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在殖民地之外的国际市场上,英国商品的市场占有率正在逐年下降,法奥两国都在抢占英国人的市场。
只不过这块市场的份额不是太大,并没有引起外界的重视,可****还是一清二楚的。
沉思了一会儿,约翰-罗素首相问道:“这些问题都是真实存在的,你们准备怎么解决呢?”
发现问题没有用,关键还是要解决问题。作为世界霸主,英国人每天都要遇到各种这样、那样的问题,政府要做的是解决问题。
殖民大臣史蒂夫提议道:“我们正在进攻埃塞俄比亚,如果顺利的话可以顺势控制曼德海峡,掌控住红海门户。
不过这里是天然海峡,宽度大约在26~32公里,想要封锁这里非常困难。
还有可能引发法奥两国的强烈反弹,如果他们直接采取行动,除非把皇家海军全部压上去,不然根本就守不住。
最好的办法还是从埃及下手,或者是直接占领埃及,把苏伊士运河掌控在手中。
或者是从奥地利人手中抢西奈半岛,不过这很困难。自从苏伊士运河通航后,维也纳政府就增加了在当地的驻军,现在大约有一个师的兵力。”
曼德海峡和直布罗陀海峡差不多,英国人就算是控制了,也不敢封锁航道,这会引发众怒。
法奥两国不是软柿子,要是感受到了威胁,谁也不敢保证他们会不会铤而走险,直接就莽上来了。
经历过普鲁士挑战俄国人后,英国人没有这个信心了。冲动是魔鬼,普鲁士人敢莽一波俄国人,法奥两国又未尝不敢对着他们莽一波呢?
反正两个都是陆权帝国,海军拼光了都要不了命。只要和他们打个两败俱伤,对法奥两国来说就是战略上的胜利。
就算英国的造船工业更强,海军补充速度更快。可这只是针对一家的,和法奥两国加起来比,又要差那么一点点。
看两强标准就知道了,口号喊的惊天动地,要实现目标依然是遥遥无期。
强夺苏伊士运河不是一个好主意,很容易**矛盾。大英帝国没有做好和两个大帝国开战的准备,甚至和其中任何一个开战都要命。
打赢了,收不回来战争成本;打输了,世界霸权都有丢掉,殖民帝国也保不住。
法奥两国不一样,就算是输了战争,也有足够的实力保住非洲殖民地。
英国陆军规模就那么点儿,就算是想要去抢,他们没那份儿实力。海上封锁对这种大陆根本就没用,非洲大陆海岸线也是上万公里,根本就封锁不过来。
外交大臣雷斯林反对道:“采用武力行动是最糟糕的办法,不但不能够达到目的,还有可能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苏伊士运河已经开通了,想要堵回去法奥两国肯定不会答应。既然如此,我们何不退而求其次,加入进去呢?
苏伊士运河战略价值虽然高,可运河公司未必马上就能够赢利,高昂的建设成本已经让股东们丧失了信心。
我们完全可以收购一部分股票,在运河公司内部发出我们的声音,法奥两国也不能阻止合法的商业贸易。”
雷斯林的提议正中约翰-罗素首相的下怀,不是他们欺软怕硬,而是现实利益需要。
和弱者讲拳头,和强者讲规则,这是19世纪帝国主义的行为准则。大家都是列强,自然要按照规则办了。
纵观历史,大英帝国什么时候冲动过?原时空英国人就冲动了那么一回,结果不但把自己搞得五劳七伤,欠下了一屁股债不说,还赔上了世界霸权。
不等约翰-罗素开口,海军大臣爱德华反对道:“没有那么简单,法奥两国不是傻子,他们愿意让我们入场么?
