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走到四下无人的宫道上时,宋讷再次开口。
“今……今日……”
“皇上的意思很明白。”宋伯宗已经猜到儿子想说什么,他看了宋讷一眼,目光之中古井无波。
宋伯宗声音平缓,“如今天怒人怨,也该是,要找人去堵窟窿了。”
宋讷愣了一下,随即抗辩道,“但……但……”
“没什么好奇怪的,”宋伯宗从喉管里发出一声轻哂,“早先常胜一封信写进大内,皇上不就说翻脸,就翻脸了吗。”
宋讷目光微合,终于不再说话,只是神情一时复杂起来。
“……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让恭王那边太舒服。”宋伯宗似是自言自语地喃喃了一句,他看向儿子,“城南营地那边的情况,你了解得怎么样了?”
宋讷没有多言,旋即从袖中取出一封卷起的信函,上面是一行密密麻麻的小字。
宋伯宗立刻接过细看。
在这封密报上,宋讷的线人非常详尽地描述了昨日城南营地从日出到午夜发生的一切大事。
——又是柏灵。
怎么哪儿都有她。
还未读完全篇,宋伯宗已然忍不住抬头,“……你的线人还是一如既往地得力啊,这究竟是出自谁的手笔?”
宋讷笑了笑。
“好吧,”宋伯宗又低头接着读了下去,“为父不问。”
其实这个问题,宋伯宗问过宋讷很多次了,但每次宋讷都选择不说——在这一点上,宋伯宗是理解并支持的。
你若是真的想要保守住一个秘密,那就应当从对最亲近的人缄口不言开始。
只不过,每当拿到这些情报时,宋伯宗还是忍不住要感叹一嘴——儿子虽然不善言辞,但在识人用人上,确实是别有天赋。
等收起了信函,宋伯宗的脸上也终于缓和了下来。
“这种节骨眼上,还想着不要滥杀无辜,”他面色淡然地叹了口气,“真是妇人之仁。”
“爹……是觉得,有……哪里……不……不……”
“不妥的地方,多了。”宋伯宗垂眸,神情依旧没有多少变化,他低声道,“想在一夜之间,在千余人中审出谁是金人奸细……这根本是痴人说梦。
“这位司药就算再懂得觉察人心,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叫所有人都说出实话。更何况那本来就不是普通人,能被金贼委以重任,南下进京的奸细,可能是等闲之辈吗?”
宋伯宗轻声道,“皇上正是看清了这一点,才派了左卫营去啊。”
这区区千余人的性命,建熙帝怎么会放在眼里——他在乎的,只有奸邪能否被铲除罢了。
宋伯宗望着眼前无人的宫中石道,心中益发坦然起来。
是的,恭王就喜欢图这些没用的虚名,孙北吉和张守中竟然也不阻挡。
这些迂腐之辈啊……
有时候爱惜羽毛过了头,是要命的。
宋讷此时也想明白了几分,他稍稍靠近父亲,“那爹这次……是……是想……”
“等中午出了宫,你去找几个朝中可信的人,你亲自去,”宋伯宗轻声道,“不论今日柏灵审讯出的供词、结果是什么,都狠狠参一本。”
宋讷点了点头,“这……这个简单。”
——即便是寻常案卷,只要肯下功夫,都不愁从铁案中找出几个疑点,更何况是像今日这样大规模地审讯呢。
那结果,必定是破绽百出,不经推敲的。
“就先让他们,来抵一抵圣上的雷霆之怒吧。”宋伯宗沉了沉嘴角,他抬眸望了一眼今日的晴空万里,“近日礼部也该开始议小皇子的封号了吧,我们……该多盯盯那边。”
……
城南营地,郑密正焦急得等在一片临时划出的密林外面。
昨天后半夜,柏灵就托申将军遴选了五十位稳妥又可靠的士兵,带着许多颜料和纸片随她一齐进入密林,随行的人里还有一位在长在北境,对金人一切都极为熟悉的将官——也是柏灵指名要的。
此外,世子陈翊琮也主动请缨跟了过去。
这眼看辰时都要过了,郑密急得团团转——为了配合柏灵,他几乎把半个京兆尹衙门的人都调了过来……
可到了这个时候,他连一点最基本的问询框架都没见着。
“郑大人,”柏奕的声音在郑密身后响起,“柏灵呢,她还没有出来吗?”
