府再进行财政倾斜,会加剧矛盾冲突,严重的还有可能导致国家分裂。
本杰明-迪斯雷利首相揉了揉额头,无奈的说道:“那么把这个问题丢给伦敦市政府吧!奥地利政府都没有拨款,他们有什么资格要求我们拨款?
至于他们怎么干,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市政府不能履行建设地方职责,把自己的责任推到中央政府身上,这种事情是要不得的。”
踢皮球,这是政客们最常用的手段。如果不是外面的舆论压力太大,本杰明-迪斯雷利首相理都不会理。
内阁过问这件事情,只是表示了重视,并不等于说就要干预了。
如果投入资金小,本杰明-迪斯雷利首相还是很乐意刷一波政绩,让英伦三岛亮起来。
现在投资这么大,那还是算了吧!真要是盲目上马这个大项目,英国的财政收入都不一定够填这个窟窿。
......
巴黎,悲剧的巴黎市政府再次被游行民众围住了,这足以证明巴黎民众是懂规矩的。
改造城市基础设施,这是市政府的责任,不能够让中央政府为此买单。
包括***三世改造巴黎,这笔资金主要都是巴黎市政府承担的,而不是甩给了法国中央政府。
这方面法国人分得很清,账目从来都是分开的。地**府也有自己的财政收入,而不是全部依耐中央政府拨款。
比如说:市政府的雇员薪水,各个政府机关的运营经费,都是地**府自行承担。
要不然,这个年代各国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都不够拿来维持政府运转。
当然,某些欧洲国家还是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只不过都是小国,本身国土面积就小、人口又少,不需要那么多机构。
如果地**府无法承担行政开销,中央政府还是有可能补贴的,比如说:奥地利政府就曾经补贴过波黑行省,不然这个穷省连公务员工资都发不出来。
也有例外的,比如说美国。那就是各州玩儿各州的,有钱自己花,没钱自己想办法,反正不要指望中央政府。
看着外面抗议游行的群众,巴黎市长巴尔科内心是崩溃的。要知道巴黎重建工程,已经让巴黎政府背上了巨额的债务,压得他们就快要喘不过气来。
嘴炮党说得轻松,提高公共基础设施,有助于发展经济,摆脱经济危机。
实际上,这都是要钱的。没钱拿什么去投资?***三世下令改建巴黎,还不是巴黎市政府在掏钱。
债台高筑也是要还的,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巴黎市政府已经多次提高了税收。
这个税不能指望普通民众,他们本身就没多少钱,最后的大头还是落在了企业身上。
***三世是鼓励发展工业的,所以金融资本家们承担大部分税收。坦率的来说,这种税收分配模式是合理的。
金融业的利润比制造业更高,高利润承担高税收没有毛病,因此这一时期是法国工业发展的黄金期。
法国的电力公司也不少,可惜都不成规模。通常一家电力公司,也就几百名客户,能有几千名客户的都是大公司了。
巴尔科市长在约谈了这些电力公司后,就直接放弃了让他们来承担构建巴黎供电体系的重任。
1...178179180181182...51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