要是遭到两国政府的反对,我们就算是开出两三倍的价格,也买不到股票。
据说民间流通股票没有决策权,所有的权利都在法奥两国政府手中,股东们只有监管运河公司财政的权利。”
不是他想要挑起战争,而是海军需要亮一下肌肉,证明自身的重要性,以便争夺来年的预算。
没办法,这就是海军大臣最重要的工作。具体的海军建设、训练、指挥,那是军方的事情,他一个文官出身的海军大臣压根儿就是一外行。
想要获得海军的拥戴,也非常的简单,只要从政府手中拿到足够的预算就行了。别的事情,他管的越少大家越开心。
最符合海军利益的做法,就是派皇家海军出去震慑一下法奥两国,然后大家再达成协议。
无论有多少作用,都有海军的一份儿功劳,在下一次预算争夺中占据了优势。
本质和先收股票再和法奥两国谈判没有区别,只是表达的方式不一样。前者外交部占主导,后者海军部占重要地位。
......
伦敦政府在争执,巴黎政府也在讨论。都是围绕着苏伊士运河进行,只是处理方式不一样。
***三世在犹豫,要不要立即出兵占据埃及,以保证对运河的控制权。
经过这么多年的渗透,法国已经是埃及第一大实力,培养了一大批的亲法派***。
要是再过几年时间,他没准可以兵不血刃的控制埃及。现在要是出兵占据埃及,一场战争还是少不了的。
陆军大臣埃德蒙-勒伯夫提议道:“陛下,只需要十万军队,一年之内我们就可以占领埃及。
如果只是控制苏伊士运河的话,那么五万军队也可以实现目标。
埃及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是我们非洲战略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拖下去,让英奥两国先动手就麻烦了。”
埃及可以算是在法国家门口,打赢或者是占领埃及都不是问题,唯一要思考的是值不值得。
这还牵扯到了法国的战略抉择,到底是优先地中海战略,还是优先中欧战略。
一旦对埃及动手,下一步法国政府的战略就是意大利地区,意大利各邦国都在法国人的目标中,西西里岛更是首当其冲。
而放弃对埃及下手,就是要打普鲁士、比利时、德意志联邦政府的注意,莱茵兰河以西的领土都在法国人的中欧战略中。
这次法国军方很和谐,都选择了优先地中海战略。柿子找软的捏,对中欧战略,地中海战略要面对的敌人都是软柿子。
这不足以令***三世下定决心,一旦法国对埃及下手,势必会让英法关系紧张,这令“恐英症”患者非常不安。
外交大臣亚伯拉罕补充道:“陛下,我们现在没得选择。我们可以不占领埃及,却无法阻止英奥两国占领埃及。
即便是有盟友存在,最多也就约束奥地利十年时间,而英国人我们完全无法限制。
一旦埃及落入他们手中,我们的地中海战略就泡汤了。法兰西未来的路,恐怕就要举步维艰。”
这是事实,全世界都快要瓜分光了。现在已经是瓜分世界的末班车,再不努力抢占最后的蛋糕,未来就要过苦日子了。
英国人没有抢占埃及,可不只是伦敦政府不想。主要是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担心引发法奥两国的反弹,另一方面他们没有把握把埃及人干趴下。
埃及政府拥有一支新军,并且实力还不弱。这对英国袖珍版的陆路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况且,他们还在和埃塞俄比亚pk,没有足够的兵力投入埃及战场。万一又打输了,那就丢人了。
进入19世纪过后,英国陆军的表现就不怎么样。连续输了好几次战争,尽管都有特殊原因,可这也让英国陆军声明扫地。
反法战争就不提了,输给***那是正常操作,不需要解释。
1814年,进攻尼泊尔王国,三万英军被一万多廓尔喀人给反推了,最后靠国力打消耗战,勉强赢得了战争。
1839年,英国人入侵阿富汗,数万英军苦战三年,最后以失败告终。
接下来的近东战争,英国人输了;后面入侵波斯,结果还是以失败告终,被迫达成妥协。
现在进攻埃萨俄比亚,还在苦战中,最终结果尚且未知。
接二连三的失败,伦敦的政客们没有崩溃,就算是精神世界强大了,怎么敢对陆军寄以厚望呢?