。
第八十一章 执行
郑密正要回答,余光忽然觉察到些微扰动。
“……出来了!”
不远处,只见柏灵带着五十余士兵快步向这边走来,每个士兵手中都抱着一块新木板,上头用铁夹夹着一沓纸。
“我的柏司药啊……”郑密提着衣摆飞快上前,“你准备得怎么样了,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开始审这些流民啊?”
“现在就可以了。”柏灵答道,她回头望了一眼随行的将官,“李大人开始吧。”
那将官对柏灵轻点了下颌,而后转身,对着身后的士兵发出一声高亢有力的集结口令。
五十人列队成方阵,向着流民所在的营地中心去了。
他们先去营帐边的守备队伍中,各自领出了人作为帮手。
在初步的商量之后,他们彼此划分了区域,带着昨夜新制的木板与纸张分别进入了不同的帐篷里。
在一声声士兵的命令里,不同区域的流民迅速活动起来,以五到七人为一组在营帐外排队等候,依次进入营帐之中。
郑密有些茫然地望着眼前这一幕。
柏灵有些疲惫地松了口气,她快速地搓手,然后用发热的掌心捂住了眼睛。
“郑大人,我想先去睡一会儿……”柏灵低声道,“您要是感兴趣,可以跟去看看,不过这个过程可能会有点无聊。”
郑密回望着已经活泛起来的整块营地,“这是……已经开始了?”
“对,开始了。”
“要多久出结果?”
“顺利的话,半个时辰。”柏灵答道,“就算不顺利也不会超过一个时辰。”
“这么快!?”郑密愕然,表情转而生出了几分怀疑和不信任,“司药可否——”
“郑大人,”陈翊琮忽然开了口,“让柏灵休息吧,我陪你一起去看,有什么不明白的,我可以讲给你听。”
柏灵感激地回过了头,陈翊琮觉察到视线,装作不知情地往前走了两步,以避开目光的直接交汇。
少年不自觉地将背挺得更直了些。
“郑大人不要见怪,”柏灵轻声道,“既有申老将军的助力,我今日必定能给你一个答复的答复。只是营地里耳目众多,我与你的谈话,也不知会通过谁的眼睛、谁的口舌传到谁的耳中去,夜长梦多,容易生变,所以一直没有和你说详情。
“不过,现在已经到了最后时刻,我不必再隐瞒了什么了,您随世子去看吧。”柏灵笑了笑,“只是我确实是……有点累了。”
“好,好好。”郑密连连点头,他走到陈翊琮的身边,客客气气地道,“那,世子殿下带路,下官拭目以待。”
陈翊琮这时才望了一眼柏灵,岂料柏灵也正温和地看着他。
陈翊琮忽然发现,柏灵在困倦的时候,眼窝会变得更深,原本的双眼皮也会变成三眼皮甚至更多。
这让她看起来憔悴又羸弱。
有一点点陌生,但又好像更容易触碰。
陈翊琮下意识地想要移开目光,但下一刻,他又带着几分倔强,定了定神。
他走上前,对柏灵道,“我先送你过去吧?”
柏灵有些意外,“过哪里?营帐吗?”
“嗯。”
“不用了啊,就这么点儿路……我自己走就是了,再说我哥哥也在。”柏灵笑起来,她用目光示意陈翊琮去看看身后的郑密,“你看郑大人都急得,头发都要冒烟了。”
郑密在不远处露出一个苦笑,向着柏灵作了一揖。
他是真的就要急到冒烟了!