理由?很抱歉,大家不需要这东西。输了就是输了,解释再多都是白搭。伦敦的政客们对陆军信心不足,已经形成了习惯。
相比之下,法国人就不一样了。俄国人跌落神坛后,他们就要自诩世界第一陆军强国,自然不缺乏信心了。





神圣罗马帝国 第五章、都是运河惹的祸
战争不是儿戏,寻找战争借口可以忽略,不过调动部队、筹集战略物资,这些还是少不了的。
不要看埃及弱鸡,那也要看和谁比,至少人家在非洲大陆还是扛把子,号称非洲第一强国。
他们的最大竞争者是埃萨俄比亚,不过这个对手英国人帮忙削弱了,等他们打完了埃萨俄比亚也就完蛋了。
不用怀疑,列强还是要面子的。除非是阿富汗那种小强,不然为了面子,英国人也要打残埃萨俄比亚。
霸主需要用武力维护,输给同等的欧洲列强可以,输给非洲土著就不行。
巴黎政府还是很务实的,为了不闹出笑话来,他们进行精心准备。***三世决定政治与军事并行,先击败埃及政府再拉拢亲法人士。
这也是欧洲各国在海外殖民扩张的常用手段,包括奥地利在中美洲地区也使用过,非洲大陆情况特殊是例外。
伦敦,苏伊士运河通航的消息传来,金融市场上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悲观的认为,大航海时代即将结束。
这还是依据的,苏伊士运河通航后,奥地利通往印度洋的航程缩短了一万两千多公里,法国和西班牙通往印度洋的航程也缩短了一万多公里。
英国人航程缩短最少,在这方面处于了绝对劣势。资本市场上看衰英国本土企业,从事印度洋、东南亚、南洋等地区的出口企业,股票都发生了断崖式下跌。
这一跌,就波及到了整个伦敦市场,上下游相关产业自然不能独善其身,跟着一起爆跌,股灾爆发了。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股灾爆发了别的产业也不要想独善其身,最先受到影响的就是金融业。
从1868年初开始,伦敦街头就排起了长龙。股灾导致投机的金融机构、银行破产,引发了民众的恐慌,挤兑危机跟着爆发了。
这只是一个开始,循环经济链上的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势必要牵连到其它环节。
毫无疑问,挤兑危机爆发,银行为了自保停止了对外放款,金融危机波及到了企业。
苏伊士运河通航只是**经济危机的导火索,英国经济早就出现了问题,早在几年前英国就出现了产能过剩。
这和法奥的崛起也有关系,全世界的市场就那么大,多了抢市场的竞争对手,导致英国工商业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持续走低。
市场小了,产能没有削减,自然就过剩了。只不过先是美国内战,接着又是普俄战争,战争延缓了危机爆发。
现在战争结束了,生产出来的商品没有销路,经济危机已经在酝酿中。这个时候,恰好苏伊士运河通航提前**了危机。
原时空从1864年开始,经济危机就从英国爆发。现在时间被延后了三四年,产能过剩自然也更加严重。
这是通讯不便,市场消息不灵通导致的。资本家们没有跟上市场的节奏调节生产,导致了产能严重过剩。
没有任何新花样,经济危机爆发自然要想办法过冬了。没有实力的企业直接破产,实力雄厚的产业也开始裁员、削减产能。
1868年夏,大萧条降临伦敦。英国铁路建设规模就缩减了78%,十几家大小铁路公司宣布破产,在建二十余条铁路宣布无限期停工。
造船业也是在 1867年达到生产的最高峰,然后开始收缩,到了1868年底,行业规模缩水了34%。
纺织业,更是这次危机的重灾区。受奥地利棉纺业的冲击,他们丢掉了中欧、东欧的市场,西欧市场又受到了法国人冲击。
英国人这项支柱产业,在这次经济危机中遭到了重创,五家工人数量超过十万的巨无霸企业,在经济危机中破产。
破产的人满大街都是,半年前还是风光无限的大富豪,现在就沦沦为了街头难民。
同时,受经济危机影响,出口急剧萎缩。黄金外流严重,资金紧张,银行、企业纷纷破产倒闭,英国人迎来经济史上的第十一次危机——运河危机。
经济危机爆发后,英国政府没有及时采取应付措施,而是任由危机肆掠,让危机变得失控。
无数的失业人群走上伦敦街头游行示威,资本家们也是叫苦连天。在野党在报纸上抨击政府***,经济危机又引发了政治危机。
约翰-罗素内阁遇到了上任以来最大的信任危机。然而,这真的不关他们的事,根据英国法律规定,政府是无权干涉自由经济的。
嘴炮党不会管那么多,反正都是政府的错。幸好约翰-罗素首相没有干涉市场,不然他还要背上“干扰自由经济,导致经济危机的罪名”。
没得说,政客们遇到解决不了问题,最常用的手段——辞职。
......
维也纳,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引发了弗朗茨的重视。除非是计划经济,否则产能过剩这玩意儿,根本就无法避免。
既然英国出现了问题,那么奥地利也不要想独善其身,波及过来那是迟早的问题。
弗朗茨关心的问道:“经济危机又来了,内阁有什么措施?”
首相费利克斯回答道:“陛下,从英国传来的情况来看,这次经济危机影响会非常大。
为了摆脱危机,内阁决定让国有企业开始去库存,把库存商品低价倾销往全世界。
我们要和英国人、法国人抢时间,市场就这么大,反应慢了就要砸在手中了。”
经济危机时期,已经不是计较利润的时候了。把产品都销售出去,换取大量的现金在手,让企业生存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让国企去库存,只是需要一道行政命令就够了。大家肯定会认真执行,没有几个官僚会傻到和政府对着干。
私企就不一样了,这种政府直接干涉市场的命令,可没有办法下。资本主义经济市场,政府是不能干涉企业正常运行的。
作用法律制定者,政府自然不可能违法了。况且,那么多企业产能过剩,总不能直接行政命令,勒令他们减产吧?
反正市场上优胜劣汰,总是要死掉一批的。长痛不如短痛,谁生谁死就各凭本事了。
内阁选择先救国企没有毛病,亲儿子总是要受到优待的。国企滞销的产品出口了,国内的产能过剩压力也就减小了。
弗朗茨继续问道:“应急预案做好了么?”
私企不是不救,主要还是要看经济危机的具体情况,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
政府不是保姆,不可能保证企业不破产。能不能生存下来,就要看资本家自己的判断力了。
要是自己作死,那就真的会死。聪明人看到国企的大动静,一早就开始跟风了。
反应不过来的,那就活该倒霉。没看皇室产业都在逃命了么?
皇家银行都可以看做是奥地利经济的风向标,只要银行收紧银根,一准是经济出现了问题。
公开经济危机更加不可能,那么干,没有经济危机,也会人为制造出经济危机来。
市场一旦发生了恐慌,带来的损失比经济危机更加可怕。根据弗朗茨的经验,经济危机就是在比赛,谁跑的快谁就是赢家,谁接了盘谁就活该倒霉。
费利克斯首相解释道:“陛下,这次经济危机不同于以往,完全就是单纯的产能过剩。不光是我们,绝大部分欧洲国家都出现了产能过剩。
美国内战、普俄战争,让这种危机变得更加严重。战争发生前,各国就出现了产能过剩的苗头。
如果当时危机爆发,市场很快就会自我调节过来。现在不一样了,初步估计国内的产能应该超过市场需求的30%,某些产业可能超出市场需求的一半,还有可能更高。
除了让市场优胜劣汰,淘汰掉弱者外,我们根本就别无选择。全世界都找不到这么大的市场,掀泄这么大的产能。”
这是发战争财的后遗症了,俄国人战争时期大部分物资都是奥地利垄断供应的,这就导致了奥地利很多行业产能过剩。
战争结束后,市场进行了一定的自我调节。然而,经济转型不是几个月就能完成的。
现在经济危机来了,很多反应慢了一步的企业自然就逃不掉了。
当然,对大企业的冲击或许不是太致命,毕竟前两年发了战争财,积累了资本实力。
只要没有盲目扩张,现在兜里都还有些钱,拥有度过这次危机的弹药。
产能过剩严重,这也意味着靠对外输出,无法摆脱危机。经济危机爆发,国际市场很快就会萎缩,属于奥地利的市场就只有本土和殖民地。
别的海外市场根本就不值得一提,不是市场大小的问题,而是购买力大小的问题。
不管怎么说,奥地利也是这个年代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了。人口超过奥地利的国家还有两个,然而市场却远远无法与之相比。
当然,计算殖民地的话,这个排名就后退了一位。英国人依然是这个年代的王者,没有人可以和他们比。
弗朗茨点了点头,办法不是没有,只不过不符合这个时期。经济危机爆发,让传统产业危机爆发。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加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传统产业没有足够的利润,资本家们就不得不把眼光放在新兴产业上。
可以想象,要不了多久,奥地利的新兴产业就会四面开花。在这种背景下,弗朗茨自然不会干预了。
倒在经济危机中资本家,就只能算他们倒霉了。自己的投资眼光不行,怪得了谁?