陈翊琮心里有些微地失落,他还想开口说些什么,柏灵已经稍稍欠身,低低声道,“那,就劳烦世子,将昨夜的所见所闻讲给郑大人听了。”
“好,”陈翊琮目光明亮地答道,“我必不辱使命。”
柏灵和柏奕目送着郑密和陈翊琮远去,直到看到他们与随行之人都进了一间帐篷,柏灵才放松地抬手撑了个懒腰,打了个长长的呵欠。
两人一道往回走,不一会儿就进了帐篷——柏世钧正惴惴不安地坐在当中等候,一见柏灵回来,他便带着几分惊喜和疼惜地站起了身。
柏灵径直倒在了临时铺就的床上。
“……我刚才眼睛都快睁不开了,”柏灵闭着眼睛,喃喃地道,“给这些人派活儿是真累啊。”
柏奕看了一眼桌上还冒着些许热气的白粥,以及整齐叠放的木筷,“先吃点东西?”
没有回答。
柏灵那边传来了均匀的呼吸声。
柏奕愣了愣,他上前弯腰看了看——就这么一会儿功夫,柏灵确实是已经睡过去了。
他叹了一声,捡起一旁落在地上的毯子盖在了柏灵身上。
“辛苦了。”柏奕轻声地说。
柏世钧也只得神情复杂地望着熟睡的女儿,再次陷入了沉默。
……
时间一点点地过去。
眨眼之间,巳时已经快要到了。
内阁的值房里,宋伯宗先站了起来,一旁宋讷连忙扶住了他的手臂。
“孙阁老,张大人,”宋伯宗客气地开口了,“巳时快到了,我们差不多,得再去一趟养心殿了。”
孙北吉和张守中二人,都恭恭敬敬地站起身,轻声答了一句,“是。”
宋伯宗望了望外面的天色,“郑密这个时候,应该已经在养心殿外等候传问了吧。”
“是啊。”孙北吉答道,“这场纷纷扰扰的流民之乱,也该有个结果了。”
宋伯宗低低地笑了一声,率先踏出了值房的门槛。
四人两两而行,向着养心殿的方向走去。
头顶的太阳开始有些盛夏的意思了,就连映照在地面的日光都让人觉得有些刺眼。
养心殿里还是一如既往地阴凉,郑密果然已经站在室内的长廊之外等候了,张守中关切地望向郑密那一道,却被日光晃得有些看不清他的表情。
郑密谦逊地向宋伯宗与宋讷行了礼,在一番官场的客套之后,他快步走向孙北吉。
“阁老。”郑密的声音透着几分难言的喜悦和心疼,他用力地握住了孙北吉苍老地手,“许久不见,您还是这么精神矍铄。”
这目光胜过千言万语。孙、张二人心中霎时有了底——
今日城南营地的流民审讯,一定进行得极为顺利!
孙北吉的手覆上的郑密的,他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望向幽深的长廊尽头,“不说这些了,我们……快去向皇上复命吧。”
第八十二章 绝妙之策
养心殿里一向垂落的幕帷,此时已经全部揭开,整个殿宇都呈现出一种令人陌生的光亮。
众人一并俯身行礼,而后内阁的四人起身站去两侧,只留郑密一人仍跪在地上。
建熙帝已经换上道袍,束起长发。
“说说吧。”建熙帝的声音带着几分随意,“结果如何?”
“回圣上,”郑密缓缓从怀中举起一道奏疏,“城南营地,北地流民共一千二百三十四人,经查,共有三十七名金贼嫌犯,已尽数收监候审,余下流民仍安置在城南营地中,等候进一步的筛查。”
“筛查什么?”
“筛查是否有边缘通敌的嫌疑,”郑密抬起了头,“后续要做的事情,臣已经都写在了折子里,请皇上过目!”
黄崇德缓步上前,双手接过了郑密的奏疏,缓缓递到了建熙帝的跟前。
建熙帝没有伸手去接。
“这三十七名金贼嫌犯……”建熙帝的身体微微前倾,“你是怎么查出来的?”
在这一瞬,宋伯宗父子的目光也同时落在了郑密身上,他们近乎屏气凝神地等待着郑密的回答。
郑密昂起头,“这三十七人,通晓金人文字!”
一时之间,所有人都愣了一下。
自前朝天启初年,大周与八个金人部落就全部断交,民间的交流管制亦极为严厉——北境原本有许多周人也会说金人话,等到建熙年间,会说金人话的就少了。