就当是新时代的祭品,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光发热了。




神圣罗马帝国 第六章、大倾销
纽约,这座美国最大的城市,战后变得更加繁华。从1865年开始,美国经济开始恢复性增长,大家的日子仿佛一下子就好了起来。
当然,这只是一个错觉。有对比才有幸福感,和战争时期相比,现在的生活确实提高了很多。
美国资源丰富,因为战争的缘故导致人口大量减少,尤其是青壮损失最大。
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为了获得足够的劳动力,资本家们不得不一面引进廉价的黑人劳工,一面提高工资待遇挽留原来的工人。
收入的增加,让社会矛盾得到了缓和。今天是周末,汤姆约了女友艾琳娜出去玩。
“汤姆,你有没有发现最近的商品便宜了很多。我上个月看中的一条裙子,现在价格居然下降了下半。”
汤姆苦恼的说道:“抱歉,亲爱的。我们这个月的预算已经花完了,要不等下个星期发工资?”
受美国文化影响,年轻人可没有存钱的习惯。作为月光族中的一员,汤姆只是在发工资后的半个月关心物价。
除了留下生活的钱外,他的工资最多也就支撑半个月。这还是他工作不错,是一名光荣的证券公司雇员,勉强可以算是中产阶级的一员。
纽约这座城市,既是天堂,也是地狱。
这里只适合***生活,穷人最好还是不要出门。不然见识的越多,日子就越发难过。
看在富兰克林的面子上,艾琳娜点了点头。没办法,收入有限如果不精打细算,在纽约这座城市是活不下去的。
不求最好,但求最贵,就是这个年代的纽约。全美国物价最高的地区,或者说是全世界物价最高的地区。
在闲逛中,汤姆脸色逐渐阴沉了下来。打折促销的广告遍地都是,小到服装鞋袜,大到机械设备,几乎都是挥泪大甩卖。
作为一名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高材生,又在从事金融工作,汤姆对经济要格外敏感一些。
这种大规模的减价,让他觉察到了不对劲。不要看现在抢购的人很多,可是市场总需求没有变。
现在的抢购,相当于在预支未来的购买力。好在美国有月光族的传统,没有提前消费,那是***没有诞生。
不是资本家们仁慈,主要是技术不达标。玩儿不了这么高大上的东西,不然早就提倡超前消费了。
汤姆苦笑着说道:“艾琳娜,看来我们要准备过苦日子了。”
他都能够察觉到问题,更上层的资本家会发现不了么?任何经济危机,事先都是有预兆的。
几乎每一次经济危机,站在资本顶峰的财团都是大赚特赚。如果他们亏了,要么是太蠢,被对手阴了;要么就是太贪,想要赚尽最后一张富兰克林。
艾琳娜诧异的问道:“怎么回事,难道你失业了?”
“没有,不过也要快了。”汤姆回答道
艾琳娜安慰道:“没有关系,以你的能力,再找一份工作也很容易。大不了从下个月开始,我们削减开支。”
......
就在两人商议的时候,市场已经反馈到了最终端的生产企业。受奥地利廉价商品冲击,很多企业的产品都卖不动了。
英国发生了经济危机的事情,普通民众不知道,可是在资本家圈子里却不是什么秘密。
......
花旗银行行政会议上,总裁詹姆斯说道:“诸位,根据我们搜集情报,最近从奥地利过来的船舶数量急剧增加,都是运送工商业产品的。
1...175176177178179...51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